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cag成果

cag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08 14:50:41

⑴ 為什麼有人把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稱為癌前期病變

���τ彌幸┲瘟疲�掣鱸碌牟±砘指湊�5謀壤�跡保�常�瘓浠八擔�保案霾∪擻校掣鼉���茫掣鱸碌鬧幸┠芄換指湊�#�淥�模玻�常����嗍奔淶牡骼碇瘟疲�夠嶠�牒米�畝游椋�扛鱸碌鈉驕�┓言跡常埃霸��誑床∧芽床」蟮慕裉歟�庋�母旱#�嘈糯蟛糠峙笥鴉故悄芄懷惺艿模�旅婕虻ソ檣埽海保�ι掀せ�鷣6�1 當慢性淺表性胃炎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時,胃粘膜常伴有腸腺上皮化生,使正常胃粘膜的分泌功能改變為胃所缺乏的吸收功能,化生的腸腺上皮細胞能吸收一些脂質,由於缺乏乳糜管而使吸收的脂質不能像小腸粘膜那樣立即輸入血循環,而是滯留在腸腺化生上皮內,胃粘膜區不能有效解毒,從而形成致癌物質,誘發胃癌。也給黃麴黴素、苯胼蓽等致癌物質的吸收准備了條件。 2.腸上皮化生的病理�6�1 腸上皮化生在萎縮性胃炎時很常見,它是萎縮性胃炎的比較突出的病變。其常發生於幽門竇,繼而向小彎、大彎、胃體部擴展。�6�1 腸上皮化生是指病變區胃粘膜上皮被腸型腺上皮替代,出現吸收細胞、杯狀細胞及潘氏細胞。�6�1 腸上皮化生輕者只是少量的杯狀細胞,重者可見大量的腸絨毛上皮。�6�1 3.腸化與癌變關系�6�1 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與胃癌關系密切�6�1 ①有癌的胃比有良性病變的胃,其腸上皮化生發生率高而廣泛;胃癌高發區比胃癌低發區腸上皮化生多見;�6�1 ②腸上皮化生與癌的發生部位非常相似(胃竇和小彎);多數胃癌伴息肉者皆系腸型蕈狀癌在腸上皮化生的鄰近;�6�1 ③有直接組織學的證據說明癌可能發生在腸上皮化生部位,也有人證實從腸上皮化生移行為癌組織。 4.異型增生�6�1 萎縮性胃炎病變中,胃粘膜的異型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是指胃粘膜上皮和腺體的一類偏離正常分化,形態或機能上呈異型性表現的增生性病變。一般認為,惡性腫瘤發生前,幾乎均先有異型增生。輕度增生多由炎症引起,可自然逆轉,中、重度異型增生,是癌的前期病變。如不及時治療,就很可能發展成胃癌。所以說萎縮性胃炎是發生癌變的"土壤"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胃癌前期狀態之一。�6�1 5.異型增生的判斷�6�1 由於病理醫師對異型增生及其程度的判斷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性,且輕、中度異型增生是可逆的,因此對異型增生除了給予積極治療外,關鍵在於定期復查,對於肯定的異型增生則宜予以預防性手術治療。6.CAG與胃癌的關系�6�1 近年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萎縮性胃炎及其伴有的腸化生、細胞異型增生與胃癌的發生存在著密切關系。�6�1 萎縮性胃炎常伴有腸化生,有人統計兩者並見者佔66.5%,而且隨年齡增長而上升。 7.慢性萎縮性胃炎需要手術嗎 大量證據證實,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癌關系密切,故而有的學者主張胃切除以防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慢性萎縮性胃炎手術療法指征如下: (1)萎縮性胃炎活檢有中度以上不典型上皮增生。對輕度不典型上皮增生,因病變可能為可逆性,亦可不行手術,隨訪觀察。 (2)胃鏡下見有局限性粘膜變白、糜爛、隆起或凹陷者。此種粘膜改變不能排除不典型上皮增生或早期癌(盡管活檢未能證實)。對這些病例應短期胃鏡隨訪觀察,如仍發現糜爛等改變,以手術治療為宜。 (3)萎縮性胃炎合並經久不愈或復發性胃潰瘍者。此類病變可能亦屬癌前期改變,以手術為宜。即使潰瘍已癒合,如伴隨的萎縮性胃炎或粘膜糜爛嚴重,仍不能排除癌前期病變,甚至早期胃癌。 (4)萎縮性胃炎多次合並上消化道出血者。出血多由粘膜糜爛引起,糜爛性病變易致癌變。 �6�1 8、中醫如何認識和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細胞異型增生? 如前所述,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細胞異型增生和胃癌發病關系密切,結合本病致病因素、臨床表現,特別是胃粘膜腸化生及異型增生的微觀形態學改變,目前中醫認為本病的關鍵在正虛(胃黏膜的防禦機制不足)和脾胃氣陰虛(為黏膜的分泌腺體受損)的基礎上,瘀毒為患(外界致病因素的影響),或毒腐成瘍(胃黏膜損傷),或瘀結成積,或氣滯濕聚(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而成,如果失治和誤治,病情遷延或加重,最後可形成惡性腫瘤。�6�1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細胞異型增生中醫葯治療目在於積極預防癌變或使癌前病變過程逆轉,治療時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胃鏡下粘膜象的改變,正確判斷中醫類型,並適當運用活血化瘀、解毒散結、增酸抗癌的經驗中葯。本病一般可按肝胃不和、濕熱中阻、熱毒結聚、瘀血阻胃、痰凝血瘀和脾胃虛弱、胃陰不足等證型來進行施治。 �6�1 而在辨證基礎上結合胃鏡下胃粘膜象辨證治療,有利於提高療效。如若胃粘膜水腫者,可加澤瀉,豬苓和薏仁等利水化濕之品;胃粘膜充血者,可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敗醬草等清熱解毒之品;腸化生者屬濕毒之邪為患,可酌加土茯苓、半枝蓮、八月札等清熱化濕解毒類葯;對於細胞異型增生者,多認為屬於痰瘀交阻之徵,可配用九香蟲、地鱉蟲、丹參、芍葯、三棱、莪術、炮穿山甲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品。 �6�1 在防癌抗癌方面有治療作用的中葯有石見穿、半枝蓮、蜀羊泉、白花蛇舌草、龍葵、黃葯子、海藻、昆布、威靈仙、半邊蓮、石打穿、全瓜蔞、苡仁、紫草、八月札、虎杖、蚤休、黃芪、茯苓、烏梅、天冬、山萸肉、天花粉、女貞子等。 �6�1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細胞異型增生(胃的癌前病變)選用上述葯物治療時,而對於各種報道的抗癌的中葯,首先要求熟悉其功效和四氣五味,盡量做到基本符合辨證思路,統一有機結合在辨證處方中,達到既防癌抗癌,又不傷正的目的。嚴格把握病人的體質,合理用葯。從辨證角度需要益氣健脾的,可選黃芪、苡仁、白術等;需要活血化瘀的,就配以石打穿、石見穿,三棱、莪術等。需要解毒的,就選蚤休、半枝蓮、龍葵、紫草等;需要酸甘斂津的,則配伍烏梅、山萸肉、天冬、天花粉、女貞子等。這樣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在抑制胃的癌前病變,防止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細胞異型增生發生胃癌將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6�1 以上是我個人和國內一些專家經驗的總結.患者自己對號入座,不一定能選中葯物和處方.為了取得療效,我們還是希望患者能找到自己信得過的中醫大夫,辨證論治,開取處方.有些患者無力支付掛號費用,那麼至少第一次要看醫生.請醫生判別自己的病理狀態.這很重要.

