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蝴蝶步成果

蝴蝶步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06 13:23:54

⑴ 肖秉林的主要成就

該同志善於將教育教學的理論、實踐和研究相結合,將實踐經驗上升為思想、理念,並用以指導教育教學工作。課題研究。該同志主持過多項國家級和省級教科研課題。其中省教科研課題《單元集體備課實踐研究》被評為省教科研成果二等獎,發散式教學、先學後教五步教學模式、四導三疑一創教學模式等在全國推廣,兩項成果被收入《中國初等數學研究》。發表論文。先後在《教育研究與實驗》《數學通報》等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高質量的論文60餘篇, 其中《蝴蝶定理的另一呈現形式》等近10篇論文在全國核心期刊發表。出版論著。在省級以上出版社出版發行20餘部論著,多部被推薦為省教輔用書。如主編江蘇省教育學會組織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課程學案與測評》(高中數學上冊、選修2-2,第二輪復習、選修4-2、選修4-4)和《高中新課標學案與測評》(數學必修1、選修2-2),編寫江蘇省教研室組織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代數學習指導用書(下冊)》等多部,被全省不少三星、四星高中選為教輔資料,對指導學生的數學學習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⑵ 人類從植物,動物身上受到過哪些啟發,發明,創造了什麼

從鳥展翅在空中自由飛翔,發明了人造飛行器.
從蒲公英身上發明了降版落傘.
從蒼蠅的眼睛,發明了蠅眼權照相機.
從豬嘴拱地,發明了防毒面具.
從青蛙眼睛上,發明了電子蛙眼.
蜻蜓--空中停留--直升飛機
蒼蠅--小翅膀--平衡器
青蛙的眼睛-電子蛙眼
鯨身上的流行線-使船行駛的速度快
蜂鳥的翅膀-直升飛機
海豚的聲音-聲納
螢火蟲的燈-熒光棒
魚能潛水-潛水艇
蒼蠅的眼睛-蒼眼透鏡

⑶ 周堯的成果貢獻

過去世界昆蟲學史,言必稱 Aristoteles、Linnaeus、Darwin,竟無「中國」二字。周堯教授內心非常難受,為此開始研究我國古代昆蟲學史,於1953―1956年閱讀經史子集筆記小說及地方誌等線裝書七十餘冊,研究全國各地考古發掘資料,通過沙裡淘金,於1957年寫成《中國早期昆蟲學研究》,此研究創立了我國昆蟲史的新學科並為之奠定了基礎。1980年,周堯教授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改寫成《中國昆蟲學史》,考證出在益蟲飼養、害蟲防治、形態學研究、天敵與化學葯劑利用等昆蟲學諸領域,中國都較歐美國家早幾個世紀。此書一出震驚了世界昆蟲學界與生物科學史壇,被國外專家譽為「不朽的著作」,世界昆蟲學史由此被改寫。該書內容現已被國內外專著及教科書所廣泛引用,1990年獲中國優秀科技史圖書一等獎,現有中文、英文、世界語、義大利文、德文等5種版本。
早在六十年代,他就第一次在中國提出「時空統一」的進化分類與歧序分類的理論,並對昆蟲的高級階元類群進行了重新劃分。在過去的60多年中,周堯教授在昆蟲分類研究上發表有200多篇(冊)論文與專著;建立了23個新亞目,45個新總科和2個新科,發現420多個新種與26個新屬。更為可貴的是研究標本他都親自採集。他採集昆蟲標本的足跡遍及祖國除台灣、西藏以外的每個省、市、自治區。
早在他上大學期間,就創辦了《趣味昆蟲》、《中國昆蟲學雜志》等昆蟲學刊物3種。1979年,他創辦並主編國際性學術刊物《昆蟲分類學報》,聘請中、英、美、意、丹、日等國26位權威學者為編委,至今已23年,發表昆蟲分類論文數為開國至今全國同類報刊的4倍,已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餘種科學期刊建立了長期交換關系,每年換回外文資料價值約2萬美元,為國內同行專家、學者和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經過50年的研究,周堯於1989年完成的三卷本巨著《中國盾蚧志》,包括了全部中國已知種316種,而其中經過他親自研究的就有212種。該書榮獲中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堯教授1994年主編出版的《中國蝶類志》一書,該書堪稱中國昆蟲學劃時代的科學巨著。全書100萬字,彩色圖片5000餘幅,包括中國蝴蝶12科366屬1800餘種及亞種,不僅編排了中國蝴蝶的分類系統,還嚴格按照《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的規定,糾正了中外書籍上不少蝴蝶學名的歷史性錯誤,審查了全部已有的中國蝴蝶的「中名」,並擬定了所有中國蝴蝶的屬名與大批的新中名。第一次為中國蝴蝶中名的統一與系統化奠定了基礎。該書堪稱是世界各國蝴蝶志中最完善、最精美而無與倫比的一部巨著。該書199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及第九屆中國圖書獎。
1997年,周堯教授完成了《中國蝴蝶分類研究》一書,60萬字,圖版195版,為全世界研究蝴蝶屬征與翅脈最全的一部專著,使中國的蝴蝶研究達到更加完善的地步。該書2000年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周堯教授也因此被國內外譽為「亞洲之光」、「蟲壇怪傑」、「蝶神」。
逸事: 周堯教授的生平經歷還被拍成電影電視劇《蝶之夢》
性情愛好
周堯教授除了在事業上的頗多建樹外,文學、繪畫、書法、集郵、篆刻、攝影、武術以至打獵,他也都喜歡。年輕時,他還學過中醫、法律、木工、鑄工、鉗工,後來又學會了排版、印刷、編輯,自己辦印刷廠。他精通義大利語、世界語、英語等多門外語。他曾深有感觸地說,很難設想,如果沒有這些業余愛好,自己能不能在昆蟲研究王國里馳騁,能否取得那麼多的成就。

