① 王立東的成就及榮譽
1985年至今一直從事河南食管癌高發區食管和賁門癌變機制和防治研究,在食管和賁門癌變早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系統闡明p53-Rb系統在河南食管癌和賁門癌變多階段演進過程中的變化特徵和規律。
他研究發現:高發區人群存在O6-烷基鳥嘌呤-DNA烷基轉移酶多態變體;提出:p53-Rb系統變化和AGT多態改變是食管癌變和高易感性的重要分子機制;創立了IHSS技術,建立了食管癌前病變細胞增生評價指標和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高危人群篩查和早期診斷的血清學指標和方法。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食管癌變早期的分子基礎,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在學術論文上,已發表中、英文論文和文摘429篇,4部醫學專著,其中SCI收錄57篇。發表在18種SCI源國際腫瘤相關核心雜志上,其中在「Cancer Research」 (IF=7.69)雜志上發表3篇,在「Clin Cancer Res」(IF=5.62)雜志上發表3篇,在「Carcinogenesis」(IF=5.37)雜志上發表8篇。
據SCI統計(2000-2004),主要論文被「Science」 「Cancer Research」等65種國際學術刊物引用900次,單篇論文被引用最高次數為113次(Wang LD, et al, Cancer Research,1993),主要論文還被美國「Surgical Pathology」等5部醫學專著所引用,其中一部為美國醫學教科書。被國際消化病年鑒(1997)收錄全文一篇,該年度消化病年鑒共收錄食管癌研究相關文獻6篇。18次被國際腫瘤學術會議以及美國、加拿大、法國、荷蘭、香港、台灣等地知名大學特邀作有關食管/賁門癌變機制研究專題報告。被美國Evidence-based Oncology雜志特邀撰寫專家評論文章(Evidence-based Oncology,2002,4)。
在獲得的獎項方面,一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和新澤西癌症研究協會等學術性獎勵,一項衛生部三等獎,以及河南省教育廳和衛生廳等14項成果獎;獲得香港Croucher Foundation基金訪問獎。
他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973等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教育部重點項目、國家人事部重點項目、美國NCI項目、河南省高校創新人才工程項目、河南省醫葯衛生創新人才工程項目等科研項目10餘項。
1995年至今已培養研究生68名(博士23名,碩士45名)。擔任《臨床實驗病理雜志》,《中華腫瘤防治雜志》等6部醫學期刊的副主編和編委,被邀請為「Int J Cancer」「Cancer」「Carcinogenesis」「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等四部雜志評審論文。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政府津貼),被國家人事部選入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序列,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優秀省管專家」,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留學歸國人員成就獎」。
2010年8月23日凌晨1點,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他的新發現:在人類的第10號和第20號染色體上首次發現了這兩個易感基因,即PLCE1(磷脂酶Ce1)和C20orf54(核黃素轉運基因),由此形成的科研成果為食管癌高危人群預警和個體化防治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這一發現成為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的食管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標志著我國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居於國際先進水平。也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研究的一項空白。
② 求一篇論文1000字
誠信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要求,
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石和標
志。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身
處當代,作為許多人眼中的天之驕子,我們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
誠信品質,
關系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
大學生要肩負起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
就必須自覺加強誠信道德
建設,把誠信作為高尚的人生追求、優良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根
本原則。
誠信是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基礎;
誠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
的前提;誠信更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立志成才的關鍵時期,
在豐富大學生科技知識、
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更應該抓好誠信教育。當前,高等學校的誠信
道德建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
新問題和新特點,
如大學生考試作弊現
象;履歷
「
摻水
」
或造假;不履行還貸義務,故意拖欠助學貸款;個別
畢業生就業意識淡漠,
毀約現象時有發生;
在網路虛擬的非誠信現象
屢見不鮮。雖然這些不誠信現象的出現與社會深層次的原因有關系,
但歸結起來都與大學生本人的誠信教育息息相關。
如何加強大學生的
誠信教育,
杜絕這類不誠信現象的出現,
就成為大學生思想工作的重
要議題之一。
一、誠信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存在缺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一個人
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家長、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成長成才
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
許多家長往往片面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
而對子女的不規范行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當前的學校教育很大程
度上也存在重成績、輕德育的現象,在評優、入黨、爭先進、推免等
活動中還是經常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加以衡量。
更甚者有些家長經常
當著孩子的面做一些撒謊、
虛偽的事情,
某些教師自身也存在著一些
不誠信的行為,比如高校的某些獎項提前內定、抄襲他人科研成果、
僱用他人代筆撰寫論文等,
對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有著不良的示範作
用。
2.
制度和誠信體制尚需完善。一個人能否確立誠信的價值觀,學
校和社會的教育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更為關鍵的是制度的完善。
當前的誠信現狀往往是:講誠信者不僅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認可,
獲得相應的鼓勵和收益,反而遭到白眼、歧視、排擠、打擊報復;而
那些不誠信的行為又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懲罰,
相反卻攫取了大量的
非法收益,
這些對大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將一個人的誠信問題分為幾方面來看,
不僅看做是一個人的品德問題,
還應該當成制度環境問題。
在現實的
社會環境中,我們要規范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誠信體制,做到獎罰
分明、獎懲及時有效。
3.
