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寧夏銀川英才學校的辦學成果
銀川英才學校在全國性初中數學、物理、化學、語文學科競賽中,在「全國中學生科技製作小發明競賽」、「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大賽」、「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等十五項全國性大賽中獲一、二、三等獎的學生達760餘人次。
2010年初三畢業生學業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成績穩步提高,2010年初三畢業生406人,高中統招上興慶區分數線266人, 600分以上251人。
2014年銀川英才學校中考再創輝煌,參加中考總人數460人,其中600分以上353人,占總人數的76.74%,591分以上374人,占總人數的81.3%,升學率穩居銀川市第一,比第二名高出5個百分點。
2004年,被銀川市教育局授予「質量效益獎」。
2005年,被授予「中國民辦教育創新與發展貢獻獎」。
2008年,被授予「全國民辦先進學校」的稱號,同時被評為「最具品牌價值民辦中學」。
2010年,被授予「銀川市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先進學校」。
2008年,被確定為全國「十一五」教育技術研究重點課題實驗學校。
2005、2008、2009、2010年先後四次被銀川市教育局授予「一級辦學機構」,在銀川市教育局《關於對2010年度民辦教育機構年檢情況的通報》中,給予我校極高的評價,「銀川英才學校以提供優質服務,高水平服務為核心的精品化辦學特色,學校確定了『以人為本,以法治校,以德立校,全面發展』的治校方略,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辦學原則,贏得了社會認可。「
2. 1,寧夏生態移民工程能夠順利進行,並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麼 2,在新的形勢下,要
為了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進程,黨中央提出,在西部大開發中,對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化、資源貧乏、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生態移民,這是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寧夏於2001--2004年2月試點搬遷生態移民55866人,已全部安置在寧夏境內的平原農村和三個國有農場,並計劃到2020年底搬遷至30萬人。從試點情況看,這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在實施生態移民的過程中,我區基本上是採用計劃經濟時代「吊庄移民」、「工程移民」「就近就便、開荒種地」的開發模式,發展起點太低,影響了移民的效果。筆者認為:要使移民真正搬得出、穩得住、拔窮根、早致富,就必須將生態移民工程與解決移民就業和城鎮化發展結合起來,積極調整移民思路,從過去數量擴張型的開荒種地生存移民走向效益提高型的城鎮化的生態移民路子,使寧夏生態移民「移」出致富路。
3. 寧夏煤田地質局的成果
50多年來,自治區煤田地質局完成勘探面積9100多平方公里,累計鑽探進尺230多萬米,提交各類地質報告300餘件,探明煤炭資源/儲量314.5億噸,居全國第六位,預測2000米以淺煤炭資源量1721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奠定了寧夏資源大省的地位,累計探明水資源量9億立方米。勘探建成了石嘴山、石炭井、汝箕溝、呼嚕斯太、寧東、王窪、炭山等重點煤礦。完成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煤田碎石井勘探區詳查地質報告》獲第三次全國煤田優秀地質報告獎;完成的《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以來,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總體部署,積極參與「一號工程」建設,完成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煤炭資源勘查總體規劃,承擔了基地建設全部地質技術工作和資源勘查任務。完成項目報告88個,完成鑽探進尺40萬米,產值7.2億元,探明煤炭資源量186.72億噸。其中,《寧夏寧東煤田鴛鴦湖礦區梅花井井田勘探報告》榮獲國土資源部特大型優秀地質找礦項目一等獎、《寧夏寧東煤田鴛鴦湖礦區清水營井田勘探報告》榮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第十三屆優質地質報告一等獎。在承擔自治區「一號工程」勘探任務的同時,進一步開展「攻深找盲」工作,在陶樂紅墩子勘查區提交新增探明煤炭資源量20億噸,在候家河勘查區提交新增遠景煤炭資源量190多億噸。在1993年和2005年先後兩次獲「全國煤炭工業地質勘查功勛單位」稱號。
目前,自治區煤田地質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胡錦濤總書記「又好又快地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講話精神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為指導,以為寧夏跨越式發展提供煤炭資源保障為己任,以《寧夏煤炭資源潛力評價》、《寧夏煤炭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等綜合研究項目為基礎,加大「功深找盲」力度,力爭在「十一五」期間,為全區新增煤炭資源量30~50億噸,為實現寧夏跨越式發展提供重要的煤炭資源保障。
