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陸居士皈依慧律法師申請皈依證的格式
【出20:1】 神吩咐這一切的話說,
【出20:2】 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
【出20:3】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出20:4】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出20:5】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出20:6】 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出20:7】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出20:8】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出20:9】 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
【出20:10】 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
【出20:11】 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出20:12】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出20:13】 不可殺人。
【出20:14】 不可姦淫。
【出20:15】 不可偷盜。
【出20:16】 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出20:17】 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2. 皈依證書是什麼樣子 也就是里邊具體什麼內容然後有哪些公章
歸依證書的文字是這樣的
3. 戒碟與皈依證的區別
一、證明力度不一樣:皈依證是皈依佛教的證明;戒牒是菩薩戒和比丘戒、比丘尼戒的證明,除了證明皈依三寶還證明出家。
二、獲得途徑不一樣:到寺院拜一位師傅,請求傳授三皈,舉行皈依儀式,便可獲得皈依證;戒牒是由僧官機構及其僧官直接簽發,或由傳戒師發給。
三、用途不一樣:皈依證可以證明本人是皈依弟子。出入寺院是為了正常的佛教活動而不是參觀旅遊。可以有別於一般遊客;戒牒只給三種人看,一是寺廟的管理者,這主要是針對外出掛單的僧人,二是公安機關,三是給自己的師父看。
四、樣式不一樣:標準的《皈依證》要三章並存:「寺院公章」,「三寶印」,「授皈依師私章」;戒牒上一般要寫明受戒人,戒名、日期、傳戒和尚,證戒師、教授師、壇頭、同受戒人及受戒發願文,署僧錄等名或蓋僧官機構的印章。其中證戒師、教授師等有時象徵性地以佛、菩薩代之,簽署者一般為僧錄等高級僧官。
(3)皈依證書樣本擴展閱讀
一、唐代的度牒都用綾素、錦素、鈿軸製成,其形質與官吏的任命狀「綸誥」相似,宋代一度改用紙造,至南宗仍舊用綾。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留居本寺或行游他方都不被為難,可獲免賦稅和勞役、兵役等義務,得到政府的保護。
二、皈依三寶,須本人自願,愛國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礎,經佛教徒介紹,皈依師方可接受。接受皈依弟子,應鄭重如法進行。皈依須填表登記個人姓名、簡歷及介紹人等,交寺院保存。
三、具備傳戒資格的寺院傳授三壇大戒, 須事先由省佛教協會徵得省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全國每年傳授三壇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處左右;每處每次受戒人數一般掌握在三百人左右;戒期不少於四周。以利組織新戒學習戒相律儀。
4. 擁有三皈依證書有什麼用
在寺院里做了三皈依的儀式,一般就會有這個證書,部分寺院可以免門票。另外看到皈依證,要牢記自己是皈依三寶的人,要時刻做到三皈依的要求,那才是真正的三皈依。
那麼學佛從哪裡學起?章嘉大師告訴我「戒律很重要」。戒律是什麼?我們在「凈業三福」看到了,就是我們前面所讀的。這個是佛陀對弟子最根本的教誡,必須要遵守,這個三條是最高修學指導原則。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對弟子要求的基本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不能做佛的學生;做佛的學生,必須具備這個條件。很嚴格!我們今天說「皈依三寶」,找個法師,做個儀式,是真的嗎?沒有這四句條件,佛不承認你,那皈依證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具足這個條件,佛承認你,你有資格做他的學生,那麼可以行拜師禮。第二條就是入門。入門的時候,「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接受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三皈」。我們開經的時候念的「皈依佛,二足尊」,「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覺悟的人,我們過去迷惑顛倒,從迷惑回頭,依靠覺。真正的依靠,依靠「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佛。釋迦牟尼佛覺悟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可以依靠他。依靠他怎麼樣?我們自己要做到「自性覺」,這才叫真正皈依。所以佛法裡面講「信」,不是講「信他」,「信他」,你一輩子是依賴別人,那別人走,你怎麼辦?佛教我們要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別人。
佛自性覺了,我們現在怎樣?我們現在自性迷,所以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依照這個榜樣,學什麼?學自性覺,跟他一樣,是這么個意思。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你自己不認真的干,沒用!從三皈開始,三皈是概念、是智慧。
你跟誰學?那麼現在佛陀不在了,「自性覺」在哪裡?在經典。經典很多,要看自己的程度、看自己的歡喜,你喜歡哪一部,這部經典程度我們能夠接受,對我來說不太深、也不淺,選定了,就是一部,不能搞多。這一部經幫助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一門。中國古人講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生不要改變,就這一門;「讀書千遍,其意自見」。一門是你的心集中了,不散亂。心能夠集中不散亂,這就是禪定;定久了,自然開智慧;智慧開了,經裡面什麼意思完全明了,為什麼?經是從佛自性里頭流出來的,我現在見到自性了,我對於經典上所說的,理解的程度跟佛完全相同,不會有一點差錯。這個方法傳了一千多年,現在人不要了,不懂這個方法,不能接受這個方法。現在人有個概念,就是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能解決問題!
