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些證書,考下之後國家會給補貼額度是多少
其實很多證書,只要考下了國家都會給補貼:
建築類:建造師、造價工程師(一級與二級的額度不同)、消防工程師、安全工程師
醫衛類:執業醫師、執業葯師
財經類:中級會計師、中級經濟師
教資類:教師資格證
且在各地,官方都有相應規定,比如近期濟南市社會保險事業中心,就公布了2020年度職業技能提升補貼公示名單(技術類第116批),其中以上種類的職業資格證書,都可以領取1500到2000元的補貼。
大家也應該知道,職稱直接關繫到待遇,不過考下這幾類類證書、聘任上職稱後,至於能多拿多少錢,有時候不是政府決定的,」放管服「的指示精神下,職稱評審是由用人單位自主決定的。因此同一職稱,在不同單位、地區,所能享受的待遇可能不大一致,具體還是要看情況。
同時要提醒大家,考下這些證書所能享受到的待遇越來越好,不光證明了證書含金量的提升,其考試難度也越來越高,相信參加過考試的老考生都已經體會到了,因此早做打算更為明智。
㈡ 職業資格補貼怎麼領取
各省市職業資格補貼的領取條件和流程有所差異。以山東省為例,領取職業資格補貼專必須滿屬足的條件有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且該證書位列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之中;就業並繳納社會保險三年以上;必須是在職期間領取。
在青島市參加失業保險的企業職工,登錄青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門戶網站,辦理網上申請。其他市參加失業保險的企業職工,到當地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服務大廳實施手工辦理業務。其他城市請關注該省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官方網站。
㈢ 職稱證書的怎麼辦理領津貼
不要想太多,你考是你自己的事,單位聘了才會有補貼。
㈣ 考什麼證可以領補貼,在哪邊領
可以,得滿足條件。
申領初級會計職稱技能提升補貼的條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企業職工,可申領技能提升補貼:
(一)依法參加失業保險,累計繳納失業保險費36個月(含36個月)以上的。
(二)自2017年1月1日起取得初級(五級)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
注意,是必須同時符合2017年1月1日之前取得的證書能申領,在這之前取得的證書應該都不能算數,這個政策一方面是為了鼓勵企業職工長期參加失業保險,另一方面是為了調動職工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
(4)證書領津貼擴展閱讀
第一步,職工應在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核發之日起12個月,到本人失業保險參保地失業保險經辦機構,申領技能提升補貼;
第二步,失業保險經辦機構通過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聯網查詢、與失業保險參保信息比對等方式進行審核;
第三步,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按照規定程序對申請審核通過後,應直接將補貼資金發放至申請人本人的個人銀行賬戶或社會保障卡。
注意取得證書後,要在核發之日起12個月到相關機構申領補貼,進一步說明了,在2017年1月1日前取得的證書不符合申領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於失業保險支持參保職工提升職業技能有關問題的通知
㈤ 為什麼考到國職證書可以領取補貼去哪裡領取
考取國家健身教練的證書是可以領取補貼的,這是國家的補貼政策。我們學院是國職授權培訓基地。國職培訓課程包含:健身教練肌肉訓練方法、運動解剖學、肌肉訓練方法實踐等內容。
㈥ 專業資格證書,可領取福利津貼是否需要和工作崗位掛鉤的
補貼、津貼是否抄需要繳納襲個人所得稅,需要根據其性質決定:(1)屬於工資、薪金性質的補貼、津貼收入需要征稅;(2)不屬於工資、薪金性質的補貼、津貼或者不屬於納稅人本人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收入,不征稅。下列不屬於工資、薪金性質的補貼、津貼或者不屬於納稅人本人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收入:(1)生子女補貼;(2)行公務員工資制度未納入基本工資總額的補貼、津貼差額和家庭成員的副食補貼;(3)兒補助費;(4)旅費津貼、誤餐補助(指按財政部門規定,個人因公在城區、郊區工作,不能在工作單位或返回就餐,確實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據實際誤餐頓數,按規定的標准發給的誤餐費)。工資、薪金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三千五百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㈦ 職業證書補貼如何申領
各省市職業資格補貼的領取條件和流程有所差異。以山東省為例,領取職業資格補貼必須滿足的條件有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且該證書位列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之中;就業並繳納社會保險三年以上;必須是在職期間領取。
簡介:
1、職工應在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核發之日起12個月內,到本人失業保險參保地失業保險經辦機構,申領技能提升補貼。
2、失業保險經辦機構通過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聯網查詢、與失業保險參保信息比對等方式進行審核。
3、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按照規定程序對申請審核通過後,應直接將補貼資金發放至申請人本人的個人銀行賬戶或社會保障卡。
技能提升補貼申請、審核的具體程序和操作辦法,由各省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財政部門根據本地實際,本著方便、快捷、安全、審慎的原則制定,並主動向社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