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吳永貴的主要成果
論文類
1、《近世漢譯西書在日本的流傳》,《津圖學刊》,1996年第3期
2、 《晚明編輯家馮夢龍》,載《傳統文化研究》第五輯,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6年12月,7-80574-253-7
3、《亞東的廣告宣傳》,《編輯學刊》,1997年第6期
4、《追蹤出版人自家的身世——評<書局舊蹤>》,《中國圖書評論》1999年第11期
5、《我國第一份現代出版合同》,《中國出版》2000年第4期
6、《亦儒亦賈——市場條件下編輯的雙翼》,《新聞出版交流》2000年第1期
7、《亞東圖書館與學者文人》,《新聞出版交流》2000年第2、3期
8、《新圖書館運動對近代出版業的影響》,《出版發行研究》2000年第7期
9、《書評與廣告》,載王克瑞主編《出版編輯學通論》387~391頁,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12月,7-81004-864-3
10、《陸費逵與中華書局》,載黃凱卿主編《跨世紀出版業發展研究——<二十一世紀出版業發展及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97~309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7-307-02956-1
11、《中國暢銷書百年回眸》,《出版廣角》2000年第10期
12、《小說類圖書與影視劇的聯姻》,《中國出版》2000年第9期
13、《當前書店圖書分類特點》,《出版科學》2001年第1期
14、《近現代知識分子的出版情懷》,《編輯學刊》2001年第2期
15、《以出版配合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論商務印書館對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貢獻之一》,《圖書館雜志》,2001年第7期
16、《我國私立圖書館的典範——論商務印書館對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貢獻之二》,《圖書館雜志》,2001年第8期
17、《著眼於全國圖書館發展大局——論商務印書館對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貢獻之三》,《圖書館雜志》,2001年第9期
18、《商務印書館對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貢獻》,《出版發行研究》,2001年9期
19、《關心老百姓的家庭藏書建設》,《圖書館論壇》,2001年第3期
20、《論出版業的發展對我國文獻資源建設的影響》,《圖書與情報》,2001年第2期
21、《湖北出版科研二十年》,《出版科學年評(第一卷)》,《出版科學》,2002年增刊
22、《淺論中華書局對我國現代學術文化的貢獻》,《出版發行研究》,2002年第8期
23、《中華書局的成功經營之道》,《編輯學刊》,2002年第3期
24、《一舉成名天下知——中華書局創業經過及成功因素分析》,《出版科學》,2002年第3期
25、《陸費逵與中華書局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載《陸費逵與中華書局》,168~215頁,中華書局,2002年1月,7-101-02175-1
26、《<小朋友>的編輯特點》,《編輯之友》,2002年第6期
27、《王建輝的出版研究及其新著<新出版觀的追求>》,《出版科學》,2002年第4期
28、《試論教育與出版的關系》,《中國出版》,2002年第12期
29、《固本圖新,從善如流——十年<出版科學>讀後記》,《出版科學》,2003年第2期
30、《<出版科學>力求聞達於諸侯》,《編輯學刊》,2003年第1期
31、《中華書局對我國學術文化發展的貢獻》,《新聞出版交流》,2003年第1期
32、《<中華教育界>對我國近代教育科研的貢獻》,《中國編輯》,2003年第2期
33、《神往內山書店——書店舊蹤之一》,《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11月22日
34、《琉璃廠的商而儒者——書店舊蹤之二》,《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12月6日
35、《冷攤負手對殘書——書店舊蹤之三》,《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2月14日
36、《「賬底」的無奈——書業舊蹤之四》,《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3月7日
37、《分支機構與特約經銷——書業舊蹤之五》,《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3月14日
38、《有玉有書——書業舊蹤之六》,《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4月4日
39、《書店裡的鄉里鄉親——書業舊蹤之七》,《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4月18日
40、《書局招新——書業舊蹤之八》,《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5月16日
41、《一路走來的現代書業廣告(上)——書業舊蹤之九》,《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6月6日
42、《一路走來的現代書業廣告(下)——書業舊蹤之十》,《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6月20日
43、《<申報>上的書業春秋——書業舊蹤之十一》,《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7月4日
