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對瀕死體驗的科學研究成果

對瀕死體驗的科學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10 22:57:23

㈠ 最新科學研究證實了靈魂的存在嗎

答:我相信靈魂的存在
今天是母親的祭百日。今年的九九重陽節前一天正好是母親離開人間的滿一百日,按習俗,母親生了四個兒子,百日要再加四天,才是祭百日。
姐回去祭百,一回到家,就左看看右看看,希望母親的靈魂出現,哪怕是一剎那也好啊!姐素來生辰低,容易看見,母親走後幾天的一個晚上,就看見五個陰人作弄她。
觸及靈魂這個話題,多數國人都會避而不談,似乎迷信了,神叨叨的太神秘,其實隨著量子時代的到來,以前無法實驗證明無法解釋的事物,現在已經可以科學證實了,靈魂這個神秘的面紗,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科學正式揭開。
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由看得見的物質研究到了看不見的原子、質子、誇克到中微子。現在又發現了比中微子更小的物質:超弦。1968年,嘉博略爾發現了弦的圖形,此後,理奧納特博士進一步理解為一小團類似橡皮筋那樣可以扭曲抖動的有彈性的線段,再後,科學界有了超弦理論。
現在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物質世界是由超弦的震動產生的。超弦是宇宙具有獨立生命意識的最微小的生命體。人類的靈魂其實就是其中一種超弦。科學界終於觸及到了靈魂的環節。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靈魂很感興趣,一直都是人們談論的話題。今天,世界各國都有了研究靈魂的實驗機構。在英美各國,科學家研究了很多瀕死體驗的臨床案例。
英國醫生山姆·帕尼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實驗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他的實驗是這樣的:如果病人死後「靈魂」能飄起來,那麼就還能看到自己的身體,看到醫生們在搶救他的身體,看到天花板上的燈,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塊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體,這個物體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麼,別人不知道,那麼「靈魂」就應該可以看到這些小物體。如果這個病人能被搶救過來,能夠說出板上的小物體是什麼,那麼就能區分出「靈魂」到底是虛無飄渺的想像,還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
山姆對100多個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有很多被搶救過來的病人,醒來後能說出自己的「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特別是板上的小物體,說的全都對。山姆的實驗獲得了成功。
山姆的實驗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是世界上首次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證實了「靈魂」的客觀存在。「靈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飄起來,可以移動,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種形式,而不是虛無飄渺的想像。
美國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麗莎·藍道爾稱,她曾在一次核裂變實驗過程中,意外發現一些微粒突然消失,因此她大膽假設,這些微粒可能是飛往了人類看不到的「第五度空間」,否則不會在突然之間不見蹤影的。
現在,物理學界相信,我們人類習慣的四維空間(即三維空間加時間)之外,應該還有另外維度空間的存在。最近,「暗能量」和「暗物質」的發現,震驚了科學界,目前的物理理論無法解釋,於是許多物理學家認為不僅存在多維空間,而且存在無數多個宇宙。
和超弦理論不同的是,藍道爾教授提出的「第五度空間」的額外維度可能是無限大。如果「第五度空間」或者其他空間是存在的,那麼我們三維空間中的物質就可能突然消失在另外的維度空間中,自然也不能排除另外維度空間中的物質、能量或生命會突然出現在我們這個空間中,從而出現我們所謂的神秘現象。
超弦,「暗能量」和「暗物質」的發現,科學的進步,終將揭開靈魂神秘的面紗,靈魂和多維空間,終將會給人類帶來一個全新的科學世界,科學也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科學和宗教的界限也將會很快消失。
國外科學耗費巨資研究的問題,其實對於中國的古老文明來說,一點也不神秘,自古中國道家就能夠直接地認識另外維度空間,修煉有道的道家還能夠進入另外維度空間,今人已經不懂中華古代文明的精華了,周易,我們中華文明千年智慧的結晶,璀璨的明珠,也被大多數國人打上了迷信的標簽,可悲可嘆!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就不說了。
再講件事,兒子兩歲多的某天,帶他去深圳他姑姑家,晚上九點多,兒子指著關著的大門哭道:一個伯伯進來又出去。我聽了大驚,兒子一直哭鬧,一直說,我不敢問,第二天一大早就帶著兒子飛也似的回廣州,一回到廣州就即刻打電話問他姑姑,他姑姑說那個一定是他老闆,老闆剛走了一個月,才五十多歲,說走就走了。她家的房子是老闆給的,老闆走了這個情況我們事先是不知道的。兒子不止一次看到過,其他的就不講了。
母親的祭百日,想起靈魂這件事,也是心有所動,也許母親的靈魂在提示,讓我提筆,讓更多的人知道,生命永不滅,生命在輪回!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此刻,窗外落葉紛飛,深秋的風雨,一陣陣悲涼!願母親的靈魂百日後,不再飄搖,永遠安息!
玉道易知:yuyi(公),寫於2018年10月20日

㈡ 關於瀕死現象

瀕死體驗現象吸引了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但是這些研究者分成了兩個截然對立的陣營。目前科學家們對瀕死體驗現象是否存在並無懷疑,根據不同的研究結果,科學家發現心臟驟停後蘇醒過來的人中,有4%~18%的人有過瀕死體驗經歷。讓科學家產生分歧的,是對這一現象產生原因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瀕死體驗是大腦嚴重缺氧後的一個獨特生理現象,明尼蘇達睡眠紊亂研究中心主任馬克·馬霍沃爾德表示,「很多人認為瀕死體驗是一種宗教或者超自然現象,但實際上它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

對這一觀點持反對意見的科學家則認為,瀕死體驗並非這樣簡單,他們認為瀕死體驗是一種意識扭曲現象,而且人類的意識可以不依賴於大腦而存在。目前人類對意識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奧克蘭心理學家卡爾·簡森認為,「瀕死體驗現象的形成原因對人類來說仍屬於神秘王國的范疇,目前我們不可能把它解釋清楚。」

大腦功能理論

目前關注瀕死體驗現象的主要是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1978年,在一些學者的倡議下,國際瀕死體驗研究協會正式成立,在美國還有一個專門研究瀕死體驗現象的刊物《瀕死體驗研究》。

在近年來的瀕死體驗研究中,「生理現象派」佔有一定的優勢,很多科學家都願意用大腦功能的理論來解釋這種神秘現象。

這些科學家認為,瀕死體驗是在心臟驟停後發生的,由於求生是人類最大的本能行為,當心臟停止跳動,大腦供氧停止之後,大腦就會開動其全部「防禦機制」,此時大量大腦會分泌出大量神經傳遞素,這些神經傳遞素又會釋放出無數影像和感覺信息。這些信息本來都是存在大腦記憶庫中,因此有瀕死體驗經歷的人看到的大都是他們經歷過的場景。至於很多人都會見到白光以及通過一段黑暗隧道,則是大腦後部和兩側在遇到危險時候的一種特殊反應。

㈢ 據說人在瀕臨死亡的時候和突然面對致命的危險的時候,會產生靈魂出竅等一系列幻覺,這是真的嗎

科學界許多人認為:人意識的研究是科學最後的難題,而意識是如何消失的,特別是「瀕死體驗」,則是謎中之謎。於是,死亡的發生,也即「瀕死體驗」成了生物學、醫學、心理學和哲學單獨相對或協同研究的熱點。

