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今日的輝煌與成就在不久的將來會帶給你不可磨滅的影響這句話是好還是壞
慢慢做,一點點做,積累力量,發展自己,就會發生變化,不要急,耐住心,是好的,任何事情都會產生影響,當初決定做這件事時就已經考慮到付出與收獲,認為收獲更大,所以選擇去做。
⑵ 羅伯特·波義耳的研究成果
在波義耳眾多的科研成果中,還有幾項不能磨滅的化學成就。波義耳常說,「要想做好實驗,就要敏於觀察。」這幾項成就都是實驗中敏銳觀察的結果。
波義耳女友去世後,他一直把女友最愛的紫羅蘭花帶在身邊。在一次緊張的實驗中,放在實驗室內的紫羅蘭,被濺上了濃鹽酸,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然後插在花瓶中。過了一會波義耳發現深紫色的紫羅蘭變成了紅色的。這一奇怪的現象促使他進行了許多花木與酸鹼相互作用的實驗。由此他發現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後烤乾,這就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
也是在這一類實驗中,波義耳發現五倍子水浸液和鐵鹽在一起,會生成一種不生沉澱的黑色溶液。這種黑色溶液久不變色,於是他發明了一種製取黑墨水的方法,這種墨水幾乎用了一個世紀。
在實驗中,波義耳發現,從硝酸銀中沉澱出來的白色物質,「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變成黑色。這一發現,為後來人們把硝酸銀、氯化銀、溴化銀用於照相術上,做了先導性工作。
晚年的波義耳在製取磷元素和研究磷、磷化物方面也取得了成果,他根據「磷的重要成分,乃是人身上的某種東西」的觀點,頑強努力地鑽研,終於從動物尿中提取了磷。經進一步研究後,他指出:磷只在空氣存在時才發光;磷在空氣中燃燒形成白煙,這種白煙很快和水發生作用,形成的溶液呈酸性,這就是磷酸,把磷與強鹼一起加熱,會得到某種氣體(磷化氫),這種氣體與空氣接觸就燃燒起來,並形成縷縷白煙。這是當時關於磷元素性質的最早介紹。
波義耳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說:「人之所以能效力於世界,莫過於勤在實驗上下功夫。」
波義耳定律(Boyle's law,有時又稱 Mariotte's Law):在定量定溫下,理想氣體的體積與氣體的壓力成反比。是由英國化學家波義耳(Boyle),在1662年根據實驗結果提出:「在密閉容器中的定量氣體,在恆溫下,氣體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關系。」稱之為波義耳定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
公式:V=k/P
V是指氣體的體積P指壓強k為一常數
這個公式又可以繼續推導,理想氣體的體積與圧強的乘積成為一定的常數,即:
PV=k
如果在溫度相同的狀態下,A、B兩種狀態下的氣體關系式可表示成:
PAVA=PBVB
習慣上,這個公式會寫成:
p2=p1V1/V2
波義耳定律的偉大意義波義耳創建的理論——波義耳定律,是第一個描述氣體運動的數量公式,為氣體的量化研究和化學分析奠定了基礎。該定律是學習化學的基礎,學生在學習化學之初都要學習它。
波義耳具有實驗天賦,還證實了氣體像固體一樣是由原子構成的。但是,在氣體中,原子距離較遠,互不連接,所以它們能夠被擠壓得更密集些。早在公元前440年,德謨克里特就提出原子的存在,在隨後的兩千年裡人們一直爭論這個問題。通過實驗,波義耳是科學界相信原子確實是存在的。
波義耳定律的發現歷程波義耳生於伯爵之家,是英國科學協會的會員。在1662年科學協會的會議上,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宣讀了一篇論文,論文描述法國關於「空氣彈性」的實驗。17世紀,科學家對空氣特徵產生了濃厚興趣。
法國科學家製造了一個黃銅氣缸,中間裝有活塞,安裝得很緊。幾個人用力按下活塞,壓縮缸里的空氣。然後,他們松開活塞,活塞彈回來,但是沒有全部彈回來。不論他們隔多長時間做一次實驗,活塞總是不能全部彈回來。
通過這項實驗,法國科學家聲稱空氣根本不存在彈性,經過壓縮,空氣會保持輕微的壓縮狀態。
波義耳宣稱法國科學家的實驗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他指出,活塞之所以不能全部彈回來,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活塞太緊。有人反駁道,如果活塞稍松,四周就會漏氣,影響實驗。
