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取得成就
農科院建院五十年來獲獎成果2495項,其中國家級成果獎273項;「十五」和「十一五」科研經費總計43.4億元。中國農科院研究生教育依託全院資源辦學,優良的科研設施設備、大量的前沿課題項目、充足的科研經費、豐富的圖書文獻資源,一流的導師隊伍及廣泛的國際合作交流等,為研究生開展學術研究、參與課題實踐、鍛煉創新能力提供了強大的科研支撐。
2002年至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共獲得國家獎成果98項,省部級獎成果565項,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成果獎249項,社會力量獎成果139項。
201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6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
②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都有那些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有「水稻,蠶,桔,茶,溫室栽培,水利石碾,嫁接技術,海塘工程」等。
1.水稻:中國最早栽培,在湖南澧水河畔澧州城頭山發現了宇宙中最早的稻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大概3000多年前傳入朝鮮、越南、日本等國。
2.蠶:蠶絲是古代絲綢的主要原材料,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培育,2000多年前傳入日本、朝鮮、越南,後傳入希臘和歐洲諸國。
3.柑橘、枇杷、荔枝、紅杏、李子,商周時期,桔在唐代傳入日本,後傳入其他國家。
4.茶: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在商周時期就有培育,唐代傳入日本。
5.溫室栽培:一直以為是國外的技術,沒想到在我國秦漢時期就有,古人還是相當有智慧的,這項技術比國外早1000多年。
6.水力石碾: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製成的,使穀物破碎和去皮的工具,我國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嫁接技術:一種植物人工繁殖的技術,把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得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這項技術始於魏晉時期。
7.海塘工程:自漢、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為防禦潮水災害而開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開發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海塘從局部到連成一線,從土塘演變為石塘,建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古代的農學家有賈思勰,寫有《齊民要術》。許行,戰國時候人,百家爭鳴的農家創始人。
明朝的徐光啟。 徐光啟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等人一起共同翻譯了許多科學著作,如《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為介紹西方近代科學的先驅;同時他自己也寫了不少關於歷算、測量方面的著作,如《測量異同》、《勾股義》;他還會通當時的中西歷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禎歷書》的編寫工作。除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還親自練兵,負責製造火器,並成功地擊退了後金的進攻。
③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的科研實力以及成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復家級綜合性農業科制研機構,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全院建有2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2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52個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開放實驗室;15個國家農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個分中心;5個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24個農業部野外台站;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質檢中心, 37個部級質檢中心;1座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10座中期庫,12座國家農作物圃;1座館藏文獻210萬余冊,33萬余種的國家農業圖書館,建有數據量80G以上的大型農業科學資料庫。
農科院建院五十年來獲獎成果2495項,其中國家級成果獎273項;「十五」和「十一五」科研經費總計43.4億元。中國農科院研究生教育依託全院資源辦學,優良的科研設施設備、大量的前沿課題項目、充足的科研經費、豐富的圖書文獻資源,一流的導師隊伍及廣泛的國際合作交流等,為研究生開展學術研究、參與課題實踐、鍛煉創新能力提供了強大的科研支撐。
④ 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
1、在品種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制和測序工作,以及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中國荷斯坦牛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2、在技術研發方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動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趨於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4、在科技進步作用下,40年來我國糧食畝產從1978年的135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67公斤,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3億噸連續邁上4億噸、5億噸、6億噸台階,肉類總產量連續20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4)中農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
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
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一的經營向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情況才開始出現引人注目的變化。
農業生產結構的形成與變更受多種因素制約,主要有:自然條件;歷史形成的生產習慣和居民生活習慣;生產力的狀況;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
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農業發展的長遠方針與農業政策,都往往要求適當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但是,這些要求都只是影響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更。
農業生產結構的重大改變,主要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它使人類有可能改造自然條件來改善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條件,或者改造動物和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去適應自然條件。
⑤ 新中國農業方面有哪些成就
農業方面:到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到1958nian10月底,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但他是嚴重挫傷農民的積極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是我國農業又一次大發展,而今,農業稅的免除更是為和諧農村的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部
農業技術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
⑥ 新中國在農業上的成就
1、在品種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制和測序工作,以及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中國荷斯坦牛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3、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單一、收入來源單一,農民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體、以糧食收入為主體,實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農村就業結構的變化和體制改革深化,農民收入來源市場化、多元化和非農化的趨勢明顯,農民收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
4、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以鄉鎮企業為主體、小城鎮建設為依託的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各地更加註重農產品加工轉化和突出綠色品牌,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成為鄉鎮企業發展新亮點。
5、改革開放後,農民獲得了自主進行擇業和進城務工的權利,非農產業就業人數和比重迅速增長,進城務工農民穩步增加,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和就業呈現新格局。
6、在技術研發方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動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趨於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⑦ 我國農業的發展成就表現在哪些方面
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
我國農業作為世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農業的發展作出
了積極貢獻,其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實現了供求的基本平衡,豐年有餘。去年全國糧
食總產達到4.62億噸,比1978年增長51.6%,年均增長2.3%,相
當於 同期人口增長速度的2倍,而近年來中國人均佔有糧食已達400公斤;在
糧食儲備 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大為提高的情況下,其它農產品
產量也均有較 大幅度增長,扭轉了主要農產品長期短缺的局面,實現了主要農產
品的供求基本平衡 ,部分農產品相對過剩,出現了買方市場;目前,我國人均每
天攝入的熱量為270 0大卡,蛋白質和脂肪分別為70克和50克以上,達到
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農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正在向小康目標邁進。去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達
到 2253元,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實際比1978年增長3.3倍;農業貧困
人口由 1994年的8000萬人減少到目前的300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
比重下降到 了3%左右;農民的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
改善,前年農民 恩格爾系數已達52.56%。
三是我國農業的基礎條件和支撐體系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去年全國有效灌溉
面 積已達5385萬公頃,占播種面積的50%,化肥施用量為4146萬噸,
比19 78年增加5倍,農村用電量達到2421億千瓦小時;大力實行科教興
農,制定《 農業科技發展綱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
力,加強農業科 技推廣力度,搞好種子工程、豐收計劃等農業科技推廣
工作。
此外,我國是擁有8億多農村人口的農業大國,又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
人 均耕地0.1公頃,農戶平均經營規模為0.41公頃,耕地目前的復種指數
已達1 60%,每公頃糧食產量達4.3噸,養活著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群體,為
世界農業的 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⑧ 中農信的業務成果有哪些
1.中農信已簽訂3家省級運營中心,可開展業務,10幾家意向縣域營業廳;
2. 在研發方面,資產端的線上信貸app,風控端的大數據風控系統,都已成功研發;
3.中農信與河南盧氏縣達成了戰略合作,正在當地申請網路小貸牌照,設立「盧氏縣中農信網 絡小額貸款公司」。
⑨ 中國農業方面的成就 簡短一點的
基本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靠天吃飯的現象。
⑩ 2020年我國取得的農業成就或發展進步,有什麼
目前已經完成了一些常見農作物和常見畜牧動物的基因圖譜,能夠更好的研發,針對它們疫病的葯物,而且對於病蟲害防治技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糧食的產量已經連續邁上了4億噸,5億噸6億噸的台階,肉類的總產量連續20年穩居世界第一,而且一些產量比較低的地區,雜交稻子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