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項目
(一)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蘭、趙汀、李建武、陳其慎、於汶加、孟剛、李瑞萍、高輝、張照志、閆強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管理體制、市場條件和技術條件的巨大變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強度開采,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和開發利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源家底不清,嚴重製約著國家資源管理和重大決策。針對這一問題,2007年國土資源部部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最為系統的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程。主要目標和任務是通過對全國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鋁土礦等28種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全面核查,摸清礦產資源家底,搭建資源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經過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萬人4年的艱苦努力,耗資22.5億元,完成28個礦種的25753個全部礦區核查,形成礦區核查報告21540套,省級匯總報告550套,全國單礦種調查報告28套,圖集300餘冊,取得重大創新成果。
1.創新技術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種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家底,為提升儲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實基礎
(1)制定了礦區核查、資料庫建設、省級匯總、全國匯總等5個技術要求,保證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規范性和可靠性。
(2)針對原儲量庫中以礦區、礦權、礦山為上表單位,造成礦區范圍重疊、交叉或遺漏等混亂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壓舊、不重不漏」的原則,從礦區歷次勘探報告的對比分析著手,理清了采礦權、上表礦區及礦體三者之間的空間關系,重新劃分礦區,保證了礦區不重疊和全覆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3)確立以塊段為基本數據採集單元、采礦權為核查單元、礦區為統計單元的礦區核查技術原則,首次從微觀到宏觀,系統理清了每一個礦區累計查明、消耗、保有、壓覆、佔用、未佔用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品質及其空間分布,全面理清了資源家底,保證了核查結果的可靠性、系統性和全面性。
(4)收集整理了2萬多個礦區數十年來形成的10多萬份原始勘查和礦山生產報告。按照嚴格的技術規范,通過資料分析與現場核查,系統清理了歷次勘查、開采和儲量登記統計中存在的虛報、錯報、誤報、重復上表和掛賬等導致儲量表虛高不實的問題,擠掉了資源儲量的水分。
(5)通過對未上表、漏上表、尾礦和堆置場等資源儲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據工業指標變化重新估算,發掘出大量新增資源儲量。
(6)查明了我國28個礦種佔用、未佔用資源儲量的數量、品質和詳細空間分布。
(7)以塊段為基本單元,對全國6884個煤炭核查區的14種煤類、硫分、灰分進行了系統核查,並按國家、省、礦區3個層次編制分布圖,為國家及各省煤炭資源規劃、開發、保護及精細化管理奠定了基礎。從原始勘查報告入手,對2002—2009年找煤階段提交的7800億噸資源量進行了重新釐定,認為其實際已達到333級別,從而使我國煤炭保有量達到20000億噸,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國煤炭資源的保障能力。
(8)為更加客觀地反映保有礦產資源儲量的實際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資源儲量(國家儲量)概念和測算模型,並從礦區級別逐一測算了25個礦種可回收資源儲量。按照測算出的可回收資源儲量,我國礦產資源的國際地位將顯著提升。
(9)基於以塊段為基本數據單元的核查成果資料庫,首次建立我國25個礦種礦區—省級—全國等多層級礦產資源品位—噸位模型,查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品質的分布規律,為礦產資源技術經濟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以資源自身內部參量為依據,通過地質條件、資源稟賦和技術經濟指標類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噸位模型及煤炭資源概略技術經濟評價方法體系,為井田煤炭資源評價和煤炭資源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徑。
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示意圖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培訓班
2.首次建立全國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和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支持系統,為實現資源儲量管理從一維屬性數據管理向二維半空間數據管理的飛躍,以及實施「一張圖管礦」搭建了平台
(1)首次建成基於GIS技術的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資料庫數據模型設計採用礦區套合圖、工程分布圖、儲量估算圖、儲量利用現狀圖和礦區儲量資料庫的「四圖一庫」結構,實現了資源儲量管理從以礦山為最小數據單位、按「礦山→礦區」模式的一維屬性數據管理向以塊段為最小數據單位、按「塊段→礦體→礦山→礦區」模式的二維半空間數據進行雙向儲量數據管理的飛躍。資料庫涵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包含28個礦種的25753個全部礦區,數據量達3000GB。
(2)首次通過GIS空間圖形方式對礦產資源儲量利用狀況進行系統分類和圖示定位表達,為礦政部門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國礦區資源儲量利用的實際情況,把礦區資源儲量利用現狀分為已佔用保有、已佔用采空、已佔用壓覆、已佔用損失及未佔用保有、未佔用采空、未佔用壓覆、未佔用損失、未佔用殘留9大類;首次按統一分類編制了全國、省、礦區3個層次的資源儲量利用現狀圖,徹底解決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礦產資源利用狀況不清和無法精確定位問題。
(3)融合全球三維基礎地質地理底圖、高解析度遙感影像、礦區資源儲量GIS專題數據,實現全國—礦集區—礦區—礦體—塊段的多級導航、空間查詢、儲量數據匯總統計、煤質煤類分類統計、自動成圖成表、礦區三維可視化等功能;自動生成礦區—省—全國不同層級的品位—噸位模型、煤類—噸位模型、鋁硅比—噸位模型;設計儲量計算邊界提取「凸包演算法」及程序,首次獲取每個礦區礦體最大外邊界精確坐標。設計完成礦山動態監測圖形空間數據規范和儲量電子台賬管理子系統,可追溯保有、采空、損失的演變過程和空間位置,實現礦山資源儲量動態監測,為實施「一張圖管礦」奠定堅實基礎。
(4)採用B/S、C/S雙重系統架構,在核查和儲量動態監管過程中從礦區級資料庫建庫到省級匯總、全國匯總,針對不同工作階段開發了不同級別的系統平台,實現儲量數據逐級匯總上報及質量檢查;通過基於點對點數據傳輸演算法,實現礦山→縣→地市→省→國家儲量動態監測數據的多層級傳輸和電子審批功能,實現了儲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計算機化。
3.對我國礦產資源國情的新認識
(1)核查後全國輕稀土保有資源儲量翻了一番,重稀土資源儲量減少62.6%,應對稀土資源按配分進行精細化管理。
(2)核查後錫、銻、螢石保有資源儲量大幅減少,優勢資源地位岌岌可危。應大力加強勘查,有效調控開采總量,維護優勢資源地位。
(3)鐵礦、鋁土礦、煤炭等資源佔用率不高或占而不採,制約著資源供應能力提升。一是要從「給礦權配資源」向「以資源設礦權」的管理思路轉變。各級政府應根據國家需求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區域環境容量,合理配置未佔用資源,盤活資源存量;二是引導超量佔用資源的企業擴大產能,有效提高國內資源供應能力;三是切實加強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4)礦產資源儲量分布格局明顯變化,對生產力布局和資源政策產生重要影響。一是一些礦種的區域分布格局發生變化,例如,內蒙古輕稀土佔全國稀土的比例進一步上升到95%,廣東省取代江西省成為離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雲南、西藏、甘肅等西部地區銻礦儲量地位明顯上升;二是內蒙古、雲南等省(自治區)礦產種類豐富,保有資源儲量大,在我國資源供應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增強。
(5)科學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實資源基礎。鐵礦找礦勘查應鼓勵找尋富礦和淺部礦,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礦勘查,不支持境外鐵礦草根勘查和綠地項目;煤炭的勘查重點是提高規劃礦區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開展找礦;加強重稀土、錫、銻等傳統優勢礦產的找礦勘查力度,維護我國礦產資源的優勢地位。
這些認識對我國資源戰略、規劃、政策、產業布局將產生重要影響。
(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編制及全球成礦規律研究與評價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裴榮富、梅燕雄、戴自希、張金良、瞿泓瀅、葉錦華、朱谷昌、龔羽飛、吳德文、王作勇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1.提出客觀實用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劃分全球標准,從全球1285個主要礦床中篩選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建立了具有國際權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資料庫