44、《雜志上的圖書叫賣聲——書業舊蹤之十二》,《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7月18日
45、《本版書的廣告附頁——書業舊蹤之十三》,《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8月29日
46、《不購買,也滿足——書業舊蹤之十三》,《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10月24日
47、《出版之事,預先有約——書業舊蹤之十四》,《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11月21日
48、《新潮社與<新潮>雜志:民國時期中小書局研究之一》,《出版史料》,2004年第2期
49、《從新文藝書店的老大哥到教科書和兒童讀物出版的勁旅:北新書局——民國中小書局研究之二》,《出版史料》,2004年第3期
50、《靠特色求生存求發展的出版機構:良友圖書印刷公司——民國時期中小書局研究之三》,《出版史料》,2004年第4期
51、《長於書業經營的張靜廬》,《中國編輯》,2005年第1期
著作類
1、《把卷心醉——讀書藏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7-222-02148-5
2、《中國新圖書出版業的文化貢獻》,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7-307-02566-3
3、《中國家庭適讀書》(合著),寧波出版社,2000年10月,7-80608-362-3/Z.18
4、《中國百年暢銷書》(合著),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科研項目
Ⅱ 袁隆平的事跡以及身世
1、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籍貫江西省德安縣,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2、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3、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勛章」。
(2)成果的身世擴展閱讀: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隆平
Ⅲ 周恩來的身世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17年留學日本。
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1920年至1924年先後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並參加中共旅歐總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
1925年2月、10月,領導進行了第一、二次東征,為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6年曾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軍事課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中共江浙區委軍委書記。
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8月領導了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為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起義中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同月在中共「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8年出席黨的六大,在會上作了關於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的報告。後在上海堅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曾發表《堅決肅清黨內一切非無產階級的意識》和《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後,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權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並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斗爭,《雙十協定》簽訂後,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
1946年11月從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時轉戰在陝北,同年8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1948年9月,參加領導和指揮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創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建國後,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是中共五屆中央委員,中共六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六屆、七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八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擔負處理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同時,和毛澤東一起制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幾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都是他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的。