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調主要成果有哪些
第二次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一)數據成果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二)圖件成果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三)文字成果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四)資料庫成果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五、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組織實施
㈡ 三調成果什麼時候應用
三調其實指的是全國的土地調查,目前為止只是在進行的調查過程當中,
而且調查出來的結果也不見得現在就能應用得上,只是需要做一個參考的標准而已。
㈢ 農村土地調查成果
3.7.1.1 縣級調查成果
(1)外業調查成果:①外業調查圖件;②土地調查記錄手簿;③《土地權屬協議書》或《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
(2)數據成果:①縣級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②縣級不同權屬性質面積數據;③縣級坡耕地匯總數據;④縣級基本農田數據;⑤縣級基礎設施專業匯總數據。
(3)圖件成果:①縣、鄉(鎮)級土地利用現狀圖;②縣、鄉(鎮)級基本農田分布圖;③縣級耕地坡度分布圖;④縣級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⑤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
(4)文字成果:①縣級農村土地調查工作報告;②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技術報告;③縣級土地利用分析;④基本農田調查報告等專題報告。
(5)資料庫成果:縣級土地調查資料庫。
3.7.1.2 市級調查成果
(1)數據成果:①坐標系轉換整理成果;②市級各類土地分類面積數據;③市級不同權屬面積數據;④市級基本農田面積數據;⑤耕地坡度分級面積數據;⑥市級專項調查匯總數據。
(2)圖件成果:①1:10萬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②市級土地利用現狀圖;③市級基本農田分布圖;④市級坡耕地分布圖;⑤市級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
(3)文字成果:①市級農村土地調查工作報告;②市級農村土地利用及專題報告。
(4)資料庫:市級農村土地利用調查資料庫及管理系統。
㈣ 調查成果
通過外業調查,核實和補充完善了農用地分等的數據圖件資料,從而形成了一系列外業調查成果。
(一)調查精度
農用地利用與經營狀況資料調查,了解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各區域氣候特徵及大宗作物種植情況,作物的物化成本和平均產量,可以作為因素指標區劃分的依據,確定分等指標區的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劃分農用地分等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
各縣(市、區)提供的農作物 1998 ~ 2000 年 3 年的平均最大產量、全自治區各鄉(鎮)1998 ~ 2000 年主要農作物的平均產量以及農作物物化成本等資料的補充實地外調,按鄉(鎮)布點,調查成果達 1300 多組數據;活勞動成本等農用地利用與經營狀況資料外調是以縣(市、區)為單位,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耕作制度,由各縣(市、區)農業局、統計局以及農業技術推廣站人員收集、外調核實填寫報表,調查樣點 100 多個,調查成果有 100 多組數據。
根據農用地投入產出的調查資料,征詢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相關領導專家的意見,以鄉(鎮)為單位初步劃分各縣(市、區)的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間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間,再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領導小組召開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專家組會議,征詢專家意見,並進行實地抽樣補充調查與論證。調查精度按分等指標區分成多條線路,以鄉(鎮)為單位設置調查樣點,對兩個系數的等值區間劃分結果進行調查論證。
(二)標准樣地設置
外業標准樣點數據調查主要通過設置標准樣地進行數據採集。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設置是基於國家《農用地分等規程》的要求,分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兩級設置樣地。通過標准樣地數據屬性描述及樣點監控,可對農用地質量、農用地基礎設施水平、農用地利用條件、農用地投入產出的經濟條件、農用地的限制性因素、農用地生產能力等進行監測,反映農用地質量狀況以及人類對土地利用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可對農用地的生產能力開展長期動態監測。全自治區共設置標准樣地 534 個,分為國家級與自治區級兩個層次,其中,自治區級標准樣地534 個,國家級標准樣地 24 個(表 2-6)。
表 2-6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設置成果分布統計表
註: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成果中的國家級標准樣地同時也是自治區級標准樣地。
㈤ 現代農業國內外研究成果有那些
(一)現代農業的相關研究成果
國內有關現代農業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其中,張培剛(2001)從工業化對農業影響的角度, 探討了關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問題。他認為: 改造傳統農業的實質是一個資本化的過程;引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長期誘因,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價格上升。此外,中國理論界對現代農業的內涵進行了研究,綜合各家觀點,現代農業的內涵可概括如下:現代農業以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技術裝備為支撐,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確保農產品供給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是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實行集約化生產,產加銷為一體,運用現代管理方式管理的一個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二)現代服務業的主要研究成果
