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探月成果大比拼

探月成果大比拼

發布時間:2022-01-09 09:27:02

① 目前世界上實現了,探月計劃的國家,他們各自取 的哪些成就 (>_<

② 人類探索月球成果有哪些

人類探月史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寸乘7英寸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6次的阿波羅號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在2004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後.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據悉,歐航局將在2020年前分4個階段進行月球探測,計劃在2012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設.計劃耗資:約890億元人民幣.

③ 人類的所有探月任務中,都什麼重大的發現

從古至今,東方都對月亮有美麗而浪漫的幻想,各種傳說都動人心弦。月球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它是中外科學家探索宇宙的第一個選擇。人類探索月球至今已有六十年,期間各種重大發現都鼓舞人心,引領人類不斷探索宇宙。迄今為止的探月任務中,人類的發現基本是關於月球上的物質、地貌和對月球的測繪。

我國在目前的幾次探月中沒有重大的發現,僅是進行了一些測繪和驗證探月技術。現在中國更迫切的是研究技術,為未來的進一步探月打下基礎。只有足夠精尖的技術,才能助力我國在未來獲得更大的科學成果 。

④ 人類探月有什麼歷史和成果

1959年1月2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顆成功地探測到地外星體的探測器,進入日心軌道的第一顆人造行星。

1969年7月16日,7月20日晚,阿波羅11號登月艙的4條著陸支架終於安全落在被稱為「靜海」的月球上。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下人類的第一個足印。在7月21日,降落六個半小時後,阿姆斯特朗扶著登月艙的階梯踏上了月球,說道:「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常識航天航空篇。

⑤ 中國的探月工程叫什麼名字取得了那些成果

目錄
3
中國探月工程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劉世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7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1],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中國人的探月工程,為人類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貢獻。[2]

2020年10月底,按照計劃中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通過鏟取、鑽取兩種方式,採集月球樣品並帶回地球。[3]

中文名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
外文名
Chang e project
別名
嫦娥工程
起始時間
2004年3月1日
階段區分
3個階段
快速
導航
嫦娥一號

嫦娥二號

嫦娥三號

嫦娥四號

嫦娥五號

探月寓意
工程介紹
工程概況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開展月球探測工作是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第一步的重大舉措。實現月球探測將是我國航天深空探測零的突破。月球已成為未來航天大國爭奪戰略資源的焦點。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月球上特有的礦產和能源,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探月是我國自主對月球的探索和觀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4] 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而根據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並計劃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5]
共2張
合並圖冊
工程目標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構造單元,初步編制月球地質與構造綱要圖,為後續優選軟著陸提供參考依據。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對月球表面有用元素進行探測,初步編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圖。
3、探測月壤特性。探測並評估月球表面月壤層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資源量。
4、探測地月空間環境。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研究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境的影響。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由月球探測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的繞月探測工程系統屆時將實現以下五項工程目標:
⊙ 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

工程圖
⊙ 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
⊙ 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
⊙ 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
⊙ 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4]
月球探測三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5個科學目標:
1. 探測區月貌與月質背景的調查與研究
利用著陸器機器人攜帶的原位探測分析儀器,獲取探測區形貌信息,實測月表選定區域的礦物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測區月質構造背景,為樣品研究提供系統的區域背景資料,並建立起實驗室數據與月表就位探測數據之間的聯系,深化和擴展月球探測數據的研究。探測區月貌與月質背景的調查與研究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探測區的月表形貌探測與月質構造分析;
2)探測區的月壤特性、結構與厚度以及月球岩石層淺部(1~3 km )的結構探測;
3)探測區礦物/化學組成的就位分析。
2. 月壤和月岩樣品的採集並返回地面
月球表面覆蓋了一層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種月球岩石和礦物碎屑,並記錄了月表遭受撞擊和太陽活動歷史;月球岩石和礦物是研究月球資源、物質組成與形成演化的主要信息來源。採集月壤剖面樣品和月球岩石樣品,對月表資源調查、月球物質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過程及太陽活動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岩芯明岩樣品的採集並返回地面的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在區域形貌和月質學調查的基礎上,利用著陸器上的鑽孔采樣裝置鑽取月壤岩芯;
2)利用著陸器上的機械臂採集月岩/月壤樣品;
3)在現場成分分析的基礎上,采樣裝置選擇採集月球樣品;
4) 著陸器和月球車都進行選擇性采樣,月球車可在更多區域選擇採集多類型樣品,最後送回返回艙。
3. 月壤與月岩樣品的實驗室系統研究與某些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評估
月壤與月岩樣品的實驗室系統研究與某些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評估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對返回地球的月球樣品,組織全國各相關領域的實驗室進行系統研究,如物質成分(岩石、礦物、化學組成、微量元素、同位素與年齡測定)、物理性質(力學、電學、光學、聲學、磁學等)、材料科學、核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實驗室分析研究;

