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烏龜山考古成果

烏龜山考古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04 09:02:39

❶ 討論--杭窯龍泉是怎麼回事---有知道的朋友請回答---有瓷片的請上貼

有朋友說是南宋小朝廷官用的龍泉---不知有沒有這個說法?並且是白胎龍泉[ Last edited by 烙印 on 2004-6-13 at 21:19 ]

❷ 夢見一座彩色的烏龜山

夢境與凶吉禍福無關,與生男孩女孩也是無關的,所以做什麼夢是沒有什麼寓意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就是你平時想的東西。。只是你自己的所想而已。。。就算最後真了,不過是你擔心的巧合。。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人為什麼要做夢,不做夢會有什麼反應呢?

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復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均有增高的趨勢,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

由於人在夢中以右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後則以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過程中,使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損害或有病的一種徵兆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證實了這個觀點,即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倘若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斷,如果長期無夢睡眠,倒值得人們警惕了。當然,若長期惡夢連連,也常是身體虛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預兆。

❸ 南京哪裡有好玩的地方

每年學信學院都會組織我們這些學員聚會。

一、免費的景點有這些:
南京博物院
江蘇省美術館
梅園新村紀念館
南京雲錦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航海博物館
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玄武湖公園
清涼山公園
明故宮遺址公園
石頭城遺址公園
鄭和公園
情侶園
月牙湖
夫子廟
南京長江大橋
1685創意園、金陵機器製造局
石鼓路天主教堂
江蘇科技館
雨花台風景區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中山陵風景區
老門東歷史街區
先鋒書店
紫金山
南京紫霞湖
惠濟寺公園
浦口火車站、浦口碼頭
綠博園
老山國家森林公園
江寧牛首山
方山地質公園
將軍山風景區
湯山風景區

二、收費的景點:
總統府40元

明孝陵70元
靈谷寺35元
棲霞山25元
閱江樓40元
燕子磯10元
紅山森林動物園30元

❹ 臨安城的考古發掘

1983年開始臨安城的考古工作。先後發掘烏龜山下的南宋官窯遺址,勘測宮城的位置、范圍,在宮城內發現了大型夯土基址2處及大面積的池塘遺跡,還在望江橋到新宮橋之間發現了推測是高宗「德壽宮」的遺跡。臨安城在錢塘江和西湖之間的小平原上,平面近似長方形。宮城在城南端,位於鳳凰山東麓,周長九里,城牆夯築,是在原臨安府子城基礎上增築而成的 。臨安城內有一條縱貫南北的中心御街(今中山路),街兩旁店鋪林立,是全城最繁華的街道。在街的東面有兩條運河。城內有四條橫街,橫街間為小巷,民居常常是前街後河,充分利用了河道的便利。這種縱街橫巷,前街後河的街道系統,十分適合於南方。

❺ 宋官窯器上有鱔血紋是北宋還是南宋時期

宋官窯器上有鱔血紋是北宋時期。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徵是釉內呈現冰裂、蟹爪、梅花和開片等紋樣,也有作鱔魚血狀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絲鐵線兩種大小不同的開片。南宋官窯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類似,有黑土色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無紋路。

據宋•葉寡《坦齋筆衡》記載:「北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窯燒造,名為官窯。」官窯又可分北宋(汴京今開封)官窯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內司窯、郊壇下官窯。北宋官窯窯址已深埋地下7米無法尋找,而南宋官窯窯址經考古發掘已在杭州烏龜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窯由於直接受到汝窯的影響,雖然當時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地處豫東大平原,當地並無瓷土、釉葯原料,也可以從汝州、禹州等地運去原料,然設窯燒造官瓷,當然也離不開汝州工匠們熟練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三足弦紋爐與北宋官窯的沖耳三足爐,二者釉色極相似,不僅風格雷同,甚至一脈相承。

