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體例

成果體例

發布時間:2022-01-08 19:23:38

⑴ 《史記》的作者是誰是什麼體例是什麼成就

作者司馬遷,紀傳體,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⑵ 什麼是知識產權立法體例

中國適合何種知識產權立法體例

吳漢東

近代民法典是在羅馬法體系基礎上改造的,且知識產權立法與近代民法典未能發生歷史的機緣。現代民法典編纂運動嘗試接納知識產權制度,但至今尚無成功的立法例。當代知識產權法是一個綜合性、開放式,且最具創新活力的法律規范體系,採取民事特別法的體例較為適宜。

關於知識產權制度與未來民法典之關系, 一直是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不少民法學者主張在民法典的框架內,整合一個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財產權體系,其理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手段基本是民事性質的,應將這一權利與其他財產權等同看待,並納入民法典進行規范,國外已有在民法典中規定知識產權之立法例。我國的民法通則在「民事權利」一節規定了各類知識產權,因此這一制度應成為民法典的組成部分。筆者對此有不同看法,本文試以範式民法典為參照系,從歷史考察與現狀分析相結合的角度,探討知識產權立法體例與民法典編纂之關系,希冀為民法典體系的設計提供些許有益的思想資料。

失之交臂:近代民法典編纂與知識產權制度產生

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的確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自十八、十九世紀以來都先後開始了知識產權的立法活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立法例有:美國1790年《聯邦版權法》、法國1793年《作者權法》、德國1837年《保護科學和藝術作品的所有人反對復制或仿製法》、日本1899年《著作權法》;美國於1790年、法國於1791年、德國於1877年、日本於1885年先後制定的專利法;英國於1875年、美國於1870年、德國於1874年、日本於1884年先後頒布的商標法。這些知識產權立法與近代民法典編纂都未發生歷史的機緣。

無論在英國還是美國,知識產權法都表現為制定法的形式,歷來都是一種獨立的財產法律制度,並不涉及民法典編纂的問題。大陸法系國家承受了古羅馬法典化的傳統。作為近代範式民法典的法國民法與德國民法,其編纂活動分別完成於19世紀初葉與末期,他們的民法典體系取材於羅馬法的《法學階梯》或《學說匯編》;其知識產權立法早在民法典編纂之前大體就緒,且這些新興的財產制度又多為英國的「舶來品」。因此近代歐洲大陸的範式民法典未能將知識產權制度納入其體系之中。關於其立法動因,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解釋。

1.近代知識產權制度是從特權到私權嬗變的產物

近代知識產權法的孕育,經歷了封建特許權制度近三百年的長期陣痛。與保護精神產品相關的封建特許權,包括印刷專有權和產品專營權,它以敕令或令狀的形式,授予印刷商以出版獨占許可證或賦予經營者專門製造、銷售某種產品的權利。這種封建特許制度的受益者主要是印刷商、企業主以及頒發許可證的統治者,而不是從事智力創造活動的作者或發明者。這一制度不僅適應了封建統治者禁錮思想文化、控制經濟利益的需要,而且決定了原始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特點。封建特許權的存在意義,在於它同近代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具有某種歷史連接作用。近代資產階級國家立法使知識產權由公法領域進入私法領域,由特權轉變為私權。法律制度在發生質的轉變的同時,也保留了某種歷史的慣性,即多數知識產權具有國家授予的特徵。這種權利取得的國家授予性與權利產生的本源性並不是矛盾的。美國學者認為,創造性活動是知識產權產生的「源泉」(source),而國家法律規定則是知識產權成立的「依據」(origion),因此知識產權是一種法定的有限制的獨占權利。知識產權制度產生的社會背景有別於傳統財產權法所生存的私法環境,因而近代立法者在法律體系的設計與安排方面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從特權到私權,反映了近代知識產權的屬性變化,但並非表明知識產權與其他財產權採用相同的立法形式。

2.近代知識產權制度是私權領域中財產「非物化革命」的結果

在羅馬私法體系中,財產權制度是一個物質化的權利結構體系。羅馬人基於財產的主要構成限於對有體物的認識,構建了物與物權制度。他們以物為客體范疇(主要是有形的物質客體——有體物,也包括無形的制度的產物,即除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權利——無體物),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以所有權形式為核心的物權制度,建立了以物權、債權為主要內容的「物法」體系。隨著近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社會財產構成中,出現了所謂抽象化、非物質化的財產類型。以知識、技術、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知識財產」,有別於以往物質形態的動產、不動產,是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另類客體。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一書中寫道:諸如精神技能、科學知識、藝術以及發明等,都可以成為契約的對象,而與買賣中所承認的物同一視之。此類佔有雖然可以象物那樣進行交易並締結契約,但它又是內部的精神的東西。十分明顯,傳統的物化財產權結構是無法包容抽象化、非物質化的知識財產的。1807年法國民法典繼承並發展了羅馬法的傳統,將客體物分為有體物與無體物,同時擴充了無體物的范圍。後者專指具有財產內容的權利,其中,除了民法典所規定的債權、股權外,還包括新興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本歸為動產物,以後又被劃歸到更具重要價值的不動產類別中。1896年德國民法典在繼承羅馬法傳統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德意志民族風格。其立法文件不承認無體物,所謂物僅涉及有體物的概念。但在學說中,知識產品可以稱為「無體物」,但它不能歸類於物權法的客體物范疇,而僅是知識產權法規范的客體。

