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個人出書成果:徐宗元先生著作《小爾雅義疏》出版
據了解,這次印發《小爾雅義疏》及以後陸續印出的其它幾種,都不算是正式出版,准確地說是一次對原手稿的搶救性復制。這些書稿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也和它的主人一樣,歷經磨難;改革開放之後,為使先生遺著出版,先生的夫人景雙玉及眾朋友紛紛出手相助,無奈時機尚不成熟,未能刊印,但手稿已經相當殘破,再也經不起周折了。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書成為可能,先生的親屬經了解調研,決定最後一次拿出《小爾雅義書》、《韓詩外傳校記》、《尹文子校釋》、《尊六室雜文》、 《逸周書正義》原稿,委託時代文化出版機構出版,每種出十套。這次出版原則:完全忠於原稿,原汁原味,不作任何修改。今後如正式出版,不再動用原稿,以這次的復制稿為藍本出版。徐先生的這些書稿有的已經清稿成書,有的尚未清稿,甚至部分章節還是長篇(如《逸周書正義》),這次原樣印出來,希望後來有志於此者繼續完成,也不枉老先生辛苦一生。
參與這次出版工作的有:
徐宗元先生之 妹 徐淑媛 婿 王文勛
長女 徐庭雲 婿 張廣達
長子 徐庭棟 媳 李幗華
次子 徐庭林 媳 侯延友
次女 徐更生 婿 徐寬恩
另外,先生的一些親屬力挺此事,決心大力支持,如先生的外甥劉效武、張馳,外孫張謙等。
B. 鄧稼先的成果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16歲的鄧稼先隨姐姐赴四川江津讀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後,鄧稼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C. 孫東川的主要研究成果
這是孫東川教授等人自2004年以來全力以赴開展的研究工作。他們認為,研究與創建現代管理科學中國學派,是當代中國人、尤其是管理學界的歷史使命和歷史機遇。
現代管理科學中國學派的英譯為the Chinese school ofmodern guanli science(CSGS),其中guanli為漢語「管理」之拼音。中國人的管理理念很豐富,涵蓋了英語的management,administration等單詞,沒有哪一個英語單詞可以完整地確切地表達漢語的「管理」;「管理科學」的豐富內涵也不是management science(MS)或administrationscience(AS)所能表達的,唯有表達為guanli science(GS)。就是說:
管理(guanli)=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 ……
管理科學(GS)= management science(MS)+ administration science(AS)+ ……
中國人研究管理和管理科學,不能簡單套用英語世界的概念,不能削足適履、自廢武功、「被綁架」。孫東川教授等人主張構建中西合璧的管理科學話語體系,爭取中國人在管理世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他們提出:管理是人類的第二類活動,它為第一類活動服務,使之提高效率和效益(第一類活動是生活的與生產的作業)。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基本定義。
圖1表示管理科學的內涵與結構。這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大大超過了西方的MS和AS。
?
CSGS具有以下特點:
1.它是中國的: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它是在中華大地上生長起來的,適合中國國情,能夠有效地解決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問題,而且,中國人應該是創建中國學派的主力軍;
2.它是現代的:運用現代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體現世界上最新的管理科學與管理工作成就;
3.它是先進的:博採眾長,推陳出新,綜合集成;
4.它是世界的:具有普適性,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尤其是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所借鑒;
5.它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將會不斷完善與發展,永葆青春。
創建CSGS的基本途徑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近為今用,綜合集成。其中「近為今用」是重點,其含義是從我國近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上升到理論高度,指導當前和今後的社會實踐。所謂「近」,主要是改革開放的30多年—新中國的60多年—中國共產黨的90多年;「近」還可以上溯到辛亥革命(1911年)—洋務運動(始於1860年)—鴉片戰爭(1840年)。
圖2是創建途徑的形象化表示:「三室一廳」的工作模式。
「中國模式」是「中國學派」的學術形式,「中國學派」是「中國模式」的實踐形式。實踐先行,理論隨後。有了實踐形式,才能產生學術形式;有了「中國模式」,才能產生「中國學派」。各行各業都是這樣,尤其是經濟領域和管理領域。在管理領域,「中國模式」已經基本形成並且不斷發展與完善,CSGS要靠管理工作者和管理科學研究者積極打造和創建。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凡是發展的都是合理的,凡是成功的更是合理的。中國模式是存在的,發展的,成功的,無疑是十分合理的。經濟發展與管理工作是正相關,社會安定團結與管理工作是正相關。盡管當前我國的管理工作還有不少問題,甚至很嚴重,但是,我們應該把握大方向——對於我國的管理工作基本肯定而不是全盤否定,同時,克服缺點和錯誤,加以改進與提高。
