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食用菌百科的作者簡介
黃年來,男,1939年11月生。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人,中共黨員,1961年 畢業於福建師范大學生物系本科。歷任福建省生物研究所野生植物分類研究室研究 實習員,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食用菌 研究室主任、真菌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食用菌專業委員會主任,全國 食用菌協會副會長,福建省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從事大型真菌資源研究、食用菌 栽培試驗近40年,曾選育出20多種優良食用菌,推廣到全國各地,形成生產力。長期堅持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熱情為生產服務。取得《香菇室內栽培新法》、《銀耳 純菌種的分離研究》、《福建菌類圖鑒》(獲福建省科技成果獎、福建省科技進步獎) 等一批科研成果。主要著作如下: (1)《食用菌生產》一一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11月。
(2)《食用菌生產手冊》一一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次出版,7月第 二次印刷。
(3)《金針菇與鳳尾菇》一一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8月。
(4)《銀耳栽培》-一一科學普及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次印刷。
(5)《自修食用菌學》一一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月第一版。
(6)《中國香菇栽培學》一一-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扳。
(7)《中國食用菌網路》————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1997年8月第 二次印刷。
(8)《中國大型真菌原色圖鑒》(珍藏版)——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北京第一 次印刷。該書獲1999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 (科技著作)三 等獎」。
(9)《18種珍稀美味食用菌栽培》一一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5月:1988年6 月第二次印刷。
(10)《蘑菇栽培法》——日本橋本一哉原著,黃年來翻譯。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年9月第一版。
主 編《新世紀菇業科技大系》一套共八冊——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2000年7 月發行。 參加編著《申國食用菌栽培學》、《中國葯用真菌栽培學》等書。翻譯《新的香 菇栽培法》、《蘑菇病蟲防治》等。主編 《真菌試驗》拾貳卷300萬字。 全面總結介紹自己的食用菌、葯用菌的研究成果並系統總結與介紹國內外科學 種菇知識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全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深受國內外讀者和廣大 菇農的歡迎。
幫助全國各地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的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取得 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國1000萬戶,福建省350萬戶菇農直接受益)。 先後獲金國「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兩次被評為福建省勞動 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被選為第六屆、 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福建省人大代表,1997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有 傑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三明市拔尖人才、三明市優秀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② 食用菌是什麼它的基質又是什麼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稱為蘑菇。中國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種,其中多屬擔子菌亞門。
常見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銀耳、猴頭、竹蓀、鬆口蘑(松茸)、口蘑、紅菇、靈芝、蟲草、松露、白靈菇和牛肝菌等;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其中有:羊肚菌、馬鞍菌、塊菌等。上述真菌分別生長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態環境中。