概言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是羅馬法以來財產權領域中一場深刻的制度創新與變革。無論「法學階梯體系」(法國法)還是「學說匯編體系」(德國法),都只是在羅馬法編纂基礎上的改造,知識產權這一新興財產權制度未能進入傳統民法典的體系范圍。

3.近代知識產權制度尚未形成一個體系化的財產權利族群

知識產權是人們基於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而依法享有的權利,是一個屬於民法范疇但又相對獨立的財產權制度體系。將一切來自知識活動領域的權利概括為「知識產權」最早見之於17世紀中葉法國學者卡普佐夫,後為19世紀比利時法學家皮卡弟所發展。皮卡弟認為,知識產權是一種特殊的權利范疇,它根本不同於對物的所有權。在近代法時期,以知識產權的名義實現權利制度的體系化,並未在立法活動中得以實現。換言之,「知識產權法是對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法律規范的一個總稱,這一稱法是虛設的,是一種理論概括」。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是近代歐洲知識產權制度興起的時期。專利法、著作權、商標法在西方國家陸續產生。毫無例外,上述法律都是以單行立法的形式出現,既沒有統一的知識產權法典,也沒有將各個法律進行整合而編入民法典。1804年法國民法典,明確肯定商標權應與其他財產權同樣受到保護。這一規定不過是對商標權即為財產權的民法定位,並無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的立法意義。正是在民法典這一基本法指引下,法國於1857年頒布了具有歷史意義和國際影響的商標法。無需諱言,對各項知識產權進行體系化整合並作為民法典的組成部分,無疑在立法技術方面存有困難。對此,法國學者指出,「多數情況下,有形財產整體性地置於單一法律規則的體系內加以調整。例如,所有權在涉及到有形不動產或動產時,總是具有同樣的內容。誠然,兩種不同財產的地位並不總是相同,但這並不能否認內容豐富的有形財產所有權的一些一般規則的存在」;「相反,無形財產具有不同性質,它們不能置於同一的法律體系而只能置於一系列獨立的、不同的體系,存在於一定的期間。」 可以說,由於民事立法技術的原因,近代立法者並未象構建物權體系那樣,將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整合成一個概括的、統一的知識產權體系。

近代民法典的編纂,自是「言必稱羅馬」,諸如物權、債權、繼承權等財產權都可以從羅馬私法體系中找到它的雛型,而知識產權難以在傳統的體系中與物質化的財產相融。基於羅馬法以來法典化的傳統,加之立法技術的不能,知識財產終究未能以體系化的權利制度出現在近代社會的範式民法典中。

並非範式:現代民法典體例對知識產權制度的接納

自20世紀以來,知識產權制度有了長足的發展:基本規范不斷完善,保護范圍不斷擴大,一體化、現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與此同時,大陸法系的一些國家嘗試將知識產權制度編入本國的民法典,並在90年代興起的第二次民法典編纂的運動中形成高潮。我國有的學者將其稱之為民法典編纂巨大進步,彌補了近代範式民法典的一大缺憾。還有的學者以此立法例為範式,主張在未來的民法典中規定一個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大一統的財產權體系。筆者對上述觀點持有疑慮。

20世紀以來,幾個有代表性的民法典對傳統的財產權體系進行了改造與突破,以不同的體例和方式規定了知識產權編,這無疑是民法典編纂活動中的一種制度創新。這一變革緣於人們對知識產權本質屬性的認識。在歷史上,知識產權經歷了一個「封建特許權——精神所有權——無形財產權」的發展過程;在今天,知識產權則已成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承認的私權,一種新型的民事權利。筆者以為,知識產權是民法對知識形態的無形財產權利化、制度化的產權形態。客體的非物質性是知識產權的本質特性,但其私權的基本屬性與物權、債權等並無實質性差別。在這個意義上說,立法者將知識產權與其他民事權利同置於民法典,其動因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由於知識產權的自身特性和立法技術的諸多困難,民法典難以將知識產權融入其體系之中。現有民法典的起草者採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將知識產權的相關規則全部納入民法典,這無疑是法律規范的位置平移。由於涉及諸多公法規范的處理,這一方式難以適用於所有的知識產權制度(如越南法);二是從各類知識產權抽象出共同適用規則和若乾重要制度規定在民法典中,但同時保留各專門法。此類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私權立法的純潔性與形式美,但其實質意義不大,且在適用中多有不便(如義大利法)。總體說來,現代民法典對知識產權制度的接納,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但卻是不足效法的。

