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世紀的三大理論成果
一、孫中山與三民主義
1894年,孫中山聯合一些反清志士,在美國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標志著孫中山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20世紀初,國內出現了許多革命團體,孫中山提出團結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的主張得到許多革命者的擁護。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通過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中國同盟會創辦了機關刊物《民報》。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在三民主義中,民權主義是核心,是革命派的政治思想,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族主義是實現民權主義的前提,只有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取得民族獨立,才有可能實現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是對民權主義的補充和發展。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辛亥革命爆發。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城;接著,起義軍又攻佔了漢口和漢陽。武漢三鎮的革命取得勝利以後,僅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這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了高潮。在三民主義的指導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二、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
1921年7月,在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轉到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從此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些起義走的都是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後,毛澤東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義軍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會後,毛澤東帶領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它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通過這些文章,毛澤東作出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在1945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貢獻和發展。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完成了社會主義性質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實現了我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
三、鄧小平與鄧小平理論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這個現代歷史的偉大轉折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歷史性飛躍。
1978年5月開始進行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指導方針,明確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使用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科學命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思想,它的提出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初步形成。
1987年,鄧小平為黨的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精闢分析了國際國內的形勢,科學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經驗,回答了長時間以來困擾人們思想的一些重大認識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問題,把鄧小平理論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1992年9月,黨的十四大對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的確立。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召開,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鄭重地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章。這是我們黨經過近20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作出的歷史性決策。
鄧小平理論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成為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因為鄧小平理論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行了我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歷史性巨變。
Ⅱ 社會主義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有哪些
一、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
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標志著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二、 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
黨在八大前後,特別是毛澤東在1957年2月所作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
三、 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1、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論述第一大關系,是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
2、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要走一條有別於蘇聯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3、之後,毛澤東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濃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以及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同時並舉等等。
(2)將理論成果擴展閱讀:
一、地位和任務:
經過近一個世紀成千上萬人民前仆後繼、英勇頑強的艱苦奮斗,中國已經基本建立起工業社會主義社會及其文化,它是現代人類社會的一部分,而由於它原來的歷史基礎十分落後及其達到現時狀態的曲折道路,它在許多方面都還沒有達到現代社會的先進水平,即沒有實現現代化,因而它還有現代化的任務。
所謂社會主義建設,就中國而言,其具體內容就是通過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毛澤東及其戰友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就是為了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鄧小平理論就是一個建設現代化中國的理論。
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其具體內容包括我國社會的一切方面。
報告指出:「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二、民主政治
2002年5月31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講話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的根本是民主選舉,作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一個重要的方面,基層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最直接的實際體現。
1982年修訂的憲法中明確了這一基層自治制度;1988年,旨在保障億萬農民自治權利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開始試行,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1998年正式施行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又進一步明確了村民委員會的自治性質,並完善了直接選舉的程序。
正是權利保護的不斷深入,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才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沿著一條以發展來促進民主、民生、民權,以發展來惠及每一個公民的健康之路奮勇前行。
Ⅲ 理論研究成果是什麼
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創刊於1979年,是由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和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學院主管、主辦的政治軍事法律綜合學術期刊。[1][2]據2020年第2期期刊內頁顯示,《理論研究》編輯委員會有委員11人。 據2020年7月20日中國知網顯示,《理論研究》共出版文獻量3000篇、總下載次數388056次、總被引次數6557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0.401、(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0.159。[1]據2020年7月20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理論研究》共載文1929篇、基金論文量為4篇、被引量4485次、下載量4次,2018年影響因子為0.65。[3]
中文名
理論研究
外文名
Theoretical Research
語種
中文
類別
政治軍事法律綜合
主管單位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學院
更多
辦刊歷史
1979年,《理論研究》創刊,初期作為內部資料以活頁的形式不穩定出版。
1984年,《理論研究》刊期為半月刊。
1986年,隨著教育正規化步伐的加快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改為16開本雙月刊。[2]
1987年,該刊刊期變更為雙月刊。[1]
1988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為正式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2014年12月,《理論研究》被正式公布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4]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主要欄目
