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航天事業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零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零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
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1)趙九章成果擴展閱讀: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國航天史創下九項第一。
這九項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國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中程導彈。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國第一次導彈攜帶核彈頭的「兩彈結合」發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國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為國外衛星提供衛星搭載服務。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這里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成功發射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貳』 為什麼稱趙九章為"中國航天事業先行者"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了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雖然起步晚了幾十年,但中國的神舟飛船總體性能優越,其「三艙一段」的結構與總體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可用空間大,智能化程度高,適用性強,可一船多用。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從長征火箭、神舟飛船到「飛天」艙外航天服,載人航天征程中涌現的一個個奇跡,無一不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的標志性創造。
趙九章(1907-1968),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祖籍浙江吳興,1907年10月15日出生在河南開封。1921年9月,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今河南大學附中),1926年畢業,19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在愛人吳霞女士支持下,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畢業後留任助教。1935年7月公費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攻讀動力氣象學、高空氣象學和動力海洋學。1938年獲得氣象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回國,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教授,兼清華大學航空研究所研究員。把數學、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進到大氣科學研究之中,作出顯著成就。1945年赴美國講學,次年回國,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新中國成立後,趙九章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等職。努力加強我國氣象台站的建設,並建立了聯合大氣分析預報中心和聯合資料中心,使我國數值天氣預報研究工作迅速達到國際水平。
入獄,姨夫戴季陶保釋了他1907年10月15日,在古城河南開封一戶原籍浙江湖州的中醫世家,一個男嬰呱呱誕生了,他就是趙九章。數年之後,正值滿清王朝覆亡之時,辛亥革命剛剛成功,軍閥混戰烽煙又起,中國大地到處戰火紛飛,民不聊生。趙九章的家境也漸漸衰落,幼年的他,在私塾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勉勵自己發奮讀書,立志長大以後要成為國家的棟梁。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以後,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對趙九章的思想影響很大,少年趙九章不僅因此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並且產生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他放棄了學習文學的初衷而改學科學,以「科學救國」的遠大抱負為己任。到了1921年,生活更為艱難,十四歲的趙九章不得不輟學去一家商店當了一年學徒,但他從未放棄學習,反而對科學和知識更加如飢似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1922年,趙九章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河南留歐美預備學校(即河南大學前身),三年後,他又考進了浙江工業專門學校電機系(即浙江大學工學
八十年代,中國科學院為人造衛星事業的成功,申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特等獎。為此列出對該項目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名單為:趙九章、錢蜞,錢學森、王大珩、陳芳允、關肇直……。從這張功臣排名表可以看出,中國衛星的第一功臣是巾圍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聽的首任所長趙九章教授。 嘔心瀝血衛星上天 l 957年¨月4門,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標志著人類征服宇宙空間時代的來臨。1 958年1月31日,蔓國也帶一次成功地發射了「探險者1號」衛星。在蘇美劇烈開展空問競,f}的氣氛下,叫_j國作為一個大國當然不會坐視不動。l 958年5月1 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根據巾央的精j神,中國科學院把研製人造衛星列為1958年的第一項重點任務,成立了以錢學森為組長、趙九章和衛~清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58l組」。在他們領導下,開始了研製中國衛星的前期工作。