研究中國的管理,在理論和方法上有所建樹,建立一個體系或框架,並且為它起一個名稱——國內許多學者都想到了,而且採取了行動。目前名稱多種多樣,例如:和諧管理(HeXie management),和合管理,中國管理學,東方管理學,中國式管理,中道管理,中國管理科學,中國現代管理科學,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科學,等等。雖然這些名稱在字面上差異比較大,其實學者們的心願都差不多:研究中國的管理,創建一些理論與方法,用以改進和提高中國的管理工作,並且為管理科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CSGS具有最大的兼容性,是個大平台(大舞台)、聚義廳,是個大家庭。
CSGS是一個大學派,是一個總的名稱,它可以而且必然會分為若干小學派。如同先秦諸子百家,CSGS也會有新的諸子百家。
CSGS可以借鑒和移植系統工程中國學派的許多內容。
創建CSGS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千軍萬馬長期作戰。「干」字當頭,又好又快地完成我們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孫東川教授及其學術團隊相信:再有5-10年時間,中國的管理工作將會有極大的改觀,CSGS的創建工作將會基本就緒。事實上,兩者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CSGS將為世界的管理科學寶庫增添具有中國特色而熠熠生輝的豐富內容。 孫東川於1980年開始由工科專業轉向系統工程與管理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由於他有較好的數學、運籌學和控制論的知識基礎,並且具有在企業工作的經驗,所以,很快就完成了轉型,成為新領域的佼佼者。
他推導了PERT等效計算的一組公式,證明了確定critical path的必要條件與判別定理,提出了「最緊急路線」的概念和判別准則。在一些企業成功地開展了PERT的應用研究。
他在系統模型、系統工程方法論和系統工程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例如,面對一些教科書上以訛傳訛的Hall三維結構,他追根溯源,找出A.D. Hall的原作,指出其中第三維應該是「專業維」而不是「知識維」(1983)。
孫東川教授先後編寫了三部系統工程教材:《系統工程簡明教程》(孫東川,陸明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鍾俊教授寫序,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此書出版後被推薦為「七五」期間全國高等工科院校試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系統工程引論》(孫東川,林福永,孫凱),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應洛教授寫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9年第2版,此書每年重印,總印數已超過2萬冊;中國科學院規劃教材《系統工程基本教程》(孫東川,朱桂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教授和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前理事長、國際系統研究聯合會前主席顧基發研究員寫序,科學出版社,2010. 這三本教科書都很受歡迎,在系統工程學術界有很大的影響,書中較多的內容被其他教科書引用。
孫東川教授堅持按照錢學森體系來闡述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他指出:系統工程中國學派已經形成——這就是錢學森學派,這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是系統工程學科的寶貴資產;他認為:系統工程在中國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系統工程在中國可以實現更大的輝煌;人類社會到了共產主義還需要系統工程,一萬年以後也需要系統工程,系統工程將與時俱進,永葆青春! 「中山文化」這一重要的創新理念是孫東川教授在1998年提出來的。1999-2001年他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99BJL048)「中山文化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現實意義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專家鑒定意見是:「本項目立論正確,有創造性,開辟了研究孫中山先生的新領域,研究成果堪稱佳作,填補了研究『中山文化』這塊學術園地的空白,具有國內領先水平。」2001年11月初,以項目研究成果為基礎,在澳門召開了「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中山文化研究成果報告會」,海峽兩岸四地學者出席,會議開得很成功,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博士從夏威夷專程到澳門赴會。