北宋官窯

北宋官窯的原料也非常講究,均選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陳留、鈞州等地,所以馬祖常詩雲:「貢篚銀貂金作籍,官窯瓷器玉為泥。」官窯產品胎骨有白、灰、紅等色,白的含有鐵質的黑釉護胎足,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綠等,其釉薄如紙,釉內呈現冰裂、蟹爪、梅花和開片等紋樣,也有作鱔魚血狀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絲鐵線兩種大小不同的開片,成為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徵。其造型多爐、瓶、壺、尊、碗、盤、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北宋官瓷對釉色的追求與完善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其釉質肥厚,瓷無修飾,主要以釉色之美、紋裂之俏,去追求藝術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見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黃等釉色,且以粉青為上。明學者高濂在其《燕閑清賞箋》中言:「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緒三十四年開始編纂,兼收網路,重在溯源的《辭源》第二冊「官窯」欄也道:「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大觀間京師置窯燒瓷。胎骨有白、灰、紅之分。其土取自汴東陽翟,淘煉極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綠。粉青為上,淡白次之」。北宋官瓷外觀的總體藝術特徵可概括為:造型古樸莊重,釉質如脂如玉,所裂紋片靈動飄逸,形如龜背,色如鱔血,釉面瑩瑩冰片極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紅如鐵。作品觀之神韻內蘊、質朴無華,不獨無什麼精美雕飾和裝飾,也更無什麼艷彩塗繪,其完全憑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紋片之美抵達其冰清玉潔、神韻天成的美學境界。清乾隆帝為北宋官瓷所賦詩句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摩挲真是朴之朴,詠嘆仍非觚不觚。合贈何人合長吉,簪花得句負奚奴。

南宋官窯

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把京城由汴京(開封)遷到了浙江臨安(即杭州)建都,史稱「南宋」,在北宋南遷時,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繼遷到南方,這時北方一些瓷窯逐漸衰落,甚至停產,而南方制瓷業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南宋遷居臨安後,在鳳凰山下設窯,稱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後來又在烏龜山下的郊壇另設新窯,稱為「郊壇下官窯」。以上兩個官窯統稱「南宋官窯」。

修內司官窯據曹昭《格要論》記載,「官窯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類似,有黑土色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無紋路。」

郊壇官窯:在今浙江省杭州烏龜山。上世紀50年代起作了多次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

胎質:有黑灰胎和黑褐胎兩種、胎薄者施釉較厚。

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黃色、油灰色、釉面有開片紋,紋片較大,有冰裂紋。

造型有:盤、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傳世品有方、圓、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貫耳、膽式弦紋瓶。葵口花式盤、葵口圓口碗、盞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鐵足的特徵。器物多採用支釘支燒,洗有5-8個支釘。少數器物從造型和釉色,紋片都與哥窯難以區分。官窯製品明、清御窯大量仿製,其中雍正仿品質量最好,有達到亂真的程度。

❻ 古代瓷器的種類(歷史的見證)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讓我們來認識古代瓷器的種類有哪些?




古代瓷器的種類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產品多樣,富於裝飾,技藝嫻熟,工藝精細。瓷藝薈萃,相互促進,爭芳斗艷,獨具風韻。全國各地官窯林立,民窯四起,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進而出現了激烈的競爭局面,並形成八大窯系。大江南北,各地窯口競相仿製。由於北宋皇宮的特殊需要,選定工藝精湛,技藝超群的「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由宮廷直接壟斷或派職官進行監燒,專為宮廷顯貴燒制御用品,更由於宮廷的賞識與寵愛,又將這五大名窯的產品作為官窯產品,為了顯示皇宮的獨尊,有的產品甚至禁止在民間流通和仿製,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廣為流行的商品瓷器,一旦被宮廷壟斷後,則成為皇宮御用的工藝美術陳設品,民間禁用。五大名窯的出現,充分展示了我國北宋時期陶瓷發展歷史,跨進了繁榮昌盛的新格局。