中國衛星通信廣播電視用戶協會今年成立2 0周年了。協會通過組織「第十屆中國衛星通信廣播電視技術國際研討會」,「中國衛星應用產業技術交流暨成果展覽」,發布《中國衛星應用技術產品采購推薦目錄》和表彰為中國衛星事業作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等系列活動來紀念協會成立20周年。這項活動得到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領導和機關的指導,得到了廣大會員單位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會後,記者就協會的歷程、貢獻和願景采訪了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侯慶國先生。在改革開放中應運而生侯秘書長介紹說,協會作為中國衛星應用領域惟一的國家一級行業協會,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新形勢和航天衛星事業的快速發展而應運誕生的。1984年中國發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之後,國內衛星企業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外國衛星產品趁機蜂擁而入,搶佔中國市場;同時,中國也急需打開大門,與技術先進的歐美國家開展交流與合作。於是,一批對中國衛星通信、廣播電視事業懷有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重點用戶
請採納謝謝
『叄』 趙九章的故事700字。
趙九章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吳興人,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1]中國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2][1][3][4][5]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0月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6]
趙九章對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倡導和開拓中國地球科學數學物理化和新技術化的先驅。在氣團分析、信風帶熱力學、大氣長波斜壓不穩定、大氣準定常活動中心、有關帶電粒子和外層空間磁場的物理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先後創立了不少地球科學研究機構,並開辟了許多新研究領域,如氣球探空、臭氧觀測、海浪觀測、雲霧物理觀測、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等,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對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
『肆』 歷史上有哪些成就頗高但鮮為人知的人物
首先想到的就是彭士祿,對於很多來說他也許是課本上一個小小的名字,了解一點也知道他的貢獻很大。但是在榮譽榜上,他堪稱是中國崛起的助力科學家之一,將一生都送給了科學事業,最後卻有點默默無聞。那我們就來談談,這個不出名的偉人到底是誰。
他能做到什麼程度?有需要就隨時走。因為這個領域需要保密,幾十年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沒有榮譽,反而能為國家就是最好的榮譽。這個人,最值得敬佩。
『伍』 中國當代著名科學家——趙九章
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於河南開封。氣象學、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http://ke..com/view/50822.html
http://ke..com/view/548113.html
『陸』 誰有趙九章的介紹
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吳興人,出生於河南開封,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空間物理學家,
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兩彈一星元勛。
(6)趙九章成果擴展閱讀: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邵鴻:學習他追求進步、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鞠躬盡瘁、殫精竭慮的愛國情操;學習他富有遠見卓識、開拓進取、努力拚搏、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學習他誨人不倦、甘於奉獻、光明磊落、仁厚儉朴的崇高品德。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趙九章先生忠誠祖國,為了國家的強盛,高度重視教育事業,關注科技前沿發展,培養了大批年輕人才,為我們樹立了重才善教、致力創新的光輝典範,他的科技和教育思想更是值得認真總結、學習和發揚光大。
『柒』 有哪些成就頗高但是鮮為人知的人
現當代我們只要提起名人,那我想當下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會說到例如周傑倫,例如趙麗穎、例如張翰、例如何炅、例如鹿晗等等很多的當紅的藝人明星。因此我們是絕不敢當著現在的當代人們問這個問題的,其實這樣的回答也的確是沒錯,他們的確是名人了。因為有高科技的媒體的宣傳助攻,讓他們不肖一夜就可以被眾人所知,通過例如電視,網路,廣播之類的各種渠道來進行傳播。
我並非是以此來否定這些「名人」的成就,每一個領域能夠取得好成績都是優秀的人,都是別人的成就,我不能因此有任何的偏見,我也不能不去承認他們在他們所處領域取得的成就。
我無力也沒有任何資格來評斷現如今這樣一種「追星」的現象,大多數人對於很多真正對於國家和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他們卻毫不知情。中國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他們的努力,但是真正能夠記得他們的又有多少人呢?莫言這個名字最近好像更加頻出了,或許大家也知道了,是了,莫言是我們國家第一個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記得就是去年回家過年的時候,家裡有個00後的妹妹,我就想著說跟她交流交流看看到底我們是不是又那麼大的代溝。我想著也應該要與時俱進嘛,不能夠太思想脫臼了,於是我們就開始一起聊天,問對方很多的問題,什麼好奇的都可以問。我才發現原來他們喜歡的基本都是TFboys之類的,當然我自己也不是討厭這些明星,我覺得他們也很好。但是當我談到莫言的時候,我沒想到00後的小朋友的第一反應居然是問我說:「這個是一個社交軟體嗎?」我當時其實心裏面尷尬極了,這個跟社交軟體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同時心裡也有些許的惱怒了,怎麼會把這么偉大的存在說成是社交軟體呢?怎麼會不知道莫言呢,在我看來莫言不是應該很出名才對的嗎?第一個!中國第一位!能夠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不是應該舉國同慶,眾所周知的事情嗎?後來我還是壓抑住自己的情緒,耐心跟00後的小夥伴解釋道,莫言的一些生平所寫,以及獲得的成就。看得出來他聽到我說這些並不感興趣,也特別不愛聽,所以我想我也不必要將這個話題進行下去了。
我真的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這個樣子,我不反對不排斥大家追星,大家去喜歡明星,去喜歡綜藝節目,但是在國家的榮譽面前,在為祖國做了巨大貢獻爭了光的人們面前,我們最起碼的尊重應該要有的啊。我們不說要像喜歡明星一樣去喜歡這些人,但是至少我們應該知道他們,我們應該去記住他們。因為他們的貢獻,祖國變得更加好了;因為他們的貢獻,祖國在世界上能夠立足了;因為他們的貢獻,祖國從此可以在世界面前抬起頭顱了;這些難道還不夠我們去記住他們的嗎?
