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轉讓農具

轉讓農具

發布時間:2022-01-12 01:07:05

㈠ 對購置農機具進行的「三減免、三補貼」的內容是什麼

不是對購置農機具實行「三減免、三補貼」,而是「農機具購置補貼」是「三減免、三補貼」其中的一項。您的理解可能有一些偏差。
「三減免三補貼」政策即: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全部免徵牧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
具體補貼政策各地不同,給您提供以下文章,僅供參考!
孝南區農機具購置補貼有關規定
農機具購置補貼是國家為鼓勵和支持農民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業技術資金裝備水平,改善裝備結構,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專項資金。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的落實、撥付、分配和監督,農機部門負責編制實施方案、制定補貼機具產品目錄和組織開展購機申請、審核、登記、公示等。
補貼對象:本區范圍內符合補貼條件的農民(農場職工)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
補貼標准:中央資金補貼最高不超過農機具價格的30%。
重點補貼機具:①拖拉機等農業動力機械。②農田作業機具。③糧食及農副產品產後處理機具。④秸桿、飼草加工處理及養殖機械。⑤林特產品生產及加工機械。⑥2006年重點補貼水稻機動插秧機。
補貼程序:由區財政部門和農機部門根據省下達的方案,確定本區資金分配、補貼機具種類和數量、工作進度安排等,上報省財政廳、農業廳。農民在購買農機具時,通過鄉鎮政府(或農機管理機構)向區農機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提出申請,填寫《購機申請表》。區農機部門按每年每戶不超過一套(1主3配)的原則,對購機者進行審核,統計核實購機者名單和數量,張榜公布三天無異議後,與購機者簽訂購機補貼協議,報同級財政部門備案,並上報省農業廳。區農機部門根據購機者的要求,負責向供貨方提供身份證和購機協議,按扣除補貼金額後的機具差價交款提貨,由供貨方提供發票。財政部門根據上級財政部門下達結算清單和供貨方提供的補貼款發票,直接與供貨方結算補貼資金。
農戶享受補貼購買的農機具,原則上兩年內不得擅自轉賣或轉讓。農機具補貼資金必須專款專用,遵循公開、公正、農民直接受益的原則。

㈡ 轉讓洗碗機商標怎麼選類別

洗碗機屬於第7類,該類別主要包括機器和機床、馬達和引擎。
【0701】 - 農業用機械及部件(不包括小農具)
【0702】 - 漁牧業用機械及器具
【0703】 - 伐木、鋸木、木材加工及火柴生產用機械及器具
【0704】 - 造紙及加工紙製品工業用機械及器具
【0705】 - 印刷工業用機械及器具
【0706】 - 纖維加工及紡織、針織工業用機械及部件
【0707】 - 印染工業用機械
【0708】 - 制茶工業用機械
【0709】 - 食品業用機械及部件
【0710】 - 釀造、飲料工業用機械
【0711】 - 煙草工業用機構
【0712】 - 皮革工業用機械
【0713】 - 縫紉、製鞋工業用機械
【0714】 - 自行車工業用設備
【0715】 - 陶瓷、磚、瓦製造機械
【0716】 - 工業用雕刻、打標機械
【0717】 - 制電池機械
【0718】 - 日用雜品加工機械
【0719】 - 制搪瓷機械
【0720】 - 制燈光機械
【0721】 - 包裝機械(不包括成套設備專用包裝機械)
【0722】 - 民用煤加工機械
【0723】 - 廚房用器具(不包括烹調、電氣加熱設備及廚房手工具):洗碗機070231
【0724】 - 洗衣機
【0725】 - 制葯工業用機械及部件
【0726】 - 橡膠、塑料工業機械
【0727】 - 玻璃工業用機械
【0728】 - 化肥設備
【0729】 - 其他化學工業用機械
【0730】 - 地質勘探、采礦、選礦用機械
【0731】 - 冶煉工業用設備
【0732】 - 石油開采、精煉工業用設備
【0733】 - 建築、鐵道、土木工程用機械
【0734】 - 起重運輸機械
【0735】 - 鍛壓設備
【0736】 - 鑄造機械
【0737】 - 蒸汽動力設備
【0738】 - 內燃動力設備
【0739】 - 風力、水力動力設備
【0740】 - 制辦公用針釘機械
【0741】 - 制鈕扣拉鏈機械
【0742】 - 金屬切削機床,切削工具和其他金屬加工機械
【0743】 - 非手動的手持工具
【0744】 - 靜電、電子工業用設備
【0745】 - 光學工業用設備
【0746】 - 氣體分離設備
【0747】 - 噴漆機具
【0748】 - 發電機,非陸地車輛用馬達和引擎,馬達和引擎零部件
【0749】 - 泵,閥,氣體壓縮機,風機,液壓元件,氣動元件
【0750】 - 機器傳動用聯軸節,傳動帶及其他機器零部件
【0751】 - 焊接機械
【0752】 - 清潔、廢物處理機械
【0753】 - 單一商品
【0754】 - 電鍍設備

