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
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於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②北斗衛星——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進入2018年,北斗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之年。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製和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進入發展新階段:系統性能、衛星壽命、服務精度大為提升,提供服務的地區范圍更廣,進一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③深海科考——「七龍」探海 更深更遠: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2018年對國家深海事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2018年,我國將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下功夫,力爭在深海探索中占據先發優勢。
深海裝備,是深海大洋調查的有力保障。今年,會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為抓手,促進深海技術的創新突破。比如持續推進「蛟龍號」和「潛龍二號」的技術升級與應用。
④量子技術——通信計算 繼續領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志對外發布2017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雜志為每一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
毫無疑問,潘建偉是世界量子技術領域里最好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量子通信研究迅速從「跟跑」實現「領跑」,目前已領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國量子計算研究也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電技術——高溫低溫 全面發力:
核科技作為重要的科技領域,備受社會關注。歲末年初,核科技持續自主創新再結碩果,呈現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現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日前在京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也傳來捷報,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2號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扣蓋成功。這意味著距離我國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用示範工程又邁進了一大步。
② 我國近來的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體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發動機,我國起步晚,經驗少,歷史積淀少,取得航天發動機技術的進步,證明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
2、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天空一號,北斗系列。
3、高鐵技術,雖然不久前出現事故,但是技術還是領先的。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③ 創新的成果有哪些
創新的成果有 產品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 管理創新 新技術創新 服務創新 等等。
④ 怎麼寫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具體情況和取得成效
這個一般都是跟你的項目掛鉤的吧,要麼就是你說的專利、論文、獲獎情況這些專;如果是軟體的屬話就取得軟體著作權、軟體產品這些,社會效益感覺跟項目成果關系不是很大,經濟效益可以說一說,沒有規定你要面面俱到,只需要列出主要的幾點即可,有時寫一個點也行的。。我們以前有寫過取得軟體著作權,編號多少,或軟產品,登記號多少,這樣也是可以的。。當然如果項目還沒完成,也可以寫完成了項目測試,解決了項目的什麼問題,預計什麼時候能投產等等,其實沒有規定的模板,可以自由發揮,跟你項目的成果有關即可。
⑤ 科技創新小發明成果
科技復小製作肯定要制有一定的科學含量的。所以我建議你做一個簡易驗電器:
1.我們知道通常我們的抽屜里會發現一些舊電池,但是我們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電,如果放進用電器來檢驗很麻煩而且無法知道它電剩餘量。所以,你可以做一個小驗電器。
方法簡單如下:使用一個小燈泡,很小的那種(像掛墜或玩具燈上的,五金店都有賣)。然後用兩根細漆包線分別連接燈上。兩根線的另一端分別用於接你要檢驗的電池的正負極。根據小燈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斷電池的電量了。
⑥ 「專利」和「科研成果」之間的差別是越來越小了嗎
作者:王琨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6504496/answer/340164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首先說我的觀點,我贊同這個題目下的大部分答案。很多專業人士都明確了專利和科研成果並非同一類概念,因此不能簡單認為「差別大」或「差別小」。對此我的看法與大家相同。
但是問題的提出,卻很值得探討:為什麼題主會認為「專利」和「科研成果」可以直接類比?題主錯了嗎?「專利」和「科研成果」的「差別」真的不能放在一起比嗎?
對這幾個問題我倒想多說幾句。以下略開腦洞,長文預警。
1.與專利放在一起比的,是什麼科研成果?
好幾位答主都對這個問題作了闡述,其實我的觀點也沒太大區別:既然專利法規定授予專利權的客體是符合三性的「技術方案」,那麼我們其實可以相對簡單的(不那麼精確的)認為,專利法保護的內容,或曰專利權的核心內容就是「技術創新成果」。
所以,我認為在本題下討論與「專利」相比的「科研成果」,應該被限定在「技術創新成果」。或者有時候,會被另一個大些的名詞所覆蓋:科技創新。
2.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專利和科研成果的差別越來越小呢?
當我們明確了這里說的「科研成果」指的是「技術創新成果」(或不精確的說成「科技創新」甚至「創新」)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應該明白為什麼這兩個概念會被放到一起比了。想想近些年,咱們國家的媒體上都在宣傳什麼呢?
比如十八大報告怎麼說的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再比如國內最大最著名的高新區,中關村,它平時在這方面又是怎麼宣傳的呢?今年8月份,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網站乾脆就等了一篇題為「中關村:專利鑄就創新之美」的文章。
看到沒有?國內現在只要宣傳創新,總要把專利捎上,而由於更早些年一說創新就要提科研成果的習慣,久而久之,「專利」和「科研成果」(其實是技術創新成果)這兩個詞就成了人們心中的「好基友」了。放到一起去比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3.「專利」和「科研成果」(技術創新成果)到底是什麼關系?