民事特別法:知識產權立法體例的最佳選擇

單行立法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知識產權立法的通行做法,這一體例在英美法系國家是以專門法律制度的形式出現的,在大陸法系國家則是民事基本法之下的民事特別法。

20世紀末,採取單行立法傳統的法國將23個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單行法規整理匯編成統一的法典,這即是1992年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有學者認為,該法典是世界上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第一個法典,有可能成為21世紀知識產權法與民法普遍分立之典型。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既是法國大革命以來二百多年相關立法經驗之結晶,也是回應當代經濟、技術發展進行制度創新之成果,其立法成就是值得重視的。但是,該法典並沒有改變其作為民事特別法的基本地位和本質屬性,其理由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法國知識產權法與民法、商法依然是基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知識產權法典」的譯者黃暉博士對此寫道:1804年法國民法典頒布時,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沒有現在這么突出,民法典也沒有針對知識產權的專門規定。因此,法國決定對知識產權採取單獨立法的方式後,十分注重處理其與民法、商法等一般法的關系問題,並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民法典關於有形財產權的很多規定不能直接適用於知識產權;為保護作者權益免遭損害,對契約自由進行大量限制;有關智力創作的勞動合同不影響作者享有精神權利和思想權利;有關著作權與婚姻和繼承的關系也存在不同於一般法的特別規定。除上述例外規定外,作為民法典的基本法所規定的普遍原則仍然是適用的。這說明,法國知識產權法典與法國民法典是體系分立的兩部法典,但並非是地位平行的兩部法典,他們仍是一種基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在私法多元體制中,民法典是作為民事普通法或基本法存在的,它規定的是私權的一般問題。而知識產權法典則屬於特別法,它對知識財產的特別問題作出專門規定。將兩部法典作出上述區分的意義在於:在知識財產問題的法律適用方面,知識產權法典的適用應優先於民法典。前者有專門規定的,應優先適用其規范;無特別規定的,則應適用基本法規范。可以說,知識產權法典雖冠名為法典,但並沒有改變其民事特別法的基本地位。

其次,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是專門法規系統化的特殊形式。一般意義的法典,不是已有規范性文件的簡單匯總,而是在原有法律規范基礎上經過加工、整理而成的系統化的法律文件。法國立法者將知識產權的各種單行立法進行整合、編修,實現了法典編纂的基本要求。法國知識產權法典在立法技術上有兩個優點:一是體系完整,二是內容諧調。該法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文學和藝術產權,規定有著作權、鄰接權、資料庫作者權等;第二部分為工業產權,規定有外觀設計權、發明專利權、技術秘密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植物新品種權、商標權以及其他標記權等;第三部分為在海外領地及馬約爾屬地的適用。就其基本制度來說,法典幾乎囊括了現代知識產權的全部內容。該法典還較好地處理各項知識產權制度的內部關系,避免了原單行立法出現的各種沖突。例如計算機程序應受著作權保護而不得授予專利;對資料庫製作者的保護獨立於著作權對資料庫或其組成部分的保護;植物新品種不受專利保護而取得專門權利;有關著作權、外觀設計權、人身權、地理標記權、商號權等在先權利的標記不得作為商標使用注冊等。但是,法國知識產權法典顯然遺漏了法典編纂的一個要素,即缺乏各項知識產權制度共同適用的原則和規則,立法者未能也許不可能設計出一個與民法典相同的總則。正如譯者黃暉博士所指出的那樣,「1992年頒布法典時只是將當時的知識產權各部門法匯集到一起,體例上仍然保持相互獨立,1994年為加強反假冒力度修改法典時也只有遵循這一體例」。由此可見,在立法技術上,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是各類法規的匯集,是專門法規的系統化,它沒有改變知識產權制度作為民事特別法的根本屬性。

以法典形式出現的法國知識產權制度,在相關立法體例上並沒有走出多遠,從世界范圍來說,民事特別法仍然是大陸法系國家知識產權立法的首選模式。筆者以為,作出以上選擇,主要是出於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現代知識產權法是一個綜合性的法律規范體系。知識產權制度從其產生之初,即是以綜合性法律規范、多樣性法律制裁措施為其主要特徵的專門法律,它與作為民法典的民事基本法有著顯著的差別。知識產權制度本為保護創造者權利之實體法,但在立法中一般規定有權利取得程序、權利變動程序、權利管理程序、權利救濟程序等,即在實體法中規定了程序法的內容,程序法依附實體法而存在。知識產權制度本為規范個人知識財產權利之私法,但在立法中多設有行政管理、行政處罰及刑事制裁等公法規范,在立法技術上具有私法與公法規范相結合的特點。誠然,知識產權法律規范的特殊性,並不影響其作為民法體系中組成部分的本質屬性。但是,從知識產權規范的特殊性出發,則需要在民法典之外對這種綜合性法律單獨立法。如果將知識產權制度全部納入民法典,則大量存在的程序性規范和公法規范將會使民法典在體繫上難以協調,相關條文在性質上將難以兼容,民法典也就無法實現其形式上的「審美要求」。如果將知識產權制度根據其規范性質不同,分別納入民法典和進行單獨立法,則會造成同一法律制度被人為割裂的狀況,徒增法律運用的不便。