「中山文化」定義為: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40年,他和以他為首的革命志士,在為實現振興中華的目標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過程中所創立的革命學說、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所表現的革命風范、奮斗精神和獻身精神,及其合理延伸。
中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包括:
(1)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學說 孫中山先生的著作在1000萬字以上,不同版本在國內外大量出版,影響深遠。孫中山先生在遺囑中特別指出:「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是所至矚!」
(2)孫中山先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 孫中山先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不但反映在他的著作中,而且凝聚在他提出的奮鬥口號和題詞中。例如,「振興中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為了培養革命和建設事業人才,1924年春季他親自倡導成立兩所學校:「武學校」黃埔軍校,「文學校」廣東大學(1926年更名為中山大學),他給文學校的題詞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他在生命彌留之際呼籲:「和平,奮斗,救中國」。他說:「革命者是要做大事,不是要做大官。」他認為革命者都是人民公僕,大總統也不例外。
(3)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風范、奮斗精神和獻身精神 孫中山先生的人格是高尚的、偉大的,他的精神感人至深,有眾多至死不渝的追隨者。他幹革命不屈不撓,愈挫愈奮。他一生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挫折,多次危及生命,但是他從來不退縮。許多親密戰友犧牲了,但是絲毫不能動搖他的革命決心。孫中山先生是勤政廉政的楷模。在漫長的革命歲月中他募集了大量的革命經費,但是他從不為自己謀一點私利,全部奉獻給革命事業。他的大哥孫眉先生傾家盪產支持他的革命事業,從夏威夷富甲一方的「茂宜王」變成一貧如洗的平民;1912年初,廣東省革命力量推舉孫眉擔任廣東省都督,孫中山先生不予批准。孫中山先生的家事遺囑是:「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留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4)以上所說,特別是(2)(3)還包括:在孫中山先生漫長的革命歲月中,他的戰友、學生和追隨者等一大批革命志士的傑出表現、創造和奉獻。他們前仆後繼,義無反顧,拋頭顱,灑熱血,很多人犧牲了年青的生命。
(5)中山文化還包括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以後,以上各點的合理延伸這里所說的「合理延伸」,包含兩個方面。其一,他的革命繼承者們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於豐富和發展中山文化所作出的貢獻,包括思想理論的貢獻和革命實踐的貢獻。其二,在全中國普遍出現的社會現象,例如大中城市一般都有中山路、中山廣場、中山公園及孫中山先生塑像等;又如,每年11月12日和3月12日,孫中山的誕辰與忌辰,北京、南京、廣州等地都要舉行紀念活動。翠亨故居、廣州中山紀念堂、南京中山陵,北京香山碧雲寺衣冠冢等,都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參觀和瞻仰的重要地點。神州大地到處都有中山文化氛圍,令人追念偉人,激勵革命鬥志。
中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孫中山先生留給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寶貴的歷史遺產。
孫東川教授多次參與廣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相關的全國性紀念活動和學術活動,積極宣揚中山文化。在他的推動下,澳門辛亥革命與中山文化研究會、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先後成立,積極開展研究工作和社會活動。他還多年擔任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常務理事。 孫東川教授還開展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省級勞改系統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都取得了比較出色的研究成果。
綜上所述,孫東川教授的研究領域比較寬,成果比較豐碩。但是,他自己認為有利有弊。弊端在於不能朝著一個方向深入下去,作出系列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是客觀原因造成,他自己感到身不由己,很惋惜。)
因此,他告誡他的弟子和年輕學者:要與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白頭偕老!千萬不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他呼籲青年學子學習袁隆平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專心致志研究雜交水稻的精神;要做到:心無旁騖,目不斜視,勇往直前,持之以恆!