所謂「瀕死體驗」,也就是瀕臨死亡的體驗,是指某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罹患重疾但意外獲得恢復的人所敘述的死亡正在來臨時深刻的主觀體驗。國外早已把其列為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形形色色的「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在各民族間普遍存在。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一位名叫查維·亞艾那的24歲青年工人,不幸被一隻裝有機器的大箱子壓傷,成為一個昏迷不醒的「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亞艾那突然清醒過來,雖然只有短短的10多分鍾,卻向人們敘述了他長眠不醒時的奇遇:「我變回一個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媽領著。她帶著我,走進一條發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她對我說:『你要我找的永恆的平靜,在另一個世界你可得到的。』我用手掩住雙眼,但瑪麗亞姨媽輕輕地把我的手拉了回來。」10多分鍾過後,亞艾那又長睡不醒。

無獨有偶,美國一位65歲的「死而復生」的商人,也向搶救他的醫生們敘述了自己「死後」的情景:「我記得自己好像一朵輕雲一般,逐漸由我的肉身上升到天花板。醫院的牆壁與鐵門都阻擋不了『這時的我』。我很快地飛出醫院,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飛向虛無縹緲的太空。接著我又以極快的速度,在一條無止境的隧道中前進。在隧道的另一端,我看到有一點亮光;這個亮光越來越明亮,越來越大。當我到達隧道的盡頭,那光亮變成強烈無比的光源。我的內心充滿喜悅和愛。我不再有憂慮、沮喪、痛楚與緊張。」

有趣的是一些名人也有過「瀕死體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19歲那年就曾經歷過一次「靈魂離體」的體驗。當時他在義大利前線的救護車隊服役,1918年7月8日的午夜時分,一枚彈片擊中了海明威的雙腿,使他身受重傷。事後他告訴他的朋友蓋伊·希科說:「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從軀體內走了出來,就像拿著絲手帕的一角把它從口袋拉出來一樣。絲手帕四處飄盪,最後終於回到老地方,進了口袋。」

除海明威外,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法國最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陀思妥恥夫斯基、美國最著名的小說家愛倫·坡、英國著名作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等,都曾有過類似的體驗,他們認為:「人的靈魂藏於人的肉體之內,而且是肉體完美的復製品,由極輕的東西組成,發光、半透明、十分適合於進行體外的活動,靈魂離開身體時,跟做夢差不多。」

莫衷一是的科學界

據國外資料披露:在德國,曾進行過一次「死亡試驗」,參加試驗的有42名年輕力壯的男女志願者。「死亡試驗」的辦法很簡單:利用葯物,使42名志願者處於與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覺的境地。在22秒的短暫時間內,志願者各有所獲——

有的看見彩光;

有的看見了親友;

有的看見了自己發著藍光的「靈魂」從自己的肉體中「逸出」;

有的看見了一條發光的「隧道」。

事實上,類似的「死亡試驗」並非首次,美國心臟病專家邁克爾·薩博也曾組織過一次「地獄考察」的活動,方法是:用葯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又以高水平的搶救使他們復活,這些人的經歷與上述試驗結果相似。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醫學界對人的臨終狀態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試驗的方式和研究的成果各不相同,但對於有過「瀕死體驗」者的感受,大家的意見基本還是一致的:和平寧靜、穿過一條隧道進入另一個世界、前方出現一種光亮並進入花園等。許多從死亡邊緣回來的人相信,他們經歷了一種「生命回顧」;另有人會說,感覺像是與一種宇宙智能或意識融為一體。這些倖存者們因為「被帶回來」而感到憤怒和悲傷的例子並不鮮見。

許多經歷了瀕死經驗的人堅持認為靈魂離體是他們的親身經歷,決非虛幻。然而由於這類經驗一般人很少能體驗到,儀器的測量也很難做到完全准確,因此直到現在還有人對此爭論不休。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認為,「瀕死體驗」純粹是無稽之談,這無非是因為窒息而導致的死亡幻覺,它是由於感覺缺失而造成的。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奇特的幻覺,科學家則認為與當事人受的教育、經歷和個人的性格特徵有關。也有科學家指出:人在死神降臨的一瞬間,短時間內的主觀體驗一般來說是類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產生「瀕死體驗」。這是目前較令人信服的觀點。此外,一些前蘇聯科學家認為人體內有一個可以形成自我離體的能量系統,他們把這個自我稱為「能量」或者「生物等離子體」,心靈離體後也可能把這種能量變成媒介物運載自己,不同類型的離體現象可能會有不同的相應媒介物。生物學家羅蘭·西格則從生物化學角度來解釋,他認為,每個人在死亡時,大腦會分泌出過量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覺。

驚世駭俗的試驗

就在科學界莫衷一是之際,一項被命名為「阿爾法3號」的科學試驗,在日本東京悄然展開,為「瀕死體驗」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天地。「阿爾法3號」計劃由多家跨國公司贊助,參加實驗的志願者共有16人。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和瑞士,年齡由19歲-75歲不等,都是瀕臨死亡的垂危病人。他們是在經過了將近3個月的深入細致的心理分析後,才被批准加入「阿爾法3號」計劃的。

「阿爾法3號」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法是:科學家在志願者頭骨中植入電極,並且與電腦相連,使電腦可以在80公里的范圍內,接收到志願者的腦電波,並在60秒內把腦電波譯成文字,顯示在計算機終端的熒光屏上。

在實施「阿爾法3號」計劃的頭兩年裡,有4位志願者先後離開了人間,但是,電腦並未接受到他們傳來的任何信息。科學家們並不氣餒,他們對電腦程序又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終於獲得了成功。

當時,一位名叫佛迪的志願者病逝。3天後,電腦熒光屏上出現了科學家們期待已久的信息:「我是佛迪,告訴你們,我很快樂,沒有痛苦……沒有痛苦……沒有痛苦……」這幾個字,重復出現了20多次,信息突然中斷。這一結果,大大鼓舞了實驗者,使實驗更加有條不紊進行下去。不過,此後4位志願者先後離世,電腦卻沒有收到任何信息。就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一位23歲的白血病患者不幸死亡,使實驗「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為第二天電腦便收到了她的信息:「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很高興來到這里,此間經常陽光充足。」「很多人與我在一起,我很愛他們,我將會……」信息至此突然停止。

參與「阿爾法3號」計劃的科學家們均認為,這里傳達的生命信息的反饋結果是相似的,這是「瀕死體驗」存在的有力證據。鑒於此點,「阿爾法3號」計劃還要深入進行下去。

對於死亡的秘密,人們總是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些積極的研究表明,這一領域正日漸成為主流科學探索中的合法領域,只是要解決這個富有誘惑力的難題,還需假以時日和努力。

