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諸葛亮的成就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卧龍先生,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
蜀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由於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國演義》一書的渲染與宣揚,諸葛亮在民間成為智慧的化身,現有「事後
諸葛亮」一說,意思是事後聰明。諸葛亮還發明了孔明燈和手推車(木牛流馬)。
生平與功績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陽都,家世二千石。9歲母親章氏去世。12歲父親諸葛圭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197年
叔父去世,諸葛亮和和弟諸葛均移居南陽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雖躬耕隴畝,仍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後與徐庶,
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交好俱游學,曾求學於司馬徽,龐德公等當時名士,並娶名士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後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
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封建社會君臣相得的典範。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後,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
聯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軍大破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後,協助劉備平定荊南。後劉
備入川,諸葛亮坐鎮荊州。但龐統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改命關羽負責荊州防務。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乾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稱贊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
事。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託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對於諸葛亮何時當
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自己的主
張。
諸葛亮主政後,先重建孫劉聯盟,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
深入不毛,採取參軍馬謖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
年多後,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
敗,亮流涕處死,並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建興十二年(234年)54歲的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魏國中病故於五丈原,歸葬定軍
山。
著作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多字。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對 (http://wikisource.org/wiki/隆中對) 》
《悼周瑜 (http://wikisource.org/wiki/悼周瑜) 》(亮本傳及瑜本傳未見,唯演義有載,恐非亮作,當為羅貫中之藝術添加)
《前出師表(http://wikisource.org/wiki/前出師表) 》
《後出師表(http://wikisource.org/wiki/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疑為後人偽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一篇《世傳
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全文) (http://www.taosl.net/ys7.htm) 加以考證。)
《誡子書 (http://wikisource.org/wiki/誡子書) 》
《誡外甥書(http://wikisource.org/wiki/誡外甥書) 》
《將苑》(又名心書,多數學者認為非諸葛亮所作,多為後人托諸葛之名而作)
《馬前課 (http://wikisource.org/wiki/馬前課) 》(絕非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後人評價
陳壽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後面稱他「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
遺,強不侵弱,風 化肅然也」
尚馳《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
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唐文粹》]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說,諸葛亮「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作名為《蜀相》的七言律詩表達了其景仰之情,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狀多智而近妖。
2. 諸葛亮的主要事跡和取得的成就
一、主要事跡:
1、隆中對策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為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同時,積極聯絡當地的豪傑。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位於今河南南陽)。
諸葛亮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自己的智慧謀略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來,各地豪傑並起,占據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
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
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
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
將軍是漢室宗親,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
2、初出茅廬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當時託名為漢相的曹操統一北方後,率20萬大軍南下荊楚,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諸葛亮勸說劉備,及時攻打劉琮,可趁機佔領荊州,劉備不忍。 劉備在樊城知道曹操大軍南下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並大破劉軍。
同年,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3、赤壁鬥智
劉備率軍到了夏口(今湖北漢口)之後,諸葛亮說:「如今態勢緊急,我請求親赴江東求救於孫權。」當時孫權率領軍隊駐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觀望事態的發展。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諸葛亮為孫權分析局勢:「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也把部眾聚集在漢水之南,打算與曹操爭奪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勢力,基本上占據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所以劉豫州逃到了這里。
接著,諸葛亮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 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為何不投降。
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
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