孫東川教授認為,市場經濟給教育界和學術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浮躁,普遍的浮躁。不少人物慾橫流,一切向錢看,掙錢很多卻永不滿足。這樣,中國出不了大學問,出不了大師。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他認為,借鑒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共同致富的重大舉措,現在需要大力提倡:讓一部分人先靜下心來做學問!逐步帶動越來越多的人靜下心來做學問。這需要大學校長和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出台有關政策措施。
孫東川教授表示:要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給CSGS,哪怕只有綿薄之力,哪怕只能作鋪路石子,也心甘情願,在所不辭。他認為:老教授應該超越馬斯洛,上升到第六層次:物我兩忘——孜孜以求,做學問不帶功利性。
孫東川教授的座右銘: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D. 張榮寰有哪些生平和成果
簡介
—————————————————————
張榮寰,1977年9月25日出生於河北省鹽山縣。文化學者、人學家。前人學研究學會主任。有思想車間和思想狂人的美譽。
生平
——————————————————————————————————————————————————————
1977年生於河北鹽山,在鹽山農村度過充實美麗的童年生活。
1980年舉家遷至滄州。
1995-1997年開始研讀《四庫全書》。學界稱為「讀庫」時期;
1997-1999年到大理雞足山閉關閱覽《大藏經》,學界稱為「閱藏」時期和「秘要」時期,;
1999-2000年整理和校對了龍虎山《正統道臧》,在「校藏」期間,將七十二家遁法整理,使之成為方外秘本,並再制《天師道正一心法》。
2000—2002年,張榮寰為赴福建福州市研究治學,通過一系列的思想創新,成立了人學研究會,後因體制改革而退出,由此到香港思高聖經學會參訪講學,從而將國內神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在2003年發現和論證了「張氏人學」即人學是一項事關人類發展和哲學發展之命運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設性的「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
2004—2007年,經過又一番潛心論證,陸續發表了: 《人學研究及其應用》《《戰略產業學》《聯合國改革與人學主義》 《人類文藝復興論》等等。
2005年最先發現和調整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分化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全球社會——太空社會。他指出,與這些社會相對應的是,人類社會將歷經四大時代:農業時代(封建社會)——分化時代(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共生社會)——復興時代(全球社會)——自我實現時代(太空社會)。作為文化思考者和思想行動者雙桂冠的他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文明啟示。
2006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思想狂人,因為他偉大的發現問世了:一、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 二、人類復興的關鍵:將人格質量的提升放在國民教育的首位,來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將資源、技術和貨幣的集成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將公眾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聯合國改革的首位,讓國際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聯合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是人類文藝復興的關鍵! 三:水源文明集中論:就是開辟淡水或飲用水豐富的區域,將這些區域生產成為集中心區,衛星聯動區一體的新類型城市,使之成為特色產業急速增長,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城市!
2007年獲「罕見的思想車間」稱號,因其發現了國家財富急速增長規律:「將資源、技術和貨幣的集成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是任何國家富強必然之路!當時獲此稱號的全世界僅三名。
2008年首次提出「人類幸福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的偉大論斷,被學界稱為「新文明論」和「新復興論」中最精準的未來世界發展的軌跡,其思想高度是全人類性的。」
10多年來,張榮寰先生獨立自主地著手建立全新的世界人學史、中國人學史、人類美學、人格及其生態上升工程等一系列基礎性學科,近10年來他走遍了人類古文明的遺址,參訪了當代各個強國,闡釋和揭密了世界各文明與文化間的規律,解開了國家財富急速增長規律,為人類文明的未來譜開了新的篇章!
主要作品
—————————————————————————————————————————————————————
:《人學論》《人學研究及其應用》《戰略產業學》《聯合國改革與人學主義》 《人類文藝復興論》《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戰略產業學》《復興在資源、資本量和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攻仿戰》《思維方式與第一推動》《思維是人生命的活水》《世界的精神行走在靈魂的上空》《神恩救贖了誰的靈魂》《品三墳、道、儒、佛》等。
