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熟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你好,人本主義心理學即題主所說的人本主義,是一個有重要影響的心理學流派。馬斯洛、羅傑斯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㈡ 格賽爾的自然成熟理論的定義
格賽爾的成熟說理論的主要觀點是「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二:成熟與學習。其中更著重於成熟,認為成熟與內環境有關,而學習則與外環境有關」。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格塞爾認識到自然與教育都極為重要,他警告其他人不要過快將心理無能歸因於特殊原因。他相信人類行為的許多方面,例如用左右手的習慣和氣質是遺傳獲得的。
格塞爾認為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是按基因規定的順序有規則有秩序地進行的。他將發展看成是一個順序模式的過程,這個模式是由機體成熟預先決定和表現的。而成熟則是通過基因來指導發展的機制,即是一個由遺傳因素控制的過程,通過從一種發展水平向另一種發展水平突然轉變而實現。
在成熟論看來,發展的本質是結構性的,只有結構的變化才是行為發展變化的基礎。生理結構的變化按生物的規律逐步成熟,而心理結構的變化表現為心理形態的演變,其外顯的特徵是行為差異,而內在的機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格塞爾強調基因決定的時間表,強調成熟的順序,故而,年齡,尤其是分界年齡,理所當然就是兒童發展的時間指標。
㈢ 成熟論是誰提出者的心理學家
格塞爾是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生於美國威斯康星的阿爾馬鎮。1906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11年到耶魯大學供職,同時建立了兒童發展的臨床診所。格塞爾和他的同事們廣泛而詳盡地研究了兒童(包括嬰兒)的神經運動發展,提出了心理發展的成熟勢力說,簡稱成熟論。
㈣ 成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成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喬姆斯基
㈤ 成熟學說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觀點有哪些
從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外,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其中又以思孟學派的思想佔主導地位,在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中,曾與道家思想結合而出現魏晉玄學,與佛家思想結合而出現宋明理學,同近現代西方哲學和科學思想結合而出現所謂新儒學。儒家思想,雖在不斷變化之中,但也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東西,現就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的基本特點,作些簡述。
一、天人合一
在天人關系中,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兩種主要的不同觀點,從儒家的主導思想看,主要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又可分為人對自然規律能動地適應和控制,人對主宰的神和理的順從和崇拜。因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象》)和「人定勝天」(《荀子•天倫》)的枳極思想;也有將天神學化和將天理學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天人感應中的某些消極因素。
從天與人的關繫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句話勾畫出了中國古代教育哲學邏輯結構的基本脈絡。宋儒進一步將「天命」演繹為「天理」,這樣「道」與「理」又統一起來。由此可見,儒家的本體論,不是對宇宙的自然生成進行揭示和探討,而是將天、道、理、氣以至心、性等問題全部人格化,形成了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文化。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張載《西銘》)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全書•近思錄拾遺》)。總結了儒家所宣揚的天人關系,而且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到了最高的埋想境界。
以倫理為內容的天人關系,必然產生以性善論為主體的人性論,把人性與大道聯系起來,從本體論出發來界定人的本質,使人性也道徳化。盂子把仁、義、禮、智都放在人性之中,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並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把道德修養放在首位,教育就是要從人的內在本性來改變人的氣質。「仁」是儒家的道徳價值標准、「仁政」、「德治」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從孝悌出發,做到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體現出個體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高度的責任感、義務感和獻身精神,使個人與群體達到平衡發展。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對解決人我關系的枳極表現。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沒有把人與自然區分開來,沒有把自然作為獨立對象來進行認識和探討,這就影響到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不能得到獨自的研究和發展,其結果是直覺思維代替了科學實誠,道德實踐代替了生產實踐,這種思維方式和實踐方法,都對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不利的,這又是它的消極的一面。
二、政教統一
從政治要求出發看待教育的作用,使教育緊緊地為政治服務,這是儒家的一貫思想。《大學》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記》中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欲化民成俗,其為由學乎」。這里所說的「教學」與「學」,都是指整個教育而言的。重視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點。
前面已講到儒家非常重視「仁政」和「德治」,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不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因為前者只能達到「民免而無恥」,而後者則能夠達到「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要施仁政,行德治,就必須抓教育工作,通過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以達到國泰民安的政治目的。孟子更進一步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因而他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要求統治者「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使天下之民都能夠達到「明人倫」,「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孟子•騰文公上》)。他認為民心之得失,關鍵在教育。孔孟的「德治」和"仁政」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曾起過愛民的積極作用,但也形成了我國長期重德治而不重法治的傳統。
