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有五種方式:①自行投資實施轉化;②向他 人轉讓科技成果;③許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④以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⑤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 比例。其中,第一種方式屬於科技成果持有人自行轉化,即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或企業等主體將其研發的科技成果應用於本單位的生產活動,此方 式的特點是沒有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果轉化的交易成本,但僅適合於研發 生產鏈條較為完善的主體。第二、第三種方式屬於轉移式轉化,即科技成 果持有人通過許可、轉讓的方式將科技成果的使用權或所有權轉移給技 術需求方,此方式是髙等院校、科研院所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方式。 第四、第五種方式屬於合作轉化方式,此方式有利於產、學、研單位以技術 為紐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
② 段維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類
★1.《網路版權保護論綱》(獨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網路時代的版權法律保護》(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簡明中共黨史知識問答》(參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4.《〈毛澤東選集〉第二版重點和疑難問題闡釋》(參編),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5.《中共黨史知識200題》(參編),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二論文類
1.編輯出版方面
(1)書評學研究系列論文——
★①《書評導向功能初探》,發表於《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
第5期;《中國圖書評論》1990年第5期作了摘登,後收入《書評的學問》(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一書。
★②《書評標准論析》,發表於《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5
期,《新華文摘》1991年第11期作了轉載;後收入《湖北省出版科研論文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一書。
★③《書評形態論》,發表於《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出版工作、圖書評介》1993年第6期全文復印;《新華文摘》1993年第9期作了摘登。
★④《書評本體論》,發表於《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出版工作、圖書評介》1994年第12期全文復印;《新華文摘》1994年第12期作了摘登。
★⑤《書評方法論》,發表於《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3期。
(2)書評代表作品——
①《綜一代典 成一家言》(《湖北社會科學》1991年第9期)
②《探索者的新足跡》(《社會科學動態》1991年第8-9期)
③《〈社會學教程〉之比較評介》(《釀蜜集》1992年12月華中師范大學出
版社版)
④《安得廣廈千萬間》(《釀蜜集》1992年12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版)
⑤《群星耀荊楚 史筆爍文華》(《湖北日報》1995年4月27日)
⑥《治學不為媚時語》(《中國圖書評論》1996年第10期)
⑦《他山之石可攻玉》(《中華讀書報》1997年2月26日)
⑧《歷史的真實與真實的歷史》(《香港近代史研究會會刊》1996年第8期)
⑨《清末地方自治的種瓜與得豆》(《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
年第2期)
⑩《觀照歷史的宏闊與精深》(《新聞出版報》2000年3月16日)
⑾《歷史的新視野》(《中國圖書評論》2000年第4期)
⑿《桂子山的辛亥情節》(《長江日報》2001年12月17日)
⒀《人品·學品·精品》(《出版科學》2002年第1期)
⒁《記述一代學人文才》(《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11月1日第12版)
⒂《我與校報的緣份及其他》(《華中師大報》2008年10月10日第4版)
⒃《透視三農問題的特殊視角》(《出版科學》2009年第4期)
另外,書評《綜一代典成一家言》、《治學不為媚時語》、《〈社會學教程〉之比較評介》被收入《書評30家》(華夏出版社1999年5月版)一書。
(3)編輯出版代表論文——
①《出版人才效益芻議》(《高教與人才》1990年第3期)
②《編輯的職能分工》(《出版科學》1993年第3期)
③《買賣書號面面觀》(《出版科學》1994年第2期;收入《大學出版研究
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版)
④《談談出版管理的規范性與簡單性》(《出版研究論集》1995年1月華中
師范大學出版社版)
⑤《大學出版社選題戰略面面觀》(《大學出版》1995年第2期)
⑥《圖書質量保障體系是編輯出版工作的指南》(《大學出版》1998年第1
期)
★⑦《論圖書質量控制系統》(《出版科學》1998年第1期;收入《中國編輯
研究》一書,2000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⑧《千錘百煉出精品》(《新聞出版報》1999年7月5日)
⑨《提高編輯含量》(《出版廣角》1999年第7期)
⑩《新世紀,我們只讀網么》(《湖北日報》2000年1月7日)
★⑾《編輯工作中的著作權問題》(《出版科學》2001年第4期)
★⑿《編輯工作的新取向》(《中國編輯》2003年第2期)
⒀《論互聯網對版權保護的挑戰》(《出版科學》2003年第3期)
⒁《淺析網路出版涉及的侵權問題》(《中國出版》2003年第9期)
⒂《試論電子商務涉及的版權問題》(《出版科學》2004年第4期)
