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果內容以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1、先確立一個論點。全文圍繞這一論點展開論證。對「開卷有益」這種說法,既不能全盤否定,寫駁論文;也不宜全盤肯定,寫成立論文。因為這種說法既有它正確的一面。又有它不夠全面的地方,所以對這個看法要採取「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從中總結出正確的論點來。只有這樣才能對這一說法作出合乎事實的評價,最終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要防止出這樣一個毛病:自相矛盾。一會兒說開卷有益,一會兒說開卷有害,令人不知所雲。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文章中還要將二者的聯系點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說透。 3、從論證方法看,如果所讀的書是壞書,則開卷未必有益,這里可以採取例證法,並輔之以引證法和喻證法,用前幾年社會上黃書泛濫成災毒害青少年作為事實論據,用名人名言作為理論論據,充分論證黃書的害處和讀好書的益處。在此基礎上,再把這兩者辯正地統一起來。說明我們中學生既要多讀書,又要慎重地加以選擇、讀好書。這樣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就將問題說得比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導思:這是一篇給材料作文。該題雖然規定了作文題目,但仍給學生思維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從文體來看,寫議論文是最好的選擇。學生可以從是非觀、處世態度、治學精神等方面談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要寫好議論文,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1、確定論點。根據命題提供的材料,可從不同角度提煉出諸多觀點,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選准一個論點充分論證。 2、選好論據。論據能起到充分證明論點的作用,論據選擇要遵循兩個原則:①真實確鑿,不能有虛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說服力,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3、組織好論證結構。最常用的結構一般為「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② 實踐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區別
實踐研究是指以一定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運用科學實驗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具體假設,操縱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條件,並觀察和測量其對其他變數的影響,考察這些教育措施與教育成效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驗證或證偽假設,探求教育規律。最後要提出實踐成果。
應用研究是將某一科學理論應用於具體實踐當中的研究。主要探求的是該理論應用的對策,價值等。
③ 成果簡介和研究成果有什麼區別
成果簡介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的簡介。
成果意為成全,成立。是收獲到的果實,常用於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的含義界定為: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
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與應用研究領域中所取得的新發現、新理論。其成果主要表現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基礎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過程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礦產等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技成果是指在研究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中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主要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出現。
④ 研究意義及應用價值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構造、地表組成物質及氣候水文條件都很復雜,地理景觀多樣,地表形態和區域差異十分顯著。例如,縱橫交織的山脈,把我國大地分隔成許多網格,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鑲嵌在其中;季風特色顯著,大陸性氣候控制和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在氣候和地貌的制約下,我國水系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外流流域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64%,內陸流域約佔36%。所有這些自然地理環境條件,都從區域尺度上決定著我國整個生態環境格局。頻繁、強烈的新構造運動、龐大人口總量及分布極不均勻性,以及城市(鎮)的發展迅速,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對地質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造成了自然生態的失衡和破壞,各類環境地質問題凸現,不少地區出現資源、環境雙向惡化的趨勢,嚴重製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988年政府機構改革,國務院賦予原地質礦產部以地質環境保護的職責,但全國環境地質狀況家底不清,僅有少許、零星的認識,不深入也不系統,地質環境保護處於被動、從屬的狀態,當時剛成立的原地質礦產部地質環境司決心盡快扭轉這種局面。
