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氣象科技成果驗收

氣象科技成果驗收

發布時間:2022-01-10 07:23:32

A. 氣象局是做什麼的

氣象局,是以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乾旱監測與預報、雷電防禦、農業氣象等服務項目為主要工作的政府部門。在中國,一般指中國氣象局及其下屬單位。

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該業務可能有不同名稱的名稱。例如,日本稱「氣象廳」,美國稱「美國國家氣象局」,英國稱「英國氣象局」。

(1)氣象科技成果驗收擴展閱讀

中國氣象局,其職責包括:

1、擬定氣象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制定、 發布氣象工作的規章制度、技術標准和規范並監督實施;承擔有關的行政復 議工作。

2、參與政府氣象防災減災決策,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跨地區、跨部 門的氣象聯防,組織指導防禦雷電、大霧等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歸口管理人 工影響局部天氣工作。

3、對國務院其他部門設有的氣象工作機構進行行業管理,統一規劃全 國陸地及海上氣象探測與信息網路、氣象台站網、氣象基礎設施和大型氣象 技術裝備的發展和布局,審核全國大中型氣象項目的立項和方案。

4、管理全國天氣預報警報、短期氣候預測、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 氣象等級預報和氣候影響評價的發布;組織指導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組織並審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規劃的 氣象條件論證。

5、組織氣象科技領域重大科研攻關和成果的推廣應用,指導協調氣象 教育工作,組織宣傳、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 源意識。

6、管理氣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國政府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及其他國際氣 象機構的活動,開展與外國政府(地區)氣象機構間的合作與交流。

7、統一領導全國氣象部門的工作;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管理省級氣象部 門的計劃財務、機構編制、人事勞動、科研教育和業務建設;指導地方氣象 事業的發展。

8、協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導地方氣象職工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 明建設。 (九)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B. 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的作用

1、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時33分,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完成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後,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這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2、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青藏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按照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目標,在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鐵路全線鋪通任務,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輝煌壯舉。裝載著大批援藏物資的列車10月15日陸續抵達拉薩。 3、我國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龍芯2號,其單精度峰值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2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10億次,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瓦至5瓦,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晶元,其標准測試程序的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產業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合作,建立「中科夢龍」龍芯產業化基地,一條以龍芯產業化為目標的高科技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4、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 北京時間1月18日3時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計劃,冰蓋科考隊將在最高點建立科學觀測站,開展氣候環境監測,進行冰雷達測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綜合氣象觀測。我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冰蓋最高點,是人類南極考察歷史上的一次壯舉,表明我國南極事業發展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5、全球記載種類最多的《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 與世界上同類著作相比,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收載植物種類和所含卷冊最多,總體編研水平高,是我國近百年來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全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志》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它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共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版。 6、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於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並利用局域的化學反應來改變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單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備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科學》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並在同期的「透視」欄目中對該成果進行了評價。 7、我國測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國家測繪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這組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數據。與1975年所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約3.7米。此次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活動,反映了我國測量珠峰高程的技術水平和權威性,對於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測繪科技水平、促進地球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入地下5158米 經過近4年努力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鑽一井」勝利竣工,在江蘇省東海縣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標志著我國「入地」計劃獲得重大突破。這也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20多個項目中最深的科學鑽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葯物分子運輸車」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納米葯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納米,裝載的葯物在沿途不會泄漏,直到引導到了某一個特定的疾病靶點、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釋放出來,對疾病產生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完成用「運輸車」裝載消炎、止痛、抗癌葯物的裝載控制釋放和定向傳輸的實驗。這項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和德國《應用化學》上。 10、最高解析度「中國數字人男1號」誕生 南方醫科大學構建完成的「中國數字人男1號」,高效數碼相機像素達2200萬,圖像解析度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虛擬人切削中解析度最高的數據集。此外,按60兆一幀釋放,該數據集的數據量超過540千兆,為世界之最。「數字人」在醫學、航天、航空、影視製作乃至軍事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C. 中國氣象發展

全國氣象科學技術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這是氣象行業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行業的動員大會,必將成為我國氣象科技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進入21世紀,在科學技術的引領和推動下,人類正經歷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演進。科學技術創造出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解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財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氣象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我們國家,更是氣象科技工作者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顯著提高氣象科技實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