1.食用菌可供人類食用的大型真菌。具體地說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質(或膠質)子實體或菌核類組織並能供人們食用或葯用的一類大型真菌。
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達12萬余種,能形成大型子實體或菌核組織的達6000餘種,可供食用的有2000餘種,能大面積人工栽培的只有40~50種。食用菌在分類上屬於菌物介真菌門,絕大多數屬於擔子菌亞門(如平菇、香菇),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如羊肚菌)。中國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據卯曉嵐(1988)統計,中國已知的食用菌約657種,它們分屬於41個科、132個屬,其中擔子菌620種(佔94.4%),子囊菌39種(佔5.6%)。2000年統計中國的食用菌達938種,人工栽培的50餘種。
八十年代初期以來,食用菌栽培做為一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好項目在中國得以迅猛發展,食用菌產品曾一度供不應求,賣價不菲。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於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展項目,食用菌又是一類有機、營養、保健的綠色食品。發展食用菌產業符合人們消費增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農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徑。有些國家還建成了年產鮮菇千噸以上的菇廠,還發展了既供觀賞又供食品的家庭種菇和用菌絲體液體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的技術21世紀食用菌將發展成為人類主要的蛋白質食品之一2005年中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1200萬噸,居世界第一,據相關網站調查統計,2010年中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2000萬噸,佔世界70%。由全禾菌業、九發集團等單位開發了食用菌液體菌種生產和工廠化栽培技術,大大提升了中國食用菌生產水平。食用菌產業已成為中國種植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對國內市場要加大宣傳力度及產業整合。
2.《食用菌》:創刊於1979年,雙月刊,單月23號發行。雜志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主辦,是一份以應用技術為主的專業技術期刊,主要報道食用菌科研成果,交流生產經驗,反映食用菌行業動態、宣傳普及食用菌知識。主要讀者對象為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術推廣人員、大專院校教師和學生,以及生產經營人員和專業戶。主要報道內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針菇、黑木耳、銀耳、金耳、猴頭菇、靈芝、天麻、白靈菇、杏鮑菇、冬蟲夏草等食(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產技術、市場信息,行業動態等。主要欄目:專題報道、資源調查、生理生化、育種馴化、培養材料、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機具設備、貯藏加工、海外蕈情、菌業豐采、食用菌與健康、機構介紹、市場信息、小集錦等。
③ 劉卿的人物成果
曾主持國家級項目2個,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香菇標准》(GH/T1013-1998)、浙江省地方標准《北冬蟲夏草栽培技術規程》(DB33/ 748—2009),先後在國家、省級專業刊物發表論文28篇。自從1989年開始從事食用菌生產、科研工作以來,劉卿便結合家鄉適宜食用菌生產的氣候條件進行科研工作,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經驗,豐富自我,執著進取,在袋料香菇栽培中主持選育的「中香二號」優良菌株,同時不斷學習,利用所學積極引導家鄉廣大菇農科學種菇,指導菇農規范化、標准化生產,提高種菇效益累計推廣應用2.5億袋,1996年獲得共青團麗水市青年星火帶頭人稱號。1999年至2002年於華中農業大學完成研究生課程在導師指導下致力探索中國蕈菌產業新路子,注重穩步發展,立足於保護森林資源和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研究開發果樹枝、棉桿集約化栽培食用菌,成為一時行業內倍受關注的新興熱點,而劉卿也逐漸實現了由一線栽培的實踐者向理論、實踐結合的研究者的轉變。
