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博物館的展覽是如何做出來的
在博物館工作七年之久,經常被別人問起每天的工作是什麼。
作為陳列部主任,我自然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麼。
但是我很清楚,做展覽三個字遠遠不能解釋清楚工作的具體內容。
也許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尤其在博物館多的城市,人們有很多機會去看展覽,對博物館的展覽不會陌生。
但是,對於我生活的這座三線小城,文化資源的匱乏,還沒有讓人養成去博物館看展覽的習慣,而在博物館做展覽,也被看成是一種少見的職業。
的確,在我這座城市裡,專門在博物館做展覽的,可能不會超過10個人。
那麼,做展覽具體做什麼呢?
不妨回憶一下你看過的展覽。
你是否記得博物館展廳里那巨大的玻璃展櫃,裡面擺放著幾千年前的文物,還有牆上眾多的展板,描述著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或是重要文物。
你是否還記得那迷宮般的參觀路線,那些逼真的歷史場景復原,那些模型、假人、眾多說明標簽。
也許你看的展覽很簡單,只是圖版和文字,簡單的介紹而已,不管怎麼樣,當你回想起這些就夠了。
那麼,你認為,這些展覽的內容是如何出現在你面前的呢?
在策劃一個展覽之前,我們和觀眾一樣,有可能對展覽的內容一無所知。
展覽的選題有可能是上級分配的任務,也有可能是我們看到館里保存某類藏品較多而選定的,還有更輕松的是引進其他博物館的展覽。
這里單說博物館原創的展覽。
所謂原創的展覽,就是博物館自己完成策劃,編寫展覽方案,組織設計施工布展的。這里強調的是自身的創意,並將創意付諸實踐,但是其中一些步驟,如展覽細節的設計、陳列裝修,可以引進外部專業力量(如設計公司、裝修公司)協助。
說了原創性展覽,那麼就有非原創性展覽,比如引進其他博物館的展覽。這是展覽的一種分類方式,還有另一種分類方式很常見。
展覽可以分為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
基本陳列一般是博物館精心打造的最重要的展覽,體現著博物館的收藏系列和辦館水平,投入資金多,展覽時間長,一般都要十年左右,甚至更長;
專題展覽的展期比基本陳列短,一般1年至5年不等,它是基本陳列的重要補充,體現著館藏特色;以上兩種展覽也稱為博物館的常設展覽。
臨時展覽,這類展覽展期從幾天到半年不等,靈活多樣,展示內容豐富,是博物館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博物館舉辦最多的就是臨時展覽,每年最多的工作也是舉辦臨時展覽。
一般情況下,我館每年舉辦兩次原創精品展覽,舉辦一次引進精品展覽,剩下的多是書畫展和圖片展。
展覽的第一步是選題,不管是主動選的還是被動接受的,選題確定以後就要開始編寫陳列大綱。
大綱是一個展覽的框架,也是靈魂,最基本的創意都要在大綱里體現出來。
編寫陳列大綱也是要分步驟的,第一步是盤點手中掌握的與展覽有關的資源。比如要做一個本土的歷史文化展覽,那麼就要盤點館內保存有多少與本土歷史相關的文物,這些文物是否都能展出。
如果數量太多就要挑選出其中的精品,如果數量不夠就要想辦法徵集。
不管怎麼樣,這個時候應該列出一本可以上展的文物清單了。
文物只是一方面,還要有本土歷史的研究資料,要先收集足夠的資料,搞清楚這段歷史,這就需要一定量的閱讀,而且這個閱讀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這段歷史的精髓,這就要求必須選取經典的研究資料,而不是在低水平的資料上浪費時間。
當然還有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直接聯系研究這方面的專家,請他們給予幫助,或請他們幫忙列出必讀的書單。
如果你耐著性子把這些資料看完,那麼你已經邁開編寫陳列大綱的第一步了。第二步就是把你掌握的知識和目前有的藏品結合起來。說起來只是一句話,做起來很難。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起草陳列大綱了,可以先把歷史內容分成幾個章節,列出大概的分類,然後根據這個分類把展覽文物進行劃分。
我們期望分類後的結果是每部分都有展品,相對比較平均,這樣展示的效果最好。
但是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種完美的情況極少出現。
當然如果館藏豐富,又恰好分類合理,遇到這種情況,我只能說,恭喜你,能少死好多腦細胞。
更多的情況是某個章節文物多,某個章節文物少,有的章節甚至沒有文物。
這個時候有幾種處理的方式:
首先說最簡單的,就是減少文物少的章節的內容,弱化這部分,甚至去掉這部分對整個展覽影響不大也可以考慮,當然這是下策。
那中策是什麼呢?
