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年俸制韓國

成果年俸制韓國

發布時間:2022-01-11 00:24:44

❶ 俸祿制度的簡介

就不同歷史時段的特徵而言,官吏劃分等級發給俸祿的准則,大體經歷了秩石制和品級制兩大階段。秩石制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漢成為定製,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前後推行約千年。戰國素有「百石之官」、「千石之吏」;西漢成帝時,從中二千石至比百石,共在18個秩別;若加上高於中二千石的丞相、太尉和低於比百石的斗食佐吏,西漢秩石大約有20個等級;東漢初年,從三公到佐史,共有17個秩別。總之,秦漢時期,官吏以秩石分等次成為「定製」,在官吏中共約有18個左右的秩階。三國時曹魏官分九品,但與秩石並行,官品與秩石的雙軌制,歷兩晉南朝不改。

❷ 明朝的十擔俸祿是多少

明朝俸祿制度初創於洪武四年,最終定型於洪武二十五年。俸祿制度也由原先年俸、月俸雙軌制變成了統一的月俸制。學者巢靚指出:明朝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月俸米只有八十七石;此外,隨著官員品級的降低,朝廷發放的俸米相較於它們上一個品級相應地遞減。遞減的標准如下:「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九品遞減五斗,至五石而止。」(這里主要引用的是趙翼在《廿二史札記》的論述)也就是說,到九品官員那裡,月俸米只有五石。而且,官員們並不一定能領到相應的米糧。因為明廷會將米折成鈔票、胡椒等紙鈔和調味品。看似彰顯官員可以得到普通老白姓無法得到之物,實際上,正如學者巢靚所理解的那樣,在明朝,鈔票是很容易貶值的;而且非必需品調味品也很難換取必需品。以明朝的九品芝麻官的俸祿來計算,年俸六十石。五石到底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巢靚引用《明會典》中的記錄指出成化二十年時明廷會將一石折為銀兩七錢。一石為七錢,六十石就相當於四百二十錢。依據一兩十六錢的換算關系,四百二十錢等於二十六兩左右。一兩相當於現在多少錢?介於通貨膨脹等各種因素,很難給出一個固定的值。目前普遍觀點是:明朝的一兩相當於660元。那麼,明朝縣令的一年收入是17160元。每月工資1430元。一個官員得此俸祿確實不~

❸ 北魏的俸祿制是什麼意思

北魏是個開啟了很多制度的朝代,一個很有意思的朝代。
俸祿制,就是古代官員的薪資制度,在這之前,官員的薪資不是唯一的,在宗主督護制下,官員是可以自己決定該不該收稅的。俸祿制就規范了官員的薪資,以達到反腐和績效考察的作用。

❹ 俸祿制是什麼

就是將官吏分等級給予俸祿的准則。通俗地說,就是將官員定級,按不同的等級發給數量不等的工資的薪酬制度。

❺ 七年級歷史所有除了商鞅變法,還有什麼變法還有時間

七年級學的是古代史吧,這是古代變法的一些資料,供參考,其實重點掌握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就行了
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①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②結果: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2、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評價:

①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③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④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3、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後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歷新政(略)

4、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①內容與作用:

A、理財措施

a、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d、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B、軍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C、教育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②成效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③失敗原因

a、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b、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c、宋神宗後期的動搖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④評價

a、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b、王安石能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於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5、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①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②內容:,

a、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徵收銀兩

b、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③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附:

1、我國古代改革或變法的分類

①富國強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變法

②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

③封建王朝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

④少數民族學習先進漢族文化的變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遵循社會發展規律

②改革派與反對派力量強弱對比

③最高統治者的態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針與用人是否得當

⑤是否觸犯人民的利益

3、古代改革對我們的啟示

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與產物

②革除社會弊病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③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會一帆風順,必將遭到舊勢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充滿著尖銳的斗爭

❻ 谷祿官俸制度是什麼意思

谷祿官俸制是指不能高官貴族田畝,而是按其官職的地位不同授予其相應數量的穀物作為俸祿。這個是之前的封地制的本質不同在於封地是不動產,可以世代繼承。而谷祿則不同,當官的時候有,如果那一天官職沒有了,也就沒有了谷祿。這個制度的推行標志者世襲貴族的正式解體。