4. 李加明的科研成果
1.《面向21世紀:安徽保險市場發展》,《淮海經濟開發》,2001年第1期
2.《關於保險資金進入股票市場的研究》,《中國第三產業》。2001年第4期
3.《21世紀安徽保險市場體系構建與發展》,《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4.《利用專項審計來防範和化解保險基金風險》,《廣西財專學報》,2001年第3期
5.《中國保險對外資開放的政策思路》,《新東方》,1999年第5期
6.《論壽險營銷員的顧客接近》,《中國保險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7年第6期
7.《產權過戶登記是否影響保險利益》,《中國保險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6年第5期
8.《淺議建立保險企業的災害統計指標體系》,《保險與風險》,1995年第1期
9.《保險條款的解釋真的是有利於被保險人嗎?》,《內蒙古保險》,1995年第10期
10.《導入CI:再塑人保新形象》,《上海保險》,1995年第5期
11.《我國洪水災害的保險對策》,《上海保險》,1992年第9期
12.《保險責任免除條款的理論與實務》,《上海保險》,1999年第2期
13.《信用卡業務的風險及保險實務》,《山東保險》,1996年第7期
14.《肥豬也哼哼,瘦豬也哼哼——保險自身經濟效益唯一論》,《寧夏保險》,1995年第1期
15.《未系安全帶應引入「承運座位責任險」的除外條款》,《安徽保險》,1995年第3期
16.《醫療保險:嬰幼兒成長的卡介苗》,《安徽保險》,1993年第4期
17.《信用卡風險的保險對策》,《安徽保險》,1996年第6期
18.《公共關系:PICC邁向市場的名片》,《新疆保險》,1995年第2期
19.《保險信息非對稱性對保險的影響》,《新疆保險》,1995年第6期
20.《效益漏損:真的是解不開的死結嗎?》,《新疆保險》,1995年第3期
21.《簡易人身保險儲蓄性質初探》,《新疆保險》,1991年第1期
22.《淺議機動車輛保險的賠付率》,《新疆保險》,1992年第4期
23.《改革醫療保障實行醫療保險》,《新疆保險》,1992年第5期
24.《淺議於競爭態勢下人保公司的制勝對策》,《新疆保險》,1992年第5期
25.《計算機在簡身險中的應用》,《新疆保險》,1993年第1期
26.《烏魯木齊災害分析及其保險對策》,《新疆保險》,1993年第2期
27.《自殺身亡就一定要拒付嗎?》,《新疆保險》,1993年第2期
28.《「獨聯體」保險市場管窺》,《新疆保險》,1993年第3期
29.《抵抗與減輕地震災害的根本出路在於:地震保險》,《新疆保險》,1993年第4期
30.《基層管理者:PICC走向市場的關鍵》,《新疆保險》,1994年第1期
31.《試論「生命價值」在確定壽險保額中的應用》,《新疆保險》,1994年第2期
32.《PICC:是被推向市場還是邁向市場》,《新疆保險》,1994年第2期
33.《「骨折」給付的理論界定和現實選擇》,《新疆保險》,1994年第3期
34.《聽話的孩子就無禍嗎?》,《烏魯木齊晚報》,第2906期
35.《加強業務管理 促進業務開展》,《當代保險》,1992年第3期
36.《淺談我國冰雹的分布規律及其保險對策》,《災害學》,1992年第1期
37.《銷售商品專項保險》,《烏魯木齊晚報》,第2855期
38.《為您的家庭財產請一尊「保護神」》,《烏魯木齊晚報》,第2862期
39.《意外死亡與疾病死亡的區分》,《烏魯木齊晚報》,第2864期
40.《好人真的一生都平安嗎》,《烏魯木齊晚報》,第2891期
41.《簡易人身保險退保為何扣款》,《烏魯木晚報》,第2894期
42.《為您設計參加何種保險》,《烏魯木齊晚報》,第2894期
43.《養老保險伴您瀟灑走一回》,《烏魯木齊晚報》,第2904期
44.《廠長、經理應具備「保險觀」》,《烏魯木齊晚報》,第2908期
45.《聽話的孩子就無禍嗎?》,《烏魯木齊人口報》,1993年第5期
46.《酒文化下的保險行為》,《中國保險》,1993年第9期
47.《PICC應找准為市場經濟服務的突破口》,《烏魯木齊金融》,1993年第3期
48.《面對競爭:我們應該怎麼辦?》,《江西保險》,1993年第4期
49.《醫療保險是嬰幼兒成長的「卡介苗」》,《新疆日報》,第5576期
50.《保險促銷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選擇》,《四川保險》,1993年第6期
51.《保險促銷:PICC展業的現實選擇》,《特區保險》,1993年第6期
52.《狗年:PICC推銷保險的決竅就在於「多跑」》,《新疆保險報》,1994年第2期
53.《「三國」與人才》,《新疆保險報》,1994年第5期
54.《惡人用酒作惡》,《人與社會》,1993年第4-5期
55.《基層管理者:PICC走向市場的關鍵》,《江蘇保險》,1994年第3期
56.《財產保險費率構成不應包含利潤率》,《江蘇保險》,1992年第6期
57.《論建立我國地震災害的經濟補償方式——地震保險》,《烏魯木齊災害研討會文集》,1992年
58.《對改革學生團體平安保險的淺見》,《德陽保險》,1994年第3期
59.《論如何對保險市場實施宏觀監控》,《新疆金融》,1995年第1期
60.《未系安全帶應列入「承運客座位責任險」的免責條款》,《中國商業保險》,1995年第1期
61.《導入CI:重塑PICC新形象》,《遼寧保險》,1995年第2期
62.《效益漏損:真的不是解不開的「死結」嗎?》,《重慶保險》,1995年第3期
63.《保險信息的非對稱性對保險的影響》,《陝西保險》,1995年第3期
64.《談建立保險人的災害統計指標體系》,《德陽保險》,1995年第2期
65.《保險條款解釋:應有利於被保險人嗎?》,《平安月刊》,1995年第8期
66.《保單調查:規避壽險經營風險》,《中國保險》,1998年第11期
67.《選擇保險公司投保的因素分析》,《上海保險》,1999年第7期