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4、定鼎荊益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劉備趁曹操北歸之機,聽從諸葛亮之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以龐統為耒陽令,龐統因沒有政績而被罷官。諸葛亮向劉備進言,龐統有大才,不可小用。於是劉備任命龐統為治中,與諸葛亮一樣被器重,與諸葛亮並列為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在張松的慫恿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率兵入,保護益州安全。 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勸說劉備應允。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劉備親自率軍在謀士龐統的陪同下進入了益州。
至次年十二月,劉璋發覺張松私通劉備,將張松處死,下令守關諸將不準劉備兵馬通過。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劉備棋先一著,佔領涪城(今四川綿陽)向成都挺進。
建安十九年(214年),諸葛亮聽聞劉備攻打成都,且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 留關羽留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溯長江而上,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至江州,打敗並生擒了巴郡太守嚴顏。 劉璋被迫出城投降。
成都攻下後,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當時法正統御外軍、於內為謀士,治理蜀地睚眥必報,擅自殺死了詆毀自己的多人。
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太過於跋扈,將軍應該告訴主公,壓制一下他的勢頭。」諸葛亮說:「主公在公安,北面有曹操的大軍,向東忌憚孫權的威逼,於內又怕孫夫人生事。自從法輔佐主公之後,猶如有了翅膀翱翔在天空,不再受人所困。現在為什麼要約束他,讓他不能如意呢?」於是對此事不再追究。
諸葛亮治理蜀地,崇尚嚴刑峻法,有怨氣的人很多。法正對諸葛亮援引漢高祖進關中後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能寬容治理。而諸葛亮卻認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認為如今形勢與秦末不同,劉璋昏聵無能,自從他主政蜀地以來,沒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而且不修德政,威刑也沒有。蜀地的大族,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漸被大族的專擅所替代。所以我如今實行嚴刑峻法,就是為了糾正這種政治形勢。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操在平定關中諸軍閥後南侵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不下,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楊洪以漢中是益州咽喉,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勸諫諸葛亮在這種時候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至此,完全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制定的「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5、先主託孤
漢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
於是劉備才答應即帝位,是為蜀昭烈帝。劉備任諸葛亮為丞相、 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伐吳。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劉備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
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
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蜀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十二月班師成都。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二、主要成就:
1、廉政建設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後主皇妃之數是一個復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
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2、制定法律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
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專權自態,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態勢。
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復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3、發展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4、治軍思想
為了用有限的兵力抗衡和戰勝大國,諸葛亮主張把建軍重點放在提高軍隊質量上,從多方面增強戰鬥力。
(1)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認為有節制的部隊,即使將領無能,也不會被打敗。街亭失敗後,主張精簡將士,實行變通之道,強調「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為使蜀軍戰術勝人一籌,他作八陣圖,演練部隊。
(2)主張以法治軍。認為蜀地過去威刑不肅,失之過寬,應當糾之以嚴,「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三國志·張裔傳》)。
強調高級將領既要嚴於執法,又要以身作則,講究信用。當部下違反節制導致街亭失守時,他遵循《春秋》古訓,勇於承擔責任,主動自貶官職。
(3)講究為將之道。要求將帥志慮忠純,曉暢軍事,為人表率,善於捕捉戰機。要求主將與各將領同榮共辱。鼓勵部屬「勤攻」自己的缺點失誤,以求集思廣益,事業有成。
(4)重視改進武器裝備,改善後勤保障,一方面講究武器質量,發現質量不好,追究主管者責任;一方面進行技術革新,力圖以技術優勢彌補兵力的寡弱。他所改革的連弩,成為極具威力的遠射武器,並以此裝備5000連弩士;又發明木牛流馬,以節省人力,提高軍糧運輸效率。
為支持長期作戰,主張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北伐中,在漢中黃沙和前線敵境屯田,建立糧倉,同時通過收割魏境麥田等措施,就地籌糧,以縮短運輸線,保證供給。
5、北伐曹魏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為響應東吳而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軍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軍擊敗,蜀軍斬殺王雙。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佔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蜀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局部戰爭(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2)諸葛大成果擴展閱讀: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
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萬入益州,於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
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採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10萬,進駐漢中,准備攻魏,六齣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於軍中。
3. 諸葛亮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主要成就:
1.協助劉備建立並穩定蜀漢;
2.發展內政,促進了四川的經濟社會發展;
3.征服西南夷,制定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少數民族政策。
下面是具體的介紹。
一、書法篇: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書刻文字稱作「書法」。 這標志著作為交流工具的「寫字」,與作為美學欣賞與實用相統一的「書法」,正式拉開了距離,並使後者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書法藝術。這時漢隸已成為別具風格的主導字體,同時又始創了草書、行書和楷書,使篆、隸、草、行、楷五體基本齊備。
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 『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