採用在礦床儲量排序基礎上的線性趨勢統計分析方法來確定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儲量下限值,具有客觀實用性。根據該方法確定的世界22種礦產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儲量標准(下限值),經世界地質圖委員會認可,成為國際採用的全球標准。
收集整理和分析對比世界6大洲、121個國家和地區、22種礦產、1285個主要礦床數據,從中篩選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國際權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資料庫。該資料庫包括編號、礦床名稱、國家、洲、經度、緯度、礦種、資源儲量、類別、狀態、主岩、類型、規模、成礦時代、成因、地質構造背景、地質構造環境、成礦域、成礦區帶等19個主要屬性。
2.以世界地質圖委員會為國際合作平台,編制完成數字化的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在MapGIS和ArcGIS軟體的支持下,編制完成數字化的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並開展全球成礦規律研究,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在全球大陸范圍劃分出前寒武紀地塊、前寒武紀地塊顯生宙構造帶、前寒武紀地塊顯生宙沉積盆地、顯生宙造山帶、新生代風化殼5類地質構造背景和39種地質構造環境,形成獨具特色的地質構造背景—環境分類體系。
裴榮富院士(左2)與國外同行交換看法
項目研討會
在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上,標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的礦種、成因類型、規模、成礦時代等主要屬性,圈定全球成礦單元界線。其中,編圖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鈾、鐵、錳、鉻、銅、鉛、鋅、鋁、鎳、鎢、錫、鉬、汞、銻、金、銀、磷、鉀鹽、金剛石22種;成因類型劃分為與岩漿作用有關的礦床、與沉積作用有關的礦床、與變質作用有關的礦床和復雜成因(疊生)礦床,進一步劃分為33個礦床類型;礦床規模劃分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兩級;成礦時代劃分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礦單元劃分為4個成礦域、21個巨型成礦區帶。
3.根據大陸裂解增生、大洋開啟閉合、洋陸相互作用及其地質演化特徵,結合全球地質構造背景與成礦特徵,首次在全球大陸范圍劃分出4大成礦域和21個巨型成礦區帶,提出全球成礦統一性、不同區域成礦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偏在性和異常成礦作用等新認識,深化全球成礦規律研究
首次在全球大陸范圍內劃分出勞亞、岡瓦納、特提斯、環太平洋4大成礦域和北美、格陵蘭、歐洲、烏拉爾—蒙古、西伯利亞、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亞、加勒比、地中海、西亞、喜馬拉雅、中南半島、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東亞、伊里安—紐西蘭、南極等20多個巨型成礦區帶,具有全球普適性,推動和發展了全球成礦學。
提出地球物質系統的統一性決定了全球成礦作用的統一性。首先,地殼產出的各種礦床的形成都可以歸納為4類成礦作用,即岩漿成礦作用、沉積成礦作用、變質成礦作用和疊生成礦作用;其次,從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礦作用強度不斷增強,成礦作用演化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和繼承性。
提出地球不同區域地質構造背景與環境的特殊性,導致其成礦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礦域而言,勞亞成礦域和岡瓦納成礦域地質構造背景均較復雜,以前寒武紀地塊及疊加其上的顯生宙沉積盆地和構造帶為主,成礦作用貫穿整個地質時代。勞亞成礦域以天然氣、煤炭、鐵、鉀鹽、石油、鈾、錳、鉻、鉛鋅、鎳、鎢、鉬、銻、金、銀、磷、金剛石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以古生代為主;岡瓦納成礦域以石油、天然氣、鋁土礦、金剛石、鉛鋅、銅、鎳、鐵、金、鉻、錫、鈾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為主。特提斯成礦域和環太平洋成礦域地質構造背景比較簡單,以顯生宙造山帶為主,成礦時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絕對優勢,前者以錫、鉀鹽、鉛鋅、鋁土礦、銅鉬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後者以銅、鉬、金、銀、鎳、鎢、錫、鉛鋅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
提出成礦偏在性概念。認為大型超大型礦床偏愛產在某一特定地質背景和它們現存的構造位置上,它們對成礦區域、成礦類型、成礦時代和成礦背景均具有十分明顯的選擇性。
提出異常成礦作用的概念。認為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形成是常規成礦作用(過程)中受特定地質事件激發的異常成礦作用的產物,與一定地質歷史時期出現的全球性重大異常地質事件有關。「氧大氣變態」(過氧事件)和「還原大氣變態」(缺氧事件)等重大事件是促發隱生宙異常成礦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層圈不諧調運動導致的構造圈熱侵蝕引發大規模構造岩漿事件則是顯生宙異常成礦作用的主因。
4.在編圖研究的基礎上,對世界主要類型礦產資源和各大洲礦產資源進行了戰略評價,研究探討了我國礦產資源戰略問題
根據靜態保證年限(儲產比)和資源查明率分析,世界礦產資源非常豐富,資源潛力很大。在22種主要礦產資源中,靜態保證年限大於100年的礦產資源有煤炭、錳、鉀鹽、鐵、磷、鉻、鋁、鉬、鎳、鈾、鎢11種,靜態保證年限為50~100年的礦產資源有天然氣、銅、石油、鉛鋅5種,靜態保證年限為10~50年的礦產資源有錫、銻、金、銀、金剛石、汞6種;資源查明率大於50%的礦產資源有鉬、銅、石油3種,資源查明率為30%~50%的礦產資源有錳、天然氣、金剛石、鐵、煤炭、鋁、銻、鈾、鎢、汞、錫、金12種,資源查明率為5%~30%的礦產有鉻、銀、磷、鉛鋅、鎳、鉀鹽7種。
總結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礦產資源特色,指出我國雖然是世界礦產資源大國,但由於人口基數過大,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很低,能源礦產資源不足,大宗礦產資源短缺,克服資源的瓶頸約束是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產生強勁需求決定了立足國內礦產資源的同時必須更加充分地利用國外礦產資源,以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礦產資源編圖過程中,通過8年的國際合作,與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及其成礦圖分委員會、俄羅斯科學院維爾納茨基博物館、阿根廷地質和礦產資源研究所、伊朗地質調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合作關系。
在政府機關、行業協會、地質院校、科研事業單位、地質勘查單位、礦業企業的應用情況表明,該項成果不僅為在國家層面編制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和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部署地質調查國際合作、從全球宏觀視野破解我國礦產資源難題提供了重要戰略參考和科學指導,而且對具體的院校、企事業單位學習世界礦床地質、掌握全球礦產資源狀況、部署境外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指導海外投資並購決策與資源開發選區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獻和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將對我國礦業企業「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說明書
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即將在全球范圍正式發布《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英文版),使該項成果的應用擴展到全球地質學領域,在發展全球成礦學、尋找大型超大型礦床等方面發揮更加廣泛而深遠的指導作用。
(三)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張作衡、裴榮富、段煥春、符鞏固、李永峰、王義天、謝桂青、余金傑、張長青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河南鑫達地質礦產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成果:
「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項目以廣泛的野外調查為基礎,採用現代成礦學新理論和新方法,通過對我國重要的礦床類型及其時空分布特點進行研究,釐定其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查明這些礦床的成礦環境、控礦要素和分布規律,總結出區域成礦規律,開展礦床模型研究,指導區域找礦勘查部署和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和工作進展具體如下:
1.首次按照國際標准,將成礦環境作為一級考慮要素,將礦床類型作為二級考慮要素,典型礦床作為三級考慮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國主要礦床模型,編寫完成了《中國礦床模型概論》
