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糖尿病新突破
糖尿病作為全球性的疾病,已經有很多的醫療機構與科研機構投入了研究,以色列希伯萊大學醫學研究所的宇瓦爾·道爾教授與耶路撒冷哈達薩醫學中心和羅徹制葯公司的科學家合作發現了促使β細胞再生的生物機理,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出治療Ⅰ型糖尿病的葯物。Ⅰ型糖尿病是因異常免疫反應殺死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而導致的一種疾病。如果缺乏胰島素,人體將無法把從食物中攝取的葡萄糖轉化為能量,故Ⅰ型糖尿病患者必須每日注射補充胰島素,否則葡萄糖在血液中積累可導致多種嚴重後果。這一突破為Ⅰ型糖尿病患者帶來了希望。
『貳』 973糖尿病科研成果通過美國葯監局了嗎
可以肯定沒有,
『叄』 幹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有這回事嗎
近年來,幹細胞在移植、修復和再生等醫學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果。幹細胞已經成為預防、修復和再生受損組織的有效工具。事實上,幹細胞療法已經成功地應用在糖尿病的治療研究中。
以幹細胞為主的再生醫學技術的發展,給治癒糖尿病帶來了新希望。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為胰島β細胞或胰島素生成細胞;幹細胞還能調節失衡的免疫系統等等,這些特性為治癒糖尿病提供了可能。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能夠解決多種問題,包括獲得更多的胰島β細胞,激活、再生體內自身胰島細胞,調節紊亂的免疫系統,降低胰島素的抵抗作用等。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突破性成果陸續被報道。
糖尿病引發的並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對延緩並發症的發生十分重要。近年來,幹細胞在治療糖尿病並發症領域同樣獲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有些療法離上市只有一步之遙。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原理
1、幹細胞可以對胰島β細胞修復
胰島β細胞是體內胰島素分泌的主流分泌細胞。幹細胞通過對胰島的修復,使人體胰島產生新的胰島β細胞;通過對胰島β細胞的直接修復,使其具有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通過幹細胞所產生的因子,刺激胰島β細胞再生。
2、幹細胞對人體其他胰島素的分泌細胞的修復
在人體內除去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外,身體的其他器官和組織中還存在一些胰島素的分泌細胞,也有分泌胰島素的作用。通過幹細胞對這些細胞的修復及再生作用,可以提高體內胰島素的分泌量,從而可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3、幹細胞起到降低胰島素的抵抗作用
胰島素抵抗初期:人體為了保護自己不受高血糖的破壞,會大量增兵用於降糖,最終導致無兵可派,累壞胰島β細胞。
通過幹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可以使患者增加細胞內運糖蛋白的敏感性,促進胰島受體與胰島素的結合,降低胰島素的抵抗作用。
幹細胞正在為21世紀醫療健康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如果您被疾病嚴重困擾且久治不愈,多睦健康建議您我們可以嘗試幹細胞治療。任何一個療法沒有100%滿意,個人體質存在區別,在嘗試幹細胞治療過程中,需要權威專家進行精準醫學解讀。願現代高科技生物干預療法能給您一個滿意的答卷,重新點亮生命健康!
『肆』 中國「973計劃」糖尿病專項科研出成果。「973生物β細胞重組激活技術」徹底治癒糖尿病---這個能信嗎
這個「專項」確實有,但是能「徹底治癒」就值得懷疑了,試想如果真能「徹底治癒」,不管費用再高,早就在全國推廣了。
『伍』 國家863計劃糖尿病專項科研成果「軍科生物激活胰島修復療法是真還是假的
我知道有能治癒的方式,至少血糖明顯降低,可以不打胰島素,就是喝泰國的火索麻茶,在泰國很容易就買到了
『陸』 根據國際科研最前沿成果,治癒糖尿病還需大概多少年
有廣告說能治癒, 我不信!
你要試試看?