❼ 在清朝大臣的年俸是多少

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與祿米兩種,每年春秋兩季發給。由於官員的年俸並不高,難以維持其龐大的家族開銷,所以還存在所謂的養廉銀制度,其中京官的養廉銀由國庫支出,一般很少,主要要年俸,而外官的養廉銀則要遠高於其工資。另外清朝領取俸祿的人員大體可分為3類——文官、武官和皇族宗室(即王爺、公主等人)。根據本博客前文——《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清朝1兩銀子相當於現在175元左右,清代一斛米約為現在200斤,現在的米價大約為1.8元/斤,據此本文進一步計算了各級年俸相當於現在的工資水平。下面就請諸公欣賞。 (註:每品級均包含哪些官職,以及這些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可參見博文《明朝官職列表》和《古今官職對比》)
(一)文官 年俸 祿米 養廉銀 收入(元/年)
一品 180兩 180斛 16000兩(總督) 290萬
二品 155兩 155斛 13000兩(巡撫) 236萬
三品 130兩 130斛 6000兩(按察史) 112萬
四品 105兩 105斛 3700兩(道員) 70萬
五品 80兩 80斛 2400兩(從四品知府) 46萬
六品 60兩 60斛 1250兩(從五品知州) 25萬
七品 45兩 45斛 1200兩(知縣) 23萬
八品 40兩 40斛 2萬1千
九品 33兩1.14錢 33斛1.14斗 1萬8千
未入流 31兩5錢 31斛5斗 1萬1千
評:從工資來看,相當於現在縣長年收入23萬,市長年收入46萬,省長年收入236萬。與目前我國各級幹部的實際收入(正當收入)應當差不多。但這裡面已經包含了養廉銀,所以目前再提「高薪養廉」似乎不太合適了。
(二)武官 年俸 蔬菜燭炭銀 燈紅紙張銀 養廉銀(內地) 收入(元/年)
一品 609兩 180兩 200兩(提督) 2000兩 52.3萬
二品 599兩 140兩 160兩(總兵) 1500兩 42.0萬
三品 243兩 48兩 38兩(參將) 500兩 14.5萬
四品 141兩 18兩 24兩(都司) 260兩 7.8萬
五品 90兩 12兩 12兩(守備) 200兩 5.5萬
六品 49兩 (千總) 120兩 3.0萬
七品 36兩 (把總) 90兩 2.2萬
八品 40兩 7千
九品 33.114兩 5千8百
評:與文官相比,武官的收入要遜色得多了,相當於現在團長年收入2萬,師長7.8萬,軍長42萬,集團軍司令52萬。本文對軍隊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所以現在具體收入如何還無法比較。
(三)皇族宗親
清朝皇室成員的爵位大致分10級,從高到低依次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另外一種排列依次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這些爵位每傳一代降一級,比如某親王,傳到兒子應賜爵某郡王,到孫子為某貝勒,依次降低,但最多降4級,也就是說親王的子孫降爵位到鎮國公後,就不再降低,一直為鎮國公;而郡王子孫最低到輔國公;依此類推。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朝廷特批,例如欽賜「世襲罔替」,也就是所謂的「鐵帽子王」,他的子孫將永遠保持親王的爵位。
宗親 年俸 祿米 收入(元/年)
親王 10000兩 10000斛 535萬
郡王 5000兩 5000斛 268萬
貝勒 2500兩 2500斛 134萬
貝子 1300兩 1300斛 70萬
鎮國公 700兩 700斛 37萬
輔國公 500兩 500斛 27萬
鎮國將軍 410兩 410斛 22萬
輔國將軍 310兩 310斛 17萬
奉國將軍 210兩 210斛 11萬
奉恩將軍 110兩 110斛 6萬
評:皇室子弟,社會蛀蟲!!

