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現代世界科研成果

現代世界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12 18:14:58

1. 現代的世界十大發明

第一名:萊昂納多.達.芬奇(義大利)

最著名的發明:計算器

提到達.芬奇和他的發明時,你最好問這樣的問題:「什麼東西不是他發明的?」因為他發明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達.芬奇的工作日誌里繪有許多東西的設計圖,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計算器的設計。試想如果缺少簡單的復雜的數學運算,那科學將會是什麼樣子。

第二名:尼古拉.特斯拉(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無線電

雖然尼古拉.特斯拉生前沒有因此得到認可,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終還是肯定了他的專利申請,確認是他而不是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

特斯拉也許就是為標新立異而生的。雖然他發明的一種稱做「交流電」的輸電方法應用至今,其實他研究的焦點集中於電的理論應用(遺憾的是許多研究成果 仍停留在繪圖板上)。就是這個總是自己製作實驗設備(比如用來聚集電能的著名的特斯拉線圈)的特斯拉,提出了范圍涉及從X射線到地震儀的一系列觀點。

第三名:亞歷山德羅.伏特(義大利)

最著名的發明:電池

伏特雖然沒有發現電,但是他卻想出了一個可將電攜帶的好點子。要知道「伏特電池」可是現代電池的先驅。

伏特一生職業都在搞電的東西。早期他發明了起電盤(即一次充電單板電容),一年之後致力於封閉室燃氣點火發電實驗,在此過程中他發現了沼氣(甲 烷),即今天家庭普遍使用的一種氣體。然而真正使其出名的卻是「伏特電池」,其實就是一堆鋅片和銅片交互排列,再加上兩種金屬片之間為增強導電性而浸了鹽 水的布料而已。但就是這種粗陋的電池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利用金屬-化學組合生電的奧秘。

第四名:亞歷山大.貝爾(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電話

最酷的事實:亞歷山大.貝爾還是世界上第一個金屬探測器的發明者,他組裝這個裝置是為了發現美國總統詹姆士.加菲爾德體內的子彈。結果探測器倒是能工作,不過就是定不出子彈的位置,因為檢查時加菲爾德總統躺在了一張金屬架床上。



第五名:艾薩克.牛頓(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微積分

如果你費好大勁總算上完了高等數學課程,那你或許就不會是艾薩克.牛頓爵士的熱心崇拜者,因為你遇到的難題基本上就是他的錯——是他發明了微積分。

第六名:霍華德.休斯(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改進飛機設計

霍華德.休斯並沒有發明飛機,他作為「環球航空公司(TWA)之父」主要寫了些關於航空公司的書籍。如今環球航空公司雖已成歷史,但航空旅遊業多虧有了霍華德.休斯才興旺發達。

第七名: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雙焦距眼鏡

最酷的事實:發明家和「種馬」(愛對女人大獻殷勤的男人)往往不會扯到同一個人身上,但本傑明.富蘭克林卻是個例外。他是他那個時代最能對女人大獻殷勤的男人,而且他在法國女人中的好人緣也確實有利於美國事業。

第八名:詹姆斯.瓦特(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改進型蒸汽機

今天我們是不會把蒸汽當作主要能源了,可回到工業革命早期,蒸汽卻是大出風頭的時候。詹姆斯.瓦特花了大量時間改進蒸汽機,驅動世界向前進步。

第九名:約翰內斯.古騰堡(德國)

最著名的發明:現代印刷術

約翰內斯.古騰堡要把所有的小東西拼湊一起,做成了一台活字印刷機。在你意識到他的印刷術可能會掀起一場信息革命這樣的事實之前,你覺得他的想法似乎有點不那麼偉大。

第十名:托馬斯.愛迪生(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燈泡

再沒有比燈泡更能代表創新的發明了。事實上,愛迪生的發明對世界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以至於被戲稱為所有偉大思想的象徵。

