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再製造產業的應對策略
針對當前我國再製造產業存在的問題,有關專家認為,目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速發展期,對資源環境的消耗很大,發展再製造產業,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能源消耗;有利於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有利於降低產品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專家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強制定有利於再製造產業發展的政策。相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制定可行的激勵政策,對再製造企業實行稅收減免、加強財政資金支持等,對開展再製造關鍵技術研究給予資金扶持,鼓勵外商為再製造投資。同時,適時調整、放開對汽車等再製造產業發展的限制政策。對報廢產品的回收、拆解及再製造實現「變堵為疏」,建立再製造與製造、回收、拆解相銜接的制度。
二是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有利於再製造行業的管理辦法,杜絕假冒偽劣配件的流通。不論這些產品瑕疵是原產品本身存在,原產品經過使用後性能降低所致,還是再製造過程中產生的,製造廠家應當對其產品質量負責。同時加強建立實施製造商責任延伸制度,要求製造商對自己的產品進入報廢期後的回收與再製造承擔責任。鼓勵製造商對再製造產品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初始製造使用環境友好型設計、可拆卸設計和可再製造設計,提高產品的模塊化和標准化。
三是進一步擴大示範試點,引導形成再製造產業化。在當前開展的汽車零部件和輪胎再製造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再製造試點的內容和范圍,如擴大到家電、工程機械、化工冶金等領域。政府應該引導探索再製造產業化,支持產業化項目的實施,並逐漸形成研發、製造、分揀、回收、再製造、物流、售後服務等一體化產業鏈。
四是加強流通監管體系建設。首先,制定嚴格的再製造行業標准。如制定報廢產品檢驗標准、再製造技術標准、再製造產品質量標准等,嚴格確保產品質量。其次,對再製造行業採取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如再製造產品實行產品認證、強制標識、產品信息備案等制度;對從事再製造的企業實行生產許可證等行政審批或備案制度。
五是提高創新研發能力,重視人才培養。企業、科研院所應該加大對再製造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加強自主創新,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規模較大、有資質的再製造企業可以考慮自己建立相應科研機構或實驗基地,打造自己的專利技術、品牌、國家應該加大在再製造研發、應用上的支持力度,重視專業人才培養,推進再製造工程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力爭打造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鏈條。
⑵ 如何寫好民營企業發展戰略研究論文提綱
一、企業發展戰略的內涵
企業根據自身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的優勢,基於自身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在有效協調自己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從全方位的綜合因素出發,對自己的生產經營和資本經營所進行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即為企業的發展戰略。德魯克曾簡單的說,企業發展戰略的問題就是回答「企業是什麼?企業的未來應該是什麼樣」的問題。
二、企業發展戰略的作用
(一)企業發展戰略是企業行動的指南
企業的任何行動都得服務於它的戰略,不能在戰略產生之後還跟著熱點走。前一段時間部分民營企業不切合實際,「納米」熱了跟著「納米」走、「網路」熱了跟著「網路」走、「生物工程」熱了跟著「生物工程」走,炒到最後,只有概念而沒有產品。
(二)企業發展戰略是約束企業的短期行為與長期行為的主要規范
目前因部分民營企業沒有制訂長期發展規劃,所以對職業經理人就沒有這項考核的指標,經理人只顧企業的眼前利益,拼設備、耗資源,從不考慮企業長期的發展問題,這樣就造成企業的短期行為。
(三)發展戰略是企業經營活動的自覺行為所依據的基礎
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無論採取什麼樣的自主行為,其行為的依據都是這個發展戰略,因此企業的發展戰略的制定要有科學性而不要有隨機性,一旦企業的發展戰略制訂後,它就會作為企業未來很重要的判斷企業經營行為和選擇經營方向的一種基本依據。部分民營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決策權往往集中在老闆一個人的手中,因此極易造成決策失誤。
總的來說,要制訂企業發展戰略,就必須把它作為企業行為的基礎,判斷企業行為是否合理的依據就是它。從管理制度的觀點來講,企業發展戰略就不只是目標,發展戰略實際上就是規定了一個企業在未來一個時期內,確定企業應該怎麼走。
三、企業發展戰略內容的研究與制定
近兩年的經濟情況表明,中國已進入「過剩經濟」時代,資源不像以前那樣容易獲取,市場趨於飽和狀態,這就要求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面臨權力構造、市場培養、能力形成、世貿沖擊四重壓力下尋找和制定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發展戰略,從而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因此民營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應從產業發展戰略、市場發展戰略、技術創新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發展戰略、資本融通發展戰略、資本運營發展戰略等六個方面來綜合考慮。
