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大會成果
主要成果:《巴黎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一專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屬定》。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從2023年開始,每5年將對全球行動總體進展進行一次盤點,以幫助各國提高力度、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
B. (2012岳陽)2012年5月14日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在德國波恩啟動,各國代表圍繞落實德班氣候大會成果等議題
會議期間的11月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因此會議在德班召開期間,南非正值夏季.故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C. 坎昆氣候大會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從坎昆現場的情況來看,由於核心僵局涉及各國根本利益,會議一時還無法立即取得突破。 從目前看,以下四大僵局短期內都難以突破: 一、減排目標難以達成共識,各方都採取了減排承諾的低預期,發達國家提出的2020年中期減排目標與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的減排40%的目標相距甚遠。 二、責任區分上,發達國家依然在「四處游離」,試圖再次偏離「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使原本的雙軌談判進程缺乏互信基礎。 三、長期資金援助依舊是「一紙空文」。按《哥本哈根協定》,發達國家要在2012年前每年籌措100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四、美方減排意願與承諾難有「定心丸」。對各方來說,美國根本無法作出任何有效承諾,尤其是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失利之後,參眾兩院反對全球變暖觀點勢力上升,奧巴馬極力推動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獲得通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表示,坎昆會議有可能達成某項協議,這也是坎昆將取得的「具體成果」,其中可能包括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技術轉讓、森林保護,以及建立一個新的基金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長期資金支持等內容。
一、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留有「後遺症」。他表示,《哥本哈根協議》內容僅有十二段。並未明確發達國家到2020年的中期減排目標和到2050年的長期減排目標。對於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資金支持和技術轉移問題,協議的規定十分模糊,只有歐盟和日本提出具體將要提供的資金數目。哥本哈根會議毫無疑問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從協議內容來看,哥本哈根會議又是讓人失望的。 二、經過哥本哈根會議的「亮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信基礎遭到削弱,成為制約和阻礙談判的負面因素。採取務實態度,由簡到難,在資金、森林、技術轉讓、適應機制等各方共識較集中的問題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是推進天津及坎昆會議獲實質性成果的理性選擇。 三、由於全球經濟復甦依然緩慢,主要談判者都不願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作出更高承諾,都使得氣候談判進展緩慢,並將被一再延後。比如,在談判中的焦點之一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援助問題,由於全球復甦乏力,發達國家的態度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D.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會議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個國際公約,於1992年9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由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盡量延緩全球變暖效應。但沒有對參加國規定具體要承擔的義務,具體問題體現在以後的《京都議定書》中。
公約參加國有189個,有5個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出席。
公約將參加國分為三類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後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會議達成無約束力協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於當地時間十九日下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落幕。會議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
潘基文當天發表了一篇充滿感情色彩的講話。他說,過去的兩天令人「筋疲力盡」。我們進行的討論「時而有戲劇性,時而非常熱烈」。
《哥本哈根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潘基文說,他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所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本次會議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他表示,過去十三天的談判相當復雜,進展相當艱難。雖然本次會議沒有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他將盡力推動在二0一0年實現這一點。
本屆氣候變化大會於十二月七日到十九日在哥本哈根召開,比原計劃晚一天閉幕。會議的最終階段為領導人會議,於十八日起舉行,約一百三十國領導人與會,被聯合國官員形容為「歷史盛事」。
E. 德班氣候大會成果是什麼
德班氣候大會取得五大成果
一是堅持了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授權,堅持了雙軌談判機制,堅持了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二是就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問題作出了安排;三是在資金問題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啟動了綠色氣候基金;四是在坎昆協議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了適應、技術、能力建設和透明度的機制安排;五是深入討論了2020年後進一步加強公約實施的安排,並明確了相關進程,向國際社會發出積極信號。