漢代的董仲舒更進一步提出「敎,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的論點(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把教育看作是實行政治統治的根本。在他的《賢良對策》中明確地提出,「古之平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把重視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作為一條歷史經驗向漢武帝進行建議。
教育為政治服務,體現在多方面,如統治階級利用國家政權掌握教育領導權,規定著各個階級和階層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為教育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利用國家政權來管理和控制學校,為學校制定規劃,確定教材,進行監督和檢杳;直至確定人才的培養規格和選拔制度(如歷史上的察舉制和科舉制)等等。
在儒家思想中,為學與為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而優則仕」,一直作為封建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信條被奉行。在儒家的治國安邦、「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的思想指導下,把為仕作為實現其政治現想的重要途徑。孔子曾提出「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的主張(《論語•微子》)。也就是說為仕是為行道,以達到其政治目的。所以《大學》中提出「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論體系,是對儒家政教關系最系統的闡明。
總之,教育與政治關系的極端密切,是中國以儒家為主傳統教育的一大特點。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第一、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與社會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治功能外,就教育的社會功能而還有經濟功能(包話生產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環境保護功能等等。
第二,在現代社會中,現代政治和觀代教育,應當具利現代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特點,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弘揚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等,應當成為現代政治對現代教育的基木要求。
三、文道結合
「文以載道」,「尊德性而道問學」,是儒家教育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教育,把知識教學與教學過程也道德化了。把知識教學與道徳教育融為一體,形成了知德論的特點。《中庸》提出:「知、仁、勇,天下之達德也」。因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有人把知、仁、勇解釋為智、德、體,但在儒家思想中,有關智、德、體的要求,也離不開道德的內容:孔子設文、行、忠、信四教以教人,大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性質。他所編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除《樂經》亡佚外,其他五經,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教科書。六經的意義和作用,如同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解釋的那樣:「《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都是施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要求把道德教育滲透到知識教育中去,把道德理想和現實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從兒童抓起,從小事做起。朱熹將教育分為小學與大學兩段,認為小學教育就是要「教以事」即「教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以此向兒童灌輸道德倫理觀念,培養和訓練道徳行為習慣。到大學階段再「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並指出:「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大學章句序》)。這個道,就是當時社會所要求的倫理綱常和行為准則。在這些倫理綱常中,固然有不少是有歷史性與階級性局限的,如封建倫理關系中的「三綱」就屬於這一類;但也有不少是符合社會發展、適用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共同道德規范,直到今天還可加以修正補充為我所用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性格和風尚,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體,只要我們賦予它以新的時代特色,還可以為我們今天所用。
四、知行一致
在知行關繫上,雖然對先後、輕重有著各種不同的意見;知行體現在不同領域內(如知識領域和道德領域)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在知行的思想基礎上也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分,等等。但在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踐行是其主要特點。
以上是對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的幾點簡略說明,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一是在發揚傳統教育思想時,要以儒家為主,兼容其他各家之長,集古代優秀文化之大成;二是要把傳統思想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立足於中國,放眼乾世界,建設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教育哲學體系來。
㈥ 成熟論是什麼
一、成熟的標准。成熟既可以是一個人生理上的指標,也可以是一個人心理思想上的指標。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是兩回事,但又是有的。講到心理成熟的問題,我認為,一個成熟的人在思想、感情、行動、經濟上具有較強的性,對別人的依賴性少。明白人生之為何物,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有切實的行動。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並且具備觀察和洞察事物的能力,面對現實生活有較好的態度,對挫折、困難有相當的承受和抵抗能力。凡事不再輕信,重實踐。總之,成熟的人意味著他找到了自我,並很好的處理了自我與外界的關系。一、重視諾言:成熟男人絕對不會出爾反爾,他對自己的每個承諾都相當重視,在許願之前周密考慮,自己的話是否真能兌現,如能兌現的話他決不說,言出必踐。他的每一句話都讓你覺得放心、可信任。滿嘴跑火車、亂放空炮、遲遲拿不出行動的男人,與成熟不沾邊。
㈦ 誰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論
一個是獨立,另一個是成熟。
所謂獨立,是一個去尋找和建立自我的過程。
比如人的前半生都有兩個叛逆期,一個是3歲左右,另一個是大家都知道的青春期。
在這兩個時期里,一個人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不!