我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1號月球衛星
2)月球蘊含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進行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的評估,是人類利用月球資源的前導性工作,可以為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人類未來月球基地建設進行必要的准備;根據月球蘊含資源的特徵,測定月球樣品中He-3、H 、鈦鐵礦等重要資源的含量,研究其賦存形式;
3)開展He-3等太陽風粒子的吸附機理和鈦鐵礦富集成礦的成因機理研究;
4)開展He-3 、H 等氣體資源提取的實驗室模擬研究。
4. 月壤和月殼的形成與演化研究
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過程之一,是研究大時間尺度太陽活動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億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礦物的形成與演化可反映月殼早期發展歷史;月球表面撞擊坑的大小、分布、密度與年齡記錄了小天體撞擊月球的完整歷史,是對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災變事件的最佳信息載體。

各階段示意圖
5. 月基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氣探測
太陽活動是誘發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對人類的航天等活動有重大影響。在月球探測三期工程中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探測包括以下內容:
1)空間環境探測器
記錄宇宙線、太陽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譜,分析與研究太陽活動和地月空間環境的變化;探測太陽風的成分與通量,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資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據。
2)甚低頻射電觀測
在月面安置由兩個天線單元組成的甚低頻干涉觀測陣,長期進行太陽和行星際空間的成圖和時變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個能夠觀測甚低頻電磁輻射的長久設施。
工程方案
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中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第一步為「繞」,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至地外天體的飛行技術,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通過遙感探測,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探測月壤特性,並在月球探測衛星奔月飛行過程中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已於2007年10月24日發射。
第二步為「落」,時間定為2013年下半年。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地外天體的著陸技術,並攜帶月球巡視勘察器,進行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探測著陸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岩石的化學與礦物成分和月表的環境,進行月岩的現場探測和采樣分析,進行日-地-月空間環境監測與月基天文觀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第三步為「回」,時間在在2014至2020年之間。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自地外天體返回地球的技術,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對取樣進行分析研究,深化對地月系統的起源和演化的認識。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4]
工程計劃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期工程,即研製和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該星將環繞月球運行,並將獲得的探測數據資料傳回地面。該工程由探月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現已確定探月衛星主要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運載火箭採用「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場選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測系統利用現有航天測控網,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開發。

慶功大會
具體計劃是,「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起飛,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後實現星箭分離,衛星最後進入環繞月球南、北極的圓形軌道運行,並對月球進行探測,軌道距離月面的高度為200公里。
設計壽命為1年的「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激光高度計、微波輻射計、太陽宇宙射線檢測器和低能離子探測器等多種科學儀器,對月球進行探測。它在環月飛行執行任務期間,主要獲取月面的三維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球土壤厚度,檢測地月空間環境。其中前3項是國外沒有進行過的項目,第4項是我國首次獲取8萬公里以外的空間環境參數。此外,美國曾對月球上的5種資源進行探測,我國將探測14種,其中重要的目標是月球上的氦—3資源。氦—3是一種安全高效而又清潔無污染的重要燃料,據統計,月球上的氦—3可以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達500萬噸。
嫦娥工程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工程,也是我國實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動。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復雜並具高風險的工程,到目前為止,人類共發射月球探測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為48%。中國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成功率為100%。[4]
參與人員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師歐陽自遠;
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工程總指揮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測控通信指揮部部長朱民才;
衛星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葉培建,副總設計師孫澤洲、孫輝先;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志強;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陳閩慷;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 劉建忠;
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
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副總指揮 李春來;
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 副總設計師 張洪波;
「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 有效載荷總設計師 孫輝先;
「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總指揮 吳季;
巡視器總體主管設計師溫博(女);
測控數傳分系統主管設計師張婷(女);
天線分系統主管設計師戰榆莉(女);
供陪電分系統主管設計師陳燕(女);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董光亮等。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的運載火箭長征3A火箭共執行過14次發射任務,成功率為百分之百!
中國計劃在2007年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中國月球探測項目的科學目標為: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布;測量月壤厚度和評估氦-3資源量;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研製中的嫦娥1號月球探測器
有效載荷
為完成上述科學目標,探月一號衛星將安裝五種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設備。包括CCD立體相機和干涉成像光譜儀;激光高度計;微波探測儀;γ/X射線譜儀和空間環境探測系統。為了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有效載荷的科學數據,還專門設計了一套有效載荷數據管理系統。
CCD立體相機和激光高度計共同完成第一個科學目標,即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干涉成像光譜儀和γ/X射線譜儀完成第二個科學目標,即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布;微波探測儀完成第三個科學目標,即測量月壤厚度和評估氦-3資源量;空間環境探測完成第四個科學目標,即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設備簡介
立體相機和干涉成像光譜儀
立體相機由光學系統、支撐光學系統的結構件、CCD平面陣列以及相應的信號處理子系統組成。衛星飛行時,三個平行的CCD線陣可以獲取月球表面同一目標星下點、前視、後視三幅二維原始數據圖像,經三維重構後,再現月表三維立體影像。
干涉成像光譜儀用以獲取月球表面多光譜圖像。它包括三個主要的光學子系統:Sagnac干涉計、傅立葉變換透鏡和柱形透鏡。
激光高度計系統
激光高度計系統用於測量衛星到月表星下點間的距離,激光高度計系統由激光發射器及接收器兩大部分組成,其中的激光發射器用於發射激光脈沖到月球表面,接收器用於接收被後向散射的激光脈沖,激光脈沖的往返時間給出了衛星到月表的距離信息。