(一) 產業發展戰略
產業發展戰略如何選擇,首先要明確企業在未來的產業定位上是搞一個產業、還是搞多個產業,即選擇專業經營、還是多元化經營戰略;其次還要考慮企業發展戰略的地域選擇范圍問題。
1.發展戰略經營領域的選擇。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中國企業的問題木在於需不需要搞多元化,而在於企業自身有沒有搞多元化的能力」。也就是說企業是否走多元化經營戰略的道路,應取決於當時企業的成長期和成長環境。如果企業處於成熟期,同時該企業目前發展的產業擁有擴張的力度和發展的空間,那麼這個企業就完全可由專業經營走向多元化經營發展戰略。
2.發展戰略地域范圍的選擇。(l)同行業領先企業。在行業前景看好的條件下,應堅持走專業化經營發展戰略,並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在經營地域上不斷擴展,從局部到全國,從全國到跨國;在行業前景不看好的情況下,應選擇多元化經營發展戰略,選擇相關性較高的目標進人,並逐漸實現在目標行業內居領先地位。(2)全國范圍內的領先企業。這類企業首選戰略應該是跨國經營,將其在中國積累的能量擴展到可釋放的國家或地區。(3)經營狀況一般的企業。這類企業應該堅守自己現有的行業領域和地區范圍,選擇同行業中的領先企業作為標桿,主動地運用標桿瞄準策略,使自己在現有的行業領域或地域范圍內獲得較好的市場地位。(4)面臨困境的企業。這類企業的戰略絕大多數是分離、重組、出售或破產清算,也就是說需要重新調整產業定位。
(二)市場發展戰略
所謂市場發展戰略,實際就是企業開拓和爭奪市場的全部措施和手段的總和,其措施和手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搶占統治權。搶占統治權的目標是爭奪市場「領導權』戰者是取得市場及產業壟斷權。杜邦公司經過15年艱辛的科學研究之後,終於發明了一種真正的人造纖維一尼龍,該公司立即投入了所有的資源來搶占統治權,它開始建造一家又一家的化學工廠,並在傳媒上大作廣告,因此杜邦公司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塑膠業。中石化集團、中石油集團,近期在全國的各大、中。小城市加速建立加油站,其目的就是搶占市場統治權,抵禦我國加入WTO後,國外同行業搶占我國市場的風險。
2.模仿與柔道。模仿與柔道的思路是在原創者留下疏漏的地方入手進行攻擊,從而佔領市場。巧妙的「模仿」也是一種創新,因為它比原來的創新者更好地理解了創新的真正含義。個人計算機原是蘋果公司的設想,但IBM公司利用這一設想著手設計了一種成為個人計算機行業的標准機器,以求壟斷或至少是控制整個領域,結果就產生了PC機。「柔道」的戰略是用巧力以柔克剛。早在1947年,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就意識到晶體管即將取代真空管,當美國的各大製造商們還沒有做好轉化晶體管的產品時,日本索尼公司以2.5萬美元的低價從貝爾實驗室的手中購得了晶體管的製造和銷售權,最終佔領了美國的收音機市場,索尼公司利用同樣的戰略進軍電視機、攝像機的市場。
3.構築要塞。「構築要塞」的目的則在於「固守陣地」,使自己免遭外來者的挑戰和入侵,其主要戰術為「關卡戰術」、「技術戰術」、「市場戰術」。將「漢堡』做進標準的生產線,讓全世界的人吃到味道完全一樣的「漢堡」和「乃昔」,這就是麥當勞的標准,誰想用麥當勞這個標准,誰就需要付給麥當勞錢,也就是說麥當勞設置了這個關卡。另外,利用技術專利和特殊的銷售手段,也可為企業構築要塞。傳播百年口味和美國百年文化,這就是風魔全球的可口可樂飲料,可口可樂公司自1886年就設置了由14種原料組成的可口可樂配方的關卡。
4.創造新客戶。創造新客戶是~種商業新策略,主要目的在於推出「創新」。其主要手段:(1)創造實用性。如網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服務方式和消費方式;(2)利用價格的優勢。中國聯通用戶的增加,主要是價格優勢的體現;(3)動態調整。「顧客就是上帝」,我們必須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調整我們的銷售和服務思路;(4)滿足客戶的價值觀。實施品牌戰略、質量戰略,讓客戶覺得值。
(三)技術創新戰略
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將新的知識與技術用於企業的生產經營之中,以創造和實現新的經濟價值。企業利潤的活動,即科技成果商業化和產業化的過程。技術創新發展戰略是指企業對所要實施的技術創新活動的總體謀劃,它具有全面性、方向性和長遠性的特徵,其內容包括:
1.產品創新戰略。產品創新是企業最重要、最基本的技術創新。其步驟為:一是市場調研。通過市場調研可以了解到用戶到底需要什麼功能?用戶的需求是顯在的、還是潛在的?用戶的需求是上升、還是下降?需求的分布如何?等等;二是產品創意開發。企業從各個創意源中搜索,選擇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創意進行綜合評估;三是新產品實體開發。其內容為新產品實體設計、試制及產品的延伸;四是新產品商品化開發。其目的是將所開發的新產品變為市場上可以銷售的商品,實現馬克思所稱的「驚險一跳」。
2.工藝創新戰略。工藝創新的目的是保障產品功能、質量、結構、投入產出比及規模的要求;經濟合理性的要求;產品可靠性的要求。
3.高新技術創新戰略。高新技術創新是將高技術成果商業化,採用高新技術開發和生產市場所需的產品。高新技術創新成功的關鍵因素:一是企業要有富有創新精神的領航帶路人;二是企業要掌握「核心技術」和「根部技術」;三是企業要擁有掌握「核心技術」和「根部技術」的人才;四是企業內部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五是項目選擇是關鍵中的關鍵;六是企業盡可能地得到風險投資資金的支持;七是較快地進入市場;八是加強技術服務。
(四)人力資源發展戰略
正確的實施人力資源發展戰略,是駕御好一個組織的最基本的手段。目前民營企業的領導人花在人的管理與進行人事決策上的時間,遠遠超過花在其他工作上的時間,因為沒有任何別的決策所造成的後果及影響,會像人事決策與管理上出現的錯誤那樣持久而難以消彌,這也是民營企業所面臨共性的問題。因此,要下大力氣解決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l.工作能力與企業文化相結合。這就一方面要求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還要求不斷提高企業文化,所以企業在培訓員工上必須要考慮到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伸為憲法》也好、《遠大宣言》也罷,都是將企業的文化納入到企業的管理之中,其目的就是確保員工融入獨立的企業文化體系之中。
