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理論研究成果是什麼
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創刊於1979年,是由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和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學院主管、主辦的政治軍事法律綜合學術期刊。[1][2]據2020年第2期期刊內頁顯示,《理論研究》編輯委員會有委員11人。 據2020年7月20日中國知網顯示,《理論研究》共出版文獻量3000篇、總下載次數388056次、總被引次數6557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0.401、(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0.159。[1]據2020年7月20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理論研究》共載文1929篇、基金論文量為4篇、被引量4485次、下載量4次,2018年影響因子為0.65。[3]
中文名
理論研究
外文名
Theoretical Research
語種
中文
類別
政治軍事法律綜合
主管單位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學院
更多
辦刊歷史
1979年,《理論研究》創刊,初期作為內部資料以活頁的形式不穩定出版。
1984年,《理論研究》刊期為半月刊。
1986年,隨著教育正規化步伐的加快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改為16開本雙月刊。[2]
1987年,該刊刊期變更為雙月刊。[1]
1988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為正式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2014年12月,《理論研究》被正式公布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4]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主要欄目
《理論研究》設有專論、中西部發展論壇、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社會構建、科學發展觀、黨建研究、法治文明、理論探討等欄目。[3]
讀者對象
《理論研究》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各級領導幹部、理論工作者和幹部教育工作者
『貳』 成果簡介和研究成果有什麼區別
成果簡介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的簡介。
成果意為成全,成立。是收獲到的果實,常用於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的含義界定為: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
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與應用研究領域中所取得的新發現、新理論。其成果主要表現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基礎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過程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礦產等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技成果是指在研究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中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主要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出現。
『叄』 中國的學科研究的成果如何
據報道,隨著《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實施,我國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投入不斷增加,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創新能力逐步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
另外,報告還顯示,中國有 38個前沿學科進入核心論文數前三名,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分別有 133個、68個、55個和29個,中,在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中國在前沿學科的貢獻度超過美國。
『肆』 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有哪些
對科研成果的來管理,包括總結源、鑒定、應用、推廣和成果獎勵等
(1)科研資料的整理和總結:對所扶得的資料進行科學加工,使其系統化、條理化,便於統計分析。寫出學術性總結報告或學術論文及工作總結
(2)科研成果的舉定:由學術委員會負責組織鑒定
(3)科研成果的應用與推廣:通過成果的應用與推廣,可以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可提高護理質量與學術水平
『伍』 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
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地學問題,本書主要研究了以下內容。
1.區域地質環境評價
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實地調查、鑽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樣化驗等手段,搞清了整個區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質環境條件,特別是對區內比較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如天然地基承載力、飽和砂土液化、軟土、鹽鹼土等方面,開展了重點研究並進行了明確的分區,為今後黃河三角洲地區工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特別是城市的規劃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海岸帶的侵蝕研究
利用RS和GIS技術對黃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帶變遷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對清水溝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線、刁口地區海岸線和黃河港地區海岸線的不同類型變化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並利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了海岸線預測分析;對整個三角洲海岸帶的侵蝕淤積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侵蝕和淤積模式。
3.石油污染調查
對油氣聚集區不同土壤類型的土體和河流、水庫、海洋、地下水等不同類型水體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圍、危害程度、擴散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對於制定有關採油條件下的環境保護規劃、供水規劃、土地開發利用規劃等提供了依據。
4.農業生態地質調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學背景特徵、生態農業土壤環境、生態農業地質類型,進行了生態農業地質工程區劃。研究提出應對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對策和評價建議,為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安全農業體系等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地熱資源的調查
對區內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資源量、開發利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6.地質旅遊資源調查
對區內的旅遊地學資源、地質遺跡的種類和形成原因進行了詳細調查,同時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布局和旅遊路線進行了規劃。
7.地下水環境調查
對區內地下水的埋藏、類型、分布、動態、資源量、開發與污染現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包括引黃蓄水、節水、人工調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資源、微鹹水利用、污廢水處理、引黃灌區尾水利用等,這些措施對於緩解黃河三角洲的供水緊張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8.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建立了各種地質環境資料庫、空間資料庫,並實現了數字化圖件與資料庫的連接;建立了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地質環境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建立,為系統、動態提取黃河三角洲的空間地學信息,尤其是多因素疊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陸』 求研究性學習成果報告
調查報告的結構與組成要素 調查報告具有以調查過程和結果來說明現象的特徵。它一般包括專題目、署名、摘要屬、關鍵詞、前言、正文、結論和建議、參考文獻、附錄這九個部分。 表3、調查報告的結構與組成要素 題目 指明主要研究問題; 可加副標匙,補...
