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改革開放初期探索成果

改革開放初期探索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06 05:33:46

⑴ 改革開放的成就

1、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社會活力爆發的最根本源泉是來自於被承認並喚醒了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從食物生產供應到就業住房,人從計劃經濟制度下被動的「口」,變成了市場經濟時代能動的「手」。

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票據取消了、農村人口進城打工的限製取消了、國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廢除了,而糧食蔬菜供應增加了、就業問題解決了、收入大幅度增加了。

2、改革開放40年,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黨的建設、關於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每一個問題的展開和推進,都始終貫穿著實踐檢驗真理的原則。

在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深化中,在將實踐成果系統化、理論化的進程中,在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齊頭並進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1)改革開放初期探索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必經之路:

1、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2、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

3、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4、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1、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4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巨變。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摺合12.3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中國結構實現重大變革

40年來,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變革,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高。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提高30.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

3、中國對外經濟發展迅速

40年來,對外經濟發展成績斐然,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經濟活動十分有限,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

201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97.9倍,年均增長14.5%,居世界第一位。例如:2017年,雲南省GDP實現2603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94.2倍;對外貿易額233.9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200多倍。

4、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改革開放40年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主動引導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型升級成效明顯。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服務業現價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

2013—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7%,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2.7%。5年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5.9個百分點。新的區域增長極、增長帶逐步形成,對全國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日益突出。

5、中國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

改革開放40年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商事制度改革推動新主體快速增加,各類市場主體總量5年增加70%以上。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

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現,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百萬件的國家。新模式、新業態方興未艾。我國創新指數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排名首位。

⑶ 中國共產黨在探索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期取得了哪些積極成果

(1)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
(2)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開始了向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的進軍。
(3)《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方面(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做了理論准備。
(4)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後,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等。
(5)《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它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6)進行整風和提出建設「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線的繼續和發展,是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成果。

⑷ 標題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論十大關系》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後,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等.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它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⑸ 試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探索的主要成果 要3000字 謝謝了 著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乎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它們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所謂一脈相承,即都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都堅持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都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所謂與時俱進,即都堅持了從實際出發,繼往開來,不斷總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新經驗,注重探索回答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新情況新問題,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上作出了重要貢獻,相互貫通,層層遞進。

⑹ 聯系現實實際,談談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有哪些改革措施措施繼承並發展了社會主義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一、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
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標志著版黨探索中權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二、 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
黨在八大前後,特別是毛澤東在1957年2月所作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
三、 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1、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論述第一大關系,是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
2、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要走一條有別於蘇聯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發展經濟始終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重要、也是最初始的一條主線。在這條主線下我們還清晰地看到了一條輔線———經濟法治建設。

⑺ 用史實說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鄧小平理論的鮮明特徵:實踐性和創新精神
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實踐的科學。鄧小平理論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它植根於實踐,堅持在實踐中創新和發展,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
鄧小平理論的主題蘊含著鮮明的實踐性和創新精神。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經驗中「發現」的問題。通過總結歷史經驗,鄧小平指出:「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這就找到了建國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曲折失誤的根源。這反映了鄧小平堅持實踐第一的創新精神。他把社會主義看成是有待於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運動過程,在發展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才能不斷搞清楚「是什麼」和「怎樣建」的問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准確把握時代主題前提下提出的新的實踐課題。鄧小平敏銳覺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世界局勢變化的走向,提出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主題,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他強調要把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他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體現了既著眼於中國實際又力爭趕上時代的寬廣的實踐視野。鄧小平正是順應時代發展、依據社會主義實踐和人民群眾的要求,重新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歷程。
重新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意味著我們將從對社會主義不切實際的空想轉向在實踐中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意味著社會主義發展將從對革命經驗的總結轉向建設道路的探索;意味著社會主義將從封閉式的實踐轉向開放式的實踐。鄧小平理論正是在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回答和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的。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蘊含著鮮明的實踐性和創新精神。在鄧小平看來,新時期的思想解放要立足於社會主義實踐。他強調在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上也要解放思想,實質就在於鼓勵實踐,鼓勵創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實踐意義在於,使人民群眾認識到我們的社會主義還不夠格,尚處於初級階段,需要進行各方面的改革,需要進一步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僅僅是開啟了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於它激發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改革開放20年來,正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我們才闖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不斷形成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新認識。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源於人民群眾的實踐和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鄧小平把人民群眾看做實踐的主體,把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視為實踐的根本要求,把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看做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鄉鎮企業的崛起,從沿海開放、經濟特區開辦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都體現了鄧小平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創造精神。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正是由於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實踐要求和實踐創造作為自己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才使得鄧小平理論成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不斷發展的理論。