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大學生失信的內因主要是責任意識淡薄,
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和獨立反思的能力
,
對現實生活的一些黑暗現象
缺乏清晰、理智、
全面的認識,容易將一些陰暗的社會現象看做是社
會的本質,從而導致他們誠信觀念的缺失,對父母、對他人、對社會
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
在家庭和社會中以自我為中心,
在社會上追求
名利,
極少考慮自己在社會上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
自我約束力較差,
不具備較強的責任心,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面前,
不能很好地調控
自己的言行,造成誠信觀念和失信行為上的不統一,甚至差距很大。
大學生責任意識淡漠,
是造成大學生不誠信現象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相應對策
誠信教育要從小抓起,
我們很多人往往是在參加工作之後,
才接
受誠信方面的教育,
把它作為職業道德的一部分,
其實在教育時間上
已經晚了。誠實守信應該從兒童抓起,從學生抓起,將其作為德育教
育的重要內容。誠實守信、不欺騙、不欺詐、不弄虛作假,是當今世
界的普遍理念,從小抓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各個高校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和誠信:
1.
加強大學學風校風建設。由於環境對於大學生良好品質的影響
至關重要,
這就要求大學在向學生灌輸理論教育的同時,
加大對良好
校風、
學風的建設力度,
讓大學生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忘做一個誠信
的人。教師在任何時候都要以身作則、誠實守信,真正做到
「
傳道、
授業、解惑
」
。學生要以誠實守信為准則,深刻剖析自己在道德上存
在的問題,自覺地遵循八榮八恥的內容,發揚勤奮好學、艱苦樸素的
優良傳統,
實現不斷完善自我的目的,
牢固樹立真實的成績和更好的
生活質量是要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得來的理念。
2.
提高誠信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誠信教育工作者,就是高校
的德育工作者。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必須知曉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同
時自身又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
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
要增強
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和主動性,變被動解決問題為主動化解危機,
變做表面文章為真抓實干,
靈活應對各種新的誠信問題。
這就要求我
們的德育工作者,對已出現的問題採取不同的策略,學生積極應對;
爭取使大學生在道德意識的范疇中,
接受新鮮事物,
並主動拋棄那些
不誠信的行為。因此,要加強新生的入學教育,使學生一進校就能了
解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
用規范的制度約束他們的行為。
加強日常管
理,
重申違反各種規定的後果,
通過平時的後果教育起到警示和防患
於未然的作用。
3.
完善大學生誠信管理機制。建立規范科學、操作性強的誠信度
評價體系,制定一系列具體的規章制度,對大學生進行誠信管理,規
范、約束、監督大學生的行為。其中,建立大學生誠信是一條有效的
途徑。國外許多大學已經實行了該項制度,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
國部分高校也已經開始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
學生的誠信檔案應包括:
學生承諾書、個人、家庭背景、品行說明、學習效果、狀況(貸款情
況)
、信用記錄、特別記錄等,將誠信記錄與學生的評優、入黨、減
免學雜費、
勤工儉學等掛鉤,
使誠信檔案成為大學生的人生第二身份
證。與此同時,
各高校還要完善學生的考試制度,嚴格執行考務方面
的紀律和規章制度,
加大管理力度,
使得學生一入學就在頭腦中打消
考試作弊的念頭,實現客觀考查學生學習情況的目的。
4.
加強誠信的宣傳力度,化解不良傾向。首先,努力在學校和學
生中營造
「
講誠信光榮,不講誠信可恥
」
的輿論氛圍,在校園中積極拓
展誠信監察渠道,
使學生們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做、
哪些事情不應當做、
哪些事情允許做、
哪些事情不允許做,
並
③ 李璞的論著與成就
1978年,李璞與人合著的《染色體與臨床實踐》出版,推動了我國染色體的研究和應用。八十年代後,李璞對正確診斷癌症提供了新的參考依據。1983年、1986年,李璞先後在第15屆國際遺傳學會,西柏林第七屆國際人類遺傳學大會上宣讀論文,引起各國專家的興趣,美國一位專家特地來華與李璞教授進行兩周的學術交流。這標志著李璞對癌症的染色體分析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此後,李璞鍥而不舍地和他的學生攻克了一個個難關,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論文十餘篇,研究內容涉及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癌、陰莖癌、結腸癌等人類高發惡性腫瘤,為我國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1998年獲得了一批在國際上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使中國遺傳學在國際遺傳學領域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李璞教授注重培養人才。他先後指導培養23位醫學博士,63位醫學碩士。受衛生部委託,連續七年為全國高等院校培養遺傳學高級師資150多人。他撰寫的多部專著成為醫生和醫科大學師生公認的權威性參考書。他主編的《醫學遺傳學》成為全國醫學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教材。 李璞的研究成果豐厚,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當選黑龍江省政協常委。2001年1月,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他的「實體瘤的細胞遺傳學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和他人合作的一項開創性工作「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的建立和中華民族遺傳多樣性的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李璞教授現任人類基因組織成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委員會生物學組組長,哈爾濱醫科大學生物教研室、醫學研究室主任等職。今年,老教授已78歲,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教學、科研的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