當一個孩子不斷向父母,向老師,向周圍比自己強大的人說不的時候,其實在表達的意識是我要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所以,這是一個擺脫依賴,建立自我的過程。
這一點,有很多人在很多的文章和書籍中都談過,相信很多人對這個觀點也很熟悉。
02
今天我們想討論的是另一個課題:成熟。
成熟這個詞絕大多數的人也不陌生,但它的內涵其實被討論的還不是那麼充分。
在我看來,成熟是對獨立的一個延續,或者說進一步的發展。
如果說獨立是一個尋找和建立自我的過程的話,那麼成熟,就是一個擴大自我的過程。
在表達方式上,成熟的人的最典型的一個特徵則是不再輕易說不。
比如當一件事和自己預想的不一樣時,他們不再輕易說這就是錯的,或者不應該的。
比如當一個人和自己想法或觀點不一樣,甚至截然相反時,他們也不會特別生氣,或者跳起來攻擊和反駁。
總之,成熟這種心態的核心一點,就是讓一個人變得越來越接納,接納生活種種的不同。
03
如果觀察一下周圍的人的話,我們會發現,有非常多的人就是卡在了從獨立走向成熟的這個過渡期,過於太執著於說不,因而顯得不那麼成熟。
簡單來說,這種不成熟主要有三個表現:
不成熟表現1:有人和自己所想不一樣時,直接說不
不管是人還是事,總會有差異。
面對這些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觀點或態度時,不成熟的人第一反應是:
怎麼可以這樣?
也就是說他們的本能反應是消除它,而不是去了解它。
有一個人曾描述過這樣一種感受:
「當別人和我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時,我就會很生氣,覺得自己受到了巨大的挑戰。」
這種感受很有代表性,不嚴謹地說,這也是現在網路上只有爭吵而無爭辯這種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所在。
當一個人只能求同,而不能存異的時候,就會把自己的認知局限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無法獲得成長。
而成熟的人面對種種不同的時候,不會輕易說這是錯的,不會輕易地否定,而是先換位思考,懷著好奇和探索的心態去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想?對方的感受是怎樣的?
當一個人不輕易對不了解的事情說不,並去探索和探索這些不一致時,差異和不同就不再是引發緊張和不安的威脅,而是增進彼此了解和擴展認知的心理營養。
㈧ 格賽爾的成熟說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啊
格賽爾的成熟說理論的主要觀點是「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二:成熟與學習。其中更著重於成熟,認為成熟與內環境有關,而學習則與外環境有關」。
㈨ 成熟機制 是誰提出的什麼意思
成就機制是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提出的。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慾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這種成熟的防衛機制包括壓抑、升華、補償、幽默等。
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成熟心理防禦機制出現較晚。是個體成熟之後才能出現,其防禦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能解除現實的實際困難,滿足自我的慾望與本能,也能被社會所接受。
1,壓抑
壓抑也被稱為潛抑。一談到壓抑人們總認為是一種不好心理。其實沒有適當的壓抑人的不存在的。正常人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社會秩序,都是依靠每個人的壓抑作用來管制我們的行為的,越是成熟,有修養的人,壓抑作用越好。
壓抑是最基本的心理防禦機制,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慾望或沖動無法達到滿足或表現時,有意識地壓抑到潛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出現焦慮和痛苦。一般情況下,屬於主動遺忘和抑制。在主動性遺忘中,被壓抑的慾望和沖動並沒有消失,仍在不自覺地影響人的行為。
當然壓抑也不全是好處的,當壓抑的能量淤積時,它會嚴重影響個人行為的盲從性。當得不到適當的宣洩和利用就以各種症狀來表現出來。壓抑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心理防禦機制。
壓抑是精神分析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升華
是指不易被實現的本能慾望經改頭換面指向社會所能接受的,比較高尚的目標和方向,所以升華是最具有積極意義和建設性的防禦機制。弗洛伊德的一些書籍和有不少文獻闡述,藝術家和神經症之間的區別就是,藝術家把自己的能量升華到自己的藝術創造當中了。而神經症患者指向自己「殘酷地進行自我破壞」。 個體是產生利比多(現代心理學里的利比多所指比較廣泛:它指各種生命能量,包括生的慾望,活力,性力等。晚年的弗洛伊德也把利比多的概念更加擴大了)的「能量庫」,每一種能量不可能都能「點對點」地滿足,所以個體都經過改頭換面的形式他這些能量利用,正因這些個體就變得更加有靈活性和復雜性。
升華是一種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3,利他
與升華作用類似,即採取一種行為,不但能滿足自己本來的所需的慾望和沖動,同時其表現的行為可以幫助別人,有利於她人,受到社會之允許與贊賞。
4,幽默
幽默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指以詼諧的語言行為應對尷尬的處境,使自己擺脫困境、維持心理上的穩定。比較有修養的人常使用這種方法把僵持,尷尬的局面轉為輕松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