⒃《超鏈接涉及的版權問題—解析幾起典型的侵權案》(見《現代出版:理論與實務》第一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⒄《版權的行政執法范圍與許可權》(《出版發行研究》2004年1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出版工作》2005年2期全文復印)
⒅《試論多媒體及其法律保護》(《出版科學》2005年2期)
⒆《論資料庫及其法律保護》(見《現代出版:理論與實務》第二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0)《互聯網對版權保護的新挑戰》(《信息網路安全》2006年3期)
(21)《略論我國網路版權侵權的司法管轄》(《出版科學》2006年3期)
★(22)《試析圖書的質量生態》(《編輯學刊》2006年第4期)
(23)《信息網路傳播權在遠程教育中的保護與限制》(《信息網路安全》2006年9期)
(24)《一主兩翼打造出版品牌》(《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10月27日第6版)
(25)《試析網路版權司法管轄》(《信息網路安全》2007年4期)
(26)《大學出版社轉制過程中亟待處理好三種關系》(合寫)(《中國出版》2009年第 3期)
(27)《網路時代的版權保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收入《首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全國優秀出版科研論文獎獲獎文集》,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8)《從學術測謊儀看著作權合理使用中量與質的甄別》,(《中國新聞出版2009年5月21日第4版)
(29)《大學出版社轉制初期過渡性策略評析》(《出版發行研究》2009年第六期)
(30)《從師徒制到師徒群制》(合寫)(《編輯學刊》2009年第4期)
(31)《關於綠色出版的思考》(合寫)(《綠色大世界》2009年第8期)
(32)《數字時代內容出版選題策劃的走向》(合寫)(《出版科學》2009年第6期)
(33)《試論編輯審稿中對涉台用語的處理》(見《現代出版:理論與實務》第6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34)《論數字時代的內容出版》(合寫)(《出版發行研究》,2009年12期)
(35)《綠色出版:中國走向出版強國的戰略選擇》(合寫)(《中國出版》2010年第21期)
(36)《學術出版的豐碑——桂岳書系的誕生及其他》(見《現代出版:理論與實務》第7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37)《精品的鍛造——〈集體經濟背景下的鄉村治理〉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前後》((見《現代出版:理論與實務》第7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38)《淺論數字出版物分銷渠道的構建與聯動舉措》(合寫)(《出版發行研究》2011年第5期)
(39)《轉企改制背景下出版工作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出版》2011年7月上,第13期。)
(40)《數字出版是趕上世界出版先進水平的機遇》(《中華讀書報》2011年8月31日第10版)
(41)《綠色出版:中國走向出版強國的戰略選擇》(合寫)、《網路時代的版權保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數字時代的內容出版》(合寫),均收入《湖北出版科研論文集》,崇文書局,2012年6月版。
(42)《後改制時期大學出版社公司治理的路徑》(合寫)(《中國出版》2012年1月上第1期。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出版業》2012年第7期全文轉載。
(43)《中小學教輔與教科書版權關系及版權使用規則論析》(合寫)(《中國出版》2012年8月上第15期。)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出版業》2012年第11期全文轉載。
(44)《網路版權作品法定許可制度分析》(合寫)(《出版發行研究》2013年第4期)
2.專業研究方面
①《南斯拉夫的旅遊經濟開發》(《長江開發報》1989年2月1日)
②《社會主義出版物應體現黨性原則》(《黨建研究》1990年第2期)
③《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有關社會主義思想述評》(《社會主義研究》1991
年第5期)
④《試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特徵》(《湖北社會科學》1991年
第11期)
★⑤《從對所有制認識的深化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共產黨宣言〉的發
展》(《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2期)
⑥《略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見《社會主義理論與發展
20年》,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⑦《不應忽視的馬克思主義的同盟軍——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觀點及歷史地位述評》(《社會主義研究》2002年第2期),《理論參考》2003年第2期轉摘。
★⑧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社會主義的成功范型》(《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5期)
★⑨《網路時代的版權保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研究》2005
③ 如何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科技成果轉化分為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④ 申請專利有什麼用能掙錢嗎
申請專利能不能掙錢
申請專利後取得專利權的,專利權一般是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內,專利權人可以通過許可或容者轉讓專利權獲得經濟利益.
