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了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黨和政府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您好;為了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無論是什麼行業,簡單的說;因地專制宜、因人而異、屬腳踏實際,真抓實乾落實科學發展觀。這就是為一出入。農業也好、工業也好、各行各業和部門只有依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才能得到保駕護航作用。這樣推理認識問題,不難得出結論,落實人才政策質量好與壞是關鍵?黨和政府應該利法保護不同層次技術人才,使他們合理得到幹事有舞台、發展有空間。
⑵ 急!說明改革要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歷史唯物主義依據
學好用好歷史唯物主義,有助於我們依靠人民力量推進改革不斷取得勝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黨的群眾路線,正是基於這條基本原理,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堅持我們黨的宗旨和綱領。建黨9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只有始終保持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我們才能站穩腳跟,不斷取得事業的勝利。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全面推進我們的改革事業,必須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利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制度、法治和觀念上,著力解決好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⑶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使發展成果更多什麼惠及全體人民
使發展成果更多【抄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黨的十八大於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這次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大會作了報告。十八大報告是回顧成就、總結經驗的報告,是高舉旗幟、科學發展的報告,是解放思想、推進改革的報告,是制定藍圖、引領未來的報告,是凝聚力量、增強信心的報告。報告對鼓舞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⑷ 滿足人民單一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句話是正確的還是
滿足人民單一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句話屬於錯誤的。
單一化需求是有錯誤的,可以改成多樣化需求。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的獲得感顯著增強。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低收入群體收入加快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跑贏了經濟增長。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步性增強。
(4)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擴展閱讀:
人民多樣化需求介紹如下:
收入分配格局改變,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處於縮小的勢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努力加以全面准確貫徹落實,也是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做好民生工作的根本要求。
⑸ 從經濟角度分析如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
一、加強國家宏觀調控
國家宏觀調控在構建「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應該發揮更大作用,通過發揮財稅政策的收入轉移作用,確保財政的公共性和滿足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有關方面的發展目標。
二、完善我國的分配製度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採取各種財政、經濟政策實現「調高」、「擴中」、「提低」。
「調高」就是要調節高收入階層的財富,讓高收入階層負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調高」的核心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消除行業壟斷。同時,對高收入行業和階層,要加大稅收的調節作用。
「擴中」就是要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數量,讓其成為分配格局中最重要、所佔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我國應該擴大中等收入者隊伍,促進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培育壯大我國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為最終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創造條件。
「提低」是「擴中」的主要途徑之一。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利益,是社會穩定發現的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國家必須要把「提低」的工作做好。
三、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補充:
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更加關注民生,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保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庄嚴承諾振奮人心。
⑹ 如何理解"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終目的在於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決定》要求,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決定》中頻繁出現的「公平」二字,清晰勾勒出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走向,回應了人民的期待。
經過35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在國力大增、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社會不公的現象,如貧富差距拉大、地區差距和城鄉收入擴大,就業上的同工不同酬等等。這些問題,有權錢交易等非制度因素的影響,更多的是一些具體制度缺陷帶來的結果。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隨著人們的民主觀念、權利意識明顯增強,對公平正義的訴求也更加強烈。公平正義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諸多矛盾的交結點,也成為新一輪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為此,《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落腳點」。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決定》構建了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把一切社會不公現象納入制度調節的范圍:
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平等使用要素、參與競爭。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
城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讓農民更多享受到土地紅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
公共服務,讓城鄉居民公平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
司法公正,構建社會公平公正的基礎和底線。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就業創業,消除就業歧視,構建機會平等機制。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規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構建「橄欖型」分配格局。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社會保障改革,減少特權、增加平等。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
在現代中國,導致社會不公的最大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為此,《決定》提出,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障礙,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決定》從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措施。這必將加速推進我國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
十八屆三中全會回應人民的強烈訴求,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促進公平公正的改革方案。而這些方案能否成為現實,很大程度上要靠我們各級黨委部門特別是領導幹部去落實。這就需要領導幹部真正自覺地「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落腳點」,推進新的改革和制度創新。要在發展中促進公平,而不能把發展與公平對立起來,有發展成果,才能談得上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⑺ 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什麼感
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堅決打擊各種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犯罪活動和犯罪分子,保持社會長期穩定。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7)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擴展閱讀
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民生是為政之要,必須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在當前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的情況下,更要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該辦能辦的實事要竭力辦好,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
1、大力促進就業創業
完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今年高校畢業生79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要實施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等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切實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工作。加大就業援助力度,扶持城鎮困難人員、殘疾人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就業這一民生之本,讓人們在勞動中創造財富,在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
2、辦好公平優質教育
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加快實現城鎮義務教育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持續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辦學差距。繼續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農村招生規模。提高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補助標准。