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並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國民經濟順利地得到恢復和發展。還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對社會主義建設都有重大意義。在國際事務中,參與制定並親自執行了重大的外交決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線。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一次亞非會議,使會議通過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1961年,出席蘇共二十二大,對赫魯曉夫集團分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行為,進行了堅決斗爭。在「文革」中,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進行黨和國家的的正常工作,盡量減少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幹部,費盡心血,並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斗爭。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黨提出: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的宏偉規劃。1972年患病以後,一直堅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主要著作編為《周恩來選集》。
周恩來, 馬 克 思 主 義 者, 無 產 階 級 革 命 家、 政 治 家、 軍 事 家 和 外 交 家, 中 國 共 產 黨、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主 要 領 導 人 之 一, 中 國 人 民 解 放 軍 創 建 人 之 一,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總理 (1949 ~ 1976)。 原 籍 浙 江 紹 興, 出 生 於 江 蘇 淮 安。 1917 年 在 天 津 南 開 學 校 畢 業後 赴 日 本 求 學。 1919 年 回 國, 9 月 入 南 開 大 學, 在 五 四 運 動 中 成 為 天 津 學 生 界 的 領導 人, 並 與 運 動 中 的 其 他 活 動 分 子 共 同 組 織 進 步 團 體 覺 悟 社。 1920 年 去 法 國 勤 工 儉學。 1921 年 參 加 中 國 共 產 黨, 1922 年 和 趙 世 炎 (後 來 是 黨 的 前 期 重 要 領 導 人 之 一)等 組 織 旅 歐 中 國 少 年 共 產 黨 (翌 年 改 名 為 中 國 社 會 主 義 青 年 團 旅 歐 支 部)。 後 任 中 國社 會 主 義 青 年 團 旅 歐 支 部 書 記、 中 共 旅 歐 支 部 領 導 人。
1924 年 秋 回 國 後, 曾 任 廣 東 黃 埔 軍 校 政 治 部 主 任、 國 民 革 命 軍 第 一 軍 政 治 部 主 任、第 一 軍 副 黨 代 表 等 職, 並 先 後 任 中 共 廣 東 區 委 員 會 委 員 長、 常 委 兼 軍 事 部 長。 1927 年 3 月 在 北 伐 的 國 民 革 命 軍 臨 近 上海 的 情 況 下, 領 導 上海 工 人 第 三 次 武 裝 起 義, 趕 走了 駐 守 上海 的 北 洋 軍 閥 部 隊。 5 月 在 中 共 第 五 次 全 國 代 表 大 會 上 當 選 為 中 央 委 員, 在五 屆 一 中 全 會 上 當 選 為 中 央 政 治 局 委 員。 7 月 任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臨 時 常 務 委 員 會 委員 (共 5 人)。 國 共 全 面 分 裂 後, 他 同 賀 龍、 葉 挺、 朱 德、 劉 伯 承 等 一 起 於 8 月 1 日 在 江西 南 昌 領 導 武 裝 起 義 (見 南 昌 起 義), 任 中 共 前 敵 委 員 會 書 記。 1928 年 在 中 共 六 屆 一中 全 會 上 當 選 為 政 治 局 常 委, 後 任 中 央 組 織 部 長、 中 央 軍 委 書 記。 當 時 中 共 中 央 在 上海 處 於 秘 密 狀 態 下 工 作。 他 為 保 證 中 共 中 央 的 安 全, 為 聯 系 和 指 導 各 地 區 共 產 黨 領導 的 武 裝 斗 爭, 為 發 展 在 國 民 黨 統 治 區 的 革 命 工 作 起 到 了 重 要 作 用。 在 這 一 階 段 的大 部 分 時 間 內, 他 實 際 上 是 中 共 中 央 的 主 要 主 持 者。
1931 年 後, 歷 任 中 共 蘇 區 中 央 局 書 記、 中 國 工 農 紅 軍 總 政 治 委 員 兼 第 一 方 面 軍 總 政治 委 員、 中 央 革 命 軍 事 委 員 會 副 主 席。 1933 年 春 和 朱 德 一 起 領 導 和 指 揮 紅 軍 戰 勝 了國 民 黨 軍 隊 對 中 央 革 命 根 據 地 的 第 四 次 「圍 剿」。 1934 年 10 月 參 加 長 征。 1935 年 1 月 在 貴 州 省 遵 義 縣 城 舉 行 的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擴 大 會 議 (即 遵 義 會 議) 上, 支 持 毛 澤 東的 正 確 主 張, 繼 續 被 選 為 中 央 主 要 軍 事 領 導 人 之 一。 1936 年 12 月, 當 時 駐 在 陝 西 西安 的 愛 國 將 領 張 學 良 和 楊 虎 城, 由 於 反 對 蔣 介 石 拒 絕 抵 抗 日 本 侵 略 而 集 中 全 力 反 共,發 動 了 武 力 拘 禁 蔣 介 石 的 西 安 事 變。 周 恩 來 任 中 共 全 權 代 表 與 秦 邦 憲、 葉 劍 英 等 去西 安 同 蔣 介 石 談 判, 和 張、 楊 一 起 迫 使 蔣 介 石 接 受 「停 止 內 戰, 一 致 抗 日」 的 主 張, 促使 團 結 抗 日 局 面 在 中 國 出 現。
