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帶一路」建設五年來我們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一帶一路」建設五年來我們取得的成果有:
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
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和優先領域。五年來,高效暢通的國際大通道加快建設。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建設穩步推進,雅萬高鐵全面開工建設。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二期工程竣工,科倫坡港口城項目施工進度過半;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建成重要中轉樞紐。
中緬原油管道投用,實現了原油通過管道從印度洋進入中國;中俄原油管道復線正式投入使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按計劃推進。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已經超過9000列,班列到達了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
二、經貿投資合作成效顯著。
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合作不斷擴大,形成了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2017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4403.2億美元,同比增長13.4%,高於中國整體外貿增速5.9個百分點,佔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6.2%。
其中,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7742.6億美元,同比增長8.5%,佔中國總出口額的34.1%;自「一帶一路」國家進口6660.5億美元,同比增長19.8%,佔中國總進口額的39.0%,近五年來進口額增速首次超過出口。
2017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143.6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2%。尤其是,在中企海外並購項目整體銳減五成、交易總額整體下降逾10%的情況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並購投資額逆勢增長32.5%。
目前,中國與沿線國家已建設8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為當地創造了24.4萬個就業崗位。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等成為雙邊合作的典範,中國—寮國跨境經濟合作區、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等一大批合作園區也在加快建設。
三、金融合作深入發展。
金融合作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加強金融合作,促進貨幣流通和資金融通,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創造穩定的融資環境,引導各類資本參與實體經濟發展和價值鏈創造,推動世界經濟健康發展。
截至2018年6月,中國在7個沿線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目前,已有11家中資銀行在27個沿線國家設立了71家一級機構。國際接受度不斷提升。
五年來,在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指引下,「一帶一路」倡議持續凝聚國際合作共識,在國際社會形成了共建「一帶一路」的良好氛圍。
(1)我們發展的成果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建設的綜合效益:
據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統計,2013—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達69756.23億美元,增速高於中國對外貿易整體增速,中亞是中國對外貿易增長最快的地區,中國與卡達、黑山、蒙古國、哈薩克等國的經貿往來表現出強勁增長動力。
短短幾年時間,中國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超過5000億美元,境外經濟合作區增加到82個,對外直接投資超過800億美元,累計上繳東道國稅費20.1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24.4萬個。
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越南、緬甸、蒙古國的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升,與20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港口建立了航線聯系。截至2018年10月,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11000列,運行線路65條,通達15個國家的40多個城市。
中歐班列的回程重箱率明顯提升,運送貨物由電腦、手機擴展到服裝、鞋帽、糧食、葡萄酒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截至目前已批准貸款項目34個,共計70億美元,正助力數以億計的人們改善生活。
各類「一帶一路」合作機制陸續搭建。「一帶一路」合作機制應合作需求而生,並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而不斷發展完善。目前,「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立體化的合作框架。一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發揮總牽引作用,扮演著合作機制內核和指揮棒角色。
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凝聚起廣泛共識和強大動力,達成279項合作成果,目前各項成果正在積極落實中,並且許多已成為常態性工作。二是中國與合作夥伴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礎。
② 簡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歷史成就
中國日益的強盛表現在哪些方面?
為生命扣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 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手出擊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得到好轉。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住房價格政策的陸續實施,房地產市場將朝著遏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合理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目標方向發展,投機性購房行為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房價將在更大范圍與百姓對接。
老有所養
統計顯示,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費19年增長119倍。但目前我國公共養老覆蓋面只佔總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隨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國家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越來越多的人將過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生活。
共享發展的成果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目前佔全國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2006年,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入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後,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農民工及時拿到工錢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陸續掀起清欠農民工工資行動。截至2005年9月,全國累計清償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拖欠工程款1410億元,占拖欠總額的75.82%。但漠視、侵害農民工利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務工環境仍待根本改觀。2006年,讓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錢,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國家有效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業主行為將會得到進一步規范,在建和新建項目拖欠工資的現象將得到遏制;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將更加寬松。
生活更有質量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率達到84.8%,文化產品也大大豐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務網點還很不健全,一些景點高昂的票價依然讓百姓「望景卻步」。2006年,讓普通百姓看得起風景,享受更有質量的生活,給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在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億中國人已解決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問題——溫飽問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了不得的偉績。
2.中國人在中低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戰外界的能力,這給外界百姓造成的影響是振聾發聵。
3.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正腳踏實地解決科技現代化問題。現今很多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的項目,已紛紛被快速解決;更今人欣慰的是,我們是以遠低於這些發達國家在其它地區的售價,解決了這些問題。
4.說中國已很強大,有些不符實際;但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且有13億人堅持社會主義的中等產業水平國家,誰也不敢小視,因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舉全國之力來對付外來入侵和進行維護國家統一。
5.我們中國人是每月1000元可過,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爛壇壇罐罐,這在發達國家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對中國人已無可奈何。
③ 2012中國發展的成就.