第二,現代知識產權法是一個開放式的法律規范體系。與近代法所涵蓋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相比,現代知識產權法已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法律體系,借用《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的規定來表述,它是一切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由於智力活動所產生的權利制度的總和。自新技術革命從20世紀中葉興起,知識經濟不僅孕育了「知識=財富」的新的財產觀,而且促生了新的知識財產制度。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邊緣保護法」,即採用專利權和著作權的若干規則,創設了一種新的制度即「工業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即屬此類;二是「單獨保護法」,即為特殊的知識產品設定「准專利」或類似其他知識產權的保護。新植物品種權、域名權,即屬此類。在新的知識產權制度繼續出現的同時,舊的相關制度也逐漸演變成為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新成員,其中最具意義的就是商業秘密與反不正當競爭。商業秘密是一種無形的信息財產。它與專利技術不同,其權利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獨立性,也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權利的效力完全取決於商業秘密的保密程度。正是由於這一特性,大陸法系國家長期採取合同法或侵權法的保護方法,商業秘密不包括在傳統的知識產權體系之中。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商會(ICC)率先賦予商業秘密以產權屬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其成立公約中亦暗示商業秘密可以包括在知識產權之中。至90年代,《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專門規定「未公開信息」的保護問題,確認商業秘密屬於知識產權范疇。此外,反不正當競爭亦與知識產權有密切關系。最初,競爭法對於知識產權僅是一種補充保護,意在為各類知識產權制度的交叉領域或真空地帶提供兜底保護。而在現代社會,反不正當競爭已歸類於知識產權法領域。《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967年斯德哥爾摩文本將專利技術、經營標記與制止不正當競爭同列為工業產權的對象,1967年《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將反不正當競爭的權利納入知識產權范圍,1993年《TRIPS協議》強調締約方遵守《巴黎公約》的有關條款,即確認反不當競爭作為知識產權組成部分的規定。上述情況表明,現代知識產權法正處於不斷發展、變革的過程之中,其權利制度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法律體系。如將這種頻頻變動的法律置於一個需要相對穩定的民法典中,顯然是不合適的。

第三,現代知識產權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法律規范體系。現代化、一體化是知識產權立法的兩大趨勢,前者動因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後者受制於新國際經濟秩序的形成。知識產權法從其興起到現在,已有三四百年的時間,基於技術革命而生,由於技術革命而變,其制度史本身就是一個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說,知識產權制度無疑是「制度文明的典範」。自20世紀下半葉至今,相繼出現的新技術革命與信息革命(或稱為知識革命),使得現代知識產權法總是處於劇烈變動的狀態。著作權法告別19世紀的「印刷版權」時代,走過20世紀的「電子版權」時期,繼而開始「網路版權」的新紀元。這一進程使得傳統的著作權保護范圍在不斷擴大,新的著作權權項陸續產生,著作權效力在虛擬空間逐步拓展;專利法大大縮小非專利對象的范圍,著力保護化學物質和葯品專利,增加微生物品種及方法專利。這一最具「科技含量」的法律制度,在實現立法現代化的目標之後,又面臨著21世紀基因技術專利問題的挑戰;商標法在網路空間里,不僅涉及到傳統商標制度的變革(例如商標權地域性與網際網路國際性的沖突,商標分類保護與網上商標權排他性效力的矛盾、網上商標侵權形式的變化與侵權責任的認定等),而且必須考慮域名保護制度的創新(例如域名的登記與審查、域名權的性質與內容、域名權與其他在先權利的沖突、域名權的保護與域名糾紛的處理等)。知識產權法不僅要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立法現代化,而且要在全球范圍建立新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即通過制度改革實現立法的一體化。在國際社會里,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烏拉圭回合的一攬子談判,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形成了《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與《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三大主體制度。由於世界貿易組織與上述公約的有效運作,知識產權保護現已成為國際經貿體制的組成部分。從國際范圍看,知識產權制度進入了一個統一標準的新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各國立法者不得不「修綱變法」,按照國際公約的相關要求重新審視本國知識產權制度。正是基於上述情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知識產權法處於頻頻修訂之中。據資料記載,發達國家的著作權法平均不到10年就修改一次。法國知識產權法典頒布後的6年間先後12次進行修改和增補。中國的商標法、專利法自製定後分別於90年代初和新千年伊始進行兩次重大修改。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法律修改活動都是在專門法的形式下完成的,而具有系統化、穩定性特徵的民法典,則不具備這些便利。