本項目置於國際平台,結合我國礦產資源特點,充分吸收了近15年來我國在礦床學及成礦環境和成礦年代學等方面研究的新進展,並針對部分礦床、礦集區和成礦區帶進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國主要礦床類型的礦床模型進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礦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為三個層次考慮,首先將成礦環境作為一級考慮要素,其次將礦床類型作為二級考慮要素,最後典型礦床作為三級考慮要素。以我國最主要7類金屬礦床,即與酸性花崗岩有關的鎢錫、稀有金屬礦床,與中酸性花崗質岩有關的斑岩-矽卡岩型銅鐵鉬礦床,與鎂鐵質-超鎂鐵質岩有關的銅鎳硫化物礦床,以海相火山岩為容礦岩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以碳酸鹽岩溶礦的密西西比型鉛鋅礦床和金礦床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針對一系列影響建模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了解剖研究,為建立客觀和合理的礦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證據,研究成果為在一定地質背景下開展特定的礦產及其組合找礦勘查提供了科學依據。本項目共計完成了26組礦產110個礦床模型研究和編寫,把我國礦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實了礦床理論。
中國礦床模型概論
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
2.通過一批典型礦床深入研究,確認了礦床新類型,建立了一批礦床新模型,豐富了成礦理論,並在國內外引起了反響
(1)確定石居里為我國首例與海底噴流有關的塞普勒斯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床。
(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與地幔柱有關的後碰撞環境銅鎳礦新礦床模型。
(3)首次提出膠東金礦集中區伸展構造體制下的金礦床模型。
(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鉛鋅礦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5)建立了華南下寒武統底部黑色岩系中鉬鎳多金屬礦床模型。
3.前人已在成礦區帶典型礦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礦床模型,但在礦集區尺度礦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屬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項目在秦嶺、長江中下游和德興等開展了礦集區尺度模型研究,為成礦預測和深部找礦提供了依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國內外專家通過對小尺度典型礦床的解剖研究,從成礦過程和成礦元素及圍岩蝕變分帶入手,提出礦床模型,如斑岩銅礦模型。通過大尺度成礦區帶研究提出礦床成礦系列及區域成礦模型,為找礦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項研究突破了傳統思維,針對典型礦集區開展研究,探討了礦集區內各類礦床之間的有機聯系,創新性地建立了3類礦床組合模型。每個礦床組合模型表明在礦集區內各類礦床之間互為找礦指示,可以直接指導深部和外圍隱伏礦的找礦勘查,並取得多項找礦預測成功範例。
(1)東秦嶺欒川和付店礦集區斑岩-矽卡岩型鉬礦+脈狀鉛鋅銀金礦的礦床模型。
(2)華南德興礦集區斑岩銅礦+脈狀鉛鋅+金礦的礦床模型。
(3)長江中下游銅陵礦集區斑岩+矽卡岩+層控銅金礦的礦床模型。
4.響應「走出去」和「兩種市場、兩種資源」的國家資源戰略決策,比較全面系統地編著了《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介紹了當今國際上主要類型礦床的礦床模型,有效地引導我國企業在國外按照國際思維開展找礦評價
為了更加切實地為我國礦產資源走出去戰略提供服務支撐,同時也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國內礦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水平,本項目通過大量國外文獻資料的詳細綜合研究,首次從成礦構造背景、礦床地質與地球化學特徵、礦床勘查發現簡史,以及對找礦勘查的啟示等理論研究和找礦應用兩個方面對國外重要類型礦床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梳理。本次工作共選擇了國外造山型金礦床、卡林型金礦床、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鐵氧化物-銅-金型礦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銅、鉬礦床、岩漿型銅鎳硫化物型礦床、火山塊狀硫化物型多金屬礦床、沉積噴流型鉛鋅礦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鉛鋅礦床、黑色岩系型礦床、砂岩型鈾礦床、紅土型鎳礦床、紅土型鋁土礦床等13種重要類型礦床。以該成果為藍本,編著出版了《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一書,這一成果將「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國內礦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關管理部門、地勘單位和科研院所的從業人員,以及地質院校師生的普遍歡迎。
5.項目專家在地勘單位、礦山、大學和研究院所進行了120多次有關運用礦床模型開展找礦勘查的學術報告,並依託項目出版兩本專著,發表了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明顯的經濟效益
項目研究過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門和礦山企業的重視,項目成果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多次交流,並應邀參加了一系列專題匯報,到找礦勘查現場進行實地切磋,結合找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編撰的《中國礦床模型概論》和《國外主要類型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兩本圖書,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來,深受廣大礦床學及地質勘查工作者的歡迎。總印數為6000冊,是近年來地質領域及研究成果類專著出版中印數最多的書籍,截至2013年3月底,銷售量近4000冊,被認為是近年來科技書籍中的熱銷書,而且銷售情況依然處於上升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依託地質調查項目「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點基金項目(40434011)等發表的學術論文74篇,在SCI資料庫中被收錄33篇,在CSCD資料庫中被收錄36篇;在SCI資料庫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國引文資料庫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計論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培養了博士後5人、博士8人、碩士25人,目前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數繼續從事金屬礦床模型研究及找礦勘查工作。
❷ 甘肅地勘單位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
喬志鋼
(甘肅有色地質勘查局一〇六隊,甘肅蘭州,730046)
主導產業是指對單位的生存和發展起至關重要作用,能為單位提供主要經濟利益來源的各種生產事業。甘肅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在國家已累計發現的171種礦產中,甘肅占據2/3,是我國礦產資源的「聚寶盆」。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地勘單位的優勢是擁有一批專業性的地質找礦人員和一批適用技術,以及幾十年來在各自的勘查登記區取得的地質成果。甘肅地勘單位應抓住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機遇,充分利用處於礦產資源豐富地區這一比較優勢,積極尋找國家經濟建設以及西部大開發急需的礦產資源,滿足社會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促進甘肅地勘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搞好礦業開發和礦權運作
1.礦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礦業大國。礦業提供了全球能量供應的90%,製造業原材料的70%;提供了中國能量的93%,製造業原材料的80%。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源泉,是一個社會取得繁榮、一個國家得以富強的先決條件之一,與人民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息息相關。礦產資源又是一種性質獨特、極其珍貴的自然資源,它的儲量有限,采後消失不能再生,具有有限性和非再生性。因此,合理開采和利用礦產資源是我國目前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
2.讓礦業開發成為甘肅地勘單位的主導產業
甘肅地勘單位在地質找礦中,要充分利用《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賦予的探礦權人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這一優勢,按照國家有關法規和產業政策積極投入,組織單位剩餘勞動力,從事礦業開發,在遠景較好的成礦帶進行采礦生產,多方位籌集資金,建立集采礦、選礦和冶煉於一體的礦業生產流程。從過去單一的地質找礦,向礦業開發轉軌。這樣,既可以分流剩餘的勞動力,又可以在地勘單位整體「轉企」之前,創建以開發礦業為主導的產業。以開發促找礦,以找礦促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從而找到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並逐步向科學化、規模化發展,最後形成具有一定實力和規模的礦業集團。通過礦業開發完成原始積累,發展地勘經濟,使地勘單位向企業化過渡,投身於西部大開發和繁榮地方經濟的建設中。