今天,我們站在「十一五」的開端,回望過去的五年,氣象事業前進的軌跡依然讓人心潮澎湃。

"戰略"促發展「十五」是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關鍵"首先突出地體現在整體戰略的探索、凝練和提升,為「十五」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譜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鳴。期間,中國氣象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首先提出了「拓展領域、科技興氣象、人才強局」三大戰略,有力地促進了事業發展,進而於2004年開始了中國氣象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略研究工作,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為什麼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略研究?答案很明確,就是「發展」。因為隨著氣象科技的不斷進步,世界范圍內對天氣的認識已經擴展到氣候系統五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氣象業務已經從傳統的天氣預報擴展到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大氣成分監測與分析等領域,氣象事業已經深入到政治、經濟、社會、國家安全、環境外交和可持續發展等方方面面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站在國家利益和整個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層面上統一規劃中國氣象事業,進一步認識氣象事業的真正內涵;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層面上,重新審視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經濟、科技全球化的層面上,確定未來20年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已成為緊迫而現實的任務,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動因。
戰略研究成果與《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緊密銜接,提出了「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大力提升氣象信息對國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氣象資源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的戰略思想和「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展現出了「大氣象」的宏偉格局。

新年伊始,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3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氣象事業"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的戰略定位,強調了氣象事業對國家安全、社會進步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作用。這是對戰略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升華,同時也對中國氣象事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這些基於發展的宏偉戰略帶動和引領,使「十五」氣象事業前進的腳步更加堅實,方向更加明晰。當前,全國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新一輪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正在全面鋪開,跟隨著「十一五」氣象事業發展的進行曲,戰略的提升指揮出愈加激越和跳動的和聲。

「十五」創輝煌
在「十五」氣象事業的輝煌樂章里,我們可以找出無數跳躍的音符,沿著它們澎湃的內涵,我們能夠感受到鼓舞雀躍的內驅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領悟著氣象事業交響的宏大主題。
主題詞一:發展
發展是永恆的主題——「十五」期間,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氣象科學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技體制改革和研究型業務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氣象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我國科學家擔任了國際一些重要氣象學術組織的委員和國際刊物的編委。葉篤正先生榮獲2003年度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氣象組織獎」,2005年又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WMO青年科學家獎自1993年以來曾六度授予我國青年科學家。這些都表明了國際國內對我國氣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圍繞我國重大天氣和氣候災害、城市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數值預報技術等開展了相關研究,在東亞氣候變動理論和預測、氣候-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溫室氣體排放和地氣碳氮交換、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大氣污染數值模擬和預報、中層大氣探測理論和技術、天氣過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氣象行業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近400項。我國氣象科技論文的數量大幅攀升。
——我國在大氣科學領域已擁有10餘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共建的聯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瓦里關大氣本底觀象台等台站被列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台站體系。「十五」期間,中國氣象局系統建成了101部新一代天氣雷達、7514個自動氣象站和風雲一號D、風雲二號C氣象衛星,並投入業務運行,引進了21.5萬億次/秒的高性能計算機。同時,各級政府對平台建設的投入逐步加大,為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
——我國氣象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國際機構組織的活動和科學計劃。中國氣象局牽頭組織國內各相關部門的專家廣泛參與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編寫工作。目前我國科學家在世界氣象組織(WMO)、IPCC、地球觀測組織(GEO)、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等國際組織和國際科學計劃中都擔任了重要職務。我國還積極開展了國際雙邊和多邊氣象科技合作,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我國成功地舉辦了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科學大會,表明了中國氣象國際地位與科技影響力日益提高。
主題詞二: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中國氣象局是「十五」期間科技部首批啟動的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部門之一,所屬的一院八所和省局研究所已順利完成了結構調整、人員分流、機制轉變等改革任務,2004年10月,首家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和中編辦組織的聯合驗收。國家級業務在探測、信息傳輸處理、預報服務、科研等方面都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建成了國家和省(區、市)兩級氣象科研機構體系,加強了區域氣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資料和數據的共享水平和集約化服務能力,促進了研究與業務的結合,使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結構調整後,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重點學科專業從原來的74個凝練到51個,專業學科研究布局更趨合理,突出了國家目標,適應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和學科領域發展趨勢,實現了氣象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初步形成了與氣象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現行業務技術體制逐漸顯現出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凸現。中國氣象局黨組審時度勢,充分認識到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務院3號文件,落實「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理念的需要;是繼續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加業務科技含量、優化站網布局和業務分工、全面提升業務能力的需要;是著力提高服務水平和覆蓋面、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適應國家政治和經濟體制等各項改革的需要。中國氣象局確定了近期改革重點:發展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電等8個業務體系,進而力爭在3到5年內,建立基本滿足國家需求、功能先進、結構優化的"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業務技術體制。新一輪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大刀闊斧全面展開。
主題詞三:創新
創新是騰飛的羽翼。「十五」期間,氣象科技創新亮點頻現,異彩紛呈。