⑷ 瑪利亞·蒙台梭利的主要成就

蒙特梭利在擔任助理醫生期間(1896—1898),主要職責是治療智障兒童。當時義大利把智障兒童與精神病患者一起關押在瘋人院里。室內沒有玩具,甚至沒有任何可供兒童抓握和操作的東西;管理人員態度惡劣,根本不組織任何活動。蒙特梭利對這些兒童的處境深表同情。通過觀察和研究,她深深感到,這種醫療方法只能加速兒童智力下降。從此,她對智障兒童的治療和教育問題產生了興趣,決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幫助他們。為了找到一種適合智障兒童的教育方法,蒙特梭利認真研究了包括法國醫生伊塔和比利時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她親自翻譯他們的著作,親手抄寫,以加深理解,伊塔和塞根是19世紀訓練心理缺陷兒童的著名人物。伊塔曾在1900年對一個早年被丟棄後在森林中長大的「狼孩」(亞維農的男孩)進行治療,並發表了實驗報告。塞根繼承了伊塔的事業,提出「生理教育法」,主張對身體有殘缺和智力落後的兒童進行感官訓練,充分發揮他們的生理功能,促進其智力和個性的發展,他著有《痴呆的精神治療、保健與教育》和《痴呆及其生理治療方法》。也許伊塔和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地影響了蒙特梭利。她認為這就是「科學的教育學」的先導。
1898年,在都靈召開的教育會議上,蒙特梭利發表了以《精神教育》為題的演講,闡述了對智障兒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她認為:「兒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並向社會呼籲,智障兒童應當與正常兒童一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利。蒙特梭利發現,智力缺陷兒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齡的正常兒童差,但與年齡更小的正常兒童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如感官發育不完善,動作不協調,走路不穩定,不能從事脫衣服之類的活動,沒有掌握語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確信,自己為智力缺陷兒童設計的教育方法也適用於正常兒童,而且會獲得更顯著的效果。於是,她決心獻身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工作。
1901年,蒙特梭利離開精神治療學院,再次回到羅馬大學,進修哲學、普通教育學、實驗心理學和教育人類學,以擴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論基礎,進一步研究教育正常兒童的方法,這為以後從事正常兒童的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04—1907年,她擔任羅馬大學人類學教授,並在講義的基礎上整理成《教育人類學》一書,於1908年出版。
1907年蒙台梭利在羅馬貧民區建立「兒童之家」。招收 3—6 歲的兒童加以教育,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結果出現了驚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貧寒的」兒童,幾年後,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被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的、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嶄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學方法,轟動了整個歐洲,「關於這些奇妙兒童的報道,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人們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許多新的「兒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寫成了《運用於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方法》一書,1912年這部著作在美國出版,同時很快被譯成 20 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100 多個國家引進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歐洲、美國還出現了蒙台梭利運動,1913年—1915 年,蒙台梭利學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僅僅美國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一場幼兒教育的革命。
1929年,「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在丹麥成立,蒙特梭利任會長。此後,10多個國家相繼成立了「蒙特梭利學會」。從1929年至1951年蒙特梭利逝世前,「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召開了9次大會,蒙特梭利連任9屆大會主席。到1952年蒙特梭利逝世時,歐美和印度等地都建立了蒙特梭利學會,「兒童之家」則遍及世界各地。 第一次於1929年在丹麥的艾爾斯諸舉行; 第二次於1932年在法國的尼斯; 第三次於1933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第四次於1934年在義大利的羅馬; 第五次於1936年在英國的牛津; 第六次於1937年在丹麥的哥本哈根; 第七次於1938年在蘇格蘭愛丁堡; 第八次於1949年在義大利的山瑞穆; 第九次於1951年在英國的倫敦。 蒙特梭利為促進兒童智力發展和實現世界和平奮鬥了一生。她生前曾經獲得許多榮譽和獎勵,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她的熱愛與尊敬。例如,法國授予她 「榮譽社團會員勛章」;她的故鄉安科納和米蘭等地授予「榮譽公民」的稱號;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授予她「榮譽哲學博士」學位;蘇格蘭教育研究院授予她「榮譽院士」職位。
1949、1950、1951年連續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資格。
