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古代醫學成果的特點

中國古代醫學成果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2-01-11 12:04:51

㈠ 中國古代醫學外傳的特點

基本上都是講神醫治病的經歷。使中醫過於神化。

㈡ 中國古代醫療的特點

爭對性、根本性、通暢。(希望採納)
爭對性:不會出現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特點。
根本性:是除了爭對性的治療,還要看看全身的陰陽協調,固根本,固人的精氣和元氣。
通暢:古代中醫認為,人只要哪裡生病了,就是那裡出現了堵塞或者損失(當然現代醫學也證實了),主要講究調節氣息和全身通暢和修復的治療。疏通經絡

我國古代的五禽戲和一些體操都是例證

㈢ 中國醫學全面發展時期主要醫學特點有哪些

中國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醫學史,由於東方文化發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國獨特理論框架,及近現代西方科學的撞擊及西醫的傳入,出現兩個分明的層次,在東西方醫學交匯中呈現復雜多態的狀態。

夏商西周時期醫巫並存,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葯衛生的內容,形成了醫學的雛形。

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整個學術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時期,醫巫分離,醫學具有更顯明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理性,占據了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導地位。臨床醫學的分科已現端倪,趨於專業化。

秦漢時,以傷寒、雜病和外科為最突出的臨床醫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動亂割據的狀態,醫葯學在脈學、針灸學、葯物方劑、傷科、養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績,為醫學的全面發展積累了經驗。

隋唐時期,國家重歸統一,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形成了一種空前輝宏氣勢。中國醫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醫學家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獲得了更為豐富的成果。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兩宋是中醫葯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政府的重視在醫葯發展上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組織人員編纂方書和本草、設立校正醫書局、鑄造針灸銅人、改革醫學教育、設立惠民局、和劑局、安劑坊、養濟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進了醫葯衛主之進步。

遼、夏、金、元與兩宋王朝並立以至元滅宋統一全國。這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大融合時期,是中國醫學史上學派爭鳴、民族醫學奮起的一個輝煌的時期,為多源一體化的中國傳統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現了蓬勃的生機。

明代,醫葯學發展出現革新趨勢。在探傳染病病因、創造人痘接種預防天花、中葯學研究等進入新的層次。中外醫葯的交流范圍已達亞、歐、非許多國家與地區,中學的輸出、西學的東漸,使中外醫學文化在交流接觸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醫學趨於普及與升華發展的時期,王清任躬身於人體解剖,著有《醫林改錯》,反映了「中國醫界大膽之革命論者」的開拓進取精神。

上述的這一切,是中國古代醫學波瀾壯闊的歷史梗概。這樣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一直未曾中斷的醫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醫學史上所罕見的。中國古典醫籍數量之大,名醫輩出,人數之多,在同時期的世界范圍內也不多見。中國傳統醫葯學有著強有力的生命力,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經過了與近代醫葯文化的撞擊、對抗到結合,也注意從國外先進文化中吸取有用的東西,遂出現了中西匯通合纂的探索。傳統醫學在走向現代化。

近百年來,中國的現代醫學,傳統醫學和中西醫結合的格局將會對這百餘年的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作出客觀的再現和評述。

㈣ 中國古代醫學成就

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的醫術今天仍在用
世界最早的外科華佗刮骨療傷,
一砭
二針灸
三中葯
望聞問切的診斷方式

㈤ 高中歷史古代醫學發展有何特點

古代醫學發展的特點有:

  1. 醫學是人類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而成的。在它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大致經歷了原始醫學.古代經驗醫學.近代實驗醫學和現代醫學的過程。古代經驗醫學持續時間很長,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古代東方國家的醫學古代東方是人類文化的搖籃,主要指埃及、巴比侖、印度和中國.這些國家比其他國家較早地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埃及人在尼羅河中游,巴比侖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斯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人在印度河及恆河流域,中國人在黃河流成各自創造了自己的業績。奴隸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性勞動進一步出現了分工,出現了職業醫生。在奴隸制度下,醫學只是奴隸主的一種工具,公元前十八世紀,經由巴比侖王哈談抗被制訂的《法典》規定:「奴隸因醫生手術而死亡或致百者,須賠償奴隸主全部或一半的奴隸身比如果百日或死亡的是自由民,則將醫生的兩手團落作為處罰。」這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關系,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缺乏科學知識,人們尚不能認識疾病的真正原因,人類社會出現原始宗放觀念以後,則把疾病現象歸之為鬼神作祟。這一時期的醫學宗放色彩甚濃,宗教與非宗教的經驗醫學混雜。中國《山海經》記載的「巫彭」「巫陽」等都是「神醫」。