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運行控制大廳
γ/X射線譜儀
γ/X射線譜儀用以測量月球表面元素的種類和豐度。
月球表面物質的原子或原子核受到宇宙線粒子的轟擊而激發,會產生特徵的X射線和γ射線;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可以自己發射核γ射線,不同的元素可釋放不同能量的特徵γ譜線。通過γ射線譜儀測量這些特徵γ譜線的能量和通量,科學家可以推導出月表元素的種類和豐富程度

⑥ 前蘇聯的探月活動都有什麼

20世紀50~70年代,在冷戰背景下,美國和前蘇聯為了爭奪霸權圍繞月球探測展開了空前的太空競賽,從而拉開了近月探測的帷幕。

1959~1970年,前蘇聯利用「閃電」號火箭等,先後發射了24顆月球探測器。此時,前蘇聯在月球探測方面遙遙領先於美國,並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例如第一次實現月球硬著陸,擊中月球;第一次飛越月球背面,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實現探測器月面軟著陸,在4天中,向地球發回了全景照片和輻射資料;成功地發射第一顆月球衛星,首次實現環月飛行;第一次實現環月飛行後安全重返地球;第一次實現無人駕駛飛船登月取樣並返回地球;第一次實現無人駕駛月球車在月面行駛並進行科學探測等。1964年4月,前蘇聯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型的功能比較齊全的月球探測器——「探測器」號。

「探測器1」號~「探測器3」號的質量為890千克,「探測器4」號~「探測器8」號的質量則達到5600千克,這8個探測器號各有各的職責。

1965年7月20日,「探測器3」號在距月面11600千米處掠過月球,進入月球軌道。它在飛過月球期間,拍攝到25萬張月球照片,基本上彌補了月球3號探測器沒有拍攝到的月球表面,從而獲得了月球背面完整的概貌圖。它拍到的圖像清晰逼真,人們通過這些圖像識別了月球上不同區域的3000多個地形。

1969~1976年,前蘇聯發射了「月球15」號~「月球24」號探測器。相對於早期的月球號探測器來說,這批探測器已演變為月球自動科學站。其中,1970年9月12日發射的「月球16」號探測器順利到達月球後,用它自帶的小勺挖取了0.1千克月球岩石樣品並自動送回地球,使人類首次獲得月球表面物質的標本

1970在11月17日,「月球17」號探測器攜帶著世界上第一個無人駕駛月球車——「月球車1」號成功地在月面軟著陸,「月球車1」號在地面工作人員的遙控下勘探了月球表面8萬平方米的地域,進行了200多次土樣測驗,並用X射線望遠鏡掃描了天空,獲取了大量資料。「月球車1」號在月面上行駛了10.5千米,後來「月球211」號探測器帶上「月球車5」,「月球車2」號行駛了37千米。「月球車」底盤上裝有電動機驅動和電磁繼電器制動的輪子,靠特性吊架減少震動,能源採用的是太陽能電池和蓄電池。本來月球車可取得更大的成果,但由於地月間距離遙遠,通信中存在25分89秒滯後問題,「月球車」每完成一個動作後,地面工作人員需等待它將動作結果反饋回地球後才能指示進行下一個動作,這樣操作效率就低得多。

1976年8月18日,「月球24」號探測器在月球危海東南部軟著陸,它攜帶的挖掘機從2米深處挖出了1千克岩石,8月22日回收艙帶著岩石平安地降落在前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為前蘇聯的月球探測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隨著「阿波羅」工程的進展,飛船在月面軟著陸的試驗擺到了重要日程上。為此,美國設計了新型月球探測器——「勘測者」號。