國內關於現代服務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幾年,主要研究成果體現在現代服務業的特徵、作用及內涵等方面,並在很多方面有了共識。首先,朱曉青、周勇等認為現代服務業具有高技術性、知識性、新興性、網路化、階段性等特徵;韓雲(2005)認為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推進產業集聚的重要舉措;而盛世豪、張樹林等指出現代服務業具有聚集優勢和聚集效應,是推動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此外,劉重(2005)提出現代服務業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是第三產業的延伸和發展;裴 (2006)認為現代服務業與新型工業化之間存在耦合現象,並且隨著專業化分工的加深,企業外包成為一種趨勢。
㈥ 農業新成果有哪些
我國農業科研取得新進展,涌現出一大批新成果並加快示範應用。以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和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為代表的現代育種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
㈦ 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
1、在品種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制和測序工作,以及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中國荷斯坦牛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2、在技術研發方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動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趨於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4、在科技進步作用下,40年來我國糧食畝產從1978年的135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67公斤,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3億噸連續邁上4億噸、5億噸、6億噸台階,肉類總產量連續20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7)農調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
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
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一的經營向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情況才開始出現引人注目的變化。
農業生產結構的形成與變更受多種因素制約,主要有:自然條件;歷史形成的生產習慣和居民生活習慣;生產力的狀況;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
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農業發展的長遠方針與農業政策,都往往要求適當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但是,這些要求都只是影響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更。
農業生產結構的重大改變,主要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它使人類有可能改造自然條件來改善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條件,或者改造動物和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去適應自然條件。
㈧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有什麼積極作用
關於農村農業轉型,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農村農業轉型。2018年農業部提出的關於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中重點表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㈨ 農用地分等成果
黑龍江省農用地分等成果主要反映農用地等別劃分的結果及其相應的統計數據。
(一)農用地等別
全省農用地等別初步確認後,對初步分等成果進行檢驗、接邊處理和等別調整,最終確定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
1. 農用地各省級等別概況
經過對全省農用地分等結果進行檢驗、接邊處理及調整後,最終確定為 9 個省級等別,其中最低等為 2 等,最高等為 10 等。
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為 1188.84 萬公頃(包括耕地 1144.15 萬公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定的可墾荒地 44.69 萬公頃)。其中,2 等農用地面積 8.14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0.7%,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地區及佳木斯、黑河、伊春、雙鴨山等市的邊遠山區;3 等農用地面積 165.15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13.9%,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地區及黑河、佳木斯、伊春、雙鴨山、鶴崗等市和農墾、森工系統的邊遠地區及山區;4 等農用地面積 100.11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8.4%,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地區和大慶市以外的山區及邊遠地區;5 等農用地面積 399.57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33.6%,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地區以外的各縣(市)及農墾、森工系統;6 等農用地面積 282.31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23.8%,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黑河市以外的平原地區;7 等農用地面積 145.08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12.2%,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黑河、伊春、鶴崗市以外的平原區;8 等農用地面積 63.96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5.4%,主要分布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大慶、鶴崗等市及農墾系統的自然、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9 等農用地面積22.77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1.9%,主要分布在哈爾濱、牡丹江、綏化、七台河等市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的地區;10等農用地面積1.75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0.1%,主要分布在哈爾濱市、五常市、呼蘭縣及哈爾濱市郊區的水田和菜地區。