3.通過探礦權有償轉讓,發展地勘經濟
探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3條明確規定:「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地表或者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為了體現國家享有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國家實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我國每年投入大量國撥地勘費用於礦產資源的地質勘查,對於國家出資勘查的,受委託的地質勘查單位為探礦權人,以明確國家和勘查單位的權利義務關系,有利於加快地質勘查單位企業化改革的進程。地勘單位作為探礦權人,在完成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後,按照《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的規定,經依法批准可以將探礦權轉讓他人。
甘肅地勘單位通過幾十年的工作,擁有大量的探礦權。這些探礦權對於開發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一筆潛在的財富。目前,探礦權轉讓市場尚不完善,應在國土資源廳的指導下成立「礦權交易中心」,為探礦權的供需雙方提供公平、公正、公開、合法的交易場所。因為只有把探礦權融入市場,才能發揮它的潛在價值。通過探礦權的有償轉讓,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使從事礦業生產的企業有了資源保障,同時使地勘單位在探礦權轉讓中獲利。這樣,既滿足了市場對探礦權的需求,又實現了地質成果的價值,使地勘經濟得以發展。
甘肅有色地質勘查局一〇六隊,於1999年9月與甘肅省成縣小廠壩鉛鋅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甘肅省成縣小廠壩鉛鋅礦床探礦權轉讓合同」,在15年的合同期內,為一〇六隊補償鉛鋅原礦15萬噸;於2000年3月同甘肅省白銀公司簽訂了「李家溝鉛鋅礦礦業權重疊及補償合同」,在15年的合同期內,為一〇六隊補償鉛鋅原礦45萬噸。兩個探礦權轉讓合同價值人民幣1.5億元。這在我國尚屬首例。兩個探礦權的成功轉讓,維護了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使甘肅有色地質勘查局一〇六隊的經濟上了一個新台階,也為地勘單位在探礦權的運作上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從而使探礦權有償轉讓成為西部地勘單位新的經濟增長點。
4.以礦業權參股,試走股份經營之路
通過大量的地質工作,地勘單位找到了不少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很多礦點尚未進入開發階段,有的礦點雖然已經進入了開發階段,由於缺乏資金,開發的速度極為緩慢。為了能使這些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早日發揮經濟效益,地勘單位應積極將探礦權融入市場,通過礦業權參股的形式,與開發商走聯合開發之路。這樣,既加快了礦產資源的開發速度,又規避了投資風險。通過股份經營,可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單位和職工參股,能充分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通過礦產資源的聯合開發,為地勘單位整體股份制奠定基礎,為未來的企業化經營積累經驗。
二、立足於地質勘查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1.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地質勘查工作的需求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地質勘查工作的需求大幅度增長。而當前的地質勘查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難以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礦產品進出口從順差轉為逆差,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污染嚴重,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礦業,近20年來開發量成倍增長,增長速度遠遠大於礦產勘查新增加儲量的增長速度,導致大多數礦產資源出現危機。一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礦山企業因資源枯竭而面臨閉坑。即使是近年來取得重大勘查成果的石油、天然氣、金、銀、銅等礦產資源,與國民經濟需求的差距也在加大。
2.做好地質成果資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地質成果資料是指通過地質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供的各種階段性或最終的礦產儲量和地質資料,是一種信息產品。有效的地質勘查成果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是地質勘查成果的使用價值。地質成果中的各種地質資料對於國民經濟各部門來講具有現實的使用價值,而探明的礦產儲量則是一種潛在的使用價值。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甘肅地勘單位在各自的勘查登記區做了大量的投入,進行了各種手段的地質找礦工作,取得了許多地質成果。有的地質成果資料已上報省儲量委員會,有的已移交礦山開采單位,有的仍留在地勘單位做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這些地質成果資料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對礦產資源能否進一步開發和利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認識的深化以及地質成礦理論的不斷提高,甘肅地勘單位應充分利用這筆寶貴遺產,組織有經驗的專業地質人員對已取得的地質成果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總結找礦經驗,提高成礦理論的認識。這些地質成果資料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特別是為服務經濟建設具有廣闊的前景,是地勘單位的潛在財富,同時為發現和尋找新礦種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為下一階段的地質找礦提供依據。
3.地質工作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地勘單位對地質工作中的設備配置、工作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必要的投入與更新。野外項目組配置了筆記本電腦,方便地質資料的整理和匯總;配置了生產和生活用車,實現了地質工作中以車代步;改造了室內辦公條件,購置台式計算機及成圖軟體,提高了制圖的准確性。這些地質工作硬體設施的投入,改善了地質工程技術人員的辦公環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新時期地質工作,僅僅對硬體設施的改善是不夠的。近年來,地質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嚴重不足,40歲以下的中青年出現斷檔。地質人員的找礦積極性、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精神,對地質工作的熱情、事業心與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相比,有很大差距,這些思想意識上的衰落,構成地質工作軟體設施的欠缺。如何提高思想意識,使地質工作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筆者認為應積極培養和引進一批有奉獻精神、熱愛地質事業的適用人才,完善現行的分配製度,制定地質工作激勵制度,充分調動地質技術人員的找礦積極性。應站在地質工作者的立場上了解地質工作現狀,設身處地為地質工作著想,而不應該從自己的觀點出發看問題,避免激勵過分與激勵不足。做好地質項目的驗收工作,加強地質工作的質量監督,激勵與監督相結合,為尋找和發現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產地創造條件,為發展地勘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奠定基礎。
4.爭取國家地質調查項目
國家地質調查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管理。甘肅地勘單位應在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同時,抓好隊伍的自身建設,積極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培養一批人員精幹並相對穩定、裝備精良,以高新技術為支撐,地質勘查與綜合研究相結合,能擔當重大戰略任務,善於攻堅打硬仗的高素質、專業化隊伍。通過投標的形式,爭取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項目,取得國土資源調查經費,以參與地質調查項目的競爭拓寬地質市場。通過競爭的地質調查項目,擴大地質找礦的領域。
5.擴大商業性地質項目的服務領域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質成果的需求不斷增大。老礦山資源的枯竭,新礦點地質找礦的投入,這些從事礦產資源開發的企業對地質工作的需求越來越多。地勘單位應認真領悟需求等於市場的內涵,積極擴大商業性地質項目的服務領域,在利用商業性地質工作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擴大市場份額,增加商業性地質項目的創收能力,培養一支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隊伍,使之不斷發展和壯大。
