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和清朝成就對比
1,文化思想
明朝的哲學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是中國出類拔萃的時代,僅次於春秋戰國,清朝除了個別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在哲學、思想、文化等領域是全面的大倒退。
2,制度建設
明朝的制度建設走過了明顯的初創期、穩定期、發展期和變質期等幾個階段,最後走向全面崩潰,明朝的制度其實是孕育了新的發展方向,明末全社會處於一個制度大變革的前夜。清朝整合了明朝失敗的教訓,用最簡單的愚民政策,實行全面的高壓統治,使國家趨於穩定。
3,經濟發展
客觀的說,清朝的經濟要比明朝更發達。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發展了農業和商業,這方面清朝要比明朝更為出色。不過明朝出現的私營工業在清朝被全面取締,預示著中國必定會落後世界發展的潮流。
4,科技成就
明朝的科技成果是中國歷史上進步最快的時期。清朝科技雖有成就,但是從清初漸漸落伍。也沒有讓科技知識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
清朝末年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是個中國第一位傑出的鐵路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
5,對外交流和國際影響力
明朝七下西洋:為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
清朝: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 成果衡量一般怎麼寫
如何衡量創新成果的3個步驟(也就是達成目標的「檢討」步驟):
1)將每一創新項目的成果與預期目標相比較,這一反饋信息可顯示出創新計劃和創新努力的性質和可靠性。——兩個目的:發現表現良好的領域,發現自身的弱點。
2)對所有的創新努力制定一套系統化的審查制度。也就是一系列的問題。
3)將公司的所有創新成果與創新目標、公司在市場的表現和地位、整個公司的業績相比較而作出評估。——做出了那些貢獻使公司真正有所變化?打算做出什麼貢獻?
創新的領導地位與企業的規模不一定是等同的,這就意味著每個企業都能成為創新的領導者和標準的設立者。
任何管理都需要持久的努力和不懈的關注。
成功的企業——即向正確的市場提供正確的產品和服務的企業。
「只顧眼前,不顧未來」,是現有企業中很難抵禦的誘惑。
任何一家企業都能獲取創業精神及從事創新。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則必須經過有意識的努力。
193:如果一切照計劃行事,公司以3倍的努力來從事創新,不過是一種基本的預防失敗的措施罷了。
3.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匯總前後成果對比
根據國家級匯總的總體思路,運用平衡轉換匯總的技術方法,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自治區級等指數和實際標准糧產量的相關關系,實現單元上自治區級等別和國家級等別的對應聯動,從而實現自治區級等指數向國家級等指數的平衡轉換,使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匯總前後成果基本保持不變。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匯總前後成果對比見圖 3-25 ~圖 3-30。
圖 3-25 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圖 3-26 自治區級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圖 3-27 國家級利用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圖 3-28 自治區級利用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圖 3-29 國家級經濟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圖 3-30 自治區級經濟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4. 古今中國成就對比
古代中國被西方崇拜,現在中國把西方崇拜。
——就一字之差別。
5. 論文中怎麼將自己的研究結果與其他人的結果對比分析