⑵ 亨廷頓基因CAG序列數量為什麼超過35就得病

患者由於基因突變或者第四對染色體內 DNA(脫氧核糖核酸)基質之 CAG三核甘酸重復序列過度擴張,造成腦部神經細胞持續退化,機體細胞錯誤地製造一種名為「亨廷頓蛋白質」的有害物質。這些異常蛋白質積聚成塊,損壞部分腦細胞,特別是那些與肌肉控制有關的細胞,導致患者神經系統逐漸退化,神經沖動彌散,動作失調,出現不可控制的顫搐,並能發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病因主要是家族遺傳或者基因受到外部刺激而發生突變。只要自雙親任一方遺傳缺陷的基因,皆會表現出病徵。病徵主要表現為:1.情緒異常,變得冷漠、易怒或憂郁。2.手指、腿部、臉部或身體出現不自主動作。3.智力衰減,判斷力、記憶力、認知能力減退。一般來說,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因為突然跌倒或者感染其他並發症。目前葯物可以控制、減緩情緒波動和動作問題,但無法徹底根治該疾病。

一個跨國科研團體在經歷了10年煉獄般艱難的研究探索後,聲稱已發現了引起亨廷頓氏舞蹈症的基因。這10年裡,他們曾有過方向錯誤的研究,品嘗過因試驗失敗而痛心的滋味,終於發現了這一在分子生物學界眾人追尋已久的目標。

研究人員說,他們現在已掌握了這種基因,可以著手研究這種由於神經系統衰退而引起的精神病了。這種病通常總是侵襲30到40歲左右的人。患者看似正常,實則身體已嚴重受損,在10年到20年間就會死去。

亨廷頓氏舞蹈症折磨著3萬名左右的美國人,另有15萬美國人處於染病的險境。眾所周知的民間歌手烏迪·古斯里便是它的犧牲品之一。

在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發現了引起亨廷頓氏舞蹈症的基因線索,當時正值新形態的分子遺傳學的起步階段,研究人員不久就遇到了一連串兒的麻煩,使這項研究變得更具有挑戰性和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也因此吸引了許多傑出的生物學家。

令科學家們感興趣的是,引起這種疾病的基因突變與他們不久前在引起其他疾病的基因中所見到的一樣。那是一種分子折疊反應,其中一小段基因被反常地延長開來,並不斷地發生重復。

研究人員說,在把這種突變作為一種准確預見疾病的方法前,還要做大量的工作。發現了致病基因,並不意味著就找到了治癒這種病的方法。但這一發現對破解亨廷頓氏舞蹈症之謎提供了實質性答案。這一研究成果被發表在《細胞》雜志上,其成就是令人信服的,因為它的發現者是亨廷頓氏舞蹈症聯合研究組。這是一次罕見的持續性科學界合作行動,參與研究的6個實驗室分別設在美國、英格蘭和威爾士,這些實驗室共同分享彼此的研究資料和設想。

