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鋼鐵行業里的產能置換到底有哪些玄機
主要是減量置換,也就是一個企業淘汰了,另一個企業花錢買他們的規模,按著1.25:1的比例新建少於原來規模的鋼鐵廠。
Ⅱ 鋼鐵企業如何去產能 去產能是什麼意思
去產能就是把現在已經建成投產的鋼鐵生產能力拆除一部分,降低生產能力,使鋼鐵供應量減下來,是市場恢復原來的面貌,保證行業的健康經營。去產能的指標分解到各個地區,由政府主導完成。基本上第一步是拆除原來已經停產的設備和企業,也就是僵屍產能。第二部是國有企業帶頭削減,把原來已經改造的很先進的產能拆除了一部分。第三部就是通過環境保護指標,節能指標,銀行抽貸關閉一批鋼鐵廠。
Ⅲ 什麼是產能置換
產能置換是指通過市場化手段,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產業升級,進而控制行業產能。
產能置換分為等量產能置換和減量產能置換,等量產能置換是指新(改、擴)建項目應淘汰與該建設項目產能數量相等的落後或過剩產能;減量置換是指新(改、擴)建項目應淘汰大於該建設項目產能數量的落後或過剩產能。
按照國務院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規定,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建設,須制定產能置換方案,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還明確要求,項目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須制定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方案並向社會公示,行業主管部門對產能置換方案予以確認並公告,同時將置換產能列入淘汰名單,監督落實。
堅持控制總量和優化存量相結合。按照疏堵結合、嚴禁新增產能的思路,結合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升級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為實施新(改、擴)建項目騰出資源、環境容量和市場空間;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引導相結合。
鼓勵各地探索實施政府引導、企業自願、市場化運作的產能指標交易,發揮市場作用,支持跨地區產能置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堅持統籌考慮和區別對待相結合。制定產能置換方案,要統籌考慮地區資源優勢、環境容量等因素,實行區別對待。對環境敏感區域,須實施減量置換,其他地區可實施等量置換。
Ⅳ 什麼是鋼鐵產能
通常來講,產能即生產能力的簡稱,即某個行業在一定時期內(本研究以一年為單位)現有技術條件下,綜合考慮產品組合、勞動力、廠房、設備、原料等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的生產量。最大產出量是由生產該產品的各生產環節的最薄弱的一環來決定。這就好像是我們熟悉的「水桶理論」,水桶內水的容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以鋼鐵行業來說,其生產由爐料、燒結、煉鐵、煉鋼、軋材等多個生產工藝環節組成,在生產過程中各環節必須銜接配套才能實現整個鋼鐵生產能力的最大化,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成為限制產能充分釋放的瓶頸。
准確理解產能,需要正確區分以下幾點:第一,區分設計產能和有效產能。設計生產能力是指可實現的最大產出,或稱為理想情況下的最大可能產出;有效生產能力,指在考慮了產品組合、排程的困難、機器維修以及質量因素等情況下的最大可能產出。評判產能利用情況所考慮的產能應該是有效產能而不是設計產能。第二,區分工序產能和全部產能。例如,鋼鐵生產由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等多個生產工藝環節,在鋼鐵生產的諸多環節中最大的產量取決於能力最少的那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瓶頸,就會限制全部產能的發揮。第三,區分在建產能、擬建產能和實際產能。將在建產能和擬建產能作為總產能的一部分衡量我國產能利用率是不準確的。因為許多擬建項目可能未必付諸實施,在建項目也可能停建,落後產能也要淘汰一部分。
理解了產能,那麼產能過剩是什麼?顧名思義,產能過剩就是生產能力過剩,指某一行業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的技術條件下生產能力存量的過剩,實際上也就是能夠實現的生產能力超出市場需求能力的富餘產能部分過大,超出了維持市場良性競爭所必要的限度。產能過剩通常會導致產品積壓、競爭加劇、價格下跌、利潤下滑等現象。
產能過剩不同於生產過剩。按照馬克思主義治經濟學的解釋,在商品經濟中(這里的商品經濟是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謂「生產過剩」,是指生產出的商品超過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絕對的過剩,並不是說生產門路無可開辟,因而生產資料已絕對過剩;也不是因為人們的各種生活需要都已滿足,因而消費資料已絕對過剩。在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往往可以看到這種表面上似乎極端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資本家喊叫生產過剩,把牛奶倒入大海,雞蛋拿去喂豬;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失業工人家庭正在為得不到必需的食物營養而犯愁。所以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於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相對於會購買力來說,商品是生產的太多了,是一種相對過剩。如果撇開會制度的差異不談,馬克思對於「過剩」含義的解釋,同樣也適應於我國現階段出現的情況。因為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而不是資本主義制度所特有的,只要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就有可能出現生產過剩。
產能過剩與生產過剩二者之間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本質的區別。