——研發了我國新一代數值預報系統。中國氣象局組建了中國氣象數值預報創新基地,通過聯合攻關,取得了包括全球中期預報模式、區域中尺度預報模式、資料變分同化系統以及面向超級城市群的精細化數值預報示範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開發出了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產品,特別是風雲二號地面應用系統集中體現了我國氣象衛星科技的發展水平,解決了靜止氣象衛星定位這個世界難題,實現了氣象衛星天地系統的一體化和「大運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在國際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網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氣象科學數據率先實現共享。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國氣象局站在國家的高度,率先啟動氣象科學數據共享工作,為打破在我國長期存在的「數據壁壘」起到了推動和示範作用。初步建立了全國分布式的數據共享網路服務系統,包括國家級的主平台和6個省的分平台,為46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2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7項「863」計劃項目、37項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87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提供了高質量的氣象基礎數據共享服務。
——成立了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目前,中國氣象局已布設了30個大氣成分觀測站,並按照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發展規劃,牽頭開展國家大氣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體系建設。由該中心研製的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入選「十五」國家科技重大成果展。
——氣候預測成果寫進IPCC評估報告。經過十年的科技攻關,我國科學家建立了自己的氣候預測模式系統
——「動力氣候模式預測系統」,並投入業務化運行。該系統由海洋資料同化系統、海氣耦合模式和高解析度的區域氣候模式組成,於2003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些重要成果及揭示的事實以及所持的觀點已提供給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並得到了承認與採納。
我們能夠聽到這首激昂的進行曲里,「創新」始終是嘹亮的最強音。
「創新」無止境全國氣象科技大會的召開將為我們奏響「加速科技自主創新,全面建設氣象強國」的序曲。創新無止境,此刻,「十一五」不止是一個時段和概念,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和舞台上。
我們能夠感到肩上的任務和心中的遠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精神,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面向國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實現農業氣象科學技術新突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支撐;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提供科技支撐;實現全球和區域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預估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保障國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實現氣候資源區劃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科學技術新突破,為應對我國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實現氣象與其他領域科學技術系統集成新突破,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改善廣大人民生活質量提供科技支撐。
回顧歷史,50年前「向科學進軍」的號角音猶在耳,28年前擁抱科學春天的欣喜仍駐心間。今天,十幾億中國人親歷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享受著科技進步創造的豐厚財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之上的國家實力和民族尊嚴。
今天,氣象科技工作者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自主創新,努力開創氣象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這次科技大會後,一幅波瀾壯闊的自主創新的畫卷隨之展開。氣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動起來,高揚自主創新的旗幟,總結經驗,凝聚共識,繼往開來,奮力開拓,為實現我國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跨越,竭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新業績!