❽ 韓國被中國救過嗎求解答

萬曆朝鮮之役是四百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日本史書把萬曆朝鮮之役分為兩次戰爭,分別叫作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朝鮮史書則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這場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歷經戰與和的反復,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戰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日軍戰略進攻階段,在短短的時間日軍迅速佔領朝鮮全境。第二階段是明軍的反攻階段,明軍通過一系列戰役,最終收復了平壤、開城等地。第三階段是相持和議和階段。第四階段是日軍再次入侵,明軍和朝鮮展開戰略總反攻,最終日本軍隊被全部趕出了朝鮮。

萬曆朝鮮之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於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由於此役,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由於此役,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徹底垮台,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

萬曆朝鮮之役是明朝戰史上較為精彩、較為曲折的戰例之一,史稱「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這是一場公平的較量,在戰場上,明軍和日軍均有過良好表現,當然,雙方也都在不同時期犯過錯誤,遭受過敗績。而在停戰議和期間,中日雙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時,戰爭期間也有極富戲劇化的人物和荒謬的事件參差其中,頗具野史和演義色彩。戰與和期間無休止的紛爭,使整個戰爭的進程詭譎多變。當後人透視這場戰爭的全過程時,必會被其跌宕起伏、風雲變幻的場面和情節所吸引。
1.風雨欲來

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長期割據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全日本。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豐臣秀吉為「關白」(攝政)。正如歷史上所有完成統一大業的梟雄一樣,豐臣秀吉也有一個很大的夢想,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向亞洲擴張。《劍橋史》為豐臣秀吉的入侵動機做了辯護,認為日本當時只是企圖佔領朝鮮,並無侵略中國的意圖。但根據日本方面的史料,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豐臣秀吉的目標是中國,例如豐臣秀吉為侵略中國制訂了戰略計劃。日本侵朝前一年,即萬曆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義智曾通告朝鮮國王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貴國道路進攻明國,屆時還請多多包涵與協助!」

日本在數年內儲備了大量的軍糧、戰船和火器,矛頭直指鄰國朝鮮,試圖把朝鮮的三千里富饒江山變為日本的一個行省,使之成為日本向亞洲大陸擴張的橋頭堡。這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企圖在亞洲實施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朝鮮幾乎是明朝的一個縮微翻版。朝鮮當時為李氏王廷統治,黨爭激烈,政局不穩。和明朝的體制幾乎一樣,朝鮮也重文輕武。但與明朝不同的是,朝鮮半島在元末以後一直沒有大的戰事,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沒有城防。君臣上下對日本的虎視耽耽和精心戰備一無所知,或者說是毫無反應。還是明朝獲得了日本將要入侵朝鮮的情報,特意派使臣去質問朝鮮國王李昖:「聽說日本欲假道朝鮮侵略明朝,有這樣的事么?」朝鮮國王連連否認。

此時的明朝內政邊事相對比較平穩。明神宗一邊在紫禁城內悠閑的做著皇帝,一邊一步步地毀掉張居正當年的施政成果。以申時行、王家屏等人為首的大學士們吸取張居正生前權傾朝野、死後受到清算的教訓,不斷弱化和放棄內閣權力,原先的一些重要職權漸漸下放到六部。西部、北部邊事一直比較安定。遼東雖不平靜,但前方捷報不斷傳來。可戶部做了調查之後,聲稱「假稱捷報,冒功授官者甚多,在薊鎮一邊分為四鎮,一鎮又分三路,設官比原額幾二十倍。」 (《神宗實錄》卷二三四)然而軍隊系統的這種欺瞞和膨脹,還沒有到惡化的地步,當時的明朝還能承受,所以這也沒有引起朝廷的警覺。雖然幾年內接連發生了太湖農民起義、永昌衛士兵暴動、廣東白蓮教起義等事件,但很快被平息下去了。這么大的國家,怎麼能不出一點事呢?於是神宗皇帝繼續過著「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大睡」的逍遙日子。還好,太倉還有糧食,庫銀還沒有耗盡,軍餉、火器的供應還算及時。在所有人看來,帝國還遠沒有到憂心忡忡的時刻。

朝鮮沒有覺察到任何危險,明朝雖然看出了豐臣秀吉的野心和舉動,但也沒有對事態的嚴重程度做出進一步判斷。所以,這一對友邦兄弟,繼續在大戰前的平靜日子裡享受著那一份舒坦。

2.一瀉千里

日本人做事的認真程度一向令人敬佩。萬曆十九年(1591年),千餘艘戰艦已建造完畢,名古屋屯積了足夠使用數年的糧草,三十萬的軍隊在動員後已是整裝待發。豐臣秀吉看來,一切已是箭在弦上,積蓄了數年的力量終於到了該要爆發的時刻。