『捌』 我國「兩彈一星」的科學家的資料
1、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
2、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於河南開封,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 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3、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空氣動力學家,生於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突出貢獻。
4、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5、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6、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學專家,生於江蘇吳縣。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
『玖』 說出近代史上著名科學家及成就(3項)
1、鄧稼先
鄧稼先是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9)趙九章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拾』 中國現代數學成果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16世紀(明代中葉)以前,在數學的許多分支領域里,我國一直處於遙遙領先的 地位。
只是後來在封建制度的束縛下,我國包括數學在內的整個科學技術領域都逐漸落後了。而歐洲則在經歷了文藝復興之後,很多學科一躍超過了東方。
"戊戌變法"後,國家廢科舉,一些有識之士興學堂,開始傳播西方的科學文化。到"五四"時期,一批學子把西方科學移植到中國,為今天中國的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熊慶來便是其中傑出的一員。他於1921年從法國留學歸來,即將近代數學引進中國,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數學系(當時稱算學系),培養了大量的數學人才。他是中國現代數學辛勤的開拓者。
周恩來總理於1955年視察雲南大學時,還特別提到這位當時尚在國外的大數學家、大教育家。他說:"熊慶來培養了華羅庚,這些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我們要尊重他們。"
熊慶來,字跡之,1893年9月11日(農歷)出生於雲南省彌勒縣朋普鎮息宰村。這是一個只有七八十戶人家的偏僻山村,熊慶來的啟蒙教育就是在這里完成的。
1907年,婚後不滿一個月,酷愛學習的熊慶來到昆明考入方言學堂,兩年後,又升入雲南英法文專修科,學習法語不到一年,他便能流暢地同法籍教師對話。
1913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雲南省教育司主持的留學比利時的公費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侵入了中立的比利時。熊慶來只好離開陷落的比利時,轉經荷蘭、英國,來到法國,由於戰爭,法國的礦業學校也關閉了,他便改學數學和物理學。
留學7載,他深受巴斯德、居里夫婦等科學偉人的性格、思想、情操等方面的巨大影響。他先後在巴黎大學、馬賽大學等4所大學攻讀,取得了高等數學、高等分析、力學、天文、高等普通物理學等證書,並獲理科碩土學位。
1921年春,風塵僕僕的熊慶來從法國學成歸來。懷著為桑梓服務的熱望,他回到了故鄉雲南,任教於雲南甲種工業學校和雲南路政學校。
同年,才開辦的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前身)寄來聘書,請熊慶來去創辦算學系。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熊慶來帶著妻子和8歲的兒子秉信來到了龍盤虎踞的南京,一展宏圖。