羅伯特·波義耳許諾要製造一個松緊適中的絕好活塞,證明上述實驗是錯誤的。
兩周後,羅伯特·波義耳手持「U」形大玻璃管站在眾會員面前。這個「U」形玻璃管是不勻稱的,一支又細又長,高出3英尺多,另一支又短又粗,短的這支頂端密封,長的那隻頂端開口。
波義耳把水銀倒進玻璃管中,水銀蓋住了「U」形玻璃管的底部,兩邊稍有上升。在封閉的短管中,水銀堵住一小股空氣。波義耳解釋,活塞就是任何壓縮空氣的裝置,水銀也可以看作「活塞」。像法國實驗所期望的那樣,波義耳的做法不會因為摩擦而影響實驗結果。
波義耳記錄下水銀重量,在水銀和空氣交界處刻了一條線。他向長玻璃管中滴水銀,一直把它滴滿。這時,水銀在短玻璃管中上升到一半的高度。在水銀的擠壓下,堵住空氣的體積變成不到原來的一半。
在短玻璃管上,波義耳刻下了第二條線,標示出裡面水銀的新高度和堵住空氣的壓縮體積。
然後,通過「U」形玻璃管底部的閥門,他把水銀排出,直到玻璃活塞和水銀的重量與實驗開始時的重量完全相等。水銀柱又回到它實驗開始的高度,堵住的空氣又回到它當初的位置。空氣果真有彈性,法國科學家的實驗是錯誤的,波義耳是正確的。
羅伯特·波義耳用玻璃活塞繼續實驗,發現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事情。當他向堵住的空氣施加雙倍的壓力時,空氣的體積就會減半;施加3倍的壓力時,體積就會變成原來的1/3。當受到擠壓時,空氣體積的變化與壓強的變化總是成比例。他創建了一個簡單的數學等式來表示這一比例關系,如今我們稱之為「波義耳定律」。就認識大氣、利用大氣為人類服務而言,這一定律是極為重要的。
《懷疑派化學家》1661年出版,《化學家的故事》,《礦泉的博物學考察》,《關於空氣彈性及其物理力學的新實驗》《關於火焰與空氣關系的新實驗》,《形式與性質的起源》(1666年,一書總結了原子論哲學的要點)
⑶ 新中國成立後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多舉幾個例子,說清
文學成就: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文明開發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歷史之悠久,種類之繁多,形式之豐盈,都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文學大國的文學相媲美.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它反映社會生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更為無數的外國學人所稱道.
在戲劇方面,遠在十三世紀,就出現了元雜劇的輝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關漢卿,一生創作了70部雜劇.那驚天地泣鬼神的《竇娥冤》,那輕松、明快、活潑、幽默的喜劇《救風塵》,那頌揚正義、鞭撻邪惡的公案戲《魯齋郎》,那翻卷著時代風雲的歷史劇《單刀會》等風格多樣、色彩紛呈的劇作,不僅展示了我國戲劇的豐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還把唐詩和宋詞的優點熔為一爐,把詩詞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誦擴展到配樂吟唱,將詩和歌密切地結合起來.
唐詩、宋詞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使語言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至.它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變化多樣而又嚴整有序,而時代偉人毛澤東,不僅繼承了它的優秀傳統,而且還把這一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在小說方面,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現了"標志市民文藝樣式"的"宋話本".元末明初又有兩部長篇小說的偉大傑作問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兩部內容博大、氣勢恢宏、人物過百的長篇巨著,享有世界聲譽.