㈣ 瀕死體驗是什麼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網友描述的經歷。

瀕死體驗(英文: Near Death Experience 簡稱:NDE),也就是瀕臨死亡的體驗,指由某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但意外地獲得恢復的人,和處於潛在毀滅性境遇中預感即將死亡而又僥幸脫險的人所敘述的他們的死亡威脅時刻的主觀體驗。它和人們臨終過程心理一樣,是人類走向死亡時的精神活動。
瀕死體驗是當人們遇到危險(如車禍、突發疾病等)時的一種反應,在感知、情感等方面有幾種超常的基本感覺,比如感覺時間改變、生命回顧、心情超常的平和、欣喜,甚至「意識到死亡」等,每一種感覺對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的,可能同時出現,沒有普遍性。個體的感覺也通常因年齡和文化的不同而不一樣。
在一些患者提供的個案中顯示瀕死體驗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無意識行為。同時在人們遇到危險時,無論神經是否受到傷害,瀕死體驗都是有可能出現的。通常情況下,出現瀕死體驗的人都是處在身體局部缺血或缺氧抑或是兩種情況都有的狀態下。
【「瀕死體驗」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很多有瀕死體驗的人能精確描述在他們臨床死亡感覺器官不起任何作用時的,「看到」周圍的事物。目前,很少有人否定瀕死體驗的存在,即使是那些無神論者。
「瀕死體驗」在各民族間普遍存在,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在他的著作《理想國》(TheRepublic)中就記載了瀕死體驗現象。中國古代史料中有大量這方面的記載,而西方經有意識的記錄後,例證也很多。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一位名叫查維·亞艾那的24歲青年工人,不幸被一隻裝有機器的大箱子壓傷,成為一個昏迷不醒的「植物人」。1990年 3月的一天,亞艾那突然清醒過來,雖然只有短短的10多分鍾,卻向人們敘述了他長眠不醒時的奇遇:「我變回一個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媽領著。她帶著我,走進一條發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她對我說:『你要我找的永恆的平靜,在另一個世界你可得到的。』我用手掩住雙眼,但瑪麗亞姨媽輕輕地把我的手拉了回來。」10多分鍾過後,亞艾那又長睡不醒。
無獨有偶,美國一位65歲的「死而復生」的商人,也向搶救他的醫生們敘述了自己「死後」的情景:「我記得自己好像一朵輕雲一般,逐漸由我的肉身上升到天花板。醫院的牆壁與鐵門都阻擋不了『這時的我』。我很快地飛出醫院,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飛向虛無縹緲的太空。接著我又以極快的速度,在一條無止境的隧道中前進。在隧道的另一端,我看到有一點亮光;這個亮光越來越明亮,越來越大。當我到達隧道的盡頭,那光亮變成強烈無比的光源。我的內心充滿喜悅和愛。我不再有憂慮、沮喪、痛楚與緊張。」
有趣的是一些名人也有過「瀕死體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19歲那年就曾經歷過一次「靈魂離體」的體驗。當時他在義大利前線的救護車隊服役,1918年7月8日的午夜時分,一枚彈片擊中了海明威的雙腿,使他身受重傷。事後他告訴他的朋友蓋伊·希科說:「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從軀體內走了出來,就像拿著絲手帕的一角把它從口袋拉出來一樣。絲手帕四處飄盪,最後終於回到老地方,進了口袋。」
除海明威外,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法國最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陀思妥恥夫斯基、美國最著名的小說家愛倫·坡、英國著名作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等,都曾有過類似的體驗,他們認為:「人的靈魂藏於人的肉體之內,而且是肉體完美的復製品,由極輕的東西組成,發光、半透明、十分適合於進行體外的活動,靈魂離開身體時,跟做夢差不多
研究表明,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遍布世界不同地域、種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據美國著名的統計公司蓋洛普公司調察估計,僅在美國就至少有1300萬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過瀕死體驗,如果算上兒童,這數字將更加可觀。肯耐斯-瑞恩(KenhRing)博士等人的研究更表明有大約35%接近死亡時有瀕死體驗。
五個階段】
心理學家肯尼斯·賴因格將人類的「瀕死體驗」分為學術界已經認可的五個階段:
·感到極度的平靜、安詳和輕松(占瀕死者中的五分之三)。
·覺得自己的意識甚至是身體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軀體,浮在半空中,並可以與己無關似的看醫生們在自己的軀體周圍忙碌著(佔三分之一)。
·覺得自己進入了長長的黑洞,並自動地快速向前飛去,還感到身體被牽拉、擠壓時的心情更平靜(佔四分之一)。
·黑洞盡頭出現一束光線,當接近這束光線時,覺得它給予自己一種純潔的愛。親戚們(他們中有的已去世)出現在洞口來迎接自己,他們全都形象高大,絢麗多彩,光環縈繞。這時,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經歷,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飛逝而過,多數是令人愉快的事件(佔七分之一)。
·同那束光線融為一體,剎那間覺得自己已同宇宙合而為一。
此外還有醒悟感、與世隔絕感、時間停止感、太陽熄滅感、被外力控制感等。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確信「瀕死體驗」的探索結果,尤其是那些關於「死亡測驗」、「地獄考察」和「死而復活」的說法,更是遭到了一些科學家的反對。
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認為,「瀕死體驗」的五個階段純粹是無稽之談,這無非是因為窒息而導致的死亡幻覺,它是由於感覺缺失而造成的。
【產生原因】
觀點A
有科學家指出:人在死神降臨的一瞬間,短時間內的主觀體驗一般來說是類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產生「瀕死體驗」,這是目前較令人信服的觀點。
觀點B
生物學家羅蘭·西格則從生物化學角度來解釋。他認為,每個人在死亡時,大腦會分泌出過量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覺。
觀點C
有學者認為生和死既然都是避免不了的自然規律,那極端時候死也會成為一種本能反映。當人體判斷自己難以生還時,就啟動自身的安樂死本能,不再釋放讓人振作的感覺(比如疼痛感)。而釋放一種類似於海洛因的化學物質讓人快樂逝去。
幻覺的內容與人的經歷信仰有關。這個現象不表示有地獄天堂等第2世界的存在。因為這些人的幻覺沒有未知的信息存在。就好比人做夢「北人不夢象, 南人不夢駝」。他的信息不超出他現實接觸的內容。比如一個瀕死體驗的人講述他見到了一個兇殺案的受害者,受害者說他不知道兇手是誰。但最後破案後,作案者是熟人。就是說他並沒有見到天堂或地獄里的受害者,僅僅自己的幻覺。
【阿爾法3號】
在科學界莫衷一是之際,一項被命名為「阿爾法 3號」的科學試驗,在日本東京悄然展開,為「瀕死體驗」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天地。「阿爾法 3號」計劃由多家跨國公司贊助,參加實驗的志願者共有16人。
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和瑞士,年齡由19歲-75歲不等,都是瀕臨死亡的垂危病人。他們是在經過了將近 3個月的深入細致的心理分析後,才被批准加入「阿爾法3號」計劃的。
「阿爾法 3號」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法是:科學家在志願者頭骨中植入電極,並且與電腦相連,使電腦可以在80公里的范圍內,接收到志願者的腦電波,並在60秒內把腦電波譯成文字,顯示在計算機終端的熒光屏上。 (這里非常有問題,因為到現在都沒有技術能實現直接用腦電波溝通,最厲害的科技也僅僅是通過腦電波來開關電燈。)
在實施「阿爾法3號」計劃的頭兩年裡,有4位志願者先後離開了人間,但是,電腦並未接受到他們傳來的任何信息。
科學家們並不氣餒,他們對電腦程序又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終於獲得了成功。
當時,一位名叫佛迪的志願者病逝。 3天後,電腦熒光屏上出現了科學家們期待已久的信息:
「我是佛迪,告訴你們,我很快樂,沒有痛苦……沒有痛苦……沒有痛苦……」
這幾個字,重復出現了20多次,信息突然中斷。
這一結果,大大鼓舞了參加「阿爾法 3號」計劃的科學家和志願者,使實驗更加有條不紊進行下去。
不過,此後4位志願者先後離世,電腦卻沒有收到任何信息。
就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一位23歲的白血病患者不幸死亡,結果研究又「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為第二天電腦便收到了她的信息:
「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很高興來到這里,此間經常陽光充足。」
「很多人與我在一起,我很愛他們,我將會……」
信息至此突然停止。
參與「阿爾法 3號」計劃的科學家們均認為,這里傳達的生命信息的反饋結果是相似的,這是「瀕死體驗」存在的有力證據。鑒於此點,「阿爾法 3號」計劃還要深入進行下去。
對此試驗的操作過程,一些專家表示懷疑。爭論將繼續下去。
【其他相關研究】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從死亡狀態下被救醒並報告大量的瀕死體驗。不管體驗者來自哪一種文化,處於哪個時代,或信仰何種宗教,瀕死體驗的內容和對本人的影響都極為相似。有人質疑瀕死體驗的報告究其本質是主觀性的個人經驗,到底是否有客觀的可證實的依據可循?
康涅狄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這樣回答,「最客觀的並可證實的數據是瀕死體驗中的離體經驗的部分。人們在離體時會看到一些事物。這些事物是科學家們能調查驗證的。」
近二十年來,有關瀕死體驗的科學研究大量發表在學術刊物上,如《柳葉刀》(THE LANCET)和《瀕死體驗研究》(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不斷刊登這一新研究領域的科學論文,但是,大多數瀕死體驗的研究是回顧性的,且只針對有此體驗的患者,往往科學家的調查與病人的實際經歷之間間隔五到十年,因此許多可能影響病人瀕死體驗的醫學因素不能精確測量。針對這一情況,荷蘭Rijnstate醫院心血管中心的沛姆。凡。拉曼爾醫生(Pim VanLommel)及其同事對在1988-1992年間被成功搶救的334位26-92歲的突發性心肌保塞患者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追蹤式瀕死體驗研究。記載了這些病人發病時的病情,所用葯物,當時採取的醫療措施等細節。之後幾年,他又對這些病人進行訪問、測試,以檢驗他們是否對發病時的體驗,包括瀕死體驗,有記憶偏差。拉曼爾醫生的研究結果發表在2001年12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上。這些患者都曾一次或多次被宣布臨床死亡,後經及時心臟起搏,人工呼吸及葯物治療重新恢復知覺。其中62人報告經歷瀕死體驗,具體包括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自己已經死去,出現愉快的正面情緒,靈魂離體,穿過隧道,與一種光亮交流,觀察到各種奇異的色彩和天國景象,與去世的親友見面,回顧一生,以及洞悉生死界限等經歷。通過嚴格的對比分析及統計檢驗,拉曼爾醫生發現瀕死體驗發生於病人沒有腦電波,心電圖的死亡狀態之時。並且瀕死體驗的有無與葯物作用及患者的心理因素無關。瀕死體驗的深度也與患者的病情無關。經歷瀕死體驗後,患者大都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新的洞察,不再過分顧慮失去物質利益,也不再恐懼死亡。這種體驗也並未隨時間流逝,或發生實質性的記憶偏差。
