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1、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因其超大的建築規模、空前的施工難度以及頂尖的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大橋項目總設計師是孟凡超,總工程師是蘇權科,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是林鳴。
2、復興號動車組列車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是中國標准動車組的中文命名,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
3、射電望遠鏡FAST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
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貳』 中國的科技10個成就有哪些
2019中國十大科技成就:
1、1月3日,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背。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5月23日,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樣車下線。
5月23日10時50分,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這標志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3、6月6日,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這意味著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4、8月9日,華為發布操作系統:鴻蒙。
鴻蒙系統(HarmonyOS)是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布式OS,可按需擴展,實現更廣泛的系統安全,主要用於物聯網,特點是低時延,甚至可到毫秒級乃至亞毫秒級。
5、8月17日,捷龍一號首飛成功。
8月17日12時11分,捷龍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登上歷史舞台。
6、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
大興國際機場佔地面積達到140萬平方米,有著世界規模最大單體航站樓、世界施工難度最高航站樓、世界最大隔震支座航站樓和世界最大無結構縫一體化航站樓。
7、9月25日,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貫通。
全橋共計228個橋墩,鋼結構用量124萬噸,混凝土用量294萬方,其用鋼量和混凝土總方量是迄今為止國內外橋梁之最,大橋貫通也意味著未來「京台高鐵」的關鍵節點建成。
8、9月30日,±1100千伏特高壓之流工程通電。
「新疆准東-安徽皖南」特高壓直流工程全長3324千米,共有鐵塔6079基,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9、10月1日,東風-41核導彈首次公開亮相。
東風-41是我國現役導彈中射程最遠的型號,總長16.5米,略超東風31-a, 1.5萬公里的射程也超過美國LGM-30「民兵」(1.3萬公里)和俄羅斯RT-2PM2「白楊M」(1.1萬公里)。
10、11月28日,發現迄今最大黑洞。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這項重大發現,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
『叄』 中國的科技成就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中國於1964年10月首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中國於1967年06月首顆氫彈試爆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於1978年實現改革開放。
中國於昆明在1999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國大型詩詞書籍《中國當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2006年出版。
中國沈陽在2006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許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嫦娥一號(CE-1)」發射成功。
中國於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在四川汶川、北川等地發生了里氏震級8.0級,矩震級7.9級的「5·12汶川大地震」。
中國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悼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難同胞。並且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中國於2008年在北京舉行奧運會(於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舉行)和殘奧會(於2008年9月6日至9月17日舉行),並以51金、21銀、28銅首次位列奧運會金牌榜首位。中國體育代表團在1984至2008年的奧運會上,共奪得金牌一百六十三塊。
『肆』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古代:四大發明
現代:「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術。我國激光技術世界第一,領先全世界15年。 2、超級稻及其他農作物雜交技術。超級稻被世界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3、陶瓷技術。陶瓷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領先技術。 4、反衛星武器技術。我國已經發明寄生星多年。現在開始向菲律賓的一顆商業衛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國才有,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有研製出來。是我國鎮國之寶。 5、建橋技術。我國是造橋王國,有「世界橋梁博物館」的美稱。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橋,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橋。 6、高原鐵路建設技術。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 7、巨型水電站建設技術。我國建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代表世界水電技術的最高水平。 8、排灌機技術。安裝在駱馬湖的抽水機直徑8米,計劃再安裝直徑12米的機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機器人技術。我國的水下螃蟹系統,是世界獨有的。 10、汽墊船是我國發明的。當時為了保密,沒有向全世界公布。 11、打水井技術。我國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2、絲綢技術。絲綢是我國的傳統技術。現在仍然世界領先。 13、治理沙漠技術。我國治理沙漠技術世界領先。 14、防治人畜瘟疫技術。我國在50--60年代已經基本消滅人畜瘟疫,當時和現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15、防治SAS病技術。我國防治SAS病技術世界第一水平。 還有一些小科技就不提了。
『伍』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陸』 我國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6)國內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科技成果轉化率
與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對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強調帶有一定的「中國特色」。之所以國內仍在強調「科技成果轉化率」,是由兩個因素促成的:一是很多項目在立項時沒有考慮項目的商業化前景,或者一開始覺得有商業化價值,但在項目實施之後發現沒有商業化價值;二是一些項目盡管有商業化前景,但大學、研究所沒有動力去推行,致使轉化率低。
中國對「轉化率」的強調,恰恰說明中國的科研不是面向市場的。中國的科研依靠國撥經費,所以會特別強調要轉化。
國外特點
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並不存在成果轉化方面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科技成果本身就是面向市場的,科研成果研發出來就直接面向生產線,否則對於作為科研投資主體的企業來說,資金就「打水漂」了。
中國科技研發投入快速增加,2011年超過一萬億,佔GDP的1.98%,但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問題十分突出。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