2. 農用地分等成果特點
(1)農用地等別較低。黑龍江省農用地分為 2 ~ 10 個省級等別,與全國農用地分等情況相比,農用地等別屬於偏低水平。從全國農用地綜合質量看,黑龍江省由於積溫低、降水量少,加上土地開發較晚、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經營粗放等原因,全省農用地質量在全國屬於低水平。
(2)農用地等別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情況。從全省各農用地等別所佔的比例看,2 ~ 4 等質量較低的農用地面積為 273.40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22.99%;而質量好、等別高的7 ~ 10 等農用地面積為 233.56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19.65%;處於中間的 5 ~ 6 等農用地面積為 681.88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57.36%。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狀況,說明黑龍江省農用地中高產田和低產田比例較小,大部分為中產田,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全省農用地還有很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3)農用地質量分布呈區域性特點。由於黑龍江省農用地的等別和氣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及土地經營水平有很大關系,因此,農用地質量分布也呈現區域性分布的特點。大興安嶺山區是全省氣溫最低的地區,無霜期短,有效積溫少,又處於山區,因此,這一地區農用地的等別都在 2 ~ 3 等,屬於全省農用地質量的低值區。松嫩平原位於黑龍江省南部,處於全省第一積溫帶,無霜期長,有效積溫多,加上地勢平坦,土壤條件好,農用地等別大部分在 7 等以上,屬於全省農用地質量的高值區。
(二)面積量算與統計
1. 面積量算要求
(1)農用地分等面積應與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成果相一致。農用地分等面積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為主,因此,農用地分等面積應該與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成果相一致,這樣做便於土地利用現狀面積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有利於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廣泛應用。
(2)農用地各等別面積按圖斑進行統計。為了保證農用地分等面積的准確性,在進行農用地各等別面積統計時,要按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圖斑面積進行統計。
(3)建立統計台賬。對農用地分等面積要認真進行量算和統計,並建立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台賬,歸入檔案,長期保存。
2. 面積匯總
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採取按行政單位和地類逐級匯總,按國家規定的統一表格進行填寫,並做好鄉(鎮)級(農場、林業局)、縣級(農墾分局、森工管局)、省級的農用地分等面積逐級匯總工作,形成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表。
(1)鄉(鎮)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村(生產隊)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的面積,形成鄉(鎮)級(農場、林業局)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2)縣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鄉(鎮)及農場、林業局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的面積,形成縣級(農墾分局、森工管局)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3)省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縣(市)及農墾分局、森工管局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面積,形成全省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三)農用地分等成果圖
1. 圖件成果內容
農用地分等成果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省級標准耕作制度分區圖。
(2)省級分等因素指標區圖。
(3)農用地自然質量分值圖。
(4)農用地利用等別圖。
(5)農用地經濟等別圖。
(6)標准樣地分布圖。
2. 圖件比例尺
鄉級農用地分等圖比例尺為 1∶1 萬、1∶2.5 萬,縣級為 1∶10 萬,省級為 1∶50 萬。農用地分等成果圖比例尺原則上與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比例尺一致。
3. 圖件上圖要素
1)農用地分等圖的上圖要素
(1)行政界線,包括省、縣、鄉鎮行政界線,參照相應比例尺土地利用現狀圖式。
(2)各類等別邊界,包括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界線。
(3)分等單元邊界用黑實線表示,線寬為 0.3 毫米。
(4)各類等值區邊界,包括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邊界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邊界,用黑實線表示,線寬為 0.4 毫米。
(5)等別色標,各農用地等別用不同顏色區分,以冷色調為主,最低等為灰色,中間等為銀色,最高等為紅色,相鄰等別的顏色不宜相差過大。
2)標准樣地分布圖的上圖要素
標准樣地可以直接標注在分等圖或分等單元圖上,用圓圈表示樣地的編號。
3)其他上圖要素
其他上圖要素包括圖名、圖例、比例尺、指北針、公里網格、坐標系數、制圖單位、時間、面積匯總表等。
表 3-11 黑龍江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2 黑龍江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3 黑龍江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4 黑龍江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5 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6 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 單位:公頃
㈩ 三農落實後什麼成果
Sorry,I don't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