1)汝窯:因產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尋,汝官窯已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宋時寶豐歸汝州管轄)找到。汝窯以產青瓷著稱,土質細膩,胎堅細蜜,釉色潤澤,釉中和瑪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蝦青,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也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贊美。汁水瑩厚,有如堆脂,視若碧玉,扣聲如磬,汁中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底上有細小支釘痕。汝窯分為汝官窯(專為宮廷燒制御用汝瓷)和民窯(即臨汝窯)兩部分。民窯造型多樣,美觀大方,富於裝飾,藝術性強,圖案豐富,線條流暢,堅固耐用,備受青睞;而宮廷用瓷則造型秀麗,工藝精細,瑪瑙為釉,釉色蘊潤,胎呈香灰,滿釉裹足,開片密布,高雅素凈。汝窯是北宋後期元祐至崇寧間20多年裡為宮廷燒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盤、碗、碟、洗、尊、盞、托、水仙盆等。盤、洗、碗多為圈足外卷,足底有3-5個支燒痕。碗是蓮花式,較深,是宋代較為盛行的注碗形式。盤有花口、圓口、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盤是較為獨特的器形。瓶:有紙槌瓶、長頸瓶、長頸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盞托為方花瓣式,水仙盆為橢圓形。汝窯器物胎較薄,質地細膩,呈香灰色,修坯精細一絲不苟。

2)鈞窯:因在河南禹州城內古鈞台附近設窯燒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點:造型端莊,胎質細膩,堅實緻密。扣之其聲,圓潤悅耳,萬紫千紅。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瓷的造型除碗、盤器皿,還有壺、罐、爐、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別在鈞台窯出土的多種宮廷美術陳列品和各類花盆、盆奩兒、尊、爐、瓶、洗及文房四寶等。

鈞台窯經考古鑽探、發掘證明,該窯址總面積為36萬多平方米,共分四個不同品種的燒造區,即白地黑花瓷、青瓷與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鈞窯燒造區。這里的鈞瓷純屬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品窯口,其主要特徵:紫口鐵足,芝麻醬底,窯變美妙,紅紫相映。開片密布,釉層蘊潤,做工精細,胎堅緻密。有蚯蚓走泥紋者尤好。鈞窯的花盆及盆奩兒,為了適應北宋皇宮的設計需要,盆及盆奩兒同號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漢字型大小碼,一號最大,十號最小,以次遞減,形成了鈞瓷獨有的特點。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爐、缽、碗、盤、瓶、出戟尊等。以銅金屬為著色劑的乳濁釉通稱鈞釉,顏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海棠紅等多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千」。鈞窯釉料配方一致,由於入窯的前、後、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窯後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絢麗多彩的顏色,為以後花釉、彩瓷開辟了道路。鈞窯另一個特點是坯胎在燒窯過程中,在低溫時發生裂紋經高溫時釉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補裂紋而形成蚯蚓走泥紋。

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宋室南遷,隨之帶走大批北方各種手工藝工匠,從此宋鈞一厥不振。但在宋鈞盛名影響之下,民間於戰亂之後為了生活,各地借宋鈞之名恢復了鈞窯原始時期的青器—元鈞。與宋鈞相比大為遜色,偶爾也見有帶紅紫斑一類的瓷片,是有意識的在青釉下塗一塊紅銅釉。燒出後雖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滿全身,更沒有象宋鈞那樣絢麗多彩的窯變顏色。故有人對元鈞的天青釉和紫斑進行化學分析表明,這兩種釉色化學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佔0.33%,而青釉則僅0.098%,這也說明鈞釉紫斑是有意識塗上去的。如此一類的鈞窯遺址僅禹縣境內就有九十六處之多,至於臨汝、郟縣、登封、寶豐以及洛陽以西的新安縣,黃河以北的湯陰、鶴壁、安陽等地相類似的瓷片相當普通。此種元鈞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較簡單的釉料配方製成。故胎壁較厚、笨重粗糙,內含雜質較多。燒成後胎內有夾砂或氣孔現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黃白色、黃色、黃褐色、橙黃色,製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為主,如盤、碗、碟、板沿洗、缽缸之類的器物較多。施釉薄厚取決於上釉技術和生胎的強度,一般說元鈞釉厚施釉二、三遍,燒成後大多釉垂如蠟淚。有時造成釉內含氣泡較多,或有沒有燒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遺留在釉內形成的斑點。更由於爐溫掌握的晶徹的珠光釉,時而因溫度不足或溫差不一,使之釉面顯藍灰、青灰、豆青、灰綠或煙薰發黑等色調。雖有天青、天藍、月白、紫紅斑等釉色,但極艷麗細膩,瑩潤的已不多見。製法上元鈞與宋鈞也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宋鈞多採用支燒滿釉、器底遺有細小支釘。元鈞則採用疊燒,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飾不甚規整,底足削旋時由於刀具斜放底足中間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較薄,是元代鈞窯突出的特點。