各地的生物學家,即使是那些曾與這個聯合研究組競爭過的,都不由自主地為這一發現感到高興和由衷的欣慰。

「這是—個重大事件。我幾乎不敢相信經過這么多年真的成功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意義非凡的發現。」舊金山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瑞克·密爾斯博士說。他也曾試圖分離出這種基因。

大衛·L·奈爾森博士是休斯頓貝勒醫學院的分子遺傳學家,他說:「這簡直太棒了。人們一直在奇怪,為什麼就找不到這種基因?現在用這么長時間終於發現了它。我為此感到欣慰和興奮。」奈爾森博士一直在研究一種被稱為脆弱的x綜合症的精神病,這種病也是由類似的基因非常規膨脹引起的。

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和加禾幅尼亞州聖莫尼卡市遺傳病基金會工作的南希·s·威克斯勒,多年來都在為維持這個跨國研究組而奔波。她還多次前往委內瑞拉的村莊,那兒的許多村民正忍受著亨廷頓氏舞蹈症的折磨。當合作組分離出這種基因時,她剛離開那裡到南非考察。她說:「我驚呆了,就像撞了牆—樣,而後欣喜若狂,不停地走來走去。」

威克斯勒博士的母親就死於亨廷頓氏舞蹈症,她繼承這種病的幾率是百分之五十。盡管有一種檢查手段可以提前10年精確地診斷出一個人是否已得了這種病,但威克斯勒卻從未談起過她是否接受過檢查。

下一個研究步驟就是設法確定由亨廷頓基因副本造成的蛋白質對人體的影響,和為什麼這種基因的變異會帶來這么嚴重的後果。

「根據我們所知道的,這種蛋白質與任何已知的種類都不—樣。」密執安大學的佛朗西斯·S·克林斯博士說。他也參與了這次國際合作。

這種精神病在人的幼年期和少年期就開始有表現,但病狀並不明顯,到了成年期各種症狀就會一齊出現:行為失常、身體各部分不自覺地動作、精神混亂、神經衰弱,甚至死亡。亨廷頓氏舞蹈症患者走路不穩,說話含糊,常被人誤認為喝醉了酒。研究人員懷疑—些塞勒姆的巫婆曾患有這種病。

這種疾病是由於維持生命體基本活動的腦神經節內神經的大量死亡引起的,這一區域正控制著人的行動和認識。

盡管這種病並不多見,還是成為了公眾矚目的焦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對這種基因研究的公開化。

10年前一次意外的好運,馬薩諸塞州大眾醫院的詹姆斯·P·哥塞勒博士,也是國際合作組的負責人,發現了亨廷頓的標志——一個能顯示亨廷頓基因大概位置的DNA。人類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它就處在第4號染色體的上部。

哥塞勒博士和他的合作夥伴們推測發現一種特SIj的基因會很簡單,可實際上科學家們還是苦苦奮鬥了好多年才獲得成功,和發現胞狀纖維化、肌肉營養不良和神經纖維瘤的致病基因一樣。

由於亨廷頓基因遺傳方式的特殊性,力眨在染色體尖端研究工作的復雜性,科學家們不斷被引入迷途。在染色體的尖端,基因密度大,有許多基因重組或染色體互換現象,這使深入研究變得很困難。

科學家們稱對亨廷頓基因的研究標志著為治病而艱難搜尋單個基因時代的終結。從現在起,生物學家們打算集中精力到人類基因組工程上,合力系統地列出關於人類的100000個基因。

最後,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既不穩定又受危險性膨脹控制的基因,正如他們在脆弱的x綜合症和其他兩種遺傳性精神病中所見到的一樣。

在亨廷頓基因中,變異會影響基因內的三聯體,它是由一種化學物質CAG代表的。對於正常人,此基因含有11到30個這種三聯體,可亨廷頓病患者體內有35到100個或更多。這種分子組成的斷續會使基因造蛋白質的功能陷於混亂,或生產殘缺和功能有障礙的蛋白質。無論怎樣,惡果都是導致腦細胞的死亡。

通過對75個有過亨廷頓病史的家庭進行診察,研究人員發現每一個受此病折磨的患者身上都有不尋常的三聯體擴張現象。他們正進一步證實生活中過量的三聯體增加多少會使人成為此病的受害者。

這項國際性合作如果繼續下去,研究人員就可以診斷出人們是否會得一種不可治癒的頑疾和這種病發作的時間。科林博士說,這一發現會使人類關於基因的知識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亨廷頓舞蹈症是一種遺傳神經退化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號染色體上的huntington基因發生變異,產生了變異的蛋白質,該蛋白質在細胞內逐漸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團。科學家將這些不溶水的分子團稱為「包涵體」。一般患者在中年發病,逐漸喪失說話、行動、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大約會持續發展15年到20年直到最後死亡,並最終導致患者死亡。這種病的遺傳幾率為50%。