2.引進與培養相結合。我們的民營企業往往用很高的條件去引進外邊的人來,其後果會造成引進與培養中出現不利於調動員工積極性的負作用,實際企業的內部就有這樣的人才,其實一些國際著名的公司是極其注重培養內部人才的。
3.流動與引進相結合。企業人員相對的流動則會促進新的企業文化的形成,可以給企業帶來新的活力和生機,但流動過速會對企業造成不利的影響。
4.工作性管理和非工作性管理相結合。要將員工融入於企業之中,就要對員工非工作性的活動有所了解,甚至進行管理。目前部分民營企業在放長假期間寧可拿錢組織員工搞一些集體活動,這對一些關鍵性的人員尤為重要。
5.人力資本管理與普通員工管理相結合。將企業的「人員」轉變成「人才」,也就是說將企業的每位員工的能量盡量釋放出來,這就要求人力資本管理與普通員工管理相結合,二者不可忽視。
(五)資本融通戰略
資本既包括債務資金,也包括資本資金,而資本融通既是債務資金的融通,也是資本資金的融通。所以資本的融通戰略要處理好以下三種關系:
1.債務資金與資本資金的關系。債務資金與資本資金形成了企業的資產。如果這兩個關系處理不當,對企業就會有消極的影響。因為債務資金過高時,往往債務會拖死這個企業,如韓國大宇汽車的資產負債率超過300%以上,企業出現危機時,債權人立刻出面干擾,要求撤回資金,造成企業因資金的短缺而被迫停產;另一方面,還會造成企業為銀行打工的局面。當然,資本資金太高,往往體現在社會資金 的利用似乎沒有達到應有的效用,對社會的資源利用率不高。
2.不同種類的債務資金的相互關系。企業債務有銀行債務、財政債務、公眾債務、社團債務、法人債務等。其中銀行債務和財政債務的風險要小一些,但是公眾的債務風險要高一些。同時,從使用的成本看,銀行債務的成本要比公眾債務的成本小。另外,從對內債和外債的風險分析看,因為外債受匯率的影響,而且外債到期必須還,因此外債的風險比內債要大一些。但不同債務之間的關系要處理好,最好是不同債務之間形成一定的合適比列。
3.不同種類資金的相互關系。一般來說,資本金的構成由法人、機構和自然人共同出資是比較合理的,但同時還必須考慮到資本金的集中度和分散度的比例關系。目前,國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局面普遍存在,國有股減持勢在必行;另一方面,民營企業老闆的股權過於集中的局面也必須相對的改變,這樣可使民營企業的產權結構更加趨於合理。實際上把處理好資本金的關系,作為搞好企業內部的產權結構及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的切入點,這樣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企業制度。
(六)資本運營戰略
企業要加速發展,就應當由生產經營的領域擴展到資本運營的領域。對於民營企業的老闆,就應當由「企業家」轉變成「資本家」。東方集團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就是走了一條從最初的房地產業、企業上市、資產重組、最後涉足金融領域的道路。一般來講,資本運營戰略的選擇實際上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
1.資本運營的目標。資本運營的目標:一是為企業體制和企業生產結構服務的目標。企業的發展戰略中都會涉及到自己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問題,因而要利用資本運營為自己的改革和結構調整服務;二是為生產經營服務的目標。部分企業為了擴張自己的生產經營,搞資本運營是一條快速的捷徑;三是為企業的利潤增長直接服務。買賣企業也好,甚至進入資本市場炒股也好,就是為了直接使利潤增長。
2.資本運營的方式。資本運營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資產重組;二是資本交易。如果為了實現改制、結構調整和為自己的生產經營服務為目標,那麼往往就選擇資產重組的方式;如果要是為了直接獲取利潤,那麼就選擇資本交易的方式。 3.塑造資本運營的平台。如果沒有資本運營的平台,就很難搞好資本運營這項工作,所以搞好資本運營就要塑造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資本運營平台。建立資本運營的平台有三個方面的措施:一是進入並控股金融機構;二是擁有相應數量的上市公司;三是進入並控股相應的基金。這樣就給資本運營做好了進口和出口的准備。
總之,以上六個方面淺談了民營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與制定,同時在制定民營企業發展戰略的過程中,還要考慮民營企業所面臨的發展前景,一是加入WTO的規則肯定對民營企業經濟會有良好的影響;二是國企改革也直接關繫到民營企業的發展;三是西部開發給民營企業帶來新的機會;四是北京申奧的成功給民營企業帶來新的商機。因此,民營企業要認認真真地研究和切合實際地制定本企業的發展戰略,從而確保民營企業能夠健康良性的發展。
⑶ 以市場為導向,實現成果轉化是什麼意思
以市場為導向,實現成果轉化意思是:市場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那麼就把相關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產品。
⑷ 責任彩票調查研究工作需注重將相關成果轉化為可應用於其他責任方面的策略和計劃是否正確
責任彩票調查研究工作需注重將相關成果轉化為可應用於其他責任方面的策略和計劃是否正確?國家相關部門所指定的實施細則來看,你的說法是正確的
⑸ 如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分析: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我國未來發展如此重要,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選對了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戰機。那麼,我們應把哪些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呢?從全國層面來看,要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葯、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但對於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如何正確地選擇符合本地區、本行業特點和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想,至少要把握三個要點。