D. 甘肅省氣象局的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

面向基本氣象系統和社會服務的國家級公益類專業氣象科學研究所。其主要任務是瞄準乾旱氣象研究的國家目標,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西部大開發和氣象業務現代化的需要,緊密圍繞乾旱、沙塵暴以及生態環境問題,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乾旱所前身是成立於1974年的甘肅省氣象科學研究所,2001年作為中國氣象局「一院八所」之一,開始進行國家級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通過改革,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建立起「開放、流動、協作、競爭」的新型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形成了「寬松工作氛圍、緊張工作步驟、濃厚科學氣氛」的幹事創業環境,確立了面向乾旱氣象研究國際前沿和國家及地方需求的科技創新目標。2004年10月,乾旱所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等組織的公益類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聯合驗收。在2006年召開的全國氣象科技大會上,乾旱所獲「全國氣象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光榮稱號。未來5~10年,乾旱所將逐步建設成為專業特色突出、科研水平達到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乾旱研究中心和乾旱氣象人才培養基地。乾旱所擁有一支精幹高效、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科研隊伍,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9人。博士2人,碩士16人,在讀博士5人,平均年齡36歲。另外,全所聘請聘用科研流動人員40人。
研究領域和方向:乾旱所以乾旱、沙塵暴,以及與乾旱和沙塵暴緊密聯系的水資源、生態環境、沙塵氣溶膠等為主要研究領域。重點研究方向是:乾旱氣象監測與試驗研究、乾旱氣候規律及其預測研究、乾旱氣象災害研究、乾旱氣候變化與沙塵氣溶膠特徵研究、乾旱區生態環境與水資源研究。
科研基礎條件:乾旱所在區域乾旱氣候觀測系統(RACOS)的總體思路下,擁有一大批國際先進的科研設施,具備了開展野外綜合試驗的良好條件。另外,已初步建成沙塵氣溶膠理化分析實驗室和移動式的乾旱氣象綜合科學觀測平台。為不同下墊面條件下的陸—氣之間及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為發展區域相關模式,為水、土、氣、生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提供了科學試驗平台。 乾旱所還擁有一流的開放式科研辦公環境及條件,計算速度超過千億次的SGI高性能計算機,方便快捷的科技期刊電子查詢系統,以及主網為千兆的網路傳輸系統和中國乾旱氣象網站,並初步建成乾旱氣象專業共享資料庫系統。
對外交流合作:乾旱所實行開放合作的辦所方針,大力構建科研合作平台,拓展研究領域,不斷加強對外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廣泛吸納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升科技競爭力和創新力。乾旱所以甘肅省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為跨部門和跨行業開放合作平台,以中國氣象局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為區域開放合作平台,以蘭州國際環境蠕變研究中心為國際開放合作平台,以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為人才培養合作平台,並設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基金,面向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進行開放合作研究。乾旱所積極舉辦和參加各類高水平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邀請國外專家學者來所開展學術交流和訪問,國內已經與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並都具有實質性的科研合作。
科學研究成果:「十五」至今,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申請立項、發表論文和獲獎成果大幅度增加,共申報各類科研項目405項,立項127項(其中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科技部項目7項),獲得資助經費2000多萬元;共發表論文519篇,其中在SCI、SCIE、EI類收錄刊物上發表25篇,在一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86篇;獲各種科技獎64項,其中省部級獎7項。
總體發展目標:緊緊圍繞國家需求和氣象事業發展的需要,瞄準乾旱氣象發展的國際前沿。加強乾旱、沙塵暴、冰雹等災害氣象事件的形成機理和監測預報預測技術研究,重點在乾旱氣候監測與試驗、乾旱氣候預測與生態環境、乾旱氣象災害評估、乾旱氣候變化與對策研究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在乾旱、沙塵暴的監測和發生機理,以及乾旱半乾旱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取得重要科學突破,產生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造就一批國內知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乾旱氣象專家,形成4-5個由首席科學領銜的富有競爭力的科研群體。加強完善「五個基地」、「三個平台」、「一個工作站」、「一個分析室」,以及移動乾旱氣象綜合科學觀測平台和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建成布局科學、功能完備的科研基礎體系,發展能夠體現乾旱區域特色的數值模式體系,進一步建設完成乾旱氣象共享資料庫系統。最終將乾旱所建設成專業特色突出、科研水平達到一流、國內知名、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乾旱氣象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為實現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和建立科研型業務部門提供強有利的科技支撐,在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取得突出的成績。

E. 想進氣象局,需要考些什麼證書

進氣象局有幾種途徑:

一,學氣象類專業的,每年氣象部門的專場招聘會,通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南氣(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還有北京。在雙選會上可以投簡歷進入,編制為事業編。

二,每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為公務員編制。氣象局每年都會按指標招收新人,但是多為本專業學生。公務員報名都是網上報名,考試一般在10月11月左右,公務員考試的內容和其他公務員考試相同,可以到公務員考試網查詢,但是氣象局的公務員現在都需要是氣象專業的才能考。

三,有些省份會有事業單位招考,氣象局有時也有招考,為事業編制。

如果學氣象類專業的,想進氣象局相對容易很多。可以在校時多發表些文章和老師多做些課題 另外,對氣象類的繪圖軟體如Surfer,GRADS等熟練運用,會熟練掌握一到兩門計算機語言。