⑶ 舞蹈症真的沒辦法治療嗎我爸爸也是因為這種病去世,現在我哥哥也得了這種病,請問用什麼葯可以控制

你參考下: 亨廷頓氏舞蹈症 亨廷頓氏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亨廷頓氏舞蹈症是一種家族顯性遺傳型疾病。患者由於基因突變或者第四對染色體內 DNA(脫氧核糖核酸)基質之 CAG三核甘酸重復序列過度擴張,造成腦部神經細胞持續退化,機體細胞錯誤地製造一種名為「亨廷頓蛋白質」的有害物質。這些異常蛋白質積聚成塊,損壞部分腦細胞,特別是那些與肌肉控制有關的細胞,導致患者神經系統逐漸退化,神經沖動彌散,動作失調,出現不可控制的顫搐,並能發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病因主要是家族遺傳或者基因受到外部刺激而發生突變。只要自雙親任一方遺傳缺陷的基因,皆會表現出病徵。病徵主要表現為:1.情緒異常,變得冷漠、易怒或憂郁。2.手指、腿部、臉部或身體出現不自主動作。3.智力衰減,判斷力、記憶力、認知能力減退。一般來說,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因為突然跌倒或者感染其他並發症。目前葯物可以控制、減緩情緒波動和動作問題,但無法徹底根治該疾病。 一個跨國科研團體在經歷了10年煉獄般艱難的研究探索後,聲稱已發現了引起亨廷頓氏舞蹈症的基因。這10年裡,他們曾有過方向錯誤的研究,品嘗過因試驗失敗而痛心的滋味,終於發現了這一在分子生物學界眾人追尋已久的目標。 研究人員說,他們現在已掌握了這種基因,可以著手研究這種由於神經系統衰退而引起的精神病了。這種病通常總是侵襲30到40歲左右的人。患者看似正常,實則身體已嚴重受損,在10年到20年間就會死去。 亨廷頓氏舞蹈症折磨著3萬名左右的美國人,另有15萬美國人處於染病的險境。眾所周知的民間歌手烏迪·古斯里便是它的犧牲品之一。 在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發現了引起亨廷頓氏舞蹈症的基因線索,當時正值新形態的分子遺傳學的起步階段,研究人員不久就遇到了一連串兒的麻煩,使這項研究變得更具有挑戰性和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也因此吸引了許多傑出的生物學家。 令科學家們感興趣的是,引起這種疾病的基因突變與他們不久前在引起其他疾病的基因中所見到的一樣。那是一種分子折疊反應,其中一小段基因被反常地延長開來,並不斷地發生重復。 研究人員說,在把這種突變作為一種准確預見疾病的方法前,還要做大量的工作。發現了致病基因,並不意味著就找到了治癒這種病的方法。但這一發現對破解亨廷頓氏舞蹈症之謎提供了實質性答案。這一研究成果被發表在《細胞》雜志上,其成就是令人信服的,因為它的發現者是亨廷頓氏舞蹈症聯合研究組。這是一次罕見的持續性科學界合作行動,參與研究的6個實驗室分別設在美國、英格蘭和威爾士,這些實驗室共同分享彼此的研究資料和設想。 各地的生物學家,即使是那些曾與這個聯合研究組競爭過的,都不由自主地為這一發現感到高興和由衷的欣慰。 「這是—個重大事件。我幾乎不敢相信經過這么多年真的成功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意義非凡的發現。」舊金山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瑞克·密爾斯博士說。他也曾試圖分離出這種基因。 大衛·L·奈爾森博士是休斯頓貝勒醫學院的分子遺傳學家,他說:「這簡直太棒了。人們一直在奇怪,為什麼就找不到這種基因?現在用這么長時間終於發現了它。我為此感到欣慰和興奮。」奈爾森博士一直在研究一種被稱為脆弱的x綜合症的精神病,這種病也是由類似的基因非常規膨脹引起的。 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和加禾幅尼亞州聖莫尼卡市遺傳病基金會工作的南希·s·威克斯勒,多年來都在為維持這個跨國研究組而奔波。她還多次前往委內瑞拉的村莊,那兒的許多村民正忍受著亨廷頓氏舞蹈症的折磨。當合作組分離出這種基因時,她剛離開那裡到南非考察。她說:「我驚呆了,就像撞了牆—樣,而後欣喜若狂,不停地走來走去。」 威克斯勒博士的母親就死於亨廷頓氏舞蹈症,她繼承這種病的幾率是百分之五十。盡管有一種檢查手段可以提前10年精確地診斷出一個人是否已得了這種病,但威克斯勒卻從未談起過她是否接受過檢查。 下一個研究步驟就是設法確定由亨廷頓基因副本造成的蛋白質對人體的影響,和為什麼這種基因的變異會帶來這么嚴重的後果。 「根據我們所知道的,這種蛋白質與任何已知的種類都不—樣。」密執安大學的佛朗西斯·S·克林斯博士說。他也參與了這次國際合作。 這種精神病在人的幼年期和少年期就開始有表現,但病狀並不明顯,到了成年期各種症狀就會一齊出現:行為失常、身體各部分不自覺地動作、精神混亂、神經衰弱,甚至死亡。亨廷頓氏舞蹈症患者走路不穩,說話含糊,常被人誤認為喝醉了酒。研究人員懷疑—些塞勒姆的巫婆曾患有這種病。 這種疾病是由於維持生命體基本活動的腦神經節內神經的大量死亡引起的,這一區域正控制著人的行動和認識。 盡管這種病並不多見,還是成為了公眾矚目的焦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對這種基因研究的公開化。 10年前一次意外的好運,馬薩諸塞州大眾醫院的詹姆斯·P·哥塞勒博士,也是國際合作組的負責人,發現了亨廷頓的標志——一個能顯示亨廷頓基因大概位置的DNA。人類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它就處在第4號染色體的上部。 哥塞勒博士和他的合作夥伴們推測發現一種特SIj的基因會很簡單,可實際上科學家們還是苦苦奮鬥了好多年才獲得成功,和發現胞狀纖維化、肌肉營養不良和神經纖維瘤的致病基因一樣。 由於亨廷頓基因遺傳方式的特殊性,力眨在染色體尖端研究工作的復雜性,科學家們不斷被引入迷途。在染色體的尖端,基因密度大,有許多基因重組或染色體互換現象,這使深入研究變得很困難。 科學家們稱對亨廷頓基因的研究標志著為治病而艱難搜尋單個基因時代的終結。從現在起,生物學家們打算集中精力到人類基因組工程上,合力系統地列出關於人類的100000個基因。 最後,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既不穩定又受危險性膨脹控制的基因,正如他們在脆弱的x綜合症和其他兩種遺傳性精神病中所見到的一樣。 