中國知識產權報

⑶ 李燾的主要成就

李燾一生著述弘富,《續資治通鑒長編》是他的代表作。這部著作的正式寫作時間,應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李燾時年四十歲。他在知成都府雙流縣任上,於公務之外,「日翻史冊,匯次國朝事實。謂司馬光修史,先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後頗散佚。乃遍求正史、實錄,傍采家集、野史,增廣門類,起建隆,迄靖康,合新舊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編者僅七之一,《長編》之書蓋始於此」。實際上這部著作纂修時間,應該更早一些。淳熙九年(1182年),他說為修此書,「網羅收拾垂四十年」。以此上推,當在李燾讀書龍鶴山以後不久。
李燾自隆興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先後四次上進此書。隆興元年(1163年),李燾在知榮州任上,進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開寶九年(976年),計十七年,為書十七卷。當時李燾四十九歲。乾道四年(1168年)又進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一百零八卷,寫成一百七十五冊和《目錄》冊。由《進〈續資治通鑒長編〉表》可知此書在編纂方法上是仿司馬光《資治通鑒》體例。此年,李燾五十四歲。
淳熙元年(1174),李燾六十歲,他又進神宗朝《長編》,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計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年)憲宗擢李燾為秘書監,權同修國史,兼權實錄院同修撰。朝廷意在專付李燾以史事。
淳熙四年(1177年),徽宗、欽宗二朝《長編》編成,孝宗稱贊他「無愧司馬光」。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燾仍在不斷地修訂重編。完成修訂工作一說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一說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文獻通考·經籍考》認為是在淳熙九年(1182年)。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認為這樣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據孝宗的要求,進行增損的內容達四千四百餘條,絕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應該是開始修訂為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九年(1182年)「重別寫進」,完成在淳熙十年(1183年)。重編的《長編》為九百八十卷,記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另有《修換事目》十卷,《舉要》六十八卷,《總目》五卷。共計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實錄、國史、會要、野史、家乘、墓誌銘、行狀等有關資料,無不廣收博採。其中分注考異,詳引他書,保存了大量史料。
李燾撰《續資治通鑒長編》的最初動機,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說:「臣盡力史學,於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傳,不考諸《實錄》、正史,紛錯難信。如建隆、開寶之禪授,涪陵、岐、魏之遷歿,景德、慶歷之盟誓,曩霄、諒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復辟,熙寧之更新,元祐之圖舊,此最大事,家自為說,臣輒發憤討論,使眾說咸會於一。」可見李燾修史,最初興趣在文獻的網羅整理及考訂。
《續資治通鑒長編》選材上是「寧失於繁,無失於略」。編纂過程也是按長編法進行,先以年月為叢目,叢目既成,乃修長編。李燾對史料進行考訂,也是遵司馬光的考異法,所以時人評說李氏之書是「仿司馬氏《通鑒》,踵為之」(李心傳語)。「大略皆溫公舊規」(陳振孫語)。
李燾從形式上繼承了司馬光史學,但與司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異,司馬光是「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戒者,為編年一書」。李燾說他寫《續資治通鑒長編》是「統會眾說,掊擊偽辨,使奸欺訛訕不能乘隙亂真,祖宗之豐功盛德益以昭明」(《進續資治通鑒長編表》)。因此,李燾認為他的書不敢稱作《續資治通鑒》,只能稱作是《續資治通鑒長編》。但李燾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當代史,為治宋史之要籍。《長編》行文簡潔,頗有章法,雖無「史臣曰」之類文字,但敘事中有識斷;材料增刪,足見其用心。

⑷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書中的預期成果形式是什麼意思,怎麼寫

一般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都是以一個想法或者一個問題解決辦法出發,這個想法回是創新點,但是很不完善,答預期成果形式就是寫你要以什麼形式實現你的想法。
舉個例子,假設你發現了城市停車難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要做一個智能停車系統,這個系統有什麼,就是你的預期成果形式,比如這個系統包括一個車載接收器,包括停車場停車樁,以及停車場控制系統軟體,這些就是你的預期成果形式。
當然真正寫起來沒那麼容易,具體內容歡迎來探討。