為此,從「八五」開始,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到「十五」末,我國首次按照統一的技術要求系統完成了以省(區、市)為單元的全國1:50萬環境地質調查,累計完成調查面積950多萬km2,基本覆蓋了我國陸域范圍,取得了豐富的、系統的、海量的環境地質信息資料,建立了全國環境地質評價體系(表1-2),查明了這些環境地質問題的基本現狀(即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的狀態)。例如,我國鹽漬化主要分布在濱海地區、華北平原地區、東北平原地區、西部地區和青藏高寒地區,總面積約26.71萬km2(李瑞敏等,2007),而且不同地區鹽漬化程度差異很大,總體而言我國西部土地鹽漬化比東部嚴重。為了匯總分省1:50萬環境地質調查成果,專門立項開展了綜合研究工作,總結了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的危害、形成條件及影響因素(表1-3)。
表1-2 全國環境地質評價體系
續表
表1-3 我國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形成條件、影響因素及造成危害
續表
這項體現中國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程度的工作,獲得了系統的、最新的關於全國環境地質狀況的重要國情數據,重點關注了經常造成人員傷亡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常常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的緩變性地質災害、對人們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構成巨大威脅的土地退化,以及地下水質異常及污染、海岸帶變化、特殊不良岩土體等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系統總結了有關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獻,如岩土侵蝕部分重點參閱了《黃土高原地區土壤侵蝕》(張宗祜等,1994)、沙漠化部分重點參閱了《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王濤,2003)等等,為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但是,該項重要的環境地質國情調查工作,尚未包括與地質環境密切相關的、分布面積極其廣泛的石漠化、草地退化、濕地退化、雪線後退等生態環境問題以及人口密集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城市水土環境變化等。
關於石漠化、草地退化、濕地退化、雪線後退、城市水土環境變化等問題,也有很多研究,但是或者正如「環境狀況公報體系」一樣缺乏地質學視野和指標,或者研究者僅著眼於單一的研究視角而缺乏綜合性。其實,有關方面的研究已經積累了很好的工作基礎,如王濤等人對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王濤,2003)開展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唐克麗等對中國水土保持(唐克麗,2004)工作的系統總結等等。
總之,針對上述所有環境地質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均需要建立一套定量化的指標體系,指導下一步環境地質或生態地質調查和監測工作,以科學推進環境地質保護和管理工作。
⑤ 什麼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者有何本質區別
我是一位局外人,在這里說一點外行話。不妥之處難免,還望內行的批評指正。
在今天科研是一份職業工作,每個科研人員工作任務目標應該是可以預先安排好的,可以這樣說是按計劃完成的。即使是基礎研究也是有著明確方向和大的預期目標。而這樣的基礎研究往是一些交叉學科。據我所知目前凝聚態物理比較活躍,有廣擴發展前景。它可以揭示很多不曾遇到新的現象和物質材料新的性質。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我覺得它是一基礎研究,它的研究為其他廣泛應用學科提供理論基礎方法指導。而應用學科研究的目標更明確直接,因為與實際需要緊密目標很具體指標更加細化。
應用研究雖然也是為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但是,這種新知識是在開辟新的應用途徑的基礎上獲得的,是對現有知識的擴展,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對應用具有直接影響。
另外,應用基礎研究是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⑥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區別
區別:
1 基礎研究: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2 應用研究: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
3 開發研究是利用應用研究的成果和現在的知識與技術,創造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產品,是一種以生產新產品或完成工程技術任務為內容而進行的研究活動
4 基礎研究是為了認識現象,獲取關於現象和事實的基本原理的知識,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應用研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應用目的。
拓展資料:
具體目標是:
1.穩步發展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科學等基礎學科,形成更加合理的學科布局,在新興交叉學科和科學前沿取得重大突破。
2.重點解決農業、能源、資源、環境、健康、信息、材料、海洋、空間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批關鍵科學問題。
3.爭取在蛋白質科學、量子科學、納米科學技術、發育與生殖生物學等科學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完善和發展國家研究實驗基地體系,一些研究基地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新建100個左右不同類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穩步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建設160個左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形成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網路體系。