在亨廷頓基因中,變異會影響基因內的三聯體,它是由一種化學物質CAG代表的。對於正常人,此基因含有11到30個這種三聯體,可亨廷頓病患者體內有35到100個或更多。這種分子組成的斷續會使基因造蛋白質的功能陷於混亂,或生產殘缺和功能有障礙的蛋白質。無論怎樣,惡果都是導致腦細胞的死亡。 通過對75個有過亨廷頓病史的家庭進行診察,研究人員發現每一個受此病折磨的患者身上都有不尋常的三聯體擴張現象。他們正進一步證實生活中過量的三聯體增加多少會使人成為此病的受害者。 這項國際性合作如果繼續下去,研究人員就可以診斷出人們是否會得一種不可治癒的頑疾和這種病發作的時間。科林博士說,這一發現會使人類關於基因的知識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亨廷頓舞蹈症是一種遺傳神經退化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號染色體上的huntington基因發生變異,產生了變異的蛋白質,該蛋白質在細胞內逐漸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團。科學家將這些不溶水的分子團稱為「包涵體」。一般患者在中年發病,逐漸喪失說話、行動、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大約會持續發展15年到20年直到最後死亡,並最終導致患者死亡。這種病的遺傳幾率為50%。 本文主要對2002年以來報道的亨廷頓舞蹈症的發病機理、潛在的治療方法進行介紹。 1. 美發現可延緩「亨廷頓舞蹈病」發作的膽汁酸 美國研究人員於2002年找到了一條治療「亨廷頓舞蹈病」的新線索。他們在實驗鼠身上發現,一種膽汁酸能有效減輕這一疾病對腦神經細胞的損傷。 明尼蘇達大學基恩等人在美國《全國科學院學報》上介紹說,在實驗中,他們選擇了一組攜帶亨廷頓舞蹈病致病基因,且呈現發病症狀的病鼠和一組健康鼠進行對比測試。研究人員先給一半病鼠注射了牛磺熊脫氧膽酸(TUDCA),然後再讓注射了這種膽汁酸的病鼠、未接受注射的病鼠以及正常的實驗鼠,分別參加了走迷宮測試。結果顯示,接受膽汁酸注射治療的病鼠比未接受注射病鼠的能力強一半,且與健康鼠幾乎沒有區別。大腦檢查還發現,注射了膽汁酸的病鼠腦神經細胞死亡數比未接受注射的病鼠明顯要少。 亨廷頓舞蹈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目前已可以在胎兒出生前,檢測其體內是否攜帶導致該病的變異基因。如果今後研究能證明膽汁酸療法對人體也適用,且可以在患者年幼時對其腦神經細胞死亡起預防作用,那麼將有可能實現對亨廷頓舞蹈病患者的終身防治。但目前離這一目標還很遙遠,在開始人體臨床試驗前,尚需大量研究工作。 2. 美科學家發現剛果紅可治療亨廷頓舞蹈病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在2003年1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一種常用於醫學實驗的染料剛果紅,能夠阻止腦部一些異常蛋白質積聚,防治「亨廷頓氏舞蹈病」。 剛果紅是醫學實驗中的一種常見的細胞標記染料。研究人員對亨廷頓氏舞蹈病患者腦部切片進行檢查時,通常用剛果紅對之進行染色。剛果紅能附著在異常蛋白質上,清晰地顯示出蛋白質塊的積聚區。 哈佛醫學院科學家進行的腦細胞組織培養實驗表明,剛果紅染料不僅能附著在異常蛋白質塊上,還能減緩蛋白質的積聚過程,用剛果紅處理過的腦細胞不易死亡。帶有亨廷頓氏舞蹈病基因的實驗鼠,接受剛果紅染料注射後,也較少產生神經功能障礙。 這一發現為治療亨廷頓氏舞蹈病提供了新思路,但還需進一步研究改進才能將這種方法用於臨床。剛果紅還被用於標記阿爾茨海默氏症、克雅氏症等腦病樣本中的異常蛋白,因此它也可能有助於防治這些疾病。 3. 與亨廷頓舞蹈病治療有關的關鍵蛋白 亨廷頓舞蹈病是由一個變異型亨廷頓基因(huntington gene)引起的,該基因可具有許多個氨基酸(稱作谷氨醯胺)拷貝的蛋白質。正常的亨廷頓蛋白含有10-25段谷氨醯胺序列。但如果有36段以上的谷氨醯胺序列時,該蛋白質的形狀即發生改變,並在神經元內形成大的叢群。這將殺滅大腦紋狀體部位的這些細胞,從而導致特有的協調力喪失和痴呆症。 亨廷頓蛋白質群通過「綁架」細胞的其他蛋白質而引致細胞混亂。據2003年的一份報道顯示,巴爾的摩Johns Hopkins大學的Christopher Ross和Ted Dawson領導的兩個研究小組發現了被稱作CBP的蛋白質易受攻擊的原因,該蛋白對傳送有助於神經細胞生存的信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亨廷頓舞蹈病的治療終於有了一線希望。 研究人員認為,如同亨廷頓蛋白一樣,CBP也包含一段較短的聚谷氨醯胺序列。這些序列相互吸引,使亨廷頓蛋白抓住CBP。為證實這一點,該研究小組創建了一種可剪斷的聚谷氨醯胺片段形式的CBP。當研究小組創建了一種可剪斷的聚谷氨醯胺片段形式的CBP。當研究人員將其添加到培養的腦細胞(含有缺陷的亨廷頓蛋白)中時,改變的CBP可逃脫病態蛋白群的控制,且細胞得以倖存。Ross認為,這樣基本上就能完全阻止亨廷頓蛋白的毒性。 該研究小組需要證實這種方法能在活的大腦中起作用,而不僅僅是在細胞培養中起作用。Bates認為,如果該方法的確能達到這種效果,那麼,它極有可能促使研究人員首先開發出治療亨廷頓舞蹈病的葯物。與聚谷氨醯序列結合並阻止亨廷頓蛋白抓住CBP分子可防止疾病症狀的發生。Ross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可行的實用方法。 另一項關鍵性的發現是,受CBP控制的基因在病態細胞中已被關閉。這與此前一些研究結果相一致,即亨廷頓舞蹈病最早的體征之一是正常的基因調節活性喪失。當研究人員使感染的細胞產生額外的CBP時,盡管有集群形成,但這些細胞仍能倖存下來。提高CBP水平有可能是戰勝該疾病的另一條途徑。Ross懷疑亨廷頓蛋白群「綁架」其他蛋白有可能也對其他大腦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起作用。 美國的研究人員認為,治療亨廷頓舞蹈病的分子線索的發現有可能使開發保護大腦的葯物成為現實。