㈢ 農村個人承包的土地可以轉讓給本集體農轉非人員嗎

若該非農人員參與了集體組織生產,生活在該組織,與集體組織發生權利義務關系,則屬於集體經濟組織人員。
若沒有參與集體組織,則不屬於。
判斷依據:

根據網路中農村集體組織經濟組織的定義:它是為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在自然鄉村范圍內,由農民自願聯合,將其各自所有的生產資料(土地、較大型農具、耕畜)投入集體所有,由集體組織農業生產經營,農民進行集體勞動,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農業社會主義經濟組織。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是指在該集體經濟組織生產,或生活在該組織,與該集體經濟組織發生權利、義務的人。
農村非農人員是指農村人口中除 直接參加農、林、牧、漁生產活動以外的非農業勞動者及其贍(撫)養的人口。

㈣ 個人夠買的補貼農機具幾年可以轉讓他人。

一個人可以購置補貼一台主機和3套農具。就是說一個人可以購買1台拖拉機和3台農具。你那個估計能行。農機局也不看戶口本和結婚證。只要身份證

㈤ 我剛買一台東方紅LX 1000拖拉機,聽說太費油農具還沒買,我想轉讓有人要嗎

大馬力 肯定費油 但是它的效率也高呀,內燃機的耗油量 現在沒什麼技術上的突破 不論大小 一千瓦小時的耗油量基本上都差不多。問題是適合不適合你的地區。

㈥ 我剛買一台東方紅LX 1000拖拉機,聽說太費油農具還沒買,我想轉讓有人要嗎,

該幹活了,還是自己用吧,費油不費油主要是駕駛技術,我們這很多LX1000

㈦ 近代農業工具的變化

編輯詞條農業目錄農業農業生產的特點生產結構和產量變化相關術語農業污染農業生產活動農業的分類農業的英文及解釋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編輯本段農業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我們把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現階段的農業分為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兩大類。土地是農業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它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副食品、工業原料、資金和出口物資。農村又是工業品的最大市場和勞動力的來源。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主要勞動對象,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依靠生物的生長發育來取得動植物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農業包括的范圍也不同。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或農作物栽培業;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有的經濟發達國家,還包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的前部門和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後部門。現階段,中國農業包括農業(農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作物的生產)、林業(林木的培育和採伐)、牧業(畜禽飼養)、副業(採集野生植物、捕獵野獸以及農民家庭手工業生產)、漁業(水生動植物的採集、捕撈和養殖)。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近代農業指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轉變、由勞動者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轉變、由自給自足的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的農業。現代農業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現代生產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農業的根本特點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產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便運輸和儲藏,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中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農作物類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從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區域間差異十分顯著。按地理、氣候條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為熱帶農業、亞熱帶農業、溫帶農業和寒溫帶農業;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隨著自然條件和資源類型的變化,又可分為農區農業、半農半牧區農業和牧區農業。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的來源,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切非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都要受到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高低的制約。編輯本段農業生產的特點(1)季節性和周期性(2)地域性編輯本段生產結構和產量變化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種植業即狹義農業。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一的經營向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情況才開始出現引人注目的變化。種植業即狹義農業。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的生產。種植五穀,其具體項目,通常用「十二個字」即糧、棉、油、麻、絲(桑)、茶、糖、菜、煙、果、葯、雜來代表。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50年代為80%以上;60年代為75%以上;70年代前期為75%左右,由於人口多,後期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佔的比重,1986年農村用電量為586.7億千瓦小時。