抗 日 戰 爭 期 間, 周 恩 來 代 表 中 共 長 期 在 重 慶 及 國 民 黨 控 制 的 其 他 地 區 做 統 一 戰 線 工作, 努 力 團 結 各 方 面 主 張 抗 日 救 國 的 力 量, 並 先 後 領 導 中 共 中 央 長 江 局、 南 方 局 的 工作。 他 堅 持 國 共 合 作, 積 極 團 結 民 主 黨 派、 進 步 知 識 分 子、 愛 國 人 士 和 國 際 友 好 人 士,制 止 反 共 逆 流, 克 服 對 日 投 降 的 危 險。 在 1945 年 的 中 共 七 屆 一 中 全 會 上 當 選 為 中 央政 治 局 委 員、 書 記 處 書 記。 抗 日 戰 爭 勝 利 後, 為 制 止 內 戰 他 率 中 共 代 表 團 同 國 民 黨 談判。 1946 年 夏 全 面 內 戰 爆 發。 此 後 他 任 中 央 軍 委 副 主 席 兼 代 總 參 謀 長, 協 助 毛 澤 東組 織 和 指 揮 解 放 戰 爭, 同 時 指 導 國 民 黨 統 治 區 的 革 命 運 動。
1949 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立 後, 一 直 任 政 府 總 理, 曾 兼 任 外 交 部 長, 並 任 中 國 人 民政 治 協 商 會 議 全 國 委 員 會 副 主 席、 主 席, 中 共 中 央 副 主 席, 中 央 軍 委 副 主 席 等 職。 他擔 負 著 處 理 黨 和 國 家 日 常 工 作 的 繁 重 任 務。 中 國 發 展 國 民 經 濟 的 頭 幾 個 五 年 計 劃,都 是 他 主 持 制 定 和 組 織 實 施 的。 他 主 張 經 濟 建 設 必 須 積 極 穩 妥, 綜 合 平 衡。 他 對 社 會主 義 時 期 的 統 一 戰 線 工 作、 知 識 分 子 工 作 和 科 學 文 化 工 作 給 予 特 殊 的 關 注, 指 導 這些 工 作 取 得 了 重 大 成 績。 他 參 與 制 定 和 親 自 執 行 重 大 的 外 交 決 策。 1954 年 參 加 日 內瓦 會 議。 這 次 會 議 解 決 了 印 度 支 那 問 題, 使 越 南 (除 南 方 外)、 老 撾、 柬 埔 寨 三 國 的 獨立 獲 得 國 際 承 認。 他 代 表 中 國 倡 導 和 平 共 處 五 項 原 則, 作 為 國 與 國 間 關 系 的 准 則。 1955 年 在 亞 非 29 國 淮 安 故 居 在 印 度 尼 西 亞 舉 行 的 萬 隆 會 議 上 主 張 和 平 共 處, 反 對 殖 民主 義, 提 倡 求 同 存 異、 協 商 一 致。 他 先 後 訪 問 過 歐、 亞、 非 幾 十 個 國 家, 接 待 過 大 量 來自 世 界 各 國 的 領 導 人 和 友 好 人 士, 增 進 了 中 國 人 民 與 世 界 人 民 的 友 誼。
文 化 大 革 命 期 間 他 同 林 彪、 江 青 集 團 的 破 壞 進 行 了 各 種 形 式 的 斗 爭。 在 非 常 困 難 的處 境 中 為 使 黨 和 國 家 還 能 進 行 許 多 必 要 的 工 作, 為 盡 量 減 少 文 化 大 革 命 所 造 成 的 損失, 為 保 護 大 批 黨 內 外 干 部 作 了 堅 持 不 懈 的 努 力。 他 為 實 現 中 美、 中 日 關 系 正 常 化 和恢 復 中 國 在 聯 合 國 的 席 位 作 出 了 卓 越 貢 獻。 1972 年 患 膀 胱 癌 後, 仍 然 堅 持 工 作。 在 1975 年 的 第 四 屆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第 一 次 會 議 上, 代 表 中 國 共 產 黨 提 出 在 中 國 實現 工 業、 農 業、 國 防 和 科 學 技 術 現 代 化 的 號 召。 1976 年 1 月 8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主 要 著作 收 入《周 恩 來 選 集》。 周 恩 來 在 20 年 代 與 鄧 穎 超 結 婚, 無 子 女。
周總理的故事
某次,一個美記者采訪周恩來時,看見桌上放著一支美國派克鋼筆。他以一種譏諷的口氣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為什麼還要用美國的鋼筆呢?" 周恩來淡淡一笑,答道:"談起這支派克鋼筆話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他是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想,無功不受祿,就推辭。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貴國的這支派克鋼筆。"
