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
課題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現形式
專利,專著,軟著 評職稱專著掛名專利申請核心論文 2018-09-04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的課題立項申請書中規定課題成果的主要形式:公開發表的專著或研究論文。請根據申請的課題類別的成果要求填寫。A.專著 B.譯著 C.研究論文 D.研究報告 E.工具書 F.電腦軟體 G. 其他
全劃辦要求課題研究成果基本指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課題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總報告和成果公報;成果附件是指專著和已發表的研究論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學規劃辦對課題成果的界定也都源於此,大同小異。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多樣化
對高校而言全規劃辦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規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高校也一般就認可專著和論文。但對於中小學老師,寫一本專著、發一篇文章不是那麼容易的,大部分老師都無法達到這個要求,所以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課題研究成果除了專著、論文之外,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
此外,針對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對課題成果的要求也適當降低。比如,研究論文不一定要正式發表才認可,因為現在的論文發表非常混亂,假期刊、垃圾期刊滿天飛,期刊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很多老師在發表論文時上當受騙屢見不鮮。
而且,課題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為專著和論文。課題主要成果形式有: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譯著、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學改革實踐方案、校本課程實施方案、中小學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學軟體、教學工具、其他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和課題研究實踐效果的區別
開展課題研究、課題實驗的實踐過程中,肯定還會有一些具體的實踐效果,這些雖然不是課題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寫在結題報告的實踐成效分析里。
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和課題研究成果的區別
很多老師將過程性材料當做課題研究成果提交,這是將課題成果范圍過於擴大和成果泛化。課題研究成果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資料,更不是一般的資料匯編,否則降低課題研究的質量,導致課題研究不科學、不規范。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過程性、工作性資料,這些資料可能並沒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課題信息變更申請表、研究日誌、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而不能算成果。
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多樣化,且更應該傾向於實踐性成果,並強調成果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所產生的效果。
Ⅱ 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的區別是什麼
課題研究的范圍比較寬,在各個學科,各個領域都可以確立課題進行研究,積累經驗,撰寫論文,研究出科研成果。
校本課程是立足學校的實際情況,可以是一個領域,也可以是多個領域的,但是要以一個領域為主,進行深入的研究,編寫教材,進行授課,再修改教材,最後確定校本教材。
分解課題研究目標: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Ⅲ 校本研究的介紹
學校是教育真正發生的地方。這是校本研究的理論基點。因此,研究教育或者說教育的研究不能脫離學校。學校就是研究室。「在學校中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基本要求,因為每一所學校都具有其他學校所不具備的特質,它所發生的一些問題往往是其他學校的研究成果所不能夠完全解決的。
Ⅳ 校本研修成果類型有哪些
答:1
、「為了學校和教師的發展」;
2
、「基於學校和教師的發展」;
3
、「通過學校和教師的發展」。校本研修與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區別是,1、強調教師主體。2強調教師專業發展。聯系學校是責任主體。
Ⅳ 校本課程研究內容是什麼求解
1、課題組學習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現代教育思想及其流派,總結學校辦學經驗,尤其是長期來推進校本課程建設的方法途徑和成果。
2、課題組會同學校教導處、教科室領會、貫徹高中新課程計劃的實施意義,操作方法,考核評估的各項要求,研究結合學校實際拓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方法,實踐途徑。
3、在學校課內外各類活動中發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途徑。
4、不斷總結經驗,在此基礎上從理論高度提升對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互相結合的一般方法。
Ⅵ 什麼是校本教研
(一)關於「校本教研」的本位詮釋●校本教研——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以解決本校課程實施中現實問題的教學研究——以研究、解決本校課程改革中的現實問題為出發點,以促進本校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新課程實施能力為目標的多樣化的教學研究活動。根本目的是全面、有效地實施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校本教研」與「校本課程」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並實施的一類課程,其中的「校本」有三個基本要素:基於學校、為了學校、在學校中。「校本教研」是學校為了解決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而開展的研究活動,其中的「校本」指研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是校本的,而不是教研活動開展的范圍。所以,校本教研中「校本」的三個要素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多種途徑。●「校本教研」與「課題研究」是兩種不同意義的研究。「課題研究」是在已有實踐經驗和研究基礎上的進一步總結和提升,是在激勵政策下教師的自願行為,需要經過立項審查。課題研究的成果一般為研究報告、論文或專著等文字形式。「校本教研」是解決教學實踐中「現實」問題的研究,是面向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要求。