3)官窯:據宋•葉寡《坦齋筆衡》記載:「北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窯燒造,名為官窯。」官窯又可分北宋(汴京今開封)官窯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內司窯、郊壇下官窯。北宋官窯窯址已深埋地下7米無法尋找,而南宋官窯窯址經考古發掘已在杭州烏龜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窯由於直接受到汝窯的影響,雖然當時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地處豫東大平原,當地並無瓷土、釉葯原料,也可以從汝州、禹州等地運去原料,然設窯燒造官瓷,當然也離不開汝州工匠們熟練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三足弦紋爐與北宋官窯的沖耳三足爐,二者釉色極相似,不僅風格雷同,甚至一脈相承。

北宋官窯的原料也非常講究,均選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陳留、鈞州等地,所以馬祖常詩雲:「貢篚銀貂金作籍,官窯瓷器玉為泥。」官窯產品胎骨有白、灰、紅等色,白的含有鐵質的黑釉護胎足,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綠等,其釉薄如紙,釉內呈現冰裂、蟹爪、梅花和開片等紋樣,也有作鱔魚血狀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絲鐵線兩種大小不同的開片,成為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徵。其造型多爐、瓶、壺、尊、碗、盤、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南宋官窯

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把都城由汴京(開封)遷到了浙江臨安(即杭州)建都,史稱「南宋」,在北宋南遷時,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繼遷到南方,這時北方一些瓷窯逐漸衰落,甚至停產,而南方制瓷業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南宋遷居臨安後,在鳳凰山下設窯,稱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後來又在烏龜山下的郊壇另設新窯,稱為「郊壇下官窯」。以上兩個官窯統稱「南宋官窯」。

修內司官窯:至今沒有發掘僅據曹昭《格要論》記載,「官窯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類似,有黑土色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無紋路。」

郊壇官窯:在今浙江省杭州烏龜山。上世紀50年代起作了多次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

胎質:有黑灰胎和黑褐胎兩種、胎薄者施釉較厚。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黃色、油灰色、釉面有開片紋,紋片較大,有冰裂紋。造型有:盤、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傳世品有方、圓、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貫耳、膽式弦紋瓶。葵口花式盤、葵口圓口碗、盞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鐵足的特徵。器物多採用支釘支燒,洗有5-8個支釘。少數器物從造型和釉色,紋片都與哥窯難以區分。官窯製品明、清御窯大量仿製,其中雍正仿品質量最好,有達到亂真的程度。

4)哥窯:產自浙江龍泉,相傳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燒瓷謀生,而且都比較成功,然章生一燒制的瓷器更為名貴,更得到社會各界的贊賞與青睞,榜上有名,既稱哥窯,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徵: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多種色調。黑灰胎有「鐵骨」之稱。其釉為失透的薄乳濁釉,以灰青為主,還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黃、淺青等色。器表紋片裝飾,大小有別,有的大紋片呈現黑色,而小紋片呈現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美稱。但也有純小開片紋者,紋片全部呈現黑色,世稱「百圾碎」為其綽號。傳世的哥窯器造型有:各式瓶、爐、碗、盤、洗、碟和罐等。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又有瓷胎與砂胎之別。