68.《發揮審計監督職能防範商業保險風險》,《安徽審計》,1999年第5期
69.《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理論與改革》,2000年第1期
《社會保障制度》(人大復印資料),2000年第4期
70.《房地產綜合保險:房改的新思路》 《淮海經濟開發》2002年第4期
71.《構建國內體育保險之探討》 《中國保險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72.《新保險法的理解與適用》 《安徽保險》2003年第3期
73.《客戶教育:個性化服務》 《中國保險》 2001年第6期;
74.《保險誠信體系構建與創新》 《現代企業》 2004年第12期;
75.《娛樂業應強制火災保險》 《中國保險》 2005年第1期;
76.《我國保險市場潛力的需求拉動》 《安徽保險》2005年第4期;
77.《財稅政策對保險巨災准備金積累的影響》,《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
78.《論我國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問題》,1999年第5期
79.《談談我國保險市場的宏觀監控》,《保險研究》,1995年第5期
80.《組建我國農村合作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保險研究》,1997年第12期
81.《保險犯罪罪名適用》,《保險研究》,1998年第7期
82.《保險責任免除條款相關問題分析》,《保險研究》,1999年第4期
83.《銀行保險創新中國金融制度》,《保險研究》,2001年第5期
84.《借北京奧運成功啟動 ,重新構建我國的體育保險》《保險研究》2003年第5期
85.《保險資料庫營銷:拓寬保險營銷新渠道》《保險研究》2005年第6期; 1.《中國農村保險制度研究》,2000年度安徽財經大學規劃課題,(00AC030)課題主持人,已完成。
2.《補充保險制度研究》,2002年度安徽省教育廳社科項目,(2002jw085zc)課題主持人,已完成。
3.《中國農業保險政策研究》,2003年度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課題,(200331)課題主持人。已完成。
4.《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及其相關政策研究》,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0341010),項目組主要成員。
5.《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200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03BJL013),項目組主要成員。
6.《淮河漫堤行洪保險研究》,2004年安徽省教育廳社科項目,(2005sk085),課題主持人 1.富邦獎學金 三等獎 中國保險學會頒發,2001年3月2日
2.《關於保險資金進入股票市場的研究》一等獎 安徽保險學會,2000年12月6日;
3.《面向二十一世紀:安徽保險市場發展》二等獎 安徽省保險學會,1999年12月6日;
4.《信用卡業務的風險及保險實務》 三等獎 安徽保險學會,1998年10月16日
5.《組建我國農村合作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 三等獎 蚌埠市人民政府,1998年5月;
6.《財稅政策對保險巨災准備金積累的影響》 優秀論文獎,華齡出版社,中國新世紀叢書編委會,1999年10月12日;
7.《財稅政策對保險巨災准備金積累的影響》 優秀獎,安徽財貿學院,1999年;
8.《投資連結保險的發展與風險控制》 三等獎 蚌埠金融學會 2002年6月;
9.《保險業的經營模式:混業經營的辨證思考》 二等獎 安徽省金融學會 2001年12月;
10.《財稅政策對保險巨災准備金積累的影響》 三等獎 蚌埠市人民政府 2001年2月;
11.《投資連結保險的風險控制》 三等獎 安徽保險學會 2002年10月。
12.《保險控股公司:一個有效混業經營的制度安排》二等獎 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04年1月;
13.《火災公眾責任在娛樂業中的制度安排》一等獎 安徽省科技論壇 2004年12月
5. 寧夏脫貧攻堅取得哪些成果
8月2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發布會召開。回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答人社廳、住建廳、農牧廳、衛計委和金融工作局相關負責人向媒體介紹了寧夏成立60周年以來脫貧攻堅新成就。
結合特色優勢,大力推進產業扶貧。緊緊圍繞「一特三高」現代農業,制定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大力發展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等特色富民產業。於2017年打造扶貧示範村109個、扶貧龍頭企業124家、規范培育扶貧合作社375家、提升發展致富帶頭人2103名。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助貧困人口挪窮窩。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先後組織實施了吊庄移民、扶貧揚黃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十二五」生態移民工程,累計搬遷移民120多萬。
6. 寧夏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中的學業成果在哪
