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八大以來我國科學技術創新取得哪些成果
1、我國TD-LTE產業鏈日趨成熟,2015年末4G用戶數超過3.8億;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達1.9萬公里,佔世界的60%以上,並進軍海外市場;
2、ARJ支線飛機成功實現商業銷售和交付運營;油氣開發專項再造一個西部大慶;半導體照明技術加快應用推廣,2015年半導體照明產業整體規模達4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1%;
3、第四期「超級稻」創造百畝連片平均畝產1026.7公斤的新紀錄;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達本胺等抗腫瘤新葯成功上市。
(1)科技成果成效擴展閱讀:
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北京、上海積極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初見成效,區域創新改革試驗全面啟動。
2015年江蘇、廣東、山東和北京等地區研發經費超過1000億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和陝西等地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2013-2014年,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創新活動企業佔比分別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蘇、浙江、廣東、陝西等地區位居前列。你追我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B. 唐菊興的科技成果
唐菊興研究員不是一個單純學術科學家,而是一個科研、生產並行的科學工程師。他能夠正確地評價地質特徵,運用成礦理論來指導找礦。指導勘查了數個大型、超大型礦床,為社會做出了大貢獻。
1、2006年至今,主持西藏甲瑪超大型銅多金屬礦的勘探評價工作,取得重大找礦突破。
截止2013年9月,完成近400個鑽孔的施工,完成鑽探工作量近18萬米,創造了青藏高原勘探的奇跡。項目突破前人海底成礦理論的認識,按照斑岩-矽卡岩成礦理論,開展了艱苦卓絕的科學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取得重大找礦突破,探明並新增資源量(331+332+333):Cu資源量700萬噸,Mo資源量69萬噸,Pb+Zn資源量105萬噸,伴生Au資源量152噸,伴生Ag資源量9995噸(評審文號:藏礦儲評字[2013]111號;備案文號:藏國土資儲備字[2013]28號)。該礦床2010年7月已經投產,年創造利稅近3億。
2、2003年至今,主持勘查評價雄村超大型銅金礦,提出岡底斯成礦帶存在島弧型斑岩銅金礦。
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銅金礦完成施工鑽孔201個,鑽探進尺63233.92米,238萬噸,伴生資源量202.7噸,伴生銀資源量1041.9噸(國土資儲備字[2013]101號,中礦聯儲評字[2013]39號)。雄村式銅金礦是岡底斯成礦帶發現的新的礦床類型,為在岡底斯成礦帶尋找島弧型斑岩銅金礦指明了新的找礦方向,在雄村銅金礦外圍發現了雄村III號銅金礦等多個礦體。
3、踐行找礦突破新機制,服務於礦業企業大型-超大型礦的勘探,取得顯著成效。
踐行 「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礦新機制,及「采、學、研、用」四結合的勘查模式,在「358找礦突破行動」中勇挑重擔,勇於創新。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和技術服務團隊,為中鋁資源在多龍礦集區鐵格龍南(榮那礦段)的找礦突破提供了強力的技術支撐,釐定了礦床類型,認為該礦床是我國大陸第二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也是西藏首次發現的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僅僅2013年一年的勘查評價,求獲銅金屬量564.4萬噸(332+333),平均品位0.55%。
參與西藏巨龍礦業的西藏墨竹工卡縣驅龍銅多金屬礦床的勘探工作(勘探報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銅金屬資源量718.8萬噸,伴生鉬金屬資源量35.6萬噸、銀金屬資源量4221噸(獲2011年國土資源科技獎一等獎)。主持西藏阿里尕爾窮大型銅金礦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銅金礦的形態產狀和規模 ,求獲金資源量二十多噸,銅資源量9萬噸(或2012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進展)。
C. 成果簡介和研究成果有什麼區別
成果簡介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的簡介。
成果意為成全,成立。是收獲到的果實,常用於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的含義界定為: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
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與應用研究領域中所取得的新發現、新理論。其成果主要表現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基礎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過程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礦產等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技成果是指在研究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中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主要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出現。
D. 中科院2016年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果如何
中國科學院2016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為社會企業當年新增銷售收入3831.43億元。
「地方與企業的科技需求非常旺盛,我們幾乎每天都能收到合作邀請。」趙千鈞說,「這激勵我們更要做好科研,提供更多科技供給。」
E. 請列舉近年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一、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學科建設較為全面、自成體系的國家之一;
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應用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機構和各類企業機構在內的、多層次的科技力量布局;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科研條件和科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目前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一些科研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形成了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000 余萬人(居世界第一),研究開發人員近200 萬人(居世界第二)。
總體上,造就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豐厚的人才儲備。
三、科學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2013 年我國的SCI 論文數量已達23.14 萬篇,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三位。
四、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兩彈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進入21 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地迅速發展。2008 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0.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部商品出口總額的29.1%。
分布在全國各地的56 個國家級高新區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萬元GDP 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滿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
六、科技惠民成效顯著。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000 多個,特別是雜交水稻等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種植、糧食豐產等重大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使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 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此以不足世界10% 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 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七、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科技體制發生了重要變化,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科技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日益廣泛,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知識,廣大群眾的科技素質不斷提高。
八、國際科技合作呈現新的局面。
我國已與世界上152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其中 97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04 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民間科技交流十分活躍。我國科技工作者參加了近千個國際學術組織,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積極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等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開展中醫葯、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國際創新園、聯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開展對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
F.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G.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4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