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上朝成果版

上朝成果版

發布時間:2022-01-08 09:37:19

A. 宋朝上朝時,大臣手裡會拿一塊板子,有什麼作用

在《岳飛傳》這部劇之中,宋朝文武百官在上朝之時都是身穿紅服,手裡面拿著一塊板子與皇帝討論國家大事,大臣想要跟皇帝說話,首先要將板子舉過頭頂,然後拿著板子緩緩下跪。

從影視劇中所表現出來的場景來看,這塊板子好像並沒有任何實際的作用,有時候這塊板子豎起來甚至有一點不協調之感,那麼這塊板子到底是什麼作用呢?

其實除了在朝堂之上,“板”這個物件兒在民間也是存在的,比如一些道士在做法的時候,偶爾也會拿上“笏板”這個物件,就像臣子拜見皇帝一樣去拜神位,其意義相當於是法器或者說是禮儀道具。等到清朝廢除“笏板”之後,道教也基本上不再使用了。

不過現在在一些道教的神像上面仍可以看到,一些神仙拿這個“笏板”的畫像。簡單的來說,宋朝官員裡面手裡拿的那塊板子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只不過是一個備忘錄板加上一個身份象徵的物件罷了。

B. 明清時候的大臣上朝真的是跪著上朝的嗎

是的。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覲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

隋唐時期的官員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員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後,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卻不斷下降。

(2)上朝成果版擴展閱讀:

上朝時間:

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的頤和園視朝,許多官員為了准時到達,必須半夜起床。如某次上朝要三點鍾出門,因為道路泥濘,抵達東安門時天已黎明,光緒帝先到中和殿看祝版,所謂看祝版就是提前看一些官員寫的文件,然後再召見官員。

也就是說,從家裡趕到上朝地點,中間可能要走兩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然後還要在朝房等候許久,如果遇到冬季雪天,道路泥濘,在車中顛沛不止,加之缺乏取暖設備,還容易染上寒氣。

如果是趕去頤和園上朝,就要起得更早。在上朝和會客路途中由於時間充裕,官員可以在車中選讀一些書籍,有時兩天就可看完一本,可見在馬車顛簸中閱讀的時間不算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朝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清朝官員上朝需凌晨三點出門 早朝完後可各自回家

C. 古代大臣上朝是 手裡拿一塊東西 那個東西叫什麼 是干什麼用的

笏 hu 第四聲

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徽州有民諺曰:「槐塘賣朝笏,不知來和歷」。「朝笏」又名「手版」(「版」,也寫作「板」),古代臣子朝見皇帝時手中所執的狹長板子,作為指畫及記事之用。朝笏在秦漢之前就已出現,當時要以玉作為製作材料,稱之為「圭」。秦漢之後又經改變形式,依官階大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朝笏的用途首先是作為禮儀之用。眾臣在朝中手執朝笏以示對皇帝的尊敬;第二是作為記載大事時使用。現在,有事時可以用記事本記錄,但古代並沒有記事本,遇到朝政大事或對皇帝稟報國事時,便把重要事件寫在朝笏上,以作備忘之用。朝笏興於周廢於清,用玉、象牙或竹木製成,依官階區分,為官階地位的象徵。

D. 古代大臣上朝時用的手板是文物嗎

這個當然是屬於文物了,還是非常出名的文物,非常有利用價值的,可以好好的收藏的。

E. 西漢上朝大臣用笏板嗎

根據《禮記》中已有的記載,笏板應該早在商周時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對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規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執象笏。象笏就是象牙製成的手板,又稱象簡。明朝時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如《正字通》上載:「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習俗及禮節不同,笏板就廢棄不再使用了。