  2. 古巴比侖和埃及有兩種醫生,一種為倡侶,治病方法是咒文、祈格另一種是有實際經驗的醫生,由平民擔任。

  3. 古代東方醫學也逐漸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治病經驗。據可靠資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四此紀,印度就能做斷肢、眼科及剖腹產等手術。埃及很早就使用催隊下泄、利尿、發汗等治療法,並已知灌腸法.後者實際上起了治療、清腸或排出腐敗物的作用。中國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出現了名醫扁鵲,最早用望、聞、問、切凹診診斷疾病.《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它的整體觀念,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三者結合構成了辯正施治的理論體系。秦漢時期,臨床治療學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葯物學《神農本草經》。

  4. 張仲景的臨床治療學名著《傷寒雜病論》,指導中醫臨床兩千年之久。在東漢末年,外科方面傑出入物華佗,創造了葯物全身麻醉法,可施行腹部手術。兩晉南北韌時期五叔和的《脈經》,為脈診奠定了基礎,里商說的《針灸甲乙經》,在針灸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隋唐五代時期,名醫巢元方撰寫了《諸病源候論》,開創了病因病理學說革新的傾向.為不朽之作。葯物學方面,公元659年撰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葯典《新修本草》。唐代偉大醫學家孫思邈選編成的《千金方》,吸取了古今中外醫學成就,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他的著作為婦、兒科莫定了基礎。金宋時期的寒涼。攻下、補上、滋陰凹大學派,一直影響到近代。明朝偉大醫葯學家李時珍(1518-1593)編寫《本草綱目》,對葯物學、生物學作出了偉大貢獻,影響及於全世界。