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強民族教育,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學前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制定實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我們要發展人民滿意的教育,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夢想、更多家庭實現希望。
3、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標准,擴大用葯保障范圍。在全國推進醫保信息聯網,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完善大病保險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三級公立醫院要全部參與並發揮引領作用,建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增強基層服務能力,方便群眾就近就醫。分級診療試點和家庭簽約服務擴大到85%以上地市。
繼續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准。及時公開透明有效應對公共衛生事件。保護和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適應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加強生育醫療保健服務。支持中醫葯、民族醫葯事業發展。食品葯品安全事關人民健康,必須管得嚴而又嚴。要完善監管體制機制,充實基層監管力量,夯實各方責任,堅持源頭控制、產管並重、重典治亂,堅決把好人民群眾飲食用葯安全的每一道關口。
4、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
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確保按時足額發放。穩步提高優撫、社會救助標准,實施好臨時救助制度。調整完善自然災害生活補助機制,全部完成去年洪澇災害中倒損民房的恢復重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城鄉困境兒童保障。關心幫助孤寡老人。全面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縣級政府要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協調機制,切實做好托底工作,使困難群眾心裡有溫暖、生活有奔頭。鍥而不舍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決不允許他們的辛勤付出得不到應有回報。
5、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創作,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加強科學普及。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培育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市場監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好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統籌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運動快樂、擁有健康體魄。人民身心健康、樂觀向上,國家必將充滿生機活力。
6、推動社會治理創新
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改革完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依法推進公益和慈善事業健康發展,促進專業社會工作、志願服務發展。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人合法權益。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和法律服務。
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深化平安中國建設,健全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依法懲治黑惡勢力犯罪和盜竊、搶劫、電信網路詐騙等多發性犯罪,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大力整治社會治安突出問題,全方位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
人命關天,安全至上。必須持之以恆抓好安全生產。加強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地震、氣象、測繪、地質等工作。嚴格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地方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⑻ 黨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體現了什麼道理
1是堅持黨的性質、實現黨的根本宗旨的本質要求。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在90多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這是黨能夠贏得廣大人民全力支持和衷心擁護的根本原因,是黨能夠奪取革命勝利和長期執政的力量源泉。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明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歷史進程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保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是黨對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方面繼續採取有力政策舉措,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充分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權益,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始終保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最大限度凝聚改革發展共識,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2 黨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體現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本目的就是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與資本主義以最大限度追求剩餘價值為生產目的有著本質區別。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在改革發展全局上有一個如何處理積累與消費關系的問題。我們既要重視積累,不斷擴大社會再生產,又要重視消費,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問題的關鍵是要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合理確定和適時調整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拿出更多的財力用於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群眾公認這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實惠更多的時期。但也要看到,在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過程中,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問題仍比較突出,這客觀上要求我們進一步對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作出必要調整。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這樣做,也有助於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形成積累與消費的良性循環,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3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客觀要求。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要求我們在改革發展過程中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國內外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不利於調動積極性,會影響生產效率提高;而經濟快速發展中分配嚴重不公,出現兩極分化,則會引發社會動盪,影響經濟發展進程。我們必須注重研究分配問題,在效率和公平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既能創造更高勞動生產率,又能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優越性。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十八大,我們黨先後提出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因下體現社會公平,兼顧效率與公平,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等重要原則,這反映了我們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對效率與公平關系認識上的不斷深化。現在確實到了需要我們在國民收入各次分配中都更加註重公平的階段。這些年國家採取了許多措施來貫徹公平正義原則,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如通過取消農業稅,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公共投資向農村傾斜等舉措,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但當前一些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體制機制依然存在,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依然較多。我們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繼續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分配製度逐步把「蛋糕」分好;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基礎上,加緊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依法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深入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努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確保人民和諧相處、社會安定團結、國家長治久安。
⑼ 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有哪些意義
成果更多就來是經濟發展上成就不斷,有源越來越大的成果
更公平是指縮小貧富差距,不讓少數人手裡拿著大部分的國民財富
惠及全體人民,就是指有些人沒有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例如偏遠地區,要讓這些地區聽到外界的聲音,趕上時代的潮流,一起享受改革 的成果
提出這樣的目標是因為現在中國普遍實現了小康,但是出現了一下的問題
一:經濟的不可持續性,隨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漸漸失去優勢,不利於持久發展
二:現在中國貧富差距嚴重,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不斷出現嚴重的治安事件,民眾形成仇富的心理
三:中國的社會發展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廣大西南地區仍然處於貧困之中
所以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⑽ 怎樣看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成果來更多就是經濟發展上成就不自斷,有越來越大的成果
更公平是指縮小貧富差距,不讓少數人手裡拿著大部分的國民財富
惠及全體人民,就是指有些人沒有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例如偏遠地區,要讓這些地區聽到外界的聲音,趕上時代的潮流,一起享受改革 的成果
提出這樣的目標是因為現在中國普遍實現了小康,但是出現了一下的問題
一:經濟的不可持續性,隨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漸漸失去優勢,不利於持久發展
二:現在中國貧富差距嚴重,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不斷出現嚴重的治安事件,民眾形成仇富的心理
三:中國的社會發展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廣大西南地區仍然處於貧困之中
所以提出了這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