國內外研究表明,盡管不同個人描述的瀕死體驗內容有差異,但它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廣泛的超常內容。社會心理、文化程度、職業、婚姻、性格、傾向等也對瀕死體驗的內容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馮志穎等的研究表明,男性較女性思維過程加快的感受多;未婚者比已婚者具有超感官知覺和世界毀滅感的體驗多;文化程度越高,思維特別清晰的感受越多,文化程度越底,離體體驗、生存於非塵世領域的體驗、軀體陌生感和世間非真實感較多;農民和無工作者時間緩慢或停止感和身體感覺異常的體驗多,幹部和工人有突然醒悟感的多;相信鬼神和命運者多有扮演著另一個人的感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蛇咬尚且如此,接受過死亡而又回到人世間的人其心理又該有多麼微妙的變化!馮志穎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報告指出,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瀕死體驗前後性格有改變。瀕死體驗具有思維特別清晰感的人,性格多變得溫順;而「遇見「非塵世的人或靈魂、思維或行為不受意識控制而被審判感等體驗的人,性格多變得盲目樂觀或急躁。在「死而復生「之後,絕大多數人對當時得瀕死體驗記憶猶新,時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銘心。
對瀕死體驗的產生機理卻有多種學說,總體上可分為二大類。但任何一種學說必須能夠解釋在瀕死狀態下,當大腦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停止工作時,大腦是如何加工和貯存瀕死體驗的。
一個瀕臨死亡的人描述:我感覺自己的身體分為兩個,一個躺在床上,那隻是空殼;另一個飄在空中,那是自己的身形。
死亡臨近的時候是什麼感覺?每個人死亡的時候感覺是一樣嗎?科學家們已經對此作了細致的研究,為人們提供了在生與死交界處的微妙感受信息。這就是--瀕死體驗。
1892年,瑞士地址科學家Heim根據爬山跌落者的報道,首先對瀕死體驗進行了現象學的描述。隨後,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調查和研究。我國對瀕死體驗的研究也已起步。據率先將國外這項研究介紹到國內的天津市安定醫院院長馮志穎介紹,臨終過程是面臨死亡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時間較長,瀕死體驗卻發生在死亡突降的緊急關頭,持續短暫。目前國內外報道的瀕死體驗現象約有40種。
精神醫學理論和實踐證實,人在死亡危急關頭沒有任何恐懼感,感覺特別平靜和愉快,有益延長生命;相反,任何激越、恐慌或垂死的悲痛都會迅速消耗體內能量的儲備,加速死亡的來臨。
【實例】
唐山大地震倖存者體驗
馮志穎及同事對1976年唐山大地震倖存者瀕死體驗調查中,雖只獲得81例有效的調查數據,確是目前世界瀕死體驗研究史上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據統計分析,這些倖存者中,半數以上的人瀕死時在對生活歷程進行回顧,近半數的人產生意識從自身分離出去的感受,覺得自身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軀體,游離到空中。自己的身體分為兩個,一個躺在床上,那隻是空殼,而另一個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氣還輕,晃晃悠悠飄在空中,感到無比舒適;約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過坑道或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有時還伴有一些奇怪的嘈雜聲和被牽拉或被擠壓的感覺;還有約四分之一的人體驗到他們「遇見」非真實存在的人或靈魂現象,這種非真實存在的人多為過世的親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們團聚。
一位唐山大地震時只有23歲的劉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傷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來。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瀕死體驗時說:我思路特別清晰,思維明顯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節如電影般一幕幕在腦海中飛馳而過,童年時與小夥伴一起嬉笑打逗,談戀愛時的歡樂,受廠里表彰時的喜悅……我強烈的體驗到了生的幸福與快樂!她說,我將在輪椅上度過一生,但每當我回憶起當時的那種感受,我便知道,我要好好的活下去!
「我感到自己飛在天花板上,飄飄盪盪,有一個軀體(我的)躺在病床上。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脈搏和呼吸。「這是一位精神病學專家對他的同行講述的一次親歷離體體驗。「我對此確實感到特別吃驚。「
「我感到思維特別清晰,過去的某些生活場景鏡頭畫面似地一一從頭腦中迅速閃過。有小時候受獎的鏡頭,也有結婚時興奮的鏡頭,就象生活的』全景回憶』。「那時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親人,就象情感喪失了一般。「這是馮院長對唐山大地震倖存者中81例瀕死體驗的研究中,41例講述有類似的短暫經歷。
實例2
一位叫弗雷得。斯庫恩梅克 (Fred Schoonmake)的醫生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任聖。路克斯(Saint Luke『s) 醫院心血管主任期間,報告他的一位女病人在經歷瀕死體驗時有離體經歷。該病人是位盲人,但卻在靈魂離體時「看到」房間中有十四個人。雖然她不能辨別色彩,但卻在靈魂離體時「看到」物體,並能准確地描述手術室中發生的事情。斯庫恩梅克醫生說就好像這位女病人真的看到了一樣:她的描述與事實完全相符 (《生命的另一面:瀕死體驗探索》,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1997,89-90頁。On the other side of life: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Near-Death-Experience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1997, p89-90) .
實例3
在M.B薩波母(Sabom,M.B)的論著《死亡的記憶》(Sabom, M.B.,1982,Recollection of Death, London, Corgi) 中,記載一位年輕的美國婦女,在接受腦動脈瘤切除手術時,處於臨床死亡狀態中,手術後,她幸運地起死回生,報告了在她死亡時,經歷了深度瀕死體驗,其中包括離體經驗,並看到醫生們給她實施手術的各種工具,及詳細操作過程,經證實,她看到的一切景況,與當時的事實完全吻合。由此可見,靈魂離體經歷是可確證的客觀存在,這些為瀕死體驗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例4
雷蒙-穆迪博士在她的另外一本書《光亮之外》(TheLightBeyond)提到了一個九歲女孩的瀕死體驗,她在一次闌尾手術中失去了知覺,被搶救過來以後,她回憶道:「我聽見他們說我的心跳停止了,我發現我飄在天花板上往下看,我從那兒可以看見所有的東西,然後我走到走廊上,我看見我媽媽在哭,我問她為什麼要哭,但她聽不見我,醫生們認為我死了。然後一位美麗的女士走到我面前想幫助我,因為她知道我害怕。我們走過一條隧道,隧道又黑又長,我們走得很快,在隧道的盡頭是很亮的光,我感覺非常愉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R26;AR26;穆迪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經歷過「臨床死亡」後復生的人)的案例之後,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
盡管瀕死體驗發生的情境,以及親歷該種體驗的個人性格都有著巨大的差別,但需要肯定的是,在這些人「瀕死體驗」的陳述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相似性——我把它們大體歸納為14條,他們是按照感受出現的先後次序排列的
1. 明知死訊
2. 體驗愉悅
3. 奇怪聲音
4. 進入黑洞
5. 靈魂脫體
6. 語言受限
7. 時間消失
8. 感官靈敏
9. 孤獨無助
10. 他「人」陪伴
11. 出現亮光
12. 回望人生
13. 邊界阻隔
14. 生命歸來
瀕死體驗最成功的實驗
英國醫生山姆·帕尼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實驗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他的實驗設計是這樣的:如果病人死後「靈魂」能飄起來,還能看到自己的身體,看到醫生們在搶救他的身體,看到天花板上的燈,那麼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塊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體(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麼物體,別人不知道),那麼「靈魂」就應該能看到這些小物體。如果這個病人能被搶救過來,能夠說出板上的小物體是什麼,那麼就能區分出「靈魂」到底是虛無縹渺的想像呢,還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
山姆對100多個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有7個被搶救過來的病人醒來後能說出自己「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特別是板上的小物體,說的全都對。山姆的實驗獲得了成功。
山姆的實驗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是世界上首次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證實了「靈魂」的客觀存在。「靈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飄起來,可以移動,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種形式,而不是虛無飄渺的想像。 2001年6月20日,山姆應邀在休斯頓萊斯大學作了題為「瀕死體驗:透視腦死亡還是透視一門新的意識科學?」的報告,吸引了不少對生命研究感興趣的人。在他的報告中,山姆首先介紹了對「瀕死體驗」研究的背景情況,有許多醫生、科學家都對「瀕死體驗」進行過研究。在談到意識(靈魂)與大腦的關系時,山姆介紹了不同的觀點。
傳統觀點認為:意識是在神經網路中產生的,如果沒有神經網路,也就沒有意識了;其它新觀點有這樣幾種:
1)意識是由於量子效應產生的;
2)意識是由於形態共振效應產生的;
3)意識是獨立於大腦而存在的,就像電磁場可以獨立存在一樣;
4)「精神」本身就是一門科學。
山姆還介紹了下一步研究情況:英國將花費140,000英鎊進行心臟停搏的「瀕死體驗」的多學科研究;美國休斯頓貝勒醫學院將進行「意識與基因表達關系」的研究;還有英國和美國進行的其它研究。
最後山姆放映了典型的有過「瀕死體驗」經歷人的談話錄像,並回答了聽眾提出的問題。
休斯頓德州醫療中心的科研人員對山姆的研究表示極大的興趣,認為對探索生命的本質有重大意義,提出與山姆合作,共同研究這個生命的新領域。
[後記]
山姆通過科學實驗的方法證明「靈魂」的客觀存在。然而在修 煉 界,人們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通過修 煉這種方法證實了「靈魂」的客觀存在,只不過修 煉 界把它叫「元 神」,就是人在另外空間存在的身體。
另附:
一位叫做鄧肯·麥克杜爾的美國醫生早在1907年就做了一個實驗,他將6名瀕死的病人安放在一個裝有靈敏計量裝置的床上,可以確認死者生前和生後的重量,在確認患者死亡的瞬間麥克杜爾記下了病人體重的變化。在第一名病人死去的一刻麥克杜爾記錄到病人體重減輕了21.3克,由此他認為這就是靈魂的重量。因為靈魂離開了軀體,所以重量減輕了。由此推之,靈魂是可以離開人體而存在的。