⑸ 中國歷代成文法典篇章體例結構的發展變化是什麼

法經隋朝人,隋開皇十四年(594)撰成《大隋眾經目錄》,簡稱《法經錄》7卷。前6卷為別錄、大乘毗尼藏錄、小乘毗尼藏錄、大乘阿毗曇藏錄、小乘毗尼藏錄、大乘阿毗曇藏錄、小乘阿毗曇藏錄(以上六錄每錄均有眾經一譯、眾經異譯、眾經失譯、集體化 別生、眾經疑惑、眾經偽妄六分)、佛滅度後抄集錄(包括西域聖賢抄集、此方諸經抄集二分)、佛滅度後傳記錄(包括西域聖賢傳記、此方諸德傳記二分)、佛教滅度後著述錄(包括西域聖賢著述、此方諸德著述二分),共九錄四十二分。其分類法已擷取前代經錄之長並加以系統化,但著錄譯經只記時代,不詳年月,不別存佚,排次不依時代,不注引用的出處,是其缺點。</p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並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在《法經》之前,已經頒布了很多法典,只是不過不太完善。《法經》成為以後歷代法典的藍本,它的制定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 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很多,李悝也在魏國魏文侯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經》。 《法經》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前四篇「正律」、雜律和具律,主要內容是治「盜」「賊」。《盜》法是保護封建私有財產的法規;《賊》法是防止叛 逆、殺 傷,保護人身安全和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法規。《囚》是關於審判,斷獄的法律;《捕》是關於追捕犯罪的法律;《雜》是有關處罰狡 詐,越 城,賭 博,貪 污,淫 亂等行為的法律.《法經》共有六篇,即盜、賊、網(或囚)、捕、雜、具。《法經》首先確立了「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的立法宗旨。李悝認為盜和賊是對統治的最大威脅,所以放在了最前邊。賊是指傷 害 人和反 叛。雜是指 盜、賊之外的各種犯 罪行 為。具類似於現代刑法中的總則部分,規定定罪量刑的原則。 《法經》作為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國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首先,《法經》是戰國時期政治變革的重要成果,也是這一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法經》作為李悝變法的重要內容,也是對這一時期社會變革的肯定。其次,《法經》的體例和內容,為後世成文法典的編纂奠定了重要基礎。從體例上看,《法經》六篇為秦、漢直接繼承,成為秦、漢律的主要篇目,魏、晉以後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了以《名例》為統率,以各篇為分則的完善的法典體例。在內容上,《法經》中「盜」、「賊」、「囚」、「捕」、「雜」、「具」各篇的主要內容也大都為後世法典所繼承與發展。&nbsp;希望對你有幫助</p

⑹ 研究性學習成果概述怎麼寫

1、研究背景(100字)

簡單介紹做這個課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的問題。

如果是針對現實問題的,說明是源於什麼社會現象;如果是做學科性研究的,介紹一下這個課題的價值和作用。

2、理論基礎(50字)

說明這個研究基於的理論。

如果是科學類的研究,就介紹科學原理;如果是文學藝術類研究,說明選取了哪些文藝作品,分別是什麼版本;如果是社會問題類的研究,闡述已有的、公認的理論模型。

3、 實踐方法和過程(400字)

最主要的內容,也是評審專家們重點關注的部分。

科學類研究:要具體說明操作步驟,每個操作都會產生什麼現象。建議用(1)(2)這種小標題的形式,使流程看上去更為清晰易懂。

文藝類研究:說明從哪些角度對文藝作品進行分析,好文章好在哪,是角度好還是文採好;作品引起了什麼反響,歷史上有哪些權威人士給予評價。

社會問題類研究:則要介紹用了什麼調查方法,分別從什麼渠道查閱了哪些文獻;有做調查問卷的話簡述問卷的內容;有沒有進行訪談,主要內容是什麼,等等。

4、研究結果(50字)

簡單說明研究結果。

由於下面還有一個框需要填「研究結論與反思」,所以這部分只要一兩句話,闡述研究取得的成果即可。

二、內容規范

既然是研究性學習報告,內容嚴謹、規范是必須的。這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也能從側面反應學生思考問題的嚴密性和邏輯性。

通常來說,在內容規范上通常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 名詞統一

研究性報告中會出現不少專業術語或者人名地名。有的時候由於歷史或翻譯的原因,同一個詞會有幾種通用的表達方式,但是在一篇文章中,務必要做到前後一致。

比如:非盈利組織/非營利組織、阿伏加德羅常數/阿佛加德羅常數、梵谷/梵高等。

2、 符號規范

在研究性報告中,可能會用到的符號有兩類:一是單位名稱,二是英語縮寫。

單位名稱:首先要確定用中文還是用英文,比如是 「摩爾」還是「mol」,通常理科類建議用英文。其次是表述統一,比如「千米」和「公里」,英語注意大小寫,「KG」「Kg」"kg」等,原則上每種單位確定一種形式,全文統一。

英語縮寫:標準的做法是首次出現時用中文全稱,括弧內註明英語全名和縮寫,如「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後文再提到的時候,只需直接寫APEC即可。有些大家已經普遍接受的詞,如APP、G20等可以不需要全名,但要注意全文大小寫統一。

3、 體例一致

上文提過,可以多採用小標題的形式,但是要注意的是層次不能亂。

一般來說,層次的級別是「一、」>「1.」>「(1)」,一篇小報告中不要超過3個層級。層次之間要一一對應,不能越級。

(6)成果體例擴展閱讀

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1、確定調查對象

當確定下研究課題又決定採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後,首先做的工作是確定調查對象。根據調查對象,可以分為全面調查(或稱普查)和非全面調查。