年僅28歲的熊慶來不僅被聘為教授,還被任為系主任,他工作負責、授課認真,當時能講授高深數學理論的僅他一人,故他同時擔任了《微分方程》、《高等分析》、《球面三角》、《微積分》等多門課程的數學工作。
5年中他編寫了《高等算"學分析》等十多種講義,他患嚴重痔瘡不能坐,就伏在床上寫。過度的勞累又使他患了胸膜炎,但他仍廢寢忘食,不顧病痛地工作。
他非常愛惜人才,經常接濟窮苦學生。為了培養國家人才,他嘔心瀝血,不辭勞苦。譽滿當代中國科壇的嚴濟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胡坤陛等都曾得到熊老的幫助。
熊慶來常常寄錢給在法國學習的嚴濟慈。有一次,校方因故不發工資,他讓妻子去典當皮袍子,寄錢給嚴濟慈。嚴濟慈在法勤奮學習,成績優異,此前,法國是不承認中國大學畢業文憑效力的。從嚴濟慈起,法國才開始承認中國的大學畢業文憑與法國大學畢業文憑具有同等效力。
1926年,清華學校改辦大學,又聘請熊慶來去創辦算學系。他在任清華算學系系主任的9年間,又辛勤培養了一大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優秀人才。有人說:"中國的數學家約有一半出自清華算學系。
華羅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初中學歷的他通過自學,於1930年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這篇論文後,熊慶來慧眼識人才,便把當事務員的他從江蘇金壇中學請到清華。 熊慶來重才華輕學歷,在很講究學歷的清華力排眾議,破例地留下華羅庚並以"助理"名義安排工作,讓他有時間、有條件學習。
華羅庚得到熊慶來的直接指導,並可隨意聽教授們的課,又有條件潛心鑽研,可謂"如魚得水",得以迅速成長,一年之後他被任為助教,再一年後升為講師,又兩年後成為文化基金會研究員。
1936年,經熊慶來和理學院長葉企蘇的推薦,華羅庚登上北去的列車,橫穿西伯利亞,跨越英吉利海峽,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後來,華羅庚在數論及分析領域取得卓越的研究成果,成為馳名中外的大數學家。
著名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趙九章、彭恆武都是熊慶來在清華任教時的學生。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法國《世界報》載文評述,談起錢三強的貢獻時,還特別指出他是熊慶來的學生。
1930年,熊慶來在代理清華學院院長時,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數學研究機構--清華算學系研究部,他是指導老師之一。螢聲當代數學界的美籍大數學家陳省身,就是當時該部的研究生。
1931年,熊慶來代表中國出席在瑞土蘇黎世召開的世界數學會議。這是中國代表第一次出席國際數學會議。世界數學界的先進行列中,從此有了中國人!
會議結束後,熊慶來利用清華規定的五年一次的例假,前往巴黎專攻函數論,於1933年獲得法國國家理科博土學位,他定義的無窮級被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級",載人了世界數學史冊。
1934年,他返回清華,仍任算學系主任。翌年,他聘請法國數學家H·阿達瑪和美國數學家、控制論的奠基人N·魏納到清華講學。為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開拓視野,幫助他們提高研究能力。
當時的研究生陳省身、吳大猷、庄圻泰、施樣林、段學復等人,後來都成為著名學者。熊慶來在晚年曾謙虛地回顧說:"平生引以為幸者,每得與當時英才聚於一堂,因之我的教學工作頗受其鼓舞。"
1936年,在熊慶來和其他數學界前輩的倡議下,創辦了中國數學會會刊,熊慶來任編輯委員。這個會刊即是現今的《數學學報》的前身,可稱是中國的第一張數學學報。
1937年,應雲南省政府之請,熊慶來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擔任雲南大學校長。當時的雲南,經濟、文化都極為落後,辦學條件萬分艱苦。然而,熊慶來內心卻澎湃著一股為桑梓服務,發展雲南教育的熱情,一心要"把雲大辦成小清華"並於1938年7月爭取到將雲南大學從省立改為國立。
熊慶來認為辦好學校的首要關鍵是精選教師。他憑借自己在學術界的聲望,聘請了許多知名學者到雲大任教。人們稱贊他"有蔡元培兼收並容的風度"。當時雲大師資陣容之強大,毫不遜色於一些老牌大學。
