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市政工程測量控制方案
1 工程概況
1.1 編制依據
(1)《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18314-2001)
(2)《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
(3)《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8-1991);
(4)《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18314-2009);
(5)甲方提供的交樁資料及相關圖紙。
(6)國家其他測量規范、強制性標准
1.2 工程概況
12平方公里項目X82R1地塊拆遷安置房工程位於北京市大興區,東側為博興十路,南側為泰河二街,西鄰博興十一路,北鄰泰河一街。所屬施工內容涉及排水、上水、供暖、鐵藝圍牆、小區道路等市政配套設施。
2 施工部署
2.1 施測程序
施工測量的組織工作
由項目技術部專業測量人員成立測量小組,根據甲方給點的坐標點和高程式控制制點進行控制點加密、工程定位,。按規定程序檢查驗收,對施測組全體人員進行詳細的圖紙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確分工,所有施測的工作進度安排,由組長根據項目的總體進度計劃進行安排。
項目部內部建立施工隊、項目部二級復核制度,施工隊完成測量工作並對其測量成果自檢合格後,報項目部驗收,項目部驗收合格後再報監理。
3 施工測量的基本要求
3.1 施測原則
1.嚴格執行測量規范;遵守先整體後局部的原則,先確定平面及高程式控制制網,在控制網復核無誤後,再以控制網為依據,進行工程各部位的定位放線。
2.必須嚴格審核測量原始數據的准確性,堅持測量放線與計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3.定位工作執行自檢、互檢合格後再報驗的工作制度。
4.測量方法要簡捷,儀器使用要熟練,在滿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爭做到省工省時省費用。5.明確為工程服務,按圖施工,質量第一的宗旨。緊密配合施工,發揚團結協作、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
3.2 准備工作
1.全面了解設計意圖,認真熟悉與審核圖紙。
施測人員通過對總平面圖和設計說明的學習,了解工程總體布局,工程特點,周圍環境,根據線路的平縱設計參數,計算出線路坐標及設計高程,與圖紙中的逐樁坐標表及縱斷面高程數據認真進行復核,確定準確無誤後方可進行施工放線。、測量工作在路基施工前應做好准備工作,其中包括導線、中線、水準點復核、橫斷面檢查與補測,增設水準點等。復測導線點和水準點時,必須和相鄰施工標段進行聯測工作。以確保導線點的閉合。
施工測量的精度應符合相關規范的要求。
本工程的施工測量主要包括路基的中樁放樣,路基各層的標高控制,中樁放樣及其它平面定位均採用全站儀坐標法,儀器設置測站採用已知和自由建站兩種方法。標高控制根據不同的精度要求,分別採用全站儀三角高程測量和水準測量的方法。
2.測量儀器的選用測量中所用的儀器和鋼尺等器具,使用前必須送具有儀器校驗資質的檢測單位進行校驗,校驗合格後方可投入使用。
現場測量儀器一覽表
序號 名稱 單位 數量 精度 備注
1.00 全站儀 台 1 測距:3mm±2ppm 測角:2.0″
2.00 普通水準儀 台 1 DSZ3
3.00 50m鋼尺 把 1
4.00 對講機 對 1
以上測量設備及工具只有在通過有資質的計量檢測部門檢驗合格後方可使用,測量設備的檢驗合格證及其附件的影印件和復印件隨設備進入項目部存檔。
3.2測量的基本要求
測量記錄必須原始真實、數字正確、內容完整、字體工整、測量精度要滿足要求。根據現行測量規范和有關規定進行精度控制。
4 工程定位與控制網測設
4.1 平面控制
平面控制應先從整體考慮,遵循先整體、後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
根據工程特點及《工程測量規范》,本工程的首級平面控制為一級導線,加密點在首級控制點的控制下採用分段布置、分段控制的方法。並在必要時進行聯測。施測的加密控制點的精度按二級導線精度進行。選點應在通視條件良好、安全、易保護的地方。樁位必須妥善保護,並用紅漆作好標記。並在每次使用前進行兩點之間、三點之間校核。
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
等級 導線長度(Km) 平均邊長(Km) 測距中 測角中誤差(″) 測距相對中誤差 測回數 方位角閉合差(″) 相對閉合差
誤差(mm) DJ1 DJ2 DJ6
二級 2.4 0.25 ≤±15 ≤±8 ≤1/14000 - 1 3 16 ≤1/10000
4.2 高程式控制制網的布設
1.高程式控制制網的布置原則
為保證道路豎向施工的精度要求,施工現場建立高程式控制制網,以此作為保證施工豎向精度的首要條件。根據甲方給定的高程式控制制點及施工現場實際情況,通過在兩控制點之間測設附合水準路線加密高程式控制制點,或利用一個首級高程式控制制點測設閉合水準路線加密高程式控制制點,即施工現場半永久性控制點。要定期對首級及加密高程式控制制點進行聯測。
2.高程式控制制網的等級及技術要求
高程式控制制網的精度,不低於四等水準的精度。半永久性控制點一律按測量規程規定的半永久樁的方式埋設,並妥善加以保護。引測的水準控制點,須經復測合格後方可使用。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見下表:
等級 高差全中誤差(mm/km) 線路長度(km) 附合路線 平地閉合差(mm)
四等 10 3.2 往一次 20
3.水準點的埋設及觀測技術要求
水準點應選取在土質堅硬,便於長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點位應位於便於尋找、保存和引測的地方。水準觀測的技術要求見下表:
等級 水準儀型號 視線長度(m) 前後視距差(m) 前後視距累計差(m) 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m) 黑、紅面讀數差(mm) 黑、紅面所測高差之差(mm)
四等 DS3 ≤100 ≤5 ≤10 0.2 3.0 5.0
5 測量管理及資料編制
6.1工程測量生產工作任務由測量技術部組織安排。
6.2現場所有測量技術資料,檢查資料由責任工程師按時間、按項、按內容及時編制完成。
6.3 所有原始測量資料必須整理歸檔。
6.4 測量放樣要向項目提供優質服務,及時滿足施工的需要。
6.5 測量組按《檢驗測量和試驗設備程序》、《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作業。
6.6 項目測量組將按施工進度及時向項目提供以下資料:
《施工測量方案報審表》及附表
《控制點復測報審表》及附表
《橫斷面復測報審表》及附表
《施工測量放線報驗表》及附表
《工程施工測量檢查表》
《工程施工測量成果表》
6 質量保證措施
1.測量作業的各項技術按《建築工程施工測量規程》進行。
2.測量人員全部取證上崗。
3.進場的測量儀器設備,必須檢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內。
4.施工圖、測量樁點,必須經過校算校測合格才能作為測量依據。
5.所有測量作業完成後,測量作業人員必須進行自檢,自檢合格後,上報責任工程師和技術負責人核驗,最後向監理報驗。
6.自檢時,對作業成果進行全數檢查。
7.加強現場內的測量樁點的保護,所有樁點均明確標識,防止用錯和破壞。
測量作業人員相關情況
姓名 職位 畢業院校 從事測量工作年限
王雪松 測量組員 北京是豐台職業教育中心 2年
8 施測安全及儀器管理
1.施測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必須帶好安全帽。
2.在臨邊作業時,確保架設的儀器穩定及施測人員的安全。