萬曆二十年(1592 年),豐臣秀吉正式發布命令,以9個軍共15萬兵力(按:不同史料給出的兵力數不一,根據《日本戰史》的說法,用於作戰的陸軍兵力共為9萬多人),大小艦艇七百餘艘,出征朝鮮。先頭部隊是小西行長率領的第一軍,共1.8萬人,分乘350艘艦船。四月十二日,渡過對馬海峽後,翌日凌晨搶攤登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釜山朝鮮守軍,迅速攻下了釜山。四日之內,朝鮮海防重鎮釜山、東萊、梁山等地相繼陷落。其餘沿海守軍聞風而逃,朝鮮的海防線迅速崩潰。四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率第二軍2.2萬人、黑田長政率第三軍1.1萬人也相繼在南部海岸登陸。前三軍登陸後,日軍後續主力(8萬人)和其餘艦隊相繼入朝。日本傾舉國之軍力,目的是速戰速決,以強大兵力在短時間內控制朝鮮。

日本大軍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進。驚惶失措的朝鮮王廷,倉猝組織了8千人的朝鮮精銳在烏嶺天險據守。朝鮮軍隊的布防尚未在烏嶺山口展開,就被小西行長迅速突破。朝鮮將軍申昱受命倉促集結了1萬多人,在忠州背江與日軍3 萬人激戰,全軍覆沒。隨後,日軍如入無人之境,沿途各道守軍望風而逃。不幾日日軍已經到達王京漢城城下,朝鮮備邊使李謚看到日軍軍容強盛,竟然慨嘆說:「今日之敵,似如神兵!」此時漢城守城主將李陽元,竟把兵器沉入漢江,落荒而逃。五月二日,登陸僅十七日,日軍便兵不血刃地進入朝鮮國都漢城。

日軍稍事整頓,繼續北進。守臨津江之朝鮮軍隊,暫時使日軍進攻受阻。日軍佯裝後撤,誘朝軍走出工事,然後迅速反擊將之擊敗。守大同江之朝鮮軍隊,竟坐視日軍徒步安然過江,不敢發一矢。隨後開城、平壤相繼失陷。僅兩個月零兩天,朝鮮「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三都(王京漢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兩個朝鮮王子被俘,朝鮮國王李昖逃到義州。處在絕望中的李昖忙派使臣向明朝求救。(按:朝鮮關於這段敘述時,用了這樣的話,「因朝鮮人民奮起抵抗,日軍進攻暫告停止。」三都十八道都給佔了,當然沒什麼地方可進攻的了。)

在攻佔朝鮮全境的過程中,日軍的表現可圈可點。不得不承認,經過了戰國時代的日軍戰鬥力很強,戰略戰術運用的較為成功,武器裝備也優於對手。首先,日軍往往以偷襲、強攻等閃電式戰術打的朝鮮軍猝不及防、暈頭轉向。其次,日軍與朝鮮軍相遇時盡量打殲滅戰,而非擊潰戰,這樣可以起到徹底殲滅朝鮮正規軍的作用,也能達到迅速瓦解朝鮮軍隊鬥志的目的。第三,日軍配備了一定數量的火器。這些火器主要以火繩槍為主,射程在八十到一百米左右。戰時採用三排輪射方式,排與排的射擊間隔很短(有資料說是7、8秒左右),這樣,臨陣時就會給對手帶來很大的殺傷力。相對於以冷兵器為主的朝鮮軍而言,日軍的優勢是明顯的。
豐臣秀吉看到侵朝戰爭進行得如此順利,欣喜若狂。五月二十六日,豐臣秀吉制定了征服朝鮮及明朝的計劃二十五條,其中幾條為:「高麗都城已於(五月)二日攻克,所以,近期內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席捲大明,當以大唐(明朝)關白之職授汝(指豐臣秀吉的侄子豐臣秀次)。宜准備奉聖駕於大唐之京城,可於後年行幸,屆時將以京城附近十國,作為聖上之領地。諸公卿之俸祿亦將增加,其中下位者將增加十倍,上位者將視其人物地位而增。……任汝(指秀次)為大唐關白,以京城百國之地封汝。日本關白一職,將視大和中納言與備前丞相二人情況,擇任之。」六月三日,豐臣秀吉下達了進攻明朝的命令。他煽動說:「如處女之大明國,可知山之壓卵者也,況如天竺、南蠻乎?」豐臣秀吉把明朝比作任「猛漢」日本宰割的「處女」,可謂狂妄到了極點。侵朝日軍將領也被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日將鍋島直茂請求豐臣秀吉把明朝大片領土賞封給他,戰國名將伊達政宗寫下了這樣的狂言:「何知今歲棹滄海,高麗大明屬掌中。」