社會發展為地勘單位提供廣泛的地質市場。隨著我國人口增加,社會經濟活動增多,地下水資源緊缺以及土地沙漠化、耕地鹽鹼化等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了因洪澇災害死亡的人數,年均經濟損失高達270多億元,佔全國自然災害損失的1/4。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即將開工的「蘭渝」鐵路等基礎建設工程,為甘肅地勘單位提供了廣闊的工程地質市場。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成為地勘單位產業發展的新領域。地勘單位應抓住這個市場機遇,組織專業地質人員,通過學習新工藝、新技術提升單位資質認證,擴大業務領域,提高市場份額。
隨著地質找礦階段性地發展,岩心鑽探業務量逐漸增多,大有東山再起之勢。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機遇,搶占岩心鑽探市場,發揮地勘單位在岩心鑽探施工中的優勢作用。對岩心鑽探市場的發展空間進行准確預測,做好市場調查,把握市場動態,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專業化施工,在搶占市場的同時,注意掌握投資的時機和投資的規模,規避和降低投資風險。使那些曾經為地質找礦作出貢獻,響徹在大山深處的岩心鑽機進入地質市場經濟發展的舞台。
三、建立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企業管理機制
1.適應市場競爭,轉變經營理念
管理是企業永恆的主題。企業管理的中心是財務管理,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加速資金周轉。在地勘單位幾十年的風雨歷程中,大多數時間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走過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地勘行業也加入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任何經營問題,在最後的分析中,既是由人引起,又必須由人來解決。所以,在合適的時機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是企業成長的一把鑰匙。用人之長,人人是人才;用人之短,人人不可用。引入競爭機制,建立監督和激勵相結合的現代管理制度,引用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用人機制,培養一批適應市場競爭的管理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在財務管理中要以成本為中心做好事前預測,完善事中控制和做好事後分析,注重單位在一定期間現金流量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努力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支出,促使企業價值最大化。
2.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企業文化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明天的經濟就是今天的文化,文化和經濟是一架車上的兩個輪子,離開文化談經濟,離開經濟談文化,都是荒唐的。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戰略之一,其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符合地勘單位發展的企業文化予以貫徹。
加強單位內部相互間的能力傳遞與知識共享,開展互動式培訓和業務交流。此外,建立與完善內部知識管理系統,並予以適時的更新。打造學習型組織,注重職工能力提升和知識完善。結合地勘單位不同的發展時期制定綜合性考核指標,完善並制定短期、中期、長期的激勵機制。將業績導向和過程式控制制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做好績效管理的規劃、發展、評估、激勵與支持。
切實做好企業文化從上到下的推廣與執行工作,加強單位內部的溝通與交流。地勘單位的戰略目標應結合企業化進程做適時的調整,包括人員能力結構的提升,企業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變革,做到與時俱進,遵循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優勝劣汰的用人原則。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企業文化的制定、執行、創新與變革,決定著企業是否能有所成就,決定著企業是否能基業長青,決定著企業是否會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從優秀走向卓越。
甘肅地勘單位主導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個艱苦的歷程,只有發揮比較優勢,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到發展。同時,甘肅地勘單位主導產業的發展受所在區域自然資源和社會環境的限制與制約,影響地勘單位主導產業發展的因素也很多。以上僅是個人對甘肅地勘單位主導產業發展的一些思路。
作者簡介
喬志鋼,甘肅有色地質勘查局一〇六隊。
❸ 蘭渝鐵路建設取得了哪些科技創新成果
報道稱,歷經九年艱苦建設,連接西南和西北的鐵路大通道——甘肅蘭州到重慶鐵路將於明天全線通車,蘭渝鐵路建設歷經9年,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級難題,取得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
此外施工近9年的木寨嶺隧道也同樣以自主創新克服了世界罕見復雜地質實現貫通,蘭渝鐵路穿越區域性大斷裂10條、大斷層87條。截至目前,全線獲得國家專利30多項、攻克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70多項。
希望中國鐵路建設技術可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❹ 甘肅省農牧漁業豐收獎屬於省部級獎嗎
甘肅省農牧漁業豐收獎屬於省部級獎。甘肅省農牧漁業豐收獎(以下簡稱豐收獎)為甘肅省政府頒發的獎項。
根據《甘肅省農牧漁業豐收獎獎勵辦法》規定,該豐收獎的獎勵范圍為農業科學研究項目和農業科技推廣項目。面向全省農牧系統,獎勵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豐收獎設一、二、三等獎。
❺ 李志剛的科研成果
近十年主持、參與(位列前三)省部級和市級規劃課題10項,獲獎論文20多篇,部分論文公開發表或入編專著。2002年《談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系列論文獲酒泉市第六屆科研成果三等獎,論文被編入由北京高師培訓中心主編的《中學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002年負責並組織實施玉門石油管理局一中加入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特級教師計劃》專設課題—「貧困地區(甘肅)中學創新教育的實施途徑與方法」課題組,核心成員,兩篇研究文章「關於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探討」和「探索網路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入選由靳建設主編的《中學創新教育探究與實踐》一書,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2003年主持省級《基於網路環境下中學教學實施途徑及方法》課題研究,2005年通過省級鑒定,2006年獲甘肅省第六屆基礎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2010年酒泉市推薦報送評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改優秀科研成果;2005年《校園網路環境下視頻點播系統的創建》研究報告在中國教育學會組織的全國「十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現代教學藝術研究暨第八屆「創新杯」教學藝術大賽評比中獲一等獎; 2007年主持省級「高中物理教案學案一體化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2009年獲省級鑒定優秀等級,酒泉市第十屆基礎教育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2008年主持的的《玉門油田教育分局網路教育資源建設、管理與應用研究》課題研究成果通過市教育局鑒定。2009參與(位列第三)的「基於信息技術,研究與開發《玉門石油簡明教程》」課題研究成果通過市教育局鑒定,獲酒泉市第十屆基礎教育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09年參與(位列第二)省級重點課題《學生數學能力對數理化學習的影響與對策研究》的研究,現已報省科學規劃辦鑒定;2010年主持的《玉門油田3-8年級信息技術校本教材開發與研究》課題研究成果通過市教育局鑒定;2010年主持的《課改背景下構建高中物理綠色課堂的實踐研究》通過省級立項,目前正在按實施方案組順利推進;2008年參與了(位列第二)《甘肅省初中物理教學實施指導意見和評價意見》的研製;2010年參與了《甘肅省新課程高中物理教學實施指導意見》中「教學評價」部分的研製。《如何實現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價值功能》、《關於中學物理的教學問題》、《面對高考『3+X』綜合考試的中學物理教學策略》、《在高中物理中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實施高中物理新課程的幾點做法》、《關於初中物理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與實施》等20多篇有價值論文獲全國、省教科所、學會組織的論文評選一、二等獎,部分論文進行了公開發表。
❻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成果
建院以來,截止2005年12月31日,鑒定驗收並登記的科研成果為776項。自1978年以來獲獎成果390項(凡重復獲獎者,均以最高獎計), 其中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30項(含國家專利5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 獲得省部級獎194項,市、廳級獎126項 ,院獎40項。
29項國家級獎勵中, 主持9項, 協作參加15項, 獲國家專利5項。