3. 測量工作必須貫徹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嚴禁在高壓線的危險范圍內進行有危險的測量工作(包括讓民工立尺工作),在雷雨天氣的情況下,嚴禁在大樹下、車輛下、涵洞里等有可能造成雷擊或水淹情況的發生。
4. 對測量工具要進行定期的保養工作,鋼尺要定期進行柴油等的擦拭工作,以免尺面數字不清或掉落。花桿在要正確地接拆工作,用完後放入花桿套,禁止擠壓,防止造成花桿的彎曲。塔尺在使用過程中要精心防護鎖扣的損壞,在使用完後,要用尺套包好,防止沙土進行尺心造成塔尺損壞。
5. 水準儀要經常檢校儀器本身的高差誤差,每次不準超過3毫米,在測量工作使用水準儀器前要檢查補償器是否處於工作狀態後方可進行水平測量工作,在每一次測量工作前要進行相臨水準點的閉合,以免造成人為視差而不為發現。
6.全站儀在搬運的過程中,要確保制動螺旋處於松動的狀態,防止制動卡簧崩裂。定期對光學對中器進行檢校,使之始終處於垂直狀態。對三軸定期校核,以確保測量工作的精度要求。
7.全站儀要始終保證電腦程序的正常狀態,禁止在不專業的情況下,對測量資料庫的有效參數進行更改,在測量工作前要對光學測距工作進行校核,全站儀電池禁止不按充電的使用說明書的方法或過長過短的充電操作。全站儀的數據程序文件夾要盡量使用同一個,減少大量佔用存內存,以釋放有效的存儲空間。棱鏡頭要始終保持干凈,減少測距誤差。花桿圓水準氣泡要保持准確。全站儀在搬運的過程中,必須拆下鏡頭放入鏡盒內。
8.儀器使用完畢後需立即入箱上鎖,由專人負責保管,存放在通風乾燥的室內。
9.測量人員持證上崗,嚴格遵守儀器測量操作規程作業。
10.使用鋼尺測距必須使尺帶平坦,不能扭轉折壓,測量後應即捲起。
㈡ 測區驗收
(一)驗收程序
(1)野外驗收。實地核查單位完成測區野外實測任務後,應向委託任務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請進行野外驗收,並提供相應資料和成果。組織驗收單位聘請有關專家組成驗收委員會並召開會議。驗收委員會聽取野外實測工作匯報,查閱控制測量和礦區測量相關原始資料,對野外實測工作進行抽查。野外實測工作抽查數量,應不低於5%的礦業權。驗收委員會經質疑討論形成野外驗收意見,組織驗收部門簽署意見。野外驗收不少於1天時間。
(2)成果驗收。實地核查單位完成測區實地核查成果後,應向委託任務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請進行實地核查成果驗收。組織驗收單位組織驗收委員會,驗收委員會聽取核查承擔單位的工作和成果匯報,查閱有關實地核查原始資料和成果資料,宣讀野外驗收意見和數據驗收意見,驗收委員會經質疑討論形成測區成果驗收意見,組織驗收單位簽署意見。測區成果驗收會議前專家應提前1周閱讀測區實地核查工作報告和相關圖件,單個測區成果驗收會議集中的時間不少於1天。
成果驗收與野外驗收合並進行的,必須進行野外實地抽查,具體要求同野外驗收。
(二)野外驗收內容
1.需要提交的資料
(1)測區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方案。
(2)測區探礦權、采礦權實地核查記錄表。
(3)測區基礎控制測量的原始記錄、加密控制點網圖、平差計算資料及成果表。
(4)測區基礎控制點點之記和礦區的控制點點之記。
(5)測區勘查工程或開拓工程實測原始記錄。
(6)測區野外實測工作有關說明。
2.野外抽查內容
驗收委員會確定野外抽查方案,可聘請第三方開展野外抽查。抽查使用的儀器設備須經過質量鑒定,儀器設備可由核查承擔單位提供。
野外抽查主要內容包括:
(1)引入控制點的數量、選點與埋石是否符合要求。
(2)控制點的坐標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3)礦區相鄰控制點間的邊長和高程誤差。
(4)勘查工程或開拓工程測量是否符合要求。
(5)主要地面標識物測量是否有遺漏,位置是否正確。
3.野外抽查記錄
在野外抽查過程中,要詳細記錄實測過程與理論數據、檢測數據及精度。
(三)成果驗收內容與方法
1.需要提交的資料
各實地核查承擔單位除提交野外驗收需要的資料外,還應提交以下資料。
(1)測區計算1954年北京坐標系和1980西安坐標系轉換參數公共點的兩套坐標。
(2)測區控制點網圖。
(3)測區礦業權實地核查利用已有成果的,需提交原始圖件和轉換後的數據文件。
(4)測區探礦權、采礦權實地核查對照表。
(5)測區單個探礦權勘查工程實際材料圖。
(6)測區單個采礦權開拓採掘工程平面圖。
(7)測區單個探礦權、采礦權基本情況說明。
(8)測區入庫數據,包括屬性數據和空間數據。
(9)測區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報告。
2.數據檢查驗收
對每個礦業權的屬性數據和空間數據進行100%檢查,核對紙質和電子數據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確性。法定拐點坐標在對照表、核查資料庫(CKQTKQ.mdb)中拐點坐標字元串、成果圖件的礦業權拐點坐標三者必須完全一致。數據檢查驗收應在成果驗收會議舉行之前完成。
(1)屬性數據檢查。數據值正確,必填屬性數據項不能為空值;資料庫格式類型是否符合要求,數據欄位屬性是否明確;檢查各數據的准確性和邏輯性一致性。
(2)空間數據檢查。圖內各要素的採集無錯漏現象;各要素的採集與矢量化底圖相吻合,線劃(點位)整體或部分偏移的距離不超過圖上0.2毫米;數據具有嚴格的拓撲結構,不存在拓撲錯誤;所有數據層的層名以及點、線(弧段)、面的屬性結構是否符合要求。
3.成果審查
(1)成果完整性檢查。檢查提交的實地核查成果及資料是否齊全、完整。
(2)技術方法檢查。檢查以下內容驗證礦業權實地核查關鍵技術方法的正確性:核查的項目是否有缺項;是否進行了野外實測;檢查坐標系、高程系、地圖投影、分帶是否符合要求。
(3)測量成果檢查。控制測量是否滿足要求;測量方法是否得當;檢查測量精度是否滿足要求;檢查使用設備是否適當。
(4)實地核查對照表檢查。重點檢查全部礦業權礦界拐點坐標轉換是否正確;登記坐標和1980西安坐標系是否正確,帶號是否完整;新舊拐點坐標要進行100%復查。
(5)成果圖件檢查。數學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數學基礎、平面位置精度);圖式使用是否正確,各種注記、編碼有無遺漏,圖面整飾是否清晰完善;圖內要素是否齊全;礦業權拐點、勘查、採掘工程測量點點位精度是否符合要求;顏色、圖案、線型是否符合要求;實測檢查點是否表示;對轉繪的內容要和原始圖件對比。采礦權井下任意位置轉換後的精度移位實地誤差不大於2厘米。
(6)報告成果檢查。文字報告成果內容是否齊全,表達是否清晰、流暢,條理性強,前後表述是否一致;技術報告中調查各環節技術方法是否表述清楚,資料庫建設的內容是否符合建庫規范有關要求;各種數據表格是否規范,是否與報告中引述一致;問題分析是否有理有據。
(四)形成驗收意見書
驗收意見書主要內容包括:檢查時間和地點、檢查內容、發現的問題、整改建議(需具體說明)和結論等。詳見附錄Z。
重要成果有缺陷的為不合格成果,須補齊後再進行檢查。
技術方法檢查中發現技術路線有嚴重缺陷的為不合格成果。
內業檢查中圖件質量應滿足要求,礦業權實地核查資料庫符合建庫規范的要求。當內業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小於檢查總量5%時,為合格成果。
外業抽查中測量點應准確無誤,勘查工程或採掘工程的測量精度滿足要求,抽查的測量點正確率達95%以上的視為合格成果。
若發現礦界坐標有轉換錯誤,退回核查承擔單位,要求100%檢查和改正。
(五)問題整改與成果提交
核查承擔單位應按照驗收委員會意見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提交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查簽署意見。審查通過後,方可視為核查承擔單位提交的最終核查成果。
㈢ 建築工程施工過程質量檢測試驗規定有哪些
多了,幾乎所有的原材料和構件都需要進行檢測試驗,具體可以看 《建築工程檢測試驗技術管理規范》JGJ190-2010的要求。
比較常見的有:
水泥性能檢測試驗、砂、石質量檢測試驗、鋼材力學性能檢測試驗、混凝土力學性能檢測試驗、混凝土配合比試驗、砂漿配合比試驗、砂漿試塊檢測試驗、砌體材料檢測試驗、樁基礎檢測試驗、防水材料質量檢測試驗、門窗性能檢測試驗、節能材料性能檢測試驗、電纜電線性能檢測試驗、給水管性能檢測試驗、排水管性能檢測試驗……
還有很多很多……
㈣ 1施工准備階段質量控制技術准備包括些內容 2施工准備階段質量控制施工現場准備工作包括哪些內容
施工准備階段質量控制技術准備包括些內容:
施工技術准備是指在正式開展施工作業活動前進行的技術准備工作。這類工作內容繁多,主要在室內進行,例如:
1) 熟悉施工圖紙,組織設計交底和圖紙審查;
2) 進行工程項目檢查驗收的項目劃分和編號;
3) 審核相關質量文件,細化施工技術方案和施工人員、機具的配置方案,編制施工作業技術指導書,繪制各種施工詳圖(如測量放線圖、大樣圖及配筋、配板、配線圖表等),進行必要的技術交底和技術培訓。
技術准備工作的質量控制,包括對上述技術准備工作成果的復核審查,檢查這些成果是否符合設計圖紙和相關技術規范、規程的要求;依據經過審批的質量計劃審查、完善施工質量控制措施;針對質量控制點,明確質量控制的重點對象和控制方法;盡可能地提高上述工作成果對施工質量的保證程度等。
施工准備階段質量控制施工現場准備工作包括:
(一)計量控制
施工過程中的計量,包括施工生產時的投料計量、施工測量、監測計量以及對項目、產品或過程的測試、檢驗、分析計量等。
(二)測量控制
工程測量放線是建設工程產品由設計轉化為實物的第一步。施工單位在開工前應編制測量控制方案,經項目技術負責人批准後實施。對建設單位提供的原始坐標點、基準線和水準點等測量控制點進行復核,並將復測結果上報監理工程師審核,批准後施工單位才能建立施工測量控制網,進行工程定位和標高基準的控制。
(三)施工平面圖控制
建設單位應按照合同約定並充分考慮施工的實際需要,事先劃定並提供施工用地和現場臨時設施用地的范圍,協調平衡和審查批准各施工單位的施工平面設計。
㈤ 急需知道「平面控制測量的控制網布設方案包含哪些內容具有什麼樣的格式」
1.了解控制測量的目的和收集資料
主要了解測區的地理位置、形狀大小,今後發展遠景,測量成果使用的精度要求,完成任務的期限以及生產上對控制點位置、密度的要求等。房地產測繪人員應到有關測繪業務及管理部門收集有關資料。如設計時需用的地形圖(比例尺為1/1000~1/50000),測區已有的控製成果,並到測區踏勘了解舊標石標架的保存情況,為確定布網方案、設計和施測做好一切准備工作。
2.確定布網方案
根據控製成果今後的使用要求和已收集到的測量資料及擁有的儀器設備、技術力量等條件,確定布設控制網的方案。例如是在國家水平控制網的基礎上加密還是布設獨立網;測量方法是三角測量,還是三邊測量,導線測量或GPS相對定位測量;是一次全面布設還是分區分期布設;是採用三度帶還是1.5°帶投影等等。
圖上設計宜在1:10000或1:25000的地形圖上進行:首先展繪已知點、網;按照已定的布網方案從圖上判斷點與點之間是否彼此通視,由各點組成的圖形能滿足規范所規定的精度和其他要求,布在位置也應能滿足使用要求。圖上選點後,須到實地確定,是否切實可行,為了保證控制網精度和避免返工浪費,還應該估算控制網中推算元素的精度。此處限於篇幅不再展述,請讀者參看有關控制測量書籍。
3.編寫技術設計說明書
編寫技術設計的目的在於擬定房地產平面控制測量的實施計劃,從整體規劃上、技術上、組織上作出說明,其要點是:
(1)概況內容包括設計的目的和任務;測區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徵;測區原有成果的作業情況,成果質量情況及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
(2)設計方案及其說明平面控制網的等級、圖形、密度;起算數據的確定;控制網的圖上設計及精度估計。
(3)作業方法作業的原則、方法和要求,覘標類型及埋設標石的規格,提出標志建造和委託保管的要求,提出測角,測邊儀器的檢驗,邊長、角度觀測,外業成果的記錄方法,成果檢驗和質量評估的辦法和要求等等。
(4)各種附表附圖編制工作量綜合、進程表;需用主要物資一覽表,控制網設計圖以及其他各種輔助圖表等。
4.造標埋石
確定了控制點的位置以後,須著手進行造標埋石工作,埋設的標石作為點的標志,建造的覘標作為觀測時照準的目標,一切觀測成果和點的坐標都歸算到標石中心上。
5.外業觀測
待所建造的覘標和埋設的標石穩定後,即可開展觀測工作。
觀測前,須按規范要求對儀器進行檢校,測距儀還須進行檢測。
對於經緯儀,應滿足下列技術要求:
(1)照準部旋轉各位置氣泡不超過1格。
(2)光學測微器行差及隙動差,DJ1不超過1〃,DJ2不超過2〃。
(3)橫軸不垂直於豎軸之差,DJl不超過10〃,DJ2不超過15〃,DJ3不超過10〃
(4)垂直微動螺旋使用時,視准軸在水平方向上不產生偏移。
(5)視准軸不垂直於橫軸之差,DJl不超過5〃,DJ2不超過8〃,DJ6不超過10〃。
(6)光學對點器視軸與豎軸的偏差,在0.8m到1.5m高度范圍內不超過土Imm。
對於測距儀,應滿足下列技術要求:
(1)發光、接收、照準三軸的不平行性不超過土30〃。
(2)測尺頻率變化不大於比例誤差的2/3。
(3)照準誤差和幅相誤差均不超過固定誤差的1/2。
(4)儀器內部符合標准偏差不超過標准精度的1/4。
(5)周期誤差振幅不大於周定誤差的3/5。
(6)加常數和乘常數檢定的單位權標准差不超過標准精度的1/2。
(7)電壓變化對測距的影響不超過標准精度的1/3。
(8)光學對中器的對中誤差在儀器高1.5m范圍內不超過1mm。
還須對氣壓計,干濕溫度計進行檢驗與校正。
觀測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守觀測規則和操作規程。在觀測過程中和觀測工作完成後,必須進行全面的外業檢查,以檢查外業觀測工作是否符合規范要求。只有全部外業工作都符合要求之後,觀測工作才算完成。
6.內業計算
內業計算包括概算、平差和坐標計算三部分。
概算就是把地面上觀測的成果投影到高斯平面上的計算工作和平差前其他准備工作,如三角測量概算主要有以下內容:外業成果整理和檢查;編制已知數據表和繪制三角網略圖;三角形近似邊長和球面角超計算;歸心改正計算,並將觀測方向化歸至標石中心,如為分組觀測,當兩組測站歸心元素不同時,需分別歸心改正後,再進行測站平差;近似坐標計算;方向計算改正;水平方向值表的編制;驗算各種幾何條件閉合差,並按三角形閉合差計算測角中誤差。在三角網中的觀測邊長,應將其邊長化算到橢球面上,再由橢球面上邊長化算到高斯平面上,三角測量計算程序可見上圖。
平差計算就是消除多餘觀測帶來的幾何圖形的矛盾,鑒定觀測值與平差元素的精度,求出各推算元素(如邊長、方位角或坐標值)的最或然值。
7.編寫技術總結
全部計算工作完成後,應該列出成果表,即將所有各點的坐標,各邊邊長和方位角列成表格,最後編寫技術總結,以供測量成果使用者作參考,房地產平面控制測量技術總結中主要敘述的內容有:
(1)測區概況,任務概述,作業起止時間及完成的工作量
(2)布設的鎖(網)或導線的名稱及點位密度邊和長(最大、最小、平均)和角度(最大、最小)情況。
(3)作業技術依據
(4)覘標的規格與標石的埋沒。
(5)對已有成果資料的利用與聯測情況,觀測成果使用的坐標系統,投影系統,起算數據的精度。
(6)平差計算方法與成果精度統計,重合點統計說明。
(7)質量評估,存在的問題及處理,取得的經驗等。
㈥ 、《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8-2009)
控制測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測量外,還要進行高程式控制制測量。小區域地形測圖或施工測量中,多採用三、四等水準測量作為高程式控制制測量的首級控制。
四等水準測量觀測應在通視良好、望遠鏡成像清晰及穩定的情況下進行。一般採用一對雙面尺。
四等水準測量的觀測順序是後、前、前、後。
(1) 照準後視尺黑面,精平,分別讀取上、下、中三絲讀數,並記為(1)、(2)、(3)。(2) 照準前視尺黑面,精平,分別讀取上、下、中三絲讀數,並記為(4)、(5)、(6)。
(3) 照準前視尺紅面,精平,讀取中絲讀數,記為(7)(4) 照準後視尺紅面,精平,讀取中絲讀數,記為(8)。