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第十條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可以轉讓.
中國單位或者個人向外國人、外國企業或者外國其他組織轉讓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手續.
轉讓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並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登記,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予以公告.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轉讓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第十二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實施他人專利的,應當與專利權人訂立實施許可合同,向專利權人支付專利使用費.被許可人無權允許合同規定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實施該專利.
⑤ 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的作用
1、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時33分,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完成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後,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這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2、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青藏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按照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目標,在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鐵路全線鋪通任務,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輝煌壯舉。裝載著大批援藏物資的列車10月15日陸續抵達拉薩。 3、我國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龍芯2號,其單精度峰值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2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10億次,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瓦至5瓦,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晶元,其標准測試程序的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產業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合作,建立「中科夢龍」龍芯產業化基地,一條以龍芯產業化為目標的高科技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4、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 北京時間1月18日3時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計劃,冰蓋科考隊將在最高點建立科學觀測站,開展氣候環境監測,進行冰雷達測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綜合氣象觀測。我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冰蓋最高點,是人類南極考察歷史上的一次壯舉,表明我國南極事業發展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5、全球記載種類最多的《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 與世界上同類著作相比,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收載植物種類和所含卷冊最多,總體編研水平高,是我國近百年來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全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志》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它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共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版。 6、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於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並利用局域的化學反應來改變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單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備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科學》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並在同期的「透視」欄目中對該成果進行了評價。 7、我國測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國家測繪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這組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數據。與1975年所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約3.7米。此次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活動,反映了我國測量珠峰高程的技術水平和權威性,對於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測繪科技水平、促進地球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入地下5158米 經過近4年努力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鑽一井」勝利竣工,在江蘇省東海縣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標志著我國「入地」計劃獲得重大突破。