蒙特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賀爾美),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強烈學習與吸收能力(牧內美),這使得幼兒從出生起便開始對環境保持著不斷的探索。在這種發自內心的內在驅動力影響下,兒童不斷的探索環境,隨著他運用自己身體的熟練度不斷增加,其探索環境的范圍也會日益增大。在探索過程中所獲取的經驗,將會被吸收並成為日後進行更高階智能學習活動的基礎;探索中所獲得的喜悅與成就感,則會正向循環的支持兒童下一次的探索,並形成自信、積極、獨立、主動的正向性格特質。
為此,蒙特梭利主張不要盲目限制兒童的自由行動,並為兒童准備一個他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動的環境(兒童之家與蒙氏教具)。這個環境需要能夠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與發展,在滋養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正向性格特質的同時,為其日後的學習賦予一個最基本的框架概念與基礎。
蒙台梭利對於兒童心理發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學說的基礎。縱觀蒙台梭利的全部學說,她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既不是單純的內部成熟,也不是環境、教育的直接產物,而是兒童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通過探索環境時所獲得的經驗從而實現的」(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1949年英文版,第97頁)。蒙台梭利肯定,創造良好的環境,採取正確的教育措施,及早進行教育,豐富兒童的經驗,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後的現象。
具體地說,蒙台梭利首先強調的是人和遺傳素質和內在的生命力。她說:「兒童的生長是由於內在的生命潛力的發展,使生命力顯現出來,他的生命就是根據遺傳確定的生物學規律發展起來的」。「人的第一意識不是後天給予的,而是先天存在的」,她把這叫做「精神胚胎」。對兒童來講,生命力表現為自發性沖動,因此她把對兒童的自發沖動是壓制還是引發作為區分好壞教育的分水嶺,對舊學校壓抑學生自發沖動的做法予以猛烈抨擊。她說:「在這樣的學校里,兒童像被釘子固定的蝴蝶標本,每人被束縛在一個地方——桌子邊」,這對兒童的發展是不利的。在身體方面,導致骨骼畸形;在心理方面,教師為了把零碎干癟的知識塞進兒童的頭腦,用獎勵和懲罰誘逼兒童集中注意和緘默不動。蒙台梭利否定獎勵、懲罰等強化的作用,強調兒童的內在力量、主觀能動性;要求環境(刺激)要適合兒童的內在需要和興趣,認為兒童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部結構、變化和發展。
蒙台梭利認為,生命力的沖動是通過兒童的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是活動的,只有通過活動才能發展」,為了使兒童的生命力和個性通過活動得到表現、滿足和發展,就必須創造適宜的環境。蒙台梭利為「兒童之家」設置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有一個較大的花園,學生可自由進出;輕巧的桌椅,4歲兒童便能隨意搬動;教室里放有長排矮櫃,兒童可任意取用放在裡面的各種教具。這樣的環境設置明顯地是服務於兒童的自由活動的。
從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來看,蒙台梭利強調通過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力發展呈現一種節律(階段):童年是個性形成最重要的時期,「沒有比這個時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幫助」了(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第27頁)。而在童年期,兒童的各種心理機能也存在不同的發展關鍵期,例如,2—6歲是對良好的行為規范的敏感期,2—4歲是對色、聲、觸摸等感覺的敏感期。某種感覺能力在相應時期內出現、消失,當它們出現時,能最有效地學習;忽視了敏感期的訓練,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這正是很多低能兒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因此,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又是舉足輕重的。蒙台梭利說,環境問題在她的教育方法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蒙台梭利還認為,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發展節律,教育要與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須用不同的教育來適應不同的成熟節律,因此她十分強調個別教學,讓兒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動,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蒙台梭利關於敏感期和兒童心理發展階段論的思想已被心理學家廣泛接受。
蒙特梭利的初級教學法適用於3~6歲的兒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為了促使幼兒生理的正常發展,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動作熟練化,蒙台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肌肉練習,她除了順其自然,讓幼兒通過坐、起、走、穿衣、脫衣、取物、照料動植物等行為得到良好的體育練習外,還發明了種種器具,如螺旋梯、搖椅等等,幫助幼兒進行訓練,還編制了體操乃至於呼吸、唇、舌、牙等方面的特別練習。
如穿衣、個人衛生、室內整理等,使兒童不需別人幫助而能自己處理日常生活上的事項,培養其獨立性。不難看出,蒙台梭利上述做法對於幼兒教育來說有許多可取之處。至於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還須作進一步的分析。
這是蒙台梭利方法中的中心環節,下文將予重點述評。蒙台梭利認為,感官訓練既為兒童將來的實際生活作準備,又是兒童接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基礎。