2002年劉卿決定赴東北創業,結合當地優勢,在礦工企業利用食用菌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利用廢棄人防工事栽培食用菌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招聘下崗職工解決再就業社會難題等在當地廣受好評與關注,同時也以遠離家鄉真誠服務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的情懷感動著熟悉和了解他事跡的人。2007年返鄉成立浙江博士園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來,他就秉著「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的唯一保障、誠信營銷是企業發展的永恆之道、回報社會是鞏固企業的最終目的」 這一核心理念來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綠色、天然、健康的蕈菌深加工產品。在生產中他積極導入ISO質量管理體系、綠色食品標志等認證,先後制定了:靈芝多糖膠囊、北冬蟲夏草膠囊等產品企業標准,以超出行業平均要求的標准要求其產品。當劉卿發現北冬蟲夏草人工栽培及產品質量尚無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現狀,他組成了標准起草小組,通過3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國內北冬蟲夏草行業標准「零」的突破,進一步規范和促進我省北冬蟲夏草的標准化生產,他也以這樣的行動踐行了一個企業家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顧全大局的公德心。
在食用菌栽培技術推廣時,他時刻關注著創新與生態保護,景寧是食用菌生產大縣,一直以來,食用菌產業在讓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生產所需林木資源的砍伐也使生態環境面臨嚴峻考驗。劉卿同志聯系國內外食用菌專家,指導企業結合當地資源優勢進行食用菌深加工領域的技術研發,尋求開發黑木耳等食用菌栽培的替代資源。最終專家組在考察了大漈鄉萬畝茭白基地之後,提出「應用茭白葉莖栽培黑木耳」項目,並攻克種種技術難關,開發出食用菌栽培的替代資源,不僅可有效解決廢棄的茭白莖對環境的污染問題 ,而且還可以節約木材,保護林木資源,有效緩解我省「菌林矛盾」,降低生產成本,變廢為寶 ,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試生產順利,首批用茭白葉莖栽培的平菇、黑木耳出菇情況良好。與此同時他也注重回報社會,利用科技優勢首創「科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惠農模式,以鶴溪鎮的周湖、雙後降、三支樹三個民族村農戶,梧桐鄉15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農村殘疾人家庭為股東,農戶社員秉著「自願、民主、平等、互利」原則下以現金入股,生產經營管理由合作社生產管理人員操作,並承諾每年股金分紅為1:1。公司為合作社提供全程技術服務,提供價格低於市場價20%的三級靈芝菌種。並為合作社制訂產品質量規范操作要求,指導會員標准化生產。合作社已發展首批會員769戶(其中農村殘疾人家庭戶181戶),計2557人。劉卿同志出生於貧苦農家,卻以自己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斷學習的實現了自己命運的轉變,並力行著自己的道德堅持,造福著更多人;他身為企業家卻自我要求苛刻,以誠實、信用打造蕈菌精品;他雖身在商海卻關心社會公益,開拓創新以拳拳赤子之心心繫家鄉建設;無論身處何方,他身上的那些質朴、堅韌、誠信、為公的優良品質,都熠熠生光,光耀他人,而他也無愧於新時代下誠實守信企業家典範。
劉卿新著《北冬蟲夏草靈芝與養生》已經出版發行。
④ 常明昌的主要貢獻
常明昌教授主要從事食用菌栽培、山野資源開發、真菌分類、保健食品和塊菌研究,以及食用菌產品經銷和技術服務。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03篇,出版著作10部,主編21世紀全國高校食用菌本、專科統編教材2部,主編全國「十一五」規劃專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和本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學》2部,先後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農業科技攻關項目、省工業科技攻關項目、省高校產業化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5項,並榮獲山西省農村技術承包一等獎一項、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兩項,合作發表地下真菌新種16個,是我國地下真菌分類研究的學術權威之一。
20多年來,常明昌教授在山西省30多個縣、市進行科技扶貧和成果轉化。創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和白靈菇生產基地,培訓農民2萬多人次,推廣優良品種300多個,社會經濟效益約16億元,在安澤、澤州、清徐、太谷等縣創立了我省最大的香菇、白色金針菇、白靈菇、靈芝、猴頭生產基地,發明了抹泥牆栽培靈芝、香菇、猴頭新模式,創立了黃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在山西省首次開創了5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是山西省現代化食用菌產業奠基人,自籌資金800多萬元,在太谷創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食用菌研究平台。
⑤ 如何提高食用菌的經濟效益
我國食用菌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從弱小到強大,現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菌生產國、出口國和主要的消費國。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我國繼糧、棉、油、菜、果之後的第六大種植產業,並呈現出穩步快速增長的趨勢。