當朝鮮舉國上下在陸地上潰散而逃的時候,有一個將軍和他的軍隊在海上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勝仗。這個人就是朝鮮名將李舜臣。李舜臣的艦隊在整個戰爭期間給日本海軍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噩夢。在日本陸軍拿下王京後向北部乘勝挺進時,李舜臣率領他的海軍於五月七日偷襲了停留在玉浦港的日本第二運輸艦隊的主力。此戰焚毀日艦二十六艘,擊沉五艘。第二日再戰,又擊沉日軍大中戰艦十三艘,李舜臣的艦隊無一船被擊沉!從五月初到八月,在玉浦、合浦、泗川、閑山島、釜山等地多次進行海戰中,共擊毀擊沉日軍艦船300餘艘,殺傷無數。這是一個驚人的勝利。

李舜臣在海戰中的王牌武器是「龜甲船」。龜甲船船身的防護板由裝有硬木製成,形似龜殼,故叫龜甲船。船身長34米,寬4米多,甲板之上有厚木製成的外殼,並且裹上鱗狀鐵葉,可以抵禦敵人弓箭和火器的投射,頂蓋上和甲板旁,裝著許多尖銳的鐵錐和尖刀,使敵人不易攀登。船頭呈龍頭形,內有兩個或四個大炮眼,頭尾都裝有大型鐵錐,可用來撞擊敵船。這種龜甲船被現今朝鮮人稱為當時世界最強的戰船,在世界古代海軍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日軍的作戰主力艦船為安宅船,分為箭船和炮船兩種。炮船一般配有四十門大筒(日式火炮),另外可以配備一定數量的火繩槍。日本主力戰船安宅船的火力比龜甲船弱,而且沒有防護鐵甲,所以在海戰中一直落於下風。日本在出兵朝鮮之前沒有預料到將與朝鮮海軍發生如此激烈的海戰。准備不足再加上武器裝備相對落後,打敗仗也是難免的。

由於朝鮮海軍的優勢明顯,日軍連戰連敗,日軍已漸漸不能掌握全部制海權。但海戰的初步勝利根本無法扭轉朝鮮半島的總體戰局。日軍已經占據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城池。王子被俘,國王逃到中國邊境,李氏王廷的政權體系幾乎遭到了滅頂之災。日軍在各地大量屠殺抵抗力量和無辜百姓。同時,佔領軍已經著手在朝鮮半島展開「日本化」運動。朝鮮人被強迫按照日本的方式改姓名、剃發。日本人開辦的學校已經開始為朝鮮兒童教授日語了。毫無疑問,朝鮮已經處於事實上的亡國狀態。盡管各地不斷有小股義軍以游擊戰術給日軍以有限打擊,但國王李昖非常清楚,這些義軍畢竟力量薄弱,騷擾尚可,退敵無力,終究是無法扭轉乾坤的。

幸好,還有一位友邦大哥,他們總不能坐視不管吧?李昖深知,沒有明朝的介入,光復朝鮮,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已經有好幾批使節去北京求救了,除了正式向皇帝陛下遞交國書,他們還分頭去游說眾多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甚至宦官,力圖促成大明盡快出兵朝鮮的決定。



3.收復失地

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大大地震動了明朝。兩個多月以來,明廷上上下下就是否應出兵援助朝鮮,爭論不休。由於當年沿海長達百年的倭患,幾乎所有的人都很痛恨日本。當年倭寇的兇狠頑強,明朝君臣也是了解的。而現在十數萬侵朝日軍全都是正規軍,戰力遠非當年倭寇可比。況且明朝在庚子之變之後的幾十年裡,從未面臨過大規模的戰爭。能否戰勝侵朝日本大軍,明朝君臣實在沒有把握。