其中:全國科技大會獎3項主持2, 協作1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協作3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協作2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主持4, 協作3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科技情報三等獎1項主持1
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4項主持2,協作2
全國農業區劃成果三等獎1項協作1
國家專利5項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24項(協作15項),國家專利5項。其中:
全國科學大會獎3項(協作1項)
春小麥甘麥8號(1978)
小麥條銹病流行規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協作3項)
地膜覆蓋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和應用(攻關項目)(1985)(協作)
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定位試驗研究(1992)(協作)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2003)(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協作2項)
我國研製的新土壤殺蟲劑-甲基異柳磷(1985)(協作)
中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總體研究(1993)(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協作3項)
祁連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涼灌區100萬畝春小麥栽培體系研究與推廣(1988)
高抗枯萎病豐產穩產胡麻新品種隴亞7號(1993)
GS 隴糜4號(1995)
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穴播栽培技術(地膜小麥)研究與示範(1996)
基本查清中國獼猴桃資源(1991)(協作)
我國核試驗下風向地區農業環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調查評價(1996)(協作)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麥抗條銹性變異及對策研究(1999)(協作)
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協作1項)
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鑒定與初步利用(1998)(協作)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協作1項)
中國小麥條銹病的流行體系(1988)(協作)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協作1項)
中國小麥光溫特性的研究(1995)(協作)
國家科技攻關成果獎1項(協作1項)
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繁種和農藝學性狀鑒定(1989)(協作)
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3項(協作1項)
定西丘陵溝壑區高效農業生態區建設與發展研究(1996)
隴東高原半濕潤偏旱區(鎮原)農業發展研究(1996)
高產、多抗、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1996)(協作)
國家科技情報三等獎1項
1、《甘肅農業科技》(1996)
全國農業區劃成果三等獎1項
1、甘肅省綜合農業區劃(1985)
獲國家專利5項
軟包裝水果罐頭的加工方法(1994年國家發明專利)
溫室保溫被(1997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97 2 12593.0
溫室復合保溫被(2001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01 2 02618.2
溫室輕質復合牆體保溫板(2003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03 2 44175.4
玉米種衣劑(2004年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ZL 00 1 35477.9
獲國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
1、蔬菜病蟲害診斷與多媒體咨詢系統V1.0(簡稱:VDDMCES)(2005年國家著作權登記)
編號:軟著登字第035763號? 登記號:2005SR04262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獲得194項省部級獎勵
其中: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協作9
農業部豐收一等獎 4項主持4
省科學大會獎 10項主持8, 協作2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項協作
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主持9, 協作3,
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協作9項)
1、《中國穀子目錄》(1980)(協作)
2、全國(甘肅省)野生大豆資源考察(1981)(協作)
3、全國小麥品種資源目錄(上下冊)(1981)(協作)
4、我國西部地區粘蟲越冬遷飛規律預測預報技術研究(1982)(協作)
5、地膜覆蓋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和應用(1983)(協作)
6、《中國高粱品種志》(1984)(協作)
7、麥蚜遠距離遷飛和傳毒規律研究(1984)(協作)
8、我國N、P、K化肥的肥效演變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徑(1985)(協作)
9、《中國小麥品種及其譜系的研究》(1986)(協作)
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協作4項)
1、小麥條銹菌新小種條中22、23、24、25號的發現和研究(1982)(協作)
2、《中國亞麻品種資源目錄》和《中國亞麻品種志》(1984)
3、《中國綠肥區劃》(1984)(協作)
4、北方旱地農業類型分區極其評價(1987)(協作)
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4項
1、甘肅省1800-2600米高寒陰濕貧困區糧食作物豐產技術示範推廣(1991)
2、隴糜4號大面積示範推廣(1993)
3、高產優質啤酒大麥法瓦維特大面積示範推廣(1995)
4、甘肅省高寒陰濕區糧油作物豐產技術試驗研究(1996)
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4項、
1、甘肅省15萬畝低芥酸油菜綜合增產技術示範推廣(1990)
2、早熟豐產優質春小麥新品種寧春18號大面積示範推廣(1998)
3、甘肅省旱地集雨補灌高效農業示範區建設(2003)
4、優質高產啤酒大麥新品種甘啤3號大面積示範推廣(2005)
獲得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協作)
1、《中國小麥品種志(1962--1982)》(1987)
獲得甘肅省科學大會獎10項(協作2項)
1、河西春麥區發展冬小麥的研究(1978)
2、小麥紅矮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3、甘亞4號(1978)
4、甘麥23號(1978)
5、洋芋品種:抗疫1號(1978)
6、穀子品種:隴粟2號(1978)
7、甘棉3號(1978)
8、綠肥品種選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
9、西峰9號冬小麥(1978)(協作,1981年補發)
10、慶選15號冬小麥(1978)(協作,1981年補發)
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協作3項)
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肅省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區系鑒定與消長動態分析(1984)
2、小地老虎越冬與防治研究(1986)
3、高效低毒除草劑燕麥畏的研究(1986)(協作)
4、冬小麥新品種隴鑒196(1996)
5、甘肅省主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1998)
6、河西沿祁連山冷涼灌區糧食作物大面積畝產超千斤試驗示範(1999)
7、創新糜子新品種-隴糜5號(2000)
8、抗銹、豐產、優質冬小麥新品種隴鑒127(2002)
9、優質、高產啤酒大麥新品種甘啤3號(2003年)
10、我國小麥條銹病長發易變區隴南冬小麥品種抗條銹病類型新分析及應用研究(2003)(協作)
11、亞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創建及研究(2004)
12、豐產、多抗、優質、配合力特佳冬小麥品種蘭天10號(2004)(協作)
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9項(協作6項)
隴東旱塬糧食連年增產的經驗(1981)
五一大隊糧食高產穩產耕作栽培技術研究(1981)
粘蟲發生規律及其防治規律研究(1982—83)
《甘肅省蔬菜地方誌》(1982—83)
馬鈴薯花葯培養的研究(1982—83)
春小麥大面積豐產栽培技術試驗示範(1984—85)
河西沿祁連山冷涼灌區春小麥栽培技術研究(1987)
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及創造高蛋白種質資源70668F2-2(1988)
化肥的增產效益及經濟合理施肥技術研究(1989)
地下害蟲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研究(1989)
甘肅果樹資源調查整理研究(1989)
甘肅省農牧結合、種草養畜、增產增收綜合配套技術的試驗研究(1989) (協作)
制罐桃、杏基地建設(1989甘肅省科技星火獎)
甘肅省灌區糧食作物高產栽培模式研究與應用(1990)
當歸麻口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1990)