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現在的中國有沒有妓女?」不少人納悶:怎麼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 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這位記者的提問是非常陰毒的,他設計了一個圈套給周總理鑽。中國解放以後封閉了內地所有的妓院,原來的妓女經過改造都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位記者想:問「中國有沒有妓女」這個問題,你周恩來一定會說「沒有」。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接著說「台灣有妓女」,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這個提問的陰毒就在這里。當然周總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倆,這樣回答既識破了分裂中國領土的險惡用心,也反襯出大陸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台灣的對比。哎呀,周總理考慮問題周密細致,同時又那麼快速反應,你不佩服他也難啊!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時,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先後去世,聯合國還沒有為誰下過半旗。一些國家感到不平了,他們的外交官聚集在聯合國大門前的廣場上,言辭激憤地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的國家元首去世,聯合國的大旗升得那麼高,中國的總理去世,為什麼要為他下半旗呢?
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站出來,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台階上發表了一次極短的演講,總共不過一分鍾。他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不過來。可是她的周總理沒有一分錢存款!二是,中國有10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總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 說完,他轉身就走,廣場上外交官各個啞口無言,隨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一個美國記者先是主動和周恩來握手,周總理出於禮節沒有拒絕,但沒有想到這個記者剛握完手,忽然大聲說:「我怎麼跟中國的好戰者握手呢?真不該!真不該!」然後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剛和周恩來握過的那隻手,然後把手帕塞進褲兜。這時很多人在圍觀,看周總理如何處理。周恩來略略皺了一下眉頭,他從自己的口袋裡也拿出手帕,隨意地在手上掃了幾下,然後——走到拐角處,把這個手帕扔進了痰盂。他說:「這個手帕再也洗不幹凈了!」
九一三事件發生以後,蘇聯大使找到周總理,陰陽怪氣地問道:「總理同志,聽說最近中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周總理平靜地回答: 「也沒什麼大事,只不過是森林裡倒了一棵樹;一棵樹上落下一片葉子而已。」蘇聯大使故作關心地說:「據權威人士推測,此事對中國的影響極為不利呀!」總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顆毒瘤在肌體上自動消失,有百利而無一害。」蘇聯大使有些惱怒:「總理同志,有句話我早就想說了,你們在國際上口口聲聲罵我們是社會帝國主義,把我們說得比廁所還臭。既是這樣,那麼請問:你們的林副統帥在國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什麼偏要投奔我們蘇聯呢?」周總理冷笑道:「正因為廁所臭,蒼蠅才喜歡那個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又何必多此一問?」蘇聯大使被說得啞口無言。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里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於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1945年重慶談判時,國民黨政府的談判代表對以周恩來為首席談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協議難以接受。一官員惱羞成怒地對我方代表咆哮道:「對牛談琴!」周恩來神態自若,不緩不慢地應了一句:「對,牛彈琴。」
周總理從日內瓦開會回來順道訪問莫斯科。在為他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他用英語向蘇聯人祝酒。這時米高揚(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抱怨道: 「周,你為什麼不說俄語?你的俄語很好嘛!」。周總理仍用英語回答說:「米高揚,該是你學習漢語的時候了。」 米高揚抱怨說:「漢語太難學了。」此話一出,周總理馬上輕快地說:「沒關系,下回到我們使館來,我們將非常高興地教你。」
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不腐女屍引起世界轟動。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時曾向周總理提出一個要求:「尊敬的總理閣下,貴國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成果震驚世界,那具女屍確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寶啊!本人受我國科學界知名人士的委託,想用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物質來換取一些女屍周圍的木炭,不知貴國願意否?」 周總理聽後,隨口問道:「國務卿閣下,不知貴國政府將用什麼來交換?」基辛格說:「月土,就是我國宇宙飛船從月球上帶回的泥土
Ⅳ 誰能告訴我畢加索的身世/
網上有很多關於他的資料~~~可以去查查~~
畢加索(1881-1973)是現代藝術(立體派)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第一時期是:"藍色時期";第二時期是:"玫瑰紅時期";第三時期是: "黑人時期";第四時期是:"立體主義時期",分成分解和綜合兩種形式;第五時期是:"古典主義時期";第六時期是:"超現實主義時期";最後是"抽象主義時期".