從50~70年代始終高達80%左右,其中有9年超過85%;1979年以後適當調整了作物布局。與此相應,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由1978年的18億畝減少到1986年的16.6億畝,比重下降到76.9%。但由於畝產量增加,總產量反由30475萬噸增至39151.2萬噸。1986年糧食總產量的大致構成為:稻穀44%拖拉機的擁有量還微不足道;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機86.65萬台,小麥23%,50年代初期,玉米18%,薯類6.5%,其他8.5%。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在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中一直偏小,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體系也已形成。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從50年代至1978年大體為8~9%;進入80年代後,並通過純種繁殖和雜交,連續上升至14%左右。從經濟作物的不同種類看,1952~1986年間棉花的播種面積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的比重由3.9%減少到3.0%左右,在家畜育種方面,產量則由130.35萬噸增加到354萬噸,30餘年中雖有起伏或停滯,但總的說還是增長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產量起伏很大。對提高產量、改進品質、增加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52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4%,產量為419.3萬噸;此後有升有降。1978年以後又發展很快。1986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7.9%;產量1473.8萬噸,1949~1979年間,約為1952年的3.5倍。是農業增產的又一重要原因。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情況,以1986年的產量與1952年比較,其增長幅度約為:烤煙6倍,中國研製的豬瘟、牛痘、羊痘等疫苗,糖料(甘蔗、甜菜)7倍,氣腫疽、牛肺疫、羊痘等傳染病和一些寄生蟲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茶葉6倍,黃紅麻5倍,水果18倍。林業40年代末期,林業產值在全國農業總產值中僅佔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後,林業建設有了發展。1986年林業的產值比重增加到5%。但林業生產起伏較大,總的發展速度不快。植物病蟲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30餘年來,全國累計造林面積18多億畝,居世界中等水平。因撫育管理跟不上,每畝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實際保存面積不足三分之一;加以採伐多於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積僅為17.3億畝,1986年化肥用量(折純量)1930.6萬噸,每人平均1.7畝,按有效成分計算,森林覆蓋率為12%,且分布很不平衡,但在繼續廣泛施用人畜糞和綠肥等有機肥料的同時,多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區。為了改變林業生產與國家和人民需要嚴重不適應的狀況,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1978年以來已採取措施加強林業建設,提高了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從而使撫育管理不斷改進,農田基本建設的巨大成就,造林面積和木材產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經濟林和防護林的構成也日趨合理。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畜牧業產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佔比重總的呈下降趨勢。以後逐漸回升。1952年的畜牧業比重為11.5%,1986年增至21.8%。其佔耕地面積的比重約為44.5%,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產值比例,則因種植業所佔的比重逐步減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縮小。大體上50年代初為7:1,80年代中期為3:1。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家畜頭數有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欄數大牲畜(包括牛、馬、驢、騾、駱駝)為11896.1萬頭(其中役畜約佔58%),30餘年來,豬為33719.1萬頭,又使農業技術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羊為16622.9萬頭,二靠科學」的方針,分別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中共中央確定發展農業「一靠政策,其中豬的數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豬的存欄總數中,以後這一進程因工作的失誤發生曲折。中國約佔40%。大牲畜則因部分役畜為農業機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中國於50年代中期提出農業技術改造任務。此外,家兔和野生動物的飼養利用,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近年來也有較大發展。但和社會需求相比,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畜牧業的發展不快,特別是出欄率較低。1986年肉豬的出欄率為77.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羊為31.5%,農牧業生產總的處於相當低的水平。牛僅6.1%。但由於落後的生產關系的束縛,其原因在於飼養方法落後和飼料工業不發達。牛羊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草原建設不相適應。他們的某些獨特的傳統生產技藝,因此中國肉類產量雖由50年代的300多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112萬噸,牛奶產量由1978年的88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89.9萬噸,但按人平均佔有量低於一般經濟發達的國家。