倫敦Guy、King和聖托巴斯醫學院的神經遺傳學家Gillian Bates認為,這的確是一項重要的研究結果。本項研究揭示了與亨廷頓舞蹈病相關的缺陷蛋白如何殺滅大腦細胞的機制,此外還發現了有效的葯物靶目標。 4. 亨廷頓舞蹈病可能不完全取決於遺傳因素 2004年4月,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細胞生理學研究所馬謝烏•特里戈等三名科學家對亨廷頓氏病的起因進行研究並發表了相關文章。文章報道,亨廷頓氏病可能不完全取決於遺傳因素,有可能也與大腦中的毒蛋白有關。 傳統理論認為亨廷頓氏病是一種強遺傳因素引起的大腦神經退行性疾病,但它造成大腦認知功能衰退的病理機制至今還沒有完全被人們所認識。特里戈領導的科研小組對感染了亨廷頓氏病的小鼠模型進行實驗。他們給小鼠餵食一種對線粒體產生損傷的黴素,發現有少量谷氨酸鹽積聚在亨廷頓蛋白質上,使腦神經細胞內毒素水平不斷增加,導致腦神經細胞功能不全和數量減少,直至神經細胞全部死亡。 科研小組對該病患者腦部切片進行檢查時還發現,亨廷頓蛋白質里含有折疊的核苷酸,會使大腦溝回區神經細胞的重量至少損失30%。因此他們認為,造成這種異常的「罪魁禍首」很可能是毒蛋白。毒蛋白通常存在於大腦和其他組織中,是一種不依賴任何遺傳物質就能自行復制、增殖和引起致命傳染的物質,其異常積聚形態能使腦組織變成海綿狀,導致腦萎縮,發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墨衛生部神經學家阿斯特利特•拉斯姆森也說,在臨床上也發現一些患者並沒有亨廷頓氏病的家族病史,表明這種疾病可能不完全取決於遺傳因素。 5. 「包涵體」研究的新成果 當患者發病後,體內產生變異的亨廷頓蛋白質。該蛋白質在細胞內逐漸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團,這些不溶水的分子團被稱為「包涵體」。業內主流認為,包涵體破壞了神經元,是亨廷頓舞蹈症的生化指標之一,因為患者腦細胞中有許多包涵體,而健康人腦細胞中卻沒有。而有的科研人員則認為包涵體是機體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Weill Medical College of Cornell University的美籍華裔助理教授李沉簡是這一觀點的堅實支持者。他利用基因bank技術和乳糖操縱子技術,以及對小鼠的大腦切片的熒光顯微鏡觀察等多項試驗,證明了在他的實驗中,包涵體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為了探明包涵體這種特殊物質的真正作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方法,觀察患有亨廷頓舞蹈病的實驗鼠的神經元形成、發育和消亡。英國《自然》雜志2004年10月14日一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紹了這項有趣的實驗。科學家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出亨廷丁基因發生變異的實驗鼠。隨後,他們將轉基因鼠大腦中的大量神經元轉移到培養液中,對其進行觀察。實驗結果表明,神經元中變異的亨廷丁蛋白質越多,細胞就越容易死亡;而包涵體越多,細胞的壽命就越長。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說,變異蛋白質的聚集也許是造成病情加劇的原因;然而,變異蛋白質聚集到足夠大而形成包涵體,這種現象可能是神經系統抵抗疾病的信號,是機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另外,科學家也指出,神經元在大腦中對包涵體的反應也許與在培養液中的不同。不過,實驗鼠的神經元是目前反映亨廷頓舞蹈病細胞活動的最佳模型。 此項實驗不但改變了科學家對包涵體的認識,可能也會改變亨廷頓舞蹈病的治療方法。目前,很多醫葯廠家都在研製阻止變異亨廷丁蛋白質聚集成包涵體的葯物。由此項最新的研究推斷,這些葯不僅不會遏制病情,反而會加速該病的發展。醫生迄今尚未發現治療亨廷頓舞蹈病的有效手段。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患者可能在10至25年內死亡。 6. 美籍華裔科學家楊向東的新發現 2005年9月,著名的神經醫學雜志《Neuron》上刊登了一篇美國洛杉磯加大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楊向東的文章,他研究發現,從小鼠實驗發現腦細胞間互相影響會造成腦神經死亡,以致發生不能控制手足的亨廷頓舞蹈症疾病。他認為該病是因為腦細胞的死亡而造成的,假如能了解腦細胞死亡的原因,就可找到治療的方法。 他設計了將變異的人腦基因植入小鼠大腦的動物模型,並得到了嚴重亨廷頓舞蹈症狀的小鼠,從而在一定條件下證實了自己的觀點。 7. RNAi干擾方法降低了亨廷頓舞蹈症小鼠的HD蛋白水平 美國著名的雜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20005年的網路版上發表了愛荷華州大學的醫學研究人員利用RNAi干擾方法的方法降低了小鼠的HD蛋白水平的報道,文中並且提到該研究已經有效改善了HD對小鼠造成的相關的運動和神經異常症狀。 研究人員以攜帶有RNA干擾分子遺傳信號的病毒為載體,將其注射到HD小鼠模型的大腦內,這種小鼠出現的典型的亨廷頓症狀顯著減輕。 8. 腦細胞移植可助亨丁頓舞蹈症患者延長生命 法國醫學家2006年初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說,在醫學界一直存在爭議的腦細胞移植治療可使腦病患者,特別是亨丁頓舞蹈症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上世紀90年代末,法國巴黎亨利蒙度(Henri Mondor)醫院的研究人員對5名亨丁頓舞蹈症患者進行了腦細胞移植手術,其中3名病人在手術後的6年中病情一直非常穩定。 巴紹萊維醫生在最新一期的《柳葉刀》雜志上發表報告說,腦細胞移植手術給這3位病人帶來一個「改善和穩定」的時期,但在這之後,大腦中一些與運動控制相關的功能開始出現退化,這被醫生們成為「二次惡化」。巴紹萊維說,這種治療「不是永久性的治癒」,但會為病人多爭取一段時間。