這四步觀測,簡稱為「後一前一前一後(黑一黑一紅一紅)」,這樣的觀測步驟可消除或 減弱儀器或尺墊下沉誤差的影響。對於四等水準測量,規范允許採用「後一後一前一前(黑一 紅一黑一紅)」的觀測步驟,即可以忽略儀器下沉而造成的對數據精度的影響。
一、三、四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
1、高程系統:三、四等水準測量起算點的高程一般引自國家一、二等水準點,若測區附近沒有國家水準點,也可建立獨立的水準網,這樣起算點的高程應採用假定高程。
2、布設形式:如果是作為測區的首級控制,一般布設成閉合環線;如果進行加密,則多採用附合水準路線或支水準路線。三、四等水準路線一般沿公路、鐵路或管線等坡度較小、便於施測的路線布設。
3、點位的埋設:其點位應選在地基穩固,能長久保存標志和便於觀測的地點,水準點的間距一般為1—1.5km,山嶺重丘區可根據需要適當加密,一個測區一般至少埋設三個以上的水準點。
4、三、四等及五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要求和技術要求列於表中。
㈦ 平面控制測量的測量方法
一、房地產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房地產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應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從高級到低級,分級布設的原則進行,以達到經濟上和技術上的合理性。 房地產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其范圍應考慮城鎮發展的遠景規劃,首網布設一個主控制網作為骨幹,然後視建設和管理要求,分區分期逐步有計劃地進行加密;其精度方面,要留有適當的餘地,特別是要使控制網外圍邊長的精度留有餘地,以使得主控制網有擴大控制范圍的可能性,避免將來因控制范圍不夠而重新布設控制網。 目前我國城鎮地區的房產圖、地籍圖和地形圖採用1:500或1:1000兩種比例尺。通常情況下,城市繁華地段、中心區域和老城區採用1:500比例尺成圖,其他地區一般採用1:1000比例尺成圖。《房產測量規范》規定:建築物密集區的分幅圖一般採用1:500比例尺,其他區域的分幅圖可採用1:1000比例尺。由此可見,房地產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必須有足夠的精度和密度,以滿足1:500比例尺房地產分幅圖測繪的需要。 由於全國范圍內已有一、二等水平控制網,大部分城市也已由城建勘察部門建成了二、三、四等水平控制網。此時,應考慮利用,避免重復布網、標石紊亂、資料混雜和資金浪費的不良局面。如果已有的水平控制網符合《房產測量規范》的規格和精度要求,那麼,可在已有的成果基礎上布設低等級的平面控制點,城建勘察部門已有的一、二級導線點的精度一般可達到《房產測量規范》的要求,也可拿來就用。新布設的控制網點應與城建勘察部門已有的控制網點相區別,採用不同式樣的保護蓋和不同的字樣。新舊點不要混雜在一起,要遠離一段距離,避免誤用。 若已有的等級控制網點不符合《房產測量規范》的技術、精度要求,則可選擇一個高級點作為整個測區的起算點,選擇該點至另一高級點間的方向作為該測區的起算方向,建立房地產平面控制網。布設新網時,適當聯測一些原有的網點,舊邊作為檢核,原控制網點規格、埋設合乎規范要求時,應充分考慮利用。 房地產平面控制分為二、三、四等和五等一、二級平面控制等,房地產平面控制網可越級布設,除二、三級以外,均可作為房地產測繪的首緝控制。 二、已有控製成果的分析和利用 為了測量成果統一和節省測量費用,對測區原有的測繪資料,應該充分利用。在使用前,首先進行必要的實地踏勘和檢查。然後,對其精度進行綜合分析評定,以確定其利用程度:或利用平差成果;或利用其觀測成果;或利用覘標、標石等。 分析和鑒定原有測繪資料質量時,對各項主要精度數據要仔細審閱,逐一復核: 原有起算數據的來源、等級、質量情況;投影帶和投影面的選擇,其綜合誤差的影響是否滿足房地產測繪的需要;起算邊(或擴大邊)精度、基線尺檢定間隔時間,基線長度中誤差。 依控制網幾何條件檢查原觀測質量,如三角形閉合差的分布是否符合偶然誤差的特性,測角中誤差等,平差後測角的改正數通常應接近於測角中誤差,接近或超過兩倍的應為少數,如有更大的改正數,應分析是由於起算數據誤差還是由於觀測誤差所致。 儀器檢驗項目和精度,歸心元素的測定精度、觀測成果取捨是否合理;成果中是否存在比較嚴重的系統誤差和其他有關的誤差,對最後成果質量有何影響。 角度改正數大,不能滿足大比例尺測圖要求,1958年以後,布設的稱新二等網,其精度較高,符合《房產測量規范》二等網的主要技術和精度規定,因此可採用。 對符合《房產測量規范》要求的已有控制點成果,在使用中應注意原點位是否有變動,點位和成果是否對應,有無標移位,特別是要警惕標石毀壞後再重新埋設標石的現象,此種情況往往是將其作為另一控制網點測設的。 房地產平面控制網還要盡量利用原有點位,以測區內布網的最高精度聯測附近高等級的國家水平控制網點。聯測點和重合點之和不得少於2個,以便於把地方坐標換算成國家統一坐標。 三、房地產平面控制網布設的一般過程 1.了解控制測量的目的和收集資料 主要了解測區的地理位置、形狀大小,今後發展遠景,測量成果使用的精度要求,完成任務的期限以及生產上對控制點位置、密度的要求等。房地產測繪人員應到有關測繪業務及管理部門收集有關資料。如設計時需用的地形圖(比例尺為1/1000~1/50000),測區已有的控製成果,並到測區踏勘了解舊標石標架的保存情況,為確定布網方案、設計和施測做好一切准備工作。 2.確定布網方案 根據控製成果今後的使用要求和已收集到的測量資料及擁有的儀器設備、技術力量等條件,確定布設控制網的方案。例如是在國家水平控制網的基礎上加密還是布設獨立網;測量方法是三角測量,還是三邊測量,導線測量或GPS相對定位測量;是一次全面布設還是分區分期布設;是採用三度帶還是1.5°帶投影等等。 圖上設計宜在1:10000或1:25000的地形圖上進行:首先展繪已知點、網;按照已定的布網方案從圖上判斷點與點之間是否彼此通視,由各點組成的圖形能滿足規范所規定的精度和其他要求,布在位置也應能滿足使用要求。圖上選點後,須到實地確定,是否切實可行,為了保證控制網精度和避免返工浪費,還應該估算控制網中推算元素的精度。此處限於篇幅不再展述,請讀者參看有關控制測量書籍。 3.編寫技術設計說明書 編寫技術設計的目的在於擬定房地產平面控制測量的實施計劃,從整體規劃上、技術上、組織上作出說明,其要點是: (1)概況內容包括設計的目的和任務;測區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徵;測區原有成果的作業情況,成果質量情況及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 (2)設計方案及其說明平面控制網的等級、圖形、密度;起算數據的確定;控制網的圖上設計及精度估計。 (3)作業方法作業的原則、方法和要求,覘標類型及埋設標石的規格,提出標志建造和委託保管的要求,提出測角,測邊儀器的檢驗,邊長、角度觀測,外業成果的記錄方法,成果檢驗和質量評估的辦法和要求等等。 (4)各種附表附圖編制工作量綜合、進程表;需用主要物資一覽表,控制網設計圖以及其他各種輔助圖表等。 4.造標埋石 確定了控制點的位置以後,須著手進行造標埋石工作,埋設的標石作為點的標志,建造的覘標作為觀測時照準的目標,一切觀測成果和點的坐標都歸算到標石中心上。 5.外業觀測 待所建造的覘標和埋設的標石穩定後,即可開展觀測工作。 觀測前,須按規范要求對儀器進行檢校,測距儀還須進行檢測。 對於經緯儀,應滿足下列技術要求: (1)照準部旋轉各位置氣泡不超過1格。 (2)光學測微器行差及隙動差,DJ1不超過1〃,DJ2不超過2〃。 (3)橫軸不垂直於豎軸之差,DJl不超過10〃,DJ2不超過15〃,DJ3不超過10〃 (4)垂直微動螺旋使用時,視准軸在水平方向上不產生偏移。 (5)視准軸不垂直於橫軸之差,DJl不超過5〃,DJ2不超過8〃,DJ6不超過10〃。 (6)光學對點器視軸與豎軸的偏差,在0.8m到1.5m高度范圍內不超過土Imm。 對於測距儀,應滿足下列技術要求: (1)發光、接收、照準三軸的不平行性不超過土30〃。 (2)測尺頻率變化不大於比例誤差的2/3。 (3)照準誤差和幅相誤差均不超過固定誤差的1/2。 (4)儀器內部符合標准偏差不超過標准精度的1/4。 (5)周期誤差振幅不大於周定誤差的3/5。 (6)加常數和乘常數檢定的單位權標准差不超過標准精度的1/2。 (7)電壓變化對測距的影響不超過標准精度的1/3。 (8)光學對中器的對中誤差在儀器高1.5m范圍內不超過1mm。 還須對氣壓計,干濕溫度計進行檢驗與校正。 觀測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守觀測規則和操作規程。在觀測過程中和觀測工作完成後,必須進行全面的外業檢查,以檢查外業觀測工作是否符合規范要求。只有全部外業工作都符合要求之後,觀測工作才算完成。 6.內業計算 內業計算包括概算、平差和坐標計算三部分。 概算就是把地面上觀測的成果投影到高斯平面上的計算工作和平差前其他准備工作,如三角測量概算主要有以下內容:外業成果整理和檢查;編制已知數據表和繪制三角網略圖;三角形近似邊長和球面角超計算;歸心改正計算,並將觀測方向化歸至標石中心,如為分組觀測,當兩組測站歸心元素不同時,需分別歸心改正後,再進行測站平差;近似坐標計算;方向計算改正;水平方向值表的編制;驗算各種幾何條件閉合差,並按三角形閉合差計算測角中誤差。在三角網中的觀測邊長,應將其邊長化算到橢球面上,再由橢球面上邊長化算到高斯平面上,三角測量計算程序可見上圖。 平差計算就是消除多餘觀測帶來的幾何圖形的矛盾,鑒定觀測值與平差元素的精度,求出各推算元素(如邊長、方位角或坐標值)的最或然值。 7.編寫技術總結 全部計算工作完成後,應該列出成果表,即將所有各點的坐標,各邊邊長和方位角列成表格,最後編寫技術總結,以供測量成果使用者作參考,房地產平面控制測量技術總結中主要敘述的內容有: (1)測區概況,任務概述,作業起止時間及完成的工作量 (2)布設的鎖(網)或導線的名稱及點位密度邊和長(最大、最小、平均)和角度(最大、最小)情況。 (3)作業技術依據 (4)覘標的規格與標石的埋沒。 (5)對已有成果資料的利用與聯測情況,觀測成果使用的坐標系統,投影系統,起算數據的精度。 (6)平差計算方法與成果精度統計,重合點統計說明。 (7)質量評估,存在的問題及處理,取得的經驗等。
㈧ 測繪行業標準的國家測繪局制定的測繪行業標准
本表所列均為最新版本,僅列出標准名稱編號及概要說明,需要了解歸口及起草單位等詳情的,可與國家測繪局測繪標准化工作委員會聯系。(截至2011年5月) 序號 標准名稱 標准編號 概要說明 藏語(德格話)地名漢字譯音規則 CH 4001—1991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藏語(德格話)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黎語地名漢字譯音規則 CH 4002—1991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黎語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光電測距儀檢定規范 CH 8001—1991 規定了光電測距儀的檢定目的、檢定項目和檢定方法。 測繪儀器防霉、防霧、防銹 CH/T 8002—1991 規定了測繪儀器防霉、防霧、防銹的分類、周期、技術要求和相應的措施。 坐標格網尺 CH 8003—1991 規定了坐標格網尺的產品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適用於坐標格網尺。 三等標准金屬線紋尺 CH 8004—1991 規定了三等標准金屬線紋尺的產品規格、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 0.8--7.0倍糾正儀 CH/T 8005—1991 規定了0.8--7.0倍糾正儀的技術要求及其試驗方法。 模擬測圖儀系列及其基本參數 CH 8006—1991 規定了攝影測量儀器中模擬測圖儀的系列分級及其基本參數。 HMT 10模擬測圖儀 CH/T 8007—1991 規定了攝影測量儀器中模擬測圖儀的基本參數、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及檢驗規則。 導線測量電子記錄規定 CH/T 2002—1992 規定了使用可編程電子記錄器(主要是PC-1500)進行導線測量時測量信息的編碼、輸入、輸出的內容和格式等。 因瓦水準標尺檢定技術規程 CH 8008—1992 規定了因瓦水準標尺長度檢定工具、檢定內容、檢定方法及精度要求。 DS05、DSZ1自動安平水準儀磁致誤差檢定技術規程 CH 8009—1992 規定了自動安平水準儀磁致誤差的檢定設備、檢定方法及技術要求。 立體判讀儀 CH/T 8010—1992 規定了立體像片判讀儀的分類、基本參數、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正射投影儀 CH/T 8011—1992 規定了攝影測量儀器中正射投影儀的基本參數、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及檢驗規則。 HJT 05解析測圖儀 CH 8012—1992 規定了攝影測量儀器中5μm級解析測圖儀的基本參數、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及其檢驗規則。 涼山彝語地名漢字譯音規則 CH 4003—1993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涼山彝語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省、地、縣地圖圖式 CH/T 4004—1993 規定了省、地、縣三級行政區普通地圖上各種地物、地貌要素的符號、注記和顏色標准等。 標准玻璃網格板 CH/T 8013—1993 規定了標准玻璃網格板的基本參數、級別劃分以及技術要求。 數控繪圖機系列及其基本參數 CH/T 8014—1994 規定了測繪用數控繪圖機的系列及其基本參數。 HHS90--B/120--B數控繪圖機 CH/T 8015—1994 規定了HHS90--B和HHS120--B二種型號數控繪圖機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 地圖分色樣圖製作通則 CH/T 4005—1994 規定了地圖分色樣圖的用色、製作方法和質量要求。 地籍測繪規范 CH 5002—1994 規定了不動產地籍測繪的基本內容與要求。 地籍圖圖式 CH 5003—1994 規定了地籍圖和地籍測量草圖上各種要素符號和注記標准以及使用這些符號的原則、要求和基本方法。 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型接收機檢定規程 CH 8016—1995 規定了全球定位系統測量型接收機的檢定目的、檢定項目和檢定方法。 德宏傣語地名漢字譯音規則 CH/T 4006—1998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德宏傣語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國家一等重力測量規范 CH/T 2003—1999 規定了布測國家一等重力網及重力點選點與埋設、坐標和高程測定的精度要求及方法。 測量外業電子記錄基本規定 CH/T 2004—1999 規定了使用可編程電子記錄器(含電子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進行外業測量時測量信息的編碼、輸入、輸出的內容和格式等。 三角測量電子記錄規定 CH/T 2005—1999 規定了可編程電子記錄器(含電子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進行三角測量時測量信息的編碼、輸入、輸出的內容和格式等。 水準測量電子記錄規定 CH/T 2006—1999 規定了使用可編程電子記錄器(含電子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進行水準測量時測量信息的編碼、輸入、輸出的內容和格式等。 