F. 全球氣候談判的歷史及取得的成果
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知識產權問題一直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爭論的焦點之一。聯合國近日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高級別研討會」發表了《關於氣候技術全球合作的德里宣言》,呼籲發展中國家加快、加大氣候友好型技術的應用。很多國家代表都同意,不能空泛地談論技術轉讓,盡管知識產權問題還需要更多磋商,應建立專門基金支持氣候友好型技術的開發、轉讓和應用,並進行定期評估。
來自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美國和歐盟等國的代表與會,中國和印度代表認為,技術轉讓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應盡早在國際公約框架下確定適合的轉讓機制,並反映在即將於12月舉行的旨在締結一項新的全球氣候條約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成果中。
呼籲技術轉讓
國際社會普遍認可技術開發與轉讓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作用,而且有關國際公約也明確了發達國家以優惠條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氣候友好型技術的義務。但多年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轉讓並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這也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紛紛呼籲加大「綠色技術」應用的原因所在。
《德里宣言》建議,要建立多種國際合作機制,促進氣候友好型技術和產品的聯合研發,推動氣候友好型技術的應用,並縮短技術開發、轉讓和應用所需的時間,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共同參與。
印度總理辛格認為,氣候友好型技術應被視為全球公共產品,應找到適合的機制激勵有關新技術的研發,推動新技術以可負擔的價格在發展中國家應用。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呼籲發達國家兌現承諾,採取切實行動,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起,推動有關技術轉讓的國際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關於知識產權與技術轉讓問題,他表示,知識產權應為技術創新服務,不應成為技術創新的障礙,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應使二者保持平衡。如果國際社會就此進行合作,會找到更和諧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李玉光在發言中指出,當今世界可再生能源技術分布的不均衡延滯了該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要謀求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就必須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來獲取關鍵性的技術。特別是,鑒於可再生能源技術傳播的緊迫性和技術的高度復雜性,我們需積極尋求常規商業轉讓方式之外的解決途徑。其中,運用知識產權工具,如,提高專利文獻的利用率、加強對現有技術的檢索與分析等,不失為促進相關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傳播,對氣候變化做出全球性回應的有效途徑。
知識產權拉鋸戰
事實上,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中,知識產權拉鋸戰由來已久。採取何種方式擴大技術應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明顯差異。
聯合國關於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會議。談判正在努力修改與技術轉讓有關的知識產權參考文獻,但知識產權事宜仍然沒有得到正式解決。一些代表們說道,77國集團和中國會堅定不移地表示,知識產權非常重要並描繪著技術轉讓的障礙。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知識產權不被視為阻礙了技術轉讓而是提供了創新激勵的機制。
發達國家代表們稱,歐洲國家和美國及大多數其他發達國家認為,知識產權事宜在氣候變化談判中沒有一席之地。知識產權應該在已經有這方面授權指令和專門知識的全球性機構中討論,例如WTO。
會議公布的第36號非正式文件大大減少了知識產權在重要文本正文的語言,將這些有關知識產權的措施轉移到附錄中。根據歐盟代表們稱,美國稱他們可能會從文本刪除這些段落。有關知識產權的段落這么說道:「『技術部門』被要求找到恰當的措施去解決發展中國家遇到的技術研發和轉讓的障礙,包括這些知識產權相關權利,以便採取行動緩解和適用技術轉讓。」
發展中國家認為,這意味著知識產權事宜可能被推遲到哥本哈根會談之後。他們不同意改寫文本的前一修訂版本,他們認為重新修改將缺乏透明度,現在正努力將關於知識產權的措施放到正文討論,而不再放在附錄中。
在此之前,通用技術、微軟、杜邦、西門子等著名企業在今年5月正式宣布成立「創新、發展和就業聯盟」,在美國國會和國務院中施加影響,要求在氣候變化談判中保護企業在環境保護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他們擔心,巴西、印度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將會在氣候變化環保技術轉讓問題上,如同「公共健康」問題一樣,在WTO尋求修改TRIPS規則。正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代表所稱,知識產權討論已經上升到政治層面。
醞釀開源運動
知識產權問題遲遲無法達成共識,成為全球氣候合作的一大障礙。知識產權人士呼籲,面對全球變暖這一人類文明的嚴重威脅,在減排技術領域或可持續發展技術領域也迫切需要一場開源運動。遺憾的是,目前進展微小。
蒙特利爾保護臭氧層協議就是一個例子。目前,不破壞臭氧層的新一代冷凍劑技術專利,由杜邦等發達國家的大公司所壟斷。蒙特利爾協議沒有規定強制許可,發達公司可以繼續為其專利產品索要高價,同時,發展中國家被給予了更長的緩沖期,以換取對這些專利權的無條件保護。以氫氯氟碳化合物為例,發展中國家僅需在2016年1月1日凍結其生產,並在2040年1月1日全部銷毀。這項協定看似是雙贏的妥協:發達國家可以繼續享有壟斷性專利的收益,發展中國家可以繼續享受低成本的氫氯氟碳化合物。但實際上,輸家是環境本身。某些類型的氫氯氟碳化合物,近年來的使用增長迅速,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和印度製冷需求的迅速增加。這些類型的氫氯氟碳化合物是極為強大的溫室氣體,其致暖效應超過二氧化碳數萬倍。結果,2006年見證了歷史上最糟糕的臭氧層消失。