一、加強食用菌產業區劃和規劃
1.根據食用菌種類差異,規劃發展主產區 不同種類的食用菌,需要的生產資源條件不同。在自然界物種競爭選擇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的優勢種將得到快速發展,並形成其主產區。如我國東北地區著名食用菌為黑木耳、榛蘑,而華北地區多為猴頭、平菇,口蘑則生於有牧草的張家口及內蒙地區,福建、廣東則以草菇、香菇等居多。然而,就一個省來說,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產業發展的差異性也較大。如吉林省,其東部具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冷資源,比較適合發展平菇、香菇、毛木耳、黑木耳、靈芝、猴頭菇、金針菇、滑菇、黃傘等木腐菌,而吉林省的中部和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作物秸稈,比較適合發展雙孢菇、杏鮑菇、白靈菇、草菇、雞腿菇等草腐菌。因此,「東木西草」是吉林省食用菌產業區劃和規劃基本原則。
2.根據資源稟賦,確定產業戰略轉移趨勢 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南方早於北方,但是經過規模擴張和持續生產後,南方生產資源匱乏和生產環境惡化。北方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不可替代的冷資源等物質資本和自然資本,及龐大的農村勞動力和研究人員構成的人力資本,多樣的食用菌種質資源和研究成果構成的科技支持,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最終形成食用菌產業由福建、浙江向山東、河南轉移,並繼續向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轉移,形成「南菇北移」的產業發展格局。例如在烏蘭浩特市建立滑菇生產基地,把滑菇生產由東南向西北推進一大步;在敦化市建立的香菇生產基地、黑木耳及靈芝生產基地,為高寒山區發展食葯用菌生產開辟了一條新路等。這樣的產業發展布局和趨勢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遵從產業發展規律的客觀選擇。
3.以產業集群發展理念為指導,進行產業規劃 在產業規劃過程中,要從產業集群發展的高度,對相關產業(部門)進行整體規劃,確保產業的集群發展,以獲得產業最佳收益率。如在某一特定區域進行食用菌產業規劃,要考慮產業發展的規模、需要的生產基質數量和質量,以及交通運輸能力、運輸成本、市場銷售能力、產品加工企業的加工能力、技術服務部門的服務能力、技術研發單位的研發能力、副產物處理企業的加工轉化能力等要素,還要考慮產業發展需要的外部環境條件,如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信貸保障體系完善度、各個部門之間關系等方面,以保證產業集群間的協同力和產業發展的持續性。
4.協同發展食用菌產業與生產林的培育工作 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木腐菌產業規模的擴大,有些地區食用菌生產形成的菌木矛盾日漸突出。據測算,每生產1噸椴木香菇,需消耗闊葉林70立方米,1公斤木屑菇也需耗1.5公斤木屑,導致生產林撫育遠跟不上食用菌生產發展,引出生產與生態失衡的矛盾。但是,只要做好科學規劃,就可有效避免,並形成產業間的協同發展。例如,浙江省慶元縣1986~1995年共發展袋料香菇5.5億袋,年均消耗菇木20餘萬立方米,是該縣菇木林年產量11萬立方米的1.8倍,對生態平衡產生威脅。由於該縣及時認識到食用菌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從食用菌產業長遠發展的角度,適時構建起森林生態、林業產業和森林安全三大體系,使失衡的生態得到及時恢復。據2004年慶元縣森林資源補充調查結果表明,到2003年底,該縣森林總蓄積達599.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83.6%,分別比1997年增長了121.6萬立方米和提高了1.2個百分點,實現了森林資源、環境和產業三者協調發展。
5.設立種質資源保護區,確保遺傳基礎豐度 食用菌種質資源是指食用菌的基因資源或遺傳資源。為了食用菌產業永續發展,在規劃過程中,除了考慮產前、產中、產後的協調發展外,在推進主產區規模發展同時,還要注重食用菌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建設與保護工作,確保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潛在創新能力。以雲南為例,雲南的野生食用菌是全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有代表性地區之一。如果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會迅速推廣具有出菇齊、轉潮快、生物轉化率高的優點的改良品種,而傳統地方品種會被取代,並使之加速滅絕,導致遺傳基礎變窄,並向一致性方向發展,降低了新品種對流行病蟲害潛在的遺傳抵抗性。而隨著野生菌資源的減少,地方品種的淘汰,食用菌育種中,遺傳改良所需求的廣泛遺傳基礎也將縮小,並進一步降低新品種改良和創新能力。因此,需要盡早建立食用菌種質資源保護區,確保遺傳基礎的豐度,提高食用菌產業的後續發展能力。