第一,緊跟新科技革命軌跡。專家預測,即將到來的科技革命將會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徵。那麼我們選擇需要著力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要沿著即將到來的新科技革命的軌跡,選擇那些具有廣闊市場前景、能源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產業領域,進行重點培育和拓展。
第二,符合本地實際情況。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地區間的差異非常大,各地要在把握未來國際產業發展新趨勢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自身現有的經濟基礎,已有的產業結構特點,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選擇那些在本地區最有基礎、最具優勢條件、能夠率先突破的產業發展,防止出現一哄而起、浪費資源的現象。
第三,考慮產業發展風險。一般來講,現代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徵。比如,發展清潔煤、太陽能矽片等產業要考慮水資源狀況;發展生物質能源要考慮可用耕地的狀況和糧食安全;發展網路技術要考慮國家信息安全。類似這樣的制約因素,在不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會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在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產業發展政策時,要充分了解不同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是風險,並趨利避害地做好應對風險的准備工作。
措施:
一是加強規劃引導。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抓緊研究提出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和相關中長期規劃。
二是完善支持政策。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研究制定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綜合性政策,尤其是要解決好融資問題。
三是培育市場需求。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過程中,特別要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有序競爭的優勝劣汰作用,根據市場的需求建立產業進入和退出的有效機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良性發展。
四是健全創新體系。努力建設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創新平台,推動骨幹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產學研用的結合,加快推動一批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特別是要組成以優勢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聯盟,聯合攻關突破核心技術。
五是重大專項帶動。加快新興產業重大項目的實施,增強技術創新和產業化能力,帶動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六是加強國際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參與新興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引導外資投向新興產業,設立研發中心;推動科技、產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⑹ 如何實現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戰略
來第一、要把自源主創新的戰略重點放在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上,重點支持事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
第二、要加快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完善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機制,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第三、充分發揮政府在自主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科技宏觀管理體制,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