1∶5 000 1∶10 000比例尺地形圖航攝像片室內外綜合判調法作業規程(試行) CH/T 3001—1999 主要章節有總則、資料准備、室內判繪、過程檢查、野外補調、自查自校、檢查驗收、成果上交等。 1∶10 000 1∶25 000比例尺影像平面圖作業規程 CH/T 3002—1999 規定了影像平面圖的規格、精度要求和生產要求。 蒙古語地名譯音規則 CH/T 4007—1999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蒙古語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維吾爾語地名譯音規則 CH/T 4008—1999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維吾爾語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藏語(拉薩語)地名譯音規則 CH/T 4009—1999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藏語(拉薩語)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哈薩克語地名譯音規則 CH/T 4010—1999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哈薩克語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柯爾克孜語地名漢字譯音規則 CH/T 4012—1999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柯爾克孜語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藏語(安多語)地名譯音規則 CH/T 4013—1999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藏語(安多語)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西雙版納傣語地名漢字譯音規則 CH/T 4014—1999 規定了測繪人員及地名專業工作者音譯西雙版納傣語漢字地名的譯音規則。 1∶5000 1∶10000 1∶25000海岸帶地形圖測繪規范 CH/T 7001—1999 規定了海岸帶地形圖的規格、精度、作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航測儀器整機精度檢定規程 CH 8017—1999 規定了各等級精度的模擬立體測圖儀、解析測圖儀和糾正儀的整機精度的檢定。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數據文件命名規則 CH/T 1005—2000 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數字文件組織及命名規則。 1∶5000 1∶10000地形圖航空攝影測量數字化測圖規范 CH/T 1006—2000 用航測方法測制1∶5000、1∶10000地形圖數字化測圖作業的基本要求、規格和精度。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元數據 CH/T 1007—2001 規定數字正射影像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線劃圖、數字柵格地圖的元數據內容、結構和格式。 地圖符號庫建立的基本規定 CH/T 4015—2001 規定了建立各類地形圖符號庫的基本原則。 三、四等導線測量規范 CH/T 2007—2001 規定了採用導線測量方法布測國家三、四等平面控制網的原則、方法和精度要求。 測繪技術設計規定 CH/T 1004—2005 規定了測繪技術設計的基本要求、項目設計書和專業設計書的主要內容、技術設計書的審批程序等。 測繪技術總結編寫規定 CH/T 1001—2005 規定了測繪技術總結編寫的要求、層次和主要內容。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連續運行參考站網建設規范 CH/T 2008—2005 規定了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等技術建設連續運行參考站網及其運行的基本要求,包括連續運行參考站網的構成,連續運行參考站網類別定義、站址選擇、基建、儀器設備配置,數據通信網路,數據中心組成、數據處理、數據管理、產品服務。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1:10000 1:50000數字線劃圖 CH/T 1011—2005 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1:10000、1:50000數字線劃圖的數據內容、規格、質量及分發形式。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 土地覆蓋圖 CH/T 1012—2005 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土地覆蓋圖的分類、產品標記、技術指標和技術要求等內容。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 數字影像地形圖 CH/T 1013—2005 規定了數字影像地形圖產品的分類、產品標記、技術指標和技術要求等內容。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檔案管理與保護規范 CH/T 1014—2006 適用於各級測繪檔案資料館對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檔案的管理,也適用於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檔案形成單位對數據成果的管理。非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檔案的管理可參照執行。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1:10000 1:50000生產技術規程 第1部分:數字線劃圖(DLG)》 CH/T 1015.1—2007 本部分適用於1:10000、1:50000數字劃線圖的採集、更新和建庫,其他以數字線劃圖為對象的產品製作與應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關內容執行。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1:10000 1:50000生產技術規程 第2部分:數字高程模型(DEM)》 CH/T 1015.2—2007 本部分適用於1:10000、1:50000數字高程模型的數據採集、更新和建庫,其他以數字高程模型為對象的產品製作與應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關內容執行。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1:10000 1:50000生產技術規程 第3部分:數字正射影像圖(DOM)》 CH/T 1015.3—2007 本部分適用於1:10000、1:50000數字正射影像圖的數據採集、更新和建庫,其他以數字正射影像圖為對象的產品製作與應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關內容執行。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1:10000 1:50000生產技術規程 第4部分:數字柵格地圖(DRG)》 CH/T 1015.4—2007 本部分適用於1:10000、1:50000數字柵格地圖的採集、更新和建庫,其他以數字柵格地圖為對象的產品製作與應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關內容執行。 