至於什麼證書,氣象類沒有像什麼會計、建築這樣的全國考試的證書的。主要看學的專業。不過氣象部門主要還是需要學氣象的,非氣象專業的需要的多是會計,計算機類的。如果你要考,可以考些計算機類的證書。

至於傳說的什麼防雷啊,氣象台相關資質,是不存在的,進氣象局自然會接受這樣方面的培訓,會有上崗證的培訓和考試的。

(5)氣象科技成果驗收擴展閱讀

中國形成了氣象科學技術基礎性研究、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體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等9個國家級科研院所。

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國氣象局成立了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是中國首批開展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門之一,並通過了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驗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氣象科技創新體系。中國氣象局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國內牽頭單位,開展了一系列氣候變化科學、影響與對策的研究。

中國氣象局內設機構:辦公室、監測網路司、預測減災司、科技發展司、計劃財務司、人事教育司、政策法規司、國際合作司、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辦公室和監察室、審計室。

中國氣象局主要直屬事業單位: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中心、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中國氣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國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中國氣象報社、氣象出版社。

F. 氣象局所屬行業是什麼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全國氣象部門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氣象部門與地方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我國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服務宗旨。2000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開始施行,之後頒布實施了《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防雷減災管理辦法》、《施放氣球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現代化大氣綜合觀測系統;基本組成了由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乾旱監測與預報、雷電防禦、農業氣象與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構成的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服務領域涉及工業、農業、漁業、商業、能源、交通、運輸、建築、林業、水利、國土資源、海洋、鹽業、環保、旅遊、航空、郵電、保險、消防等多個行業和部門。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氣成分分析與預警預報、空間天氣預警、沙塵暴天氣監測與預報、防雷裝置檢測和工程專業設計、健康和醫療氣象、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響應等氣象保障業務和服務也迅速發展。目前,氣象服務已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各個領域,氣象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投入與產出比達到了1∶40。

我國形成了氣象科學技術基礎性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體系。中國氣象局擁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等9個國家級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國氣象局成立了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是我國首批開展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門之一,並通過了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驗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氣象科技創新體系。中國氣象局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國內牽頭單位,開展了一系列氣候變化科學、影響與對策的研究。

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圍繞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和外交戰略,積極開展與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的多邊和雙邊氣象科技合作,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雙邊氣象科技合作與交流,與21個國家簽署了氣象科技合作協議,向7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設備和技術援助。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多位氣象局長及高級官員來華考察。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成員國。1973年以來,中國氣象局局長一直為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成員。1983年中國氣象局局長鄒競蒙當選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當選為主席,1991年連任主席; 2001年我國官員在WMO秘書處任助理秘書長,2004年任WMO副秘書長。我國國家氣象中心是WMO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之一,承擔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氣象預報服務,我國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氣象電信系統區域通信樞紐之一,參加全球氣象探測資料的交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積極參加全球變暖及氣候變化的國際活動,中國科學家長期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的聯合主席,為推動氣候變化研究和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學家還積極參與WMO和台風委員會各領域的活動及有關國際研究計劃。

二、機構設置與主要職責

中國氣象局內設機構:辦公室、監測網路司、預測減災司、科技發展司、計劃財務司、人事教育司、政策法規司、國際合作司、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辦公室和監察室、審計室。

中國氣象局的主要職責是:

(一)擬定氣象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制定、發布氣象工作的規章制度、技術標准和規范並監督實施;承擔有關的行政復議工作。

(二)參與政府氣象防災減災決策,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跨地區、跨部門的氣象聯防,組織指導防禦雷電、大霧等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歸口管理人工影響局部天氣工作。

(三)對國務院其他部門設有的氣象工作機構進行行業管理,統一規劃全國陸地及海上氣象探測與信息網路、氣象台站網、氣象基礎設施和大型氣象技術裝備的發展和布局,審核全國大中型氣象項目的立項和方案。

(四)管理全國天氣預報警報、短期氣候預測、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氣象等級預報和氣候影響評價的發布;組織指導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組織並審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規劃的氣象條件論證。

(五)組織氣象科技領域重大科研攻關和成果的推廣應用,指導協調氣象教育工作,組織宣傳、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意識。

(六)管理氣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國政府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及其他國際氣象機構的活動,開展與外國政府(地區)氣象機構間的合作與交流。