『柒』 研究結論與成果
礦產資源的開發,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礦業城市來說,礦山開采引起的土地破壞已經成為影響區域土地安全格局的制約因素。因此,探索丘陵礦區土地利用演變機理和驅動機制,構建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對指導今後礦區土地利用意義重大。本書綜合運用系統論、生態學、景觀分析、規劃設計、管理科學的研究成果,對礦業用地土地生態安全格局理論與方法深入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研究不同尺度的礦業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徵與演變。與礦山的生命周期一樣,礦區用地也經歷了楔入、擴張、穩定、轉用或恢復、荒蕪等階段,相應礦區周圍土地也由輔助轉為他用;傳統礦區土地利用是鬆散型向外擴散,廢棄地多,土地利用外部負效應嚴重。生態礦業節約用地,礦業用地走向內涵式發展,內部開放與對外共生相協調,緊湊度明顯上升。
首先,對礦業城市河北省武安市用地情況分析,表明十年間耕地、未利用地、河流用地總體呈減少趨勢,城市及農村居民點用地、獨立工礦用地、林地呈增加趨勢,土地利用變化率最大的是獨立工礦用地。1996年、2006年各景觀要素的百分比表明,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及居住用地景觀要素優勢度比較明顯,獨立工礦斑塊優勢度增加變化率最大,說明獨立工礦景觀要素在研究區中所起的作用在增加。
其次,從土地利用景觀特徵看,武安市景觀的破碎程度與異質性提高,斑塊邊界總長度增加;從斑塊規模上看,耕地、未利用地、林地佔景觀百分比大,是市域內優勢景觀;景觀集聚程度低,受采礦等人為干擾,使景觀斑塊分解、離散,斑塊形狀規則化;景觀多樣性增加,斑塊分散程度增加,斑塊規模減少;原有的優勢景觀類型發生變化,最顯著的是林地與居住用地增加、耕地減少;原有斑塊被分割,斑塊形狀趨於規則;原有各類景觀斑塊僅被廊道及新的斑塊分割,新楔入的景觀斑塊規模較小,總體景觀格局離散程度與變化幅度有限。
再次,通過分析礦業用地變化趨勢,十年間總量趨於減少。從2000年以後礦業發展高峰期已過,通過土地復墾恢復了大量被破壞的土地,礦山用地以小型為主。丘陵礦區的礦業用地斑塊形狀復雜,采礦邊界不規則;礦業用地雖然近年來略有分離,但總體上集聚性較強,與礦產資源的集中分布相一致,小礦山逐漸被大礦山所替代。
通過典型礦區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變化表明,經過20年的開采,礦區未利用地較多,主要是采礦產生廢棄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沒有林業用地。土地復墾以增加耕地為主要目的。根據礦區內地貌形態、土壤條件和原生植被類型等,礦區土地利用格局調整後,工礦用地將減少52.2%,轉為其他居住用地;工礦廢棄地(未利用地)則轉為耕地或林地,保留利用重要的礦業遺跡。
經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受多種驅動力影響,礦業用地空間進化的過程是內部、外部各種驅動力相互作用在物質空間的反映。
(2)本書在對生態安全、土地利用安全內涵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礦區生態安全、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對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思想演變進行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應以人與自然相平等的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以自然演進的需求為基線,以自然演進過程為發展依據,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格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建立在區域安全格局基礎上,包含礦業用地內部安全和對外共生協調安全,表現為礦業用地土地利用與區域的協調。
根據礦區PSR指標體系,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總體安全狀態處於下降趨勢,礦業用地整體處於臨界安全狀態。分析PSR指標說明,礦業用地總體「壓力」下降,「狀態」趨於向好的方向轉變,通過礦山環境治理、礦區土地復墾使「響應」機制對土地安全格局貢獻程度增加。但「響應」程度尚不足以使礦業用地達到安全狀態,局部得到改進但總體趨勢惡化的狀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必須從根本上採取措施構建礦業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復被破壞的環境,使礦區土地利用處於安全「狀態」。
(3)將生態倫理思想、土地自然演進、「反規劃」思想體系運用於土地利用中,構建武安市域「紅綠黃藍灰和諧,建田網礦集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根據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理想狀態的要求,對處於臨界安全武安市礦業用地格局進行修復和整合。
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的要求,針對安全性能不佳的礦區,提出廢棄地農田生態元修復、廢棄地林牧生態元修復方法,村落、礦山生產區、礦山生活區等建設用地生態單元利用方式,以及礦山景觀恢復與利用措施和礦山公園景觀規劃方案。
以恢復生態學為依據,在對武安市的山、水、路、林、城、鎮、村、礦、園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武安市生態網路修復建設方案:即河流藍線、山脊灰線、道路棕線、生態綠線修復及整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連續完整的網路,保持城鄉的整體性。
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標准,提出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與耦合方案。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引入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標准,並對西石門礦區生態服務價值、礦山公園建設後的生態服務價值、居住用地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評估。說明傳統采礦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而經過環境治理、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後礦業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有正的影響。