上述記載是可信的,特別是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 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從宋代開始,把 前人著名書跡摹刻拓印下來,以便流傳,稱之為「法帖」。這一則記載說明:在宋代諸葛亮的書法作品是作為有示範意義的「法帖」流行於世的。 諸葛亮在繁忙的政務和軍事活動中,始終不忘書法。《常德府志》記載:「卧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卧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我們知道,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可是他仍然不忘臨池揮毫。
遺憾的是,現在還無法看到其書法真跡,這只有寄希望於考古的發現了。
二、繪畫篇: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以晉、宋畫家為中古,以齊、梁、陳、後魏、後周、北齊的畫家為下古,隋和唐初的畫家則稱之為近代。近代畫家作品的價格與下古畫家作品價格相近,而以上古畫家作品價格為最高。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並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 「為希代之珍」。張彥遠(生於公元815年)出身於宰相世家,家藏法書名畫非常豐富,他的《歷代名畫記》,向有「畫史之祖」的稱譽,他的記載和論述,在中國繪畫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難得的史論資料。從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又記道: 「永昌郡,古哀牢國……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陰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南中昆明祖之,故諸葛亮為其圖譜也。」從以上兩段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像(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諸葛亮不僅能畫天地、日、月,而且能畫各種建築、車馬、動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繪畫技巧的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諸葛亮作畫絕不是出於個人的閑情逸致,他的繪畫藝術總是為他的政治和軍事目的服務的。
三、音樂篇: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樂修養。
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記述。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當然還有卧龍吟,真是千古絕唱, 《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卷, 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 《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誌》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 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 鬲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製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前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 )補闕(通「缺」)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háng zhèn )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4. 諸葛亮的成就簡寫
1、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
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又一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次大戰,以5萬兵力大破曹軍二十多萬,迫使曹操兵敗北還。證明了諸葛亮在隆中的戰略規劃中聯孫策略的正確。這次大戰的結果,初步決定了曹、孫、劉三家分立的形勢,如諸葛亮分析孫權時所預料的。
3、南征夷越
劉備死後,經過近兩年的閉關息民,諸葛亮把內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好之後,也就到了民安食足而後用之的時候了。這時,諸葛亮一改對南中撫而不討的策略,再也不能容忍雍闓等叛亂勢力繼續猖獗下去了。
諸葛亮很清楚,南中叛亂不解決,後方不安定,就根本談不上進行北伐,這正如《出師表》中所說的思惟北征,宜先入南,南征勢在必行。
4、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5、舌戰群儒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6、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表喬公二女有沉魚落雁之容,閉目羞花之貌。操曾發誓:「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
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將軍何不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必班師矣。此范蠢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此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
7、草船借箭
周瑜刁難諸葛亮,令其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卻立軍令狀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動,暗中叫魯肅備大船二十。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霧迷漫,諸葛亮率船到曹軍水寨前擂鼓吶喊佯攻,曹軍怕中計,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這一妙計使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務。
8、祭七星壇借東風
周瑜為沒有東南風而病倒在床上。諸葛亮給周瑜開了個「葯方」,上面寫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然後自己在壇上做法。幾天之後,果然颳起了東南風。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殺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早有預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8、孔明巧布八陣圖
劉備兵敗,陸遜追至夔關,遇此陣,土人言: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遜入陣不得出,後被孔明岳父黃承彥放出。
八陣圖「名八陣圖。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
5. 諸葛亮北伐有什麼成果
北伐成敗的量化指標: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北伐的幾種結果,我們認為可以歸納為以下七種:
1. 大勝,即圍殲對方主力或斬殺敵軍統帥,如關羽水淹七軍,如擊斃司馬懿。得5分。
2.小勝,即擊潰或殲滅敵方一部,取得物質上的收獲,或者斬殺對方大將,取得士氣上的收獲。得1分。
3.無功,即雙方戰果基本一樣。得0分。
4.小敗,部隊受到小的損失,傷亡數千人。得-1分。
5.大敗,部隊損失超過數萬人。得-5分。
6.完勝,即攻取長安並站住腳,大大改善蜀漢的戰略態勢。得20分。
7.完敗,即主力覆沒,甚至於丟失漢中等重要據點,大大傷及蜀漢的元氣,得-20分。
二.諸葛亮六次北伐的戰果:
第一次:先勝而後敗,折了馬謖,失了孟達,但收了姜維,雙方扯平,0分。
第二次:由於魏將郝昭築城固守,蜀軍糧盡退兵。但魏延斬了敵大將王雙。還是0分。
第三次:攻下武都、陰平,勝郭淮。算小勝,+1分。
第四次:戰退司馬懿、曹真等,應為小勝,+1分。
第五次:射殺張合,小勝,+1分。
第六次:小勝數場,但自己積勞成疾,死於五丈原,1-5=-4分。
這樣,諸葛亮六次北伐的總戰果是-1分,平均每次-0.16分,總體上是失敗的。
諸葛亮在前四次北伐時,是採取西出陽平關,走平坦大道,用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戰術來蠶食魏國。這樣雖然易於用兵,加上諸葛亮在戰術水平方面要高於對方,每次都能取得局部戰役的小勝。但不能否認的是,魏與蜀的綜合國力相差甚遠,而戰線太長,曠日持久,糧草供應不繼。其結果就是次次因糧草不濟而退兵,勝利成果又拱手相讓。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終於想通了,直接出斜谷進入隴東,效果大為改觀,但由於諸葛亮之前已多次北伐,魏國處於高度警惕狀態之中,再加上諸葛亮陽壽將盡,只能留下遺憾了