數字城市地理空間信息公共平台技術規范 CH/Z 9001—2007 界定了數字城市地理空間信息公共平台的內涵、構成及作用,規定了數據集在基礎地理信息標准數據上提取、擴充和重組的加工過程,對管理服務軟體功能和支撐環境提出了具體要求。 測繪成果質量檢驗報告編寫基本規定 CH/Z 1001—2007 規定了測繪成果質量檢驗報告編寫的基本內容、格式等。 測繪作業人員安全規范 CH 1016—2008 規定了基礎測繪生產中與人身安全相關的安全管理、安全防範及應急處理的要求。 1:50000基礎測繪成果質量評定 CH/T 1017—2008 規定了1:50000基礎測繪成果質量評定的要求、程序、方法、指標。 《地理空間框架基本規定》 CH/T 9003—2009 界定了地理空間框架的含義與構成,規定了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內容及技術要求。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規定》 CH/T 9004—2009 界定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含義、組成與分級,規定了數據內容及加工過程,對管理與服務系統及支撐環境提出了要求。 《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基本規定》 CH/T 9005—2009 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的含義、組成、分級和要求。 《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抽查與數據認定》 CH/T 1018—2009 規定了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抽查和基礎地理信息標准數據認定的基本原則、工作要求、檢驗程序,認定的程序、內容和方法,以及檢驗報告、認定證書等文件的內容和格式要求。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測量型接收機RTK檢定規程》 CH/T 8018—2009 規定了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測量型接收機實時動態(RTK Real Time Kinematic) 測量功能的檢定項目、技術要求和檢定方法。 《數字水準儀檢定規程》 CH/T 8019—2009 規定了新製造、使用中和修理後的DSZ05和DSZ1級數字水準儀檢定的項目、方法和技術指標。 《因瓦條碼水準標尺檢定規程》 CH/T 8020—2009 規定了新製造、使用中和修理後的因瓦條碼水準標尺檢定的項目、方法和技術指標。 《可量測實景影像》 CH/Z 1002—2009 本標准規定了可量測實景影像產品定義、產品內容、產品規格、產品元數據、產品包裝及標識、技術指標和數據處理等內容。 《1:5000 1:10000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更新規范》 CH/T 9006-2010 該標准為推薦性行業標准,規定了1∶5000、1∶10000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的主要產品形式——數字線劃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圖以及數字柵格地圖的更新原則、方法及其質量要求,同時規定了數字線劃圖更新技術指標,數據銜接與一致性處理、元數據及附件更新以及資料庫更新等內容,規定了質量檢查的內容及質量評價。該標准適用於1∶5000、1∶10000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及資料庫的更新。 《全球定位系統實時動態測量(RTK)技術規范》 CH/T 2009-2010 該標准為推薦性行業標准,規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實時動態測量(RTK)技術,實施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式控制制測量、地形測量、工程測量的技術要求、方法以及測量儀器的要求和檢測與維護。該標准中規定的RTK平面和高程式控制制測量適用於布測外業數字測圖和攝影測量與遙感的基礎控制點,RTK地形測量適用於外業數字測圖的圖根測量和碎部點數據採集;其他相應精度的定位測量可參照該標准執行。 《導航電子地圖檢測規范》 CH/T 1019-2010 該標准為推薦性行業標准,規定了導航電子地圖產品的檢測內容、檢測指標、檢測方法、檢測流程、檢測結果判定與質量評分等要求。該標准適用於行業主管部門、單位及用戶對導航電子地圖產品及相關成果或產品進行質量檢測評定,導航電子地圖生產企業和單位也可參照本標准制定符合各自產品及生產環境的質量檢測規范或細則。 《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測試規程》 CH/T 9007-2010 該標准為推薦性行業標准,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數字線劃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圖、數字柵格地圖、地名數據、地形圖制圖數據、元數據、數據集一致性以及數據集測試的總體原則、測試環境、測試內容、測試方法、測試要求以及測試評價與報告等內容。該標准適用於國家、省區、城市各種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的驗收測試,基礎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的非驗收測試亦可參照執行。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數字線劃圖》 CH/T 9008.1—2010 該標准描述了數字線劃圖的概念,規定數字線劃圖成果由矢量數據、元數據及相關文件構成,分為非符號化數據和符號化數據兩類,具體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數字線劃圖的數學基礎、分幅與編號、基本等高距、位置精度、屬性精度、邏輯一致性、現勢性、完整性、表徵質量、存儲格式、文件命名、質量檢驗、標記、包裝和保密等各項技術要求。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數字高程模型》 CH/T 9008.2—2010 該標准描述了數字高程模型的概念,規定數字高程模型成果由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元數據及相關文件構成,按精度分為三級,具體規定了平面坐標系下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數字高程模型的數學基礎、分幅與編號、格網尺寸、精度、格網定位、數據覆蓋范圍、數據存儲、文件命名、質量檢驗、標記、包裝和保密等各項技術要求,適用於平面坐標系下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數字高程模型的成果生產、質量控制、數據建庫和分發應用。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數字正射影像圖》 CH/T 9008.3—2010 該標准描述了數字正射影像圖的概念,規定數字正射影像圖成果由數字正射影像數據(包括影像定位信息)、元數據及相關文件構成,按顏色分為全色和彩色兩類,具體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數字正射影像圖的數學基礎、分幅與編號、解析度、影像定位、數據覆蓋范圍、精度、影像質量、圖廓整飾、數據存儲、文件命名、質量檢驗、標記、包裝和保密等各項技術要求。