平壤的收復有著相當大的戰略意義,整個朝鮮半島的戰爭形勢就此逆轉。平壤之役是很典型的攻堅戰,頗具近代化戰爭的特徵。此役中明軍有非常傑出的表現。首先明軍以優勢兵力和火力主攻城西,另以奇兵偽裝成朝軍強攻城南,這種部署完全出乎日軍的意料之外。其次,城東給日軍留出退路,使得日軍無死守之志。第三,明軍動用了當時在世界上比較先進的火炮,給日軍以極大的殺傷和震撼。明軍攻城時,曾有日將大友義統率領一支部隊來增援小西行長,結果被明軍震天動地的炮聲所嚇阻,不戰而退。第四,在日軍撤退路線上設有伏兵,使日軍再受重創。李如松就憑此一戰,威名大振,可以說平壤大捷超過其父李成梁在遼東任何一次戰役。

有些日本史料極力淡化平壤之役。根據日本人的記述,日軍此役似乎敗的很體面。日軍由於平壤和王京漢城距離太遠,本就打算放棄。在明軍攻城後,小西行長特意修書李如松,日軍願意退去,於是乎日軍大搖大擺,安然退到了漢城。這種說法顯然有「諱言」和「粉飾」敗績之嫌。在明軍強大的炮火面前,日軍之敗是必然的,無論如何也體面不起來的。事實上,因援兵遲遲不來,平壤大部已被明軍攻佔,日軍軍糧、兵營悉數又被明軍焚毀,小西行長眼看無法固守,遂與日軍諸將商議,連夜撤回漢城。迫於明軍的壓力,孤軍深入的日軍第二軍加藤清正部也撤回到漢城一帶布防。根據《日本戰史》,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一萬一千三百餘名,只餘六千六百人,減員近三分之二。

明軍修整十天後,李如松乘勝進軍,繼而收復舊都開城和多座城池。朝鮮三都十八道,已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軍繼續向南開進,直迫漢城。

正月二十四日,明軍的先頭部隊查大受部共3千精騎在漢城郊區與日軍加藤光泰部發生激戰,日軍敗退。後日軍主帥小早川隆景率軍2萬將明軍查大受部包圍在碧蹄館。在碧蹄館一戰中,明軍3千騎兵,抗擊了數倍於己的日軍,一者依*明軍死戰,二來明軍騎兵部隊配備了佛郎機火炮戰車,明軍依賴火炮優勢,同時以戰車做為工事,向敵陣不斷施射火葯助推的箭,使得日軍始終無法逼近。後李如松率領的1千精騎也殺入戰團,戰斗非常激烈。《明史-李成梁傳》載,當時有一武藝高強的金甲倭將拍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戰不支,裨將李有升上前護主,被打下馬來,一擁而上的日軍武士將其砍作數段。緊要關頭金甲倭將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於馬下。之後明將楊元率領1千明軍精騎連夜前來救援,日軍以為大部明軍趕到,率軍退回王京。碧蹄館之戰歷時一天一夜,明軍精騎死傷過半,日軍也付出了數千傷亡代價。

關於碧蹄館之戰,中朝日三國的史料記述差異很大。根據日軍史料,大都宣稱日軍4萬包圍了2萬明軍,給明軍了毀滅性沉重打擊。並且日方史料引用明朝的記述為證。根據《中日關系史》介紹,實際上明代記述該戰役的文獻,多半立足於彈劾李如松的上疏,對於失敗的情況有所誇大。我們知道,明朝的言官們,彈劾似乎是他們唯一的使命,誇大事實是他們的強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根據朝鮮方面的史料,如柳成龍的《懲毖錄》,真正被日軍合圍的是查大受部和李如松率領的偵察輕騎,共4千餘人,這是比較可信的。當時在朝明軍總計才4萬人,先頭部隊大都為騎兵,並有炮營,如果真有2萬人,4萬日軍是沒有能力完成合圍的。所以,最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明軍數千騎兵被2萬日軍合圍,苦戰一天一夜,後日軍與明軍大部隊發生遭遇戰,雙方便各自退去。