E. 張宗友的研究成果
《經義考》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版
朱彝尊年譜,鳳凰出版社2014年版 1、論江南製造局的翻譯出版事業,《南京大學中文學報》,1998年
2、論晚清官書局的圖書發行,《編輯學刊》,1999年第3期
3、試論晚清官書局的創立,《文獻》,1999年第4期
4、論朱彝尊《尚書》學研究,《古典文獻研究》(第6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論中國古代經學目錄的產生與發展,《古典文獻研究》(第7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
6、從思想史的發展看西方天地之學傳入中國的意義,《江蘇大學學報》(第6卷第4輯),2004.7
7、孫犁編輯思想論略,載《20世紀中國著名編輯出版家研究資料匯輯》(第九輯),宋應離、袁喜生、劉小敏編,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8、《四庫全書總目》與《經義考補正》誤解《經義考》一則考辨,《古典文獻研究》(第8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
9、論《經義考》的條目著錄體系,《古典文獻研究》(第9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
10、《四庫全書總目》誤引《經義考》訂正,《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1期
11、徐善生卒年補訂,《文獻》,2007年第3期
12、《經義考》分類論略,《古典文獻研究》(第10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
13、朱彝尊《經義考》問世原因析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5期
14、《經義考》續補諸作考論,《古典文獻研究》(第11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
15、《經義考》目錄學成就及影響簡論,《周勛初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
16、論學科目錄的概念與分類,《圖書館》,2008年第2期
17、論《經義考補正》提要二種,《圖書館雜志》,2008年第5期
18、論王重民先生《老子考》的目錄學成就,《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年第3期
19、《六藝略》命名探微,《聊城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叄)其他文章
朱士嘉學案,載《民國學案》(第5卷),張豈之主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F. 成果、成績和成就有什麼區別
一、意思不同
「成果」意思是:指成全,成立。是收獲到的果實,常用於指工作或事專業方面的成就屬。也可指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成績」意思是:本意指麻和棉搓捻成線,後來指成功的業績,成效;也指工作或學習所取得的成就、收獲。
「成就」意思是:指成績;業績;成就非凡。
二、用法不同
1、成果: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
例句:林先生在商場奮斗多年,現在終於有了一番成果。
2、成績:通常在句子中作賓語。
例句:小明的學業成績十分優異,每學期都是全班第一名。
3、成就:通常在句子中作謂語、賓語。
例句:由於李大嬸的熱心牽線,終於成就了一樁好姻緣。
(6)成果先生擴展閱讀
「成就」的近義詞:
1、造就
拼音:zào jiù
意思是:指培養使有成就。
例句:他創辦學校的目的,是希望能為國家社會造就更多人才。
2、功績
拼音:gōng jì
意思是:指功業與勞績。
例句:由於打了勝仗,他獲得了很大的功績.
G. 李德軒的所獲成果
1990年,經過八年雙節棍苦練而開始從事教練的李德軒偶然發現雙節棍可以利用正反前後左右上下並結合雜技的驚險和舞蹈的身法能變換出各種技巧與花樣,便苦心鑽研,精心拆招自創,日積月累,形成絕無僅有的600招式棍法,將其命名為《無形雙節棍法》。
無形雙節棍的創立讓李德軒即興奮又擔心,他擔心武術界不承認他的套路和叫法,為此,走上尋訪名師博採眾長之路。十年間,他北上少林,南下武當,與眾多武術前輩切磋技藝,研究棍術,他先後拜訪過國際武打巨星李連傑的棍術師傅趙其生,國際武打巨星樊少皇恩師陳耀林,少林寺高僧釋行飛,原名陳孝強拳師,北派名師劉劍等武林高手,得到過他們的指導和肯定。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德軒的無形雙節棍棍法受到武林前輩和同門同行的贊揚與推崇,他成為當今武術界第一個象形拳與雙節棍有效結合的創始人。
2008年功夫高超的李德軒帶弟子參演了電視劇【出軌反擊戰】【愛情起步價】【愛比死更殘酷】和主演了國內首部雙節棍電影【我就是李小龍】和【棍王小胖】兩部電影,並兼職編劇與雙節棍技術指導。僅僅兩年的時間,把雙節棍這一名族武術在全國和世界進行普及與推廣。 名師出高徒,2005年以後,致力於推廣雙節棍棍法的李德軒開始公開傳授絕技,他教出的徒弟繼承了無形雙節棍的精髓,個個棍術嫻熟自如,招式靈活多變,在全國和世界雙節棍大賽上,多人多次榮獲桂冠
段小勇,2007年和2008年連續兩年榮獲深圳雙節棍大賽冠軍,2009年七月獲得香港首屆世界雙節棍大賽自選難度套路冠軍,並帶其走進雙節棍電影和成都出版社出版了【李小龍雙節棍】教科書與教學光碟,在全國統一發行。現在全國大量推廣李德軒無形雙節棍體系。
柳岸, 2008年河南省棍王,2008年和2009年連續兩年榮獲深圳少兒雙節棍冠軍,2009年七月又獲得香港首屆世界雙節棍大賽自選難度套路冠軍,同年走進【我就是李小龍】電影。也榮獲了【2009年全國少兒才藝大賽】冠軍。
秦健超,2009年12月榮獲深圳第十一屆傳統武術大賽單手雙節棍和雙手雙節棍兩項全能冠軍,2010年3月又也讓他收獲獲得香港《獬豸杯》第八屆國際武術節單手雙節棍和雙手雙節棍兩項全能世界冠軍。也榮獲了【2009年全國少兒才藝大賽】冠軍。