這也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20多個項目中最深的科學鑽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葯物分子運輸車」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納米葯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納米,裝載的葯物在沿途不會泄漏,直到引導到了某一個特定的疾病靶點、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釋放出來,對疾病產生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完成用「運輸車」裝載消炎、止痛、抗癌葯物的裝載控制釋放和定向傳輸的實驗。這項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和德國《應用化學》上。 10、最高解析度「中國數字人男1號」誕生 南方醫科大學構建完成的「中國數字人男1號」,高效數碼相機像素達2200萬,圖像解析度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虛擬人切削中解析度最高的數據集。此外,按60兆一幀釋放,該數據集的數據量超過540千兆,為世界之最。「數字人」在醫學、航天、航空、影視製作乃至軍事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⑥ 李曉的科研成果
有:已出版《宋代工商業經濟與政府幹預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等學術著作6部,在《歷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哲》等國內外權威期刊、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十餘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經濟史》、《宋遼金元史》等主體轉載或全文轉載。專著《中國政治通史?宋代卷》於2004年獲得第十八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同時承擔了多項教育部等省部級科研課題。李曉教授是我國經濟史學界具有一定影響和地位的青年學者。
李曉老師在百家講壇講授系列節目《商賈傳奇》,2011年4月28日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由講座改編而成的圖書《商賈智慧》也同期出版。
李曉語錄
人、人才是比金錢、物資更重要的資本。
投資,不光是運用資金、物質資源獲得收益。其實,培養人才、幫助人才、支持人才,發揮人才的作用,同樣是投資,而且是最重要的投資。
政治和經濟是密不可分的。歷史上幾乎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都具有相當敏銳的政治頭腦。
《計然之策》講的全部是發家致富的商業之道。它有三方面商業原則:第一個原則,叫做「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這個原則,在商業經營中被稱為「待乏」,第二個原則,叫做「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就是價格漲到一定程度時,要把貨物像糞土一樣拋售出去,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時,要把貨物像珍寶一樣買進來;第三個原則,叫做「務完物,無息幣,無敢居貴」,就是不能太貪心,不能囤積居奇,要在理想價位果斷脫手。
對待人才,要「能擇人而任時」,「與時逐而不責於人」,即要善於用人,對人寬厚,並要高度重視市場時機。
真正成功的一生,是知進知退、適可而止的人生。
范蠡為什麼被尊為商聖?在他身上,不僅薈萃了富而好德、樂善好施、不求暴利、買賣公道、堅毅自信的品質,而且具有審時度勢、知進知退的非凡智慧。
戰國時大商人白圭提出了一個有名的經商秘訣「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與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所說的「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異曲同工。
⑦ 怎樣促進專利等科研成果能夠順利轉移和轉化
一、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
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轉化方式:
科技成果的直接轉化
1.科技人員自己創辦企業
2.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合作或合同研究
3.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開展人才交流
4.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溝通交流的網路平台,例如校果網。
折疊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
1.通過專門機構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2.通過高校設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實施轉化
3.通過科技咨詢公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
二、專利交易是指將專利以有償的方式在不同的經濟主體間的轉移。如果需要進行專利交易,可以委託八戒知識產權來協作專利交易喔。
專利交易需書面簽訂專利轉讓合同,應注意下列事項:
1、交易的專利應符合《專利法》的相關規定,專利轉讓人必須具有該專利的所有權,如果專利屬企業所有,必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如果向外國人(或向國外)轉讓專利,必須經國務院批准,簽訂了專利交易合同,合同必須經專利局登記並公告後才生效,一旦專利交易合同生效,由此而產生的權利、義務一並轉移到受讓人。
2、受讓人必須是為專利技術的推廣、應用而獲取專利,而不是為壟斷技術而獲取專利。
3、專利讓與人要保證受讓人獲得技術知識,《合同法》第三百四十五條規定「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讓予從應當按照約定許可受讓人實施專利,交付實施專利有關的技術資料,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
4、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只能在專利權的存續期內有效,專利權有效期屆滿或者在專利被宣告無效,專利權人不得與他人訂立專利實施許可合同。
5、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受讓人不得許可與讓與人約定以外的第三人實施該專利並收取約定的費用。
6、專利權人在專利轉讓前已實施了發明創造,在轉讓合同成立後,應停止實施(有約定的按約定)該發明創造。
7、在專利轉讓合同成立前,專利權人與他人訂立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或非專利轉讓合同,在專利轉讓合同成立後仍然有效,其約定的權利和義務,轉移到專利轉讓合同的受讓人。
三:專利交易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關系
1、一般而言,專利交易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種類型;