以建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與生態網路優化和用地整合,形成以林業、河流用地為核心區,耕地為緩沖區,向礦業用地、居住用地過渡的格局;生態網路優化包括外部生態網路連接和內部生態網路融通、內部綠地斑塊鑲嵌。
(4)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需要通過調控與管制手段,達到排除人類這一強烈干擾源影響。調控行為主體為政府、企業、社會公眾,政府通過各相關部門組織協調,礦山企業通過自控與負責,公眾通過參與和監督實現。
政府通過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出獨立工礦區,在礦業用地區內通過「五線」(建設用地紅線、林地綠線、河流藍線、礦業用地灰線、耕地黃線)管控;運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環境治理、開采規劃分區方式達到礦業用地集約化、規模化利用的目的。礦山企業基於生態重構規則約束,通過礦山勘探、礦山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開發、閉礦、後續土地利用與監測、采礦廢棄地可持續利用、礦業遺跡保護等礦山生命周期的全程自控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負責。當地居民、科技人員、專業公司的參與和監督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調控的實現。
綜上所述,本書的主要創新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1996年、2006年全市與典型礦區西石門礦的工礦用地利用格局分析,揭示了丘陵地區礦業用地的時空特徵及演變機理。
(2)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並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存在的不足。
(3)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框架,建立起丘陵礦區的「五色空間和諧,建田網礦集約」的土地安全格局模式;對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顯化,並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度為依據,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優化和生態網路優化。
(4)基於人地和諧的整體性修復整合方略,提出廢棄地農林牧生態元修復、村落與礦山生產生活區生態單元再利用、礦業遺跡保護與再利用等修復工藝及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整合技術。
『捌』 研究性學習成果概述怎麼寫
1、研究背景(100字)
簡單介紹做這個課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的問題。
如果是針對現實問題的,說明是源於什麼社會現象;如果是做學科性研究的,介紹一下這個課題的價值和作用。
2、理論基礎(50字)
說明這個研究基於的理論。
如果是科學類的研究,就介紹科學原理;如果是文學藝術類研究,說明選取了哪些文藝作品,分別是什麼版本;如果是社會問題類的研究,闡述已有的、公認的理論模型。
3、 實踐方法和過程(400字)
最主要的內容,也是評審專家們重點關注的部分。
科學類研究:要具體說明操作步驟,每個操作都會產生什麼現象。建議用(1)(2)這種小標題的形式,使流程看上去更為清晰易懂。
文藝類研究:說明從哪些角度對文藝作品進行分析,好文章好在哪,是角度好還是文採好;作品引起了什麼反響,歷史上有哪些權威人士給予評價。
社會問題類研究:則要介紹用了什麼調查方法,分別從什麼渠道查閱了哪些文獻;有做調查問卷的話簡述問卷的內容;有沒有進行訪談,主要內容是什麼,等等。
4、研究結果(50字)
簡單說明研究結果。
由於下面還有一個框需要填「研究結論與反思」,所以這部分只要一兩句話,闡述研究取得的成果即可。
二、內容規范
既然是研究性學習報告,內容嚴謹、規范是必須的。這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也能從側面反應學生思考問題的嚴密性和邏輯性。
通常來說,在內容規范上通常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 名詞統一
研究性報告中會出現不少專業術語或者人名地名。有的時候由於歷史或翻譯的原因,同一個詞會有幾種通用的表達方式,但是在一篇文章中,務必要做到前後一致。
比如:非盈利組織/非營利組織、阿伏加德羅常數/阿佛加德羅常數、梵谷/梵高等。
2、 符號規范
在研究性報告中,可能會用到的符號有兩類:一是單位名稱,二是英語縮寫。
單位名稱:首先要確定用中文還是用英文,比如是 「摩爾」還是「mol」,通常理科類建議用英文。其次是表述統一,比如「千米」和「公里」,英語注意大小寫,「KG」「Kg」"kg」等,原則上每種單位確定一種形式,全文統一。
英語縮寫:標準的做法是首次出現時用中文全稱,括弧內註明英語全名和縮寫,如「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後文再提到的時候,只需直接寫APEC即可。有些大家已經普遍接受的詞,如APP、G20等可以不需要全名,但要注意全文大小寫統一。
3、 體例一致
上文提過,可以多採用小標題的形式,但是要注意的是層次不能亂。
一般來說,層次的級別是「一、」>「1.」>「(1)」,一篇小報告中不要超過3個層級。層次之間要一一對應,不能越級。
(8)成果學研究擴展閱讀
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1、確定調查對象
當確定下研究課題又決定採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後,首先做的工作是確定調查對象。根據調查對象,可以分為全面調查(或稱普查)和非全面調查。
中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活動,應當學習將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段結合起來綜合使用的方法。傳統的調查研究的方法有個別采訪,開調查會,上圖書館收集資料。現代手段增加了網上信息檢索。
2、訪談調查