實踐本質上是創造性活動,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實踐和創新中進步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需要不斷實踐、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民族的偉大實踐和創新精神在新時代的展現。鄧小平指出:「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來制定政策。」在鄧小平理論的實踐性和創新精神鼓舞下,我們黨揭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二十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氣勢恢宏,波瀾壯闊,成就輝煌。它向世人昭示:二十年改革開放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而生動的改革開放實踐又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著鄧小平理論。二十年改革開放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尊重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偉大進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實踐與創新緊密相聯,相互作用。這是二十年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也是改革開放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
(一)鄧小平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思考過程
再現鄧小平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時的思考過程,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盡管如此,學術界還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1)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多國的失敗,足以說明必須對該體制進行革命性變革;(2)社會主義各國對新的道路的探索都指向了商品(市場)經濟,引起了鄧小平對人類已形成的關於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的反思,結果,他認為,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一家獨有,而是有很強的兼容性,能為社會主義所用;(3)基於對我國改革在經濟、政治和思想觀念上的多重任務之間相互關系的戰略性思考,鄧小平認為用市場經濟來統領這三方面的改革,具有邏輯上的內在一致性,因而較容易形成改革的良性推進(許新三,2002);(4)鄧小平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是改良而是革命的深入思考,促使他選用了市場經濟而不是商品經濟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5)鄧小平之所以選擇市場經濟,還考慮到了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需要(陳志良等,1992)。
(二)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過程 任何偉大理論的產生,都是創造者對世界某一事物長期觀察並思考的結果。據此,有的學者考察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過程時,將視角伸向鄧小平一生中與該理論創立有關的種種經歷,如留法勤工儉學、莫斯科的大學系統學習、太行區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探索等(聶運麟,1995),從而大大拓寬了對該理論的研究空間。

⑻ 中國改革開放來的重大成就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改革,毫不動搖地促進對外開放,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輝煌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贏得了我國在國際經濟社會影響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從此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一、國民經濟上大台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

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國民總收入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的推進,不斷為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迅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30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由弱變強的30年,是我國逐步擺脫低收入國家不斷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30年。

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改革開放初期,黨和政府按照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確立了「三步走」的偉大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全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奮發圖強,開拓進取,1987年提前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戰略目標,1995年實現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提前5年進入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實現「三步走」偉大戰略目標的進程中,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1979-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不僅明顯高於1953-1978年平均增長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3.0%的速度。與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2%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不相上下。

經濟總量連上幾個大的標志性台階。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07年的249530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進入高速增長期,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在此基礎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經濟總量的加速擴張大大縮小了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3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摺合成美元,我國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2801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3.7%,日本的74.9%,德國的99.5%,分別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份額也有明顯上升,1978年為1.8%,2007年提高到6.0%。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倍增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後,1992年達到2311元,2003年超過萬元大關,達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長近10倍,年均增長8.6%。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實現同步快速增長,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同時帶來了國家財力的增加。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達到2005億元,1993年再翻一番,達到4349億元,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達到11444億元,2003年超過2萬億元,達到21715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已經超過5萬億元,達到51322億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長14.1%。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富足的歷史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短缺是當時外匯儲備的基本特徵,出口創匯是發展對外貿易的基本動力。但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528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業)不斷涌現並迅速發展壯大。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型企業由少到多、由弱變強,成為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成就的醒目標志。根據美國《財富》雜志評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強公司名單,我國內地共有22家,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國公司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世界前20強。

二、經濟結構大調整,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呈現出由粗放向集約和節約的重大轉變

30年來,改革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改革開放的30年,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的30年,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不斷呈現新格局的30年。

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以工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30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4.6%、11.4%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07年的11.3:48.6:40.1。與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6.2個百分點。

工業結構基本實現了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30年來,冶金、能源、紡織、機械、航運等傳統工業在改造中實現結構不斷調整升級。2004年鋼鐵工業的連鑄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個百分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銅、鉛先進熔煉生產工藝的產能達到總產能的70%左右,電解鋁自焙槽工藝已全部淘汰,改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耗煤低、發電效率高的單機容量30萬、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發電機組,並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落後棉紡錠和毛紡錠得到大規模壓縮,棉紡織設備的大部分機器採用了變頻調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技術,基本實現了紡機產品的機電一體化。大型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直流輸電設備、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船用曲軸等實現國產化,年產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設備自主化率高達90%。與此同時,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醫葯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工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成為帶動我國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經過30年來的發展,我國在航天技術、核能發電技術、高性能計算機技術、重型機械成套設備製造技術、數控機床製造技術、第三代通信技術等領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1162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7%,比1995年提高3.0個百分點。

⑼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科技成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12月15日,「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許達哲說:「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2013年夏天,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應用性飛行,實施了我國首次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這標志著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我國將就此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⑽ 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分別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樓主你可以看下這個 基本就是改革開放時期和建國初期的探索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土地改革,是依據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進行的。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鞏固了人民政權,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獲得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材料二中「社會主義改造」指三大改造,包括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之所以說三大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一場社會變革」,因為三大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做出的偉大決策是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村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特有的首創精神奏響了改革的序曲」。
包括了土地改革還有解放農村生產力!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初期探索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