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陳興華的學術成果
在《環境資源法論叢》第4卷《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科學版) 、《水資源稅法律初探》,2004年4月(法律出版社) 、《柳州師專學報》、《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教育報》(理論版)發表《2003年度國內環境法學研究綜述》、《中國海洋資源的產權制度研究》、《海洋世紀與中國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淺議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投資制度及其完善》、《資源節約利用法律意識教育》、《「春曉」事件的國際海洋法思考》等論文。
② 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第一層是什麼意思
第一層應當是打錯字的緣故,博士部分等級。因為博士只是一種學習的經歷、一種人生歷程罷了。中國之前一直批評美國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是資本主義的弊端。現在回頭看,其實很正常。尤其中國13年來的高校大擴招與學術大躍進後,博士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大眾化教育的組成部分和普通勞動者。而且教育部推崇 專業博士——也即不把博士當做知識精英,而只是技工而已。
不過,如果不進「三站」(學士後流動站、碩士後流動站、博士後流動站),一般是7年。同時,理論上一旦成為「本碩博」連讀的學生,也可對外稱「博士生」或被美稱為「博士」,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十幾歲的少年也可以被稱作「博士」的原因。
另,關於「三站」,可搜索 山東大學學士後流動站 溫州大學碩士後流動站 清華大學博士後流動站,相對比較有代表性。
③ 陳廷柱的學術成果
1.《學習型社會的高等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2.《大學的理想:價值取向及其言說立場與限度》,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年;
3.多元價值論與大學理想的訴求,《教育研究》2007年;
4.我國高校推進戰略規劃的歷程回顧,《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
5.構建大學理想的傳統邏輯剖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
6.發展規劃與管理創新,《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
7.在公平與不公平之間——兼論高等教育的地區差異,《教育發展研究》2004年;
8.學習型社會:高等教育民主化及其問題,《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
9.何謂「學習社會」——國外專家的若干意見,《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
10.學習社會——必要的教育烏托邦,《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
11.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基本策略:市場化,《江蘇高教》2002年;
12.關於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相銜接的探討,《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年;
13.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
14.關於政府與高等學校關系的思考,《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
15.論高校畢業生適應社會的基本策略,《江漢石油學院學報》(社科版)2001年
16.關於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幾個問題的思考,《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1年;
17.淺析綜合性大學辦師范教育的背景,《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年;
18.學術自由的哲學思考,《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
19.「院校研究與現代大學管理」國際會議綜述,《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二人第二);
20.「十五」規劃應當重視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教育發展研究》2000年(四人第二)。
④ 潘英的學術成就
近幾年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廳和廣西大學、北海等地方科研項目10多項,在此期間作為第二完成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櫛孔扇貝雌核發育二倍體人工誘導的研究」,並獲得2004年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1項。廣西水產學會2002-2004年度全區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2005.10月評選為中國海洋大學第五屆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二等獎。2005年「海洋貝類性成熟、單性發育及微衛星的研究」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2)。2005年「海洋貝類性成熟、單性發育及微衛星的研究」獲山東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排名2)。2005年「重要海水養殖貝類遺傳與繁殖生理學研究」獲國家海洋局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排名3)。主講的「貝類學」網路課件獲得2004年第四屆廣西高等教育教學軟體大賽一等獎(排名1),2005年第五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一等獎(排名1)、2005年第九屆全國多媒體教育軟體大獎賽一等獎(排名1)。2006年12月獲首屆「廣西高校教育技術教學應用大賽」二等獎(排名1)。2005年參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水產動物育種學」1部。1998-1999年度廣西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2005-2006年度廣西大學優秀班主任稱號。
⑤ 中國海洋大學學術成果最晚什麼時候提交
各個省市區、各個批次的錄取通知書的發放時間不一樣,從本月15日前後到8月底一直在發放錄取通知書。
第一批(提前批、一本)已經或就要開始錄取,正常情況下應該在15日前後就能發放錄取通知書。
第二批(二本)16日前後開始錄取,正常情況下應該在21日前後就能發放錄取通知書。
第三批(三本)21日前後開始錄取,正常情況下應該在27日前後就能發放錄取通知書。