畢加索一生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 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繪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
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過.他說過:"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作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很自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也會相同吧!"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一歲的漫長生涯,他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Ⅳ 王建國的學術成果
1 、《從阮籍的身世個性看其文學創作中的女性意象》,《貴州社會科學》,獨著,2004年第2期。
2 、《論〈詩經·檜風〉的創作時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獨著,2004年第3期。
3 、《原型與象徵:〈楚辭·招魂〉主旨新探》,《洛陽師范學院學報》,獨著,2004年第3期(該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 2004年第五期轉摘要點)。
4 、《魏晉陳留阮氏及其家學家風考論》,《天中學刊》,獨著,2004年第4期。
5 、《〈世說新語〉何以不收陶淵明--兼與寧稼雨先生商榷》,《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1期。
6、《曹丕〈柳賦〉創作背景及時地考辨》,《古籍研究》,獨著,2004年卷下(總第 46 期)。
7、《孫盛若干生平事跡及著述考辨》,《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03期。
8、《論孫綽的文學貢獻》,《山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6年第五期。
.9、《論永嘉中原南渡士族與東晉文學發展之關系》,《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10、《論清談文化與東晉門第之關系》,《天中學刊》,2008年第6期。
11、《〈西洲曲〉產生的地理環境考釋》, 《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5期。
12、《20世紀以來〈洛陽伽藍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6期。
13、《〈洛陽伽藍記〉的作者及創作年代辯證》,《江漢論壇》,2009年第10期。
14、《〈洛陽伽藍記〉從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4期。
15、《〈洛陽伽藍記〉與北魏洛陽的佛教文化》,《文史知識》,2010年第6期。
16、《古代城市文學資源與城市文化特色構建——以洛陽為例》(合著),《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7期。
17、《謝混年歲及仕歷補證》,《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Ⅵ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遺傳學迅速發展帶來的成果,正逐漸顛覆人類對生命的傳統認識,福兮!禍兮!現在,
(1)鼠的大和小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2)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核中 (3)繁殖 A |
Ⅶ 求數學家的資料、身世、成就
華羅庚,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1985年6月12日卒於日本東京。
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後刻苦自學。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
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 《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製,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並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