碧蹄館之戰後李如松不敢輕進,再加上當時日軍在漢城及周邊地區集結了5萬多人,兵力上日軍有絕對的優勢,明軍遂退回開城修整。

後來明軍得到錯誤情報,加藤清正率領的日軍第二軍將從咸鏡道進攻平壤,李如松便率領明軍二月十六日離開開城回到了平壤。李成梁的撤軍是個錯誤的決定,撤軍導致了盟軍朝鮮軍隊剛剛收復的幸州得而復失。李如松得到幸州失守消息後,深悔自己退兵太急。而日本方面的記述是,李如松被日軍大敗後退回到平壤。事實上,李如松在碧蹄館之戰後敗退到開城,完全可以繼續修整一段。後來在京的朝鮮使者和明朝言官們都批評了李成梁的此次主動撤退,這也成為李如松日後被彈劾的罪狀之一。可見明軍並非被日軍「擊退」,而是主動退卻,明軍的主力部隊卻並未因碧蹄館之敗受到很大損失。日本史料說,李如松部由於元氣大傷而無力南進。事實上李如松不能南進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此時明軍只有3萬多人,幾乎沒有可能拿下為5萬多日軍據守的漢城。

隨後幾日,明軍久攻不下,戰況沒有任何進展。明軍減員非常大,彈葯供應也漸漸捉襟見肘。雖然固守蔚山城和島山的加藤清正依舊困獸猶斗,但已是彈盡糧絕,瀕臨絕境。十天後傳來有利於日軍的消息,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島津義弘率領援軍五萬陸續趕到。戰場形勢立刻發生變化,明軍由攻勢轉為守勢。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明軍統帥部決定撤軍。然而,在日本援軍的追擊下,明軍撤軍失控,陣營大亂。《明史-李如梅》載,李如梅的遼東騎兵部隊,率先逃奔,致使各營潰散,兵敗如山倒。《明史-楊鎬傳》、《明史記事本末》、《中國全史》等書載,明軍潰敗是由於主帥楊鎬策馬先逃引起,這種說法最不可信。事實上,3萬人大軍的撤退,不可能是主帥一人率先逃奔引起全軍潰敗。關於楊鎬的歷史記述都是後來撰寫,由於楊鎬對明與後金薩爾滸之戰的慘敗負有主要責任,因而使得他在史書里也對朝鮮之役承擔了過多的責任。最符合邏輯、最接近事實的是,明軍撤退過程中組織調度失控,致使全軍潰敗。據說此次潰敗,明軍、朝鮮軍一路死傷無數,血流成河。

蔚山戰役,明朝和朝鮮聯軍慘敗,日軍慘勝。聯軍陣亡人數約為2萬人,日軍也付出了約1萬人的代價。此戰後半年內雙方都無力再戰。

6.戰略總攻

日軍雖解蔚山之圍,但卻無力恢復早期的進攻態勢,而日軍內部主張撤退的聲浪卻逐漸高漲起來。小西行長認為,日軍雖取得了蔚山之戰的勝利,但長期來看,日軍無法守住這些沿海要塞。

明軍雖慘遭蔚山之敗,其恢復能力卻令人刮目相看。楊鎬由於對蔚山之敗負有第一責任,已被拿回北京下獄。這時明軍的軍事指揮大權完全落到了兵部侍郎邢玠手中。邢玠計劃對日軍發起第二次攻擊。這時距蔚山之敗僅僅八個月時間。

萬曆二十六年九月,邢玠的第二次攻擊計劃分為水陸齊頭並進,對沿海日軍各處要塞同時形成壓力,促使敵各處守軍以及海路不能互相支援,從而避免蔚山之敗的教訓。陸上明軍同上一次一樣仍然是三路:東路軍麻貴,率聯軍3萬,攻打據守蔚山的加藤清正部;西路軍劉綎,率聯軍2萬餘人,進攻順天和釜山的小西行長部;中路軍李如梅,後替換為董一元,率軍1萬5千人,進攻盤踞泗州的島津義弘部。水路則有陳璘會同李舜臣的朝中聯合艦隊。此次聯軍總兵力也大大加強,約為8萬人左右。