5. 古人的"皈依證」什麼樣
今天我們在此地舉行三皈傳授的儀式,首先我們要明瞭「三皈」的真實意義。學佛,我們對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的理解,真正發心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才發心來求受皈依。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作學生,從今之後,我們願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多錯誤的行為。這是皈依正確的動機,或是說皈依正確的發心。如果我們對於佛教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看到別人皈依,我們也跟去皈依,這是錯誤的,這叫盲從,這是迷信,決定得不到三皈真實的功德利益。
佛法這一樁事情,正如同過去新加坡總統納丹先生所說的。我跟他第一次見面,他告訴我,他在所有宗教裡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這個話很驚訝,他是內行人,他不外行,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甚至在佛門里能說得出來的出家法師也不多。
看看寺院道場大殿上所供奉的佛像,你就知道它代表實質。通常供養佛象是供一佛二菩薩。佛像代表本體,代表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所以佛沒有言說,心性沒有話說的。從體起用就能現相,就能說法。現相、說法再多,總不出兩大類,一個是智慧(解),一個是慈悲(行)。「行」是慈悲,「解」是智慧。解行是一,解行不二。這就是佛像代表的意義。
細心觀察這個地方,佛教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發五戒證書的。為什麼?這是儀式,佛教重實質。
你有沒有真心皈?「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依靠老師真實的教誨。諸位要記住,皈依不是皈依一個法師。如果你們大家今天到此地來,說「我皈依凈空法師了」,錯了,只要有這一個錯誤、這一個罪名就要墮地獄。你不來受皈依不會造這個罪業,因為你來受皈依,你造的這個罪業將來要墮惡道。我們皈依誰?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樣才對了。我們是三寶弟子。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我們應當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可是佛教流傳的時間長久,這當中免不了發生訛錯,愈傳愈訛。於是現前造成什麼形勢?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問題嚴重。皈依某一個法師就成了「破和合僧」。謗佛、謗法、謗僧、破和合僧。這一個罪條就是阿鼻地獄,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佛法傳到中國唐朝將近一千年,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為學生傳授三皈,已經不是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這把佛法僧的意義明顯的跟我們說出來。然後說明,「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於是我們就知道從那裡回頭,依靠什麼。
「覺」的反面是迷惑。我們今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在生活、工作、應酬之中,常常犯過錯。你問說「為什麼會犯過錯?」因為不了解彼此的關系跟事實真相,所以犯了許多錯誤。佛菩薩是明白人,佛菩薩了解其中的關系,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菩薩的生活沒有錯誤,佛菩薩做工作沒有錯誤,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都沒有錯誤,這確實可以做我們的榜樣。所以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佛菩薩代表自性,我們要依佛菩薩的大覺。
我們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頭,從邪知邪見回頭,我們依靠佛菩薩所代表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我們的心地被污染,我們的精神被污染,我們的思想、見解,乃至於肉體都被污染。被什麼污染?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污染。今天起,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染污回頭,依清凈,諸佛菩薩代表「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我們這才明白,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凈而不染」。真正了解三皈的意義,我們才是如來真實弟子,才是如來第一弟子。我們要真學佛,我們要真正明瞭三皈傳授的神聖。