2. 現代科技成就例子

原子1900年,德國科學家普朗克發現,原子在裂變時,會釋放出
巨大的能量,他把這種能量稱為「誇特」,這一發現被譽為世紀性發
現。

不銹鋼1903年前,鋼不僅易銹,而且易被腐蝕。1903年到1912年
間,不銹鋼一出現便成了傑出的工業金屬。而今,不銹鋼已不僅僅用
於工業,還廣泛地應用於醫療與人體。

空調以前,中國皇帝夏日納涼要取高山之冰,1911年,美國人W·
卡里爾發明了空調,人開始勝天。

阿司匹林1897年,德國人費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乙醯水楊酸,兩
年後登記的商品名為阿司匹林,一個世紀後成為最大眾化的葯品。

汽車1913年,美國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正式啟用他的汽車組裝
流水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成了這
個世紀擁有決定性影響的一件大事。

飛機1901年8月14日,第一架動力飛機開始飛行。1933年,世界上
第一條正規航線開通,大大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

3.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哪些

  1. 光電子信息產業:

    在本世紀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21世紀將把光、電、聲、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纖系統、 全息圖像、光是集成電路、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新產業將全面更新現有的各類信息手段,以適應人們對信息的最廣泛的需要。

  2. 軟體產業:

    在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和知識處理業務將空前活躍,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產業的成長將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個領域的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將普遍建成並廣泛應用。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3. 智能機械產業:

    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 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4. 生物工程產業:

    以現代生命技術的四大組成部分(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基礎,到21世紀將逐步形成以動植物工程、葯物及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生物晶元及生物計算機等為基本內涵的生物工程產業。這個產業將改造和創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質,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5. 生物醫學產業:

    在疾病診斷、醫療手術、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在21世紀人類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臟器(心、肺、腎、脾等)、骨骼、血管、知覺(視、聽、嗅、味、觸)的移植和再造技術, 從而使新的醫療技術達到能對人體各單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醫學產業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6. 超導體產業:

    下個世紀,超導體產業將崛起。超導材料的某些獨特性能將改變傳統的若干概念和理論。超導電機、超導輸電系統、超導儲能裝置、超導磁浮列車、超導計算機、超導電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術成果將大批地實用化、商品化,從而改造現有的強電、弱電、微電、光電等整個技術格局。

  7. 太陽能產業:

    21世紀,人類將面臨能源緊缺的困境。除寄希望於核聚變能源之外,現實的選擇是:發展太陽能技術、研製和生產各種太陽能跟蹤,捕獲、轉換和存貯裝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無污染的太陽能,建立起高技術的太陽能產業。

  8. 空間產業: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億美元的空間活動經費,為21世紀的空間產業奠定了知識和技術基礎,包括衛星發射、載荷搭載、太空旅行等空間商業活動和服務,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潔凈的太空特有的環境進行科學試驗和高精尖產品生產,這些將成為下個世紀國際產業競爭的重要領域,在地球圈外開拓新的疆域,在外星上採掘新的資源,是人類進入21世紀後空間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第一批目標。

  9. 海洋產業:

    目前,人類最多隻能下潛到200多米深的海區, 對海洋深處的狀況知道得很少。21世紀,人類在地球之外擴展高邊疆的同時,也能在地球之內擴展低邊疆。可以相信,人類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從資源密集的低疆域獲取的效益,會比從資源離散的高疆域獲取的效益多得多。南極開發,海水利用、深海采礦、海底城市建設等將成為下世紀海洋產業的基本內涵。