『柒』 國際研究糖尿病的最新進展
國際糖尿病研究最新成果
1、減肥手術或能預防糖尿病
瑞典研究人員說,接受減肥手術的肥胖人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遲、甚至預防Ⅱ型糖尿病發病。 先前研究結果顯示,減肥手術有助Ⅱ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好轉。最新的研究則為這種手術預防患病提供依據。這項研究始於1987年,目的是探究減肥手術是否可以達到相同降低糖尿病患病風險的效果。研究初始,參與實驗者沒人患有糖尿病,他們可以選擇是否接受手術。 研究期間,研究人員發現,1658名接受減肥手術的志願者每年患糖尿病的幾率為1比150。而沒有接受手術的1771人中,每年患糖尿病的幾率升至1比35,是實驗組的4倍。
2、壓力過大可增加女性糖尿病風險
一定的工作壓力可產生積極效果,但過大的壓力會損害健康。加拿大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職場壓力過大給女性增加的糖尿病患病風險大於男性面臨的這一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職場壓力過大與女性糖尿病風險增大有關,與男性糖尿病風險變化無明顯關聯。雖然其中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科研人員認為,有一些理論可以對此加以解釋。比如,面對壓力,男女在生理和行為上會產生不同反應。女性的激素特點與男性不同,她們在壓力下更容易出現不利於健康的行為,例如吃高糖、高脂肪的所謂「安慰食品」。如果員工在工作中有更多自主權和更好的控制能力,他們對工作的滿意度就會提高,壓力較小,工作效率也較高。
3、 先吃菜後吃飯有助於降低血糖值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布,就餐時先吃點蔬菜再吃飯,不管有無糖尿病症狀,都有助於降低血糖值並減少其變動幅度。大阪府立大學教授今井佐惠子率領的研究小組,將19名糖尿病患者和21名健康人分為兩組對照研究,要求他們按照規定的順序就餐,並連續4天每隔5分鍾就檢測一次血糖值。結果發現,糖尿病患者一組中,如果是先從米飯等碳水化合物開始吃,就餐過後2小時,他們血液中血糖值平均達到每百毫升195毫克,而如果先吃點蔬菜再吃米飯,這一數值則是每百毫升160毫克。血糖值明顯降低,且變動幅度也降低很多。研究小組認為,這似乎是由於蔬菜的纖維質使得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變慢了,遏制血糖值變動的激素功能似乎得到了加強。
4、咖喱或預防糖尿病
泰國研究人員發現,咖喱香料中的姜黃素可能有助糖尿病高風險人群預防糖尿病。
先前一些研究表明,姜黃素可以消炎和防止細胞氧化。研究人員推斷,姜黃素之所以能夠預防糖尿病,是因為它可以避免胰島β細胞損傷,增強細胞功能,刺激細胞分泌胰島素,繼而調節血糖。納卡林威洛大學研究人員、研究小組組長索姆拉卡·臣沙曼說,姜黃素有好處且安全,可以用於治療糖尿病早期患者。一家營養學學會的發言人康斯坦絲·布朗-里格斯說:「這(以姜黃素預防糖尿病)看似有希望,卻有不少疑問……如果我與病人談起,會建議著眼於飲食健康和生活方式。」
5、多走路不易患糖尿病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患糖尿病風險高、鍛煉少的人群中,每天盡可能多走路的人出現血糖失調問題的幾率會比較低。此前曾有研究表明,多走路會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不過沒有多少研究關注過每天到底需要走多少路才能起到防病效果。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請1800多人佩戴了一周時間的計步器,以及算他們通常每天走多少步路。分析結果顯示,在每天步行不足3500步的人群中,約有17%的人患上糖尿病,而每天步行超過3500步的人,有12%患上了糖尿病。在考慮年齡、吸煙情況以及其他糖尿病風險因素後,研究人員認為,和走路最少的人相比,走路最多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會降低29%。
6、男性雄性激素含量低或增加糖尿病風險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說,雄性激素含量低的男性患糖尿病的風險可能會較高,因為動物實驗顯示,雄性激素功能受抑制會引發胰島素耐受,而胰島素功能是否正常在糖尿病中起著關鍵作用。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說,他們對一些實驗鼠進行了處理,使雄性激素難以發揮作用,結果它們很快就表現出了胰島素耐受症狀。胰島素可以促進身體分解吸收血液中的糖分,胰島素耐受就是它難以發揮正常功能,是許多人患上糖尿病的原因。研究人員因此認為,男性體內雄性激素含量低可能是導致糖尿病的風險因素。進行這一研究的克里·麥金尼斯說,人們通常知道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但從本次研究結果看,無論體重多少,雄性激素含量低都會導致糖尿病風險上升。
『捌』 幹細胞在治療糖尿病疾病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還在臨床試驗階段。只是對個別人有效,遠未到成熟階段。道路還漫長。
『玖』 國家科研機構,有沒有在攻克糖尿病上下功夫,有沒有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葯
不僅是國家,當今世界都在尋找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是沒有研究出什麼頭緒。原因是,這些人用西醫理論來研究,首先使用的理論基礎就是錯誤的,怎麼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呢?本人也在默無聲息中,用中醫經絡理念在探討糖尿病的成因及解決方法,初有眉目,等待驗證。
『拾』 現在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有簡介)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