校本教研的成果主要體現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以及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課程實施中的共性、重點、難點問題,可以提煉為校本的教研課題,組織合作團隊進行研究(不用立項),及時解決問題,推廣經驗。有一定理論和實踐提升價值的教研課題,在校本研究的基礎上,可以申報立項課題。(二)校本教研的基本觀點(共識)1、學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陣地,校本教研是學校的重點工作。要建立相應的管理、監督、評價制度,使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納入學校日常的管理工作,體現在學校工作(教學)計劃中。2、校長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是推進校本教研的「帶頭人」。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有一個帶頭做校本教研的校長,就有一所學習型、研究型的學校。3、教師是校本教研的主體,要轉變教師的職業生活方式,構建新型的教師教研文化。(教師職業生活的一部分)。在紮根每一節課,關注每一位教師的基本理念下,依託年級備課組、學科教研組或教師自願組成的團隊,創設開放的環境,通過制度+文化,使教師置身於真實的情境中,以開放的心態參與教研活動,解決教師的現實問題,促進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形成務實、有效、持久發展的教研機制和新型教師職業文化。從綱性的(制度)管理發展為教師的內在需求和自覺的行為。4、校本教研製度建設是國內、外先進經驗的整合與提升。(1)校本教研製度是我國傳統教研製度的重建。(2)校本教研是我國學校自主發展經驗的總結和提升。從我國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看,許多全國有名的中小學,在辦學思想、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方面,都有許多「校本」的經驗和做法。(3)校本教研是國外經驗與我國特色的整合。從國際范圍看,日本在上個世紀開始的教師「授業研究」(Lesson Study,即課例研究)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示。日本的「授業研究」有兩層含義:一是倡導教師走進自己的課堂,同自己的學生一起做研究。是一個包括「提出問題、制定計劃、採取行動、進行觀察、反思和修改計劃」循環的教學研究行動,一般是由大學教授與學校教師的「自願者」共同做。授業研究另一含義是「研究授業」(Study Lesson),即向社區開放學校和課堂,公開研究課,其重要目標是改善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等的關系,把教師的專業發展置於「職場」之中。日本這項研究的效果得到國際的認可。在美國,授業研究被視為「改變21世紀教師專業發展的強有力途徑」而推廣,新加坡、伊朗等一些國家也正在學習授業研究。授業研究對我們的啟示:第一,研究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行動;第二,我國的課程管理機制和50年的傳統教研網,是我國推進教學改革的有力保障機制。一方面,行政推動、建立制度把日本的「自願者」行為變為對每個教師的要求。另一方面,各級教研員不但在數量上彌補了專業研究人員的不足,而且架起了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是獨具優勢的開展教學教研的中介。5、教研機構要轉變職能,由教學管理轉換為專業引領。校本教研是新課程全面、有效實施的保證,是新課程順利推進的關鍵舉措。各級教研機構作為我國特設的業務指導部門,應充分認識在推進「校本教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任務,盡快實現工作職能的轉換。各級教研機構要淡化自上而下的教學管理職能,強化以課程、教學、教研為中心的研究、指導、服務職能,要通過建立有專業人員共同參與的研究機制,努力發現、培養、形成能夠在本地充分發揮骨幹作用的專業團隊,實現專業人員「本地化」。同時,注意發現或與教師合作創新典型經驗,及時推廣,用點上的成功經驗來推動面上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共享。教研機構要成為三個中心:●課程教學研究中心●課程資源開發建設中心●信息、經驗、資源交流中心6、「本地化」的專家團隊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專業引領」隊伍。教研人員轉變角色、與教師合作共建是校本教研活動創新的關鍵。●教研員角色至關重要。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教研員是推進新課程的關鍵。教材專家——教研員——教師●教研員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深入教學第一線,傾聽學校的呼聲,了解教師教學和研究中的困難與問題,提供專業指導、信息服務與技術幫助。●教研員要實現角色的轉變。要由教學工作的指導者、培訓者、鑒定者,成為通過對話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者、組織者、合作者。要由一般性的號召、組織、檢查變為通過深入課堂、面對面的觀察、診斷和交流,實現有效的指導(親身體驗、現身說法)。由說課、聽課——親身實踐,現身說法。由居高臨下的點評——平等的對話與交流。由經驗型的培訓——現實問題的專業咨詢和服務。●教研員要與教師建立新型的夥伴合作關系。虛心向教師學習,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升專業引領能力。要讀懂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要讀懂教師——理解教師的設計思想和意圖。要讀懂課堂——能發現課堂中的問題,並對問題的產生有一定的分析。7、區域推動,制度建設和創新是校本教研規范化、經常化的根本保證。8、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對學校現狀、教師需求的調研和分析是校本教研不斷深入、有效開展的關鍵和切入點(著眼點)。
Ⅶ 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形式
1、論文和專著2、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原型3、自主開發的新技術4、發明專利5、實用新型專利6、外觀設計專利7、帶有技術參數的圖紙等8、基礎軟體9、應用軟體10、其他
Ⅷ 什麼是校本研究
校本教研的理論基點是,學校是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教學研究只有基於學校真實的教學問題才有直接的意義。校本教研旗幟鮮明地強調三個基本理念:第一,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第三,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教學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第一、學校應該是教學研究的基地