哥窯列為宋代名窯,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列名於宋名窯汝窯、官窯之後,鈞窯、定窯之前,可見哥窯已被當時認定為宋窯,並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對象。然而由於它的傳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貴。更由於傳世少,稀有難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現仿燒。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雲:「舊哥哥窯出(指出產某地,產地待考),色青濃淡不一。也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也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舊哥哥窯當指宋代哥窯,而從元末已出現的仿哥窯則為新哥窯。《格古要論》沒有說明哥窯與弟窯之關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現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窯場的事。哥窯生產開片瓷,弟窯生產不開片瓷的龍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窯場進行大規模調查和發掘,沒有發現單獨生產哥窯的窯址。而釉面布滿開片的哥釉瓷是龍泉青瓷中部分窯址的一種產品,很有特點,生產作坊也不是一個獨立的瓷窯體系,後人錯誤的把它分為哥窯、弟窯兩個窯系。明清以後景德鎮有專仿哥窯的產品。

5)定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瓷村。曲陽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唐,發展於宋,延續燒瓷至金、元時期。唐代始燒白瓷、黃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窯影響,有玉壁底碗、注壺、瓶類等器形。宋代定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燒制碗、盤、盞、盒、壺、瓶、枕等類器物,以白釉為主,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釉、褐花等品種,白釉器胎白堅硬,薄胎、釉白中泛牙黃色,因覆燒而形成形成無釉的芸口,釉流有淚痕。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紋飾題材有蓮瓣、龍鳳、牡丹、蓮池游鴨、嬰戲、鴛鴦等。北宋晚期一度為宮廷及官府燒制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窯龍紋盤、碗、既專為皇室燒造,有些器物入宮後刻「風華」、「壽華」、「禁苑」、「德壽」等宋代宮殿名稱。窯址出土白瓷標本刻有「官」、「新官」、「會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識,顯然是為官府或某些機構而燒制。定窯黑釉,釉色黑如漆。醬釉器有內白釉外醬釉的復合釉。綠釉標本發現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窯印花白瓷及覆燒方法影響一批瓷窯,如河南鶴壁、山西介休、霍縣、陽城、盂縣、平定、四川彭縣、江西景德鎮都摸仿定窯白瓷,形成以定窯為中心的定窯系。霍窯仿定產品有土定之稱;景德鎮仿定有南定之稱。明、清景德鎮仍有仿定窯的器物。




以上介紹的古代瓷器的種類你清楚了嗎?更多請持續關注。

❼ 古代的城市建設是什麼樣的

宋元時期的城市建設主要體現在三個城市:東京城、臨安城以及元代大都。

東京城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代東京(今開封)有三重城,每城都有牆、河環繞。外城牆周長19公里,是在後周建設起來的。內城就是唐代汴州的外城,周長9公里。內城的主要建築有宮殿、衙署、寺觀、王公府第、店坊等。宮城位於內城中央而稍偏西北,是皇帝宮室所在,又稱大內。每面各有一門,城四角有角樓。西南中央門為丹鳳門,門外是街,門內是皇帝的宮殿,前面是大慶殿,為皇帝大朝的地方。其後是紫宸宮,為常朝的地方。西側是文德殿、垂拱殿,為日朝與宴飲之所(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再往北是皇帝的寢宮與內苑。內城東北角是大型園林——皮岳,外城西郊是金明池,為皇帝游樂的御苑。

艮岳是人工造的峰巒岩洞,池島虹橋,樓台亭榭,曲徑游廊。《水滸傳》中所寫「花石綱」就是用來建造艮岳的。所選材料考究,從太湖等地運到東京。金明池,周牆九里。據宋代畫卷《金明池奪標圖》可知,池四周有臨水殿閣、船塢、碼頭等。池中央有島,島上有殿閣、亭子和迴廊,岸島之間有橋相連,池水面積甚大,可賽龍舟。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東京內城有8廂121坊,仙城外有9廂14坊。繁華的街道酒樓甚多,且多為二三層。防火設施有望火樓。綠化繼承了唐代的傳統,街道栽果樹、御溝植荷花。城內有汴、蔡、五丈、金水四河,河上橋梁很多,汴河上有13座橋,蔡汀上有11座橋,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畫的就是天漢橋和虹橋。東京城是宋代最大的城市,人口已達120萬,也是10—12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臨安城