㈤ 請問是否有靈魂存在的確鑿證據

科學的發展已經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靈魂觀念其具體內容各不相同,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這種觀念更是發生了許多變化。但不管有多大差異,經歷了多少變化,人類對於靈魂的定義在本質上仍然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指一種存在於人的肉體之中,但又不同於人的物質肉體,而且在肉體死亡後仍然能夠獨立存活的生命體。
盡管關於靈魂的有無從古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論,但在現代科學產生之前,由於宗教的巨大影響,相信靈魂存在的觀念可以說深深的紮根於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人們的思想之中。而在現代科學產生之後,這種觀念則遭到了科學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按照實證科學的標准,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是真實存在的,而靈魂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可證性是它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因此,隨著科學的日益昌盛,相信靈魂存在的人越來越少。
但問題是,實證科學雖然不能證明靈魂的存在,同樣也不能證明靈魂的不存在,既然不能證明這一點,那又怎麼能斷定靈魂不存在呢?
令人欣喜的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探索的深入,昔日科學與靈魂的對立如今正在不漸漸消解。今天,世界上不相信靈魂存在的科學家固然仍有許多,但也有不少科學家包括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學家們贊同靈魂存在的觀點,他們通過自己的科學實驗對靈魂的奧秘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並取得了大量明顯的成績。
1963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理教授在他的獲獎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溝通物質,這就是靈魂的構成。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我』,它控制著大腦,就好比人腦指揮電腦,它使大腦內的腦神經細胞發動工作,這種非物質的『識我』,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
英國另一位著名科學家柏頗博士經過實驗研究後,完全同意艾克理教授的結論。柏頗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獨創的「科學正統的辯證系統」理論,至今仍為世界科學家們所採用。他和艾克理都因特殊貢獻的科學成就而被英國女王冊封爵位。英國基勒學院的麥楷博士說:「至今仍無一種已知的學說和實驗足以推翻艾克理和柏頗博士的生物有靈魂的理論」。
美國加州工學院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史柏理博士,曾經以其分解人類大腦兩半球的詳細功能學說而獲1981年諾貝爾醫學獎。他說:「人的自我是一種嶄新的必要的非物質,只出現於復雜分層結構組織的肉體大腦,控制著大腦的每部分,制約著合計一百億個腦神經細胞的機械功能的本能活動。」
全世界很有名的數學家約翰.馮.紐曼博士,曾經發明精密的數學定理,為新興的「量子學」奠下基礎。他也提出了驚人的新理論:「人體可能具有一種非物質的『識我』控制肉體的大腦和遙控物質。」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神經學系及心理系主任史諦文遜博士,根據科學家的靈魂不滅理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對靈魂不滅和轉世輪回(再生)進行了大量的實際調查和研究論證,並出版了著作進行論述。他說:「有確鑿的科學實驗和現實事例的證據,證實東方古老的靈魂轉世輪回的理論是真實的。」
197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神經生理學家艾克爾斯總結他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新觀點:大腦的興奮並不等於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說:「我們每個人在胚胎發育或幼小的某個時期,就具有非物質的思維和自我領悟能力,這種人的『靈魂』,使我們具備了人類的特徵:意識、思考、愛。恨、怕等。」他推測,非物質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
上述科學研究的大量成果足以表明,科學已經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l 靈魂存在的科學證據:瀕死體驗

