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現當代研究方言的語言學家有哪些還有他們的作品成果。
fasefsef
❷ 顧黔的研究成果
1.《泰興方言同音字匯》 《方言》1990年4期
2.《杜荀鶴詩用韻考》 《天津師大學報》1990年3期
3.《泰興方言詞彙》(一) 《方言》 1994年3期
4.《泰興方言詞彙》(二) 《方言》 1994年4期
5.《何萱<韻史>及其音韻學思想研究》 《南京大學學報》 1996年4期
6.《通泰方言韻母研究——共時分布及歷史溯源》 《中國語文》 1997年3期
7.《通泰方言聲調系統研究》 《中國語言學研究》(韓國,用中文)1998年6期,1898年8月
8.《The Initials of the Tongtay Dialects and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Jing Series and The Jy Group》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No.15, June,1999 (美國,用英文)。 1.《江蘇省志方言志》(合作,分區主編),1998年12月,南京大學出版社
2.《游記精華》,1999年1月,巴蜀書社,第二作者
3.《通泰方言音韻研究》,已入選首批《南京大學博士文叢》,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待出
4.《江淮官話與吳語邊界的方言地理學研究》,Richard VanNess Simmons、石汝傑、顧黔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❸ 中文信息處理的方言研究
國外有人曾將漢語方言資料輸入計算機,讓計算機提供各個方言聲母、韻母、聲調的出現頻率,以及鼻化、齶化現象分布的百分比。這些數據不僅有利於方言的共時描寫和比較,而且還有利於檢驗各種歷史構擬假說的正確性。目前,中國已開始利用計算機進行方言研究和繪制方言地圖。 武漢大學等單位利用現有的語料庫開始進行風格學研究,隨著語料的擴充和統計方法的改進,將會提供不同作家的風格特點和各種風格對比研究的成果。
利用計算機編制詞表、詞典也已提上日程。語言研究所正在編制《多語對照語言學詞彙(英、法、德、俄、中)》。機編詞典除能加快辭書的編輯出版過程外,還可以隨時擴充、修改,保持詞典的先進性。
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研究手段的改善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還將有更多更新的項目涌現。 日文電腦,韓文電腦,其他文字的電腦系統
加在其他操作系統或硬體上,如Linux,Macintosh,PPC,Palm,手提電話等
搜尋器 (search engine)
語義網 (sementic web)
電子書 (ebook)
電子字典(軟體形式如金山詞霸或硬體形式如快譯通)
電腦輔助翻譯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軟體的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和本土化(globalization)
其他
❹ 高分急求!!!吳鳳山先生《如皋方言研究》
當吳鳳山先生拄著拐杖,在鄰居年輕的三輪車夫李伯生的攙扶下,顫巍巍地走進我的辦公室,雙手捧著《如皋方言研究》書稿,深情懇切地說:「章主席,你們政協幫助我把書出版了,了卻我的心願,給如皋人民留下點東西,我睡著了都會笑醒的!」我的心為之震撼了。
吳鳳山,如城鎮人,市烈士陵園退休職工,年已68歲,當過25年的小學教師,在市烈士陵園工作2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南通市組織人員編寫《南通地區方言研究》,也抽調他參加。如皋是南通地區的組成部分,他作為如皋人,諳知如皋的鄉間俚語,熟悉如皋人的音色腔調。他深入到全市原有的53個鄉鎮定點採集數據,搜集方言詞彙、民間俚語,記錄音色、音調,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如皋方言研究奠定了雄厚的堅實的基礎。他開始拜師求教。在陸文蔚、鮑明煒、王均等專家教授的指導下,系統地學習語言學方面的專業知識,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如皋方言;60歲上,他自費購買電腦設備,自學電腦操作,用現代化的工具錄入整理搜集的資料,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分析整理研究成果。他從如皋方言的來源形成、地區間方言的差異,與外地方言比較、如皋方言本字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歷經18年的潛心研究,艱辛勞作,伏案書寫,敲擊鍵盤,眼睛幾近失明,終於完成了洋洋灑灑40萬字的《如皋方言研究》專著。
吳鳳山先生作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如皋人,語言學方面的門外漢,從50歲才開始學習研究如皋方言,但他長期艱辛研究的成果卻得到了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原江蘇省語言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教授鮑明煒先生在80高齡時為他審定書稿,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語言文學應用研究所研究員王均先生親自為他撰寫了序言。
吳鳳山先生著述《如皋方言研究》,他的調查、研究、求教、搜集相關資料,使用的電腦乃至紙張等都是自費,僅憑他1000多元的退休工資,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他對如皋方言研究的痴愛和執著,對如皋文化事業的追求,對如皋人民的忠誠,充分體現了如皋人厚德篤學、拼搏創新的一股勁,一股精神!