二、加強行業執行標准,確保食品質量安全,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食用菌生產的主力軍依然是各地的農戶,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食用菌種植模式約佔99%。21世紀以來,我國雖然被譽為食用菌最大的生產國,其產量佔全世界的70%,但由於存在生產設備簡陋、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管理粗放、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風險高等劣勢,我國食用菌的出口創匯能力還是較差的,並屢受貿易「壁壘」、環保、知識產權等「壁壘」。就食用菌而言,歐盟於2007年2月修改了殺菌劑「多菌靈」在新鮮食用菌中的殘留限量標准,由原來的1毫克/公斤提高到0.1毫克/公斤。美國也於2008年1月1日起,採用與歐盟相同的標准。而「多菌靈」是發展中國家在園藝作物,特別是食用菌上廣泛使用的高效、低毒殺菌劑,因此,這對我國食用菌生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沖擊,需要進一步強化標准化生產,並推進從餐桌—產品—產地—農戶的溯源體系,具體包括:產地—投入品—菌種—栽培過程產品—收購—加工—包裝—貯存—運輸—營銷等方面形成配套的標准體系,以此約束生產者—技術員—加工者—銷售者的行為,避免因質量安全問題而影響食用菌產業發展和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國際聲譽和貿易額。
三、加大宣傳,提高全民對食用菌產業的認識
與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相比,食用菌產業在我國是一個相對比較年輕的產業,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為滿足種植結構調整需要而出現的。食用菌經營專業戶、專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共同架起栽培與銷售、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但是,多數人對食用菌產業還缺乏整體認識,需要採用科普宣傳方式,提高公眾對食用菌產業的資源保護、產業優勢、健康飲食、科學烹飪、生態經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認識,使之形成有需求導向和受保護的主導產業。例如2003年,中國食用菌協會舉辦「全國食用菌烹飪大賽」,推出多款食用菌菜餚,促進大眾餐飲消費;2008年,中國食用菌協會組織開展的「小蘑菇大產業健康萬里行」活動,提高了公眾對食用菌產業地位的認識;大 三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毛傳福同志2009年6月出版的《菇糧時代——說菌菇話健康》,讓公眾熟知了食用菌與健康之間的關系。今後,還需藉助電視、廣播等現代傳播媒介,定期播放相關主題的科教篇,並製成光碟,進行廣泛宣傳。
四、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發展
食用菌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產業的發展需要以科技研究為先導,實現研究與應用的協同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技術創新不僅要抓具體環節,如生產環節的菌種開發、病害管理、生產設施創新、生產模式創新等,而且要將食用菌產業鏈條看作一個系統工程,用市場和產業化的眼光來做研究。
1.促進研發實用小型機械 我國生產模式落後,集約化和組織化程度低,以農戶為單元的生產模式將在一定時期內成為主流。隨著勞動力資源優勢的喪失,新生代農民向城市轉移的大趨勢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趨勢加快。為了滿足產業發展,急需組織能工巧匠和研究力量,進行實用小型機械等勞動力替代技術的研發。
2.加強生產設施改造 目前,食用菌生產上使用的大棚均來自於蔬菜生產。由於蔬菜生產與食用菌生產需要的條件不同,前者要求形成有利於光合作用的溫、光、二氧化碳等條件,而後者則需有利於子實體生長的微光和溫度條件。因此,需要根據食用菌生產對大棚設施功能進行技術改造。
3.研發安全健康的滅菌技術 在食用菌生產的多個環節,都需要進行消毒、滅菌。然而,滅菌劑的大量重復使用,會導致有些菌農產生皮膚過敏、呼吸道疾病等,嚴重影響生產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者在研究滅菌效果和生產環境安全的同時,也要關心生產者的健康,即研究開發更安全更健康的滅菌產品。
五、產業發展需國家「惠菌」 政策助力
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難以迴避國際競爭的大環境。日本、韓國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均得益於國家食用菌產業政策支持,如政府為農民提供40%~50%的食用菌生產固定資產投入補貼以及出口補貼等。我國要提升食用菌產業的競爭力,也需要國家給與配套的「惠菌」政策支持,根據國情,適度發展,推進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規范化進程,確保產業發展的國際競爭力。
⑥ 中國食用菌目前是不是核心期刊
是核心期刊-期刊級別:統計源期刊
中國食用菌
《中國食用菌》(雙月刊)創刊於1982年,由中國食用菌協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全國食用菌科技情報中心站有辦。本刊全面報道國內外食用菌領域最新科技成果動態、實用技術和行業信息。是以大專...