2、科技成果轉化應該還包含成果轉化等其他類型、或者專利許可等等;
3、專利交易一般也是用於科技成果的轉化,但是少部分也可能是企業、個人評項目、職稱、加分等目的而需求進行的專利交易,而不是直接進行科技成果的轉化。
⑧ 市場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
科技成果不同於普通的商品,實現科技成果的市場有效配置,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科技成果的開發、轉化、創造價值的過程,一般情況下,都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企業技術經營機制、技術評估與咨詢機制和中介服務機制。
(一)企業技術經營機制
高度市場化的西方國家,市場的力量始終是科技成果產生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動力。經濟的高度發達,市場體系的完備有力,促進了企業技術經營機制的形成並使之成為技術轉移的推進器。所謂企業技術經營,就是指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不斷地從事技術的研製、應用和流通,通過技術生產和不斷的輸入輸出,使企業的技術不斷得到重組、優化,保持企業的競爭力。技術經營機制源於發達的市場經濟,市場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及利益驅動機制迫使企業自覺地、不斷地進行創新。企業要麼在不斷創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要麼在守舊與停滯中衰亡。市場是技術創新與轉移的發動機,也是淘汰落後產品和技術的過濾器,從而推動了技術市場的發展和技術貿易規模的擴大,促進了企業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乃至整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企業的技術經營機制的形成,一方面促使企業將技術創新視作生命線,貫穿於一切經營活動之中,使技術制勝的觀念深入人心,技術開發與推廣的渠道暢通;另一方面使企業成為開發技術和吸納技術的主體,即技術市場的雙向主體,它促進了技術市場有效供求機制的形成。這是發達國家技術市場不斷發展,技術貿易不斷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技術評估與咨詢機制
發達而完善的技術評估與咨詢體系,也是國外技術市場得以順利運行的重要因素。國外許多知名的技術貿易機構都有自己完善的技術價格評估辦法和豐富的經驗,而且專門服務於技術貿易的技術評估與技術咨詢組織體系也很發達,如美國、英國、德國等都有數百到數千家從事技術評估或技術咨詢的機構,其中有些是國際著名的機構。它們對技術評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技術本身先進性、可靠性、實用性的評估;二是對技術價格的評估;三是對技術商業前景和風險的評估。技術咨詢的范圍包括了開發項目的選擇到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各個方面。這些都有效地保證了技術交易的順利進行(黃薇,劉郡,2009)。
(三)中介服務機制
科技中介服務貫穿於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是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機制的重要方面。技術貿易活動從買賣雙方互通信息、交易對象的選擇到合同的執行、技術的實施是一個很長也很復雜的過程,需要專門的中介機構和中介人員的協助。國外的技術貿易中介服務機構往往具有鮮明的特點,主要包括:
1.面向全國建立有效的技術轉移組織網路
發達國家十分注意麵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建立起有效的技術轉移組織網路,為用戶提供技術成果查詢、技術和市場評估分析、推薦技術轉讓和商品化項目、協助用戶安排技術轉讓協議等服務。如美國於1992年成立了「國家技術轉讓中心」(NTTC)和6個區域技術轉讓中心。國家技術轉讓中心與國防部、商務部、能源部等17個聯邦政府部門合作,建立了全國性的科技成果技術轉讓網路中心。區域技術轉讓中心則擁有70多個附屬機構,分布在各州和地方開展技術轉讓服務。德國史太白基金會(STW)在全國設立了數百個技術轉讓中心;Fraunhofer在全國32個城市建立了50多個研究所,並在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我國的北京設立了辦事處或聯絡處。法國國家科研成果推廣署在全國各大區和地區建立了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中心。荷蘭的Syntens在全國設有15個分部(安玉琢,2000)。除此之外,發達國家一般會在大學設立專門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美國大學基本都設置了技術轉讓辦公室負責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人員專門收集最新的科技成果並鼓勵資助人參與,然後去申請專利。英國也建立了許多類似的聯絡機構,如劍橋大學的工業聯絡辦公室。這些機構一方面為高校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尋找市場;另一方面將企業的課題和經營動態介紹給學校的教師和科研人員,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瑞典則在國立大學中建立了由政府、學校和產業部門三方代表組成的「工業聯系辦公室」,來促進校企合作。德國的柏林工業大學設有技術轉讓處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資料庫,用以進行合作項目的管理、給新機構提供技術、宣傳大學的重要技術成果以及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等。在加拿大,大學里普遍成立了科研與工業界調節辦公室,負責與工業界聯系,把大學的科研成果推廣到企業,把企業的需求信息帶到學校來。可見,發達國家在各個層次均設立了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系的組織網路。這與我國目前條塊分割、技術中介遍地開花而又獨立運營的狀況有著很大的不同。
2.專家參與科技成果轉移
國外的技術貿易中介機構十分注意吸收各行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技術轉移工作。英國技術集團(BTG)吸收了大批技術專家和風險投資專家的加盟。德國的Fraunhofer主要由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組成,尤其是史太白基金會(STW)的大多數轉讓中心均以專家為基礎設在大學內,把數千位專家緊密地聯合起來,並通過他們與各大學、科研設計單位保持密切的業務關系,使基金會能夠隨時掌握科技發展最新信息,企業一旦對科技成果有需求,就能立即提供相應技術持有方和熟悉這些技術的專家(安玉琢,2000)。