摘要 親,你好,寧夏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中的學業成果在學信網上可以查詢到更加詳細,包括你的學籍以及學習成果和學習經歷都有。
7. 寧夏回族自治區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寧夏國土資源廳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管理的一系列大政方針,緊緊圍繞自治區經濟發展第一要務,服務全區經濟建設,即做好土地供應工作,確保重點項目建設用地需要。
2005年全區主動介入前期准備,在建設選址、用地規模等方面指導用地單位少走彎路,切實加快用地審批,滿足了國家、全區重點項目建設和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用地需求。
積極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有關精神,為寧東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服務。確保了重點工程項目用地預審的順利通過,為寧夏煤業集團有限公司盡快取得寧東地區礦業權作出了積極努力;完成了中衛市天景山化工灰岩勘探開發工作規劃、中衛市梁水園煤礦區煤炭資源勘探工作規劃,並就前期勘探工作進行現場調查,為下一步工作開展鋪平了道路。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2005年全區耕地面積連續19年實現凈增長,累計凈增耕地4.53萬公頃,10.53公頃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全區建設項目佔用耕地實現了占補平衡。
(二)土地利用狀況
1.農用地
2005年全區農用地417.80萬公頃,其中耕地109.99萬公頃。
2.建設用地
2005年全區共審批建設用地4 089.17公頃,其中農用地轉用2 093.16公頃;共徵用土地總面積1 997.31公頃,其中徵用農用地1 672.14公頃。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5年全區共完成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4個項目,投資額366.66萬元,共增加農用地237.37公頃,其中增加耕地197.80公頃。全區土地開發程度高,但利用程度低,土地開發極具潛力,由於人口稀少,人均耕地達3.5畝,待開發的宜農荒地達1 000多萬畝;土地價格低廉,開發成本較低,只需開渠引水,便可實現自流灌溉;不僅水稻優質高產,而且枸杞、釀葡萄等農特產品品質上乘,投資開發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灌溉條件優越的寧夏平原高產田僅占農田總面積的22.6%,中低產田分別佔33.5%和43.9%。另外,還有133.3公頃以上大片荒地有待開發利用。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全區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05年底,已經發現各類有用礦產資源近50種,產地近千處。儲量豐富的有煤、石膏、石灰岩、硅石等。煤炭是寧夏的優勢礦產資源,全區含煤地層分布面積17 000平方千米,占寧夏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強;煤炭預測儲量2 027億噸,居全國第5位;已探明儲量314.58億噸,居全國第6 位;全區煤種齊全,各種煤炭都有,焦性煤主要分布在賀蘭山、寧東兩個含煤區。經計算,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總值(未包含礦泉水)為17 443.87億元,人均礦產資源潛在總值為29.68萬元。
全區礦產資源現狀具有以下特點:礦產資源種類不多而煤炭資源與非金屬資源比較豐富;產地相對集中;開發強度不高、開發潛力大;金屬礦產貧乏。
(二)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5年全區地質勘查經費投入總計1 464.85萬元,全部用於煤礦能源勘查。其中,中央財政撥款680萬元,地方財政140萬元,企事業資金644.85萬元。年末勘查從業人員850人。
完成地質勘查項目58項。其中,礦產勘探22項,礦產詳查7項,礦產普查11項,地質調查、評價等5項,地質科學研究13項。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情況
1.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2005年全區批准登記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403個,其中能源礦產100個,非能源礦產303個。2005年新立許可證73個,另外,變更30個,延續186個,其他114個。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全區目前有礦山企業913個,其中大型礦山企業5個,中型礦山企業23個,小型礦山企業331個,小礦554個;礦山從業人員54 837人,礦井開發產值年礦產量固體礦產和液體礦產4 103.31萬噸,工業總產值達319 226.04萬元,礦產品銷售收入284 557.53萬元,利潤-6 782.54萬元。主要問題在於缺少大中型礦山企業,礦山規模小、資源利用率低,經濟效益不好。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全區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把開展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作為加強土地資產管理,培育、規范土地市場秩序以及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重要舉措,狠抓工作落實,規范操作程序和工作規程,完善監管措施,全區城鎮土地價格得到逐步完善,價格管理日益規范。