在革命風暴中誕生、發展、逐漸走向成熟的我國現代文學(從"五四"時期的新文學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文學),以其更先進、更合理、更美好的嶄新姿態,前進在今日世界進步文學的前列.《阿Q正傳》、《子夜》、《家》、《春》、《秋》、《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風雲初記》、《保衛延安》、《紅旗譜》、《紅岩》、《東方》、《李自成》、《黃河東流去》、《第二個太陽》、《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等小說;《雷雨》、《日出》、《茶館》、《蔡文姬》、《武則天》、《文成公主》等話劇;郭沫若、艾青、賀敬之、郭小川、李季等詩人的詩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跨進世界文學的殿堂,為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編織出更為璀璨奪目的花環.
綜觀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全貌,可以看出它的發展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漫長歷程中,文學的任務和功能歷來都受到重視.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FONT>479)首先提出詩(文學)"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三國魏文帝曹丕,極重視文章的寫作,認為文章可以"經國",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對寫作詩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當的闡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對此,白居易說得更為明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代詩人、作家、文論家這些關於文學任務和功能的論述,對後來的創作實踐和文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批判地吸收歷代有關文學功能的主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提出了更明確、更為群眾歡迎的響亮口號: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解放區的文學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就,新中國的文學特別是新時期的文學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
二、我國文學歷來是勇於進取,在形式和體裁上不斷創新或推陳出新的開放型文學.比如,詩歌的發展是由四言詩而五言詩、七言詩,由古體詩而近體詩、格律詩、自由詩.散文的發展是由先秦散文而漢賦、駢文而"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到了現代,散文的種類和形式,真可謂千姿百態、色彩紛呈.在體裁上,由唐詩、宋詞、元曲而明清長篇小說、短篇小說.總之,幾千年的文學發展表明,我國文學在藝術形式和體裁上,總是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在不斷地創新和革新.