第四、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激發企業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特別要全面發揮人才資源在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要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必須把知識產權戰略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積極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法治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大幅度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第六、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結構優化升級是推動自主創新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⑺ 高一生物學困生學習效率低的成因及轉化策略 預期成果怎麼寫
高一生物學困生學習效率低的成因及轉化策略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新課程改革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進行,其核心思想
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生物學習困難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
生物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學習效率低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總幹事埃德加?富爾曾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識字的人,而是那
些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提高高一生物學困生的學習效率,不僅是教育教學的
問題,也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需要。 本文首先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對高一生物學困生進行了界定,然後通過學
生問卷調查和訪談法對蘇州市吳江區汾湖高級中學高一的生物學困生進行抽樣調
查研究,再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調查結果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發現高一
生物學困生學習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學困生的學習心理失衡,主要表現在學
習動機不足、學習興趣缺乏、缺乏自信心和學習意志力薄弱;生物學困生在預習、
上課和復習的過程中學習行為習慣差;生物學困生的學習方法不當。接著,以此
為依據,應用成功教育理論、歸因理論、元認知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
提出高一生物學困生的轉化策略。最後通過對 2 個典型案例的跟蹤研究對轉化策
略進行了驗證,認為該轉化策略可顯著提高高一生物學困生的學習效果。期望有
關研究結果對一線生物教師在提高教學質量和中學生全面發展方面有所借鑒。 關鍵詞:生物學困生;學習效率;轉化策略;生物成績 作者:洪啟燕 導師:貢成良 I
英文摘要 高一生物學困生學習效率低的成因及轉化策略 High biology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is low.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country like a raging fire, its core idea is "all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Biological
learning difficulties
hinde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causing biological learning difficulties, low learning efficien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UNESCO Director-General Edgar? Darfur once said: "the future of
illiteracy is not illiterate people, but those who cannot learn."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high biology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i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e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raining high quality talents.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high biology students were defined,
and
then
through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in Suzhou city
Wujiang District FenHu se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students to a sample survey,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found high
biology students learn the main reasons for
⑻ 什麼是 7大戰略新興產業
七大新興產業,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確定的7個領域(23個重點方向),「新七領域」為「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標志著新興戰略產業框架已成定局。