中策就是用輔助展品代替,比如說其他博物館同時期文物的復製品,或者做模型、場景復原、油畫、雕塑、沙盤,或是多媒體表現等等,這要根據手頭掌握的資料而定。
上策也是最難的,徵集到這個時期的文物,這個就要看運氣了。
除了分配展品以外,大綱里還要體現出創意,比如表現一個歷史事件,是簡單的圖版加文物,還是增加更多的表現手法,大綱里不要求直接給出完整的解決辦法,但是一定要有初步的設想,這個設想會直接影響後面的方案設計和形式設計。
經歷了絞盡腦汁的構想,大綱基本成形了,就交給領導審批。
如果涉及到重大問題,可能還要交給更上一級領導,或者組織專家論證會討論。
如果是較復雜的展覽,大綱是要經過數次改動的。
這只是萬里長征剛走完第一步,大綱之後還有陳列方案要寫。
陳列方案比大綱可要復雜多了,如果說陳列大綱只是建了一個房子的框架,那麼陳列方案就相當於把這個房子裝修了。
一般情況下,陳列方案上要表現出展覽的絕大多數內容,比如展覽上所用的文字,包括前言、每部分引導語、展品說明牌文字、圖版的說明文字、多媒體中的文字,如果展覽有外語,還要把外語加進去。
所有要展示的圖版,所有展品和圖版的展示順序,要具體到在哪章哪節哪組。展覽中出現的輔助展品,如場景復原、模型、復製品、沙盤、油畫等的構思和說明文字,要給製作人提供指導性的文字。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每個章節的設計思路,希望達到的效果等等。
對於基本陳列而言,這是個非常龐大的工作,我館基本陳列面積3760平方米,展品700餘件,圖版500餘張,陳列方案將近十萬字,是我們團隊花費巨大精力製作的。
幾百平方米的臨時展覽,相對簡單,一般方案不會超過一萬字,展品不會超過200件,圖版不會超過50個。
如果是更小更簡單的展覽,比如簡單些的書畫展,甚至可以省去陳列大綱,直接寫陳列方案。
在陳列方案完成之後,就可以開始形式設計了。
形式設計就是要把紙面上的東西放到三維的空間里,安排每件展品,每個圖版具體的位置。
對於臨時展覽而言,如果方案編寫得好的話,形式設計並不是很難的工作。
因為臨時展廳一般是固定的,每次展覽改動幅度不大,基本有固定的套路,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參觀順序設計,將展品和圖版的對應關系處理好,把展品的展示順序處理好就可以了。
這個工作一般由博物館內部的員工就可以完成。如果是基本陳列或專題展覽的形式設計,博物館的力量不足的話,也可以請有資質的專門的設計公司做。
這類展覽內容復雜,展示手法多變,又涉及到空間重新劃分。
在形式設計完成之後,就是裝修施工布展。
一般而言,臨時展覽不需要裝修,只是調整展廳的展櫃和燈光等,然後布置噴繪圖版。
一切就位後,開始布置文物,放說明牌,最後再調整下,基本就可以了。
如果是常設展覽,就復雜了,我館的基本陳列布展施工一年之久,專題展覽一般也有幾個月。
博物館的施工布展與其他的不同,在這個布展過程中經常會發現不合適的地方,就需要及時改動,所以博物館工程一般都要延期。
有一點要說明,布展期間是陳列部最忙的時候,因為布展這個活絕對是對體力和智力的雙重考驗。
布展完成以後,前期的工作基本就完成了,沒有大部頭的工作。
不過對於展覽來說,僅僅是開始,因為還要編寫講解詞,還要維護展覽設備,還要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及時更新展覽內容,還要根據展覽內容編寫宣傳冊或出版書籍等等。
而一個展覽結束之後呢,等待你的是下一個展覽。
-END-
②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有貨幣博物館
中國錢幣博物館和雅典貨幣博物館,主要看你想去那個國家了,我得印象中就知道這兩個,但是既然是中國人當然得去中國博物館才可以啊,因為那得貨幣是最全的。
③ 觀復博物館的歷屆展覽
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1996年10月—1997年4月)中國古代文房用具展(1997年4月—1997年10月)
中國古代箱匣展(1997年10月—1998年4月)
宋遼金元古瓷展(1998年4月—1999年2月)
明清小品展(1998年6月—1998年10月)
海上懷舊展(1998年5月—1998年6月)
食之美器——康雍乾青花瓷盤展(1999年2月—1999年9月)
錘鏨工巧——中國古代金屬工藝展(1999年9月—2000年8月)
中國古代建築門窗及陳設展(1999年6月)
明韻清風——中國古代傢具展(2001年1月— 2004年7月)
明韻清風——中國古代傢具展(2001年1月—)杭州館舉辦
中國古代銀器展(2001年10月—)杭州館舉辦
「衣、食、住、行」之中國古代建築門窗展(2003年10月)
(中法文化年 在非洲大洋洲博物館舉辦)
魏紫姚黃——紫檀、黃花梨傢具展(2004年5月—6月)(觀復博物館與中華世紀壇合作展覽)
魏紫姚黃——紫檀、黃花梨傢具展( 2004年12月—20年1月)
(觀復博物館與杭州歷史博物館合作展覽)
中國古典傢具展(2004年10月—)
中國現代油畫及雕塑展(2004年10月—)
中國古代傢具展(2005年10月—) 廈門館舉辦
中國明清瓷器展(2005年10月—) 廈門館舉辦
中國古代佛教造像展 (2005年12月—) 杭州館舉辦
宋元明清瓷器展(2006年10月——)
中國古代門窗展(2007年2月——)
中國明清工藝展(2007年3月——)
國慶六十周年-觀復博物館奉獻特別展覽
④ 國家博物館有哪些展品
1、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也稱司母戊鼎。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中國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中國古代對財富的標準是計重製,越重越值錢。大鼎重達832.84公斤,在當時屬於國之重器了。器身飾獸面紋及夔龍紋,耳外廓飾雙虎食人紋。腹內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雄健豐腴。
該鼎是商王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大鼎於1939年3月在安陽出土,險些被切割賣走。村民將其埋在土裡,終於熬過了八年抗戰。戰後大鼎被運到南京,由於太重,沒被運到台灣。1959年轉交國博。