3.面向市場,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充分考慮市場的需求,面向買方、面向企業,是國外中介服務機構成功運作的一個重要因素。德國和荷蘭的中介機構主要服務於廣大中小企業,以幫助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為己任。為此,他們不斷地走訪企業,了解企業需求,針對企業的需求扎扎實實地從一個個具體項目做起,為企業技術轉移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美國為了適應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需要,於20世紀80年代初創建了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隸屬於美國商務部小企業管理局的小企業發展中心、中小企業信息中心及多建在大學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受到了政府和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機構提供運行經費。日本在推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過程中進行咨詢服務。主要做法有:對於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技術一般通過國立中介機構實行委託開發;中介機構向技術企業實施產業化或商業化,並從其銷售收入(或利潤)中提取償還金的開發斡旋,通過獨創性開發和協調企業之間各種關系獲得新的商業化的技術,或針對那些產業化程度較高的技術施行「專利申請代理」(萬金榮,2006)。英國已經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結構合理的完整的科技成果服務體系。政府層面,在全國各地建立健全了數百個地區性的「企業聯系辦公室」,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公共層面,建立英國皇家學會、皇家工程院、研究理事會和大學科技政策研究機構等具有科技咨詢職能的科技咨詢群體;企業層面,設立眾多以小型公司為主的營利性中介機構。綜觀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的發展態勢,呈現出了綜合性、知識性、服務性、法治性的特徵。這與我國的中介機構僅僅停留在集散信息和為供需雙方牽線搭橋這一較低層次,或召集技術持有單位舉辦各種技術交易會和信息發布會形成較大的反差。
4.信息服務與風險投資相結合支持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
在技術交易過程中,技術買方不僅需要牽線搭橋,更需要中介方、技術賣方與其共擔風險。英國技術集團(BTG)就是一個把信息服務、許可證貿易與風險投資相結合,以風險投資支持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的中介機構。它有國家授權的保護專利和頒發技術許可證的職權;有權對政府投資的研究成果和它認為需要的研究成果提出索要、掌握、處理及頒發許可證;有根據社會需要保證國家的研究成果和任何尚未充分利用的成果進行再開發的職責;在國家需要的領域或它認為可能導致用戶實際應用的研究領域,它可以對有關研究項目給予資金支持。當BTG從發明者手裡承攬了一項技術時,它將負責該技術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專利保護費用,並負責尋找許可證的買方,在買方獲得了收益後,它將與發明者均分收益。當技術成果提供方提供的只是實驗型成果時,BTG將提供資金,將其進一步開發直至可以應用。BTG的這種運行機制,使其與國內外大學、研究院所、企業及眾多的技術發明人保持了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並且,由於它承擔了技術成果早期開發的資金風險,對技術成果的發明者很有吸引力,真正起到了連接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安玉琢,2000)。
⑨ 邵景春的科研成果
關於涉外經濟關系的法律適用問題,《國外法學》1985年第1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的法律適用問題(合著),《中國法學》1988年第1、2、3期連載
牛津法律大辭典(譯者、校者、編輯委員會成員),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
國際私法概要(合著),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
國際技術轉讓合同中的法律適用問題,《中國法學》1989年第6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建設四十年要覽(主編),群眾出版社1990年
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概論(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國際合同法律適用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 ,獲1999年度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優秀論著三等獎
歐洲聯盟的法律與制度,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獲北京大學第七屆優秀科研成果著作一等獎
並行不悖的兩套買賣法――我國合同法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比較研究,《國際貿易》2000年第8期
均等保護――平行進口詰問法律,《國際貿易》2001年第6期
China`First Regulation on Anfi-mping &Gountenailing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8
⑩ 高校專利技術轉讓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注意專利權人與受讓人的身份
對於受讓人來說,應注意專利權的轉讓人是否是該專利的合法持有人、該專利權是否還存在其他共有人、該專利是否是職務發明、專利權的轉讓人是否為國有企業等。如果是國有企業,則需要按照我國企業國有資產法中有關國有資產轉讓的規定,履行國有資產流轉的手續。
2、確認專利權的類型和法律狀態
根據我國專利法的規定,專利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3種專利。由於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授權不經過實質審查,其專利權的「穩定性」與發明專利相比相對較弱。因此,受讓人應充分了解所轉讓專利權的類型,權衡轉讓的潛在風險,必要時可要求專利權人提供國家知識產權局出具的檢索報告。同時,受讓人還應該對待轉讓專利權的法律狀況進行檢索,以證實待轉讓的專利是否為有效專利,並確認專利權的剩餘有效年限。
3、應當簽訂正式書面的轉讓合同
專利權實際上是一種財產權,但是作為專利權客體的發明創造它又是無形的,不能像有形財產那樣被實際地佔有,因此專利權的歸屬是以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登記簿為准。所以,我國專利法規定,轉讓專利權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的轉讓合同,並及時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登記。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專利權的轉讓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4、明確專利被無效後的處理方式
我國專利法第四十七條規定,被宣告無效的專利權自始即不存在,已經履行的專利權轉讓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不返還專利權轉讓費,但明顯違反公平原則的,應當全部或部分返還。