《如皋方言研究》書稿已成,但正式出版,讓個人的研究成果貢獻於社會,發揮它應當發揮的作用,為如皋人民留下一筆精神財富,始終是縈繞在吳鳳山先生心頭上的一個難題。好心的專家、學者以及朋友,熱心地為他介紹、推薦。書稿以及軟盤資料在他們的手中輾轉傳遞三四年,但得到的答復均需自費出版。憑借吳鳳山先生維持家庭生計都比較為難的那點退休工資,自費出版《如皋方言研究》真比登天還難。他陷入一籌莫展的境地。
政協如皋市委員會原主席浦文海同志,早在市民政局任局長期間,得知吳鳳山先生在研究如皋方言,就給予了很多的關心和支持。當得知吳鳳山先生出書有困難時,浦文海同志首先提議政協應當給予幫助和支持。政協主席會議專題討論了《如皋方言研究》的出版問題,主席們為吳鳳山先生鍥而不舍長期潛心研究如皋方言的精神所感動,從搶救如皋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吳鳳山先生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促進如皋三個文明建設出發,主席會議決定幫助吳鳳山先生出版《如皋方言研究》。政協主席會議的決定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財政局根據政府領導的批示安排專項資金用於該書的出版。
在《如皋方言研究》的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方面人士的關心支持。由於書稿及軟盤輾轉傳遞中軟盤丟失,只剩下書稿一份。吳鳳山先生在該書成稿後,電腦受病毒攻擊,保留在電腦中的數據紊亂的紊亂,丟失的丟失,如重新錄入編輯,書稿中字元、音標、生字難字、再造字很多,錄入非常繁雜,耗時費力。有技術難題,就幫助他找科技局。市科技局局長陳照平同志,放棄五一節假期,親自登門到吳鳳山先生家中,查看電腦的運行狀況,在無法讀取文件的情況下,拆卸硬碟,對損壞硬碟中系統結構信息進行恢復,從兩萬多丟失文件中找回了吳先生最後版成稿全部文件。他又和科技局局長助理徐強同志一起通過文件比對,找到了原電腦輸入時使用的國際音標和造字字型檔。終於吳鳳山先生在電腦中存儲的書稿恢復了原樣,為校對、出版奠定了基礎,節省了人力、財力。泰州市海陵區地方誌辦公室原副主任俞揚先生還欣然接受我們的邀請,為吳鳳山先生的《如皋方言研究》進行校對。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如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如皋中學退休教師徐爾昌先生為該書題寫了書名。東南大學二年級學生陳聰穎(如皋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我們准備為吳鳳山先生出版《如皋方言研究》,自告奮勇地提出為該書做封面裝禎設計。如皋市信誼印刷廠不僅為該書的出版發行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還在資金上給予了一些幫助。市勘察院工程師卞小濤根據十幾年前的市行政區劃圖,重新繪制了20份如皋語言分區圖譜。市科技局創業園工程師丁志宏,市政協秘書吳曉蓉、嚴佩蘭,市政協辦公室打字員陳文學為該書的校對、排版及列印做了不少具體的工作。市政協文教衛體委員會主任徐梅為該書的出版做了大量的事務聯絡工作。在此,我們代表政協,也代表吳鳳山先生對方方面面人士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沒有TXT 不要忙乎了!!!
只能去 書店去買,,,淘寶,亞馬遜應該有
❺ 求關於方言研究的書
文軒網書店搜索幾本書供你參考
漢語中和調的跨方言研究
作者:梁磊
出版:南開大學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 ...輩學人的研究成果為這些博士論文的完成鋪就了基礎,那麼它們的出版,使他們經過艱辛探索所獲得的學術成果為全社會所共享,必將為今後學術的發展和後來者的進一步超越提供一個新的更高的出發點。另一方面,學術著作的公開出版,把各種新的思想、理念、觀點、方法、假設、結論公諸於眾,有利於學術的爭鳴,也有利於它們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這是學術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書中具體包括了:輕聲其他方面的研究、輕聲及相關問題研究的回顧與述評、簡單的韻律系統、對漢語方言中輕聲的調查與分析一類型學的研究、漢語輕聲的本質與成因、輕聲的音高實現等內容。
漢語語音史
作者: 王力 著
出版:商務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漢語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研究漢語語音史,就要具備一些基礎知識。大致說起來,要具備四方面的知識:(一)韻書,現存最早的韻書是《廣韻》。(二)韻圖,是一種聲母韻母配合表,每一個字音都有它的位置。(三)方言,漢語自古就有方言的存在,不過各地詞彙和語音方面會有差別(四)方法。本書將分卷上和卷下兩部分,分別加以論述。
中國的語言
作者:孫宏開 等主編
出版:其他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中國的語言》反映了中國語言調查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國內外語言學界掌握中國語言的資料最全面、觀點最新的專著。書中對當前學術界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如語言和方言的界限、語言的譜系分類等,提出了作者的觀點。在該書所介紹的語言中,有許多是近年來新發現的語言。 這本書收錄了我國56個民族使用的129種語言,基本反映了中國各族人民使用的語言狀況。全書共分七編:第一編為導論,簡要介紹中國語言調查的成就,討論中國語言的調查方法、譜系分類、語言和方言的區分、類型學特徵、研究方法論,書面語的體系和類型等問題。從
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
作者:丁邦新