科學為靈魂存在提供的證據是有多方面的,其中最具影響也最有說服力的當數「瀕死體驗」 (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
所謂「瀕死體驗」,指的是死而復生的人,也就是心臟停止跳動或大腦功能停止的人重新活過來後所敘述的死亡來臨時刻的主觀體驗。
早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曾記錄過一個希臘士兵死而復活後回憶他進入彼岸世界的情景。研究表明,「瀕死體驗」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不但古代有,現在也有;不但東方有,西方同樣有。不同年齡、性別、民族、文化、職業和信仰的人群中都有大量的人有過這種體驗。據美國著名的統計公司蓋洛普公司調察估計,僅在美國就至少有1300萬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過瀕死體驗,如果算上兒童,這數字將更加可觀。
目前, 瀕死體驗現象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其中很多是自己原來研究領域中的皎皎者。有關瀕死研究的論文不斷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 (The Lancet)和《瀕死體驗研究》(The 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上。1978年,在一些學者的倡議下,國際瀕死體驗研究協會正式成立。可以說, 科學界對這一神秘領域的研究方興未艾。
近代瀕死體驗的研究始於瑞士地質學家阿爾伯特.海蒙(Albert Heim)。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他從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開始了對瀕死體驗的研究。
海蒙愛好登山,一次,他在攀登阿爾卑斯山時,被一陣大風吹落懸崖。在那一瞬間,奇跡發生了-----
「彷彿在一個離我有些距離的舞台上,我見到了各種形象出現的我及我的整個過去。我看到自己是這曲戲的主角。每件事物似乎都被天堂之光美化了,沒有悲傷和焦急,一切都那樣絢麗。我曾遭受的悲慘經歷的回憶十分清晰,但並不令人悲哀。沒有沖突和矛盾,沖突已轉化為愛意。高尚與和諧的思想主宰並統一著單獨的印象。一種神聖的寧靜感如同奇妙的音樂一般滌盪著我的靈魂。 」
這次經歷促使海蒙對眾多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進行廣泛的研究,包括戰爭中受傷的戰士、從建築物上掉下來的建築工人、差點被淹死的漁夫等等。1892年,他在研究論文中提到:在他所調查的30名墜落倖存者中,95%的人說在瀕死過程中感受到平靜和快樂。他還發現他們的體驗過程極為相似:眾多飛快的意識活動,預知結果的超凡能力,時間的彌散意識,飛速地回顧一生,目睹超自然的美麗景象,耳聆天上仙樂繚繞--
「沒有一絲悲哀,也沒有在輕微危險中可能出現的大恐懼……沒有緊張絕望和痛苦,只有嚴肅、深深的接受;精神的明晰和高速活動。 」
海蒙的研究彷彿強大的催化劑,使眾多研究者循著他的腳步前行。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從死亡狀態下被救醒並報告大量的瀕死體驗。不管體驗者來自哪一種文化,處於哪個時代,或信仰何種宗教,瀕死體驗的內容和對本人的影響都極為相似。在對大量事例進行歸類的基礎上,心理社會學家肯尼斯.賴因格將瀕死經驗基本歸納為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安詳和輕松。持這種說法的人約佔57%,其中大多數人有較強的適應力。覺得自己在隨風飄盪,當飄到一片黑暗中時,心理感到極度的平靜、安詳和輕松。
第二階段,意識逸出體外。有這種意識的人佔35%,他們大多數覺得自己的意識游離到了天花板上,半空中。許多人還覺得自己的身體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軀體,這種自身形象有時還會返回軀體。
第三階段,通過黑洞。持這種說法的人佔23%,他們覺得自己被一股旋風吸到了一個巨大的黑洞口,並且在黑洞中急速地向前沖去。感覺自己的身體被牽拉,擠壓。這時他們的心情更加平靜。
第四階段,與親朋好友歡聚。黑洞盡頭隱隱約約閃爍著一束光線,當他們接近這束光線時,覺得它給予自己一種純潔的愛情。親朋好友們都在洞口迎接自己,他們有的是活人,有的早已去世。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全都形象高大,絢麗多彩,光環縈繞。這時,自己的一生中的重大經歷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飛逝而過,其中大多數是令人愉快的重要事件。
第五階段,與宇宙合而為一。持這種說法的人佔10%,剎那間,覺得自己猶如同宇宙融合在一起,同時得到了一種最完美的愛情。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從死亡狀態下被救醒並報告大量的瀕死體驗。不管體驗者來自哪一種文化,處於哪個時代,或信仰何種宗教,瀕死體驗的內容和對本人的影響都極為相似。有人質疑瀕死體驗的報告究其本質是主觀性的個人經驗,到底是否有客觀的可證實的依據可循?康涅狄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這樣回答,「最客觀的並可證實的數據是瀕死體驗中的離體經驗的部分。人們在離體時會看到一些事物。這些事物是科學家們能調查驗證的。」例如,一位叫弗雷得.斯庫恩梅克 (Fred Schoonmake)的醫生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任聖.路克斯(Saint Luke』s) 醫院心血管主任期間,報告他的一位女病人在經歷瀕死體驗時有離體經歷。該病人是位盲人,但卻在靈魂離體時「看到」房間中有十四個人。雖然她不能辨別色彩,但卻在靈魂離體時「看到」物體,並能准確地描述手術室中發生的事情。斯庫恩梅克醫生說就好象這位女病人真的看到了一樣:她的描述與事實完全相符 (《生命的另一面:瀕死體驗探索》,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1997,89-90頁。On the other side of life: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Near-Death-Experience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1997, p89-90) 。此類事例,不勝枚舉。由此可見,靈魂離體經歷是可確證的客觀存在,這些為瀕死體驗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有被科學家調查驗證過的瀕死體驗,無一例外都是當事人在經歷了嚴格的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死亡之後所發生的。科學不承認靈魂的存在,按照它的觀點,人死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死了的人是決不可能再象活著時那樣有任何感覺的。但瀕死體驗卻提供了完全相反的事實,再確鑿不過地表明,人死之後仍然是有感覺的,而這感覺顯然不是也不可能是來源於已經死亡的肉體,而只能來源於獨立於肉體之外在肉體死亡後仍然存在的另一種生命體,這不正是自古以來人們所說的「靈魂」嗎?

