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兩系雜交水稻獲國家科技成果獎

兩系雜交水稻獲國家科技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2-01-03 23:52:11

『壹』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他的科研成就到底有多大

袁隆平的科研成就達到能使雜交水稻突破雙季畝產1500公斤。

2018年5月22日,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叄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

比數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次測產充分展示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更加契合實際生產的特點,從而有利於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高產、抗病、抗寒、抗倒等特點是第三代雜交水稻相比前兩代普遍具備的優勢,這也是這次測產在極端天氣的不利條件下,還能夠突破雙季畝產1500公斤的關鍵原因。」

袁隆平的人物貢獻:

袁隆平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

1997年,袁隆平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已於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中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2013年,他啟動了百畝示範片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計劃到2020年前實現目標。同時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促進科技成果的生產應用。

自2007年以來取得巨大的增產、增收效應,中國已有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參加的縣由20個增加至2012年50個,面積達882萬畝。截至2020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貳』 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科技成果

我校科技成果首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持,我校等全國18個單位參與完成的《兩系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是我校科技成果首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從1985年開始,尤其是從1987年擔任廣東省兩系雜交水稻育種攻關協作組組長以來,我校萬邦惠教授帶領攻關組研究人員,針對華南雙季稻生產特點,開展了兩系雜交水稻研究和選育工作。截止2013年,我校共選育出兩系雜交水稻新品種15個,19次通過國家和省級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在華南稻區廣泛推廣應用,為我國兩系雜交水稻的選育與應用做出了重大貢獻。

『叄』 兩系法雜交水稻是石明松發明的,為什麼後來袁隆平被列為第一獲獎人石明松只列第二

石明松後來觸電去世了,發明成果被袁隆平團隊接手,由於知名度和地位高,所以袁隆平被列在第一。

『肆』 袁隆平榮獲哪個國家最高榮譽勛章

袁隆平 (1930.9.7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與西南師范大學 合並組建為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麼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於是大規模的飢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麼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

『伍』 國家科技獎3項授予「水稻科學家」預示著什麼

8日出爐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有3項水稻研究成果和團隊上榜: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等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獲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潘國君團隊完成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海水稻」不僅能改造鹽鹼地,而且能增加糧食總產量,對保障我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袁隆平團隊提出:用3年時間,讓耐鹽鹼水稻的抗鹽鹼能力超過6‰且畝產300公斤以上;再用5年時間,實現稻作改良鹽鹼地技術產業化,為國家增加1億畝耕地,多養活8000萬人口。

自1979年我國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已經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研究和推廣,給當地帶來了顯著的增產增收。記者了解到,幾十年來,我國不僅為一些國家培訓了數以萬計的學員,還長期派出專家實地指導當地雜交水稻研究。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於人類,為我國贏得國際聲譽。袁隆平說,我們要推動雜交水稻在全世界的發展,幫助更多耕地資源稀少的國家拓荒變田,助力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

『陸』 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

1、在品種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制和測序工作,以及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中國荷斯坦牛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2、在技術研發方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動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趨於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4、在科技進步作用下,40年來我國糧食畝產從1978年的135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67公斤,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3億噸連續邁上4億噸、5億噸、6億噸台階,肉類總產量連續20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6)兩系雜交水稻獲國家科技成果獎擴展閱讀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

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

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一的經營向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情況才開始出現引人注目的變化。

農業生產結構的形成與變更受多種因素制約,主要有:自然條件;歷史形成的生產習慣和居民生活習慣;生產力的狀況;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

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農業發展的長遠方針與農業政策,都往往要求適當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但是,這些要求都只是影響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更。

農業生產結構的重大改變,主要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它使人類有可能改造自然條件來改善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條件,或者改造動物和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去適應自然條件。

『柒』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給我國以及世界各國人們帶來了什麼

在相同時間內 可以長出更多的水稻
雖然沒有吸收足夠的太陽能
但在現在人口眾多的地球 還有很多吃不飽飯的地方 這種水稻算是好糧食了

『捌』 兩系雜交水稻重要奠基人石明松的簡介

石明松(1938~1989),湖北仙桃人,原籍江蘇如皋。1959年畢業於荊州農校。先後任沔陽縣(今仙桃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農科所副所長,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協作組副組長,中國水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獲得者。
石明松(1938~1988),江蘇如皋人。1959年畢業於荊州農校。先後任沔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農科所副所長,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協作組副組長,中國水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73年,石明松在沙湖原種場「農墾58」大田中,發現「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此後6年,他對不育株進行測交和回交時發展,不育株的再生分櫱上能自交結實,分期播種的結果表明育性與光照長度有關。由此,他提出了水稻育種的全新設想:在長日高溫下制種,在短日低溫下繁殖,一系兩用。劃時代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由此開端。這一發現和設想震驚了業界,被稱為「世界領先的頂級發現」。
1982年,在湖北省農科院、武漢大學和華中農學院育種專家的共同努力下,致力於光敏感核不育二用系研究,終於育成一種多用的核不育系新型稻種—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摘下「水稻皇冠上第三顆明珠」。1985年10月,通過農牧漁業部、中國農科院以及省內外50多位有關專家鑒定,一致認為,這項成果是我國水稻史上繼矮化育種、雜交三系成功後的第三次重大發現。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正式命名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兩系法自此徹底淘汰三系法,樹立起水稻雜交史上一個新的豐碑。全國20多家報刊雜志登載他的先進事跡。1987年9月,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同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專家」稱號。1987年4月,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8年1月,在武昌參加會議期間,因觸電不幸去世。2014年元月10日,在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頒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在50個獲獎人名單中,石明松排第二,僅次於袁隆平。

閱讀全文

與兩系雜交水稻獲國家科技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