結合感官訓練,提早讓兒童接受讀、寫、算、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同時,通過談話發展兒童的語言能力。
通過特別設計的教具操作流程與數學教具,幫助孩子掌握「數量」的抽象概念。
通過大量的語言活動與教具,幫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文字書寫與閱讀能力,並增加兒童口頭表達能力。
感官教育(感覺訓練)在蒙台梭利的教育體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也是她的教育實驗的主要部分,《蒙台梭利方法》一書用1/4的篇幅來論述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認為,對於幼兒來說,是「刺激,而不是對事物的思維,吸引著他的注意」,因此感官教育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是重要的;蒙台梭利還認為,「智能的培養首先依靠感覺……感覺練習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動。通過感覺的練習使兒童能辨認、分類、排列順序,這就是智能和文化學習」(蒙台梭利:《高級蒙台梭利教學法》,第1卷「教育上的自發活動」,1917年英文版,第198~205頁)。算術、書寫、言語,甚至實際生活能力、良好秩序的規范都由感官教育引出。還有,通過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發現某兒童在感覺機能的某方面所存在的欠缺,以便及時治療和糾正。
首先,蒙台梭利根據兒童對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將感官訓練細分為觸覺、視覺、聽覺等的訓練,每種訓練單獨進行,並創制了一套教具,共26種,供除嗅覺外的感官練習之用。例如,供視覺練慣用的一種教具是:三組圓柱,第一組高相等而直徑不同,第二組直徑相同而高不等,第三組高與直徑均不同,要求兒童分別將其嵌入鑽在木盤上的相應孔中。
其次,蒙台梭利認為,感官教育要給兒童以活動的自由,成人盡量不予干涉,讓兒童各人根據自己的意願和進度選擇(按等級順序排列的)教材、教具,並自行操作,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同時使教具與兒童的敏感期相配合,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蒙台梭利創制的教具能控制錯誤,她主要是通過這套教具讓兒童進行自我教育。例如,上面講到的視覺教具,如果兒童把一個圓柱體放進一個比它小的孔,則放不進;若放進一個比它大的孔,則到最後,終將至少有一個圓柱體放不進孔中,整個過程只要有一個錯誤,就需重新調整。所以說:「這套教具控制了每一個錯誤,要求兒童能進行自我糾正」。
再次,根據生命力活動服從一定節律的原理設計的整套感官訓練教具,試圖按兒童的水平和興趣,根據物體的外形特徵(形狀、顏色、大小、聲音……)提供有等級的順序的系統刺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少到多……)以引起兒童的自由反應和自導學習。
有不少實驗證明認識能力的培養應從感覺訓練開始,感覺發展得越好,帶來的外界信息越多,認知能力就越能得到發展,因此不少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認為蒙台梭利強調兒童的感覺訓練是符合人的認識發展規律的。有些實驗研究還證明蒙台梭利學校的兒童經過「斯坦福—比奈智力測驗」,智力一般有所提高,在知覺方面尤佳。從教育史角度講,蒙台梭利方法確有創見。例如,盧梭的自然教育論以自然後果作為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將其從德育擴大到智育,主張讓兒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通過「教具的控制錯誤」,達到智慧的自我教育,這對以後的個體化教學是一個啟發。又如文字書寫的學習,裴斯塔洛齊主張通過繪畫對形的掌握過渡到文字的書寫,蒙台梭利則讓幼兒從進入「兒童之家」的第一天起,就通過有計劃的感官訓練,在不知不覺之中「爆發式」地學會書寫,效果比常規的要好得多。
蒙台梭利崇拜兒童的自發沖動,要求給兒童以極大的自由活動權。因此,她試圖讓兒童通過作業的方式達到自我教育。所謂作業,就是兒童根據個體發展的內在需要,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的一些活動,或者是感官練習,或者是算術練習,或者擺弄字母卡片,或者練習穿衣和脫衣動作等等。
蒙台梭利認為:通過作業,兒童自然就「學會謹慎,學會自覺,學會指揮身體的行動」;通過作業這種自由選擇的個體活動方式,學會依靠自己、學會尊重他人,使「兒童之間沒有妒忌,沒有爭吵」,從而培養「絕對平靜」的氣氛,良好的秩序由此而來;通過作業,讓兒童學會自我約束,為意志力形成作準備,推動兒童服從。可見,蒙台梭利所主張的是從自由經過作業到自覺秩序和服從,從而實現讓兒童自我教育的目的。
蒙台梭利認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式去觀察、研究「自然的兒童」,真正了解兒童的本來面目,從而揭開生命發展的「秘密面紗」,探討生命的「深刻真理」。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認識兒童的前提下,教師應成為兒童自我發展的「援助者」、優異環境的「創造者」。也就是說,教師的工作除了消極的觀察,還應該積極地引導兒童,但這種引導並不是那種直接教給兒童方法和觀念的傳統做法,而是給兒童提供活動的環境和作業的教具,使兒童通過自己的作業達到自我發現和發展,同時,教師應該阻止兒童的不良行為,免得危及兒童本人和其他兒童的發展。再次,教師應無限熱愛兒童,獻身教育事業,不斷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為兒童自我教育的榜樣。
國際蒙台梭利協會
國際蒙台梭利協會(,AMI)系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親手創建的無政府組織,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長期合作單位,AMI於1929年在丹麥成立,同年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蒙台梭利會議,蒙台梭利任會長。AMI旨在開展與推廣蒙台梭利博士的研究成果,並維護蒙台梭利博士所留給世人的這一偉大遺產。
一個合格的AMI教師,需經過96天的脫產培訓和2個月的觀察實習,6個月的理論和教具操作培訓。在6個月的理論和教具操作培訓過程中還需要完成理論答辯與工作手冊的製作,最終還需要通過AMI統一組織的考試才能順利獲得AMI教師資格證。