我們拜老師,老師是佛陀,不是普通人。我在此地代表僧團為諸位講解三皈的大意。決定不是皈依凈空法師,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不是皈依凈宗學會,這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皈依法,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論是我們修學的依靠;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僧團。你這就真的皈依了。這樣發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經上講,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
佛法,就如同夏蓮居老居士常常教導我們的,要「真干」。我學佛將近五十年,在講台上講經也講了四十年。這么長的歲月,我總結佛法的教學,做成一副對聯。上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諸佛如來教我要這樣存心。這是佛心,這就是經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必須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誑眾生。佛菩薩用清凈心,決定沒有絲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清凈,決定沒有污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後,要用清凈心、平等心對一切人、事、物。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大愛、真愛。佛家怕眾生誤會,所以用「慈悲」,不講「愛」。「愛」帶著情執。愛心裏面具足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要學佛的存心,學佛的用心,你就是真的回頭,真的皈依。諸佛如來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學生。
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如何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寫在下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就圓滿了。上聯是教我存心,下聯是教我修行。什麼是「看破」?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了,這叫「看破」。「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能與不同的國家、族群、文化、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真正做到舍己為人,這是把下聯真正落實了。你所得的果報是佛家講的「得大自在」。
我們不必做皈依的儀式,你只要懂得皈依真正的意義,任何法師都可以為你做皈依儀式。你不找法師,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受皈依也可以。跟諸位說,這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三皈、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用真誠心求受,有效。只有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一定要有大僧傳授,否則不能得戒,這是佛在經上說的。除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我們自己受三皈五戒,都可以在佛菩薩面前受。當然,你在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前受三皈五戒,它不會發皈依證給你,可是有效。
如果你在法師面前求受三皈五戒,皈依證印得再漂亮,黃金做的皈依證,諸佛菩薩不承認,鬼神也不護持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你是皈依某個法師,皈依某個道場,你搞錯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是實質上往生,形式上不能往生,形式都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要舍棄,真實的要提起。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真干,不是真實的統統放下,這就正確。
皈依誓詞:「阿闍梨存念,我弟子」,我們現在的法名都用「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兩足」,「足」是圓滿、滿足,「兩」是智慧、福德。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智慧、福德當中最尊貴的,這是佛。學佛就學福慧雙修,希望也能達到像佛一樣福慧圓滿。