很多專業人士都說過了,「專利」實際上指的是「專利權」是一種權利。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權利呢?實際上,「專利權」通俗的理解,是一種為了鼓勵做出發明創造的人更開放的實施自己的發明創造,以便新技術更好的造福大眾(而不是發明人自己藏起來),從而賦予發明人在一定時間期限內禁止別人實施自己的發明創造的一種權利。有點繞哈,其實就可以簡單理解成:用有時間期限、有地域限制的壟斷權,換取特定技術在未來的長期自由使用。
明確了專利權的意義,我們就知道,其實專利就是技術創新成果的「權利化」。
權利化有什麼好處呢?很明顯,如果有人侵犯我的專利權,我可以告他了,可以要求賠償(不申請專利的話,很多時候別人仿了白仿,你的技術創新成果不受法律保護啊)。或者我可以把我的專利權進行許可,收取許可費(高通不就是這么乾的嘛,全球智能手機廠商恨不得被它收專利許可費收了個遍……樓上小米的徐偉峰估計對此更清楚哈。),轉讓、做專利權質押貸款……總之技術創新成果申請了專利以後,就好比一個人原本光著身子,現在穿上了衣服,自然看上去更像回事了對吧。根據申請專利的技巧和規模之不同,可能有些人穿上了運動服,有些人穿的就西服革履,還有些人沒准還加上塗脂抹粉名牌包包了(比如相關聯的幾項技術搞專利組合,幾家企業一起構建專利池)。頂不濟了,企業經營不善破產了還能把專利買一大筆錢,兩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北電和摩托羅拉移動,前者6000件專利賣了45億美元,而後者把自己和自己持有的大約2萬件專利打包賣給谷歌125億美元,然後谷歌留下其中大部分專利之後,又把它和剩下的大約2000件專利29億美元賣給了聯想(原來聯想才是真愛……)可見現在有些專利是多麼值錢。
好啦,我們說專利首先把技術創新成果固化為權利,那麼剛才舉的幾個例子就說明了第二個要點:權利有助於把創新成果更好的轉化為利潤。
所以,受到利潤哺育的專利權人,通常來說會做什麼事?理想狀態下,他會像高通一樣重復這么一個「開展技術創新研究—獲得創新成果—申請專利獲得權利—以專利權幫助實現更高利潤—投入更多力量開展技術創新研究」的良性循環。對吧?所以說,第三個問題有答案了,原來「專利」和「技術創新成果」的關系,叫做「我是你的衣服你是我的肉,你撐著我來我護著你」,它們真的是一對好基友呢!
你說說,這么好的關系,盡管它倆種族不同,但真愛是不該被種族隔離的!為了真愛,是不是在它倆宣稱「我們的差別越來越小了」的時候,默默的給它們祝福呢?!
⑦ 什麼是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機制是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之間矛盾得以不斷展開和解決的一系列動力、規則、程序和制度的復雜系統。這個系統由為技術創新項目進行方案設計、融資和投資的運行機制,協調多方力量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協作機制,對技術創新項目進行風險控制、對創新人員進行有效激勵以保證項目成功實施的保障機制,以及對技術創新效果進行績效考核的評價機制等四個方面的基本機制以及上述每個機制的眾多子機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的。
技術創新機制實質上就是技術創新人員獲得的收入與其做出貢獻的一致性,即允許任何一個人為了多獲得收入而設法多做出貢獻,多做了貢獻也就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從而激發他們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技術創新機制的內涵有兩個要點:
1.收入與貢獻應當相對稱
貢獻越大則收入越高,收高就應當有較大的貢獻。收入與貢獻
掛鉤,促使人們提高努力程度,挖掘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優勢,體現公平、公平的原則。收入與貢獻相對稱,會促使人們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和工作能力。
2.技術創新利益機制應當讓絕大多數人受益
如果技術創新機制只能讓少數人受益,而大多數人成為該機制的局外人,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任何人只要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都有施展才華的舞台。
⑧ 五小成果是什麼
五小成果
指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中建三局
總承包公司2010年發內布48項五小成容果,包括技術創新、工藝改良、工具發明等,涵蓋橋梁、安裝、土建等多個施工領域,為企業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
想想你們那有什麼技術創新、工藝改良什麼的。
⑨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古代:四大發明
現代:「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術。我國激光技術世界第一,領先全世界15年。 2、超級稻及其他農作物雜交技術。超級稻被世界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3、陶瓷技術。陶瓷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領先技術。 4、反衛星武器技術。我國已經發明寄生星多年。現在開始向菲律賓的一顆商業衛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國才有,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有研製出來。是我國鎮國之寶。 5、建橋技術。我國是造橋王國,有「世界橋梁博物館」的美稱。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橋,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橋。 6、高原鐵路建設技術。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 7、巨型水電站建設技術。我國建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代表世界水電技術的最高水平。 8、排灌機技術。安裝在駱馬湖的抽水機直徑8米,計劃再安裝直徑12米的機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機器人技術。我國的水下螃蟹系統,是世界獨有的。 10、汽墊船是我國發明的。當時為了保密,沒有向全世界公布。 11、打水井技術。我國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2、絲綢技術。絲綢是我國的傳統技術。現在仍然世界領先。 13、治理沙漠技術。我國治理沙漠技術世界領先。 14、防治人畜瘟疫技術。我國在50--60年代已經基本消滅人畜瘟疫,當時和現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15、防治SAS病技術。我國防治SAS病技術世界第一水平。 還有一些小科技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