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敦煌防護林被毀之事如此嚴重,為何他們還要砍掉防護林呢
我們都知道,防護林對於一個臨近沙漠地區的生態保護作用之大,無異於孫悟空的金箍棒對於東海而言定海神針的存在。更何況敦煌防護林背後守護的還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城市,比如大家都聽說過的莫高窟。原本敦煌臨近的沙漠(庫姆塔格沙漠)流動性就很強,每年大約向東南移動四米,年年逼近敦煌。敦煌防護林本就是保衛敦煌的唯一一道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Ⅱ 中國應對荒漠化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此外,中國的科研人員還為利比亞海岸公路和沙漠公路風沙災害防治項目承擔了工程設計工作,為利比亞培訓了20名技術人員;完成了「土庫曼阿姆河右岸天然氣項目綠化工程」方案設計;為哈薩克阿斯塔納生態屏障建設和茅利塔尼亞首都圈防護工程做了物種篩選。
幫助中亞國家生態重建,用科技幫助絲綢之路經濟帶重現綠色生機的希望。未來中國還將與更多非洲、中亞國家開展荒漠化防治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2)治沙成果被毀擴展閱讀:
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乾旱(基本條件)、地表鬆散物質(物質基礎)、大風吹揚(動力),沒有植被(保護)等。
以風力作用下的荒漠化過程為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3個階段:
①發生階段。僅存在發生荒漠化的條件,如氣候乾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等,即潛在荒漠化。
②發展階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壞,出現風蝕、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風沙活動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包括發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以下)和強烈發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50%)。
③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布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為嚴重荒漠化。
Ⅲ 人民日報評敦煌防護林被毀,這具體是怎麼回事
人民日報評敦煌防護林被毀,這具體是怎麼回事?
一、敦煌防護林是怎麼被毀的?甘肅敦煌當地沙漠面積非常的大,但是經過一系列的治沙運動,修建起了很多防護林,很好的解決了一些沙漠化所帶來的影響,而這些防護林修建起來也是非常的不容易,但是在敦煌的萬畝左右的沙漠防護林卻被砍掉了,這些地方的地表已經裸露了出來,滿地都是被砍伐的樹木,風沙也在當地變得肆虐起來。
Ⅳ 中國採取的「庫布其治沙模式」,為何能夠獲得巨大成功
庫布其治沙模式是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黨和政府的積極帶動下,庫布其治沙改變了傳統的沙進人退的方式,通過治沙達到了綠進沙退的效果,同時也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由此成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範。
而庫布其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果,也得益於它不斷的創新,國家不斷的改良技術,創新技術;還有理念的創新,制度的創新。以往沙漠中總是寸草不生,但是如今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庫布其沙漠上卻形成了一片片綠茵茵的植物,鳥兒可以從這里飛過,羊群也可以在那裡生長。而在沙漠中種植的甘草,不僅讓沙漠環境得以改善,還為村民們帶來了收入,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
Ⅳ 關於人民日報評敦煌防護林被毀一事,你有何看法
關於日報評敦煌防護林被毀一事,你有何看法?
生態保護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有益於子孫後代的事情。其他的利益,特別是其他的眼前利益,都要為他們讓路。由於萬余畝公益防護林在刀砍鋸伐中所剩無幾,敦煌防沙最後屏障幾近失守。
Ⅵ 中國庫布其治沙模式已走向世界嗎
在6月29日舉行的庫布其30年治沙成果總結暨服務「一帶一路」綠色經濟推進會上,中國林業科學院、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內蒙古農業大學聯合發布《億利庫布其三十年治沙成果報告》。報告指出,庫布其沙漠綜合治理達910萬畝,創造了5000多億元生態財富,使10多萬沙區民眾受益。
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連續10多年持續凈減少,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黨組書記張建龍表示,億利在庫布其30年治沙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是中國治沙經驗的成功典型。庫布其治沙有政府的支持、老百姓的參與以及來自各個方面的關心,是我們創造的中國經驗。他將庫布其精神和庫布其經驗概括為:責任擔當,科學治沙,注重效益,回報人民。「庫布其經驗和情懷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只有這樣才能確實推動中國治沙事業的發展。」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Ⅶ 中國治沙40年荒漠變綠洲,為何如今更令人擔憂
我國領土面積十分遼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每年都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往。就像近幾年的重慶、成都等,隨著網路視頻的傳播,這些城市開始進入大眾的眼球,成為國內熱門旅遊城市。不過除了這些熱門城市受歡迎,現在沙漠地區也是很多驢友喜歡的旅遊景點。
看到這些消息後,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心疼治沙人,也呼籲人們要好好愛護環境,畢竟30多萬治沙工人的心血不能毀於一旦,他們流的汗水不能白費,況且保護環境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必須該負起的責任。
Ⅷ 中國首個要消失的沙漠,毛烏素沙漠即將從地圖上徹底消失,這意味著什麼
毛烏素沙漠這個地方可能大家並不是很熟悉,但是說到黃河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黃河因夾帶了大量的泥沙,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而黃河的這些泥沙有三分之一是由毛烏素沙漠貢獻而來,不過這個毛烏素沙漠將要從地圖上消失,這也是我國第一個由人肉消滅的沙漠。
防沙治沙到底有多難?
防沙治沙是非常艱難的,世界上從來沒有人嘗試過,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取得效果?這些地方沒有足夠的水資源,植被被破壞,種下去的植物很難生存下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都是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才換取而來的。不過再怎麼困難,毛烏素沙漠的成功,給了我們信心,也讓我們有更多的動力繼續保護環境。
Ⅸ 萬畝沙漠防護林被毀,失去防護林的沙漠會面臨什麼
防風治沙,防止土地沙漠化一直是一個無比尖銳的話題。沙漠帶給我們的第一感受就是一望無垠的黃色沙海,面對乾旱少雨缺水而且動輒就是沙暴的惡劣環境,很少有生命能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存活。而且許多沙漠還有一個非常危險的特徵就是移動性非常強。比如位於敦煌附近的庫姆塔格沙漠,在我國的八大沙漠中它的面積排名雖然不是最大的,但流動性就是最強的。以每年四米左右的面積向附近的城市蔓延。
敦煌城一旦失去了陽關林場的保護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再也沒有能阻擋沙漠蔓延腳步的屏障了。想要保住敦煌必須保住陽關,否則從東面而來的沙漠必將一瀉千里,敦煌城遲早要被淹沒在風沙之中。
Ⅹ 中國的治沙經驗,為什麼在國際上會受到熱捧
中國在治理土地沙漠化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方式,在最近的一次治沙成果統計數據上,中國是近十年來貢獻最大的一個國家,並且成為了第一個讓土地停止退化的國家。土地沙漠化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面臨著這個威脅,而中國是其中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但近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中國在這方面的治理經驗也受到了全世界的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治理方法十分先進,且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中國對於治沙是極為重視的,從國家到個人無不為此傾盡全力,在多方的努力下,我國研發出了多種治沙技術,並開創了許多先進的治沙理念,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從最開始的人工治理,到後來的機械式治沙,再到近期的“螞蟻森林”治沙方式,中國在治沙方面一直都在探索實踐,在成功降低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的同時,全世界也從中獲取了不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