《理論研究》設有專論、中西部發展論壇、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社會構建、科學發展觀、黨建研究、法治文明、理論探討等欄目。[3]
讀者對象
《理論研究》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各級領導幹部、理論工作者和幹部教育工作者
Ⅳ 什麼是理論成果
指人們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建設成果。
理論是指人們關於事物知識的理解和專論述。成屬果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在某一活動領域中通過概念作家的聯系進行邏輯思維,管理,聯系客觀實際,推演出正確的概念,形成原理,經過對眾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長期的實踐觀察和大腦思維的總結,對某一事物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簡化的描述事物演變過程的模型,稱理論成果。
(4)將理論成果擴展閱讀:
理論成果示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是由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使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來,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和國家的長期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
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問題,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深化了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推進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5)將理論成果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意義: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貫穿黨的歷史波瀾壯闊交響樂的主旋律,也是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主基調。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上的突破深化造就中國社會一場又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國社會革命偉大實踐的變革成就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次又一次實現歷史飛躍。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有哪些
一、中央總書記指出,強調總布局,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
我們要牢牢抓好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十八大以來中央按照這個總布局,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工作,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二、中央總書記在大布局的各項建設中提出了許多新觀點。
在經濟建設方面,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政治建設方面,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在文化建設方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在社會建設方面,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社會政策要托底,創新社會治理;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等。
中央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講話中,集中論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四個全面」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布局的新概括。
三、中央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使中華民族的命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實踐證明,我們黨是一個堅持科學理論武裝、先進性特徵鮮明的黨,是一個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是一個經受得住各種風險考驗、不斷成熟自信的黨,始終是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
四、中央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事情要辦好首先中國共產黨的事情要辦好。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與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相比,與黨所承擔的歷史任務相比,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組織建設狀況和黨員幹部素質、能力、作風都還有不小差距。特別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面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
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理論成果
中國特色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襲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的主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科學發展觀的主題: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Ⅷ 鄭綿平的理論成果
鹽湖生態環境資源研究與「鹽湖農業」理論
1982年,鄭綿平在扎布耶湖發現大面積天然嗜鹽菌、藻,對其進行地質生態條件研究,證明這種藻有優於世界已知杜氏藻的嗜寒性,這意味著可以擴展世界鹽藻生產的期限,從而填補了中國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引起國內外有關方面的關注。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和他的學生通過對嗜鹽菌、藻的研究,對某些形式硼酸鹽沉積機制的探索,發現鹽藻有較強的親硼性,可濃集相當量的硼分,其死亡堆積層還可轉溶出硼,並形成大量腐殖酸。據此,他提出「生物成硼作用」的新觀點。這對闡明某些現代和古代硼礦床成因開辟了一條新思路,在國內外均屬先行。1990年以來,他進一步查明了鹽藻的鹽度、pH值和營養物等天然生長因子,還發現了多處具有開發前景的鹵蟲資源。
鄭綿平從鹽湖(鹽田)生態系統的開發遠景分析出發,提出「鹽湖農業」的概念,它既是一種鹽水或水產養殖業,又與鹽水域周緣耐鹽生物群密切相關,進而構成水產—農牧業研究開發的新領域。但是它仍具有農業生產之基本屬性,即它的經濟再生產同自然再生產交織或「一致」。因而它仍屬農業范疇,故稱為「鹽湖農業」。按此概念,鹽湖不僅是無機鹽產地,而且也是一種新型「農田」;它不但可廣泛捕撈和養殖鹽藻、鹵蟲、螺旋藻、某些耐鹽魚種和鳥禽等促進新形態農禽、漁業,以及鹽湖鹽鹵特殊機制在工農業的應用,又可種植湖緣耐鹽農作物。它是人類索取蛋白質、食物色素、脂肪等食物和多種工業、科學材料的新領域。
中國傑出科學家錢學森曾將21世紀的生物技術稱為「第六次產業革命」,並在1994年4月24日給鄭綿平回函中說:「鹽湖農業不同於一般意義的農業,是利用鹽湖生態環境及日光,通過生物生產商品,是農、工、貿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知識密集型產業。」「鹽湖農業是21世紀的產業。」
Ⅸ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有哪些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思想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產物.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解決了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實踐基礎是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時期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問題.
拓展資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一是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具體化。二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上升為馬克思理論。三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根植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
(資料來源:網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Ⅹ 理論成果
根據成礦背景、礦床地質特徵、礦床地球化學特徵,對祿豐一武定地區銅鐵礦床成因的幾個主要因素——礦源、液源和熱源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提出祿豐—武定地區昆陽群中產出的鐵銅礦床系列,是以火山噴流活動為起源、以深部物源為主要礦質來源、以熱勢能驅動下的熱水環流系統為礦質運移方式、以同生斷裂為主要通道,噴流出含礦熱液或熱水,以機械沉積方式、物理化學沉積方式和生物化學沉積方式在海盆地有利部位沉積下來形成的,後期不同程度疊加了成岩、改造、再造成礦作用。其成因總的歸結為同生噴流熱水沉積加改造成因,即本區域的稀礦山式、落雪式、桃園式3種類型的鐵、銅多金屬礦床系列,由火山噴流、熱水沉積一改造成礦作用分階段形成。
祿豐—武定地區的成礦規律可概括為:「裂、火、構、盆、層、相、深」7個字。即祿豐—武定地區的成礦規律包括了:①裂谷背景:祿武地區是昆陽裂谷內幾個火山活動中心之一,其成礦作用與昆陽裂谷的發生、發展及演化有成因上的密切聯系,可以說裂谷帶內形成了區域礦帶並控制其展布。②火山噴流:裂谷發生初期的地塹式斷陷盆地,沉積了鐵礦及火山噴流岩,含銅熱液沿高滲透帶通道再次活動疊加在沉積岩之上的銅礦體,形成了火山噴流沉積銅鐵礦——稀礦山式銅鐵礦床,比較典型的有鵝頭廠銅鐵礦床和迤納廠銅鐵礦床。成谷時期由於同生斷裂的差異性運動,產生局部的隆起和凹陷,其斷裂提供了有利場所,火山噴氣及熱鹵水提供了成礦物質來源,形成了沉積礦源層,再經成岩作用及後期熱液的疊加形成火山噴氣熱鹵水沉積型的東川式銅礦床,比較典型的有小新廠—大美廠銅礦床和老五少銅礦床。③構造活動:區內南北向斷裂及其派生構造,不僅控制著岩漿的噴發、侵位,也是礦源上升和運移富集的通道,而且對鵝頭廠組、落雪組和因民組礦源層的改造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有背斜軸部和兩翼以及有利的斷裂部位,受到後期熱液活動的改造,常沿節理、裂隙形成脈狀、網脈狀、塊狀銅鐵礦石。④斷陷盆地:裂谷帶內的二級裂陷控製成礦亞帶,三級斷陷盆地控制礦化集中區。⑤賦礦層位:區內的鵝頭廠組、落雪組、因民組即為賦礦層位。⑥多種岩相:火山噴流相、火山角礫相、碳酸鹽台地相是成礦的有利環境。⑦深源疊加:祿武地區侵入岩發育,種類較多,有基性、中基性、超基性岩等。角礫岩帶內常有火山熱液活動。由於岩體侵入或隱爆期後帶入含銅氣液,熱液使白雲岩銅礦化富集,形成較富的銅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