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軾學佛成就了嗎
東坡家世奉佛。他自敘說父親蘇洵與母親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敘》)受家庭影響,東坡自小就接觸了佛教,在《子由生日》的詩中,他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說明了早在與其弟子由同學的少年時代,就開始讀佛教書籍了。父母死後,東坡曾施捨家中的字畫和母親的首飾用作佛事,為父母超度。並撰寫贊頌文說:「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願我先父母,與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居士傳》)傳二十六)
居官期間,每至一處,東坡都要與高僧共游,從其參禪學佛。東坡一生結識的禪僧很多,其中以東林常總、大覺懷璉、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禪師最為密切。蘇軾學佛名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便是他與常總「論無情話」,有省而作的詩偈,(《五燈會元》卷十七,《內翰蘇軾居士》)以此表明對禪學的見解。大覺懷璉是東坡在杭州期間結識的禪僧,後來兩人成了方外之友。在荊南(今湖北江陵)時,聽說玉泉承皓禪師有機鋒,一般人難以相接,從來自負的東坡便想親自去較量一下。一次他微服出府,進寺拜見。承皓見問:「尊官高姓?」東坡答:「姓秤,乃秤天下長老的秤。」皓禪師大喝一聲說:「請問這一聲喝叫重多少?」東坡啞口無對,遂謝罪禮敬,從之參學。(同上)貶謫黃州期間,東坡又與佛印了元建立起親密關系,並留下了很多趣聞佳話。有次東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自以為體現了較深的禪學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給住在江對岸的佛印禪師。禪師看後在上面批丁「放屁」兩個字,就讓人把偈子帶回去。東坡看到批話,一時無名火起,遂乘船渡江親自來找禪師,當即責問禪師何以穢語相加。禪師聽說呵呵大笑,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東坡一時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嘆服不已。(參見賴永海《佛道詩禪》第六章,《五燈會元》卷十六《雲居了元禪師》)
東坡自到黃州後,便素食齋戒,每天誦經念佛不斷。黃州城南有安國寺,東坡每隔幾天便要朝拜一次;每次都要焚香默坐,克己悔過,良久,自覺身心皆空,精神怡然。晚年時,隨行無他物,惟有一軸阿彌陀佛像不離身邊,說「此吾往生公案也。」(《居士傳》傳二十六)。嘗言前生是僧,臨終前囑咐家人在他死後要以僧人之禮葬之。(《中國佛學人名辭典》第六百四十九頁)
⑵ 佛法成就之妙諳五明 指的是什麼
傳統五明學分大、小五明,大五明是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內明,小五明是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系學。實際上,五明不是這麼狹隘,而是將宇宙之萬有歸納為五個方面,稱之為五明、五暗,開敷出宇宙間一切美好的、利益眾生的概之為明,迷在昏沉、不祥的概之為暗,這才是佛陀的五明真諦。
⑶ 弘一法師有什麼佛學成就 百度知道
時候到了他自然就出家了,呵呵。成就不成就的,在學佛有成的人眼中都是空。你很難理解他出家,那就簡單說下吧。弘一法師出家前可說是集琴棋書畫於一身了,對藝術有很深的體悟,但生不逢時,當時是中國最黑暗的時候,內外都是戰亂,人民苦不聊生,心中都是悲哀。這時他的心中會出現迷茫,因為藝術救不了國,舞台上表現的再好,人民有那個心情看嗎。感覺這時候他的心態像是孔子當年,希望通過教育,來喚起人民心中的希望。而佛學是什麼,它是研究解脫一切煩惱的學問,不管你之前是做什麼的,有無宗教信仰,只要心中有了煩惱,那恭喜你,可以開始參悟佛學了。
你說對社會的貢獻,說白了就體現在一個善字。他之前的很多貢獻,大都是體現在物質上的,比如捐獻等。藝術上確實也有很大貢獻,但在當時的背景下,這種貢獻就被無形的縮小了。而在他學佛以後,貢獻就轉為精神的了,教導人們樂善看開,內外清凈。他自己親口否定自己前半生的貢獻並不是說那不算什麼,而是和後者相比有本質上的區別。就像一位研究了一輩子小乘佛法的大師,他在一生中也做了很多的善事,很多的貢獻,但當他突然了解大乘教義時,會有一種突然醒悟之感,覺得自己之前做的實在是微不足道,以至有感而發說自己之前真是一無是處。這些都是站在他們自身的立場來說的,但對我們後人來說,不管是他前半生還是後半生,所做出的貢獻都是讓人敬仰的。
以上解釋希望你能明白。
8S
⑷ 為什麼中國大乘佛教成就的多,而南傳佛教成就的少
中國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往往不會舍棄小乘佛法,止觀法門,四念處,四神足,八正道,等等,依小乘佛法而漸修,依大乘佛法而頓悟,圓滿無礙,所以成就者多。
至於南傳佛教,往往否定大乘,不度法華,華嚴,般若,這就很難證到無相三昧,這就是南傳佛教成就者少,甚至神通都發不出來的原因。因為修行無成,又開始謗佛謗法,否定輪回,否定五眼六通,造大惡業,惡性循環,因此更難成就。
⑸ 末法時代念佛成就出自那部經典
念佛法門依據凈土三經,有關阿彌陀佛及其極樂凈土的三部佛經,為漢傳凈土宗的根本經典。它們是《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可簡稱為《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
⑹ 釋迦牟尼佛成就後在大梵世界嗎
釋迦牟尼佛化身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並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講法49年。這是大家都共知的,並沒有到大梵世界示現成佛。
⑺ 獨覺佛成就什麼法
獨覺不是佛,獨覺又被稱為辟支佛,辟支佛證得是有餘涅槃,佛是證得究竟涅槃。辟支佛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但並不完全等於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緣覺乘(沒有聽聞佛陀教說,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等法理而覺悟)和聲聞乘(直接聽聞佛陀教說,思惟修證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覺悟),合稱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薩乘,總稱為「三乘佛教」。而一般世間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統稱為「五乘共法」,是載運眾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說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聲聞乘(4)緣覺乘(5)菩薩乘。
⑻ 王維是詩佛,他的佛學成就有多高
王維,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佛學文化的深厚底蘊,深刻影響了王維的思想行為方式和文學表達方式,並明確地反映到王維的詩歌創作中,使得他的很多詩歌都帶著佛學的印記。王維之所以被稱為詩佛工確實是因為他的「詩中有禪」而其具體表現則是以佛心觀物,用佛語述說,優秀篇章達於佛境。
⑼ 秦漢時期佛教成就斐然對不
中國官方記載,佛教傳入中國有兩種說法,一是西漢末年,一是東漢漢明帝時期。所以,說秦漢時期佛教成就斐然,明顯是不對的。漢朝還是一個佛神不分的時期。江蘇孔望山的摩崖石刻可能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佛教文物遺存了,據考證為東漢末年。
因此,准確的定義是:兩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三國兩晉時期,佛教得到初步發展,但處於神佛不分時期;南北朝時期,得到進一步弘揚,梵漢風格雜糅;隋唐時期,佛教為鼎盛期,確立漢民族風格明顯的造像風格;宋明元清為佛教的世俗化時期,逐漸衰敗但有不同層次的發展,禪宗凈土得以延續至今。
⑽ 中國內學佛成就的高僧有多少
中國內學佛成就的高僧有很多我認為其中一個高僧就是那個高僧的師傅他一生當中為了升學貴做出了自己內心卓越的貢獻把我們培養成國家有用的人才對我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一切都要如此的去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