武英阿姨與郭喆母女,都是全球老年街舞名人,無形雙節棍七段弟子,2012年也在北京拜師跟隨李德軒師傅學習無形雙節棍精華。武英阿姨與郭喆母女都是北京人,全球幾十個國家電視台和知名報社專訪與報道,美,英,德,法,菲律賓,韓國等幾十個國家都將其母女事跡出版知名雜志封面,並大篇幅的報道講解。中國所有省級電視台都對其母女專訪報道,中央電視台多次錄制其母女節目,一下子,武英阿姨稱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老年街舞和老年雙節棍名人。
張永剛,無形雙節棍六段弟子,山西忻州人,跟隨李德軒師傅進修無形雙節棍實戰技術和無形拳秒殺技術,現在全國推廣無形雙節棍。
高曉陽,無形雙節棍六段弟子,山西呂梁人,精通無形雙節棍絕技------單指破五指絕技,至今無一人練成。
耿飛飛,無形雙節棍六段弟子,甘肅慶陽人,精通無形雙節棍教學體系,深得無形雙節棍巧妙招式軌跡,現在全國推廣無形雙節棍。
更多弟子的獲獎證明了李德軒無形雙節棍的實力,也讓他收獲了贊揚與聲譽。諸多媒體像《深圳僑報》《東方今報》《河南日報》《合川日報》《南陽日報》《南陽晚報》《韓國電視台》《中央電視台》《遼寧電視台》《重慶電視台》《河南電視台》《南陽電視台》《鄧州電視台》《鎮平電視台》等紛紛采訪報道了李德軒和弟子獲得世界級榮譽的消息。李德軒本人事跡也被編入《河南人物》《中原新崛起論壇》等書中全國出版發行。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學武不但可以強身健體,更要繼承武術文化,李德軒告誡弟子,文明練武,謙虛做人。只有講究武道和人道相結合,只有不斷超越,深悟武術內涵,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三十年辛苦路,三十年路漫長。李德軒雙節棍如今已在中國各地和豫西以南大地上遍地開花,南陽和全國各地多所學校設立武館教授無形雙節棍,世界雙節棍金牌教練這個稱號激勵李德軒先生不停鑽研,不停奮斗,去追求日益精湛的武術本領和至高無上的武術精神。
H. 成就跟成果有什麼區別
二者在含以、適復用范圍和出制處上不同。
一、含義不同
成就:事業上的成績,完成(某項事業)。
成果:成全,成立。是收獲到的果實,
二、適用范圍不同
成就:多用於指再某項研究上獲得了成就。
成果:常用於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三、出處不同
成就:冰心 《庄鴻的姊姊》:「你不要看我是個女子,我想我將來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
成果:徐遲 《生命之樹常綠》:「重大的科學研究成果,連接不斷地取得了一百多項。」
I. 袁隆平先生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袁隆平先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雜交水稻方面:
一、科研成就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二、教學成果
袁隆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國際上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袁隆平30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在境內外舉辦了50餘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約2000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
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三、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同時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並且突破了制種關。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
(9)成果先生擴展閱讀
袁隆平先生的影響力
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網定價發行 。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學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譽院長。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團、瀟湘電影集團、湖南省文聯、中視天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電影《袁隆平》,講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優質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謳歌了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的高尚品德 。
J. 成果什麼填詞語
豐碩 [fēng shuò]
基本釋義
1.豐滿,肥胖。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 吳皇後 年幼體弱,皇孫體內未舒,負媼容惶惑,乃以宮中諸子同日生而體貌豐碩者以進。」《明史·楊博傳》:「 博 魁梧豐碩,臨事安閑有識量。」 清 韓菼 《江陰城守紀下》:「 應元 軀體豐碩,雙眉卓豎。」
2.豐富,充實。 明 歸有光 《宋孺人壽序》:「 閩 之物產,博大豐碩,離奇怪異,荔枝龍眼,海物之珍,溢於大官。」 明 高攀龍 《答吳安節年伯書》:「聖學全不靠靜,但各人稟賦不同,若精神短弱,決要靜中培擁豐碩,收拾來便是良知,散漫去都成妄想,益驗 念菴先生 無見成良知之說也。」
3.指果實飽滿而碩大。多虛用。 周邨 《<太平天囯歌謠傳說集>序》:「這本《太平天囯歌謠傳說集》是一個比較豐碩的果實。在不久的將來,將有第二個、第三個果實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