需要指出一點,中華民族是一個理性化程度較高的民族,能夠全面、辯證、成熟地對待文學形式和體裁上的創新和革命.某一新的藝術形式和體裁出現後,並不因此否定先前的藝術形式和體裁,而是允許各種藝術形式和體裁自由競爭.比如,七言律詩、七言絕句在詩歌領域里占據主要地位後,但五言詩和四言詩並沒有就此消亡,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再比如,今天我們提倡新詩,但舊體詩創作依然很興旺,詩與詞的比翼雙飛、共存共榮也很令人深思.在宋代,詞在詩歌領域里佔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詩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它們也是齊頭並進的兄弟或姊妹.
⑷ 姜立夫的主要成就
1920年,他創辦了南開大學數學系,這是中國第二個數學系。建系之初的4年中,只有他一位教師,他一面處理各種行政事務,一面每學期同時開幾門課程,其中包括高等微積分、空間解析幾何、射影幾何、復變函數論、高等代數、n維空間幾何、微分幾何、非歐幾何等,此外還要承擔理學院的公共數學課(初等和高等微積分),這是名副其實的「一人系」。
課堂講授是最主要的教學環節,姜立夫在這方面是有其獨到之處的。課室光線來自左方,除了在黑板上書寫公式或作圖外,他總是站在教室左前方,讓開黑板,面向學生講解,便於學生耳目並用,手腦並用。他在黑板上書寫或作圖時,並不中斷解說,連每個數學記號都邊寫邊念,從不出現啞場。他十分注意節約黑板空間,只寫公式及少數名詞、人名和繪圖,板書及繪圖整潔簡練。擦黑板時總要保留尚須參考的公式。他作圖時,一般是徒手,只有圖形必須十分准確,如射影幾何中的復雜圖形時,才用直尺,而且總是使有關交點落在黑板范圍內。他使用顏色粉筆,系統而不濫,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對象。他講課有時有教材,沒有教材時,常常只在一兩張廢日歷紙上記下簡略的提綱。但他永遠是離開教材或提綱講解,教材、提綱只起備忘作用。
姜立夫這種課堂講授方式,需要講者透徹駕馭講授內容,精神高度集中,有堅實的邏輯推理能力;其優點是能帶動學生也聚精會神,隨著教師的思路進行同步的邏輯思維,取得最佳教學效果。他經常把幾何直觀和嚴格的形式推理相結合,把內容講得生動活潑。他講課不疾不徐,口齒清楚,聽者不感吃力。這樣的講授,學生的收益遠遠不限於本課程的知識,在姜立夫言傳身教中,他們能得到邏輯思維和邏輯表達能力的嚴格訓練,尤其是解決問題的訓練。
姜立夫的辛勤耕耘,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僅在他早年的學生中就出現了劉晉年、江澤涵、申又棖、吳大任、陳省身、孫本旺等優秀數學家。作為中國現代高等數學教育事業的重要開拓者,姜立夫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姜立夫另一項傾注心血較多,持續時間也較長的工作是數學名詞的審定。事實上,由姜立夫領導審定的,雖然只限於純粹數學方面最基本的名詞,但已構成今日整個數學名詞的基礎。
姜立夫深知,教學質量主要決定於教師水平;而在青年中發現優秀人才,使之負擔重任,在工作中成長,尤其重要。姜立夫對蘇步青的大力推薦正是表現這一觀點的典型事例。
姜立夫深知圖書資料對開展數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數學所籌備之初,他對此就反復加以強調,並盡一切努力進行積累。姜立夫一貫重視外國教材和專著的翻譯工作,因他有很高的數學水平,又有堅實的中外文修養,在他領導下的中譯本數學書,質量都是很高的。姜立夫積極主張數學的國際交流,除鼓勵學生出國留學、翻譯國外優秀數學圖書外,還力促邀請外國數學家來華講學。為使中國數學盡快進入世界數學主流,姜立夫總是想方設法支持青年學者出國進修或訪問,其中尤以促成華羅庚出訪蘇聯、美國一事最為人稱許。
姜立夫的學術生涯開始於綜合幾何的研究。從40年代起,姜立夫的研究課題主要是圓素與球素幾何學,逐步整理出一套以二階對稱方陣作為圓的坐標,以二階埃爾米特方陣作為球的坐標的新方法。
姜立夫一生淡泊名利,廉潔自守。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籌備之初,他毅然退回了豐厚的籌備處主任薪金,並建議「主任與秘書均定為不支薪之名譽職,其餘事務員等一切從簡,所省經費全為購書之用。1950年,他還向中國科學院移交了中央研究院數學所的一筆鮮為人知的外匯餘款。