2.土地一級市場
2005年全區共出讓土地1 177宗,成交面積792.63公頃,成交價款137 633.29萬元,純收益61 524.07萬元。其中拍賣出讓5宗,純收益76萬元;掛牌出讓187宗,純收益51 945萬元。出讓土地用途如表1所示。
表3 經費來源一覽表
2005年共進行幹部培訓6人次,其中黨校4人次,行政學院2人次。
七、問題與建議
1.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執法難的問題依然存在,執法監察工作力度不夠,法制宣傳教育還不夠廣泛和深入,一些幹部群眾法制觀念淡薄,依法管地、依法用地、依法采礦的自覺性沒有得到提高。
(2)礦權市場建設發展不平衡。全區2002年開始全面推行礦業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以來,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礦種單一,經濟價值低,缺乏競爭力,且非煤礦產品供大於求,新礦山增長緩慢,法律意識不強,在規定期限內同時參加投標和競拍的少,造成各地礦權招拍工作發展不平衡。
(3)礦產儲量管理和服務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為政府決策和為市場建設服務的及時性、有效性、准確性有待增強;一些地方、一些領導對資源儲量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與資源儲量管理有關的各環節間相互協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2.對今後工作的建設
(1)需進一步加強用地計劃和預審管理,規范報批程序,簡化手續,提高服務效率,加強和自治區相關部門的協調與合作,認真做好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的征地工作。
(2)規范發展市場,加大對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落實的監督檢查力度,進一步規范協議出讓土地行為,切實解決低價協議出讓土地問題。
(3)全面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提高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平。扎實推進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隊伍建設。
8. 李占文的獲獎情況
獲得科技成果登記7項,獲獎4項:1、《寧夏紅棗標准化生產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2007-12-17獲寧夏科學技術廳成果登記(登記號:2007101),2008-6-21獲得2007年度自治區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2、《寧夏林木害蟲天敵姬蜂研究》2006-12-13獲寧夏科學技術廳成果登記(登記號:2006117),2007-4-26獲得2006年度自治區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3、《寧夏引黃灌區東方田鼠綜合防控技術研究》2007-12-5獲寧夏科學技術廳科技成果登記(成果登記號:2007080),2011年4月獲寧夏石嘴山市科技成果三等獎;4、《靈武長棗標准化生產技術示範與推廣》,2010年度獲銀川市人民政府銀川市科技創新三等獎;5、《氣候環境變化對寧夏主要森林病蟲害發生和危害影響的研究》2004-10-15獲寧夏科學技術廳科技成果登記(成果登記號:2004058);6、《優良抗逆樹種杠柳繁育技術研究與造林示範》獲得了自治區科技成果登記,登記號為:2011056;7、《靈武長棗開花座果規律與促花保果技術研究及應用》獲銀川市科技成果登記,成果登記號為:2011055。
9. 寧夏+在解放思想引領下+取得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摘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寧夏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帶領全區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寧夏實際,狠抓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民族地區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新篇章,開創了寧夏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回顧這一歷史巨變,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堅持黨的思想路線不動搖,牢牢把握解放思想這一法寶,把解放思想作為改革取得新突破、事業實現新發展的重要保障,引導幹部群眾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開闊眼界中拓寬思路,在創新進取中破解難題,在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中,走符合民族地區實際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