(七)統一領導全國氣象部門的工作;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管理省級氣象部門的計劃財務、機構編制、人事勞動、科研教育和業務建設;指導地方氣象事業的發展。

(八)協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導地方氣象職工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

(九)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中國氣象局主要直屬事業單位: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中心、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中國氣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國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中國氣象報社、氣象出版社。

全國氣象部門(不含港、澳、台地區)設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14個副省級市氣象局(含4個計劃單列市氣象局,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氣象局),318個地(市)氣象局和2300個縣(市)氣象局(站)。

全國氣象部門現有正式職工52988人,有兩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26人,擁有高級技術職稱的4415人。

G. 有誰了解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0年招收碩士研究生\學費及獎學金情況\招收碩士研究生:
http://www.cams.cma.gov.cn/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具體情況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隸屬於中國氣象局,其前身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氣象科學研究所,1978年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1991年更為現名。2000年被國家科技部遴選為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2001年起進入科技部支持的國家公益類研究院。科技部下達改革後的人員編制為250人。2004年10月14日通過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和中編委聯合組織的科技體制改革工作聯合評估驗收,並對我院的深化改革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氣象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改革後,科技人員任務飽滿,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活躍,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人才整體結構得到明顯的優化,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員為主體,學歷和年齡結構明顯改善的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學科帶頭人的數量不斷增加。氣象科研與業務結合更加緊密,氣象科技對業務發展的支撐能力和服務能力持續提高」。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是我國大氣科學領域學科種類最多、規模最大的科研機構,是以研究雷電防護與大氣探測、人工影響天氣、災害天氣、氣候與氣候系統、生態環境與農業氣象、數值模式以及大氣成分等為主攻方向的我國大氣科學綜合研究基地,是我國大氣科學研究,特別是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中堅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
現設有5個職能處,7個研究所(中心)、1個國家重點開放實驗室(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和2個中國氣象局部門級重點開放實驗室(雲霧物理實驗室、大氣化學實驗室),另有研究生部和大氣科學信息部等兩個科研支撐機構。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以及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創新基地也設在我院。我院還設有遙感與氣候信息開放研究實驗室、雷電物理與防護工程實驗室、風能太陽能資源實驗室以及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中國科學院寒旱所聯合共建的冰凍圈與環境聯合重點實驗室。
現有一支老中青相結合、以青年人為主體、結合中國氣象現代化建設在國際大氣科學前沿領域中進行研究的實力較為雄厚的科研隊伍。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正研級科研人員50名,副研級科研人員107名。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人員分別為76人和72人,分別占基地崗位人數的45.2%和42.9%;45歲以下研究員占研究員總人數的71.4%。全院有52名科研人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並擁有榮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國氣象局特聘專家等青年科技人才。

H. 貴州省氣象局的科技處

1.組織編制區域氣象科技發展規劃和全省氣象科技發展規劃, 擬定全省氣象科技發展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年度計劃執行情況的檢查指導,組織開展相關總結交流工作。
2.組織區域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負責區域和省內重大氣象科技項目的組織與氣象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工作。
3.組織全省科技成果驗收、科技成果和科技論文獎勵、上級科技成果獎勵的推薦和氣象專利的申報工作。
4.負責區域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的業務指導工作。擬定全省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年度計劃執行情況的檢查指導,組織開展相關總結交流工作。
5.負責擬定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業務的相關規章制度及技術規定。
6.負責擬定全省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觀測項目的布局及調整方案。
7.負責貴州省氣候(不含氣候能源以外的業務)業務管理工作。
8.負責貴州省衛星遙感業務管理工作。
9.負責貴州省大氣環境污染的氣象應急服務管理工作。
10.辦理貴州省氣象局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I. "現代化氣象業務體系" 主要內容是什麼

戰略目標:本世紀頭20年,中國氣象事業要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事業現代化體系,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跨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事業現代化體系,重點是:
建立一體化氣象觀測體系,構建氣候系統觀測平台,使之成為地球觀測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建立信息管理體系,構建氣象信息共享平台,使之成為氣候系統的信息中心;
完善無縫隙預報預測體系,構建公共氣象服務平台,使之成為氣象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的基礎;
完善科技、教育培訓體系,構建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平台,使之成為全國氣象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支柱。

參考資料:
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輔導讀本:
http://www.weather.org.cn/xsjl/qxsj/1.doc

閱讀全文

與氣象科技成果驗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