定西黃土丘陵溝壑高效農業生態區建設研究(1991)
油菜新品種——隴油1號(1991)
甘肅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管理與評估系統(1991)
黃土高原地區重點縣(甘肅正寧縣)綜合治理與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研究(1992)
花椒病蟲害防治及豐產栽培技術推廣(1992甘肅省科技星火二等獎)
優質大粒無核葡萄新品種技術開發(1992甘肅省科技星火二等獎)
甘肅省省級土壤普查成果(1993)
旱地春小麥新品種隴春8139(1995)
隴谷5號(1995)
高產優質啤酒大麥新品種法瓦維特(1995)
軟包裝水果罐頭新產品研製(1995)
中國黍稷品種資源收集整理與利用研究(1995)
集水農業的理論與實踐(1996) (協作)
雙低豐產甘藍型春油菜新品種隴油2號(1997)
小麥根病防治技術研究(1997)
乾旱高揚程灌區水鹽運動監測及次生鹽鹼化綜合防治研究(1997)
棉花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及示範推廣(1997)
軟罐頭工業化生產技術體系建設與系列產品開發(1997)
多抗優質豐產穩產耐鹽鹼耐瘠薄春小麥新品種花培764(1997)
早熟番茄新品種隴番5號(1998)
優良辣椒雜種一代新品種「隴椒1號」 (1998)
辣椒枯死病防治技術示範推廣(1998)
利用生物技術選育耐鹽抗銹小麥新品系的研究(1998) (協作)
甘肅旱地集雨節灌高效農業試驗示範(1999)
甘肅省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穴播栽培技術示範推廣(1999)
《甘肅植被》專著(1999)
優質穀子隴谷6號(2000)
番茄、黃瓜、辣椒專用肥研製與應用推廣(2000)
甘肅省高寒陰濕地區少數民族貧困區糧食作物豐收工程暨試驗研究(2000)
節能日光溫室蔬菜高產高效新技術研究與示範(2001)
高澱粉馬鈴薯新品種-隴薯3號(2001)
隴中丘陵區(定西)作物抗旱豐產與經濟發展綜合研究(2001)
玉米雜交種引進和新品種選育(2001) (協作)
小麥條銹病持久控制技術研究(2002)
甘肅張掖市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A)(2002)
甘肅庄浪縣水洛鄉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2003)
美洲斑潛蠅監測及綜防技術的試驗示範(2003) (協作)
半乾旱山區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術集成與創新研究(2003) (協作)
新型種子包衣劑的研製開發極其應用(2004)
穀子新品種隴谷8號(2004)
新型納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鮮果蠟研製(2005)
小麥條銹菌HY和水源致病類群的監測及控制(2005)
水旱兼用型春小麥新品種隴春20號(2005)
雙低優質甘藍型春油菜雜交種隴油5號選育(2005)
❼ 甘肅省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甘肅省第一家專業風險投資機構——甘肅省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今天成立,標志著我省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了強大的資金支持。原科技部副部長惠永正院士和省上領導崔正華、鄧成城等參加了開業典禮。長期以來,我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深受資金瓶頸的制約。因此,創辦甘肅省科技風險投資公司是省委、省政府為推動「科教興省」戰略做出的一項重要決策。公司注冊資本一億元,將對具有成長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並為其提供財務顧問、管理咨詢、融資支持、購並重組等全方位的服務。公司由甘肅省高科技創業服務中心、酒泉鋼鐵公司、蘭州市商業銀行等九家實力強大的股東單位組成。
法定代表人:馮治庫
成立時間:2001-08-08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2010000000783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雁南路18號創新園創業大廈A座8樓
❽ 科技創新
●典型區域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及持續利用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項目以滿足土地管理從單純數量管理向「數量—質量—生態」並重轉變需求為目標,選取東部經濟快速發展區、中部糧食主產區、西部生態環境敏感地區、西南統籌城鄉實驗區等6個試點,應用「3S」、計算機網路、信息通信等技術,開展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建設,進行關鍵技術研發、試驗與示範應用,研發集野外長期監測、研究與示範為一體的國家級監測與管護服務平台。促進土地資源領域產、學、研、用的結合,培養基層土地科技隊伍,推進土地科技基礎能力建設。
目前,項目已建立了6個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形成了《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建設規定(試行)》;提出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和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綜合監測資料庫指標體系,建成了6個基地年度資料庫;在完成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優質耕地劃定與持續利用、時空多級網格數據管理與平台建設等技術研究的基礎上,開發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信息服務系統和優質耕地識別與劃定系統,取得軟體著作權1項,並於2013年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組織的中期評估。
項目通過實施,補充和創新了現有土地利用監測技術體系,提升了土地資源監測多源、多類型、多尺度數據信息的綜合集成度,部分技術已在土地資源調查評價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為我國未來全面開展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調查監測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區域尺度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預研究與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旨在構建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和標准,為在全國實施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奠定技術基礎。
項目擬開展生態用地分類標准研究,生態用地遙感信息網格劃分與編碼,多源、多類型、多尺度生態用地信息網格化綜合集成,以及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服務系統框架和原型構建等研究,並進行應用與示範。項目實施以來,梳理界定了生態用地的概念,初步建立了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和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服務系統總體框架,完成了示範區的遴選並開展了資料收集和資料庫建設工作,為後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項目將現有土地利用分類有機結合,推進了生態用地管理理念從理論探討向實踐管理的巨大轉變,不僅促進了土地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推進土地學科發展,而且在優化農業布局、確保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的潛力評價及效應研究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旨在通過科學認識我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非糧能源作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能源生產潛力,揭示農民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的真實意願,全面了解我國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可能引起的自然、社會、經濟效應,研究提出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戰略建議。
目前,項目完成了能源作物種植的自然適宜性評價工作,確定了我國可用於能源作物種植的邊際土地數量及時空分布。
通過項目實施,能夠解答我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的可行性和種植規模,對於全面認清當前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前沿問題,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及未來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據和研究基礎。
●北方農牧交錯區土地質量指標遙感信息提取與土地質量評價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面上)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項目以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區不同的草地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採取高光譜技術和數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提取土地質量指標,建立草地生態系統類型識別模型、草地覆蓋度和生物量的估算模型,開展區域土地質量評價,為北方農牧交錯區生態系統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目前,項目已經完成了研究地點設定和相關基礎資料收集,並開展了13個樣地、109個樣方主要生態生物學特徵調查以及農戶問卷調查,實測了群落高光譜曲線,並完成了初步的數據分析工作。