中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活動,應當學習將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段結合起來綜合使用的方法。傳統的調查研究的方法有個別采訪,開調查會,上圖書館收集資料。現代手段增加了網上信息檢索。

2、訪談調查

個別采訪、開調查會,採用的是問答式、討論式,要同被調查者平等對話,採取虛心求教態度,並口問手記。這在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之後,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個體,進行更加深入具體的調查,便是典型調查。其目的是,加強所獲信息的准確度和所獲資料的可信度,確保調查結論的可靠無誤。

3、問卷調查

在調查研究中,發問卷的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它簡便易行、節省時間,所收集的材料也比較容易整理和統計。有時用無記名形式問卷,可以獲得訪問或開調查會所不容易獲得的某種有價值的資料。當然有時發出的問卷無法全部收回,會影響所給材料的代表性。

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要重視對問卷的設計。如果想比較順利地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並使它易於整 理和統計,就必須遵循一定原則:

①問卷中的所有問題都應和研究的目的相符合,即題目應是研究問題和假設所要測量的變數;

②問卷要清楚地說明問卷的重要性;

③問題要簡明扼要,客觀,不能暗示答案;

④整份答卷要盡可能簡短;

⑤所問問題不能超出回答者的知識和能力范圍;

⑥回答問題後的資料要易於列表說明和解釋。

設計問卷首先要設計標題,標題要與研究目的相符。其次要寫問卷中的指導語,一般包括稱謂、研究目的、回答問題的要求,對有關問題的解釋,等等。最後要說明聯系人、聯系地址、電話號碼等。

問卷設計好以後,還不能正式使用,需要先做試驗性調查,也就是小范圍的調查驗證問卷內容是否合理,好的保留,不好的淘汰或修改,這樣調查問卷表就會更科學可行了。

4、表格調查

調查表是調查研究中用以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登記,並列有一系列調查項目的表格。

調查表是獲得數據的方法,設計時一定要內容明確,按一定順序或邏輯排列。一般表的後面都附"填表說明"以便說明調查目的和填表要求。

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查閱有關資料、訪問調查對象、開調查會等等,這些方法都有不同特色,可以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互相結合起來使用。

⑺ 成聯方的理論成果

《 對民國書法史體例的思考》見《2005年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書法論文集》(並被書法導報連載)
《藝術創造的唯一性品格與價值論原則的二律背反——書法創作必須思考的首要命題》見《第三屆全國書學學術周論文集》(2006年版)
《從價值論原則看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見《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四期
碩士論文《沈曾植書學方法研究》2007年
2011年1月,青少年書法報專訪《宗緒升對話成聯方博士》
《中國女性書法梗要探研》發表於《中國書法》2011年第3期
《黃侃書法思想及其書風分期研究》發表於《中國書法》2011年第12期

⑻ 史記分為哪幾種體例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

「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8)成果體例擴展閱讀:

《史記》真實系統地記載了古代社會的生產活動和經濟發展。人類文明史,是從解決自身的衣、食、住、行開始的,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的每一項創造,都是文明進步的成果。

司馬遷之前雖然也有許多學者談及經濟問題,但是較為系統地記載社會經濟史的專篇,則是由《史記》首創的。

其中《平準書》和《貨殖列傳》最為典型,記載經濟概況和活動最為具體詳細,兩者緊密聯系,互為表裡,從縱橫兩個方面真實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經濟活動情況,為我們了解古代社會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可靠資料。

司馬遷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特殊的寫作立場、特定的時代、廣泛的游歷、殘酷的命運,以及對古老史官傳統和先秦諸子理性態度的繼承,確立了相對獨立和批判的寫作立場,使其成為了一部批判性的而絕非歌頌性的著作。