臨安城,中國南宋王朝的都城,位於今浙江杭州市城區,是宋代的四大海港之一。金滅北宋後,宋高宗於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為臨安府,作為行在所。紹興八年(1138)正式定臨安為行都。臨安城人口最多時達124萬,超過了東京。臨安有兩重城,成長方形,東西狹,南北長。宮城的殿堂沒有東京的雄偉壯觀,城中的布局與建築也沒有東京的宏大氣魄。它是屬於總體布局和設計細巧繁縟的風格。纖細的街道縱橫交錯、店鋪林立、商業繁茂。城北城南兩碼頭是最繁華的地區。錢塘江邊六和塔兼作引航燈塔,海運與外貿十分繁盛。

一般房屋宅第的建築由簡到繁,規模漸大。從正方形平面發展為長方形,又從長方形發展為「凸」字形,又從「凸」字行發展為「二」字形和「王」字形。高層建築逐漸增多,臨街酒樓二三層者已不罕見。臨水房屋是臨安的建築特色之一,不僅宅第臨湖臨水,而且貨棧也臨河臨水,便於運輸。各種形式的房屋錯落有致,起伏變化,成為臨安的又一建築特色。

因南宋希圖恢復北方祖先基業,現在的臨安城基本上保持原樣。1983年臨安城的考古,先後發掘烏龜山下的南宋官窯遺址,勘測宮城的位置、范圍。在宮城內發現了大型夯土基址兩處及大面積的池塘遺跡,還在望江橋到新宮橋之間發現了推測是「德壽宮」的遺跡。臨安城在錢塘江和西湖之間的小平原上,平面近似長方形。宮城在城南端,位於鳳凰山東麓,周長九里,城牆夯築,是在原臨安府子城基礎上增築而成的。臨安城內有一條縱貫南北的中心御街(今中山路),街兩旁店鋪林立,是全城最繁華的街道。在街的東面有兩條運河。城內有四條橫街,橫街間為小巷,民居常常是前街後河,充分利用了河道的便利。這種縱街橫巷,前街後河的街道系統,十分適合於南方。

元代大都

大都是元代的首都,它曾是遼的南京,金的中都,但主要建築由元代完成。大都的設計與規劃者是劉秉忠和西域人也黑迭兒。自至元四年(1267)開始,歷時20餘年才完成。大都的水系由郭守敬設計和規劃,將東面的運河——通惠河與大都相連,又將西山的泉水、城北的湖泊引入通惠河,既解決了大都的用水,又便於漕運。大都的排水系統全用磚砌,主幹道與分支道布局合理,很有科學性。皇城包括三組宮殿、太夜池和御苑。宮城位於全城中軸線的南端,又稱大內。宮城內的殿堂,以大明殿和延春閣為主,組成兩個群體,分為前後兩組,每組有都獨立的院落,中間用穿廊連為「工」字形。前為朝會之地,先為居住之所,殿後建有香閣。這是繼承了宋金的建築布局和風格。

宮城之西是太液池,池西部南側是太後居住的御苑,北部是太子居住的興聖宮。宮城之北是御苑。

皇城東西兩側是太廟和社稷壇,這是按《考工記》中「左祖右社」的布局設計的。

宮殿的建築材料使用了宋代慣用的紫檀、楠木、琉璃等。裝飾用方柱,以紅色繪金龍。牆上掛氈毯、毛皮等,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習慣。同時,壁畫、雕刻、建築形式留有喇嘛教建築的風格。宮城內的蓋頂殿呈瓢形,維吾爾殿和棕毛殿等建築都是過去所沒有的,為大都增加了新風采。

閱讀全文

與烏龜山考古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