Ⅷ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遺傳學飛速發展帶來的成果,正在顛覆人類對生命傳統的認識福兮!禍兮!現在就讓我們走
(1)鼠的大和小,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2)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核中(3)繁殖 , A
Ⅸ 蔣緯國的身世為什麼至今是謎 蔣緯國(1916年10月6日—1997年9月23日),幼名建鎬,號念堂,蔣介石次子,歷任國民黨裝甲兵部隊處長、戰車團團長、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副司令、司令,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副校長,「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對於軍事戰略研究頗有成果,被台灣軍方奉為「軍事戰略學家」。 關於蔣緯國的身世一直都是一個謎,據說16歲那年,戴季陶和馬君武、宋耀如等人留學日本,遂和蔣介石有了交往。戴季陶到日本留學後,就讀振武學校。1908年春蔣介石到日本,進的也是振武學校。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戴季陶祖籍浙江湖州府吳興縣,蔣氏向來注重宗族思想、同鄉觀念,何況在異國他鄉,自是格外親熱。兩人都胸懷驅除韃虜、振興中華之志,常常一談就談到了深夜。他們相見恨晚很快就結拜為兄弟,後來索性租了房子共居在一起。 據說,蔣介石在日本留學期間,已結識了避難於日本的孫逸仙。當時,清政府促請日本政府當局協助逮捕孫逸仙。基於國家外交關系,日本政府表面上是答應了,但暗地裡通知了孫逸仙,並指派黑龍社的幫徒保護他。陳其美、蔣介石、戴季陶便常到「黑龍社」的場所與孫逸仙會晤。在「黑龍社」里,他們邂逅了當時只有18歲的津淵美智子。 津淵美智子可是「黑龍社」的日本人精挑細選出來的美少女,蔣介石與戴季陶又正是翩翩少年最難耐青春寂寞的時候,所以當戴季陶和蔣介石第一眼看見津淵美智子就被她的美貌所深深地迷住了,並且開始了熱烈的追求。不過雙鳳求凰總該有個先後。戴季陶到底年輕幾歲,相貌又英俊,腦子活絡,很會討女人歡心,他知道津淵美智子喜歡文學,就經常寫些日文愛情詩給她,還經常晚上約津淵美智子去看電影,津淵美智子常常被愛情電影感動得淚流滿面,戴季陶就乘機將美人攬入懷里。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津淵美智子對戴季陶情有所屬。 想不到春風一度珠胎暗結,津淵美智子有了身孕,於1916年10月6日產下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子。美智子的父母聞知此事,大為震怒,但怎奈生米已煮成熟飯,再怎樣地長噓短嘆也無濟於事了。小孩生下來了,是一個很可愛的男孩子。 戴季陶回國後,在妻子面前絕口不提這段東瀛情緣。日子也就一天天地過去了。不料有一天痴心的津淵美智子竟帶著兒子,千里迢迢,遠涉重洋,到上海尋找她心愛的這個男人和兒子的生身父親來了。蔣介石收留了這個男孩,取名蔣緯國,後來同福梅及姚氏商量好,由她們輪流照顧這孩子每人3個月。 蔣緯國名義上成為了蔣介石的次子。蔣緯國雖然不是蔣介石的親生兒子,但蔣介石視如親子,故修在譜中。蔣緯國到溪口後,受到蔣家的撫養、愛護,不亞於蔣經國。他稱王太夫人為祖母。蔣介石對蔣緯國視如己出,蔣緯國對「父親」的感情也極為深厚。蔣緯國只要說想父親,蔣介石必接他到自己身邊。人們常看到蔣介石把緯國抱在懷里,有時讓他騎在自己的肩上,十分親昵。和對蔣經國一樣,蔣介石對蔣緯國的教育是很嚴格的。若干年後,男孩成了大名鼎鼎的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台灣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 1989年初,一些報紙刊出《蔣緯國首次公開談身世,姓蔣姓戴仍是謎》的報道,說蔣緯國表示「對自己究竟是蔣介石之子或是戴季陶之子之謎,迄今亦無法證實」,並「希望能多找點資料弄清楚」雲雲。「蔣緯國是蔣介石領養的戴季陶之子」,這是民革奉化縣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毛炳岳先生親聞當年教蔣緯國養母姚冶誠學文化的陳志堅大姐說的。她還說,只因蔣介石對緯國視若己出,自家人諱莫如深,其他人也就一直不便泄露,是以至今罕為人知。 據說,在修譜期間,蔣緯國曾探問,譜中有沒有寫他的母親。修譜者只得告知他,這是根據他父親手稿編列的。蔣緯國默然,後來說:「過30年再說罷。」過了30多年,1984年,當蔣緯國上將由聯勤總司令被貶為聯訓部主任時,他曾面告采訪他的記者說,他並不具有「第一世家」的血統。另外,蔣緯國和戴季陶的兒子相貌很相似,而且兩人關系甚好,當蔣緯國論及與戴安國關系時,他說:「我與安國,情同手足,血濃於水。」這些話,證明了蔣緯國與戴安國的關系乃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生性坦率的蔣緯國能說出這些話,似可印證幾十年來在政壇上有關他身世之謎的傳說。 與成果的身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