在七大領域中,每一個大的領域中又確定了具體的分項:
在「節能環保」中,將重點突破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循環利用;「新興信息產業」將聚焦下一代通信網路、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和高端軟體;「生物產業」將主要面向生物醫葯、生物農業、生物製造;
「新能源」中,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將領銜;此前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主要發展方向確定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領域,提出了重點發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智能裝備;「新材料」中分列了特種功能和高性能復合材料兩項。
(8)成果產業化策略怎麼寫擴展閱讀:
加強7大戰略新興產業:
將著力實施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行動計劃、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行動計劃、重點區域產業集聚行動計劃、精準引智引資招商行動計劃、創新資源合作交流行動計劃、軍民融合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優質資源保護及開發行動計劃等七大行動計劃;
力爭到2025年,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達到國內中上水平,部分領域處於國內國際領先地位。
⑼ 博弈論與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的參與者包括政府、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中介機構、企業等組織,如表3-2所示。這些組織掌握著不同類型而又各具特色的創新資源,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目的和價值取向不同,對成果轉化後所帶來收益的期望值也不相同,因此他們在是否選擇科技成果轉化,選擇什麼樣的科技成果,運用什麼樣的模式進行轉化,以及如何分配成果轉化後的利益等方面都會採用各自不同的策略,博弈關系也就形成了(銀純泉,2003)。
表3-2 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分類
(據朱穎芳等,2010,整理)
(一)科技成果轉化中政府與研究開發者之間的行為博弈
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在改革開放以前,政府與研究開發者之間的行為博弈存在著極強的依附關系和投入產出不經濟的矛盾。改革開放後,中國科研機構的發展速度之快,數目之多,機構人員之多,在世界上都是較為罕見的。但是,傳統的科研管理體制使政府與研究開發者之間也形成了一種怪圈,即每年政府對科研基礎設施、科研項目給予的資金投入並沒有達到十分理想的經濟的效果。科研人員習慣於從政府手中獲得經費,卻不習慣於依據市場需求設定和研究科技項目,致使相當的科研成果與政府的投入初衷相悖,存在大量科技成果庫存積壓。這種投入與產出不經濟的行為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也使政府的投入沒有發揮最大效益,科研與經濟「兩張皮」問題十分嚴重。近年來,政府主導與研究開發者之間越來越尋求一種共同一致的結合點:市場。政府與研究開發者之間的行為博弈更多地集中在了科研成果如何實現商品化、產業化,科技人員勞動效益最大化和政府投入最優化、經濟化上面。
(二)科技成果轉化中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行為博弈
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行為博弈集中體現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指令性轉讓和不確定性市場化轉讓。政府需要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發展本國或者是當地的經濟,企業要獲取效益,賺取盡可能大的利潤也需要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這從經濟上看是一致的。但政府對於高技術成果轉化的投入與企業爭取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其目的和手段存在著差異。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是企業的主管,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按政府的計劃和指令行事,政府的投入與企業的投入主要體現在生產產品上,至於產品的銷售和效益往往少有問津,企業更多地遵循於積極爭取政府更多的投入和按政府的計劃生產,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運用也往往依靠政府的安排進入商品化階段,鮮有企業自主相中某項科技成果引入和實現生產,科技成果的轉化在於政府的計劃和號令。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企業對於高技術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仍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特別是國有企業,往往依靠傳統的產品維持生產經營,對於高科技、高風險的涉足持觀望態度,促使企業引入科技成果轉化仍主要依靠政府行為的推動,許多產業涉足於高科技成果轉化僅僅在於得到政府的資金投入和享受各種優惠政策,積極推動科技轉化的企業目前仍以民營企業居多。許多國有企業對於科技成果轉化仍表現出一種滯後現象。
(三)科技成果轉化中成果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的行為博弈