中路董一元部起初進展順利,九月底先攻取晉州,再拿下泗州。逼的島津義弘背海臨時築起工事防守。日軍臨海設防,又沒有海軍支援,犯了兵家大忌。置之死地的日軍十分頑強,明軍數攻不下。董一元調來大將軍炮、紅尊炮,對日軍陣地開炮,日軍臨時搭建起來的工事崩塌了好幾處。眼看這個日本戰國奇人、外號為「鬼石曼子」 的島津義弘要斃命於朝鮮,此時發生了一件雙方都沒有想到的事情,真是天意。明軍的大炮突然炸膛,並引起大營火葯庫連番爆炸,全軍登時亂成一片。這時島津義弘一看明軍大營發生爆炸,隨即命令日軍出擊,混亂中的明軍大敗,泗州又被日軍奪回。

東陸軍麻貴吸取了上一次失敗的教訓,再加上加藤清正部兵員得到補充,因而作戰相對比較謹慎,雙方互有勝負,處於拉鋸狀態。西路軍劉綎進展也不是很大,日軍小西行長部把守的順天,易守難攻。這時劉綎以談判為誘餌試圖捕捉小西行長,後未能奏效。小西行長率軍來攻打,明軍不支敗退。翌日劉綎率軍死戰,大破日軍於順天城外。小西行長遂閉門不出,堅壁死守。

此時的戰爭形勢對日軍大大不利。日軍盤踞在幾處孤立的據點,互相不能支援。面對聯軍八萬以上的兵力毫無對策,只好苦守度日。海上的軍事力量對比也開始傾向於聯軍,李舜臣的艦隊實力已經恢復了不少。大明水師出動了數百搜戰船,1萬3千餘水軍,在陳璘的率領下進入對馬海峽。日本海軍 「及見璘舟師,懼不敢往來海中」(《明史-陳璘傳》)。在聯軍水師的壓力下,日軍的後勤補給也成了問題。而明軍的糧食、軍火、後續兵員不斷開往前線。雙方軍事實力的差距漸漸開始拉大。

❾ 年俸祿兩千石是什麼官職

年俸祿兩千石的官職有: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漢官秩以萬石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後一級即為二千石,再次一級為比二千石,其下依次為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斗食、佐史。佐史最下,月俸八斛。凡俸祿一半發谷,一半發錢,偶有變動。

中二千石即實得二千石,中是滿的意思,月俸一百八十斛,一歲凡得二千一百六十石。凡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以上諸職為九卿)、執金吾等中央機構的主管長官,皆為中二千石。地方官中的三輔,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也是秩中二千石。

(9)成果年俸制韓國擴展閱讀:

東漢初年,又規定凡官吏俸祿,錢幣與實物各半。至南朝梁時,官吏級別實行九品制,俸祿亦依此而推。北齊官吏級別亦行九品制,但俸祿不以粟計,而以帛計。

隋代俸祿又以粟計,一年分春、秋兩次發給官吏。其級別也更正規,如一品為九百石,自一品至正四品之間各級相差一百石。唐繼隋制,然亦有小異:京外官吏俸祿比京官次等;於主要俸祿之外 ,據官吏品級給予俸食,用於僱傭警衛及庶僕人員,即統稱之「俸料錢」。

唐中期至清末,俸祿以貨幣為主。俸料錢在官吏的全部俸祿中所佔比重已超過一半之多。同時,因貨幣在稅收結構中成分增加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之俸祿制度已由實物完全向貨幣化發展、轉化。

開元二十四年( 736 )唐玄宗正式改革俸祿制度,統一了俸祿的等級與形式。唐代以後,雖然有時仍然將實物乃至土地作為俸祿,但實行的基本是以貨幣為主要形式的俸祿制度。

俸祿制度要求官吏在享受俸祿的同時履行一定的職責 。若官吏違反朝廷有關法令,或有瀆職行為,其俸祿便要相應扣除。早在漢代就已對官吏實行罰俸制度。

唐代規定,凡文武官員在朝堂上不守禮儀,罰一月俸;舉凡推薦人才不當 ,處理公文稽遲,科舉考試泄題,無故超假等失職行為,皆處罰俸。至清代,罰俸制度更加嚴密,如官員在官署酗酒、賭博、推諉等,均要受罰俸處分。

❿ 真的,王源是靠自己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韓國人恁什麼說王源是靠易烊千璽紅的,我就想問韓國人有症據嗎

而且他們三個到努力也沒有白費,是他們三個紅的,為什麼韓國人要這么說?

閱讀全文

與成果年俸制韓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