⑸ 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發明了什麼~~~~

仿生學例子: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17。烏賊和魚雷誘餌 烏賊體內的囊狀物能分泌黑色液體,遇到危險時它便釋放出這種黑色液體,誘騙攻擊者上當。潛艇設計者們仿效烏賊的這一功能讀者設計出了魚雷誘餌。魚雷誘醋似袖珍潛艇,可按潛艇的原航向航行,航速不變,也可模擬噪音、螺旋節拍、聲信號和多普勒音調變化等。正是它這種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敵潛艇或攻擊中的魚雷真假難辯,最終使潛艇得以逃脫。
18。蜘蛛和裝甲 生物學家發現蜘蛛絲的強度相當於同等體積的鋼絲的5倍。受此啟發,英國劍橋一所技術公司試製成猶如蜘蛛絲一樣的高強度纖維。用這種纖維做成的復合材料可以用來做防彈衣、防彈車、坦克裝甲車等結構材料。
19。長頸鹿和「抗荷服」 長頸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動物,其大腦和心臟的距離約3米,完全是靠高達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壓把血液送到大腦的。按一般分析,當長頸鹿低頭飲水時,大腦的位置低於心臟,大量的血液會湧入大腦,使血壓更加增高,那麼長頸鹿會在飲水時得腦充血或血管破烈等疾病而死。但是裹在長頸鹿身上的一層、厚皮緊緊箍住了血管,限制了血壓,飛機設計師和航空生物學家依照長頸鹿皮膚原理,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抗荷服」,從而解決了超高速殲擊機駕駛員在突然加速爬升時因腦部缺血而引起的痛苦。這種「抗荷服」內有一裝置,當飛機加速時可壓縮空氣,也能對血管產生相應的壓力,這比長頸鹿的厚皮更高明了。
20。鯨魚和潛艇的「鯨背效應」 當代核潛艇能長時間潛航於冰海之下,但若在冰下發射導彈,則必須破冰上浮,這就碰到了力學上的難題。潛舴專家從鯨魚每隔10分鍾必須破冰呼吸一次中得到啟迪,在潛艇頂部突起的指揮台圍殼和上層建築方面,作了加強材料力度和外形仿鯨背處理,果然取得了破冰時的「鯨背效應」。

⑹ 成功的背後是什麼

成功是人人渴望得到的,也是人人羨慕的。然而在成功的背後,卻蘊含著無數挫折和痛苦。一般人只望見成功者威風地站在成功的高塔上,卻沒有看到他爬上之前所受的折磨。 有人說過:「光榮的成功不在於永不失敗,而在於屢仆屢起。」有些人一經挫折便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有些人勉強爬起,但卻奄奄一息。象這樣的人永無達到境界的可能。一個真正的成成功者,他必須跨越痛苦的折磨,克服種種不幸,以不斷的失敗當做自己的武器,把無數的挫折當做引導自己的指南針。而到處哭泣自身不幸的人,就是天底下最沒出息的人。 成功的背後,總是攙雜著無數的苦難辛酸。記得有一次我英語考得了一個100分。老師表揚的時候很高興,但你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嗎?我一知道英語要測驗,我每晚做練習到11點,又看書到12點才睡覺,也許有人會問一次測驗你會這么用功?我告訴你是因為我是英語課代表呀!我的付出不是為什麼,只是為了一個成功! 叔本華說:「一個人的聖靈必須飽受挫折,才能有船艙的穩急航行於大海中,否則將只是風的玩具!」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沒有岩石的阻檔,哪就能激起美麗的浪花?」成功是人人所渴望獲得的。當然,欲獲成功要付好出相當大的代價,那就要飽受風吹雨打,磨練出我們的毅力來。所以,巨石下的種子不死,風雨中的松柏常青,黑暗裡蘊含著光明,苦難過後,便是輝煌的成功。 成功是光榮的,而成功的背後卻有著無數的挫折和艱辛。 「不經歷風風雨雨,怎能見彩虹」。世界上的無數偉人,他們的背後是什麼?是那幸福而甜蜜的生活?不,他們就像一道彩虹,在來到人這「偉人」兩個字的時候,他們已經經過「磨難」二字,每一個偉人的成就,後面意味著的都是挫折。 花兒香飄十里;花兒美麗嬌艷;花兒形態優美。這些美是天賦予的?是天生的?不,它是自幾努力的成績。夏天,它們被曬得幾乎枯萎了;秋天,它們被寒冷的西北風吹打著;冬天,那殘酷的狂風,那寒冷的雨水,使它們受盡了難以抵抗的磨難。知道春天,它的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時刻,才是真正的溫馨,他乘著這個機會,為我們獻上了一分美麗與香甜。 蝴蝶優美多姿;蝴蝶能歌善舞;蝴蝶美麗無比。但是,他那美麗無暇的翅膀,你知道是怎樣形成的嗎?就在它還是蛹的時候,它的一身營養全部集中在了雙翅,當它化生為蝶的時候,他更是痛苦無比,但它還是將自己三分之一的生命給予了自己的雙翅,才讓它有了「五光十色」的翅膀,在五彩繽紛的花叢中飛舞著、嬉戲著。 所以說,當你面對那魔鬼般的挫折時,你一定要堅強,不能被它所屈服,要敢於向它做出挑戰,如果你成功了,後面將意味著一比巨大的財富。一個人如果遇到了什麼挫折,而就此趴下的話,你將是永遠的失敗。 誰敢說世界上的偉人沒有一次磨難,當他們遇到魔鬼般的磨難時,他們是堅強、奮斗,才成了這一帶偉人。 朋友們,讓我們為成功而邁進一大步吧!