個別采訪、開調查會,採用的是問答式、討論式,要同被調查者平等對話,採取虛心求教態度,並口問手記。這在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之後,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個體,進行更加深入具體的調查,便是典型調查。其目的是,加強所獲信息的准確度和所獲資料的可信度,確保調查結論的可靠無誤。
3、問卷調查
在調查研究中,發問卷的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它簡便易行、節省時間,所收集的材料也比較容易整理和統計。有時用無記名形式問卷,可以獲得訪問或開調查會所不容易獲得的某種有價值的資料。當然有時發出的問卷無法全部收回,會影響所給材料的代表性。
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要重視對問卷的設計。如果想比較順利地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並使它易於整 理和統計,就必須遵循一定原則:
①問卷中的所有問題都應和研究的目的相符合,即題目應是研究問題和假設所要測量的變數;
②問卷要清楚地說明問卷的重要性;
③問題要簡明扼要,客觀,不能暗示答案;
④整份答卷要盡可能簡短;
⑤所問問題不能超出回答者的知識和能力范圍;
⑥回答問題後的資料要易於列表說明和解釋。
設計問卷首先要設計標題,標題要與研究目的相符。其次要寫問卷中的指導語,一般包括稱謂、研究目的、回答問題的要求,對有關問題的解釋,等等。最後要說明聯系人、聯系地址、電話號碼等。
問卷設計好以後,還不能正式使用,需要先做試驗性調查,也就是小范圍的調查驗證問卷內容是否合理,好的保留,不好的淘汰或修改,這樣調查問卷表就會更科學可行了。
4、表格調查
調查表是調查研究中用以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登記,並列有一系列調查項目的表格。
調查表是獲得數據的方法,設計時一定要內容明確,按一定順序或邏輯排列。一般表的後面都附"填表說明"以便說明調查目的和填表要求。
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查閱有關資料、訪問調查對象、開調查會等等,這些方法都有不同特色,可以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互相結合起來使用。
『玖』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現形式
專利,專著,軟著 評職稱專著掛名專利申請核心論文 2018-09-04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的課題立項申請書中規定課題成果的主要形式:公開發表的專著或研究論文。請根據申請的課題類別的成果要求填寫。A.專著 B.譯著 C.研究論文 D.研究報告 E.工具書 F.電腦軟體 G. 其他
全劃辦要求課題研究成果基本指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課題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總報告和成果公報;成果附件是指專著和已發表的研究論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學規劃辦對課題成果的界定也都源於此,大同小異。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多樣化
對高校而言全規劃辦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規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高校也一般就認可專著和論文。但對於中小學老師,寫一本專著、發一篇文章不是那麼容易的,大部分老師都無法達到這個要求,所以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課題研究成果除了專著、論文之外,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
此外,針對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對課題成果的要求也適當降低。比如,研究論文不一定要正式發表才認可,因為現在的論文發表非常混亂,假期刊、垃圾期刊滿天飛,期刊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很多老師在發表論文時上當受騙屢見不鮮。
而且,課題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為專著和論文。課題主要成果形式有: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譯著、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學改革實踐方案、校本課程實施方案、中小學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學軟體、教學工具、其他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和課題研究實踐效果的區別
開展課題研究、課題實驗的實踐過程中,肯定還會有一些具體的實踐效果,這些雖然不是課題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寫在結題報告的實踐成效分析里。
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和課題研究成果的區別
很多老師將過程性材料當做課題研究成果提交,這是將課題成果范圍過於擴大和成果泛化。課題研究成果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資料,更不是一般的資料匯編,否則降低課題研究的質量,導致課題研究不科學、不規范。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過程性、工作性資料,這些資料可能並沒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課題信息變更申請表、研究日誌、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而不能算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多樣化,且更應該傾向於實踐性成果,並強調成果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所產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