主管主辦: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中國食用菌協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全國食用菌科技情報中心站
快捷分類:農業園藝農業科技
出版發行:雲南雙月刊A4
期刊刊號:1003-8310, 53-1054/Q
創刊時間:1982影響因子 0.331
審稿時間:3-6個月
期刊級別:統計源期刊
⑦ 食用菌種植
投資根據你栽培的品種來決定,而做什麼品種,要以你們當地市場的暢銷與否來決定。
初次做,建議你栽培平菇:成本大約3000-4000元,可採收平菇5000-7000斤,一個人完全可以勝任。
掌握基本技術後,再逐步擴大規模、更新品種
⑧ 食用菌真菌多糖是嵇汝運院士研發的嗎
食用菌真菌多糖是中國科學院士嵇汝運教授聯合中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四個國家的微生物學家,從1972年到1989年,歷經17年的艱辛,潛心研究出來的食用菌配方。1958年,我國長江以南發生了一場瘟疫叫血吸蟲病,當時中醫束手無策,西醫也毫無辦法,在這緊要關頭,周恩來總理想起了留學歸國的嵇汝運教授,委派嵇汝運教授率領我國多科研人員,採用生物對抗免疫療法,研製出了治療血吸蟲病的良葯,平息了那場罕見的的瘟疫,毛主席當時非高興,親自接了嵇汝運教授,毛主席有一首詩《送瘟神》就是送給嵇汝運教授的,並稱贊嵇汝運汝教授為再世小華佗,食用菌Ⅰ真菌多糖產品也是嵇汝運教授利用微生物學免疫療法研發的。
⑨ 朋友找我做食用菌,它是一種直銷模式,我可以做嗎,哪位朋友了解嗎,是騙人的嗎
可以做。
食用菌產業自2015年列入《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品種品質品牌「10+3」提升行動方案》後,通過各方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食用菌從「小蘑菇」逐步發展為「大產業」,正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農民增收脫貧好項目,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特色產業,成為生態循環農業的亮點產業。
(9)食用菌成果擴展閱讀:
目前,食用菌產業已被列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10+3」提升行動重點產業,以及精準扶貧攻堅的重要產業,各地採用多措並舉的食用菌產業幫扶模式助力脫貧。
直接幫扶模式:對有產業發展願望,具備一定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對象,鼓勵其以合作社為主要模式直接參與食用菌種植。
貧困戶在種植食用菌時不擔任何風險,公司給貧困戶提供大棚、生產菌棒、菌種及養菌管理技術。一戶貧困戶種1~2個大棚,每棚種植食用菌5000棒,可種5000~10000棒,按照市場價,每棒產鮮菌1.6斤,可凈賺2.2元左右,每戶貧困戶每年可增加1~2萬元收入,達到穩定脫貧。
委託幫扶模式: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選擇有合作意願、有實力保障、有技術、有勞動能力的人進行合作幫帶,貧困戶僱傭其他農戶進行種植食用菌,以「公司+農戶」的方式。
按照扶貧項目統一提供種(苗)、統一培訓、統一收購等生產經營管理,以協議形式明確貧困戶和合作農戶之間的權責利關系,收益按比例分成,種植1個大棚,貧困戶可獲得3000~5000元收入,保障貧困戶穩定的預期收益。
股份合作模式:建立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股份合作的產業扶貧模式,通過村集體流轉土地、企業(合作社)投入資金技術、貧困戶申請專項扶持資金、小額信貸資金進行入股,由合作社實施項目建設與經營管理。
項目以幫扶協議形式明確各自的責任,實現股份到戶,利益到戶,貧困戶增收,企業獲利,雙贏的原則。按照扶貧小額信貸的有關政策,貧困戶投資5萬元,每年獲利不少於4000元。
⑩ 吳齊南先生的食用菌直銷是傳消嗎
是傳銷。
食用菌早在2007年就被警方和工商部門定義為傳銷行為。
2007年11月6日,平陽縣工商局在該縣鰲江鎮查獲一例非法傳銷案,並搗毀了一個非法傳銷窩點。
平陽工商執法人員根據群眾舉報,對平陽縣鰲江鎮王里路一食用菌經營部實施突擊檢查,現場發現大量非法傳銷活動的宣傳資料、發展下線人員的示意圖、個人業績提成表、經營賬冊及部分食用菌產品。