項目首次對高光譜模型應用於航空高光譜影像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對各種草地質量指標進行了監測,實現了監測信息由「點」到「面」的擴展,為地方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土地質量評價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項目成果將為在生態環境脆弱區開展大范圍精細化監測、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土地質量評價提供科技手段。
●發展生物能源引發的土地利用問題及其內在作用機理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擬通過分析國內外生物能源發展引發的土地利用問題,評價我國發展生物能源的生產潛力,探討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趨勢,並揭示經濟驅動背景下生物能源對農戶土地利用決策的內在影響機制,為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戰略提出政策建議。
目前,項目已經完成國內外生物能源發展歷程和現狀、對土地利用影響的系統梳理,開展了我國能源作物種植、發展生物能源的生產潛力評價。項目採取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方式,綜合應用地理學、農戶經濟學、土地資源管理等多學科方法,充實了研究內容,創新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對認清生物能源未來發展趨勢、影響土地利用方式的機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典型農村居民點用地結構變化(遙感)分析項目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面上)項目子課題,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項目旨在應用遙感技術、外業調查和歷史土地調查資料,對典型農村居民點樣點的土地利用結構進行調查,總結分析農村居民點的不同功能,分析與土地利用結構的相互影響關系,進而對典型的農村功能演化和篩選分類因子提供支持。
目前,項目已完成試驗區的選定,資料的搜集、整理、遙感數據的處理和野外調查與復核等工作,後續研究也在有序開展。項目形成的成果將對分析農村居民點類型變化和功能分異,構建農村居民點分類系統,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智能化與規劃實施綜合評估關鍵技術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土空間優化配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項目以省級國土規劃中國土空間綜合分區需求為導向,以多主題國土空間分區集成技術、綜合分區智能化技術、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指標識別技術為研究對象,開展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技術指南、省級國土規劃編制技術規程研究,開發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評估信息系統並進行應用示範。
目前,項目實施進展順利,已基本完成了相關研究,形成了《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技術指南(初稿)》,並獲得1項軟體著作權,發表3篇科技論文。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成果將直接為編制省級國土規劃及區域規劃提供科技支撐。
●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因子獲取技術及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技術研究」子課題,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項目以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因子、指標體系構建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人地關系系統協調發展的角度,開展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因子獲取技術研究,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構建探索,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因子的識別技術研究,並參與西部典型村鎮區域應用示範研究,從而解決了指標快速獲取等技術難題。通過項目實施,已構建起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選擇甘肅省榆中縣作為應用示範區,進行了部分評價指標信息的提取。
●國家耕地資源動態監管系統核心技術引進與合作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項目擬通過合作研究,引進加拿大MDA公司的核心技術和先進解決方案,通過適應性開發和系統集成,解決當前國產衛星數據幾何快速配准精度、自動化水平不高,以及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效率低和基於雷達數據的新增建設用地自動監測困難等難題,實現國土資源遙感應用跨越式發展。
項目通過應用MDA影像處理技術,開展衛星數據預處理技術合作研究,基於地塊的多光譜衛星遙感數據土地利用變化監測研究,基於SAR的新增建設用地監測技術研究,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技術框架與流程,實現基於雷達新增建設用地有效監測,解決中國大面積多雲多霧地區遙感數據獲取困難的問題。目前,已形成合作研究成果報告框架,就形成長遠合作達成基本共識;設計形成了國產多光譜遙感數據高度自動化的高精度配准演算法,開發出遙感影像圖快速生產軟體系統;完成了基於Gist特徵的先驗知識約束下變化地塊方法研究,開發出影像分割模塊、對象級土地覆蓋變化監測和分類模塊;提出了包括單極化SAR相干斑抑制SDBSF演算法和多極化SAR相干斑抑制PTD-SDBSF演算法等SAR影像預處理演算法。
通過該項目實施,引進的相關技術將有效提高衛星影像的定位及糾正精度,實現SAR新增建設用地的有效提取,提高我國西南地區多雲、多雨、多霧和濕潤地區衛星遙感數據獲取能力,提升國產衛星數據處理與應用水平,增強國土資源監管時效性。
❾ 甘肅省科學院的科研成果和社會效益
建院以來承擔並完成了一批國家和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和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共取得科研成果418項,其中有53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被動式太陽能建築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稀土鈷磁力傳動器系列獲國家發明獎;固定化酵母酒精發酵技術研究被列為《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太陽灶、結構抗凍型不銹鋼平板太陽能熱水器、固定化酵母和電滲析器被列為國家級新產品;磁力驅動全密封系列泵列為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並建有亞洲最大的太陽能採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和亞太地區太陽能研究與培訓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為甘肅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甘肅省科學院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科研中心工作,不斷探索和創新運行機制,堅持貫徹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保證抓黨建的工作思路,以科研為中心,以創新為靈魂,以項目為載體,以改革為動力,優化全院科技資源配置,扶持重點優勢學科,加強內部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全面發展。始終把自身優勢學科及重點研究領域緊密結合地方國民經濟建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科研領域和特色,在專業設置和布局上突出能源、生物、信息、生態及先進製造技術等國家優先發展的技術領域,並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來,甘肅省科學院按照國家和省政府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結合自身發展實際,調整優化組織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結構,轉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持以應用型研究開發為主的科研方向,從實際出發,優化資源配置,優化人員結構,強化綜合性多學科特色和優勢,強化國際國內合作。力爭在聯合國工發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固定化細胞規模製備技術研究(863項目)、年產3000台磁力泵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等項目實現重大突破。實現把甘肅省科學院建成全省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的省級代表隊,成為全省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家和全省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成為甘肅科技進步、工農業技術需求的中堅力量,成為甘肅省應用技術綜合研究開發的龍頭和中心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