㈥ 唐宋醫學發展的特點

上海中醫葯大學潘華信、王莉編著的《唐宋醫方鉤沉》(下稱《鉤沉》)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是書集中了唐宋醫方精華,以不足19萬字勾勒出唐宋醫方恢宏概貌,是唐宋醫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為熱病用方尋根
篇二「時病門」選方及按,堪稱本書華彩樂章。本篇「提示」直指尊奉劉河間為熱病開山之謬誤。而清代溫病學派常用甘寒存津、轉熱透氣、涼營清熱、泄熱透斑等治則,唐宋醫方中俱已齊備。蓋作者多年浸淫溫病學研究,著述頗豐,對溫熱病有深入研究,故按語直擊肯綮。
該書對唐宋醫方治時病善用生葯多所闡發。如《聖濟總錄》生地黃飲方,葯用生地黃汁、生藕汁、生薑汁、生蜜。按曰:「本方掩去出處,直是《臨證指南》《未刻本葉案》之方治耳,天士高出時醫一截者,取方逕自《外台秘要》來,不讀唐宋方,無異自閉門戶,毀棄黃鍾。」對「麥門冬湯方」的按語亦精當中肯:「唐時已慣用甘寒育養脾胃之陰,上見地黃飲子方、麥門冬湯方,與清代葉天士甘寒方如出一轍。《外台》另載生蘆根八味飲子……與明代繆希雍闡發脾陰論治,發明酸甘化陰旨,略無二致,可知唐方為明清醫方之先緒,而於甘寒化陰法尤多建樹,不必留待葉、薛、吳、王也。」書中對唐宋醫方用葯與今之異同之比較亦精詳,如「升麻明清以還多用於升提透疹,而唐宋則籍以清熱解毒,故宋人有『無犀角以升麻代之』之說。」尤其可貴的是,作者治學與時俱進,在本篇「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方」按曰:「本方盪滌熱毒,有利毒素排泄,祛邪以存正也,而大黃、生地消瘀涼血,大量服用,其止血之功效,遠勝於目前西醫臨床常用諸止血劑,有改善重症肝炎因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所致之出血及休克傾向之可能,方極珍貴,有待臨床研究。」
為元清諸子溯源
通覽本書,作者以深厚學養、豐富經驗和批判精神,為金元諸子及明清醫家溯源,批評金元以降門戶支蔓之流弊,力糾其舛訛,為中醫流傳廓清本源。
作者在「時病門」「虛勞門」直揭金元名家劉完素學說之不端。如「時病門·提示」寫道:「近人奉金人劉完素為治熱病之開山,以為宋前治傷寒溫病側重辛溫解表,完素之後,方始重辛涼解毒、表裡雙解諸法。其觀點因循迄今,實有悖史實。宋前頗擅用寒涼治溫,並成為當時普遍風氣,其例不勝枚舉。」作者擇要列《千金》《外台》《肘後》《深師》《集驗》《聖惠》等多首寒涼治溫熱之驗方,指出「這些宋前學驗,直接被完素所沿襲。《保命集》所謂『余自製、雙解、通聖之劑』,實是其『自炫』欺世之說。」又於《千金》地黃煎方後按:「本方辛涼解表、生津清熱,以治表邪未罷、熱毒內熾、津液枯涸之熱病重證,其法為後世劉河間之祖。劉氏妄稱辛涼解表、表裡雙解乃其發明,是彼無識抑或歁後人不讀書耶?」本書亦多次指出清代溫病諸家多繼承唐宋醫方,如「治時氣,胃熱口乾,……宜服赤茯苓散方」中按曰:「本方治時氣『胃熱』,……即後世所謂胃陰不足證也。故與甘寒濡潤,滋養胃液為主,列入葉、王溫證論治方葯中,並無區別。或稱甘寒養胃陰是天士發明,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也。」
為冷寂古方鳴琴
作者在篇一「風門」為冷寂古方鳴不平。質疑王安道「因於風者,真中風也;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之說,又在古方三續命湯之後詳按:「唐宋前治中風,主用大、小、西州續命諸湯,延綿七八百年,為治風准繩。其風至金元戛然而止,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各持一說,視心火、氣虛、痰熱等為中風症結,後世翕然相從,遂論治改觀,以為中風乃心火、痰熱、肝風之證,斷無以火益火之理。迄今又七八百年,醫者輒以羚羊、黃芩、鉤藤、竹瀝輩為治風常規,與古方冰炭迥別,而視續命湯為砒鴆,習俗相沿,無人或稍疑焉。中風為內傷雜病之第一證,續命湯歷來為方書治風第一方;第一證,昧其理,第一方,廢其用,寧有其理致哉?!」接著,作者從諸續命湯流傳、用葯再追溯文獻,復列河間、天士與當代名中醫程門雪之議,繼而闡述道:「籍辛味通血絡之佐證是,三續命湯俱用芎、芍葯、當歸行血活血之品,俾辛味疏通血絡之後,由歸、芎、芍加強行血化瘀之功。」「用續命湯治中風,辛熱耗陰劫液之弊,古人早已覺察,而辛味又不可易,遂制之以諸寒涼之味。」
篇三「虛勞門」列《聖濟總錄》古方數首,其用今日罕見。如「靈芝丸方」,按曰:「蒼術補骨髓,本草不載,聞所未聞,殆芳香燥濕,振奮脾氣,谷氣充旺而化生精微。」又舉仙術丸方(蒼術、枸杞子、生乾地黃),按曰:「益精、燥濕並行不悖,後世葉天士先生擅用之,本方為先緒。」
醫弘唐宋著新意
「咳喘門」選方與前各篇一樣精純,按語頗多結合臨床,頻添新意。作者在崔氏療咳方後按曰:「唐人嗜用自然汁治病,一則保持葯物之固有物質精華,不因炮製損耗,二則取其潤澤本性。」醫者「不明燥化之理,投以小青龍輩,以火益火,以燥增燥,嗽安有寧日哉?然燥之為痰,或白或黃,黃痰為燥,白痰亦為燥,劉完素所謂已亢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未可執守痰色之黃熱白寒機械之限,河間此論良有以也。」允執厥中,亦為醫之大道也。作者在數度批評劉完素之餘,也肯定其若干貢獻,其持論公允不泯人德,於此可見一斑。
作者復指出唐宋已有吸入平喘、氣霧濕化、自然汁「補液」等類似現代臨床的治療手段。「宋前醫者治咳常用辛甘自然汁……義取濕化也,與今日西醫臨床之治『肺心』繼發感染,呼吸功能不全者,往往取氣霧濕化法輔之,其義理同。」 「宋承唐後,廣泛應用植物自然汁,重證急證輒大量施用……已事實上寓有今日西醫臨床上的『補液』旨趣。」
本書亦有某些細節值得商榷。篇四「咳喘門·提示二」稱:「不受後世葯物宜忌約束」似有語病,因其時空不可倒置,故邏輯有乖也。各篇首頁醫學雜文、隨筆亦宜註明發表日期。求疵之見,僅供參考。
誠如作者自序所言:「重新探討唐宋醫學,不僅僅是為了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理順醫學發展史的脈絡,更寓有深層次的醫學研究和臨床現實意義,它可以擺脫師徒相承的門戶之偏,拓展視野,啟迪思路,提高中醫學與時俱進中的整體學術水平。」唐宋醫學的發揚光大,必將提升中醫葯學的整體水平,從而更好地造福國民和世界人民。(李佛基 安徽省蕪湖市第五人民醫院)

㈦ 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有哪些

1、先秦時期

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著作:《漢書·藝文志》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均佚。現存《難經》系後人託名扁鵲之作。

2、西漢時期

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3、東漢時期

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葯,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

華佗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葯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終於把麻醉葯試製成功,他又把麻醉葯和熱酒配製,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覺,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洗滌腐穢,用桑皮線縫合,塗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因此,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

4、隋唐時期

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千金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網路全書。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並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

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

5、明清時期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葯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醫學成果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