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建國以來外交成就
1.新中國成立時的第一年,就與10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2.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
3.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
B.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內的。1955年,於萬隆容會議,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內容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3、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個國家時,提出了中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
4、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聯大特別會議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1988年,鄧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確提出以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5、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C. 改革開放後中國外交成就
二、改革開放30年外交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正是國際體系發生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也是中國大發展的30年。中國外交根據國內發展的需要及時轉變觀念,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借勢而為,抓住了內外機遇,實現了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的重大轉換,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
1、營造穩定的外部環境,服務改革開放大局
改革開放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中國外交這30年最大的貢獻就是因勢利導,把握住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機遇期,為中國的發展營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政治上,隨著中國不斷融入到國際體系中,中國外交既堅持原則又講究策略,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又積極推動了多極化的發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保證了改革開放不受外部干擾。經濟上,中國積極開展經濟外交,中國與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等關系全面發展,不僅引進了大量外國資本和先進技術,同時也為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了良好條件。得益於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改革開放戰略的開展相當順利,中國經濟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在安全上,中國外交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與以分裂勢力作斗爭的過程中,中國外交靈活運用雙邊、多邊平台,既注重發展與各有關國家的雙邊關系,同時又通過機制平台整合各相關國家,形成區域安全、政治、經濟合作的態勢,並將遏制分裂勢力納為合作的主要內容,建立並鞏固了相關的外交處理機制。
2、完善外交的戰略布局,形成全面開放態勢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外交改變了先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的做法,積極發展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價值傳統國家的關系。自1979年以來,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從當時的120個上升到2008年的171個。過去相對保守的對外交往局面得到徹底改變,實現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在全面開放的基礎上,中國還注重利用有限的外交資源進行了最合理的配置,形成了層次分明、相互補充的外交戰略布局。在過去30年中,中國外交逐步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台」的外交戰略布局。大國關系、周邊關系、與發展中國家關系是我國對外關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三者相互促進、相互依託又相互影響。在處理三者關系的時候,中國外交充分表現出中國文化的智慧,三者都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多邊機制則將三者聯系起來,將雙邊、地區和全球問題結成一個整體。
3、樹立正面的國際形象,承擔更多國際義務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逐步學習國際規范和融入國際體系的30年,30年中,中國經歷了從被排斥到得到接納、獲得承認直至受到尊重乃至仰慕的歷程。中國的外交理念在發生變化,中國的實力也發生著變化,外界對中國的期待也同樣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1989年後的短暫孤立並未中斷中國融入國際體系的步伐,恰好相反,進入90年代後,中國對參與國際體系、尤其是多邊外交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更為積極地參與國際體系和國際規范的建設。中國已經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成員,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與此同時,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在國際體系中承擔起自己作為新興發展中大國的責任。中國不僅在周邊地區的機制建設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許多全球熱點問題上,如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等,中國都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開始嘗試著在國際體系轉型的過程中,提出具有深厚中國文化背景的理念、觀念和發展模式。2005年,中國第一次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將中國近年來在國際上所倡導的新秩序觀、新安全觀、新發展觀、新文明觀等有機聯系在一起,強調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闡明了中國對世界發展前途的構想和主張,為國際規范的發展注入了更多的中國元素。
4、實現外交現代化,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在過去30年中,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順利推進,中國外交在理念、機制和手段等諸方面也經歷著現代化的過程,向科學化、多元化、專業化和民主化的方向發展。首先,中央加強了對外交工作的領導,將認識世界形勢、處理國際事務和國際關系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聯系起來,把它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任務提上日程。其次,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外交決策機制,特別是危機管理機制。過去30年中,我國外交決策實現了從單一決策向多層次綜合性決策的轉變,部門間聯席會議機制構成了中國在新階段外交決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三,總體外交的框架基本成形,一是外交領域擴大,包括政府、政黨、議會、民間等各方面,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各領域;二是在中央政府的統一布局和外交部的原則指導下,中國地方各級政府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發展需求,在配合和落實國家外交全局的前提下,推進了形式多樣、務實有效的地方外事工作。最後,中國外交正實現從「精英政治」向「大眾政治」的轉變過程。一方面,外交決策的社會參與度增大,外交參與主體日趨多元化,企業、智庫研究機構乃至民間與外交部門的互動在增加。另一方面,中國外交為民服務的意識顯著增強,社會和公民個人日益成為中國外交關注的重點,與此同時公眾外交、民間外交日益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D. 新中國外交有哪些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E. 簡述新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國的外交,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外交理論上,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在外交實踐上,從「一邊倒」的傾向發展到走向「一大片」的格局。
1949年6月,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
1953年,新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打開中國外交關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它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廣泛認為是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在外交上不斷取得新成就。抗美援朝的勝利使中國國際威望空前提高,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國的身份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並起到積極作用。中國代表團促進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議的達成,顯示出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國家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介入的國際性會議——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亞非會議推進中國同亞非更多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在亞非會議後的一段時期,中國根據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邊倒」的外交格局,並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進行援越抗美,繼續同美國對抗,中蘇關系惡化後,周邊國際局勢更為緊張。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聯合國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第二,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第三,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
中國積極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反殖反帝反霸斗爭,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
20世紀90年代,世界朝多極化發展,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國際關系並為國際新秩序而斗爭,截至1992年,中國已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國際舞台上,中國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與內政、外交相關聯的港澳問題也順利解決。
F. 列舉中國21世紀外交成就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多邊經濟領域取得顯著成就;
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致力於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2001年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2002年中國推動下決定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加強該地區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
截止到2001年已有168個國家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豐富和完善,形成了面向21世紀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G. 列舉中國五大外交成就
1,1954 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2,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3,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5,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H.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①建國第一復年就同蘇聯等制17國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都促成了會議成功。
⑤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
⑥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關系實現正常化。
⑦在新的國際形式下,中國加強了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一些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I. 21世紀中國外交成就
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舉行
2016年G20峰會展開
J. 建國初期,新中國的外交取得哪些成果
建國第一年,抄我國就與蘇襲聯、東歐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