二者的相似之處主要表現在:1)二者均可能導致行業效益下降、利潤下滑、庫存增大等危害;2)二者均是相對於需求而言的。3)二者可能存在相同的誘因。
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1)二者考察對象不同。生產過剩考察的是生產出來的產品產量相對於消費能力的市場飽和度;而產能過剩考察的是生產能力。2)產生的直接原因不同。生產過剩的原因可能是投資規模過大,或是供求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的直接原因是投資規模過大或產業結構不合理,未來可能形成的潛在生產規模和結構超過了符合市場有效需求的供給規模和結構。3)二者形成的危害不同。生產過剩對經濟造成的危害是一種己經轉化為現實的危害;而產能過剩的危害不僅具有現實性、更具有潛在性,這種潛在性所造成的最終後果可能更嚴重。
當前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是一種相對性過剩,是一種結構性過剩,也是一種階段性過剩。
所謂相對性,是相對需求而言的。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收入和消費的整體水平依然很低。2008年我國粗鋼50091.5萬噸,人均消費377.2公斤,而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消費粗鋼在600-900公斤左右。
所謂結構性,主要表現為目前一些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的生產能力過剩,而另一些高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業的生產能力卻嚴重不足。
所謂階段性,就是說某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解決了,新的過剩行業又會出現,這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的規律。比如1996年,我國就鋼鐵行業曾經出現產能過剩,2005年我國也出現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這一特徵表明,產能過剩是在消費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產生的。
從我國鋼鐵行業來看,我國現階段鋼材需求量還沒有達到峰值。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鋼材消費量大致在2031-2043年達到峰值,消費量峰值在8.5-10億噸。如果照此分析的話,那麼目前我國的鋼鐵產能過剩就只是暫時性的相對產能過剩,而非絕對性產能過剩。由於鋼鐵行業具有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因此我國鋼鐵行業富餘部分產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般來說,任何一個行業供求不可能完全達到平衡。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適度的產能過剩有利於行業發展。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新的競爭者進入該行業,另一方面它可以促使行業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有利於落後產能的淘汰,優化產業結構。但是,如果這部分富餘產能超過了一定的限度,生產設備大量閑置,就會造成很大的浪費,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比如,資金佔有率增大、庫存增大、產品價格下滑以及行業效益變差等等
Ⅳ 產能交易是什麼
其實就是產能的一種置換。
一切源於7月31日,工信部下發了《關於做好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和《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對鋼鐵(煉
鋼、煉鐵)、電解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行業項目建設實行產能置換,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環境敏感區域,實施減量置換。
有分析人士表示,產能過剩行業置換指標的跨省交易,不僅會給即將淘汰的落後產能一個出路,也會給那些高效企業一個轉正的機會,同時誘發部分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
這樣的做法就是,發達省份逐漸減少過剩產能領域的生產,而把這種產能通過金融、或者政府手段,買給或者交換給一些不發達省份去生產。
Ⅵ 關於鋼鐵產能轉讓,職工安置工作的若干意見
哦,沒有意見。
Ⅶ 鐵廠產能指標轉讓如何評估價值
Ⅷ 鋼鐵產能轉讓,員工給經濟補償金嗎
產能轉讓的話,員工也可以得到適當的經濟補償的。
Ⅸ 鋼鐵產能指標是無形資產嗎 指標轉讓交什麼稅
是,繳納國稅及地稅呀。
Ⅹ 鋼鐵企業產能指標轉讓有什麼要求嗎與產能置換有什麼區別
中央政府嚴禁建設新增鋼鐵產能項目,但允許產能置換淘汰低效設備,新上項目運轉效率更高。目前,有些省份已經開始支持跨地區產能置換,在省外開展產能置換指標交易。
2017年8月7日,福建省寧德市青拓集團與河北省保定市一家鋼鐵企業完成跨省產能置換,成為國內首例跨省置換案例。
1、鋼企的產能置換是什麼?
比如河北有10家鋼鐵企業,產能1000萬噸,國家要求河北只允許有500萬噸產能,也就意味著有500萬噸產能就要被壓減,企業要停產,員工要下崗安置,但是剛好河南允許有500萬噸產能,但河南目前沒有鋼鐵項目,那麼河南就可以和河北商量,把河北壓減的產能遷移到河南去,然後河南給河北一筆錢來解決職工安置和稅收損失等。
2、產能置換能給企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及利弊?
企業通過產能置換把自己的資產保留了,可以通過遷移繼續經營下去,有利的因素是經營保留了,地區產能合理規劃了,減少了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沒有了供大於求的惡性競爭,企業的經營情況會好轉;
弊處在於國家總的產能並沒有減少,只是從這里遷移到了那裡,產業也沒有升級,我們國家目前總的產能是過剩的,所以這樣是治標不治本。
3、這給行業帶來什麼風向?
我覺得第一個風向是行業產能已經過剩了不要再盲目的重復建設了,第二個風向是國家開始合理配置區域產能了,以後產品的大幅跨區域流動會減少了,以前的跨區域惡性競爭也會減少,企業的盈利能力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