F. 宋朝大臣上朝的時候,為什麼手裡會拿一塊板子

那塊板子叫做笏,或者朝笏、笏板,一般是用來記載今天要上奏給皇上的事和記載一些皇上說的話,也就相當於現代的筆記本。相信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應該有經常看一下古代的影視劇,在影視劇中我們就可以經常看到古代百姓和官員的日常生活和行為,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上朝,說一般是早朝,在此期間官員們要向皇帝稟報政務,皇帝也會吩咐一些新的政務,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大臣們在上朝的時候都會拿著一塊板子,很多朋友都好奇這塊板子是干什麼的,其實這塊板子叫做笏,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笏有什麼作用。

一、笏是古代官員用來記載要上奏的事情和皇帝吩咐的事情的一塊板子。

笏對於官員來說主要就是記錄一些東西,也就相當於現代的筆記本,一般來說,他們會把自己今天所要上奏的事情記在笏上,而且也會把皇帝說的一些話記錄在笏上,這樣的話官員就不會遺漏和忘記自己要上奏的事情。

你對於笏還有哪些了解?歡迎來評論區與我交流。

G.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為什麼會拿"笏板"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呢

現代人製作拍攝的大量古裝影視劇,雖然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並且還出現了極度失實的現象,甚至有一些瞎編亂造的古裝劇,直接冠名為“戲說”矇混過關。但是卻可以讓人們對古代生活有一定了解,如果從這個方面來講也算是做出了一定“貢獻”。

按照目前的考古成果以及文物來看,我國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炎黃二帝時期。但是從炎黃二帝一直到堯舜禹三皇時期,始終都處於比較原始的部落文化氛圍之中。直到大禹將部落首領位置傳給兒子夏啟之時,古代歷史中才第一次有了“國家”概念。


2.“笏板”作用

(1)實際作用

“笏板”的通用價值,就是古代大臣參加朝會之時所執“竹板”。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進步,以及國家經濟基礎逐漸完善。這種用竹子做成的“手板”,逐漸脫離了其通用價值,而變成更為珍貴的“玉板”或“象板”。實際作用就是用來簡單記錄各項事宜。

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笏板”,可以得知這種外形類似一塊板子的東西,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記事。古代大臣朝見天子之時,用“笏板”記錄天子命令或旨意;當然大臣也可以在“笏板”上,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

H. 文武百官是什麼時候開始拿著朝板上朝,朝板有什麼作用嗎

我們看影視作品的時候總會發現,文武百官上朝的時候手裡總要拿一個板子,而這個板子就被叫做朝板。我們都知道現在工作開會的時候說你要拿本子跟筆去記一下會議要點。當然在古代也不例外,而這個朝板就是他們用來記要點的本子。而且朝板的存在也是一種禮儀,因為帝王要高高在上要時刻保持神秘感,於是大臣們用朝板遮住自己的臉。

三、朝板的歷史意義

朝板在我國歷史悠久,尤其是在歷朝歷代朝廷當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不僅可以用來備注一些重要的東西,而且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後代的人也把朝板尊為光宗耀祖的人生大事。這就是因為朝板代表了入朝為官,是政府官員。

I. 封建社會上朝時手裡拿的東西叫什麼

笏板
笏,又稱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象牙朝笏
徽州有民諺曰:「槐塘賣朝笏,不知來和歷」。「朝笏」又名「手版」(「版」,也寫作「板」),古代臣子朝見皇帝時手中所執的狹長板子,作為指畫及記事之用。朝笏在秦漢之前就已出現,當時要以玉作為製作材料,稱之為「圭」。秦漢之後又經改變形式,依官階大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朝笏的用途首先是作為禮儀之用。眾臣在朝中手執朝笏以示對皇帝的尊敬;第二是作為記載大事時使用。現在,有事時可以用記事本記錄,但古代並沒有記事本,遇到朝政大事或對皇帝稟報國事時,便把重要事件寫在朝笏上,以作備忘之用。朝笏興於周廢於清,用玉、象牙或竹木製成,依官階區分,為官階地位的象徵。

J. 宋朝上朝時文官手裡拿的玉笏版價值

我感覺是古代當官收的禮單用金寫的字

與上朝成果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