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數字柵格地圖》 CH/T 9008.4—2010 該標准描述了數字柵格地圖的概念,規定數字柵格地圖成果由柵格數據(包括地理定位信息)、元數據及相關文件構成,按顏色分為單色和彩色兩類,具體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數字柵格地圖的數學基礎、分幅與編號、解析度、精度、色彩模式、圖式表達、表徵質量、數據存儲、文件命名、質量檢驗、標記、包裝和保密等各項技術要求。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數字高程模型》 CH/T 9009.2—2010 該標准代替了CH/T 1008—2001《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1:10000 1:50000數字高程模型》,修改了數字高程模型的成果分類、格網尺寸、起止格網點坐標的計算公式、成果標記等內容,刪除了不規則格網、按弧秒劃分等內容,增加了1:5 000、1:25 000、1:100 000數字高程模型成果的相關內容,規定了平面坐標系下的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數字高程模型的構成、分級、要求、質量檢驗、標記、包裝和保密等內容,適用於平面坐標系下的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數字高程模型的成果生產、質量控制、數據建庫和分發應用。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數字正射影像圖》 CH/T 9009.3—2010 該標准代替了CH/T 1009—2001《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1:10 000、1:50 000數字正射影像圖》,標准增加了影像定點陣圖、數字正射影像圖起止點與圖廓關系示意圖、起止點坐標計算公式、文件命名要求等內容,增加了1:5 000、1:25 000、1:100 000數字正射影像圖成果的相關內容,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數字正射影像圖的構成、分類、要求、質量檢驗、標記、包裝和保密等內容。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數字柵格地圖》 CH/T 9009.4—2010 該標准代替了CH/T 1010-2001《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1:10 000、1:50 000數字柵格地圖》,修改了色彩模式、標記示例、數據存貯等內容,增加了圖式表達、表徵質量等內容,增加了1:5 000、1:25 000、1:100 000數字柵格地圖成果的相關內容。標准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數字柵格地圖的構成、分類、要求、質量檢驗、標記、包裝和保密等內容。 《數字航攝儀檢定規程》 CH/T 8021-2010 該標准根據國內外數字航攝儀發展的技術水平、應用情況及數字航攝儀硬體組成,參照有關光學航攝儀,光電成像器件的檢定技術資料以及國外數字航攝儀檢定實驗方法,對數字航攝儀的檢定項目、技術要求和檢定方法進行規范。適用於可拆卸的單鏡頭面陣光電成像器件的數字航攝儀檢定和使用中檢驗。 《無人機航攝安全作業基本要求》 CH/Z 3001-2010 該標准規定了無人機航攝作業中與安全相關的技術准備、實地踏勘與選場、飛行檢查與監控、工作總結、保障措施、設備使用與維護等要求。該標准適用於以固定翼輕型無人機航攝系統為設備的無人機航攝作業,旋翼無人機航攝作業和無人飛艇航攝作業可參照執行。 《無人機航攝系統技術要求》 CH/Z 3002-2010 該標准規定了無人機航攝系統的基本構成和設備的技術要求。該標准適用於以固定翼輕型無人機為飛行平台、以數碼相機為任務設備、能用於測繪成果生產的無人機航攝系統的選型,系統設備的設計生產可參照執行。 《低空數字航空攝影測量內業規范》 CH/Z 3003-2010 該標准規定了低空數字航空攝影測量內業工作的影像預處理要求、空中三角測量要求、定向建模要求、數字正射影像圖製作、數字線劃圖製作、數字高程模型製作、數字線劃圖(B類)製作、數字正射影像圖(B類)製作和檢查驗收上交成果要求。該標准適用於超輕型飛行器航攝系統和無人飛行器航攝系統,以1:500、1:1000、1:2000航測成圖為主要目的航空攝影測量內業工作,其他比例尺成果測制可參照執行。 《低空數字航空攝影測量外業規范》 CH/Z 3004-2010 該標准規定了低空數字航空攝影測量外業工作的基礎控制點測量要求、像片控制點的布設與測量要求、調繪要求、檢查驗收和上交成果的要求。適用於超輕型飛型器航攝系統和無人飛行器航攝系統,以1:500、1:1 000、1:2 000航測成圖為主要目的航空攝影測量外業工作,其他比例尺成果測制可參照執行。 《低空數字航空攝影規范》 CH/Z 3005-2010 該標准規定了低空數字航空攝影生產的航攝系統要求、航攝計劃與航攝設計要求、飛行質量和影像質量要求、成果整理和驗收要求。適用於超輕型飛型器航攝系統和無人飛行器航攝系統,以1:500、1:1 000、1:2 000航測成圖為主要目的的低空數字航空攝影工作,其他比例尺成果測制可參照執行。 《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質量檢驗技術規程》 CH/T 1020-2010 該標准規定了1:500、1:1000、1:2000地形圖質量檢驗及質量評定的基本要求,檢驗工作流程、檢驗方法和質量評定方法。該標准適用於按現行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生產的各種載體形式的1:500、1:1000、1:2000地形圖成果質量的檢驗。 《高程式控制制測量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 CH/T 1021-2010 該標准規定了高程式控制制測量成果檢查驗收工作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檢驗方法和質量評定方法。該標准適用於按現行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生產的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及GNSS高程測量成果的質量檢驗。採用其它方式生產的高程式控制制測量成果也可參照該標准進行檢驗。 《平面控制測量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 CH/T 1022-2010 該標准規定了平面控制測量成果質量檢驗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檢驗方法和質量評定方法。該標准適用於按現行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生產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導線、三角、邊角組合等類型的平面控制測量成果質量的檢驗。 《陀螺經緯儀檢定規程》 CH/T 8022-2010 該規程規定了陀螺經緯儀的計量性能要求和檢定方法。該規程適用於採用逆轉點法測量的陀螺經緯儀中陀螺儀部分的檢定和使用中檢驗,其它類型陀螺經緯儀可以參照執行。 《定向運動地圖規范》 CH/T 4016-2010 該標准規定了定向運動地圖的內容、精度及測制方法,地圖圖式符號式樣、規格和顏色,定向運動線路中檢查點說明符號式樣、檢查點說明表製作要求。該標准適用不同類型及項目的定向運動地圖的製作,是定向運動組織者測制地圖,運動員和裁判人員識圖用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