5.穩定一支10萬人左右的基礎研究隊伍,形成500個高水平研究團隊,產生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
6.提高科學數據、自然科技資源、科技文獻等的採集、加工、集成、共享、服務的整體水平,形成適應科技創新需要的基礎性工作支撐體系。
7.提高科學論文的質量,國際論文篇均引用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獲得若干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性科技獎勵。
8.切實改進基礎研究管理體制,優化創新環境,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環境和學術氛圍。
特點:
——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在圍繞特定目的或目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結果一般隻影響科學技術的有限范圍,並具有專門的性質,針對具體的領域、問題或情況,其成果形式以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為主。一般可以這樣說,所謂應用研究,就是將理論發展成為實際運用的形式。
刊物堅持學術性、時代性、創新性、實效性特點。立足中國現實,側重欠發達地區研究,致力於發表研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體制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經濟問題的具有原創性意義的高水平的理論文章,以推動中國尤其是西部經濟的現代化和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力求辦成一個兼顧宏觀、中觀和微觀,堅持學術特色,理論充分聯系實際,以應用為主的、高品位高信息傳遞能力的綜合性雜志。
⑦ 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形式
1、論文和專著2、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原型3、自主開發的新技術4、發明專利5、實用新型專利6、外觀設計專利7、帶有技術參數的圖紙等8、基礎軟體9、應用軟體10、其他
⑧ 研究結果和成果
本書研究是以紫坪鋪邊坡軟岩(軟弱結構面)為研究對象,針對紫坪鋪工程版開挖高邊坡煤系權地層軟弱結構面(軟岩)發育特點,藉助於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各種試驗設備,開展一系列物理力學試驗。系統研究軟岩崩解性、軟岩(軟弱結構面)流變特性及強度參數的敏感性,即「三性」研究,最終得出「三性」研究成果。
軟岩(軟弱結構面)流變特性試驗作為本書的研究主線,並貫穿於研究的始終。其中研究成果是設計和開發飽水條件,剪切和壓縮流變試驗裝置,系統開展長達近1年的工程邊坡(含軟岩、軟弱結構面)時效變形特性研究。應用Burgers流變本構方程,建立各類型軟弱結構面和軟岩綜合時效本構方程,獲取壩區(含軟岩、軟弱結構面)長期強度。剪切流變試驗結果表明,飽水狀態下軟弱結構面長期強度參數C值為57~160kPa,φ值為12°~18°,僅為利用攜剪試驗所獲得的軟弱結構面飽水快剪強度的60%。同時就軟岩對邊坡的敏感性作了深層次的研究。研究結果為水庫蓄水運行期的工程邊坡穩定性分析、失穩破壞機理、加固防治對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時效本構模型。
⑨ 主要研究內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鐵路沿線鐵路振動現象的實地測試,對室內水波動力學效應的試驗,以及對典型塌陷類型的三維數值模擬,作者對岩溶地區的多發災害——岩溶塌陷現象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進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對於岩溶塌陷的蓋層及其組合類型的研究,地下水面位於蓋層中不同位置時的研究,以及基岩介質中空隙分布類型不同的地質概化研究。
(2)針對特定的岩溶致塌地質和力學環境條件,歸納和總結了致塌過程中的各種力學條件的相互作用和疊加組合機理,提出了相應的力學耦合模式。根據概化模型的研究和力學耦合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岩溶致塌機制。
(3)典型機理模型的專門研究。從野外試驗及室內試驗著手,結合實例的數值模擬,對典型的塌陷類型進行專門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在靜荷載下土洞的塌陷與抽水情形下的塌陷不同,相比之下表現為更具偶發性。通過靜荷載條件下土洞穩定的數值模擬,對其致塌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通過靜荷載大小的致塌效應、地形因素的影響、地下水下滲的致塌過程的對比,對靜荷載條件下影響岩溶塌陷的最敏感因素進行了研究;為了解土洞塌陷時土層的臨界力學性質,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對致塌臨界條件進行了數值模擬試驗研究。
B.以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及室內水波動試驗為基礎,對地下水位受迫下降時土洞在蓋層中力學效應進行專門研究;通過實例的分析及數學推導,對地下水位上升時的岩溶致塌現象進行了研究,特別對氣爆塌陷發育的判據進行了理論推導及論述,對水位恢復時塌陷區的土層最大安全厚度的數學表達式進行了研究;還通過抽水情形下致塌的典型實例研究,針對典型地質概化模型(包括單一阻水型蓋層概化模型、單一透水型概化模型、阻-透型概化模型)下的塌陷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針對塌陷過程中土洞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多土洞存在時的致塌過程研究;另外,也對岩溶水的數值模擬方法進行了探討。