他信任人,也善於用人。他給予各學院院長和系主任在很多問題上的自決權,尊重他們的決定。只要拿得出成績。把系、把學院搞得好的,他總是放手讓你干。
他沒有校長的架子,一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關心別人,逢年過節,他常把單身教員請到家裡吃飯。
他勤儉辦學。事必躬親。為了聘到好的教授,他提出給外省來的教授以高薪,他自己和雲南籍教員,則只領取規定的工資。
在他的表率作用和嚴格要求下,學校機構精幹,工作效率頗高。注冊組、庶務組人少事雜,卻把諸事管理得井井有條,並以熱情周到的接待讓新來的教師覺得雲大"是個可以安身立業的地方。"
熊慶來還強調要樹立好的校紀校風。他認為必須對學生嚴格要求,杜絕考試作弊;課堂教學、實驗、習題等環節一環也不能放鬆。如此嚴格要求的結果,使雲大畢業生的質量可與一些老牌大學媲美。
熊慶來任校長的12年中,雲大從原有的3個學院發展到5個學院,共18個系,另附專修班和先修科各3個,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為改變雲南文化落後的狀況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雲南學生運動蓬勃開展。6月,熊慶來接到教育部通知,要他立即前往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就在他登上飛機出發之際,教育部宣布解散雲南大學,並撤銷其校長職務。
聯合國會議結束後,他便暫留巴黎,想在晚年再研究數學問題,以補前12年行政事務纏身而疏離學術研究之憾。
1956年,法國要出一套數學叢書。經法國數學界的推舉,其中關於函數論的專著,光榮地落到了一個中國人--熊慶來的身上。於是,他不顧半身不遂之苦,奮力完成了這部專著,深為國際數學界所稱道。
然而,祖國在他心中一直是個神聖的字眼。熊慶來在完成了為法國數學叢書寫作的那本函數論專著後,毅然帶病歸國。
熊老回國後,任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並擔任了所常務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和函數論研究室主任。他在歸國歡迎會上誠懇表示:"我願將我的一點心得獻給下一代同志,我願在社會主義的光芒中,盡瘁於祖國的學術建設事業。"
他一面自己加緊研究,一面積極推動我國數學研究的發展。他於1960年、1961年、1964年幾次在全國和北京地區的函數討論會上作了學術報告,為函數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從1961年起,他倡導舉辦的函數討論班,每兩周在他家聚會一次,除庄科、庄圻泰、范會國、趙進義等老教授外,還有北京高校的一些中青年教師、研究生,可謂數學上的"四世同堂"。
熊老除積極推動研究工作外,還指導青年研究人員和招收研究生,孜孜不倦地培養青年一代。現在為國際數學界所稱道的青年科學家楊樂、張廣厚便是他70高齡時最後帶的兩個研究生。
楊樂、張廣厚在函數值分布論研究中關於"虧值"與"奇異方向"間的具體聯系的研究成果,還被國際上譽稱為"楊張定理"。80年代,這兩位青年數學家多次應邀赴歐美國家講學,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楊樂曾深情地說:"如果我從北大畢業後,沒有得到熊老的培養,沒有科學院這樣一個環境,那是絕對做不出這樣的成績來的!"
可是,令人萬分痛心的是,這樣一位貢獻巨大的學者,在"十年浩劫"中競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和"熊華(羅庚)黑線"人物,受著無休無止的批鬥和摧殘。
1969年2月3日的深夜,熊老在凜冽的寒風中與世長辭了,桌上還攤著上床前沒有寫完的"交代",一代數學泰斗就如此凄涼地離開了人間……
然而,歷史卻不會忘記這位為中國數學作出巨大貢獻的人。1978年,他的冤案得到了平反。
"太華巍巍,拔海千尋;滇池森森,萬山為襟;卓哉吾校,與其同高深。努力求新,以作我民;努力求真,文明允臻。"
今天,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慶來中學"已在他的家鄉彌勒縣建立起來,許多後來者正沿著熊慶來開辟的研究道路,奮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