2、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代最大方尊。肩部聳出四個卷角羊頭,尊腹為羊的前胸。此尊集線雕、圓雕、浮雕等各種技巧,端莊典雅,鑄造精細,是商代泥范法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
這個器物解放前出土於湖南寧鄉,抗戰期間隨湖南省銀行內遷沅陵的途中,車隊遭到日寇轟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塊。之後這些碎片就一直被丟棄在湖南省銀行倉庫的一隻木箱內,直到解放後才被修復,現在幾乎看不到破損的痕跡了。
3、人面魚紋陶盆
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綵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發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
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整個畫面構圖自由,極富動感,圖案簡潔並充滿奇幻色彩。
4、虎紋石磬
1950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 , 長84厘米、寬42厘米、厚2.5厘米 。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婦好墓中出土5件長條形石磬,製作比較精細,磬身上分別刻有文字和鴞紋,其中有3件,均為白色,泥質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編磬。
這件虎紋石磬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紋,據測定此磬已有5個音階,可演奏不同樂曲。
5、大盂鼎
大盂鼎,西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西周前期重器,鼎為圓體,口沿下環飾六個曲折角獸面紋,足上端飾卷角獸面紋,襯以雷紋為地,內壁鑄銘文19行291字,銘文字體雄渾,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該鼎於清道光年間出土,曾被左宗棠收藏,是清末海內三寶之一。
⑤ 上海博物館介紹
上海博物館創建於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1959年10月遷入河南南路16號中匯大樓,現位於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開放。上海博物館建築總面積39200平方米,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高29.5米,總投資5.7億元。
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築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館名「上海博物館」系建國後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
(5)貨幣博物館是成果展覽擴展閱讀:
展館介紹
1、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青銅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其中陳列了400餘件精美的青銅器,中國商周時代,青銅器是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2、古代雕塑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展廳面積640平方米展廳,其中有120餘件展品。展廳以金、紅、黑三色為基本色調,以佛教藝術中常用的蓮瓣形做隔牆,石窟寺中的佛龕做壁櫥,以及露置的陳列形式。
3、歷代繪畫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共陳列歷代繪畫精品120餘件,從唐代至近代,各種繪畫門類均有所體現。繪畫有著深厚的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它是以毛筆、墨、絹紙為主要工具、以點線結構為主要表現手段的造型藝術。
4、民族工藝館:展廳面積700多平方米,集中陳列了少數民族的服飾工藝、染織綉、金屬工藝、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編和面具藝術等近600件。表現了少數民族工藝品的奇異風格。
⑥ 中國錢幣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什麼
其藏品有清代咸豐元寶寶泉局當千,寶源局當五百,南北朝梁太清豐樂,陳太貨六銖等.但最著名的當屬漢代馬蹄金,金代承安寶貨一兩半,以及宋代九疊篆皇宋通寶小平,此三品均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⑦ 最近國家博物館有那些展覽
國博近期的展覽內容很多,包括:
1、「百年國博——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簡史與成果展」
2、「佛羅倫薩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
3、中國古代瓷器藝術
4、國博水下考古成果展開幕
5、中國古代經典繪畫作品
6、中國古代錢幣展
7、中國古代玉器展
……等等
⑧ 首都博物館的展品陳列
首都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在國內外舉辦了許多頗受好評的歷史文物陳列展覽,如:《北京歷史文物陳列》、《元大都歷史陳列》、《老北京春節民俗展》、《館藏歷代陶瓷、書畫真偽辯識展》、《北京歷史文化展》等數百項。內設: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文物庫房、社會教育區、業務科研區、行政辦公區、綜合服務區和地下車庫等。新館以完善的功能,先進的設施,躋身於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現代化博物館行列。使文物收藏、展覽、修復、研究、教育、交流融為一體。