⑺ 王蒙的《蝴蝶》的政治敘事主題是

八十年代,是王蒙經過邊陲「放逐」後歸來「放歌」的年代,他以「急先鋒」的姿態向「新時期」中國文壇投出了一顆顆「集束炸彈」,其中,《蝴蝶》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篇。中篇小說《蝴蝶》發表於《十月》1980年第4期,從時間上來看,正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濫觴時期,在「人道主義」的感召下,這一文學形態所反映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引起了當時人們的廣泛共鳴,與其說引起人們心中漣漪的是那些關於革命的集體記憶,不如說是「新時期」意識形態建構的需要,因為建立「新時期」意識形態所涉及的最為重要的一環就是如何把「革命中國」從「民族—國家」這一「想像共同體中」剝離出來,進而讓人們感受到「新社會」、「新階段」的來臨,此時,這些文學文本「生逢其時」,為這一意識形態的建構提供了歷史契機。然而,就像詹姆遜所說的那樣:「置身於意識形態中的個人主體往往意識不到意識形態的強制性,他們相信自己是自立的主體,從而把那些想像性的再現關系當作理應如此的真實關系。」⑴所以,當何荊夫(《人啊,人》)在等待光明的未來時,卻一步一步滑入「庄之蝶(《廢都》)」式的深淵,因為這些從高壓的政治權力解放出來的個體在意識形態的「規訓」下無法把自己的生命落到實處,即使像章炳麟(《綠化樹》)、許靈均(《靈與肉》)們把生命落到了實處(大地和人民),那麼這里的「人民和大地」也不過是再造的想像之物,因為這些作品中的「人民」大都是「啟蒙者」和「救世主」,又不免走入了「民粹主義」的境地,比起「十七年」時期的文學創作只不過是多了一些悲憫的色彩,而且也從另一維度上參與了「新時期」國家意識形態的的建構。
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充滿了太多的鮮血和淚水,感情熾熱而悲愴,但往往只滿足於傾訴和指控,理性的敘述幾乎被放逐,這種創作癥候對革命歷史的透視和反思並沒有達到應有的深度,產生革命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根源也沒有被深入地剖析,故而歷史敘述的藝術魅力為此削弱了不少。今天,面對當下現實的需要,當我們從紙海鉤沉中打開那座早已塵封的歷史之門去尋找革命的遺產時,卻發現「現實」的面目越來越模糊,這正是「敘事」的魅力所在,王蒙的《蝴蝶》尤為明顯。 「革命話語」可以被視為八十年代初期文學創作的某種「奠基性話語(foundational discourse)」,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歷史的有意「撮合」。「新時期」以降,作為「重災區」的文學領域如何表達自身以及如何取得合法性的存在成為擺在眾文學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為了不至於重蹈覆轍,政治的「矛頭」指向只能成為作家們的參照。隨著國內政治話語的轉換,文學創作有了新的標准:「我們的文藝,應當在描寫和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豐碩的成果。要塑造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創業者,表現他們那種有革命理想和科學態度,有高尚情操和創造能力,有寬闊眼界和求實精神的嶄新面貌。要通過這些新人的形象,來激發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推動他們從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創造活力;」⑵「幫助人民對過去的慘痛經歷加深認識,癒合傷痕,吸取經驗,使這類悲劇不致重演。」⑶國家高層領導人和文藝工作領導者的講話開啟了八十年代文學創作的序幕,「國家」、「人民」成為文學創作的核心詞彙,一時間,反映這一預設主題的文學作品噴涌而出,甚是壯觀,蔚為思潮,《墓場與鮮花》、《布禮》、《綠化樹》、《蝴蝶》、《人啊,人》等作品基本可歸入這一思潮的名下,這些作品都是以對革命歷史的敘述而闡釋以上概念的,其中展現出的「革命話語」始終維持在揭露和控訴層面,這一對革命表面化的敘述不僅沒有打開革命歷史的「原點」,也模糊了本應清晰的八十年代現實。
由此可見,怎樣在恰當的范圍內「演繹」這些概念主題自然成為八十年代文學取得認同的方式,因為它不但承擔了過多的集體記憶,而且以傾訴的方式彌合了人們的「傷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代人民立言」,其只不過是先前「政治圖解」式的翻版。正如伊格爾頓評價美學時說的那樣:「美學既是早期資本主義社會里人類主體的秘密原型,同時又是人類能力的幻象,作為人類的根本目的,這種幻想是所有支配性思想或工具主義思想的死敵,」⑷文學也正如此。沿著這一思路去重讀這一時期的某些文學作品,我們便會發現王蒙的《蝴蝶》與當時創作的主流話語稍有不合,並發出了個人思考的細雨與呼喊。

⑻ 蝴蝶與飛蛾的故事

[蝴蝶與飛蛾的故事]