「皈依達摩,離欲中尊」,這一條非常重要。「達摩」是「法」,「欲」是七情五欲。凡夫種種慾望,只要有慾望就出不了三界。不但三界出不了,三界裡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慾望出不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分,你說多可憐!所以佛教導我們的一切教誨,都是教我們「離欲」,永遠脫離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一定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決定不可以有一念為自己,這是「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僧伽」是學佛人的團體。佛家講的「眾」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團。所有一切社團中,佛教社團最值得尊敬。為什麼?它是智慧的社團,和合的社團,這個社團可以做世間所有一切社團的模範。
真正皈依的人,樣樣都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你冒充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
6. 如何辦理皈依證
只需到寺院拜一位師父,請求傳授三皈,舉行皈依儀式,便可獲得皈依證。
皈依是佛教的入教儀式。表示對佛﹑法(教義)﹑僧三者歸順依附。
標準的《皈依證》要有三章並存:
一、寺院公章。最標準的是鋼印,要是紅公章的話,有些寺院是不允許免費進入的。例如大相國寺;
二、「三寶印」上書「佛法僧寶」或「XXXX寺院佛法僧三寶印」。寺院和寺院不一樣。象徵是三寶發給;
三、授皈依師私章。通常是方丈的章子。
(6)皈依證書樣本擴展閱讀:
皈依證的用途
一、皈依證代表本人已經正式皈依到佛陀身邊。證件上有皈依法師的名號,以此證明本人從此有了專門的授課老師,有了師承。因為佛教講究因材施教。不能亂學,會走偏。有了師承,別的法師就會知道本人的根器和師承的特點。
二、證件上有三歸五戒,有基本的教理,弟子帶著時常有提醒的作用。
三、皈依證可以證明本人是皈依弟子,出入寺院是為了正常的佛教活動而不是參觀旅遊,有別於一般遊客。
7. 皈依證中間是範本字是什麼宗派,
這不是宗派,這是字輩, 皈依後就是佛弟子啦,
皈依後的法名很重要哦,
8. 現在信佛教的人都會發一個證書,那個證書叫什麼在哪裡可以辦到
那個證叫度牒,外面是黃色的。要想得到要去寺廟找師傅,皈依三寶,但不一定要出家的,這是不限制的。而且要求背會十小咒和楞嚴咒,好像還有個金剛經。最後還要持戒
9. 皈依證和居士證有區別嗎
1、皈依不一定要受戒;
2、皈依受戒後就是居士(但還不能算真正的居士);
3、至於居士證很少見
佛法的學修不出戒定慧三學。從修學上說,這三者是一體的,並不能分開的。但從實踐的體驗的側重和次第上說,則有由戒入定,由定生慧的。本質上,持戒,就是修定;持戒之見地,就是慧觀。故實修時,戒定慧是一如不可分的。
而佛法的戒律,總說有三種:別解脫戒、菩提心戒(菩薩戒)和密宗的誓言(密乘戒)。這三戒的基礎則是皈依的諸學處(也稱皈依戒的)。關於三種戒,主要有兩種見解,一種是成長的戒的見,薩迦派多此見。一種是器水影的見,格魯派多此見。後者更為嚴格。
而別解脫戒有七眾五種。七眾,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近學女、男居士、女居士。而五種戒,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此二為具足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居士戒。其根本都是殺盜淫妄四根本戒。居士戒則多一條酒戒而為居士五戒。居士在未違犯皈依學處的基礎上,受持得五戒中的一戒,則為一戒居士。以此類推。若五戒全受持,則可為大居士了。大致是這樣的。具體可參看覺音大師《清凈道論》中有關戒學的章節和益西彭措堪布的《走向解脫(在家篇)》。
受了菩薩戒的,就是菩薩了。只是在未見性前,只能稱為凡夫菩薩耳。而今不少受此戒者不知此理,雖日後利益自會有的,只是現在可能會有點麻煩的吧。具體可參閱益西彭措堪布的《走向解脫——菩薩戒論》和宗喀巴大師的《菩薩戒論》的。
至於密宗戒,在具體的灌頂時,上師自然會介紹有關的誓言的。相應的灌頂有相應的誓言的。生起次第有生起次第的誓言,圓滿次第有圓滿次第的誓言,大圓滿有大圓滿的誓言的。詳細的,當由師傳的。
總的說,別解脫戒側重於言行和威儀,菩薩戒側重於利他的心,密宗戒則在於見修行果。
大概是這樣的。有興趣的,可以多看點有關的論著的。
10. 皈依證和居士戒牒有什麼區別
阿彌陀佛
就是受了三皈依和五戒,菩薩戒後寺院發給你的一個證。沒什麼用處,就當紀念意義好了。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沒有這些東西。
因為三皈依和五戒,菩薩戒等,要真正做到才有效,做不到實質,只是搞個皈依和受戒的儀軌,只能算方便皈依,結個緣。
老法師---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的、發五戒證書的,沒有。為什麼呢?這是儀式,佛家講重實質,你有沒有真心皈依?
現在『皈依』叫方便皈依,形式給你做了,實際上有沒有真的皈依?沒有,你也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只是在佛面前磕個頭,法師發一個皈依證書;那個皈依證書也沒用的,也不作效的,不生效的,諸佛、菩薩,也不承認的。不但你這個皈依證沒效,你受戒的戒牒也沒效。佛、菩薩都不承認的,我們自己在這里辦兒戲而已,要懂得,不懂得,我們怎麼能成就!那麼這個皈依受戒,怎樣才能讓佛菩薩點頭?讓佛菩薩承認?你要真做到。所以,形式沒有關系。果然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沒有受這個形式,佛菩薩也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