校本教研強調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這意味著要把教學研究的重心置於具體的學校教學情境中,因為教學研究的問題是從學校教學實踐中歸納和匯集的,而不是預設和推演的,所以要在學校的教學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對於許多教學問題,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教學情境抽象談論是容易做到的,但意義不大。比如,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對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不僅要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還有權力和責任開發適合本校特點的校本課程,這樣就會出現與以往任何時候都很不相同的教學情境,再加上各個學校的情況差異較大,對於具體學校而言,解決所謂面上的教學問題就顯得不那麼真實,總有一種隔離感,不能對學校的教學實踐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校本課程如何開發?綜合實踐活動如何開展?大班額背景下如何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等之類的問題,只有把它們置於學校的具體教學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如果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或某些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想方設法(設計)在教學行動中解決問題,並且不斷地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那麼教師的教學工作就同時具備了教學研究的性質,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強調教學研究的基地是學校,這意味著教學研究的工作方式將發生很大變化。一方面,學校內部的教學研究要立足於學校自身的真實教學問題,另一方面,校外教學研究機構不僅要採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還要更多地採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傾聽和反映學生、教師和校長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問題。教學研究除了研究教材、教參和教法之外,還要重視研究學生、研究課堂、研究學校、研究課程。如果只是傳達指示和分派任務,即使天天在學校,也不能說教學研究的基地在學校。
第二、教師應該是教學研究的主體
校本教研強調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認為教學研究不能只是少數專職研究人員的專利,還應該是所有教師的權力和責任。只有當越來越多的教師以研究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工作,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解決實際教學問題能力的時候,學校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以教師為主體所從事的教學研究不同於以倡導思想觀念和理論流派為己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應該是問題解決式的行動研究,自覺和主動地致力於探索和解決自身教學實際中的教學問題,從而達到改進教學實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強調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就應該對中小學在教學研究中的一些誤區加以澄清。例如,在一些學校,教學研究項目僅由學校個別科研能人乃至校外專家代勞,或者教育科研項目越做越大,甚至動輒就要形成某某理論,這不僅讓廣大教師對教學研究望而卻步,也否定了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權力和責任,而且這樣的研究游離於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之外,脫離教師的經驗范圍,對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起不到應有的支持作用。這些現象的存在和蔓延,會使教學研究越來越遠離學校的教學實踐,這與校本教研機制方面的制度建設跟不上有密切關系。加強校本教研,必須提高教師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教師成為教學研究的主體是整個教育創新的活力所在。
第三、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應該是教學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校本教研,無論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活動,還是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機制,其直接目的都是為了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這是體現學校辦學水平的主要內容。丟掉了這個直接目的,以校為本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考察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於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是否與學校日常教學行為的改善聯結起來。而且,評判的最終主體應該是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不應該是學校之外的其他主體。這一點,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說,當學校認為教學研究沒有直接指向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時,他們應該在制度上能夠很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這並不是否定校外評價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確認校內評價的應有地位和作用。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應該由學校師生自己確認,這一點在制度上應該獲得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教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為研究而研究、為裝門面而研究的現象,是與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馳的。
Ⅸ 什麼是校本研修成果
是指以學校為單位抄,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的成果展示。
校本培訓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此外,校本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領域,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它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
(9)校本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一、教學特徵
1、 立足於工作崗位是教師校本培訓的顯著特徵。
2、 針對性是校本培訓的生命。
3、 校本培訓是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的統一。
二、發展情況
我國「校本培訓」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關於實施「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的,「中小學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學都要制定本校教師培訓計劃,建立教師培訓檔案,組織多種形式的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未來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較符合我國地域分布廣,培訓任務重,經費短缺,保持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等實際情況,成為一種與離職培訓優勢互補的運作方式,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