4. 求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影響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
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
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
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
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
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
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
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
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
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
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
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
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
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
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
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
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
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
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
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
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
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
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
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
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
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
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
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
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
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
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
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
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
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
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
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
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
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
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
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
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
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
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
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
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
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
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
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
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
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地質歷史上的古生代,
全球只有一塊巨大陸地,周圍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來,這塊古陸開
始分裂、漂移,逐漸成為現在的幾個大陸和無數島嶼,原來的大洋則
分割成幾個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陸漂移說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由地幔對流說(1928年)、海
底擴張說(1961年)等階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
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
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
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1948年,申農《通訊的數學理論》、維納《控制論:關於動物和
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的出版,標志著
交叉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一般系統論的誕生;1957年,古德等《系
統工程學》的出版為系統工程論奠定了基礎。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
新的交叉科學——突變論、協同論和耗散結構理論。

交叉科學不僅溝通了為數眾多的自然科學學科,而且在方法論上
也溝通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向人們提供了定量、精確和最優的
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術:
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源、材料、
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
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
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人工
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
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
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
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年代的
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代以來計算
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初發展到核磁共
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
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並
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勞
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
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宙飛船,
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
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
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
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
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去揭示宇
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
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
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電通
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
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歷了第一代
(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50年代末至
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等發展階段,80年代
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
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
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則進入了千
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
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民的學習、研究、交
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
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制
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料,用發光強度
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
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器
(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
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
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伯和史密
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和「連接」;
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NA的重組能創造性
地利用生物資

5. 當今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號飛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網電 神七今天就要飛天了,它的成功發射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的價值。 一個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誕生當然不能只有設備,還要有一批頂尖級的科研人員。而研究中心集合了當今世界和中國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的50多位頂尖級院士、科學家。50多位科學家合力破解腫瘤之謎。 太空制葯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結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間生命等多項學科,政府共調動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防科工委、清華大學在內的27家科研單位,參與了研發工作。魏江春教授、蔣興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劉志恆教授……一批批科研專家、醫學專家中的精英們加入了「太空葯」研發的行列,其中許多科學家都是該領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幟性人物」。為了給研發工作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為了不負國家的重託,生產基地還不斷完善著自己,裝備著自己: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資2000多萬興建了中國第一個太空葯實驗室。 這支浩浩盪盪的研發隊伍,叩響了人類空間生命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有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後盾,才使人類在太空抗腫瘤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學家們將一種從人體喉嚨提取的具有抗腫瘤功效的菌株帶入了太空,希望通過太空特有的環境使得菌株發生基因突變。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們終於在「神舟三號」衛星搭載後的菌種中發現了一種「多肽」,它不但能夠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還能修復腫瘤的自愈系統。科學家們興奮無比,他們就要揭開人類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腫瘤難治之謎。 為彰顯太空科技對腫瘤治療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科學家們給它取了一個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名字——「神舟三號」。中國唯一一個專門抗腫瘤的太空葯終於誕生了,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可以用航天飛船命名的葯品。 2003年11月,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各相關領域20幾位頂尖專家對經太空搭載的「神舟三號」口服液的生產菌株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為「國際先進水平」。 依據《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規定,一個課題必須且只能確定一個課題責任人和課題的依託單位。由一個研發單位負責一個領域。亨通光華制葯公司作為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年連續兩次代表中國實施863計劃,是中國惟一連續多次進行太空搭載的企業。公司的863項目主要研發方向是生物菌種的太空搭載、誘變、篩選及其變異規律等空間生物領域的研究,將太空技術、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這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領域相結合,肩負中國發展太空生物制葯領域的高科技和實現太空制葯產業化的歷史使命。這也意味著,現在以及以後,亨通光華制葯將在太空生物制葯方面長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葯微生物菌種在太空反復搭載的累加效應及稀缺的空間搭載資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葯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6. 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
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
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
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
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
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
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
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
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
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
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
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
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
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
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
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
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
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
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
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
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
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
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
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
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
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
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
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
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
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
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
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
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
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
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
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
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
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
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
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
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
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
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答案補充 http://tech.sina.com.cn/d/focus/2008popsci/ 答案補充 http://www.sciam.com.cn/

7. 現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程式控制電話、遠洋船舶、高速火車

閱讀全文

與現代世界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