⑷ 王光輝的研究成果

發表SCI收錄通訊作者論文20多篇。參與獲得973項目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課題組另獲得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 1. 項目來源: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30770664)
課題名稱:內質網關聯降解通路對ataxin-3的降解影響及其機制
起止時間: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資助經費: 45萬元
2. 項目來源: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KSCX2-YW-R138)
課題名稱: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對致病性的影響
起止時間: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
資助經費: 100萬元
3. 項目來源: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30770664)
課題名稱:脊髓小腦變性3型蛋白磷酸化對其特性和細胞毒性的影響
起止時間: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
資助經費: 35萬元
4. 項目來源: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30371308)
課題名稱:脊髓小腦變性3 型蛋白導致蛋白酶體功能障礙及其機制
起止時間: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資助經費: 25萬元 1. Jana NR, Zemskov EA, Wang GH, Nukina N, Altered proteasomal function e to the expression of polyglutamine-expanded truncated N-terminal huntingtin inces apoptosis by caspase activation through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release. HUM MOL GENET 10 (10): 1049-1059, 2001
2. Jana NR, Tanaka M, Wang GH, Nukina N, Polyglutamine length-dependent interaction of Hsp40 and Hsp70 family chaperones with truncated N-terminal huntingtin: their role in suppression of aggregation and cellular toxicity. HUM MOL GENET 9 (13): 2009-2018, 2000
3. Wang GH, Sawai N, Kotliarova S, Kanazawa I, Nukina N, Ataxin-3, the MJD1 gene proct, interacts with the two human homologs of yeast DNA repair protein RAD23, HHR23A and HHR23B. HUM MOL GENET 9 (12): 1795-1803, 2000
4. Wang GH, Mitsui K, Kotliarova S, Yamashita A, Nagao Y, Tokuhiro S, Iwatsubo T, Kanazawa I, Nukina N, Caspase activation ring apoptotic cell death inced by expanded polyglutamine in N2a cells. NEUROREPORT 10 (12): 2435-2438, 1999
5. Nagao Y, Wang GH, Nukina N, CAG repeat diseases. Experimental Medicine 17(16), 182-186, 1999
6. Wang GH, Ide K, Nukina N, et al. Machado-Joseph disease gene proct identified in lymphocytes and brain. BIOCHEM BIOPH RES CO 233 (2): 476-479, 1997 (1).發明專利:OMI蛋白及其編碼基因的一種新用途ZL 2008 0239317.5 (授權日2011.7.27)