學位論文一般都要引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在這些年審讀碩士學位論文的過程中,發現這方面有些共性的問題值得一談。在文獻綜述中,可以根據文獻涉及的主題、發表的時間、作者所在地區、和自己論文的關系等分類方法,對所擁有的文獻進行分類描述,主要談進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還存在哪些問題,自己對這些研究及成果的看法等。有些內容原本不屬於文獻綜述的內容,如研究的理論基礎,根據近些年碩士研究生,特別是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實際情況,我也建議他們把本來也不多的理論基礎放到文獻綜述里,等於是綜述有關理論基礎的文獻。就我看到的論文中,這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看不出哪些是引用別人的資料,哪些是自己的觀點(做法)或對資料做了哪些處理。除了不註明出處外,不恰當的引用方法,將引用的資料作為自己文章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例如,作者准備寫「探究式學習的原則」,一種寫法是把它作為文獻綜述,那就要看看別人在「原則」方面都有哪些說法,綜合一下,或在分析後取一種自己認可的,作為自己論文使用的「原則」。另一種是提出一種通過自己教學實踐得出的「原則」,那就要寫自己是怎樣得出的,與已有的原則有什麼不同等等,這應該是論文的主體部分。無論哪一種寫法,下面的引用資料的方法都是錯誤的:第X章探究式學習的原則……任長松提出了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在這里與大家一起探討。第一條……第二條…………第十八條……引用這18條原則幾乎佔了7頁紙,雖然寫明18條原則的提出者,但仍屬於不正當引用,因為這等於論文寫作者將原作者的18條原則變成了自己論文的一部分。為避免上述問題出現,學位論文在資料引用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1)如果需要使用較多的已有研究成果,最好將文獻綜述和自己的研究過程分成兩部分寫作。(並不是所有教育碩士學位論文都需要文獻綜述,例如調查報告就不需要一定有文獻綜述部分)(2)引用的同一篇文獻的資料不能過長。在有些規則下,引用超過30個字就需要用其他字體和不同段落區別開來,成頁的應用更是不恰當。(3)註明出處。除了用雙引號表明的引用(直接引用)要註明出處外,其他非直接引用的其他人觀點和資料也需要註明出處。(4)文中的引文出處要和文後所列的參考書目一一對應,也就是說,文中用到的資料才在文後的參考資料目錄中出現。研究過程的體驗和方法的訓練(主要體現在學位論文的寫作中)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領域,理論和觀點的創新並非易事,論文寫作的基本教育研究能力訓練實際是現階段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碩士生的培養更是如此,否則學位論文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了。
6. 中西科技成果的對比分別反映了怎樣的歷史階段特徵
中西科技成果比較
問題:(10分)
(1)根據圖示,指出3世紀以來中西方在科技發展史上的不同趨勢。(2分)
(2)根據圖示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不同趨勢產生的原因。(8分)
答案】
(1)不同趨勢:15世紀為轉折點,中國從領先到落後,西方從落後到領先。(寫出轉折點15世紀1分,中西不同趨勢1分)
(2)本題評分要求:能從中國與西方且選擇兩個時期進行全面分析,各得4分,共8分;不能較全面的或僅從一個時期分析,酌情給分或不得分。
參考:中國:15世紀以前,中國國家統一,政局長期穩定;生產力發展,農耕文明發達;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取長補短;教育和科舉的發展;對外開放等。15世紀以後:封建制度日趨腐朽;重農抑商政策;文化專制統治;閉關鎖國。西方:中世紀封建割據、神學束縛等。15世紀以來,民族國家形成、君主專制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以及新航路的開辟有利於資本主義的興起、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對思想的解放等促進了近代科技的興起。)
【解析】
試題分析:第(1)問,要正確析圖,找出關鍵點:3世紀和15世紀;正確認識曲線圖的趨勢。第(2)問,要結合這一時期中西雙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解答。
考點:古代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7. 成就和成果的區別
成就:業績,事業上優良的成效。如:一項重大的科學成就
成果: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如:成果顯著
成績:工作或學習的收獲或成就;成功的業績;有關的比賽結果;在一定階段內學生作業的數量和質量。
8. 成果與結果的區別
成果!
成果有點帶褒義,一般都是通過努力,並付出一定代價,到最後取得成功,所獲得的一些成就
結果是比較中性得,不含有這個意思,一般事情到最後出現什麼情況可以用結果
9. 成果比較成熟的意思
廣義上是指:
從各類科技成果的創造形成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既包括自然科學回成果的轉化,也應該答包括社會科學成果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科研成果的轉化。
狹義上是指:
應用開發類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10. 成果和什麼詞語組成合適
如果是修飾的話,巨大,可喜,重要,宏偉,優秀,令世人矚目,豐碩 等
如果是名片語合,勞動成果,豐碩成果,可喜成果,顯著成果,學習成果,研究成果,學術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