出版:上海教育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論文集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偏重歷史層次的理論問題,作比較一般性的探討;第二部分偏重個別方言中的歷史層次問題,直接討論有關層次的種種關系。
漢語方言詞彙(第2版)
作者: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
出版:語文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本書收入漢語20個方言點的詞彙材料。這20個方言點基本上可以代表各大方言。它們是:北京、濟南、西安、太原、武漢、成都、合肥、揚州,蘇州、溫州,長沙,雙峰,南昌,梅縣,廣州,陽江,廈門,潮州、福州、建甌。全書收入詞目1230個,用國際音標注音,按詞類和詞義相結合的分類法排列。本書是漢語方言教學與研究的重要參考書。
章太炎《新方言》研究
作者:孫畢 著
出版:華東師大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本書將《新方言》和以《漢語方言大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為主的各種方言文獻對比,統計並分類考察了《新方言》中未被《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的詞語的或詞語的義項,被《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但僅有《新方言》作為孤證的詞語,和《漢語方言大詞典》所收音義皆同但不以《新方言》為證的詞語,考察了《新方言》中今方言詞語的同詞異字,並訂正了《漢語大字典》、《漢語方言大詞典》一些立目、釋義、書證方面的訛誤,舉例說明《新方言》考本字、同詞異字研究對《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等方言文獻用字的參考作用
首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陳曉錦,張雙慶 主編
出版: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世界上凡是有炊煙的地方,就有華人的足跡。華人自古以來就有出洋進行海外貿易、海外移民的傳統,南方沿海地區更是如此,僅廣東一省,目前常住人口為9449萬,而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廣東籍人士就有 2000多萬(《廣東年鑒》,2008)。華人移民,早年多有聚族而居的習俗,南方的漢語方言因而也就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五大洲。當然,海外華人社區也不僅僅流行粵、閩、客方言,百年前流人中亞的東干語,近幾十年在東南亞的中南半島使用人數不斷增長的西南官話,都是明證。漢語和漢語方言無疑是世界上使用人 Vl最多的語言,也是全世界
三峽峽口方言詞彙與民俗
作者:王作新 著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本書立足長江與清江(古夷水)交匯之區的三峽峽口,以20世紀後半葉以來的方言詞彙與民俗為研究對象,按服飾、飲食、居住、交通等十一大類加以敘介,從詞彙來源,組合結構、動態發展、語詞表達,構詞理據、語文價值等方面進行闡述,揭示了峽口方言詞彙的語言特徵,並以峽口作為整個三峽乃至中國此期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由語言詞彙觀照其社會文化,因此,本書對語言學、民俗學以及歷史學等學科均具有一定的理論與資料參考價值。
❻ 關於漢語口語本體研究的成果都有哪些呢
所有的方言著作都是
可以用期刊網搜索
可以重點看《中國語文》《方言》《世界漢語教學》《漢語學習》《語言文字應用》
注意論文後面的參考書目
❼ 許寶華的方言研究
方言普查結束後,許寶華繼續從事上海市區方言的調查工作,1962年發表的《上海方音的內部差異》是了和湯珍珠合作一篇比較重要的論文,1982年,他們又和研究生湯志祥一起對上海市區上海方言的內部差異進行調查,並發表了論文《上海方音的共時差異》,更加全面、細致地分析了八十年代初期現代上海話語音的內部差異。這篇論文由於材料翔實豐富,持論比較平穩正確,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獲上海市高等院校文科科研成果優秀論文獎。
1979年後,他和湯珍珠、錢乃榮一起對新派上海方言(目前使用人口最多的上海話)的連讀變混進行了比較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並於1981年、1982年、1983年以《新派上海方言的連讀變調》為題,先後在《方言》雜志上發表了討論新派上海方言連讀變調的文章。該文是第一篇以近五萬字的篇幅全面介紹新派上海方言從二字組到五字組的連讀變調的論文,因而對深入研究新派上海方言的連讀變調具有開創性價值。
許寶華的方言研究工作不限於語音,對詞彙和語法也加以探討。這方面他曾寫了《略說方言和普通話詞彙的異同》(1965年)、《略說方言和普通話構詞的異同》(1965年)、《上海方言詞彙略說》(與湯珍珠合作,1980年)、《上海話的主要特點》(1982年)以及《上海話單音動詞舉例》(與湯珍珠、錢乃榮合作,1983年)等論文。
許寶華還在方言學領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了一些工作。1981年秋他應邀赴日本講學,曾在大阪市作了幾次題為《上海音系及其內部差異》的報告,在大阪外國語大學、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作了題為《上海話的主要特點》的報告,在東京東洋大學舉行的日本中國語學年會上作了題為《漢語方言研究的回顧和展望》的報告。1982年春大阪市立大學宮田一郎教授來我國上海研究吳語,許寶華曾和他一起研究,後來並和已經畢業的研究生錢乃榮一起,和宮田一郎教授合作撰寫了一本名為《上海話蘇州話的學習和研究》的書稿。這本書稿已於1984年2月由日本東京光生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