⑸ 何黎的學術成就

主持國家、省級重大科研項目 7 項 項目編號 級別項目名稱 項目任期 【3086025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日光性角化病中 TGF-β/Smad信號傳導通路作用機理的研究 2008年-2011年 【8106012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高原地區痤瘡與雄激素調控酶基因相關性的研究 2010年-2013年 / 雲南省科技廳專項攻關 含主要皮膚附屬器人工皮膚的制備 2007年-2011年 / 雲南省科技廳應用基礎
研究計劃重點項目 應用人皮膚模型進行紫外線致皮膚光損傷機理的研究 2007年-2011年 【2011FA028】 雲南省科技廳應用基礎
研究計劃重點項目 雲南省漢族重型痤瘡遺傳庫建立及易感基因的研究 2010年-2013年 【20080C013】 / 雲南省創新團隊-光線性皮膚病 雲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項目 薇諾娜醫學護膚品系列產品研製及產業化 2009年-2012年
獲2013年度雲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光損傷性皮膚病防治體系的創建及應用」 ;
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常見損容性皮膚病發病機制及防治研究」(排名第一);
獲雲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復方昆明山海棠對光敏性皮膚病臨床及葯理作用的實驗研究」
(排名第一);
獲雲南省自然科學類一等獎
——「基於少數民族DNA庫的疾病基因及人群起源的分子遺傳研究」(排名第四)。 主編 7 部:
《美容皮膚科學》(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年
《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第一輯)(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年
《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第二輯)(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年
《規范化性病診療服務工作手冊》(雲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皮膚美容學》(全國皮膚美容專業醫師培訓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
《皮膚保健與美容問與答》(雲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皮膚科醫師推薦-皮膚保健與美容》(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年
副主編 4 部:
《皮膚性病學》(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皮膚診斷與鑒別診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皮膚性病學》(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科學出版社)2007年
《美容化妝品學》(21世紀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科學出版社)2007年
參譯 2 部:
《皮膚病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年
《光皮膚病學》(科學出版社)2008年
參編 5 部:
《皮膚美容激光與光子治療》(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
《皮膚性病學高級教程》(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年
《中國皮膚性病學圖鑒》(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
《皮膚性病學》(教師輔導材料)(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年
《臨床皮膚病學彩色圖譜》(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申請並受理專利 5 項:
「含重樓提取物的治療痤瘡的功效性護膚品及制備方法」
「一種含有青刺果油的功效性護膚品及制備方法」
「一種含馬齒莧提取物的功效性護膚品及制備方法」
「用於特應性皮炎輔助治療的功能性制劑及制備方法「
「一種用於激光術後皮膚修復的功能性制劑及制備方法「
發表論文90餘篇,其中,SCI 收錄 6 篇
Zhi Yang,Haijing Yu,Baowen Cheng,Wenru Tang,YongliDong,Chunjie Xiao,Li He*.Relationshipbetween the CAG Repeat Polymorphism in the Androgen Gene ang Acne in the HanEthnic Group.Dermatology,2009;218:302-306. (IF = 2.741)
C Ji, B Yang, Y-L Yang, S-H He, D-SMiao,L He* ,Z-G Bi. Exogenous cell-permeable C6 ceramidesensitizes multiple cancer cell lines to Doxorubicin-inced apoptosis bypromoting AMPK activation and mTORC1 inhibition. Oncogene. 2010, 29: 6557-68(IF=7.4)
Chao Ji , Yan-li Yang , Zhi Yang , Ying Tu, Lei Cheng, Bin Chen, Ji-ping Xia, Wei-ling Sun ,Zhong-lan Su,Li He* , Zhi-gang Bi.Perifosine sensitizes UVB-inced apoptosisin skin cells: New implication of skin cancer prevention? Cell Signal.201224(9):1781-89(IF=4.3)
Rui-Qun Qi,Li He, Song Zheng, Yuxiao Hong,Lei Ma, Shifa Zhang, Liping Zhao, Xinjian Guo,Yong Wang, Jiang-yun Yu, Lan Fu,Wei Zhang, Tingfeng Long, Chao Zhang, Guohong Chen,Junping Lin, ChengliangWang, Li Zhou, Qingsheng Mi, Matthew Weiland, John Z.S. Chen, S.S. SalumMchenga, Ya-Kun Wang, Uwesu Mchepange, Zhimin Wang, Hong-Duo Chen and Xing-HuaGao.BRAF Exon 15 T1799AMutation Is Common in Melanocytic Nevi, but Less Prevalent in CutaneousMalignant Melanoma, in Chinese Han.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Dermatology.2011,131:1129-1138. (IF = 6.314)
Ting-fengLong, Liu Liu, Li He*, Li-da Shen,Hua Gu, Zhi Yang, Ying Tu,Rui-hong Ruan,Yin Liu.Androgen,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in acquiredbilateral nevus of Ota-like macules.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 doi:10.1111/j.1755-148X.2009.00644.x
Dan Xu,Ruihong Yuan,Hua Gu,Tongyun Liu,Ying Tu,Zhi Yang, Li He*.Theeffect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Smad
pathway and p53 inactinic keratosis and normal skin.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Dol 10.1007/s

閱讀全文

與cag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