從前,蝴蝶與飛蛾都是一種醜陋的毛毛蟲,從一生出來,註定要以爬行的方式平凡的度過一生,不能得到別人的關注,更不能得到它人的贊賞,蝴蝶與飛蛾的故事。但它們不甘心,一心想擁有孔雀一般的顏色,蜜蜂一般的身姿。 終於,機會來了,從遙遠的太陽升起的東方傳來一條信息:當離太陽最近時,可以得到無比華麗的外貌。蝴蝶與飛蛾聽到這條消息高興極了,望著太陽照在瀑布上形成的七色彩虹,它們陷入了深深的幻想中。「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機會啊」飛蛾對蝴蝶說「如果我們找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就可以改變醜陋的外表了!」蝴蝶有些疑惑的說:「可是我們這么柔弱的身子,這么細嫩的腿,能走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嗎?」飛蛾已經迫不及待的想去了,正想找個伴侶,便說:「怎麼不能,我們可以順水劃到東方去啊!我來做你的向導吧!」蝴蝶疑惑地看著信心十足的飛蛾,十分勉強的點點頭。蝴蝶經過一天一夜,終於決定去了,它覺得只要有毅力有決心,就一定能成功。其他動要麼覺的自己已經夠漂亮了,要麼覺得不可能實現,都沒有打算去。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蝴蝶於飛蛾與動物們告別後,乘著一隻樹葉製成的小船開始了它們的旅程。一開始,旅途十分平靜而歡快,飛蛾極具興致地欣賞著河邊的景物,談論著如何獲得無比華麗的外貌,如何再大家面前炫耀,一個勁地想著將來的事件;但蝴蝶沉默不語,有時厭煩的看著多嘴的飛蛾,有時充滿期望的凝視著東方的太陽,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就這樣,它們幾個月的時間就在船上度過了。路邊的景緻還是老樣子,靜靜的河水依然流淌著,飛蛾開始有些不耐煩了,嘮嘮叨叨的對蝴蝶發牢騷,最後連新鮮的牢騷也不發了,只好唉聲嘆氣。蝴蝶依然保持原來的信心,鼓勵著飛蛾要堅強一些。但日子像刀割一樣,一點點地割去飛蛾的信心,它開始後悔了,遙遠的東方卻還沒有到。 突然間,河水寬闊的望不到邊了,天是藍的,水也是藍的,這茫茫的藍色中除了這只小船,找不到一點雜色,讓人覺得好像掉入了一個混沌的世界,分不清方向,找不到位置,回去的路線也看不到了。飛蛾急了,它嚷嚷道:「這該怎麼辦,半路時我說我們回去吧,你不聽,現在連退路也沒了,又分不清方向,我們只有死路一條了!」說著說著,串串的眼淚隨著嗚嗚聲流了下來。但蝴蝶依然沉默冷靜,堅定地說:「不會的,我們一定會成功的,只要朝著太陽的方向前進,就一定能成功!」說著,充滿希望的望著東方的太陽。 隨著時間的推移,飛蛾在又害怕又痛苦中折騰得癱倒在床上,蝴蝶一動不動的盯著東方。突然,一團黑色的在東方升起,那時消息中太陽最近的地方嗎?不,黑色的暴風雨即將來臨。海波開始激動地搖來搖去,天空變得默一般的黑,魔鬼般的陰影籠罩著四周,四周只有海浪的「嘩嘩」呼喊聲和狂風的怒號聲,空氣開始變得冰冷,豆大的雨滴像箭一般的射下。小船向沙漠的一粒沙子,森林中的一片樹葉,時而被狂風颳得空中,時而被海浪沖進一大堆水,中學生作文《蝴蝶與飛蛾的故事》。飛蛾被嚇呆了,一個勁的大喊:「救命啊!」可是這茫茫大海有誰回來呢?蝴蝶拉著飛蛾的手,奮力把小船避開巨大的波浪,但一個巨浪撲來,它們被海浪壓到了水下……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蝴蝶睜開了眼睛,眼前依舊是漆黑的一片,但它感到了身子下的沙礫,手還握著飛蛾的手,它知道,海浪把它們推倒了岸上。它急忙叫醒飛蛾,飛蛾一看四周漆黑,又大哭起來:「我們到哪兒了,是不是來到地獄了?嗚嗚嗚——」蝴蝶笑著說:「不,我們活著,我們來到了岸上。」「那好,我們不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去了,我要回家!」飛蛾說。蝴蝶地說「不,我們要堅持下去,走,我們向高地走下去,或許在太陽升起的時刻,我們就來到了離太陽最近的地方!」飛蛾被蝴蝶拉起身子,嘴裡不停的低估什麼,勉強跟著蝴蝶走著。就在這漆黑的夜中,飛蛾悄悄的停止了步伐,但蝴蝶依然充滿信心的走著,它相信它會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 因為沒有光線,蝴蝶時常走到懸崖邊,幾次差點就栽下去了,蝴蝶也時常走到直立峭壁前,但堅持努力地尋找出口。更危險的是,路上的灌木叢中,藏著無數尖利的針,隨時會把蝴蝶殺死。蝴蝶身上早已被那些針刺全身流血,但依舊不停止前進的步伐。終於,蝴蝶來到了一個懸崖上,無論蝴蝶怎樣找,也找不到出路。在這里,依稀可以聞到海浪的味道,聽到海風的呢喃。突然,前方的一點亮光出現在蝴蝶眼裡,僅一會兒就照亮了整個大海,整個懸崖,還有蝴蝶。到處沉浸在紅色的光輝中,那光芒比比血紅得更透徹,比花紅得更艷麗,那時無與倫比的紅色。蝴蝶看清了,那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太陽,大的簡直可以遮住半個天空,也是一個無比近得太陽,近的可以聽到太陽的呼吸。陽光溫柔得像靈丹妙葯一般,奇妙的把蝴蝶身上的創傷治好了。緊接著,整個太陽都出來了,艷麗的光芒向四周射去,在海面上變成七彩的光輝,蝴蝶看呆了,在不知不覺中,它長出了一對翅膀,七彩的光輝一照,圈兒,月牙形,橢圓形的花紋也映在了蝴蝶的翅膀上。蝴蝶變得陽光一般艷麗。 當蝴蝶發現這一切時,太陽已經升高了,小小的嵌在天空。蝴蝶看到自己成功了,高興地撲動著翅膀,光芒閃耀,簡直如同天使一般!它又回去找飛蛾,終於在一個小沙坑中找到了它。當蝴蝶站在飛蛾面前時,飛蛾嚇了一跳,當它得知是蝴蝶時,流出了激動的淚花,也許是懊悔的淚花,也許是羨慕的淚花,更可能是對蝴蝶的百折不饒、堅定不拔的精神贊許的淚花。蝴蝶對飛蛾說:「不要難過,謝謝你的鼓舞和指示否則我也無法獲得這飄亮的外表,我願用我前半身的美麗給你。」說完飛蛾也有了翅膀,但不艷麗,也只能勉強的撲打,這也是應該的,畢竟這是別人的成果。但飛蛾感激不盡,它為有這樣一位朋友而感動。最後,他們回到了他們故鄉,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這也就是為什麼蝴蝶有艷麗的翅膀飛翔,而飛蛾只有黃色的翅膀撲打的故事了。
〔蝴蝶與飛蛾的故事〕【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⑼ 預期成果怎麼寫