在這場呼喚開源的運動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成為重要一員。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挑戰,WIPO准備搭建技術交流平台,促進新清潔技術的更廣泛應用。據報道,用於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清潔技術」申請了大量專利,WIPO將研究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專利,使之促進而不是限制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獲取清潔技術。
WIPO稱,並不想「消極等待」氣候變化技術陷入激烈的公開辯論中。通過其國際專利申請制度,WIPO擁有巨大的技術信息寶庫,可提供在線平台,讓企業共享有關清潔技術創新的信息。企業可以利用在線交流公布其技術,以期與他人在商業基礎上開展合作研究。參與者保證「基於公平、合理和非歧視性的條款」,授權許可綠色技術,任何公司可以在系統中獲取信息,用於研究。
此外,歐洲專利局已被授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觀察員身份。今年4月,歐洲專利局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貿易與可持續發展國際中心一起開展了綠色專利研究。這三家組織計劃在歐洲專利局於哥本哈根組織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邊會中出示初步調查結果。
據業內人士稱,知識產權拉鋸戰造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下的技術轉讓機制至今沒有讓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任何一項科技。要讓全球氣候合作有所突破,挑戰現有規則成為必然。
G. 第1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會議進展
2012年12月2日,多哈氣候大會第一階段已經結束,除形成幾個類似談判紀要的文本外,並無實質性進展。由於一些發達國家攪局,《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德班平台」規劃等重要議題的談判進展不大,這些問題將全部留到第二階段的高級別談判桌上,前景不容樂觀。
《議定書》未來規劃不明
在第一階段三個工作組的議程中,《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規劃是重中之重,但各方對第二承諾期的執行力度、有效時間和碳排放余額結轉等仍存在嚴重分歧。
2011年德班氣候大會達成一攬子成果,包括自2013年1月1日起實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但至今發達國家仍普遍缺乏進一步減排誠意,日本、加拿大、紐西蘭拒絕加入第二承諾期,美國則游離於《議定書》之外,歐盟宣稱將加入第二承諾期,但拒絕上調目前承諾的20%減排力度。
關於《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期限,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國為使發達國家增強減排力度,主張從2013年到2017年,為期5年,歐盟則希望持續到2020年,為期8年。
此外,隨著第一承諾期在今年年底終結,遺留下來的大量排放指標余額是取消還是結轉至第二承諾期,各方意見分歧。77國集團和中國一致反對結轉,俄羅斯則希望保留自己60億噸余額,與加入第二承諾期的國家進行交易,歐盟內部對這一問題也立場不一。
《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談判仍分歧眾多步履維艱。此間人士普遍擔心,即使與會各方能如期達成一致,各國走完復雜的國內批准程序還至少需半年。如果重蹈第一承諾期批准耗時過長的覆轍,最終將形成批准之日已接近承諾期終結的尷尬局面。
資金技術轉讓問題懸而未決
除《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外,由於發達國家的頑固立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的收尾工作仍原地踏步,尤其是氣候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懸而未決。
2005年「巴厘路線圖」所確立的《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談判按計劃將在多哈落下帷幕,但在氣候資金、綠色技術轉讓等關鍵議題上,談判形同空轉。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的氣候資金支持問題,至今沒有著落。多哈大會專門成立了資金問題常設委員會,但由於該機構不是所有締約方都參加,其許可權和職能不甚清楚,反而為發達國家推諉責任提供了條件。
盡管一些發達國家聲稱,已經如約兌現甚至超額完成了總額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但相關信息極不透明。有研究表明,發達國家所公布的300億美元存在重復累加、虛報金額等現象,可謂嚴重「注水」。而發達國家承諾的到2020年前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迄今沒有著落。
一些密切關注大會進程的非政府組織專家認為,多哈的成敗系於資金問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要實現低碳發展、應對氣候災害都需要資金支持,而發達國家阻撓資金談判進程,卻又要求發展中國家加強行動,這不公平。
高級別談判關系成敗
2011年的德班氣候大會上,各方決定啟動「德班平台」,負責在2015年前形成適用於《公約》所有締約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作為2020年後各方貫徹《公約》、加強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依據。
但由於「德班平台」是德班大會延時後妥協的產物,許多細節當時沒有解決,一些發達國家抓住「德班平台」「適用於所有締約方」這一表述,企圖提前結束《議定書》和《公約》兩個工作組,另起爐灶把重心轉到「德班平台」上來,從而拋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擺脫減排和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承諾,這遭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反對。
可以預見的是,「德班平台」談判會在今後幾年逐漸進入實質性階段。但在多哈大會上能否達成一定的協議成果,形勢尚不明朗。
3日至7日,多哈氣候大會將進入第二階段,即高級別談判階段。這被認為是大會有可能獲得突破的關鍵階段。分析人士認為,發達國家不會在減排目標和資金援助方面輕易讓步,未來幾天的談判必將還是激烈交鋒,不排除因進展不大而延期的可能,甚至會因發達國家的自私與頑固無果而終。
H. 馬拉喀什氣候大會成果文件有哪些
中新社摩洛哥馬拉喀什11月7日電 (記者 李曉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次締約方會議7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開幕。作為《巴黎協定》生效後的首次締約國大會,本屆氣候大會將呈四大看點。
看行動:《巴黎協定》未盡事宜怎樣落實?