高職高專(包括)專科要到本月底下月初才能開始錄取,正常情況下應該在下個月就能陸續發放錄取通知書,有的要到中下旬才能發放通知書。
⑥ 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好考么
博士一般沒有明確的分數線,他不像考碩士那樣憑考試分數,因為博士考試的題目很簡單,即使都考滿分也說明不了你的科研水平,而只是考察一下你對這個專業的基本了解。要考上博士,一般是綜合以下幾個因素:1、你的專業方向是否與你報考的導師的研究方向符合或相近 2、你碩士畢業論文做得怎麼樣,發表了那些論文,在什麼級別的期刊上,從事了那些項目研究,獲得什麼成績 3、考試成績(主要是英語) 4、面試情況(你報考導師對你的印象如何) 5、和報考導師的關系如何。
⑦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的科研成果
「十五」期間,學院主持「863」課題28項,「973」課題 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5項、其它省部市級科研課題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其中SCI論文115餘篇,獲得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7項,其他省部級獎10餘項。進入「十一五」以來,已獲得國家「973」課題2項、 「863」課題24項、國家支撐項目1項、省部級重大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3項,年均科研經費1300多萬元。獲得國家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深厚的科學和教育積淀以及優秀的師資力量,為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2001年底,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其他省部級獎18項。
⑧ 中國海洋大學分析檢測博士畢業後就業前景如何
本人分析檢測行業從業者,認為博士畢業的話主要還是進科研院所為好吧,進企業往往無用武之地啊,除非科研型企業,待遇的話企業高一些,年薪七八萬吧。科研院所得看申請課題情況。
⑨ 請問中國海洋大學的博士生現在每個月的補助是多少啊
研究生獎學金體系包括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專項獎學金三大類。
(一)國家獎學金
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由中央財政出資,用於獎勵學業成績特別優秀、科學研究成果顯著、社會公益活動表現突出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獎勵標准為每生每年30000元,碩士研究生獎勵標准為每生每年20000元。每年具體名額由國家下達。
(二)學業獎學金
博士一等18000,二等15000
(三)專項獎學金
(四)研究生資助體系
詳見:http://bbs.kaoyan.com/t5333018p1
⑩ 請問你是中國海洋大學的博士嗎我想讀個在職博士,咨詢下,哪個導師比較好,在職好畢業點的導師,
125駕馭博士咨詢師為你解答:
其實這個就要看你自己了,不過優秀的博士生導師應該是這樣的,你可以借鑒一下:
自2008年起,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但在體現博士生創新能力的頂級論文發表數量和引用率上,國內博士生的情況卻令人擔憂,這反映出我國優秀博士培養不足的問題,也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和深思。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國培養的優秀博士數量不足?優秀博士的培養究竟難在哪裡?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上,來自高校和企業學者、專家的經驗和觀點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眾所周知,在一個博士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的表現如何,對學生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的博士生教育中出現一些情況,比如人們詬病許久的導師做「老闆」,學生成為「員工」的現象。那麼,作為一位擁有多年博士生培養經驗,多位學生獲得中國計算機協會(CCF)優秀博士論文獎的優秀導師,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李建中眼中,一個優秀導師應該是什麼樣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強調導師的責任。」在發言中李建中表示,一名導師要時刻記住,自己是以學生培養為最主要任務。「我們是老師,不是工程師或研究人員,我們的任務就是育人,不能花過多的時間做活動,做產品。」他說,導師即使在作研究、拿項目的同時也要清楚,自己這樣做的根本目的還在於培養學生。
在具體培養過程中,李建中認為導師有責任為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培養環境。所謂的「培養環境」包含兩層含義。「首先是良好的實驗環境,要為學生創造一片可以安心作研究的天地;另一層含義則是學術環境和氛圍。」他說,如果在一個團體中能形成一種向上的風氣,所有人的追求都是創造出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對培養研究生是大大有利的。「中國的學生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很聰明的,只要給他們創造足夠好的環境,再加上足夠的耐心,肯定能出來好的結果。」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申請項目對每個人而言都很重要。但在獲得科研項目的同時,導師也要考慮該成果是否適合培養研究生。「我們拿項目的目的如果單純為了經費的話就很麻煩。有些工程項目可能對培養研究生並沒有用,而且還要大量研究生將精力投入其中,真正的培養工作就很難做好。」在李建中看來,以基礎應用型為主的研究比較適合培養博士生;以工程應用型為主的項目則比較適合碩士生培養,高校應堅持不承擔或少承擔產品型的項目。而在申報時間上,他表示一般項目最好5年申請一次。「項目不要太多,錢不要太多。否則運作這些項目就很麻煩,導致師生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李建中表示,要培養高質量的博士生,導師必須要立足於學科前沿。「導師要看書,不能整天在外面跑。否則沒有時間讀文章,如何知道科學領域的前沿是什麼樣的?又如何給學生很好的研究問題,怎麼能給學生指出正確的科研路線?」當然,導師在熟悉本領域前沿,做好「教練員」的同時,也要學會做好「運動員」,即要與學生一起研究。「特別是年輕導師,不能過早離開科研第一線,那樣的話無論是對博士生培養還是自身的學術成長,都相當不利。」
在講話中,李建中特別強調在處理導師與學生的關系時,應避免兩種誤區,即僱傭關系和「放羊式」關系。前者是指導師申請大量課題和科研經費,「僱用」學生作相關研究。甚至採取打卡,按時上下班等形式進行管理。在這種誤區下,教師很難對研究項目是否適合學生作出明確判斷。「有些任務適合研究生,但有些並不適合。最終研究生成為實際上的『工作者』,這很不好。」而後者則是一名導師招收幾十個研究生,甚至上百名研究生,這顯然無法做到根據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地培養。李建中表示,如果招收博士生,一名導師每年的招收名額最好控制在2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