設計: 設計:吳東峰
天河一號 曙光星雲超級計算機
2010年10月30號,最新發布的
2010年中國高 性能計算機TOP100
排行榜中, 「天河一號」 高居榜
首,本次TOP100排行榜的亞軍,
由曙 光旗下1271萬億次實測性
能、曾榮膺「世界第 二快」的「星
雲」超級計算機摘得,前10名中
還有4台是「曙光」 製造的。此
外,「曙光」 超級計算機在百強榜
中也佔有34個席位(百強 榜中自
主品牌的超級計算機占據49席)
的壓倒 性優勢。
天 河 一 號
「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
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
研製的 「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
3000米級 海試取得成功,最
大下潛深度達到375 9米。這
標識表記標幟著我國成為繼美、
法、俄、日之後第五個把握350
0米以 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
的國家。其實,除 了「蛟龍號」之
外,近年來我國在科研范 圍取
得了許多讓世界側目相看的重大
成果, 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不
屈不撓、艱苦創業、 勇攀科學高
④ 現代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進步啊
1.5G領跑世界
從4G快人一步,到5G領跑世界。當流量社會到來,網速就是效率。數秒鍾完成一部高清大片的下載,直播更是「分分秒秒無卡頓」。預測是到2020年中國5G將實現商業化推廣,到2025年中國5G用戶數量有望達到億級規模。
⑤ 發展的標志性成果有
高中生發展的標志性成果填寫說明 記錄學生三年中發展的標志性成果(最多填寫6項): 1、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方面的突出表現; 2、參加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學科競賽獲獎或排名情況,科技製作與科技發明被認可或獲獎情況; 3、參加校外社會實踐、社會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調研報告、影像圖片資料、研究報告、論文、論著。要註明題目、價值、意義和第幾撰寫人。 4、在公開出版的報刊、書籍上發表作品情況:書法、繪畫、文學作品、新聞報道、攝影、民間藝術、論文及專著等; 5、參加縣級以上文藝會演、藝術評選、藝術考級、運動會獲獎或排名情況;在校報、校刊、各級電視台、學生社團組織**情況(職務、任職年限及表現),在校內大型活動中的表現情況等。 所填標志性項目必須以事實材料為依據,沒有真實材料做依據單憑主觀判斷的結論不在填表范圍。 對於校報校刊主編、副主編、電視節目主持人、文藝節目主持人、學生社團(文學社、攝影社、詩社、散文社等)負責人、優秀分子等一定註明所**務、年度及表現,並在學校內公示一周以上無疑義後才能填報,其他一般都要要求有證書。
⑥ 我國科技發展成就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⑦ 中國發展有哪些成就
●GDP年均增長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GDP以年均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增加77倍,位次躍升至世界第3位。
●城鄉居民儲蓄增加2.5萬倍人民生活由貧困邁上總體小康
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21.8萬億元,比1952年底增加2.5萬倍。
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仍還約有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近25年來全人類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應歸功於中國。
●財政收入增長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2億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億元,到1999年達到11444億元。進入新世紀,財政收入連續跨越新台階,2008年達到61317億元,比1950年增長985倍。
●糧食產量增長3.7倍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支撐工業化進程
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3.7倍,達到52871萬噸;豬牛羊肉類產量達到5337萬噸,而1952年只有339萬噸。
●粗鋼年產從16萬噸到5億噸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
2008年與1949年相比,我國粗鋼產量由16萬噸增長到50092萬噸,紗產量由32.7萬噸增加到2149萬噸。我國由一個只能製造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聯合國資料,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
●對外貿易增長2266倍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三對外貿易大國。
●城鎮化率從提高到走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城鄉之間處於嚴格的分割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0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教育關繫到國家的未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經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高中毛入學率74%,初中毛入學率,小學凈入學率達,文盲率降至;當年高中階段在校生人數454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057萬人。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
200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4570億元,占,比1991年提高個百分點。科技成果大量涌現。
●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3歲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地區缺醫少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經過60年建設,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2008年年末全國每千人口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8張,處於發展中國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為張。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在世界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居於領先地位。(國家統計局)
⑧ 我國迅速發展與取得的成就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迪
我國的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要堅持正確的道路,堅持方向正確才能夠取得成績。
⑨ 我國生物科學發展的成果
2011年啟動的我國微藻能源方抄向的首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微藻能源規模化制備的科學基 礎」,2月19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嘉興科技城正式啟動。項目由華東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江西新大澤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組 織實施。項目的依託部門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依託單位是華東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元廣教授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 目前,生產生物柴油所用原料均靠種植油料植物,棕櫚樹、麻風樹、油菜等。由於油料植物的油脂面積產率不高,大力發展生物柴油必然要佔用大量耕 地,影響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