一分綱領,九分落實。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性文件,《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只是走完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如何落實備受關注。這也是近200個國家代表齊聚馬拉喀什的重要任務。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本屆氣候大會上各方將就《巴黎協定》實施的後續談判做出具體安排,給出「時間表」和「路線圖」,通過一系列機制、制度安排落實《巴黎協定》所有規定。
在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看來,政治信任對落實好多邊協定非常重要,而政治信任的源泉在於實際行動。
目前看,本屆氣候大會的行動力可期。解振華透露,所有參加氣候大會部長級預備會的50多個國家的部長們已達成共識,一定要把馬拉喀什氣候大會「開成一個落實行動的會議」。
看實施: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如何?
此前,各國已做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INDC)。方案實施情況如何,同樣引人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已經採取行動,且成效初顯。普華永道日前發布報告稱,全球主要經濟體近期在脫碳方面取得的進展與各國在巴黎峰會前設定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相一致。其中,中國2015年碳強度下降率達6.8%,力度居G20之首。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已提前完成全年節能降碳目標。
「現在已到了各國領導人將願景轉變為行動的時刻」,世界資源研究所首席執行官安德魯·斯蒂爾稱,通過採取能夠促進可持續增長的戰略行動,人們將迎來更加安全和繁榮的未來。
看承諾:能否打敗資金這只「攔路虎」?
資金問題一直是氣候談判桌上的「老大難」。早在2009年,發達國家就承諾到2020年要給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以支持其應對氣候變化。但近七年來,各方圍繞資金問題明爭暗鬥不斷,始終無實質性進展。
解振華日前透露,馬拉喀什氣候大會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就是發達國家要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支持的承諾落實到位,讓發展中國家「看得見、摸得著」,知道發達國家提供了多少資金,這些錢「去哪兒了」「做了什麼」「取得了什麼成效」。退一步說,「發達國家即使現在拿不出錢來,也要列出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盡管英國、澳大利亞官員已在部長級預備會上表示信心滿滿,但在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看來,要解決資金問題「仍然比較困難」。
看變數:美國大選會否影響會議「氣候」?
馬拉喀什氣候大會期間適逢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大選會否影響氣候變化進程亦是大會的一個焦點話題。
但實際上,氣候大會結果歷來無關個人「小氣場」,而取決於全球「大氣候」。用解振華的話說,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已成全球潮流。「我相信如果是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他應該知道所有的政策措施應該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如果逆潮流而動,民眾不會答應。
安德魯·斯蒂爾也認為,無論誰當選下屆美國總統,都必須在應對氣候變化已取得的進展基礎上再接再厲,將已有成績繼續發揚光大。
I. 德班氣候大會成果
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表示,本
次會議取得五點成果,一是堅持了公
約、議定書和「巴版厘路線圖」權授權,堅持
了雙軌談判機制,堅持了「共同但有區
別的責任」原則;二是就發展中國家最
為關心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問
題作出了安排;三是在資金問題上取得
了重要進展,啟動了綠色氣候基金;四
是在坎昆協議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和細化
了適應、技術、能力建設和透明度的機
制安排;五是深入討論了2020年後進一
步加強公約實施的安排,並明確了相關
進程,向國際社會發出積極信號。
當然,中方也表示,德班會議未
能全部完成「巴厘路線圖」的談判,落實
坎昆協議和德班會議成果仍需時日。需
要指出的是,發達國家(主要指美國)在自身減排和向
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支持的
政治意願不足,是影響國際社會合作應
對氣候變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中方期
待發達國家拿出政治誠意,在明年的卡
塔爾會議上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
諾期的談判,進一步提高減排承諾水
平,落實資金和技術轉讓承諾,與發展
中國家合作進一步落實坎昆會議和德班
會議成果,談判解決「巴厘路線圖」未決
的問題,盡快完成「巴厘路線圖」授權的
談判。中方將繼續與各方一道,為此作
出積極努力。
J. 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取得什麼積極成果
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11月18日清晨閉幕,比預期閉幕時間推遲一天。經過各方艱苦談判,會議通過了一系列積極成果,為《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如期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將繼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內行動,切實落實已經提出的自主貢獻目標,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的實施。
本次氣候大會6日開幕,主要任務包括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展開進一步商討,為2018年完成實施細則談判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