l 中國的瀕死體驗研究
在國外的科學家對瀕死體驗展開研究幾十年後,在中國也終於出現了介紹瀕死體驗的書籍。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研工作者開始了對瀕死體驗的研究。
下面的內容摘抄自天津安定醫院院長、精神醫學專家馮志穎等人發表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大眾醫學》1993年第5期上的論文。
1976年7月28日,在中國唐山市,一場大地震使24萬餘人死亡,16萬餘人重傷。中國的醫務工作者曾對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難脫險的一些人作過調查,他們多是被房屋倒塌砸傷埋在廢墟下的倖存者。倖存者當中的半數以上的人回憶說,遇險時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維特別清晰,心情格外平靜和寬慰,無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這危難之際,還有某種歡樂或愉快的感覺,並覺得思維過程異常迅速,浮想聯翩。此時,生活往事有如播放影視,一幕一幕快速地翻轉浮現於腦際,飛逝而過,且內容多是令人愉快的情節,如童年嬉逗趣事、婚戀場面、工作佳績、獲獎喜悅等。這種現象被稱為生活回顧或「全景回憶」。
一位唐山大地震時只有23歲的劉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傷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來。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瀕死體驗時說:我思路特別清晰,思維明顯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節如電影般一幕幕在腦海中飛馳而過,童年時與小夥伴一起嬉笑打逗,談戀愛時的歡樂,受廠里表彰時的喜悅......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節。」她說,在得救前的短短幾十分鍾瀕死過程中,她體驗到了一種人生的幸福與快樂,一輩子里第一次那麼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可貴。因而,盡管她腰部致殘,得在輪椅上了卻一生,但每當她回憶起當時的這種感受,便增強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更有趣的是,近半數人有意識或靈魂從自身分離出去的感受,覺得自身形像脫離了自己軀體,有人將之比喻為「靈魂出殼」。他們強調自身功能的感覺是在身體之外的某處空間,而不是在大腦,並認為其生理的身軀是無活力和無思維的。甚至有的報告者還稱,在自己生理身體之外的半空中或天花板上,「看到」自身的形像。這種軀體外的自身形像也具有某些生命指征,如脈搏、呼吸等,有時還可返回到自己生理的身體中去,或同其以某種方式相連接,與自己生理的身體相比重量輕,但身高和年齡相同。也有稱當時自己生理的身體並非健全,如喪失聽力或缺少某個肢體等,而非真實的身體卻不存在這種缺陷。一被調查者這樣描述:「當時覺得自己身體分為兩個,一個躺在床上,那隻是個空殼,而另一個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氣還輕,晃晃悠悠飄在空中,感到無比舒適。」
約1/3的人有自身正在通過坑道或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有時還伴有一些奇怪的嘈雜聲和被牽拉或被擠壓的感覺,稱為「隧道體驗」。有人還感到在這黑暗的坑道內行進已快到了盡頭,看見了光亮,「光明即將來臨」。某被調查者稱,當時「似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渺無人煙,走向哪裡?慌不擇路時出現一個大黑洞,走進去不覺得害怕,洞里還濺起層層水花,走啊,走啊,在彷彿見到光亮時,我急速跑出了洞,又見到了天日」
還有約1/4的被調查者體驗到,「遇見」非真實存在的人或靈魂形像。這種非真實存在的人多為過世的親人,有如同他們一起進入非塵世領域繼續生存;或者是在世的熟人或陌生人,貌似同他們團聚。其「靈魂」形像常被某些人描述為是一種「光輝」,另一些人則將其看作是宗教的「化身」。
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李某這樣回憶自己的瀕死體驗:「身體好象已經不屬於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飛,身體的各個部位散落在空間里,接著好象沉在萬丈深淵里,四周一片黑暗,聽到一聲聲難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聲音,這種感覺大約持續了半個小時。這時開始回顧自己短暫的一生,但這些回憶純粹是一種意識流,根本不受大腦支配。」
同一次地震中的倖存者王某陳述說:「朦朧之中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只見眼前出現了一個穿長袍馬褂的男人。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雖然離得很近,但相貌卻怎麼也看不清楚,面部模糊一片。他帶我走進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我眼前一片漆黑,只覺得身體在不由自主地跟著他走。行至黑洞的盡頭,我才發現眼前是一個金壁輝煌的地下宮殿。那個男人進裡面報告,片刻功夫,我聽見裡面好象有人在說,讓他先回去吧!此時,我一睜眼,發現自已早已躺在病床上,醫生、護士們正在緊張地給我進行搶救呢。」
「做調查的研究人員從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中得到81例有效的調查數據,他們將其歸納為40種類型:回顧一生、意識與軀體分離、失重感、身體陌生感、身體異常感、世界毀滅感、同宇宙融為一體感、時間停止感,等等。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都能體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感覺的並存。
唐山大地震倖存者瀕死體驗調查中,雖只獲得81例有效的調查數據,確是目前世界瀕死體驗研究史上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瀕死體驗前後性格有改變。瀕死體驗具有思維特別清晰感的人,性格多變得溫順;而「遇見」非塵世的人或靈魂、思維或行為不受意識控制而被審判感等體驗的人,性格多變得盲目樂觀或急噪。在「死而復生」之後,絕大多數人對當時得瀕死體驗記憶猶新,時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銘心。
顯然,這些來自中國的調查結果與世界其它國家學者的調查驚人地相似。

l 世界上第一個證明靈魂存在的科學實驗

英國醫生山姆.帕尼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實驗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他的實驗設計是這樣的:如果病人死後「靈魂」能飄起來,還能看到自己的身體,看到醫生們在搶救他的身體,看到天花板上的燈,那麼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塊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體(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麼物體,別人不知道),那麼「靈魂」就應該能看到這些小物體。如果這個病人能被搶救過來,能夠說出板上的小物體是什麼,那麼就能區分出「靈魂」到底是虛無縹渺的想像呢,還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
山姆對100多個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有7個被搶救過來的病人醒來後能說出自己「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特別是板上的小物體,說的全都對。山姆的實驗獲得了成功。
山姆的實驗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在世界上首次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證實了「靈魂」的客觀存在。「靈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飄起來,可以移動,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種形式,而不是虛無飄渺的想像。
2001年6月20日,山姆應邀在休斯頓萊斯大學作了題為「瀕死體驗:透視腦死亡還是透視一門新的意識科學?」的報告,吸引了不少對生命研究感興趣的人。最後山姆放映了典型的有過「瀕死體驗」經歷人的談話錄像,並回答了聽眾提出的問題。休斯頓德州醫療中心的科研人員對山姆的研究表示極大的興趣,認為對探索生命的本質有重大意義,提出與山姆合作,共同研究這個生命的新領域。

l 美國MacDougall博士的實驗:靈魂的重量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醫生MacDougall博士著迷研究死亡,並且花費大量的時間搜尋靈魂存在的跡象。他相信如果人類有靈魂,它必然是身體的某部分組織,並且這個組織是有重量的。
為了測試他的理論,1990年,MacDougall博士在一家醫院里做了一項特殊的實驗:把一名即將咽氣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但非常靈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約過了三小時四十分,病人的面部表情驟然消失,一剎那間,光束發生了偏移,有21.26克的重量失去了。這一發現令他興奮不已,在以後的兩年半里,他又對五名臨危病人進行了驗證,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間,失去10.6克至42.5克的重量.。MacDougall博士在美國的雜志發布了他的這一發現。「靈魂會在死亡的瞬間離開身體,它能在人的身體停留足夠的時間。我們的實驗證明在死亡的時候,有一些物質從身體離開。」
據《生活》雜志創刊號介紹,民主德國2名醫生曾對200多名彌留之際的人的體重和死後的體重進行過測量,結果發現這些人的體重都輕了0.285克,他們認為這就是人類靈魂的重量。