由於長期從事中國數學教育與研究事業的開創和領導工作,姜立夫長期擱置了自己的學術研究。早在1926年在廈門大學執教時,他曾說過:「前此數年,我把全部精力用來教書、教學生,此後我也要繼續研究,教自己了。」但是,在以後漫長的半個世紀中,他始終是教人先於「教己」。在中山大學時,他年事已高,但晚上為學生補課卻風雨無阻。1955年冬在一次講課中他因心肌梗塞而暈倒,從此學校不再安排他課堂教學,但他很快就在家裡掛起黑板,組織討論班,與中青年教師、研究生和進修教師一起,邊讀書邊研究,還從事數學圖書的翻譯,直至「文化大革命」開始。
解放後,姜立夫除繼續從事學校內部的教研活動外,還在科聯、科普、科協和數學會等科學團體分別擔任領導職務。
姜立夫為人豁達敦厚,凡事以發展中國的數學事業為重,不辭辛勞,不計個人名利,不遺餘力地造就和提攜數學人才,深為學界所稱道。
1978年2月3日,姜立夫因心力衰竭逝世。並留下遺囑願,把百餘冊珍貴圖書贈送中山大學。
縱觀姜立夫的一生,雖學術著作不多,但他為中國現代數學事業所作出的廣泛而卓越的貢獻,將會永留史冊。
⑸ 沈鈞儒主要有什麼成就
沈鈞儒主要成就是,沈鈞儒創立了中國民主同盟。
1939年10月13日,國民參政會中一部分無黨派和中間黨派參政員張瀾、黃炎培、沈鈞儒、羅隆基、章伯鈞等,在重慶發起成立了統一建國同志會。
民盟於1941年3月19日在重慶成立,當時的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其時,由於「皖南事變」的發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合作遭到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危機四伏。
國共兩黨以外一些主張抗日的政黨和人士,迫切希望聯合起來,為堅持團結民主抗日而斗爭。於是,即以部分國民參政員於1939年11月成立的「統一建國同志會」為基礎,成立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5)磨滅成果擴展閱讀:
沈鈞儒,1875年1月2日生於江蘇蘇州,沈鈞儒自幼聰穎,有7歲(實為5周歲)能詩之譽。
13歲即積詩成帙。15歲考秀才得中,詩賦列為第一。
沈鈞儒青少年時,即十分注重個人道德的修養。家庭環境熏陶著沈鈞儒的思想品德,影響著他的一生。 晚清時祖國的深重苦難,激發著沈鈞儒的愛國之情。沈鈞儒19歲時,爆發了中日甲午之戰。他見外患日深,更加關心時務,寫了數篇詩文以寄憂國憤世的激昂之情。
1900年,沈鈞儒與胞兄沈保儒赴陝西三原學署任閱卷。在陝西,他與沈衛的學生於右任等創辦了三原印書局,翻印康梁所著書籍,大談維新革命。
1903年,沈鈞儒應鄉試中舉人。次年,應殿試得「賜進士出身」銜,被簽分刑部貴州司主事。當時,沈鈞儒見日本維新後,日益富強,遂申請留學日本盼能為振興祖國尋求出路。
⑹ 我的自信被完全磨滅了
首先,你的自信並沒有完全麽滅,只是你沒有發現它而已。可以看得出來你已經很努力了,但你的努力偏了方向,也就是你努力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就先說英語吧,預習是得做,還有要明確地告訴你的就是,作業並不算在努力之中,因為那是必須得做的。你的預習沒有得到很大的成果是因為你沒有復習,你沒有復習,那你的預習就做得沒有用。因為老師今天上的課畢竟要和昨天有關系,而你沒有復習,大部分重點不知道,所以預習就沒有什麼用處了。我想,待你做完作業之後,先復習,在預習。老師那樣說是他的不對,你不用去理會他的看法,做好自己就行了。還有就是你的數學,因為你的基礎差了一截,所以光在課堂上作筆記沒有多大的用處。我想,你應該先去補一下你的基礎,再加上你的努力,我認為就不會有多大困難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給你一些用處。記住:你的自信沒有被磨滅,只是你還沒有挖掘出來。
祝天天開心
⑺ 你今日的輝煌與成就在不久的將來會帶給你不可磨滅的影響,這句話是好還是壞
當然是正面的。
⑻ 作文:難以磨滅的--------
也曾有過離別,也曾飽受傷感,閉上眼睛,卻只有一片空白。真的?我的內心就沒有蛛絲般的纖印,二十個春秋給與我的僅是過眼煙雲?茫然,不,失敗,從來都沒有這樣失敗!