6. 諸葛亮的成就是什麼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見於《辭海》)、謀略家、,戰略家、外交家、發明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
個人資料:
體態:身長八尺(約1.83米),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出自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後附內容)
官職:丞相 領司隸校尉益州牧 錄尚書事
爵位:武鄉侯
祖上: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章氏
叔父:諸葛玄
配偶:黃氏
兄弟: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子女:諸葛瞻(親子) 諸葛喬(養子,實乃長兄諸葛瑾之子)
孫子;諸葛尚(瞻長子) 諸葛京(瞻次子) 諸葛攀(喬子,後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重孫:諸葛顯(攀子)
7. 諸葛亮的十大成就
1、廉政建設
身為丞相,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2、制定法律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諸葛亮一再告誡、反復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3、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5、治軍思想
諸葛亮治軍有方。諸葛亮善於治軍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治軍以明。諸葛亮治軍以明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內容,從正面來說,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一、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也就是說,「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誠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麼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
反之,如果用信義來鼓勵將士,將士沒有不拚命效力的。因此,諸葛亮強調治軍要以信為本,
6、北伐曹魏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返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蜀軍糧盡退軍。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佔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蜀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7、軍事發明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8、文學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
當時為建興五年(227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
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後出師表》,是蜀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
此表始見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習氏謂「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80]於是,自清代始,出現了關於此表真偽問題的爭辯,至今莫訣。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81]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
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除上述作品外,諸葛亮還有《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
9、書法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諸葛亮在政務和軍事活動中,也常有練習書法。《常德府志》記載:「卧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卧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他卻不忘練習書法。
10、繪畫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並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像(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8. 諸葛亮的主要成就都有哪些呢
很多人對諸葛亮應該不會太陌生,諸葛亮在歷史當中取得的成就是非常高的,而且很多人都知道諸葛亮也是一個特別有才華的人。對於諸葛亮來說,其實最大的成就就是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並且傾盡自己的所有來穩定住蜀漢政權,在建立了蜀漢政權之後,諸葛亮有極力的去發展內政,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後,整個四川的經濟發展是非常不錯的,這其實也是諸葛亮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其次,諸葛亮還征服了西南夷,制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少數民族政策,這對於當時的蜀漢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不管怎麼樣,諸葛亮的一生確實是為蜀漢集團做出了很多貢獻,而且諸葛亮也是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我們還是不能否認諸葛亮對蜀漢做出的貢獻。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話,恐怕蜀漢集團的滅亡時間將會大大的被提前。
9. 諸葛亮所處的年代和主要成就
諸葛亮出於三國時代,主要成就如下:
1、政治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
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2、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3、軍事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9)諸葛大成果擴展閱讀:
諸葛亮 人物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國 簡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10. 諸葛亮的文學成就
一、文學成就
1、《前出師表》
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
當時為建興五年(227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
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2、《後出師表》
是蜀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
此表始見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習氏謂「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於是,自清代始,出現了關於此表真偽問題的爭辯,至今莫訣。
3、《誡子書》
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除上述作品外,諸葛亮還有《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
(10)諸葛大成果擴展閱讀:
1、書法成就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
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
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
這說明到北宋末期(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2、音樂成就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
當然還有卧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誌》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
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製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