C.針對鐵路沿線岩溶塌陷的多發性,對振動致塌現象的預測評價問題進行了專門性研究。首先對鐵路沿線土層中產生的振動特徵進行了實測,以通過實測獲取列車振動中的振波過程曲線、衰減特徵、特定土層下的衰減系數、振動附加力的大小等,並通過室內試驗標定了所測的振動附加力,且在數值模擬中對該附加力進行了驗證。在對鐵路沿線振動特徵實測的基礎上,對振動附加力致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鐵路塌陷的致塌機理。為了對鐵路振動致塌作進一步的研究,進行了振動致塌的數值模擬研究。通過研究,對所提出的動力致塌機理及振動附加力的大小進行了驗證。同時,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不同加速度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進行了研究,對不同衰減系數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研究,對鐵路振動波數值模擬中的波形進行了研究,通過這些研究,提出了振動致塌中的穩定敏感性因素及動力數值模擬中的不同波形特徵及其適應范圍。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對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的研究中提出:對於岩溶塌陷機理的分析應以其所處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為基礎。在不同的地下水條件下,同樣的土-岩體,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穩機制。提出了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包括蓋層及基岩地質概化模型),分別將岩溶塌陷的地質條件概化為蓋層中的7種模型及基岩中的4種模型,並對不同概化模型的致塌機制進行了分析。其中蓋層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一阻水蓋層型地質概化模型,當岩溶水位位於蓋層中時,為「軟化-失托增荷-真空吸蝕」型致塌,當水位在蓋層以下時,為「波動-氣壓差剝離」型致塌;②在單一透水型蓋層概化模型情形下為「潛蝕-失托增荷-壓差場潛蝕致塌」機制;③阻-透型蓋層概化模型為「潛蝕-流土-氣壓差場」機制;④無蓋層的地質概化模型;⑤透-阻型蓋層概化模型,為「軟化-氣壓差場-滲流流土」致塌機制;⑥阻-透-阻概化模型;⑦透-阻-透概化模型為「天窗」超臨界水力坡降滲流流土致塌機制。岩溶介質中的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②多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③豎向洞穴地質概化模型;④均布空隙地質概化模型。
(2)通過對概化模型的研究,針對岩溶致塌中的作用力及其相互疊加耦合方式,提出了疊加耦合的5種模式,包括:①重力與靜荷載疊加耦合模式;②單一阻水型蓋層中水位下降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③單一透水型蓋層滲透力場疊加耦合模式;④水位恢復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⑤岩溶致塌中的動荷載疊加耦合模式。
(3)在以上概化模型及耦合模式的基礎上,將各塌陷類型下的致塌機制及機理模型總結為5種類型,包括:①水位下降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中主要包括了三種主要致塌機制,分別為失托增荷致塌機制、潛蝕致塌機制、真空吸蝕致塌機制;②水位恢復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主要為氣爆效應或水動效應致塌;③動荷載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及「液化」致塌機制(地震塌陷)等;④重力載入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重力剪斷機制或「荷載與重力超強度致塌」機理;⑤地表水致塌機理模型,主要有「散解效應」及「軟化效應」。
(4)通過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進行的專門性研究,提出了該種條件下土洞的致塌機制為地表水引起的「軟化」所致。通過對岩溶塌陷的敏感性研究,指出:靜力的載入不是土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地表水的下滲導致土層的力學性質降低才是致塌的最敏感因素。
(5)在地下水位波動引發的岩溶塌陷的專門性研究中,通過研究得出,岩溶區地下水位受迫下降至基岩面以下時的附加力在一定范圍內與在基岩面以上一樣,等於水位下降的幅度值,與蓋層下基岩中洞穴的形態及體積無關。岩溶空洞在岩溶致塌中的主要功能在於增大了基岩的滲透性,也使土粒得到迅速搬運。提出了壓力釋放系數在岩溶塌陷中起著重要作用。
A.通過對已有岩溶氣爆塌陷實例的分析,提出了氣爆塌陷的三個發育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正壓形成階段;第二階段,土層破壞階段;第三階段,氣壓快速釋放及塌陷階段。
B.根據岩溶空腔的發育特徵,用波-馬氣體方程式對水位恢復時氣爆效應中所產生的附加力進行了描述,並提出了氣爆塌陷的判據為:
Kp=(py-p0)-τ-γth>0
C.對正壓氣爆條件中土層的最大安全厚度進行了討論,指出了其計算公式: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D.通過對水位波動力學效應的研究,提出了「水動效應」的概念。
(6)運用三維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復雜的岩溶塌陷機理及過程進行了系統性研究,探討了FLAC3D三維數值模擬應用於岩溶塌陷的模擬技術及方法,為岩溶塌陷的客觀評價及預測開辟了有效途徑。
A.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機制進行了模擬和驗證。指出了影響這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為地表水的下滲因素。
B.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所提出的典型概化模型的致塌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驗證,包括:單一阻水蓋層模型的抽水致塌過程,阻-透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單一透水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並對各致塌過程中的受力特徵進行了比較。
C.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成功地模擬了列車振動所導致的岩溶塌陷過程,驗證了所提出的致塌機理;通過波形特徵、加速度、衰減系數的數值模擬研究,提出在影響動力致塌過程的諸因素中,衰減系數是最敏感的因素。
(7)通過鐵路振動波型及在土層中附加力的測試,提出了鐵路振動的致塌機制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同時,得到了鐵路振動下的振波過程、振幅大小、頻率及在土層中形成的附加力大小,以及衰減系數,並提出:鐵路振動下振波具有脈沖波的特徵;通過標定後指出:列車振動在地表處產生的應力大小在1~3kN/m2之間,該值在數值模擬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