據查,2007年3月7日,張某開了一家食用菌加盟店,為牟取非法利益,他對經銷的商品作了如下規定:即一般顧客到其店中購買三種以上食用菌產品,最低價值為1104元,就可以申請辦理優惠顧客資格,此後購買食用菌產品就可享受「買大瓶送小瓶」的優惠,並且可以直接銷售食用菌產品發展下線優惠顧客。
據了解,截至案發時,當事人張某已發展下線人員15名,組織一次發展下線人員的宣傳培訓會,並通過發展下線人員非法獲利9900多元。
根據《禁止傳銷條例》中「要求發展人員交納費用或認購商品」、「形成上下級關系,並以下線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等多項規定,當事人張某行為已構成「傳銷」。目前此案還在進一步調查取證中。
(10)食用菌成果擴展閱讀:
以下是《齊魯晚報》2017年1月22日的報道:
最近,朋友圈裡有人瘋狂轉發一種食用菌產品,聲稱它能有效治療各種疾病,比如高血壓、高血糖、心腦血管疾病甚至癌症。據稱具有神奇功效的產品是「心幫食用菌」。
患有膀胱癌的牛女士說,她的身體在吃了幾次新幫食用菌後恢復了正常。據說該產品是葯食同源,非常安全,沒有任何毒副作用。真的那麼神奇嗎?記者聯系來信國食用菌銷售人員。
在萊蕪長途汽車站附近的一家酒店,記者看到了信國食用菌的一名銷售人員。
銷售員說,他和記者握手就能知道他的精子數、腎臟和血液供應不足。隨後,他向記者介紹了一系列食用菌產品:可治療紅斑狼瘡、重症肌無力、大小乙肝三陽、心絞痛、眩暈、神經衰弱、以及婦科疾病和不育症!
號稱有神奇功效的鑫幫食用菌共有14種產品,一瓶價格在4500元左右。
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吃了信州木耳後,他的心絞痛和乙肝大三陽已痊癒。除了心絞痛和乙型肝炎病毒,心幫食用菌對其他疾病也有療效。
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該產品是從食用菌中提取的。香菇、香菇、香菇、銀耳、木耳這是常見的食用菌,也有一些葯用真菌,如冬蟲夏草、靈芝。採用低溫提取工藝提取中葯有效成分並壓縮成片劑。
但記者發現,在這些食用菌產品的外包裝上,只有一串食品生產許可證號,沒有任何衛生食品標志和葯品批准證號等信息,也就是說,這些食用菌產品屬於食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條明確規定,食品廣告內容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為了讓記者親眼目睹心幫食用菌的奇效,第二天一早,業務員就把記者帶到一位中風患者家中。
這位病人實際上同時吃了7種食用菌產品,按照每盒500元的價格計算,價格約為3500元。後來,患者向記者提起了自己的病例,稱自己患有腦梗死、糖尿病和高血壓。除了食用這些產品,患者還在使用葯物進行治療,因此無法證明心邦食用菌在起作用。
為了讓記者相信信邦食用菌的神奇功效,銷售人員帶著記者來到了大豐華故土萊蕪牛泉鎮。
一位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者說,她不僅吃了食用菌,而且她的親戚朋友都在吃。她的女兒一次吃了七種產品。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現在吃的產品都是掙來的甲亢患者!「掙」到底是什麼意思?推銷員的這句話揭示了他們的真正目的!
記者看到,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塊被無數次使用過的寫字板。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只要交240元錢,就可以成為信州的食用菌業務員,有了銷售資格。
具體來說,你可以把你的朋友分成兩組,A01組和B01組。第一階段累計完成成果42120元,公司給予現金獎勵2500元,優惠劵1000元,可換取同等價格的產品。
在此基礎上,它將繼續積累。當達到12.6萬元時,公司提供的現金為5000元,優惠券為2000元。在此基礎上,它將繼續積累。
第三階段為17.91萬元,公司提供現金7500元,優惠券3000元。此時,一個循環就完成了。累計領取現金15000元,優惠券6000元,累計獲得收入21000元,屬於獎金制度。
成為公司的銷售人員就能吸引更多的人進來,並推廣產品,達到一定的銷售額就能獲得相應的獎金。銷售人員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