⑼ 課題中期報告怎麼寫

1、課題簡介:課題由來、課題界定、研究目標、課題研究內容。


2、研究情況:按時間順序或內容板塊有條理地說明研究工作的開展情況;有詳有略、有主有次地陳述研究過程中做了什麼、怎麼做的。


3、階段成果:客觀地闡明本課題組完成研究內容、達成研究目標的情況;簡要說明已經形成的基本觀點或理性思考以及澄明了什麼、示明了什麼、探明了什麼;介紹產生的客觀效果


4、社會影響;概括性地敘述已形成的研究成果(體例、數量、影響等);具體羅列主要的研究成果(作者、名稱、體例、發表或獲獎情況等)。



5、疑難困惑:具體明白地提出研究過程中遭遇的問題(課題研究本身);實事求是地提出研究工作中面臨的困難(課題研究的外部環境和客觀條件)。


6、後段設想:前段應做而沒有完成的工作如何補救;課題組面臨的疑難困惑如何解決;後段研究思路有何調整;後段主要研究活動怎麼安排。


7、附件資料:主要成果資料內容;有特色、有影響的研究活動資料。

⑽ 體例的例文

可以將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根據編排的年代跨度長短的情況,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也有以國家為單位來分別記敘歷史的,稱國別體。
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如:《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資治通鑒》,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北宋司馬光(1019—1086)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漢紀》是記述西漢歷史的史書,體例為編年體,三十卷,作者是東漢時期的荀悅。荀悅(公元148年~公元209年),字仲豫,漢獻帝時做過侍講,後來任秘書監、侍中。著作有《申鑒》等。漢獻帝覺得班固的《漢書》難懂,於是讓荀悅根據《左傳》編年紀事的體例寫《漢紀》供他參閱。《漢紀》共約十八萬字,不足《漢書》的四分之一。時間起於漢元年(前206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由於荀悅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讓漢獻帝了解《漢書》,所以主要是在對《漢書》進行刪節的基礎上完成的,內容和《漢書》基本相同,區別不大。
荀悅《漢紀》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促進了《春秋》和《左傳》所用的編年體形式的成熟化。通過他的努力,編年體逐漸完善起來,成為和紀傳體並重的兩種基本史書體裁。書中常用「荀悅曰」的形式發表有見地的史論,行文流暢,成就很高,受到後人贊揚。常見的版本是《四部叢刊》本。
(所以,更為流行的說法應該是《漢紀》是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資治通鑒》是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紀傳體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於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是用來表示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如《史記》、《漢書》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首創紀傳體史書之後,我國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這種體例。《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共計130篇,包括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共約52萬余字,由西漢司馬遷著。
紀事本末體
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者是南宋的袁樞,他的《通鑒紀事本末》就採用這種體例。紀事本末體,既不同於編年體之以紀年為主,也不同於紀傳體之以傳人為主,而是以記事為主,把歷史上的大事,詳其首尾,集中表述其過程。無論是編年體還是紀傳體,在記事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又稱國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它最初的記錄者可能是各國的史官,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的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通史
主要特點是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資治通鑒》。
斷代史
主要特點是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分為12篇紀、8篇表、10篇志、70篇傳,共100篇,80來萬字。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歷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記》以外,均為斷代史。
以上的六種體例是按不同的標准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准可同時歸入不同的體例。如《三國志》,就既是紀傳體史書,又是國別體史書,同時還屬斷代史。 1.題名
又稱題目或標題
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准確得體(關鍵在於題目與論文內容胡相匹配)、簡短精煉(一般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過20個字)、醒目。
2.作者姓名
這一項屬於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紀錄作者的勞動成果,三是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
3.內容提要
論文一般應有內容提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內容提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作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內容提要應包括以下內容:
1)從事這項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3)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4)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撰寫論文內容提要的常見毛病,一是照搬論文正文中的小標題(目錄)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二是內容不濃縮、不概括,文字篇幅過長。
4.關鍵詞
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內容信息的單詞或術語。一篇論文可選取3~8個詞作為關鍵詞。關鍵詞個數也或按照徵稿要求。
5.引言
引言又稱前言,術語整篇論文的引論部分。其寫作內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識空白,理論依據和實驗基礎,預期的結果及其在相關領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長,內容選擇不必過於分散瑣碎,措辭要精煉,要吸引讀者讀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並無硬性的統一規定,需視整篇論文篇幅的大小及論文內容的需要來確定,長的可達700~800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6.正文
正文是一篇論文的本論,屬於論文的主體,它占據論文的最大篇幅。因此,要求這一部分內容充實,論據充分、可靠,論證有力,主題明確。為了滿足這一系列要求,同時也為了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常常將正文部分分成幾個大的段落。這些段落即所謂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自然段。每一邏輯段落可冠以適當的標題(分標題或小標題)。
7.結論
論文的結論部分,應反映論文中通過實驗、觀察研究經過理論分析後得到的學術見解。結論應該准確、完整、明確、精煉。該部分的寫作內容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本文研究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
2)對前人有關的看法做了哪些修正、補充、發展、證實或否定;
3)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或遺留未於解決的問題,以及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的關鍵點和方向。
8.參考文獻
在學術論文後一般應聯儲參考文獻(表),其目的有三:
1)為了能反映出真實的科學依據;
2)為了體現嚴肅的科學態度,分清是自己的觀點或成果還是別人的觀點或成果;
3)為了對前人的科學成果表示尊重,同時也是為了指明引用資料出處,便於檢索。
9.致謝
致謝語句可以放在正文後面,表現對下列方面致謝: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研究工作的獎學金基金、合同單位、資助和支持的企業、組織、或這人;協助文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條件的組織或個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議和提供幫助的人;給予轉載和引用權的資料、圖片、文獻、研究思想和設想的所有者;其他應感謝的組織和個人。

閱讀全文

與成果體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