我難以捉摸自己,我甚至沒有感覺。有時我只會傻傻地研究「感覺」,有時卻為找尋一絲感覺,觀察一切,然而,終究沒有結果。偶然有一天,我發現,我的感覺隨著我的心跳而存在著,它不曾間斷,——那麼,我在找尋什麼?是荒唐,是無聊,還是失常,我不知道。
終於有一天,漫無目的的我感到擁有了什麼,直覺告訴我,那便是我萬苦千辛找尋,而終不知為何物的......欣喜,沒有,唯有長長的一聲虛嘆,因為我有所收獲,也因為我不知所獲之用。不過,我又有一份蘇醒,是的,我終於明白我所苦苦找尋的是「難以磨滅」。
於是,我開始努力。如果說事物總會消逝,那麼難以磨滅必須升華為一種不可孰視的永恆,或許我們並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但他卻是唯一 永恆的超凡脫俗。
一般說來,許多人總會感覺自己內心深處有不少難以磨滅的印跡是否會變化,就像細胞一樣不斷地更新,但是我敢斷言,一旦您的印跡略有變動,那麼,您不曾創造難以磨滅,您擁有的盡是幾許的保留,也正如一個生物體,它能夠存活一段時間,但它終究會死亡。
既然,直覺告訴我,難以磨滅也著實存在著。我又想生物體雖然死亡,但它們的化石仍存在著,或許終有一天他們的化石也將消逝,但是他們的後代卻依然存在著,就算生物體絕種,但他們對宇宙的影響也將存在......由此推之,生物體其實是難以磨滅的。
哲學,告訴我們,世間萬物總是聯系著的。那麼,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情感,或是我們的思想,是否也該同生物體一樣,他們終究會擁有某種難以磨滅,而這又是如何產生,為何而生的
生活嘛,客觀地講,它隨著人而產生,自然也隨人而消逝。然而,一旦人把生活當作精神的前提,由於精神的抽象性使其難以磨滅,那生活還會磨滅嗎?
再說情感與思想,要是我們僅把它們當作大腦特有的程序,他們必然會隨人腦的死亡而死亡;相反,要是我們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情感,情不自禁地把握思想,那麼我感覺這情感與思想是我們心靈撞擊的成果,它將由於獨特的超凡脫俗而永恆,也便難以磨滅。
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難以磨滅在不同的人腦中所下的定義的不同是絕對的,但是不可否認,相對來說,難以磨滅永遠都是由心靈火花的閃動而復雜
⑼ 中國近10年的輝煌成就,和恥辱,越多越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8月8日,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中國取得了金牌51枚、獎牌總數100枚的歷史最好成績;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天成功
⑽ 南昌起義又取得什麼革命成果呢
革命成果: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建設武裝力量的開始,也是中國共產黨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始以武裝斗爭的形式反對國民政府的標志。
1927年8月1日凌晨,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的南昌起義爆發了!中國共產黨人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創了中共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新時期,揭開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序幕。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授銜的十大元帥中,朱德、賀龍、劉伯承、聶榮臻、林彪、陳毅、葉劍英、徐向前等8位元帥,與南昌起義緊密相連。他們在這次起義中,有的參與了策劃,有的參與了指揮,有的參加了起義的全過程,有的趕上了起義的尾聲。
南昌起義是指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之舉於1927年8月1日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1955年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10位元帥中的8位、10位大將中的6位從南昌起義的隊伍中走出。也正因為如此,八一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耀眼的標志。大革命失敗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李立三的關於組織暴動的建議,派中央常委周恩來趕往南昌,具體組織領導起義。
起義軍的主力是當時國民革命軍第2方面軍的部隊,也是共產黨人在那個時期影響最深並掌握一定領導權的武裝力量。該軍下轄第4軍、第11軍、第12軍、第13軍、暫編第20軍。
參加起義的部隊是賀龍任軍長的暫編20軍,葉挺任師長的11軍24師以及原葉挺獨立團擴編的第4軍25師,共2萬餘人。前面說的8位元帥中的5位、6位大將的4位當時都在第2方面軍中,9個人中有6位還是黨員。
5位元帥是:暫20軍軍長賀龍、4軍參謀長葉劍英、方面軍總部上尉參謀徐向前、4軍25師73團3營7連連長林彪、方面軍教導團特務連准尉文書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