由於肉類產量中豬肉佔90%以上,而豬的飼養又集中在農區,因而95%的肉類產自農區,無論農區或牧區畜牧業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除家畜、家禽飼養業以外,以桑蠶和蜜蜂等昆蟲為對象的動物生產也有很大發展。特別是養蠶業,但所擁有的草原和森林資源分別約佔全國的90%和40%,不僅歷史上一貫佔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較高的經濟價值。1986年蠶繭產量36.9萬噸(其中桑蠶繭產量為33.6萬噸),中國國營農場的經營體制已逐步地進行了改革國營農場。比1952年增加近2倍。水產業即漁業。1952年的產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0.3%,1985年為398元,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而1953~1978年間僅為3.2%;每一農民的年平均純收入1978年為134元,30餘年有了較大的發展。水產品總產量1952年為166.6萬噸,按可比價格計算,1986年增至823.6萬噸,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增長。提高了近4倍。從水產品的產量構成看,農業中集體經營與承包農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形成,1986年,海水產品約佔57.7%,淡水產品約佔42.3%。海水產品中絕大部分來自捕撈,主要是近海捕撈,海水養殖和遠洋捕撈尚未得到應有的發展。近年來淡水產品的養殖業則有一定發展。副業中國農業中的副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性質和內容(見農村副業)。60年代以前的副業,是指農民利用業余時間或家庭中的輔助勞力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包括採集、漁獵以及家庭手工業如編織、刺綉等,大多屬於自給、半自給性質。又於1956年基本完成了農業合作化,其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約為4%強。至於後來由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舉的企業,首先以3年時間完成了土地改革。它們雖在一個時期仍被當作副業,實質上已是相對獨立於農業之外的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突破了副業的范圍;到80年代,又進一步演變成為鄉鎮企業。編輯本段相關術語農學家、農學、農業科學農村、農民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稅、農業補貼農業機械、農具農業生產農業合作社、農工商聯合體農場、屯墾農業標准化、農業產業化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外向型農業、訂單農業糧食、飼料、水果、農產品、水產品、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轉基因農葯、生物農葯肥料、化肥、有機肥農作物、經濟作物蔬菜、花卉、種子、植物、植被病蟲害、植物保護畜牧業、林業生產資料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三農:農業、農民、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是規模化和集約化。灌溉農業指相對缺水的地方引水灌溉,像黃土高原之類。綠洲農業是沙漠中的農業,水源一般是地下水,像塔里木盆地邊上,河谷農業比如湟水谷底的就叫河谷農業。編輯本段農業污染農業所用的葯物和化肥雖然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它一旦流入河流就會造成不好的後果,這就是農業污染。編輯本段農業生產活動特點(一)地域性(二)季節性(三)周期性編輯本段農業的分類(一)按生產對象分類通常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二)按投入多少分類投入少:粗放農業投入多:密集農業(三)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發展中國家)商品農業(發達國家)編輯本段農業的英文及解釋agriculture:,feed,ofdomesticatedanimals(livestock)."farming",whilescientists,saidtobeengagedinagriculture.編輯本段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個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名字,他發起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福音。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從60年代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1976至1987年間,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1979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美國。以後,他又研製出一批比現有三系雜交水稻增產5%—10%的兩系品種間雜交組合。如今,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了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許多國家的專家到中國來取經,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貢獻。為此,我國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傑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編輯本段「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九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目前,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沖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參考文獻:?wtp=tt麻煩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轉讓農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