前蘇聯在月球探測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表

探測器成果「月球2」(1959年)第一個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第一次實現月球硬著陸「月球3」(1959年)第一次飛越月球背面,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1966年)第一次實現探測器月面軟著陸「月球10」(1966年)第一次實現環月飛行「探測器5」(1968年)第一次實現環月飛行後安全重返地球「月球16」(1970年)第一次實現無人駕駛飛船登月取樣並返回地球「月球17」(1970年)第一次實現無人駕駛月球車在月面行駛並進行科學探測

⑦ 近年來,中國科技成就讓世人刮目相看:探月「嫦娥」、入海「蛟龍」、中國高鐵、「天宮一號」、國產大飛機

(1)我國正積極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我國正走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
(2)錯誤。①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堅實的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②從整體上看,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③要迅速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加快發展科學技術,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
(3)具備創新精神和能力;團隊精神;終身學習的能力;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
以上答案僅供參考

⑧ 關於近代探月的成果

六十一年的滄桑歲月, 六十一年的風風雨雨,無數個日日夜夜緶織的夢直到1949年,她終於甩開了腳鐐,挺直了胸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後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隻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十三億炎黃子孫雀躍歡呼,舉國同慶,多少次,我們心潮難平,多少次,我們輾轉難眠,多少次,我們都是為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天——祖國母親六十一年華誕!

第六十一年的華誕,給人以多少遐想,回想 六十一年來中華衰落到繁榮真是感慨萬千。坐在舒適的沙發上,陪奶奶看閱兵在天安門廣場上颯爽英姿,只見的是奶奶露出了從來沒有過的笑容,那麼殷慰,那麼甜。奶奶告訴我以前舊社會農村很窮,每天日曬雨淋在耕地里耕田,一年啊有那麼一,兩次有肉吃已經高興得不得了拉,我們那時候住的是茅草屋,下雨時雨水不停滴下來,屋裡的水足有一尺高,辛辛苦苦種來的糧食就淹沒了,這時候全家人都要挨餓了,大家都苦著臉。那時的生活啊我著一輩子都記得。真感謝共產黨,是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現在的生活多幸福啊! 六十一年後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央央大國從成功發射了神州五號、六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到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一步一個腳印,從落後走到了今天的繁華。

光陰如水,歲月如梭。我們在星光燦爛下傾聽時代的鍾聲,我們在漫漫長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今天我們十三億中華兒女歡聚一堂,共同見證——新中國成立 六十一周年。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雄獅開始慢慢覺醒,從此新中國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新中國的 六十一年,是社會和諧穩定的 六十一年!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般堅不可摧:1999年澳門回歸,1997年香港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7年面對死傷無數的汶川大地震,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情……但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一個災害阻止在腳下!

六十一年中國完成了飛天夢,從1979年遠程火箭試驗成功後,到2003年「神州五號」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太空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新中國的 六十一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 六十一年!1984年我國許海峰為中國奪的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發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金牌28枚,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奧運,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名!而今天,中國軍團在奧運金牌榜上首屈一指,獲得51枚金牌。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北京順利召開。

61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一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的民族之林;61年的滄桑巨變,6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六十一年的輝煌,六十年的記憶, 六十一年的成果。這個過程驚天動地,感人肺腑。

這 六十一年來,有多少人民辛勤勞動,為人民服務;有多少的人捨身為國。 六十一年的輝煌是我們辛勤的汗水,一點一滴的積攢起來的。

這 六十一年的記憶讓我們無法忘懷,這 六十一年的成果是我們這些園丁付出的汗水。如今我們收獲了,我們收獲的是感恩!

六十一年,我們中國的發展迅速騰飛啊!當毛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今日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回首歷史,展望現在,六十年來天翻地覆。

六十一年, 六十一年,我們一起來創造下一個驚心動魄把!

祖國,您 六十一了歲了。我祝您生日快樂!

⑨ 我國探月工程已經進入攻堅階段,並取得重大成果.科學家們探明月球表面:①沒有空氣;②沒有磁場;③重力

A、B、C、兩球均做自由下落,下落的加速度相同,根據h=

1
2
at2(a為在月球上下落的加速度)可知,下落高度相同,因此落地時間相同,故AC錯誤,B正確;
D、月球表面沒有空氣,氫氣球與鉛球在月球表面只受重力作用,由靜止釋放,它們都豎直向下做自由落體運動,都處於完全失重狀態,故D錯誤.
故選B.

與探月成果大比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