預期成果指的是自己開始在某個項目之前預想的成果,表達形式可以是一篇論文等,在寫的時候可以根據模板往上套就行了。還有就是要說明紫的項目完結時候出來的成果要有個表現形式,比如是公開或者不公開發表的論文,或者是做一個產品(原型之類的)出來。
然後再說說具體的量,比如發表論文,在哪個檔次刊物上,幾篇。產品的一些基本的條件,然後評審如何進行。

拓展資料:

篇一:社會實踐活動預期成果

預期成果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我們希望達到這些成果。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調查研究的本身,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課題是探討仿建文化遺產類旅遊景點的經濟價值——就圓明新園個例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從各個層面探討其具有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應,綜合利用各種旅遊價值評估方法。調查圓明新園的建設開放,看其是否對浙江的經濟結構引起蝴蝶效應和其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還有圓明新園選擇的建設地對其經濟價值的影響,例如交通等。想要具體考察圓明新園其本身的經濟價值,就其門票價值,其中的項目構成,遊客的旅遊意願來具體分析;一是針對實踐調查小組成員,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培養大家的能力,和對知識更多的了解,掌握與運用。能力:培養溝通交流能力:與組員溝通的能力,與調查對象溝通的能力;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術調研和結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個人素質,完善個人品質,孕育出更好的團隊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意識到當代大學生肩負的責任,也意識到自己知識層面的不足。

篇二:項目預期成果範本

中國航天產業化從未停步

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本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中國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一時間,群情沸騰。頗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應,當天,持續低迷的滬、深股市場均已上漲報收,其中航天板塊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

航天產業收入可觀

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航空航天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空間計劃已經為美國增值2萬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1年度,英國空間工業總收入有29億英鎊,法國大約有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更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樂部」里的中國,未來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塊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航天產業的投入非常驚人,一架太空梭僅研製費用就高達100 多億美元。這也難怪當年美國阿波羅號太空梭升空之後,一份美國報紙的標題是: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但航天業的回報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就像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衛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說,目前全球僅商業衛星產業每年就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至今中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

在中國,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城市建設等方面廣泛使用,建成了國際衛星通信站和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海陸空交通、地震監測、森林防火滅火等領域也因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而受益無窮。

中國研製的衛星費用低、質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處於前3-5名。其中,返回式衛星、導航衛星名列第三,火箭發射、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名列第四,通信衛星名列第五。2003年「神五」的成功發射,更為中國衛星出口擴大了市場。

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

美國宇航局專家統計,美國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太空梭發展出的技術,如GPS衛星導航定位儀、「太空食品」和「太空葯品」、衛星電視、電話等。而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向《財經時報》介紹,「中國從?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術,帶動了諸如電子、計算機、化工、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研究院研究員劉濟生說:「目前有些載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經反饋到了民用技術中,如熱控、遙控、遙測、航天服技術等,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從長遠看,前景無可限量。」中國在航天工業產業化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步。

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太空的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微輻射的特殊環境,使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尖端工業和葯品的生產場所,可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新材料學與新工藝學的研究及綜合研究提供多種特殊的環境條件。」劉濟生研究員說,「在微重力條件下可以研製和生產高純度大單晶、超純度金屬、超導合金和特種生物製品等,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可以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重大一步,也預示著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

篇三:項目預期成果

項目預期成果:

兼職APP上線初期,通過學院學生體驗評價再面向全校學生試用,到後期全面廣泛應用,不斷積攢用戶,商家入駐收取服務費或者承包業務,從中獲利。發展到一定階段,兼職APP會接手廣告業務獲利,最終紮根市場,開啟學生與企業雙贏模式。

市場前景分析:

由於大學生消費能力及總量越來越大,高校市場越來越受到企業關注,高校學生對兼職需求量大,商家與學生不能搭建直接橋梁,導致資源浪費,加之兼職中介機構收取高昂信息費,出現資源空缺,因此市場前景一片大好,同時隨著科技進步,電子產品普金,智能手機品牌不斷擴大,80後90後成為智能手機APP的主要用戶,更利於此款兼職APP的擴大推廣。

閱讀全文

與蝴蝶步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