㈥ 瀕死體驗的感受研究

一個由史蒂芬·羅萊斯(Steven Laureys)教授領銜的昏迷科學研究所小組和一個由賽格·布萊達特(SergeBrédart)以及哈德維格·德宏(Hedwige Dehon)教授領銜的列日大學認知心理學研究所小組開展合作,共同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們提出一項假設,那就是:假如瀕死者體驗到的純粹是想像的產物,那麼其現象特徵(即知覺、自我指涉、情緒等細節)應該與想像記憶的現象特徵接近;反之,如果瀕死體驗本質上是真實事件記憶的產物,那麼它們的現象特徵則應與真實事件記憶的現象特徵更加接近。
研究人員比對了三組患者的情況,這三個小組的全部患者都曾經經歷過不同情形的昏迷狀態,另外他們還專門安排了一組健康人志願者組成的比照組。研究組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比對患者對瀕死體驗的感受,以及他們對真實事件以及想像記憶方面的差異特徵。研究的結果是令人驚奇的:測試的結果顯示人在經歷瀕死時的體驗不但與人腦的想像特點完全不同,而與人腦對真實事件的記憶特點非常相似。甚至,研究中還發現人在瀕死時所能感受到對真實事件細節的體驗甚至要比正常情況下更加豐富。
當人體處於瀕死狀態時,人的大腦將陷入混亂。生理和葯理學機制都將完全被擾亂甚至完全崩潰。在此之前有一些研究工作已經給出了一部分瀕死體驗的解釋,如脫離身體的感覺可能是大腦顳頂葉功能喪失的表現。而在此次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指出這一機制也可以導致病人「創造出」一種知覺,也因此其信號給患者的感覺就像是來自身體之外,來自超現實之中。這是大腦的錯誤知覺,就像人產生的幻覺。從情緒和個人角度而言,這些現象顯得尤為重要,記憶對於這些事件的感觸將變得尤其敏銳,精確而持久。
在此之前已經有大量針對瀕死體驗的生理,及大腦機制方面的研究,然而這些研究並無法完整地解釋整個瀕死體驗。而此次在《PLOS ONE》雜志上發表的這項研究則希望能為瀕死研究領域開辟出一個嶄新的領域,將情緒和心理學的因素納入考慮,這和此前注重生理學機制的研究並不沖突。

㈦ 瀕死體驗

中國專家將「瀕死體驗」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 新華網石家莊7月24日電(記者王文化曹國廠)中國精神病醫學教授馮志穎研究瀕死體驗近20年來,如今已經系統地完成了非預期性死亡瀕死體驗的研究,目前他和同事正積極地將已經獲得的「瀕死體驗」研究成果應用於醫學臨床治療。
現年65歲的馮志穎,從事精神醫學臨床工作已有40年。他說,瀕死體驗是由某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但意外地獲得恢復,或處於潛在的毀滅性境遇中預感即將死亡而又僥幸脫險的人所敘述的在死亡威脅下的深刻主觀體驗。
1976年唐山大地震10年後,馮志穎和同事對大地震中的100位倖存者進行了瀕死體驗調查,收回有效調查數據81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8例。軀體損傷者除5例完全恢復外,76例成了終身截癱患者。馮志穎說,由於唐山大地震的災難特殊性,他們的研究目前是世界上同類瀕死體驗研究集中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
馮志穎表示,並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才有瀕死體驗,持無神論觀點就沒有。盡管東西方在宗教和文化傳統上有很大差異,但有瀕死經歷的人體驗內容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在調查中,近半數的人產生意識從自身分離出去的感受,覺得自身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軀體,游離到空中。約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過坑道或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約四分之一的調查者稱,當時身體好像已經不屬於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散落在空間里,接著好像沉在萬丈深淵里,四周一片黑暗。
馮志穎說,在81例研究對象中,有47例在瀕死體驗前後性格有改變。「社會心理、文化程度、職業、婚姻、性格傾向等對瀕死體驗的內容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對於將瀕死研究應用於醫學臨床治療的意義,馮志穎表示,將瀕死體驗應用救災,可以幫助遇到重大身體創傷者保存能量,減少消耗,更有利於獲救。在社會醫學和精神病學臨床中,將瀕死體驗變成形象的文字並給予心理治療,可以增進患者對生命價值的珍視和留戀。而在心理診療方面,利用瀕死體驗導致人格積極改變的機理,可為某些類似的影響人格改變的心理治療提供依據和設想。(來源:新華網)

㈧ 科學家研究瀕死體驗,最後都有哪些結論呢

從古至今,人們總在研究道學法學,直到最後的玄學,研究的越久,離生命的終點越近。

醫學家針對死亡做出了一個比較詳細的闡述,就是人的大腦會儲存記憶,平衡肝臟的功能,不會單獨地去思考,我們再回想一下中醫的理論,中醫認為心裡想,伴隨著人體的系統血管的運行。就像人們死亡的時候,他的心血管系統也會發生一定的反應。那麼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㈨ 科學家調查了有過「瀕死體驗」的人,得出怎樣的結論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人死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意識消散,只剩下了骨灰。塵歸塵土歸土,人類的死亡不過是“回歸自然”,世界萬物都逃不過這個結局,說什麼死後會去另一個世界,完全是我們的幻想。想必多數人都是這么想的,然而沒有人敢說自己不怕死亡,對死亡的恐懼是每種生物都有的。


總的來說,死亡不一定是終結,還可能是新的起點,這么想的話,是不是能減輕對死亡的恐懼?當然,目前還是假說,想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還需要經過嚴格的檢驗。我們能做的是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㈩ 誰知道瀕死體驗最成功的實驗是什麼,它是在那裡進行的.有多少人參加,最終結局怎麼樣

英國醫生山姆·帕尼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實驗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他的實驗設計是這樣的:如果病人死後「靈魂」能飄起來,還能看到自己的身體,看到醫生們在搶救他的身體,看到天花板上的燈,那麼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塊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體(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麼物體,別人不知道),那麼「靈魂」就應該能看到這些小物體。如果這個病人能被搶救過來,能夠說出板上的小物體是什麼,那麼就能區分出「靈魂」到底是虛無縹渺的想像呢,還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

山姆對100多個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有7個被搶救過來的病人醒來後能說出自己「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特別是板上的小物體,說的全都對。山姆的實驗獲得了成功。

山姆的實驗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是世界上首次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證實了「靈魂」的客觀存在。「靈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飄起來,可以移動,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種形式,而不是虛無飄渺的想像。 2001年6月20日,山姆應邀在休斯頓萊斯大學作了題為「瀕死體驗:透視腦死亡還是透視一門新的意識科學?」的報告,吸引了不少對生命研究感興趣的人。在他的報告中,山姆首先介紹了對「瀕死體驗」研究的背景情況,有許多醫生、科學家都對「瀕死體驗」進行過研究。在談到意識(靈魂)與大腦的關系時,山姆介紹了不同的觀點。

傳統觀點認為:意識是在神經網路中產生的,如果沒有神經網路,也就沒有意識了;其它新觀點有這樣幾種:

1)意識是由於量子效應產生的;
2)意識是由於形態共振效應產生的;
3)意識是獨立於大腦而存在的,就像電磁場可以獨立存在一樣;
4)「精神」本身就是一門科學。

山姆還介紹了下一步研究情況:英國將花費140,000英鎊進行心臟停搏的「瀕死體驗」的多學科研究;美國休斯頓貝勒醫學院將進行「意識與基因表達關系」的研究;還有英國和美國進行的其它研究。

最後山姆放映了典型的有過「瀕死體驗」經歷人的談話錄像,並回答了聽眾提出的問題。

休斯頓德州醫療中心的科研人員對山姆的研究表示極大的興趣,認為對探索生命的本質有重大意義,提出與山姆合作,共同研究這個生命的新領域。

[後記]

山姆通過科學實驗的方法證明「靈魂」的客觀存在。然而在修 煉 界,人們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通過修 煉這種方法證實了「靈魂」的客觀存在,只不過修 煉 界把它叫「元 神」,就是人在另外空間存在的身體。

另附:
一位叫做鄧肯·麥克杜爾的美國醫生早在1907年就做了一個實驗,他將6名瀕死的病人安放在一個裝有靈敏計量裝置的床上,可以確認死者生前和生後的重量,在確認患者死亡的瞬間麥克杜爾記下了病人體重的變化。在第一名病人死去的一刻麥克杜爾記錄到病人體重減輕了21.3克,由此他認為這就是靈魂的重量。因為靈魂離開了軀體,所以重量減輕了。由此推之,靈魂是可以離開人體而存在的。

閱讀全文

與對瀕死體驗的科學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