2000年,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啟動之時,展陳大綱的編寫工作馬上開始;展覽大綱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社會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多位學術權威的指導,力求體現已得到學術界公認的最新成果。展覽設計力求運用全新的設計理念,突破傳統的、枯燥的展陳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展陳技術和手法,營造不同類別的陳列氛圍,給觀眾以體驗式的參觀經歷,具備形式上的親和力、趣味性、互動性,做到雅俗共賞。
數十年來,首都博物館廣泛徵集各類文物,館藏文物已達二十五萬件,其中包括:青銅器、陶瓷、書畫、石刻、錢幣、玉器、璽印、織綉、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文具、民間工藝品等,藏品中還不乏享譽海內外的孤品與珍品。首都博物館館藏的各類文物總計 8.3萬余件,其中一級品305件。藏品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北京地區出土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商周以至遼、金、元、明、清各代。館藏珍品如京郊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銅器「堇鼎」,通高62厘米,重41.5千克,內壁有銘文4行26字,對研究北京古代歷史有重要作用。此外還有「伯矩鬲」,「碧玉版十三行」等。
首都博物館內設基本陳列、精品陳列和臨時展覽。
一.基本陳列有《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是首都博物館展陳的核心,表現了恢宏壯麗的北京文化,不斷遞升並走向輝煌的都城發展史,成為創建國內一流博物館的品牌陳列。
二.精品陳列有《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教藝術精品展》、《書房珍玩精品展》。這七個館藏精品展覽和《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對北京文化展現的補充和深化。
以上展覽共展出館藏文物5622件。
三.臨時展覽是研究與觀賞北京文化與其它地區文化、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關系的舞台。
⑨ 首都博物館展廳詳細介紹
首都博物館的常設展覽有兩個基本陳列和8個專題展。
此外還有大量臨展,展期較短。其中最近的一個是:讀城——追尋歷史上的北京城池,位於O展廳(地下一層水景庭院)
1.基本陳列
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
位於方形展廳二層 C廳
該展覽以深厚的北京文化為主線,以時代演進為順序,展現了北京從原始聚落到形成城市,從北中國的政治中心躍升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都城、人民共和國首都的歷史進程。 以首都博物館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為一本了解北京歷史文化的立體教科書。
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
位於方形展館五層 F廳
該展覽主題是「胡同人家」,通過展示胡同鄰里的婚育、節慶等活動,表現清末、民初老北京人的生活習俗和各種禮儀。
2.專題展
千年寶藏 盛世重光—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位於圓形展廳六層 L廳
該展覽遴選出北京古代遺存的部分佛塔文物進行展出,以期展現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獨特的佛教文化風貌,以及建築、雕塑和各種工藝等發展水平。
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
位於方形展廳四層 E2廳
該展覽充分展示了北京各歷史時期出土及傳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各階段及當時北京歷史的發展軌跡,集中體現了中華瑰寶——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的歷史風貌。
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
位於方形展廳四層 E1廳
該展覽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我國漢藏佛像藝術的歷史風貌及北京地區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
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位於圓形展廳五層 K廳
該展覽從展現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發,反映了北京地區的玉器發展史和藝術特色。
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
位於圓形展廳四層 J廳
該展覽以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的對比、西周與東周青銅器的對比作為貫穿展覽的兩條軸線,通過展示北京地區獨特的青銅文化面貌,將北京地區在中國古代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歷史地位呈現出來,展示了北京地區青銅器多元文化並存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