高新技術成果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的行為博弈更多地體現在利益分配上。即政府投資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企業不一定有積極性;而企業有積極性的,政府的行政管理者往往視而不見,相互發生錯位。高新技術成果提供者對於成果的轉讓主要目的在於成果價值的實現,而成果使用者也在於以投入成果的購買來換取更豐厚的報酬。一般情況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成商品的不確定性、風險性和市場的接受程度使成果在轉讓過程中不能完全體現出它應有的真正價值。有的科技成果提供者在成果轉讓上待價而沽,有的成果提供者在成果轉讓後產生後悔情緒,提出追加報酬,還有的成果提供者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成果轉讓中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而企業在成果轉讓中有的風險估計不足,造成投資血本無歸,有的在轉讓中產權關系不清導致成果產業化後糾紛不斷(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發生較多),有的對高技術成果持懷疑態度不願冒太大風險。成果提供者與企業之間不同的心態與價值取向,使科技成果轉讓困難重重,特別是成果提供者與企業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許多好的科技成果喪失了最佳的轉化時機,也導致了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效率低下。
(四)科技成果轉化中成果提供者及使用者與中介機構之間的行為博弈
中介機構的出現和發展,緩解了科技成果提供者與企業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但是許多科技成果存在著大量與投資者拿著資金找不到好項目的矛盾卻十分普遍,「好項目稀缺」是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熱點、難點問題,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與成果提供者及使用者之間的行為博弈也在這個難點上演釋得非常充分。一方面中介機構充當著科技成果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的媒介,希望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獲取相應的流通服務費用;另一方面目前的中介機構對於科技成果轉讓投機性太強,且由於專家組成的中介機構不多,對許多科技成果的價值和特點認識不足,難以為科技成果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提供優質、准確的服務,也存在對科技成果本身價值認識上的誤區與信息不對稱。由此,在中介機構與成果提供者及使用者之間本應趨同價值追逐的一致性中,出現了認識上、未來預期把握、風險與回報等方面的偏差、矛盾等不和諧因素(銀純泉,2003)。
綜上,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需求、企業創新主體培育、政府政策支持、中介機構信息傳遞等方面的系統配合。從博弈論的角度看,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屬於合作博弈和非零和博弈(徐輝,2006)。但同時,面對社會經濟環境和決策問題的復雜性所導致的信息不完全,該過程也是一個有限理性的重復博弈過程。
⑽ 戰略思路與方向
我國礦產資源供需態勢嚴峻,到2020年,國內供應能力不能滿足的有:煤、石油、鐵、錳、鉻、銅、鋁土礦、鋅、鎳、金、螢石、硫、鉀鹽等礦種。其中滿足程度極低的礦產是鉀鹽、鉻。絕大多數金屬礦產的可供儲量不能保證消費需求。
我國礦產資源儲量消耗高利用率低,礦產資源稟賦差、綜合利用難度大。我國相當部分礦山企業產品「高進低出」,屬低層次的原料生產和加工利用,產品檔次低,大量消耗了資源儲量;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產品結構不合理;礦山廢棄物資源化水平低,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
一、戰略思路
針對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全面推進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技術進步,在新形勢下創建礦產資源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綜合開發、綜合利用有機統一的新機制。
按照突出重點,急國家之所急的原則,加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發的力度,優先以大宗急缺、重要礦產資源利用技術開發為重點,強化成果產業化和示範工程,盡快實現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藝技術和裝備的重大突破,大幅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有效增加可用資源,顯著提升國內資源供給能力,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二、戰略方向
重點開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示範」。按突出重點、分期安排、協調推進的戰略,前期安排「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在技術研究較為成熟時,開展實施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示範」,不斷積累經驗,穩步實施。
開展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調查與區劃,摸清全國地熱資源家底;開展全國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淺層地熱資源量及開發利用潛力;開展全國主要地熱田勘查,綜合評價地熱可開采量和地熱資源開采潛力,為地熱資源永續利用提供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